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县一中2019-2020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四川省泸县一中2019-2020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Word版)

ID:252286

大小:55.35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0-04-20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年春四川省泸县第一中学高一第二学月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 22 题,共 150 分,共 8 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 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 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当代的环保运动中,一些激进环保主义者抛出肯定美学,即主张所有自然物都具有审 美价值,自然物都是美的,否定自然界丑的存在。 毫无疑问,激进环保主义者要在美学与伦理之间架构桥梁,通过把所有自然物纳入美的 范畴,从而实现保护的伦理诉求。以艺术为中心的美学传统往往把对自然的欣赏集中在那些 外形能吸引人类眼球的景色上,而忽视了其他景观﹣﹣这种精英式的审美姿态极不利于生态 环境的保护,它似乎暗示了某些平凡或丑陋的景观可以被人类任意摒弃甚至破坏。肯定美学 要救赎那些经美丑衡量被排斥和边缘化的自然景物。激进环保主义者主张,自然要按如其所 是的样子来欣赏。第一,拒绝自然的“艺术化”。观看雨后潺潺溪水中沐浴着阳光的石头是一 种恰如其分的欣赏,而将这石头迁移至客厅的壁炉,则将自然物当成了艺术品。第二,不要 判断。非判断的欣赏才是肯定美学,因为排斥了任何评价的尺度。第三,不要比较。肯定美 学不仅认为自然物具有肯定的美学性质,且反对在自然物之间进行比较评价,所有自然物都 一样美。 肯定美学本质上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驳。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是大自然中唯一具有 内在价值的存在物,人只对人类自身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在以人为中心的美学传统中,审 美价值完全依赖人的赋予。人类中心主义仅关注人而无视其他物种的存在,在此观念支配下 的美学无疑也抹杀了自然美之客观特性。肯定美学通过解构审美关系中人的中心作用而完成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质疑与颠覆。重 新审视并消解审美中人的“中心”性是合理的,但肯定美学偏激追求“自然自律”即“去人 化”也表现了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简单化与片面性。从理论层面来看,肯定美学在消解人 “中心”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滑入另一极端﹣﹣“自然中心主义”。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作为生 态系统中的一员,以自我为尺度进行活动是一种必然。审美也是如此,它是人类特有的社会 现象,离开人不可能谈论审美欣赏。从现实层面而言,这种“去人化”的思路也使肯定美学 环境保护的伦理诉求流于空谈。按照肯定美学的观点,自然界所有事物都具有肯定的审美价 值,且相等,不可比较。既然如此,在自然保护中就必须对各个物种或景观加以相同的保护。 对人类来说,这并不切合实际,生态环境的保护应确定哪些为重点,哪些不是重点。因而, 有必要建立一个衡量事物美的尺度来确定物种的价值。而尺度的建立势必要将比较评价因素 纳入其中。最终,没有人的参与,自然保护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肯定美学的建构也失去了伦 理价值。 肯定美学的支持者不考虑国家、地区、种族的差异而无条件保护所有物种的伦理诉求, 显然忽视了在世界范围内实施时所带来的严重不平等。在当前的环境格局中,若第三世界国 家完全无视人民寻求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响应发达国家环保运动的号召而停止发展,这是一 种平等吗?更何况发达国家在历史上曾对第三世界国家的自然资源进行了疯狂掠夺。肯定美 学的支持者超越物种差异所追求的平等,实际上是以牺牲部分国家或人群的利益为代价的, 这场运动一开始就定位为其他物种向人分权的无关国家、阶级等的普遍性行动,从而否认自 己的立场,但它却难以掩饰强烈的意识形态性。 无论是价值论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还是“自然”或“生态”中心主义,这种“中心 化”其实仍未超越人与自然对立的思维模式,与“去中心化”的生态文明相去甚远。