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4.11 月考参考答案
1.C
2.B
3.B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
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
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注意,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
A 项,“作者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说法错误,根据第二段“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可以
看出,“心是思维的器官”是古人的观点;
B 项,“泛指文学、艺术等各方面”说法错误,“泛指”一词扩大范围,原文第一段表述为“‘匠
心独运’指文学、艺术方面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专指创造性活动”,可见“匠心独运”
是“指文学、艺术”;
D 项,“具有了这种能力”说法错误,原文倒数第三段表述为“能称得上工巧的人,一定对天
时、地气、材美有特别的‘识见’能力。而不凡‘识见’其实也被称之为‘匠心独具’”,选
项略去了修饰成分“特别”和“不凡”。
故选 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
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的是论点是否正确,论
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
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 项,“既有古代的,也有当代的”说法错误,原文引用了很多例子,但无论是“《拾遗
记》”,还是“《考工记》”,还是“《婺源县志》”,都是古代的,作者没有引用当代的。
故选 B。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
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认真查看选项,要死抠字眼;对词语
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
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
文保持一致。
B 项,“却视工巧为敌,认为其对于手工艺精品的制作毫无意义”说法错误,“工巧”是细致、
精巧、技艺高明,根据文章最后段的结论“所以,技艺固然重要,‘匠心独运’在手工艺中更
为重要”,可以看出,“工巧”与“匠心独运”并不互相排斥,只不过在作者看来后者更重要。
故选 B。
【点睛】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
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查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
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2
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
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查。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
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
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4.A
5.D
6.①国家层面:要通过立法和制定政策。明确发展燃料乙醇产业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
本原则等;②主管部门:要审时度势,针对当前燃料乙醇市场供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的放
矢做好监管工作。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
的要求,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
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
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
A 项,“步子要快,规模要大”错,与材料一中所引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
于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实施方案》里“按照‘严控总量,多元发
展’‘规范市场,有序流通’‘依法推动、政策激励’的基本原则,适度发展粮食燃料乙醇”
的表述不一致,原文表述的是“适度发展”,而不是“步子要快,规模要大”。
故选 A。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
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的重点,
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此题要求选出“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
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 项,“逐年增加”说法错误,从图表看并非如此,进口量在 2000-2005 没有太大的变化,净
出口在 2007-2008 几乎差不多。
故选 D。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与文本有关内容的能力。要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
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
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
用乙醇汽油的实施方案》”,此方案是国家出台的文件,是站在国家层面对发展燃料乙醇产业
进行的指导;
材料三中,原文指出,“生物燃料的快速发展都离不开相应法律法规的出台,立法和政策可以
说是打开市场的第一步,这对任何国家来说都适用,可以促进市场形成良好的供应链、打造优
质生物燃料的操作平台”,这仍然是国家层面的指导意见;
材料四中,原文提出,“针对目前燃料乙醇市场供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管部门要做好几方
面的工作”,这是要求有关部门要注意乙醇市场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要做好监管工作。
【点睛】
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3
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
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
