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中学2019-2020高一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带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苏省如皋中学2019-2020高一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带答案)

ID:250384

大小:40.11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4-14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江苏省如皋中学 2019-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复学考 高一语文 0407 一、现代文阅读(21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 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 的规范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杜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 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 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 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 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 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 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 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 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 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 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 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 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 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 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與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 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 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而自动形成的秩 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威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 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 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醋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合式的。 B. 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 C. 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D. 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征。 B. 第二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的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C. 文章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礼不仅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且还需要人的主 动服从。 D. 本文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 礼因为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 C. 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 D. 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出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① [法]雨果 群众有等候观赏公开行刑的习惯,他们用观看刑台——一个十呎高的中空的水泥台子 ——来消磨时间。从一个被人称作“梯子”的粗糙的石级,可以走到顶上的平台,台上有一 个平放着的橡木轮盘,人们把双手反绑的犯人绑在那个轮盘上,一个木头的轮轴藏在轮盘中 心,轮轴转动时,轮盘也跟着转动,这样便把犯人的脸连续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呈露着,这就 是所谓给犯人“示众”。 刽子手上场,一鞭接一鞭,接着是第三鞭,第四鞭,没完没了。轮盘不停地转动,皮鞭 不断象雨点般落在身上,很快就打出血来了。人们看见成千条血水在那驼子的黝黑的肩膀上 流淌,皮鞭在空中挥动时就把一些血珠溅到观众的身上。 成千种侮辱性的语句象雨点般落在他身上,场上处处都有人诅咒他,嘲笑他,向他叫骂, 向他投石子。 此时,有头骡子驮着一个教士穿过人群走来了,伽西莫多阴云密布的脸上明朗了一会儿。 他老远就瞥见骡子和教士,这可怜的犯人顿时和颜悦色起来,原来愤怒得紧绷的脸孔浮现出 一种奇怪的微笑,充满了难以形容的宽容、温柔和深情。随着教士越走越近,这笑容也就益发 清晰,越发分明,益发焕发了。这不幸的人迎候的仿佛是一位救星降临,可是等骡子走近耻辱 柱,骑骡的人能够看清犯人是谁时,教士立即低下眼睛,猛然折回,用踢马刺一踢,马上溜 掉了,仿佛怕丑八怪提出什么请求,急于要脱身似的,至于处在这样地步的的那个可怜虫致 敬也好,感激也好,他不在乎哩。 这个教士正是堂·克洛德·弗罗洛副主教。 伽西莫多的脸上又笼罩上了阴云,而且更加晦暗了,阴云中虽一时还夹杂着一丝笑容, 但那是辛酸的微笑、失望的微笑、无限悲哀的微笑。 几分钟后,伽西莫多用失望的眼 神扫视了人们一遍,又用更加令人心碎的声音喊道:“给 水喝!” 仍然只引起一阵哄笑。“喝这个吧!”罗班普斯潘叫喊着,把一块在阴沟里泡过的海绵扔到他的脸上,“拿去吧, 恶汉!算我欠你的情哪!” 有个妇人把一块石子向他头上扔去:“这是给你在黑夜里用那些倒霉的钟警醒我们的教 训!” “喂,小子!”一跛脚使劲拄着拐杖走到他跟前喊道,“你还在圣母院塔顶上咒骂我们 不?” “这只碗给你去喝水!”一个男人把一个破瓦罐向他的胸脯扔去,“我老婆就是因为看见 你从她面前走过,才生下了一个两个脑袋的娃娃。” “我的母猫生下了一只六只脚的小猫!”一个老妇把一块瓦片向他头上扔去,尖声嚷道。 “给水喝!”伽西莫多喘息着喊了三遍。 这时他看见人群里闪开一条路,走出了一位装束奇特的姑娘,身边带着一只金色犄角的 雪白的小山羊,手里拿着一面小鼓。 伽西莫多的独眼闪了一下,原来就是昨晚曾经想抢走的那个波希米亚姑娘呀。他模糊地 意识到正是因为那件事他此刻才在这里受惩罚呢。何况这种事在这个世界上并不算稀罕,他 不是由于不幸耳聋,又由于被一位聋法官审问,才受到了惩处的吗?他十分相信她是来向他 报复的,也是向别人一样来打他的。 