生态世 界观把世界看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真正的生态文明既关注人的 权利,也凸显自然的内在价值。西方的生态运动要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只有根除二元 对立思维范式,这可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等生态智慧中汲取营养。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肯定美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肯定美学主张所有自然物都是美的,都具有审美价值,都应该加以保护,而以艺术为中心 的传统美学往往关注自然景观的外形特点。 B.肯定美学追求“自然自律”,在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上,重新审视比较评价,最终消解人 的中心作用,主张“去人化”,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颠覆。C.人们用美丑标准去衡量自然,一些平凡或丑陋的景物就被摒弃甚至破坏了,肯定美学则要 重点保护这些被排斥和边缘化的景物。 D.肯定美学的支持者追求超越物种差异的平等,但事实上,这会带来严重的不平等,因为它 是以牺牲部分国家或人群的利益为代价的,一定会造成强烈的意识形态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文章围绕肯定美学,对比论证了“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不同。 B.文本从拒绝自然的“艺术化”、不要判断、不要比较三个方面举例论证,论证了激进环保 主义者的过激做法。 C.肯定美学的观点对自然保护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为生态环境没有比较评价就无法确定保 护的重点。 D.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文章论述肯定美学和传统美学都觉有片面性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在激进环保主义者看来,雨后潺潺的流水中沐浴着阳光的石头是一种美,深秋悬崖峭壁上 一棵耗尽生命的枯松也是一种美。 B.对人类而言,生态环境的保护应该确定重点与非重点,这势必要有人的参与,因此肯定美 学的“去人化”思路难免会流于空谈。 C.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都未超越人与自然的对立的思维模式。真正的生态文明要既 关注人的权利,又凸显自然的内在价值。 D.只有根除二元对立思维范式、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等生态智慧中汲取营养,西方的生 态运动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我们现在有服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有无人机、工业机器人,还有快递机器人等 很多种机器人。将来机器人老师能否应用于具体的教学工作?我认为是可以的。因为人们可以 把许多老师的经验汇聚到机器人老师这里来进行教学。但是机器人不能代替人,人是有精神的, 是有情感的,是有哲学头脑的。人的精神情感、哲学加起来,使得这个人可以用最小的能量做 出最好的事情。所以我们现在要培育学生的潜能,让他们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灵,要他们汲取外 界养料,修炼内在素质,凝聚驱动力量。所有这些驱动,是我们“人”区别于机器的一个重要方 面。 (摘编自褚君浩在“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高峰论坛上的发言)材料二:一方面,大学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人工智能时 代,教师能力和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都需要加强。另一方面,大家更为担忧的是教师是否会被 人工智能替代。对此,不少专家认为不用过于担忧,“未来智能机器人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从 教”。人工智能能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因为人工智能可以帮教师节省很多批改作业、 批改试卷、备课等重复性的工作时间,还可以收集学生们的答卷,分析出错的规律。这样教师 就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帮助学生培养创新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素质和情商,帮助学 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完善的思想体系等工作上。