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
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
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
要严排查,就是在细细比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
进行确定答案。
7.B
8.①概括了老沈绘画的主要内容;②暗示了老沈不屈的精神追求;③寄予了作者对艺术工作
者桀骜不顺,刚直不屈精神的礼赞。
9.①潘大年的话让我放心;②老沈从闷闷不乐到激情作画的转变,让我消除了来时的疑虑,
我高兴;③老沈画的《斗寒图》非常成功,我受到感染,产生强烈的共鸣;④我为同伴和老沈
的学生都来关心保护老沈而感到欣慰。
【解析】
7.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把握文本的人物、情节、
环境、主题的基础上,分析选项中的人物、时空、事件、艺术手法、情感等,常见错误类型有
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
B 项,“也有意与我和潘大年形成对比,从而暗示老沈在艺专学习的优秀”错误,依据第七段“冲
动而颤抖不止的笔头横皴竖抹,一边豪放而不经意地把水点、墨点、粉点弄得淋漓满纸。于是,
狂风暴雪,立时成形”,第十段“它毫无淡雅幽娴之态,而全然是一派处在逆境中豪杰志士的
风姿”“字迹端庄沉着,刚断跌宕,颇含金石气息”,第十一段“我受了强烈的感染。范瑛和
潘大年也挺激动。我画了多年的画,从来没被一幅画这样感动过。当然它打动我的一半理由在
于画外”可知,老沈铺纸磨墨挥毫作画,突出了老沈绘画技艺的高超,也以我和潘大年的感动
衬托老沈刚直不屈的精神。故 B 项“也有意与我和潘大年形成对比,从而暗示老沈在艺专学习
的优秀”是无中生有。
故选 B。
8.本题考查鉴赏标题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先要了解标题与人物、情节、环境一样共
同服务于主题,同时,标题对读者的艺术感染力方面上也有一定作用。考生依据这四个角度、
再联系文本分析,往往可以归纳出答案。
“斗寒图”是标题,也是第七段到第十段,老沈绘画的梅花傲寒不屈的画面内容;
同时依据第七段“冲动而颤抖不止的笔头横皴竖抹,一边豪放而不经意地把水点、墨点、粉点
弄得淋漓满纸。于是,狂风暴雪,立时成形”,第十段“它毫无淡雅幽娴之态,而全然是一派
处在逆境中豪杰志士的风姿”“字迹端庄沉着,刚断跌宕,颇含金石气息”可知,“斗寒”不
仅写梅花,也展现了老沈像梅花般不屈服不妥协的刚直精神;
联系第十七段“‘不!’老沈坚决地说,‘我那幅画找不出什么毛病。甭理他’”和注解,“斗
寒图”也象征着对桀骜不顺,刚直不屈的艺术工作者的精神,表达作者的礼赞。
9.本题考查鉴赏重要句子内涵和人物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可从内容和情感作用
两方面去分析。内容上思考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和特点;情感作用上要思考艺术手法、语言风
格、表情达意上的作用。4
联系注解和最后四段,我担心大年无法好好保管《斗寒图》而给老沈带起磨难,而大年“含着
笑反问我:‘你当我是三岁的孩子吗?’”说明他和我一样都懂得欣赏和保护老沈,故“脚步比
来时略觉轻快些”以动作描写反映心情,说明我由担心变得放心和欣慰。
联系文中《斗寒图》的作者老沈面对被压制处境而能不屈服的精神,联系大年能和我一样想着
保护老沈,故“略觉轻快些”说明老沈的精神状态略微消除了我对他的担忧,也感染并唤起我
的精神共鸣;大年的表现略微带给我保护老沈、传递刚正精神的欣慰。
【点睛】
小说题目的作用,通常有五个方面:(1)设置了悬念。(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3)为塑
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
(5)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解答时要依据文本内容灵活作
答,分点概括,不可生搬硬套。
10.D
11.C
12.B
13.①朝廷十分赞叹推崇,发布诏令加以褒扬,将他们所居的地方改为孝终里。
②遭遇母亲丧事,哀伤思慕,形毁憔悴,几乎不能承受丧事,病势极其沉重,困顿昏迷伏于枕
上。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
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
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
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第一,虚词“曰”是文言文断句的典型标志,其后要断句,排除 A、B 两项;
第二,“必不得使大兄知之”句子中,“不得”是“不能”的意思,按照语法习惯,后面要接
动词,中间不应该断开,排除 C。
故选 D。
11.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
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
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
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 项,“食干是东魏至北齐时特有的一种任用官员的制度”错误,“食干”是一种封赏官员的
制度,而不是“任用官员的制度”。
故选 C。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首先要看清题干
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
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的地方。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
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 项,“他的母亲是北魏的上庸公主,性格高亢爽朗”分析有误,原文“卬母魏上庸公主,初5
封蓝田,高明妇人也”中“高明”一词是地位显贵的意思。该句话的意思是:陆卬的母亲是魏
上庸公主,当初封于蓝田,是个显贵的妇人,很有志向操守。
故选 B。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
辅,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要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不能翻译的助词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中,“深”,非常;“嗟尚”,赞叹推崇;“发诏”,法布诏令;“所居里”,所字结构,
可译为“居住的地方”;
(2)中,“殆”,几乎;“不胜”,不能承受;“沉笃”,病势沉重;“顿昧”,困顿昏迷。
【点睛】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要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即“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
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
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