看见她真的迅速走上石阶,愤怒和轻视使他透不过气,他真想把刑台打个粉碎,假若她 的独眼能够发出雷电,那波希米亚姑娘一定会给雷电击毙,上不了刑台啦。 她一言不发地走进那扭着身子枉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 可怜人干裂的嘴边。 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 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 这时他竟忘记了要喝水了,那埃及姑娘不耐烦地扁了扁小嘴,微笑着把水倒在伽西莫多 张着的嘴里,他一口气喝着,他显然是渴到极点了。 喝完水,那可怜人便要伸出嘿嘿的嘴,无疑是想吻吻那帮助了他的美丽的小手。但那姑 娘有些疑惑,想起来前一晚上那件未遂的暴行,便像小孩害怕被野兽咬着似的,惊恐地把手 缩回去了。 于是那可怜人的聋子用充满责怪和无限悲哀的眼光望着她。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 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地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可恶的家伙,那情景无论如 何是很动人的,而这件事又发生在一个刑台上,那就更为动人了。 观众也被感动了,大家拍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 (节选自雨果《巴黎圣母院》) ①注:故事的背景情节为:克洛德副主教垂涎吉普赛姑娘爱斯梅拉达的美色,唆使养子伽西 莫多拦路劫持爱斯梅拉达,伽西莫多被官兵抓住,判鞭刑。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他指使卡西莫多夜劫爱斯梅拉达,在卡西莫多因 此受刑时却假装毫不关己。 B. 众人围攻咒骂这一场面描写表现了群众对伽西莫多劫持爱斯梅拉达这一行为的愤怒,同时表现了群众的冷酷、刻薄。 C. 选文中对伽西莫多眼睛的第三次描写,表现了他因爱斯梅拉达无私救助而惊讶惭愧和感激 的心情,也表现了他对她的出现由惊讶到愤怒的心理变化。 D. 伽西莫多三次讨水喝无果,而爱斯梅拉达却取出水葫芦喂他喝水,伽西莫多的独眼里滚出 了眼泪,这一描写表现了爱斯梅拉达的善良、纯洁和宽容。 5.下列各项中,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作者对伽西莫多受刑的刑台进行了工笔的描绘。它既是下文情节展开的环境,也是一幅社 会风俗画,同时写出那些“傻瓜们”——围观群众的无聊和庸俗。 B. 小说在大场面描写中,又有许多小场面描写,并且始终贯穿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伽西莫多 受刑的经过和表现,一是围观群众的表现和态度,一是作者的态度。 C. 在伽西莫多受刑时,群众嘲笑、辱骂他,在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喂水时,群众发出由衷 的欢呼,这表明愚昧民众对这种行为的讽刺。 D. 小说用对比手法塑造了一组组人物形象。通过美和丑,善良和邪恶,崇高和卑下重重对比, 揭示了真、善、美的真谛。 6. 请探究小说结尾“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的内涵。(6 分)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古诗词鉴赏(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 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 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7.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望海潮·东南形胜》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 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B.“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 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C.全词二十一句,通篇用赋体作法,铺张扬厉,对偶排比,堪称一篇词体的杭城赋。艺术构 思上匠心独运,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 D.这首词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 “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词中的运用,虽为实 写,但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豪放词风。 8.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 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本词用的就是点染手法。 请举例加以说明。(6 分)(二)课内文言文翻译(12 分) 9.翻译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3 分) (2)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4 分) (3)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4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4 分) ( 1 ) 柳 永 《 雨 霖 铃 》 一 词 中 描 写 词 人 与 心 爱 之 人 分 手 时 的 动 作 和 神 态 的 句 子 是: , 。 (2)《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两句 是: , 。 ( 3 ) 李 白 在 《 蜀 道 难 》 一 诗 中 , 摹 写 行 人 艰 难 的 步 履 、 惶 恐 的 神 情 的 句 子 是: , 。 (4)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 , 。 (5)《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 , ”两句描写词人深秋 时节,登高临远,所看的壮美山水之景。 (6)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诗人被贬之后,居所附近低湿、荒凉自然环境的诗句 是: , 。 (7)《静女》中,运用移情于物手法,表达爱屋及乌的情感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及名著阅读(本题共 12 小题,34 分) 1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词语的字形有误的一组是(3 分) A. 流涎(xián) 攻讦(jié) 枷锁 赊帐 B. 孱(càn)头 趿(tā)拉 国粹 糟粕 C. 户牖(yǒu) 蹩(bié)进 缔造 愧怍 D. 嫉(jí)恨 詈(lì)骂 笞刑 蝉联 1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1)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 不可。 (2)尼采就 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 发了疯。 (3)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 规律就 了。 (4)文化冲撞所引起的变动从来就不是单向的。文化冲撞中,并非有哪一个文化是完全被动 的。由此可见,"全盘西化"之说不论对反对者或者提倡者来说,都是一种 的东西。 A. 睚眦必报 自诩 豁然贯通 虚假 B. 锱铢必较 自诩 豁然开朗 虚幻 C. 睚眦必报 号称 豁然贯通 虚假 D. 锱铢必较 号称 豁然开朗 虚幻 13.