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
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
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
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
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
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
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
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
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
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
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
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
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
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
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
甚幸爱/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
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
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画线句子的大意是:贾生的名叫谊,是
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气。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
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句中,“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这是介
词短语后置句,“于郡中”是“闻”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D 项。“吴廷尉”是专有名词
(“廷尉”官职名,“吴廷尉”意思为“姓吴的廷尉”),作“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
排除 A 项。“召置门下”是一个事件,应与后面断开。排除 B 项。分析可知,C 项断句正确。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非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
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A 项
的解说错误,“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
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
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
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D.贾谊劝止封候,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候,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
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
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
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
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
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C 项,“重新得到重用”原文没有提及,只是“征见”,“任命他为
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顺序不当,应该是先“表示自己也比
不上贾谊”,然后才“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答案】(1)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经验,专想揽权,把许多事情都
搞乱了。”
(2)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
渐削弱他们的势力。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
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
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还要注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的翻译:(1)短,
诋毁;擅权,揽权;纷乱,使……变得混乱。“乃短贾生曰”是省略句,承前省,主语应是“绛、
灌、东阳侯、冯敬之属”。(2)数,屡次;言,说,指出;或,有的;削,削弱。“非古之制”是省
略句,省略的主语应是“这种状况”。
【参考译文】
贾生的名叫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气。吴廷尉当时是河
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孝文皇帝即位不久,
了解到河南郡的吴郡守治理政事、安抚百姓在全国最有成绩,过去又因与李斯是同乡而常向李斯学
习,就把他征召到朝廷担任廷尉。吴廷尉便向皇帝推荐贾谊,说他很年轻,颇为通晓诸子百家的学
说。于是,文帝便把贾谊召到朝廷任命为博士。当时贾谊才二十岁出头,在朝臣中是最年轻的。每当皇帝诏令臣下商议政事,各位老先生往往
无言答对,而贾谊却总是答得很完满,人人都感到贾谊所讲的,正是自己所要说的。于是,大家都
认为自己的才能赶不上贾谊。文帝也很喜欢他,一年之内,就把他从博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从汉兴到文帝经过二十多年,天下已经安定,朝野和睦,应当更定历法,改变所崇
尚的颜色,订正法令制度,统一官名,大兴礼乐,便详细草拟了各项仪礼和办法,建议崇尚黄色,
遵用五行之说,重新确定官名,全部变更秦朝的法度。文帝刚刚即位,谦恭谨慎,一时还顾不上这
些事。但一些律令的更定,以及在京城的诸侯回到封国,都是贾谊出的主意。因此,皇帝和大臣商
议,打算把贾谊提拨到公卿大臣的位置。绛侯周勃、颖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
人都嫉妒贾谊,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经验,专想揽权,把许多事情
都搞乱了。”因此,皇帝从此也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建议,并派他去作了长沙王吴差的太傅。
贾谊已经辞别朝廷前往任所,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长久,又因为是
被贬谪而去的,心情抑郁(不愉快)。在渡湘江的时候,作了一首赋,来凭吊屈原。
又过了一年多,贾谊被征召到京城晋见皇帝。正赶上文帝坐在宣室接受神的赐福。文帝有感于
鬼神之事,便询问鬼神的本源。贾谊就详细说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一直谈到夜半,文帝不知不觉
地在座席上向贾谊面前移动。谈完之后,文帝说:“我好久不见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了他,今天看
来还是不如他。时间不长,就任贾谊为梁怀王刘揖的太傅。梁怀王是文帝喜爱的小儿子,好读书,
所以文帝让贾谊做他的师傅。
文帝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谏阻,认为这样做祸患就会由此产生。贾谊屡次上
书,指出诸侯势力过大,有的封地连接数郡,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文帝
不听。
几年以后,粱怀王骑马时,从马上跌下摔死了,没有后代。贾谊认为自己这个老师没有当好,
很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就死去了。
二、【2018年高考课标全国I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
读律令略举大义 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
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
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
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
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
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
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
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