不过,与此同时,教师工作形态也需要转型。 以上这些改变将促进个性化学习。同时,从技术层面分析,人工智能通过实时分析大量数 据,提供新的内容或指定的学习计划和有针对性的实践和反馈,虚拟助教也可以实现快速测评。 这些都让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 (摘编自陶春《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 材料三:国际上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未来 360 多种职业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可能性,对各 行各业进行排序,结果显示教育职业排名很靠后,教师被替代的可能性仅有 0.4%。这说明了教 育的特殊性,教师拥有难以被机器简单替代的独特性。但是如果充分考虑人工智能深度发展的 影响,这一情况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若智能化进一步发展,实现了个性化,那将会是一个完全 不同的情况。可以大胆预测,若干年后,如果研制出像智能助理这样高度集成的、个性化的机 器人,教师队伍将会面临另外一番景象,可能很多教师可以被取代。当然,这个取代不是绝对的, 人机结合可能是智能时代的普遍形式,人机结合的教育可能是未来教育的普遍形态。 当机器能思考时,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1)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是人类 最基本的能力。在一个快速变化、知识不断更新的社会里,机器学会了自主学习,如果学生缺 乏自主学习能力,将难以应对智能时代的挑战。(2)提出问题的能力。机器不难提出一些基于 经验的简单问题,但是短期内还很难替代人提出深层次的尤其是由好奇心和兴趣驱动的问题。 (3)人际交往的能力。机器与机器的交往主要通过机器语言实现,人际交往的核心素养主要基 于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和对他人情感的判断能力。(4)创新思维的能力。创新思维很大程度体现 在方法论的创新上,而机器学习的方法、规则目前看都是人为规定好的,很难超越自我、实现 自我创新。(5)谋划未来的能力。在现实与未来之间如何平衡,是人类智慧的重要体现。人工 智能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已有的很多问题,提供很好的服务,但是对未来未必能够做出很好的判 断。 (摘编自杜占元《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变革》) 4.下列对材料中“人工智能”和“未来教育”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因为人们可以把许多老师的先进经验都输入到机器人老师那里来进行日常教学,所以作者认 为机器人老师能应用于具体的教学工作。 B.人工智能可以帮教师节省很多批改作业、备课等许多重复性的工作时间,还可以收集学生的 答卷,并分析出错规律,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 C.教育具有特殊性,教师有难以被机器简单替代的独特性,因而在未来,教师这一职业是完全不 会被智能机器人替代的。 D.社会在快速变化,人工智能技术在进步发展,因此学生也应该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能力,否则很 难应对智能时代的挑战。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机器人目前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机器人是没有精神情感和哲学头脑的,机器人 是不能代替人的。 B.人工智能时代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要进一步 加强,教师的工作形态也需要转型。 C.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将成为可能,原因之一是人工智能可以实时分析大量数据,提供新的内容或 指定的学习计划和有针对性的实践和反馈。 D.人类智慧的重要体现是平衡现实与未来,虽然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提供很好 的服务,但无法对未来进行谋划。 6.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述人工智能时代,学生应拥有怎样的品质与能力。( 6 分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小铁盒里的秘密 朱士元 (一) 雪停了,大阳露出了久违的笑脸。路面被一层薄冰覆盖着,车子行驶在上面发出“咔咔 “的响声。 