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陆卬,字云驹。年少机智聪明,风韵神态美好,好学不倦,博览群书,五经多能通晓大
义。善于写文章,很被河间邢邵赏识。邢邵又与陆卬父亲陆子彰交往,曾经对陆子彰说:“我
认为你是老蚌出了明珠,我想与你为纪群之交可以吗?”因此陆卬名声日渐提高,儒者与官员
尤其推崇赞许。从家中征召出来任员外散骑侍郎,历任文襄大将军主簿,中书舍人,兼中书侍
郎,还以本职兼任太子洗马。自从梁、魏两国交好,每年互派使者。陆卬屡次兼任宴请接待的
官吏,在皇帝的宴席上赋诗,陆卬一定先完成,虽然不是全都精巧工整,但是凭借机敏迅速被
称赞。
担任中书侍郎,撰修国史。因为父亲去世离任,守丧尽礼,因哀痛身体受损消瘦到极点。
皇帝下诏以原来的官职起用,文襄当时镇守邺城,嘉奖他的卓越品行,亲自登门来宽慰勉励他。
陆卬的母亲是魏上庸公主,当初封于蓝田,是个显贵的妇人,很有志向操守。陆卬兄弟六人,
全都是公主所生。所以邢邵常对人说:“蓝田生玉,果然名不虚传啊。”公主教育小孩,都秉
承大义方略。即使创伤巨大悲痛深重,出于天性,然而行为依照礼数法度,也是母亲的训导啊。
陆卬兄弟相继在墓侧建造守丧的草庐,背土堆成坟,朝廷十分赞叹推崇,发布诏令加以褒扬,
将他们所居的地方改为孝终里。陆卬服丧完毕应当承袭父爵,却不忍心继承(他父亲的)侯爵。
天保初年,常山王推荐陆卬的气度才干,文宣帝当面授给事黄门侍郎,升任吏部郎中。上洛王
思宗担任清都尹,征辟为邑中正,食贝丘县的俸禄。遭遇母亲丧事,哀伤思慕,形毁憔悴,几
乎不能承受丧事,病势极其沉重,困顿昏迷伏于枕上。又感染了风疾。第五个弟弟陆搏生病临
终时,对他的兄弟们说:“大哥瘦病成像这样,性格又极其慈爱,我死的时候,一定不能让大
哥知道这件事,哭泣声一定不可太大而让他听到,使他感伤悲痛。”家人到了葬礼时,才告诉
他。陆卬听说而悲痛,一痛便断气,当时四十八岁。陆卬自从在朝中,宽厚谨慎,严谨小心,
不说人家的短处,不夸耀自己的长处,言谈清明高远,有审察识别人物优劣的才能,朝野之人
都非常悲痛惋惜他。追赠卫将军、青州刺史,谥号为文。所著文章十四卷,流传于世。北齐的
祭祀祖先神明的各歌赋,大多是陆卬所做。儿子陆乂,继承始平侯爵位。6
14.B
15.①运用映衬(对比)的手法。白天四处觅食的鸟儿,随着暮色的降临,渐渐各自找到了归
宿之所,而自己呢,还滞留宦途,表现了诗人对误入宦途的惆伥之情和对隐退闲适生活的向往。
②融情人景,余味无穷。那静夜里悠扬的钟声,是警醒自己的“暮鼓晨钟”,好像是对自己的
召唤,但同时又像是轻轻地叹息。最后两句,诗人将无限怅惘之情,融进自然景物之中,结语
十分微妙。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
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
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
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
恰当的一项”。
B 项,“象征了官场势力的可怕”错误。由“胜概纷满目,衡门趣弥浓”可知,诗人赞叹风雨
雷电交织而成的雄壮景色。
故选 B。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
本题“有人评价最后两句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请赏析”,然后理解最后两句的意思,分析这
两句写了什么内容,使用什么技巧,达到什么效果。
理解最后两句的意思,“惆怅飞鸟尽,南溪闻夜钟”意思是“飞鸟投林激起我无限惆怅,南溪
畔又传来报时的夜钟”,这两句表面写的是飞鸟,白天四处觅食的鸟儿,随着暮色的降临,渐
渐各自找到了归宿之所,实际是写诗人,诗人自己还滞留宦途,在异乡飘泊,这是以鸟衬人,
使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最后两句写“飞鸟”“夜钟”,诗人将无限怅惘之情,融进自然景物之
中,而那静夜里悠扬的钟声,是警醒诗人的“暮鼓晨钟”,好像是对诗人的召唤,但同时又像
是轻轻的叹息。诗人用象征、映衬手法,将不尽之意隐含在最后两句,属于融情于景的手法。
考生可以从这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16.C
17.C
18.D
【解析】
16.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
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
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
第一,括号前一句“自然山水也是文学艺术的源泉,并且是无限丰富、生动的源泉”是对“自
然山水”的陈述,所以括号里的句子也应该按照从“自然”到“山水”的顺序,排除 B、D 两
项;
第二,“亦”是“也”的意思,应该放在后一分句,所以根据“本”和“亦”的顺序,排除 A
项。7
故选 C。
17.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
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
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
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
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
的。
A 项,“变化与构成”错,语序不当,根据语境,应先“构成”后“变化”;
B 项,“成为人类绚丽多彩而美好可贵的回忆”错误,“回忆”不合语境,材料中陈述的内容
并没有消失,仍然存在;
D 项,“作为”与“记忆”动宾搭配不当。
故选 C。
18.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
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
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
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认识”,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思维活动;
“感知”,意识对内外界信息的觉察、感觉、注意、知觉的一系列过程。根据语境,此处强调
的是人的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应选“认识”,排除 B、C 两项;
第二,“驱赶”,驱逐并赶走;“驱使”,差遣;派用;推动;支配。此处指自然山水没有生命,
只是供人类差遣,应该选“驱使”,排除 A 项;
第三,“恣意妄为”,随心所欲,胡作非为;“肆无忌惮”,指毫无顾忌;原句中有“地进行破
坏”,此处应选“肆无忌惮”。“鬼蜮伎俩”,比喻用心险恶,暗中伤人的卑劣手段;“阴谋诡
计”,暗地里做坏事的计谋。横线前面有“宫廷争斗”,此处应选“阴谋诡计”与之照应。
故选 D。
19.A
20.D
21.D
【解析】
【分析】
19.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
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
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
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
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