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
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
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
《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
《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
《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D.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
《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
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前四个断句相同,四个选项的第一个
区别在“涣少好侠”,翻译为“王涣年少时喜好游侠”更为通顺,排除 C、D。根据对仗的原则,“敦
儒学/习《尚书》/读律令”形成动宾结构,故选 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城,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于文化常识,应该熟记,注意容易设错
点。“师”单用,不可指国都,一般指老师、军队。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事敢于决断;陈入朝为大司
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能,王由此得以显名。
B.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铲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
宿于道;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
C.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南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
公正;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称叹,被誉为有神算。
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
来选用任俊,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D 项,原文说“元兴元年,病卒”,未点明是“死于
洛阳令任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答案】(1)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
(2)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重点关注文中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逐一译出重点词
语,然后调整句式和结构。一定要有语境意识,根据上下文确定词句意义。采分点:(1)“为立祠
安阳亭西”为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安阳亭西为之立祠”;“弦”为名词作动词,弹
奏、奏乐;“荐”,根据上下文意推断为“祭祀、进献”。(2)“一岁”译为“一年”;“狱”为案件;
“不过”古今异义,不超过;“文理”为条理。
【参考译文】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父亲名顺,安定太守。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崇尚力气和
武艺,与强悍轻捷的少年交往频繁。后来才改变了自己的志向,钻研儒学,学习《尚书》,研读律令,
大体明晓了这些书典的主要旨义。他担任郡太守陈宠的功曹后,对自己的职责认真负责,敢于决断,
即使对豪强大户也决不留情。陈宠因而名声大震,被提升到朝中任大司农。汉和帝问他:“你在郡
中是用什么办法治理政务的?”陈宠叩头回答说:“臣任用功曹王涣,让他选拔有才能的人处理各
种事物;又让主簿镡显弥补纠正有漏洞的地方,我不过是奉命宣读皇上您的诏书罢了。”和帝十分
高兴。王涣从此后开始知名。州里举荐王涣为茂才,并让他做温县县令。温县境内有很多奸猾之徒胡作非为,长期以来成了当地人的大患。王涣采取策略加以讨伐打击,把他们全都杀了。县境内安
定太平,有的商人就在外面停宿。其中有放牛的人,都说自己是王涣的属下,始终没有人敢侵犯。
王涣担任了三年温县县令后,升为兖州刺史,他严格地纠察鄙州所属郡县,声名大震。后来由于考
核妖言不实而被定罪免官。一年多后,又被征召任命为侍御史。永元十五年。王涣随从皇帝南巡,
返回后被任命为洛阳县令。他严格要求自己,办事清平公正,处理案件也宽严得当。其中那些含有