真是不巧啊,刚到淮阴就一连下了几天雪,今天终究可以出门啦。坐在轮椅上的华伟老 人显得很兴奋。 爷爷,我们还得等一等,路面现在有点滑,车子不能开。孙子华振不打算急于现在就开 车走。孙子啊,我真的有点等不及了。 您别急,我们到了这里不就是等于到了卫爷爷的家了吗? 不是还有 20 里的行程吗? 20 里转眼间就到了。 好,好,那就再等一会儿吧。这个雪,和我们那年在战场上一样,一下就是好几天啦, 雪停了以后,地面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 (二) 华伟是 1949 年 2 月参军的,那年他刚满 20 岁。到了部队,他认识的第一个人就是班长卫 国。 解放家乡的战斗打得很激烈,捷报也频频传来。华伟跟在比自己大两岁的卫国身后,学 会了很多打仗的本领。 战斗休息期间,卫国教华伟识字,还教他打枪扔手榴弹,还为他补衣服。很快,华伟视 卫国为亲哥哥,卫国也视华伟为亲弟弟。 要去海南了。部队离开家乡的前一天晚上,华伟的母亲煮了 20 个鸡蛋送了过来,她要儿 子不要饿着。华伟无法面对母亲,劝她连夜回去了。 华伟把 20 个鸡蛋分给了全班人,班长让他留着自己吃,华伟一个也没留。 那么多的战斗,华伟经历了。他看着好多战友离开了他,心里想起来就会难受。 (三) 华伟,我们马上要去朝鲜参加抗美接朝的战斗了。你怎么想?卫国问。 保家卫国,这是七尺男儿的担当,我一定去!华伟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高望山战斗是在漫天飞舞的大雪中进行的。战士们已经断粮两天了,粮食还是送不上来, 雪是他们唯一充饥的来源。 敌人再一次反扑过来,战士们怒目圆睁,等待敌人靠近些,再靠近些。 打!首长一声令下,敌人倒下了一片,余下的缩着头拼命往回逃窜。 轰!一颗炮弹落在华伟身旁炸响。班长卫国掸了掸身上的泥土和雪花,睁眼看了看,只 剩下他一个人能够站起来了。他看了看华伟正在向他招手,已不能说话。 班长卫国走到华伟身边一看,伤情十分严重。他立即叫来担架,要他们立即将华伟送到 战地医院。 雪还在下着。雪花打得人眼睛睁不开。华伟对卫国说,你也负伤了,要去,你去,我在这里守着。 你在这里已无意义了,得赶快走,有我在,敌人就别想上来。卫国坚定地说。 哥哥,我是含不得你何!华伟流泪了。 弟弟,有军人在战场上流泪的吗? 我委托你一件事,把我这枚军功章送到我淮阴老家,也好让爹娘高兴一回。卫国说。 接了卫国的军功章,华伟便被担架队抬走了。 (四) 卫国在那场战斗中牺牲的消息是连长告诉华伟的。这时,正是“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 的那一年。 华伟离休以后,写了无数封信去查询卫国的家乡,可一个回音也没有。 66 年过去了、老人的心愿一直没有了却,这早已成了他心头的一块病。 华伟的叹息声,唤起了孙子的一种想法。孙子对爷爷说,爷爷,我上网给您查询,再请 志题者们帮忙,一定能带来希望的。 孙子,这有可能吗?华伟用疑感的目光看着孙子。 试试吧! 好! 3 个月过去了,华伟老人的孙子收到一条信息,上面显示的与老人要找的卫国的家乡和家 人完全吻合。 (五) 路面上的冰雪融化了。老人坐的车启动了 卫国的侄儿已是年近 80 的老人了,见到华伟老人后泣不成声,说,叔叔有下落了,叔叔 有下落了。 华伟老人从小包中取出一个小铁盒递到卫国侄儿的手中,说,这是一枚军功章。 卫国的侄儿用手轻轻地打开小铁盒一看,只见那枚军功章熠熠生辉。 爷爷,这么多年,您一直不让我们看这个小铁盒,原来藏的是这么大的秘密啊。华伟老 人的孙子既惊讶又感慨地说。 是的,这个秘密可以洗清我叔叔那些传说中的不白之冤啦。卫国的侄儿用颤抖的手抚摸 着那枚军功章。 这么多年了,真的难为你们啦。华伟老人把卫国侄儿的手紧紧地握在自己的手中。谢谢您何,华叔!您的小铁盒藏了我叔叔的一生啊。卫国的侄儿忍不住流下泪来。 坐在轮椅上的华伟老人郑重地说,我的任务完成了 卫国的侄儿向华伟老人深深地鞠了一躬。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 年第 12 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小说以“小铁盒里的秘密”为标题,既设置了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推动情节发 展,到最后真相大白,更升华了小说的主旨。 B.班长卫国教华伟打仗、识字,华伟把母亲煮的 20 个鸡蛋分给全班的人吃,突出表现了在 战争年代战士们所结下的浓厚战友情与兄弟情。 C.小说采用明暗两条线索行文,其实卫国的家人也一直在寻找华伟老人,他们要用军功章洗 清卫国在“文化大革命”中所遭受的不白之宽。 D.小说站在第三人称的角度叙述,中间插叙回忆内容,娓娓道来,质朴的语言中透露着对革 命友谊和华伟一生信守承诺的举动的赞美。 8.小说中华伟老人在送军功章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 6 分 ) 9.文中有三处对雪的描写,请结合小说内容分别分析其作用。( 6 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安抟之孙。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览经史。 统和十四年始仕。