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
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第一组,血气方刚: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风流倜傥:形容人有才华而言行不受世俗礼节的拘8
束。根据语境“年轻时的杜甫也曾是”,填入“血气方刚”。
第二组,幻灭:希望、理想等像幻境一样地消失。泯灭:消灭;消失。根据语境“理想”,填入
“幻灭”。
第三组,醉生梦死:像喝醉酒和做梦那样,昏昏沉沉,糊里糊涂地过日子。风花雪月:比喻堆
砌辞藻、内容空泛的诗文,亦指爱情之事或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根据语境“有使他像李白那
样”,填入“醉生梦死”。
第四组,淹没:指大水漫过,也形容被声音盖过。湮没:指名声和成就被埋没。根据语境“但为
了不在历史的洪流中”,填入“湮没”。
故选 A。
20.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
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A 项,“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表现了诗人的忧民情怀;
B 项,“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表现的是国家动乱的担忧;
C 项,“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
D 项,“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表现的是辅佐君主,改变社会的远大志向。
根据语境“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他的壮志”,填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故选 D。
21.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
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
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
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但当现实向他一次次泼以冷水,那个杜甫的豪放渐行渐远,他在历史的角落里哭泣,他找不
到自己的坐标”,原句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一次次”状语位置不对;二是“豪放渐行渐远”,
主谓搭配不当;三是“他在历史的角落里哭泣,他找不到自己的坐标”两句语序不当。
故选 D。
【点睛】
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
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
审主干再审枝叶。
22.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
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
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
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9
A 项,“因此是可以训练和学习的”语序不当,应改为“因此是可以学习和训练的”;
C 项,“河北省和辽宁省的部分地区”有歧义,表意不明,可以在“河北省”后断句,也可以
在“河北省和辽宁省”后断句;
D 项,“平凡人成就自我的关键在于是否相信梦想”说法有误,一面对两面,应删去“是否”。
故选 B。
【点睛】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
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
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结构混乱句式杂糅的句
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
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
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3.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
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①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严格执行法令。语境是严格执行《公共场所控制吸烟
条例》,使用正确。
②一饭千金:比喻厚报对自己有恩的人。不是吃一顿饭花费很多钱的意思,望文生义。
③出奇制胜: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不能接宾语。
④一箭之地:相当于一箭射程的距离,比喻相距不远。不是一块很小的地方的意思,不合语境。
⑤层出不穷:指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使用正确。
⑥泥沙俱下:指泥土和沙子都跟着流下来,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使用正确。
故选 D。
24.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理解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化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
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
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一些避讳的说法、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
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
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 项,“舍儿、舍女”错误,古代不说“舍儿”“舍女”,而用“犬子”“小女”。10
故选 B。
25.D
A 项,成分残缺,“实现了”缺少宾语,可在最后加上“的目标”;
B 项,语序不当,“不仅”“而且”两句后的内容应对调;
C 项,结构混乱,“根源在于……所致”句式杂糅,应该去掉“所致”。
故选 D。
26.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准确能力。题干是“下列四副对联须分别
呈送至朋友乔迁新居、书店开张、博物馆及校庆现场,搭配恰当的一项是”,是题干给出四副
对联,已经指出四副对联的应用场合,要求根据场合搭配合适的对联。答题时要全面理解对联
的内容,进而得出其适用的场合。①中“列圣精华”“诸儒”等内容分析,是书店开张;②中“竹
笋破土”“栋梁”等内容分析,是校庆现场;③中“步玉堂”分析可知,是朋友乔迁新居;④中
“汉瓦秦砖”“汤盘孔鼎”等内容分析,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