冤情,长期告状,而历届官府所不能判决、按法律情理难以彰明、人们难以信服的案件,王涣无不
弄清真伪,清除大家的疑点。同时他还用巧妙的办法,多次揭发和暴露隐密的坏人坏事。京城的人
都称颂叹服他,认为王涣有神仙一样的智慧和妙算。元兴元年,王涣病死。百姓在市中和路上没有
不叹息的。男女老少都共同集资,前去祭奠酿酒,多达数千人。王涣的灵枢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
农县,老百姓都在路旁摆设盘、碗加以祭奠。官吏问这样做的缘故,老百姓全都说平常带米到洛阳,
被士卒衙门所盘剥,经常要损失一半,自从王涣任洛阳县令,不再有官吏掠夺侵扰的事情了,所以
来祭奠以报答他的恩情。王涣的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达到这样的地步。人民思念王涣的恩德,在
安阳亭西边为他建立一座祠堂,每餐都要伴着礼乐献上祭品。延熹年间,桓帝喜好黄老之术,将各
种祭祀的处所全部毁掉,只特别留下诏密县保存已故太傅卓茂的祠庙,洛阳保留王涣的祠庙。自从
王涣死了以后,皇帝连续下诏给三公令他们挑选洛阳令,都不称职。永和年间,急切下令勃海任峻
补任洛阳令。任峻提拔任用文武官吏,都各尽所能,纠察捉拿奸盗,一刻也没有空闲,一年断案,
不过数十件,威风远超王涣,但条理不如他。任峻字叔高,在太山太守任上去世。
所谓“内容要点”指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指文章整体或某个层次、段落的主要意思。
“归纳”“概括”即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即概括大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对具体内容加以概括,对抽象内容加以阐述,对含蓄内容加以解说等。
高考对这个考点的考查形式一般为客观选择题,要求考生从四个选项中选出 “符合文意”或
“不符合文意”的一项。命题人在命制不符合文意的选项时往往使用下面几种方法:1.望文生义,
主观臆断。曲解文章中一些词语的意思,特别是利用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设置错误。2.遗漏
信息,以偏概全。文章的信息比较多,但选项在归纳时却故意漏掉一些信息,在细节上设置错误。
3.混淆时间,颠倒顺序。选项故意把文章中提到的事件发生的时间混淆或者把事情的先后顺序颠倒
等。4.张冠李戴,杂糅事件。把某件事情的主人公说成另外一个人,把几个事件杂糅在一起概述等。
5.无中生有,歪曲事实。把没有发生的事情说成发生的事情,或者故意拔高、贬低人物等,造成错误选项。6.牵强附会,胡乱联系。文章中的两个人或两件事、两种物之间本来没有条件、递进、因
果关系,但选项故意将其组合在一起,强加上或条件或递进或因果等关系。
传记类文章的内容要点概括
1.关注传主的主要生平事迹。严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颠倒或错位,还要严防内容上的断章取
义,或者范围、作用、程度等的不明确。
2.关注传文中的重要人物及其关系。对传记中的人物要有全面的把握,严防人物与事件之间张
冠李戴、事件杂糅或无中生有。
3.关注人物的对话。严防内容上的主次不分、因果关系不明或文意理解上的错误。
4.关注文言现象。对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一定要能做出合理的解释,严
防题干信息的错解或误译。
5.关注题干。明确题干考查的信息重点,严防与题干要求无关的信息进入答案或不恰当的推断
混入。
考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将文章中对传主的介绍梳理清楚,即可轻松答题。
非传记类文章的内容要点概括
1.分析具体内容,概括文章要点。对文章内容的归纳和概括要注重对每一自然段内容的分析和
概括。
2.分析选项内容,与原文一一对应。考生解题时要注意将选项内容与原文一一对应。尤其要关
注选项中的关于写作手法的表述是否在原文中有具体的体现。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王商字子威,涿郡蠡吾人也。商少为太子中庶子,以肃敬敦厚称。父薨,商嗣为侯,推财以分
异母诸弟,身无所受,居丧哀慼。繇是擢为诸曹侍中中郎将。成帝即位,甚敬重商,徙为左将军。
而帝元舅大司马大将军王凤颛权,行多骄僭。商论议不能平凤,凤知之,亦疏商。建始三年秋,京
师民无故相惊,言大水至,百姓奔走相蹂躏,长安中大乱。天子亲御前殿,召公卿议。大将军凤以
为太后与上及后宫可御船,令吏民上长安城以避水。群臣皆从凤议。左将军商独曰:“此必讹言也,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上乃止。有顷,长安中稍定,问之,果讹言。明年,商代匡衡为丞相。
为人多质有威重,长八尺余,身体鸿大,容貌甚过绝人。河平四年,单于来朝。商坐未央廷中,单
于前,拜谒商。商起,离席与言,单于仰视商貌,大畏之,迁延却退。初,大将军凤连昏杨肜为琅
邪太守,其郡有灾害十四,已上。商部属按问,凤以晓商曰:“灾异天事,非人力所为。肜素善吏,
宜以为后。”商不听,竟奏免肜,奏果寝不下,凤重以是怨商,阴求其短,使人上书言商闺门内事。
于是左将军丹等奏:“商位三公爵列侯亲受诏策为天下师不遵法度以翼国家为臣不忠罔上不道臣请