家有一牛,不任驱策,其奴得善价鬻之。韩家奴曰:“利己误人,非吾所 欲。”乃归直取牛。 统和二十八年,典南京栗园。重熙初,同知三司使事。四年,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 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韩家奴对曰:“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 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不知其他。”盖尝掌栗园,故托栗以讽谏。帝大 笑。 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役不加于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登,帑廪既实, 而民重困,岂为吏者慢、为民者惰欤?今之徭役何者最重?何者尤苦?何所蠲省则为便益? 补役之法何可以复?盗贼之害何可以止?”韩家奴对曰:“臣伏见比年以来,高丽未宾,阻卜犹强,战守之备,诚不容已。乃者,选富民防边,自备粮糗。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 屯所,费已过半;只牛单毂,鲜有还者。其无丁之家,倍直佣僦,人惮其劳,半途亡窜,故 戍卒之食多不能给。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 物故,则复补以少壮。其鸭渌江之东,戍役大率如此。臣闻唐太宗问群臣治盗之方,皆曰: ‘严刑峻法。’太宗笑曰:‘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 安静则寇盗自止’由此观之,寇盗多寡,皆由衣食丰俭,徭役重轻耳。愿陛下裁之。” 擢翰林都林牙,诏谕之曰:“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自是日见亲信, 每入侍,赐坐。遇胜日,帝与饮酒赋诗,以相酬酢,君臣相得无比。韩家奴知无不言,虽谐 谑不忘规讽。 韩家奴每见帝猎,未尝不谏。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帝见, 命去之。韩家奴既出,复书。他日,帝见之曰:“史笔当如是。”帝问韩家奴:“我国家创业 以来,孰为贤主?”韩家奴以穆宗对。帝怪之曰:“穆宗嗜酒,喜怒不常,视人犹草芥,卿 何谓贤?”韩家奴对曰:“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 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帝默然。 (选自《辽史•萧韩家奴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B.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C.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D.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 “弱冠”。后人用“弱冠”称二十岁左右的男子。 B.帑廪,粮仓钱库的意思。在古代,“帑”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廪”指官府收藏钱财的 库房。 C.史笔,既是历史记载的代称,也可以指史家记叙史实的笔法,还可以指执史笔的人,即史 官。 D.穆宗,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如武丁称高宗。 汉以后,历代帝王都有庙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萧韩家奴品行高洁,为人着想。他的奴仆用高价卖了家中的牛,他担心别人会受到损害, 便退钱领回了牛;对皇上知无不言,虽谐谑却不忘规讽。 B.萧韩家奴学识渊博,善于进谏。他年少时好学,博览经史。他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要掌握 火候,才能使事情尽善尽美。 C.萧韩家奴熟悉国情,洞察时势。在陈述治国之道时,他引用唐太宗和大臣的对话,巧妙地 告诉皇上,治理盗贼的关键不是严刑峻法,而是减轻赋税。 D.萧韩家奴坚守职责,不卑不亢。秋山狩猎致死伤数十人,皇上命他删掉相关记录,他当即 表示坚决不删;他直言穆宗英明的原因,让皇上默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 ①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 壮。 ②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 以穆宗为贤。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14~15 题。 昧旦出新亭渚① [南北朝]徐勉 驱车凌早术②,山华映初日 揽辔且徘徊,复值清江谧。 香蔼枫树林,参差黄鸟匹。 