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咬 文 嚼 字 有 时 是 一 个 坏 习 惯 , 所 以 这 个 成 语 的 含 义 通 常 不 很 好。 。 , 。 , 。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 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①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②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 ③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 ④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⑤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A. ②③①⑤④ B. ④③①②⑤ C. ②⑤④③① D. ④②⑤③① 14.下列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3 分) A.言既遂矣 遂:实现,顺遂 可以尽豫游之乐 豫:享受 B.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为:给予 弦弦掩抑声声思 思:悲 C.逆强秦之欢 逆:顺从 日月忽其不淹兮 淹:停留 D.填然鼓之 填:敲击 暮去朝来颜色故 故:旧,老 15.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邻之厚,君之薄也/又重之以修能 B.斧斤以时入山村/以手抚膺坐长叹 C.君亲其谓予何/吾其还也 D.顺风而呼/弃甲曳兵而走 16.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 分) A.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B. 人皆得以隶使之 C.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D. 吾得兄事之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不全部为古今异义的一项是(3 分) A.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为巡船所物色 B. 行李之往来 约为婚姻 C.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D. 沛公居山东时 大阉亦逡巡畏义 18.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是(3 分) A.恐年岁之不吾与 B.然而不王者,未之 有也 C.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D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9.下列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3 分) A.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D.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2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论语》由孔子及其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 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 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B.《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 表现手法。 C.风骚,是《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的并称。它们分别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 主义发展的源头,对后世中国文学响深影远。 D.《琵琶行》的作者是唐代的白居易,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合称“元白”。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21.根据《三国演义》情节,填人名,补足下面的歇后语。(2 分) (1) 进曹营——一言不发。 (2) 借荆州——有借无还。 22.《红楼梦》中有“小宝钗”、“小黛玉”之称的两个人分别是 、 。(2 分)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有人说:“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顾风雨兼程。” 有人说:“人生如果走错了方向,停止就是进步。” 材料中的两句话你怎么看?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 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复学考参考答案 1. A 2.C 3.B 4.c 5.c 6. ①爱斯梅拉达给仇人喂水,博得观众的赞赏,并为之欢呼,侧面表现了爱斯梅拉达的人格 之美。②观众被感动而为此欢呼,说明他们没有丧失最基本的人性,爱斯梅拉达的举动唤醒 了人性中的良知。③观众的欢呼和他们先前的嘲笑、侮辱形成鲜明对比,观众前后反应的变 化体现了作者对人性之美(善)的呼唤。(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7. D 8. 上阙先点“钱塘自古繁华”,(2 分)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2 分)运用动静结合、 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2 分) 9. (1)越过别国来把远地(郑国)当做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 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鄙”1 分,“焉”1 分,“陪”1 分,共 3 分) (2)赵国给了和氏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池,理亏在秦国,衡量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 而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曲”、“均”、“之”、“负”各 1 分,共 4 分) (3)但这五个人生于民间,从来没有受过诗书的教诲,却能被大义激励,踏上死地也不 回头,又是什么缘故呢?(“编伍”、“素”、被动、“顾”、句意通顺各 1 分,共 5 分) 10. (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3)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4)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5)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6)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7)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1. A 12.B 13.B 14.B 15.D 16.A 17.D 18.D 19.C 20.B 21.徐庶 刘备(各 1 分) 22.袭人 晴雯 (各 1 分)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