诏谒者召商诣若卢诏狱”上素重商,制曰“弗治”。凤固争之,于是制诏御史:“盖丞相以德辅翼国
家,典领百寮,协和万国,为职任莫重焉。今乐昌侯商为丞相,未闻忠言嘉谋,使者收丞相印绶。”
商免相三日,发病欧血薨,谥曰戾侯。
(节选自《汉书·列传第五十二》,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商位三公/爵列侯/亲受诏策为天下师/不遵法度以翼国家/为臣不忠/罔上不道/臣请诏谒者召
商诣若卢诏狱/
B.商位三公/爵列侯亲/受诏策为天下师/不遵法度/以翼国家为臣不忠/罔上不道臣/请诏谒者召
商诣若卢诏狱/
C.商位三公/爵列侯/亲受诏/策为天下师/不遵法度以翼国家/为臣不忠罔上不道/臣请诏谒者召
商诣若卢诏狱/
D.商位三公/爵列侯/亲受诏策/为天下师不遵法度/以翼国家为臣/不忠罔上/不道臣请诏谒者召
商诣若卢诏狱/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薨是死亡的用语之一,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
B.擢指古代官员的职务变动,情况比较复杂,既指选用提拔,也指平调乃至降职。
C.丞相是中央官职,位高权重,秦汉时代属于“三公”。历代时设时废,或改易其名。
D.单于是汉代匈奴部落联盟首领的称号,后世鲜卑等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也称单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商对父尽孝,不慕钱财。他在父亲去世后守丧时非常哀痛;父亲留下的遗产他没有继承,
而是分给了他的异母弟弟。
B.王商头脑清醒,明辨真伪。京城传言洪水将至,人们惊慌逃跑,长安城中大乱,朝臣提议分
头躲避,而王商认为是讹传。
C.王商身材高大,外表威严。他身高八尺,身材魁梧,容貌英俊,所以单于在朝廷上拜见他时十分惧怕,于是马上离开。
D.王商不畏权贵,不徇私情。琅邪太守杨肜治所发生灾害,权臣王凤为亲家求情,而王商不听,
上奏请求罢免杨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必讹言也,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
(2)盖丞相以德辅翼国家,典领百寮,协和万国,为职任莫重焉。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葛守礼,字与立,德平人。嘉靖七年,举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授彰德推官。巨盗诬富家,
株连以百数。守礼尽出之,主狱者谮之御史。会藩府狱久不决,属守礼,一讯即得,乃大惊服。父
丧服阕,补礼部。故事,郡王绝,近支得以本爵理府事,不得继封。交城、怀仁、襄垣近支绝,以
继封请,守礼持之坚。会以疾在告,三邸人乘间行赂,遂得请。旗校诇其事以闻。所籍记赂遗十余
万,独无守礼名,帝由是知守礼廉。擢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入为户部侍郎。改吏部。自左侍郎
迁南京礼部尚书。李本署吏部事,希严嵩指考察廷臣,署守礼下考,勒致仕。后帝问守礼安在,左
右谬以老病对。帝为叹惜久之。
隆庆元年起户部尚书。奏言:“畿辅、山东流移日众,以有司变法乱常,起科太重,征派不均。
工匠及富商大贾,皆以无田免役,而农夫独受其困,此所谓舛也。乞正田赋之规,罢科差之法。”
诏悉举行。于是奏定国计簿式,颁行天下。自嘉靖三十六年以后完欠、起解、追征之数及贫民不能
输纳,备录簿中。自府州县达布政,送户部稽考,以清隐漏那移侵欺之弊。又以户部专理财赋,必
周知天下仓库盈虚,然后可节缩调剂。
大学士高拱与徐阶不相能,举朝攻拱。侍郎徐养正、刘自强,拱所厚,亦诣守礼言。守礼不可,
养正等遂论拱。守礼寻乞养母归。及拱再相,深德守礼,起为刑部尚书。
寻改守礼左都御史。奏言:“畿内地势洼下,河道堙塞,遇潦则千里为壑。请仿古井田之制,
浚治沟洫,使旱潦有备。”章下有司。阶、拱、居正更用事,交相轧。守礼周旋其间,正色独立,
人以为难。万历三年以老乞休。六年卒。
(选自《明史·葛守礼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诏悉举行 举行:开始实行。
B.备录簿中 备:全部。
C.送户部稽考 稽考:稽查考核。
D.阶、拱、居正更用事 更:更加。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株连以百数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B.所籍记赂遗十余万 当其欣于所遇
C.帝为叹惜久之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D.此所谓舛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葛守礼因病告假时,交城、怀仁、襄垣三个王府的人为求得继承封王乘机进行贿赂,后来
此事被告发,受贿者中唯独没有葛守礼。
B.葛守礼认为徭役征派不合理,造成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量的流民移民,所以建议解除征财
物和派差役的法令。
C.畿内地势低洼,河道堵塞,遇上水涝便到处是沟壑,葛守礼请求仿效古时的井田制,疏通治