气物宛如斯,重以心期逸。 春堤一游衍,终朝意殊悉③。 【注】①此诗作于齐代,诗人正任临海王署都曹。此次与他“结轸”同游的,还有著名诗人谢 眺。术:指郊邑的道路。③悉:有“满”的意思。 14.诗题中“昧旦”的意思是__________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_________的心情。( 3 分 ) 15.请赏析“驱车凌早术,山华映初日”中“凌”“映”二字的妙处。(6 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深切回忆与同学们到湘冮中游泳,不畏艰险一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徐志摩在《再别康桥》第一节中,用人们习惯性的告别的动作,对康桥说“再见”的两句 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鲁 迅 在 《 记 念 刘 和 珍 君 》 一 文 中 提 到 了 自 己 对 真 的 猛 士 的 看 法 。 真 的 猛 士, , 。他们的壮烈精神将 激励、鼓舞世人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搀 扶 年 迈 的 老 人 , 你 选 择 了 敬 老 ; 拾 起 地 下 的 香 蕉 皮 , 你 选 择 了 爱 幼 。 对 此 ___________________,你就选择了漠视。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国外进修后,穿越了重重艰难险阻,放弃了_____________的生活,毅 然回到祖国,为祖国的科技进步献计献策;( );爱国诗人文天祥在刑场上放弃最后一次生存的 机会,_______________;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为了追寻世间真谛而抛弃了君主的______生活。 这些人的选择虽然并不明智,但又有谁可以否认这不是他们心灵的选择呢?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 A.置之不理 衣食无忧 视死如归 锦衣玉食 B.不屑一顾 养尊处优 视死如归 雍容华贵 C.不屑一顾 衣食无忧 舍身取义 锦衣玉食 D.置之不理 养尊处优 舍身取义 雍容华贵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 A.宁可拖着久病的身体困苦生活的现代著名文学家朱自清,不去领美国的救济粮 B.现代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宁可拖着久病的身体困苦生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C.朱自清,现代著名文学家,宁可拖着久病的身体,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D.现代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宁可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拖着久病的身体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 A.虽然这些人的选择并不明智,但又有谁可以否认这不是他们心灵的选择呢? B.这些人的选择虽然并不理智,但又有谁可以否认这是他们心灵的选择呢? C.这些人的选择虽然并不理智,但又有谁可以否认这不是他们心灵的选择呢? D.虽然这些人的选择并不明智,但又有谁可以否认这是他们心灵的选择呢? 20.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作开头,仿照例句写一句话。要求:①体现景点或意象特征;②句式一致;③运用拟人和反问 的修辞手法。 ( 6 分 ) 康桥 雨巷 例句: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 21.下面是某校中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 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85 个字。 (5 分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这则材料,按要求作文。(60 分) 生活中有不少的仪式,如成人仪式、结婚庆典、校庆典礼等。有人说仪式是需要的,仪式 感使人摆脱了日常的平庸琐碎,获得了庄严神圣的体验。也有人认为现有的不少仪式裹挟着各 种利益,沦为了形式主义,缺乏应有的内涵。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要求:①观点自选;②题目自拟;③不得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2020 年春四川省泸县第一中学高一第二学月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A; 2.B; 3.D 4.C 5.D; 6.