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4月份联考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代传承儒家经典出现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大学派。今文经学视孔子为教育家、政治家,六经是孔子“托古改制”的工具。古文经学家视孔子为史学家,六经都是前代的史料,孔子只是前代文化的保存者。今文经学在西汉受到尊崇,主要原因是它( )
A.反映了儒生改变地位的愿望 B.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未来方向
C.适应了现实政治的需要 D.提倡了经世致用的主张
2.晚唐诗人杜荀鹤,诗名远播却屡试不中,发出“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的感慨,并写下“闭户十年专笔砚,仰天无处认梯媒”的诗句。这反映了唐代科举( )
A.忽视对文化内容的考察 B.推动了古代文化的繁荣发展.
C.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 D.受魏晋以来选官制度的影响
3.
表1为不同史料关于北宋庆历六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政府重视积累地理知识 B.宋代登州地震导致了兵变发生
C.仁宗积极应对自然灾害 D.宋代登州地区曾持续发生地震
4.南宋初年,政府加强农业管理,清理土地,规范赋税,出现了土地赋税造册制度。明朝建立后清丈土地,核定天下田赋,其数额记入《黄册》即户口册中,其后进一步将全国的土地详细登记,编制成《鱼鳞图册》。可见明代( )
A.基于土地的赋税管理逐步规范 B.土地清理与户籍管理相分离
C.开始实行以资产为标准的税制 D.赋税种类由繁多到逐渐减少
5. 1715—1749 年,由广州入口的洋船为262只,平均每年约11只,以英法船只最多。英国船只多装载各种本土货物,货物之外“亦有银两”;法国船只多“无货,装载番银来广置货”。这反映出( )
A.一口通商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B.工业革命开展影响国际贸易格局
C.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D.清政府已经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
6.同盟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极大地改变了革命的特征与方式。孙中山不必再只在社会边缘人中开展工……他能从归国学生、不满现状的文人与进步军官中寻找到支持,而传统上这些人是中国的领导群体。材料表明,同盟会的成立( )
A.革命活动摆脱了边缘群体 B.汇聚了全部革命力量
C.革命的社会基础得以扩展 D.提供统一的中央组织
7.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写道:“吾见夫青年其年龄,而老年其身体者十之五焉;青年其年龄或身体,而老年其脑神经者十之焉……循斯现象,于人身则必死,于社会则必亡。”据此可知,他( )
A.强调思想解放以身体改造为基础 B.鼓励青年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C.认为中国国民身体素质普遍低下 D.指出中国急需开展体育教育
8.中国共产党在各抗日根据地都实行了普选制和竞选制。1941年,延安县乡政府委员改选,连任者仅有133人,新当选者为185人,绥德县原乡政府委员落选者达101人,渎职和不称职的干部在选举中被淘汰。这表明( )
A.抗日根据地民主建设成就斐然 B.普选使人民获得民主权利
C.竞选制度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 D.民众监督消除了基层腐败现象
9.
据表2推知,1960 年到1985年《人民日报》对美报道的变化说明( )
A.社会制度影响媒体报道 B.战后两极格局发生变化
C.中苏关系恶化影响报道 D.中国对外政策进行调整
10.下图为一段时间内我国进出口总额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A.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推动 B.中国国内制造业的大发展
C.对外贸易环境出现变化 D.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
11.罗马社会重视名誉,将其与个人行为能力绑定,立法者制定了“丧廉耻”制度。凡触犯了法律,法院便要在判罪或宣布行为人败诉的同时宜告其“丧廉耻”:但凡做了某种法律明确的、不符合公序良俗的行为,罗马执政官便可在选举时将该人从名单中剔除。“丧廉耻”制度( )
A.构建了罗马民主制度的基础 B.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消除了伤风败俗的社会现象 D.有利于增强个人社会责任
12.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高呼“个性解放”“人的自由”,提出人要摆脱“神学”的束缚,人可以达到一切他想达到的目的:到启蒙运动时期,在理性的指导下,人们更是提出了“自由平等、
博爱”的口号,自由被认定为是一种自然权利,是天赋人权。由此可见( )
A.天赋人权的思想由来已久 B.启蒙运动强调对社会权利的追求
C.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开始出现 D.自由是要求摆脱“神学”的束缚
13.1931年,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数量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约占50%;斯大林后来也曾说:“(1929-1932 年间)苏联有大约三分之三的大型企业是由美国帮助或技术援助而建成的,其余三分之一是由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帮助或技术援助建成的。”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化加速促进国际交流 B.经济危机推动西方扩大对外投资
C.新经济政策实施规模扩大 D.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内在需求
14. 1950 年美国拍摄的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二战后生活。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影片意在( )
A.赞扬民众建设家园的热情 B.反映美苏两极格局对峙
C.唤起民众对战争的反思 D.宣传美国的马歇尔计划
15. 下表为1965年—1992年高收入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占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能够用来说明( )
A.全球经济重心转移 B.两极格局的瓦解
C.经济全球化的弊端 D.经济区域化倾向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16. (15分)治国理政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关注的问题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人口真多呀):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
子曰:“富之。”
冉有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子曰:“教之。”
——《论语·子路》
材料二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管子治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治国理政思想,并结合时代背景指出其目的。(6 分)
(2)结合商鞅变法,说明材料二反映的治国理政思想有何意义。(9 分)
17. (13分)下面分别是唐宋时期中国古代书院分布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唐代书院分布图
材料二 图2宋代书院分布图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 指出宋代书院分布出现的新变化。(5 分)
(2)结合史实,概括这些变化出现的原因。(8 分)
18. (13分)表5是近代中国不同时期的国旗简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周游《象征、认同与国家:近代中国的国旗研究》等
表5介绍了近代中国国旗的演变情况,其中隐含着近代中国现代化历程的诸多信息。在提取信息的基础上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论述。(要求:观点须明确具体,说明须史论结合。)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据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制
综合上述材料信息,自拟主题,结合世界史相关信息,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