理沟渠与田间的水道,得到认可。
D.在徐阶、高拱等人互相倾轧时,葛守礼保持着严正的态度而不依附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当时
的人们认为这是很难得的。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会藩府狱久不决,属守礼,一讯即得,乃大惊服。
(2)守礼寻乞养母归。及拱再相,深德守礼,起为刑部尚书。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游五泄山水志
【明】宋濂
五泄山在婺、杭、越三州境上,北距富春,南据句乘,东接浦江,其山水最号奇峭。
自西坑岭入,过遇龙桥北行二十步,始入西潭。前横一溪,水甚寒,履之如冰。由溪而前,经
小潭,傍有礁石突起,乃扪石而登,一失足辄坠。又行二里许,地稍平旷,怪石峻耸,峰峦环列献
状,其纹萦萦然。又前行半里,泉自石窦中出,浏浏作声,若琴、若笙竽。泉西流,汇为小洼,莹
澈泓澄,毫发不隐。鲦鱼数尾,洋洋往来,如行琉璃瓶中。洼左大树离立,极怪伟;倒影入水中如
画。又前行五十步,大石阏道,相传有岩角肖鹰喙,忽夜大雷雨,喙崩下,声闻数十里。又行三十
步,榛筱成林,翠光浮映,衣袂成碧色。至此则气象阴幽,绝不类人世。如升蓬峤,坐水晶宫,烟
火气消尽。又自山腰缘葛而前。又过十步许,抵小潭。小潭上曰西潭流水倾沫成白帘阔可七八尺冉
冉下注滑而无声两旁石崖峭立苔蚀藓障时有水珠毵毵滴下。
寻故路而出,斜迤而东,过香炉、钵盂、白云、玉女、天柱诸峰。度略安桥,趋三学禅院。由院北深入,又百余步至东潭。潭上飞瀑可二十丈,瀑怒参倒击崖窍中,若运万斛雪从天掷下,白光
闪闪,夺人目睛,至潭底辄复逆上,有声如辊雷【注】,人笑语咫尺不能辨,犹闻瓮中声。居人云,每
天风一号,四山林木震撼欲折,黑云下罩,杳不知昏晓。
复北折而西,溯潭之源。登响铁岭,度紫阆山。又行一里许,地名石鼓,足顿之咚咚鸣。越十
步至第一潭,潭如井,睨之正黑,投以小石,锵如佩环。又越十余步,至第二潭,圆如锜釜而广,
而底敞大。水驱乱石聚其内,迨满,复泄去。潭下石壁百余尺,险不可置足。从其右悬藤坠下,至
第三潭。潭甚深,以线缒之下,不见底。其形方狭而长,天向阴,常有云气从中起,疑有潜龙。人
恒以幽悄为病。第四潭咸不敢往,或以绹围腰系巨筏,俯崖而瞰。潭左右皆枫木,其形大概如第二
潭,而广袤倍之。侧有刘龙子墓,相传龙子尝钓于潭,得骊珠吞之,化龙飞去,后人为垒石作冢。
又其下至第五潭,即东潭。因其水五级,故名为五泄云。
(选自《历代游记选》,有删改)
【注】辊雷:滚动的雷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距富春 距:至,到达。
B.洼左大树离立 离立:并立。
C.大石阏道 阏:阻塞。
D.潭上飞瀑可二十丈 可:可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乃扪石而登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B.其纹萦萦然 必固其根本
C.足顿之咚咚鸣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D.后人为垒石作冢 难为俗人言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起笔先概述五泄山总体情况:首先对五泄山的地理位置进行介绍,指出它地处三州交界,
然后点明其山水以“奇峭”二字著称。
B.作者从西坑岭入山,过遇龙桥,到达西潭。一路行来,或视觉,或听觉,或感受,从不同角
度写出不同景色,间以传闻轶事,使景色生动逼真。
C.作者写东潭飞瀑时,巧用比喻、夸张、排比等手法,从瀑布的力度、颜色、声音以及人们置
身其中时的感受等方面摹声状物,铺展开一幅奇妙的山水画卷。
D.作者以自己的游踪为主线,移步换景,描绘了五泄山水的雄奇与秀丽。写西潭以峰、林为主,
以示其深秀;写东潭则以瀑、潭为主,以显其雄奇。4.用“/”给文中字体加粗的部分断句。
小 潭 上 曰 西 潭 流 水 倾 沫 成 白 帘 阔 可 七 八 尺 冉 冉 下 注 滑 而 无 声 两 旁
石 崖 峭 立 苔 蚀 藓 障 时 有 水 珠 毵 毵 滴 下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居人云,每天风一号,四山林木震撼欲折,黑云下罩,杳不知昏晓。
(2)人恒以幽悄为病。第四潭咸不敢往,或以绹围腰系巨筏,俯崖而瞰。
一
1.A
【解析】解答本题,先从句子的大意入手,然后分析句子的结构。比较四个选项,“亲受诏策为
天下师”中“诏策”意为“诏书”,中间不能停顿,排除 C 项;“为臣不忠”与“罔上不道”结
构和意思均完整,应在“不忠”“不道”后断开,排除 B、D 两项,所以选择 A。
2.B
【解析】B 项,“擢”只指提拔。
3.C
【解析】C 项,“于是马上离开”错误。
4.(1)这一定是谣言,不应该让百姓登上城墙,使百姓更加惊慌。
(2)丞相应用德行辅助皇帝,总领百官,协同调和诸侯各国,作为职责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
【解析】翻译文言语句时注意每个语句中的关键词,如(1)中的“……也”“上”“重”,(2)
中的“盖”“以”“莫”等。
【参考译文】
王商字子威,是涿郡蠡吾人。王商年轻时任太子中庶子,以严肃恭敬宽宏厚道知名。父亲死后,