①挖掘自己的潜能,拥有健康的身心,汲取外界养料,修炼内在素质,凝聚驱动力量。②培 养创新力、创造力,培养综合素质和情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完善的思想体系。③拥有自 主学习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和谋划未来的能力。 7.C8.①寻找卫国的家人一直没有结果时:心里惦记,成了心病; ②快见到卫国的家人时:兴奋和迫不及待的心理; ③见到卫国的家人时:激动和如释重负的心理。 9.①第一处“雪停了,太阳露出了久违的笑脸”,烘托人物兴奋的心情,引出华伟老人对往事的回忆; ②第二处“雪还在下着。雪花打得人眼睛睁不开”,渲染了悲壮的气氛,烘托战斗的激烈。 ③第三处“路面上的冰雪融化了”,交代场景,暗示华伟老人将完成心愿。 10.C 11.B 12.D 13.①向人借贷,则要附加十倍的利息,以致有人出卖子女、割让田地,都不能偿还。有的逃役不 回,有的在军中死去,就用年轻力壮之人补充。 ②穆宗尽管凶狠残暴,但能减省徭役,减轻赋税,人人都过得很快乐。总计穆宗一朝,无罪而被杀 的,还没有超过这次秋山狩猎的死伤之数。我因此认为穆宗贤明。 14.天将明未明之时 愉悦 15.①一个“凌”字,形容车马奔行速度之快,写出了奔行的畅快 感,生动地刻画出诗人出游的勃勃兴致。②一个“映"字,写出了刚升起的太阳与山上的鲜花相映 成趣的美妙景象,营造出一种络绎奔凑、目不暇接的动感。 16.(1)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2)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3)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17.A 18.B 19.D 20:(示例一)康桥,你的明净艳丽,你的温婉灵动,你的宁静神秘,不正好唤醒了我生命的觉悟吗? (示例二)雨巷,你的悠长寂寥,你的哀怨彷徨,你的凄清惆怅,不正好氤氲出我心中的伤感吗? 解析:仿写句子要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考虑。本题暗含了一个排比句,题目中又明确提 出要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内容上要体现景点或意象的特征,这就是考查我们对教材内 容的熟知程度。 21. 中学生暑假社会实践主要活动是考察与游览:考察气象公园、湿地公园后撰写调查报告,考 察科技馆后交流体验到的地震感受;游览美丽乡村、名人故居,用日记记录旅游的感受心得。22.答案: 给仪式一点空间 清明时节雨纷纷,今年的清明仍在眼前:长辈们恭谨地洒下纸钱,淋上黄酒,将甘蔗整齐码在 坟头,孩子们在烛光前虔诚地叙述思念… “繁琐”的仪式,我们一步也不肯落下,那牵引出来丝丝缕缕情意与悠悠中华文化,令人动 容.快节奏的生活,我们该慢下来守护仪式,守护一种习惯,守护背后深情与文化,守护一种认真生 活的态度. “爆竹声声一岁除”,年初一,各家各户总要点上红火的鞭炮,并且进行祭祖仪式,这种仪式 随着历史长河流传至今,成为一种习惯,不易改变.仪式成为习惯后不易改变,也不必大费周章去 改变.复旦大学教授严复锋说:“习惯的意义在于维持生活的安稳感.”仪式流传千年,已经与我 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若强行改变,会给人多大的不适感?人生活不安稳,社会又如何安定?所以,应 该给仪式一点空间,维持生活的常态,而不轻易改变. 不改变仪式,亦在于对它背后的人情与中华文化的珍视;这些情,这些文化,纵世事百变,依 旧动人.广东婚礼仪式中有一环节是新娘梳头.“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母 亲在待嫁女儿身旁一下下梳着,这古朴的仪式中,蕴含了多少美好祝愿与不舍.这正是仪式的意 义所在,无论是清明祭祖还是春节仪式,都源于人与人之间温热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除此以 外,还是一份对中华文化的守护.在婚礼上,按仪式,新娘都要给老爷、婆婆递上“媳妇茶”,这是 中华孝道的体现.而在希腊,婚礼仪式上他们会跳圆圈舞,这与希腊的热情一脉相承.中华文明蕴 藏在种种仪式中,也正是这些仪式,让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 而仪式,也是现代人表达感情,给每一天制造不同的惊喜感觉的手段,是一种乐活的生活态 度.和郑重写下一行字相似,收藏家在接收心仪收藏品前总要进行净身仪式,这净身里,道尽了多 少欢喜与爱惜.没错,生活节奏是很快,但我们不能一味的快,应该偶尔慢慢下来,在小小仪式之间, 觅到丝丝缕缕的快乐,从一种愉悦的状态出发,重新上路,怎知不会更快?给仪式留一点空间吧.仪 式既成习惯不易改变,不如留下,收获心安;仪式背后的深情也不会因落伍沦落到抛弃地步;仪式 带来的乐活态度也足以让我们在快节奏中收获喜悦.如此,为何要改? 愿你我在仪式之间,收获幸福与温情。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