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福建南平市八中高一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届福建南平市八中高一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

ID:254628

大小:100.5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26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南平八中 2019-2020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 史 试 卷 总分:100 分 考试时间:60 分钟 一、单选题(25 题,共 50 分) 1.据《后汉书》记载,汉章帝时“比年牛多疾疫,垦田减少,谷价颇贵,人以流亡”。据此理解最 准确的是 A.汉代牛耕的普及 B.小农户个体经营的脆弱性 C.农民耕作的艰辛 D.牛耕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大 2. 朝,不抑制土地兼并。 A.秦朝 B.汉朝 C.宋朝 D.清朝 3.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动力的革命是指 A.青铜器的使用 B.牛耕的使用 C.铁器的使用 D.灌溉事业的发展 4.我国古代民营手工业在诸多行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是在 A.唐代 B.宋代 C.明代 D.清代 5.“冶铸者为排义吹炭,今激水以鼓之也。”唐朝李贤在诗中描述的冶铁工具发明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西汉时期 D.东汉时期 6.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尤其是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下列有关官营手工业的说法,不正确的 是 A.由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在大作坊生产 B.生产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C.产品在市场流通,远销国内外 D.占据原料、技术和人才优势,生产不计成本 7.明太祖“初立国即下令,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麻亩征 八两,木棉亩四两。栽桑以四年起科。不种桑,出绢一匹。不种麻及木棉,出麻布、棉布各一匹”。 明太祖的这一规定 A.阻碍了传统农业的进步 B.说明当时的农业税繁重 C.推动了剩余劳动力转移 D.有利于促进商业的发展 8.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集中反映了宋朝 A.政府管理失职 B.市突破了时空限制 C.政府鼓励经商 D.地方商业中心开始出现9.汉、唐在长安、洛阳等城设“市长”、“市令”负责市场管理,宋代不再设此官职,代之以名为 “税务”的各级征税机构。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B.商业与城市的繁荣 C.宋代财政开支浩大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10.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 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明清时期的工匠缺乏技术经验积累 B.闭关锁国政策阻碍外来技术的传入 C.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D.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所限制 11.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人口。这种现象与下列哪种情况最为相关 A.防止由于人口流动而造成社会动荡 B.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 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的农业水利工程 D.提供抵御外族入侵具有足够的兵源 12.下列言论中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思想的是 ①“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 ②“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④“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② 13.中国古代妇女择偶一般“悔作商人妇”,而到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宁肯嫁与商人”的现 象。这一变化说明 A.商品经济发展,传统观念发生变化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C.反封建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D.西学东渐,中国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14.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 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 A.适应了经济格局的变化 B.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 D.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15.19 世纪末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 A.为戊戌变法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B.B.严重威胁着清政府的统治 C.为民国政府增加了大量的财政收入 D.D.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16.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 A.输华货物总值显著增加 B.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C.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D.劳动力市场不断扩大 17.“中国近代工业”概念中的“近代”含义的实质是 A.产生和发展于中国近代历史时期 B.完全由民间私人投资兴办 C.受外商企业的诱导而兴起 D.不是工场手工劳动,而是机器生产 18.1912-1919 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是 A.采矿业和运输业 B.化工业和建筑业 C.钢铁业和金融业 D.面粉业和纺织业 19.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 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 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A.以轻工业为主,作用积极 B.不应强调发展重工业 C.应该完全直接面向民生 D.以提高就业率为第一要务 20.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 起;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 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A.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B.一定程度上分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C.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D.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21.1914 年 3-4 月间,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详细讨论了《商律》《商人 通例》《公司条例》《保息条例》《国币条例》《商事公断处条例》《商会法》等,提出了不少修改、补 充和实施的意见。该会议 A.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生 B.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开启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推动了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 22.读《1840——1913 年中国机械进口海关税收表》,它反映出 1840-1913 年中国机械进口海关税收表(单位:万两) 年份 1840 年 1860 年 1894 年 1885-1899 年 1909-1913 年 机械进口税额 19 30 112 200 700 A.列强对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 B.民族工业在甲午战争后获得较快发展 C.中国关税自主权实际有所恢复 D.传统手工业基本被大机器工业所取代 23.1934 年,中国银行低于市场价格买走烟台张裕酒厂 25 万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最大的工业 化葡萄酒厂。这反映出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 主要因素之一是 A.外国资本的压制 B.封建主义的束缚 C.官僚资本的侵蚀 D.股票市场的紊乱 24.右图中曲线 D 所代表的中国近代的经济形式是 A.自然经济 B.外国贷本主义经济 C.洋务经济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25.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最终未能繁盛的根本原因是 A.受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制约 B.中国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C.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政治地位 D.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制约 二、材料分析题(3 题,共 50 分) 26.(18 分)中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先民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阅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帝)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 ——《汉书·文帝纪》 材料二 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缺)而不录。 ——贾思勰《齐民要术·序》 材料三 《牛郎织女》“夏绣邮票”一套四枚,分别为“盗衣结缘”“男耕女织”“担子追妻”“鹊桥相会”。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 如之。”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尽地力 之教”、“多粪肥田”、“地力常新壮”“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材料四 限制通商口岸……限制外商的居住活动……限制出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 ——《中外历史知识述要》 (1)材料一中的“本”指的是什么?“末”指的是什么?材料一、二共同反映了中国古代对 “本”“末”持何态度?其目的是什么?(6 分)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8 分) (3)材料四是清朝哪一政策的基本内容?简析清朝能实行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4 分) 27.(18 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早期部分民族工业简表 时间 地点 创办者 企业名称 1866 年 ① 方举赞、孙英德 ② 1872 年 广东 ③ ④ 材料二:民国初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产品销售量示意图: (1) 将材料一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8 分)① ② ③ ④ (2)材料二中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经营状况如何?这一时期该公司发展的有利条件是什么?(8分) (3)在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哪里?(2 分) 28.(14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 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 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董猬《救活荒民书》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2 分) (2)材料二反映了该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 分) (3)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并说明统治阶级试图解决该问题而采取的措施,结果如何?为 什么?(8 分)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