王商继承父亲的封爵为乐昌侯,他推让财产,将财产分给诸位异母弟弟,自己什么也没留下,在丧
期之中悲伤哀痛。由此被提升为诸曹侍中中郎将。成帝即位,很敬重王商,他改任左将军。而成帝
长舅大司马大将军王凤独揽大权,行为多骄横跋扈超越本分。王商议论朝臣时对王凤不公平,王凤
知道了这件事,也疏远了王商。建始三年的秋天,京都百姓无缘无故惊慌起来,传言洪水将至,百
姓逃跑,相互践踏,长安城中大乱。皇帝亲自驾临前殿,召集公卿大臣商议这件事。大将军王凤认
为太后和皇上以及后宫嫔妃可以坐船,让官吏百姓登上长安城墙来躲避洪水。群臣都听从王凤的主
张。唯独左将军王商说:“这一定是谣言,不应该让百姓登上城墙,使百姓更加惊慌。”皇上这才作罢。不久,长安城中逐渐安定下来,经查证,果然是谣言。第二年,王商代替匡衡任丞相。王商
为人朴实,外表威严,身高八尺多,身材魁梧,相貌堂堂,超出常人。河平四年,单于来朝拜,王
商坐在未央廷中,单于上前,参拜谒见王商。王商站起来,离开席位与他交谈,单于抬头看见王商
的容貌,非常畏惧他,战战兢兢地退出去。当初,大将军王凤的姻亲杨肜任琅邪太守,他的属郡有
十分之四的地方发生了灾害,已经上报皇帝。王商按顺次安排查究审问,王凤就告知王商说:“灾
害怪异是上天的事情,不是人的力量所能做到的。杨肜一向是个好官,应该从轻发落。”王商不听,
上奏请求罢免杨肜,奏书果然被扣住不发,王凤因此越发怨恨王商,私下搜求王商的短处,让人献
上奏书揭发王商的家庭隐私。于是,左将军史丹等上奏:“王商位居三公,爵封列侯,亲自接受诏
书为天下之师,不遵守法度来辅佐皇上,作为臣子不忠心,欺骗皇上不仁道,臣下请求您下诏给谒
者,召王商到若卢的牢狱。”皇上一向看重王商,命令说:“不治他罪。”王凤坚决争论,于是皇
上下令给御史说:“丞相应用德行辅助皇帝,总领百官,协同调和诸侯各国,作为职责没有比这更
重要的了。现在乐昌侯王商作为丞相,没有听过他忠直的言论、良好的计谋,使者没收王商的丞相
印绶。”王商被罢免丞相三天之后,疾病发作吐血而死,被谥为戾侯。
二
1.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更:交替。
2.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 项,前者为介词,用;后者
为连词,表修饰。B 项,两者均为代词,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指代人或事物。C
项,前者为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后者为结构助词,的。D 项,前者为语气词,用
在句末,表示判断和肯定;后者为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的停顿。
3.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全国各地”错,扩大范围,原文是说“畿辅、山
东流移日众”。
4.(1)恰逢藩府的案件久久不能判决,交给葛守礼,一次审讯就有结果,于是人们大为惊叹佩服。
(2)葛守礼不久就请求侍养母亲而回家了。等到高拱再次任宰相,深深感激葛守礼,起用他任刑
部尚书。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要注意每个语句中的关键词,如(1)中
的“会”“决”“惊服”,(2)中的“寻”“相”“起”等。
【参考译文】
葛守礼,字与立,德平人。嘉靖七年,参加乡试考中第一名。第二年成为进士,被任命为彰德
推官。有大盗诬陷富贵人家,被株连的人数以百计。葛守礼尽数释放了他们,主持这案件的人在御史前诬陷了他。恰逢藩府的案件久久不能判决,交给葛守礼,一次审讯就有结果,于是人们大为惊
叹佩服。父亲去世,葛守礼守丧期满除去丧服,补任礼部的官职。按照旧例,郡王后嗣断绝,宗族
中亲近的人可以根据本人的官爵处理郡王府中事宜,但不能继承封王。交城、怀仁、襄垣没有较亲
近的族人,请求继承封王,葛守礼坚持原来的规定。正逢他由于患病告假,这三家的人就乘机行贿,
于是其请求获得批准。旗校侦察到这件事上报给了皇帝。所记录的贿赂馈赠十多万,受贿者中唯独
没有葛守礼的名字,皇帝由此知道了葛守礼廉洁。葛守礼被提拔为右副都御史,任河南巡抚。入京
担任户部侍郎。调任吏部。由左侍郎升迁为南京礼部尚书。李本代理吏部事务,迎合严嵩的意思考
察朝廷中的臣子,葛守礼被列为下等,强令他退休。后来皇帝询问葛守礼在哪里,左右的人谎称他
年老多病。皇帝为此叹惜了很久。
隆庆元年葛守礼被起用为户部尚书。他上奏说:“京城附近、山东一带的流民移民日益增多,
是由于有关官吏改变法令、扰乱纲常,开始征收的赋税太重,征派不均衡。工匠和富商大贾,都因
为没有田地而免去徭役,只有农夫受此困苦,这就是所谓错误。请求纠正田赋的规定,解除征财物
和派差役的法令。”皇帝下诏全部实行。于是上奏确定国家财政大计的簿式,在全国颁布实行。自
嘉靖三十六年以后,已缴纳的和拖欠的、已押解启程的、尚待追征的数额以及贫民不能缴纳的,全
部记录在簿中。从府州县上报到布政使,再送交户部稽查考核,以便清除隐瞒偷漏挪用移借侵占欺
骗的弊病。又因户部专门负责财政赋税,必须详细知晓国家仓库盈虚的情况,然后才可以节省、压
缩和相互调剂。
大学士高拱与徐阶不和睦,满朝官员都攻击高拱。侍郎徐养正、刘自强,是高拱所深交的,也
到葛守礼处劝他攻击高拱。葛守礼不同意,徐养正等人最终还是抨击了高拱。葛守礼不久就请求侍
养母亲而回家了。等到高拱再次任宰相,深深感激葛守礼,起用他任刑部尚书。
不久调葛守礼任左都御史。葛守礼上奏说:“京城管辖的地区地势低洼,河道堵塞,遇上涝积
则千里成为沟壑。恳请仿效古代的井田制,疏通治理沟渠与田间的水道,使旱涝都有防备。”奏章
下达给相关官吏。徐阶、高拱、张居正交替掌权,相互倾轧。葛守礼周旋在他们中间,保持着严正
的态度而不依附于谁,人们认为这是很难得的。万历三年因年老而请求退休。万历六年去世。
三
1.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可:大约。
2.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
接。B.均为第三人称代词,它的。C.代词,它/代词,我。D.介词,替,给/介词,跟,同。
3.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作者写东潭飞瀑时,没有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4.小潭上曰西潭/流水倾沫成白帘/阔可七八尺/冉冉下注/滑而无声/两旁石崖峭立/苔蚀藓障/时有水珠毵毵
滴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尤其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作答文言断句类题目,首
先要诵读语段,力求对语段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
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本题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抓住“西潭”“流
水”“白帘”“石崖”“苔”“藓”“水珠”等名词进行分析,不难断句。
5.(1)居住在这里的人说,每天山风一呼啸,四面山上的林木被震动得像要折断一样,黑云向下笼
罩,天色幽暗得分不清早晚。
(2)人们经常认为幽深寂静的地方是可怕的。都不敢前往第四潭,有人用绳子围在腰间,系在巨
大的筏子上,在崖上俯身观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关键词“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杳”(昏暗、幽暗),“四山林木震撼欲折”被动句。(2)关键词“以……为”(认为……是)、
“幽悄”(形容词作名词,幽深寂静的地方)、“咸”(都)。
【参考译文】
五泄山在婺州、杭州、越州的交界处,北至富春江,南依句乘山,东连浦江,它的山水号称最
是奇特峻峭。
从西坑岭进山,过遇龙桥再往北走二十步,就进入西潭。西潭前面横卧一条溪流,水很冷,脚
踩在水里如同踩冰。顺着这条小溪往前走,经过小潭,旁边有凸起的岩石,于是扶着岩石登山,一
失足就会坠落。又走二里左右,土地稍平坦开阔,(又见)奇形怪状的石头高高耸立,山峰环列周围,
好像进献的姿态,山石纹理回旋缠绕。又往前走半里,有泉水从石洞里流出,浏浏作响,如琴音,
又如笙竽声。泉水向西流淌,汇集成水洼,水明净清澈,再小的东西也隐藏不住。数尾鲦鱼在水底
洋洋来往,如同在琉璃瓶中游动一样。水洼的左边有大树并立,形状极其奇特高大;大树倒映在水
中,如画一般。又往前走五十步,有块大石头堵塞道路,相传大石之上本有如鹰嘴一样的岩角,夜
间忽然打雷下大雨,如鹰嘴一样的岩角崩裂而下,声音在数十里之外都能听得到。又前行三十步,
榛木小竹成林,翠绿的光影浮动相映,连衣袖也被映成绿色。来到这后就感觉景象阴暗幽深,完全
不像人间。如同登上蓬莱山,坐在水晶宫,人间烟火气息全部消失。又从山腰攀着葛藤前行。又走
十几步,抵达一个小水潭。小水潭上写着“西潭”。流水倾泻而下如白帘,宽约七八尺,(水流)缓缓
向下流淌,柔和而没有声响。两旁石崖直立,苔藓侵蚀遮挡,不时有细长的水珠滴下。
寻原路而出,向东斜行,经过香炉、钵盂、白云、玉女、天柱诸峰。过略安桥,奔向三学禅院。
从禅院北面往里走,又走百余步就到了东潭。潭上飞瀑大约二十丈,瀑布急流而下,落在崖洞中,好像(有人)搬运万斛白雪,从天空掷下,白光闪烁,耀眼夺目,瀑流至潭底又倒着向上溅起,其声
如滚动的雷声,(置身于此),人们的笑语咫尺之间都听不清,像听从瓮中发出的声音。居住在这里
的人说,每天山风一呼啸,四面山上的林木被震动得像要折断一样,黑云向下笼罩,天色幽暗得分
不清早晚。
又向北折行然后向西走,追溯潭水的源头。登上响铁岭,跨过紫阆山。又前行一里左右,有个
地方叫石鼓,用脚跺它会发出咚咚的响声。再走十步到了第一潭,潭如一口井,斜眼看黑黑的,用
小石块投下去,锵然发出如玉环一样的声响。再走十多步,到了第二潭,潭形圆如锜釜而广阔,潭
底宽敞。水流驱使乱石聚集在潭中,等水积满了,又流泄掉。潭下是百余尺深的石壁,十分危险,
不可涉足。从石壁右边挂着藤蔓坠下,到了第三潭。潭水很深,用线缒(石)而下,深不见底。潭呈
狭长的方形,天将阴的时候,常从潭中泛起雾气,(人们)疑心潭中有潜龙。人们经常认为幽深寂静
的地方是可怕的。都不敢前往第四潭,有人用绳子围在腰间,系在巨大的筏子上,在崖上俯身观看。
潭左右都是枫树,潭的形状大略与第二潭相同,但比第二潭大了许多。旁边是刘龙子的坟墓,相传
刘龙子曾经在潭边垂钓,钓到骊珠,吞食后化龙飞走,后人给他垒石作坟。再往下到第五潭,就是
东潭。因为这座山的水分为五级,所以取名五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