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语文新题速递3月第02期(文言文、诗歌、语用)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届高三语文新题速递3月第02期(文言文、诗歌、语用)

ID:248755

大小:85.11 KB

页数:32页

时间:2020-04-08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届高三语文新题速递 3 月第 02 期(文言文、诗歌、语用) 考向一 文言文阅读 一、(广东省汕尾市 2019—2020 学年高三上学期 1 月语文统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 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 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 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 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 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汉五年既杀项羽 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攻城略地, 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 知猎乎?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 发踪指示,功人也。”群臣皆莫敢言。于是乃令萧何第一,所食邑多,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汉中十二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何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客有说 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余年矣, 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以自污?上心乃安。” 于是何从其计,上乃大说。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 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 矣!”何置田宅必居穷处,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 为文终候。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 决/ B.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 C.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D.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 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 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 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原句标点为:“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 争功,岁余功不决”。A 项,“遁去何”中“去”一般作离开理解,这样就与前后文意思脱节,也与文意 不符;“何”是萧何,作后一句“常兴关中卒辄补缺”的主语; B 项,“群臣”应该作“争功”的主语, 而不是“行封”的宾语;“岁余”不是作“争功”的补语,而是作“功不决”的状语; D 项,兼有 A、B 两项的问题。故选 C。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秦,指潼关以西的秦朝故地关中地区。项羽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B.趋,小步疾行而前,表示敬意;文中“人朝不趋”是高祖刘邦给予萧何的一种高规格礼遇。 C.孝惠,指汉朝皇帝刘盈,孝惠是其庙号。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D.百岁,死的委婉说法。遇有忌讳的事物,不直说该事物,而需用其他的话委婉表述。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 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 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 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 项,“孝惠是其庙号”错,据“孝惠”含义可推知,“孝惠”为谥号。故 选 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何目光远大,所为异于众将。攻入咸阳时,和众将争分金帛财物不同,他收藏秦朝的文献档 案,使刘邦得以详尽掌握全国地理、户口等方面的情况。 B.萧何功勋卓著,受到刘邦封赏。楚汉相争时,他留守后方,制定法令,安抚民众,补给粮草兵 员。论功行赏时,被刘邦评为第一,受到封赏甚为优厚。C.萧何心系国事,不计个人恩怨。重病期间,孝惠帝亲来探望。问及相国的继任者时,他尽管与 曹参不和,但还是举荐了曹参,并为得到合适人选而高兴。 D.萧何功高震主,引发刘邦猜忌。位为相国,功劳第一,然而依然孜孜于国事,深得民心,这引 发了刘邦的提防之心。他以多买田地自污,保全了自己。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 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 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 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 项,“举荐了曹参”错,是孝惠帝想让曹 参作为相国的继任者,征求萧何的意见。故选 C。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何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 (2)何置田宅必居穷处,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答案】(1)皇上亲自率军讨伐他(黥布),多次派使者询问萧相国在做什么。萧何安抚勉励百姓, 拿出自己全部钱财资助军队。 (2)萧何购置田地住宅必定处在偏远的地方,说:“后代如果贤能,就学习我的俭朴;如果不贤能, 不会被有权势的人家夺取。”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 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 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 (1)将,率领;数,屡次、多次;使使,派遣使者;何为,宾语前置句,为何,做什么;拊循,安抚; 佐,资助。(2)穷,偏远、偏僻;师,学习;为…所,表被动。 【参考译文】 萧相国萧何,沛县丰邑人。等到刘邦起兵,做了沛公,萧何做他的县丞,常常督办公务。沛公进入 咸阳,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府库,分取金帛财物,唯独萧何首先进入宫室收取秦朝丞相及御史掌管的法律 条文、地理图册等文献资料,并珍藏起来。沛公做了汉王,任命萧何为丞相。汉王能够详尽了解天下的 险关要塞、人口多少、兵力强弱、民众疾苦等情况的原因,是萧何完好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汉王 领兵东进,平定三秦,萧何以丞相的身份留守并收服巴蜀,安抚民众,发布政令,使人民供给军队粮草。汉二年,汉王与各路诸侯攻打楚军,萧何镇守关中。制定法令规章,建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每 做一件事,萧何总是奏明汉王,经汉王同意,准许施行;如果来不及禀报汉王,有些事就酌情处理,等 汉王回来再向他汇报。汉王多次弃军败逃,萧何常常征发关中士卒,补充军队的缺额。汉五年,已经杀 了项羽,平定了天下,于是论功行赏。群臣争功,一年多了功劳的大小也没能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 功劳最大。功臣们都说:“我们身披战甲,手执兵器,攻占城池,夺取地盘,功劳大小各有等级。如今 萧何没有这样的汗马功劳,只是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不参加战斗,封赏反而在我们之上,为什么呢?” 高帝说:“诸位懂得打猎吗?打猎时,追咬野兽的是猎狗,但发现野兽踪迹,指出野兽所在地方的是猎 人。而今大家仅能捉到野兽而已,功劳不过像猎狗。至于萧何,发现野兽踪迹,指明猎取目标,功劳如 同猎人。”群臣都不敢再言语了。于是便确定萧何为第一,封赏的食邑很多,恩赐他带剑穿鞋上殿,上 朝时可以不按礼仪小步快走。 汉十二年秋天,黥布反叛,皇上亲自率军讨伐他,多次派使者询问萧相国在做什么。萧何安抚勉励 百姓,拿出自己全部钱财资助军队。有一个门客劝告萧相国说:“您灭族的日子不远了。您位居相国, 功劳第一,还能够再加功吗?您当初进入关中,深得民心,至今十多年了,民众都亲附您,您还是勤勉 地处理政务,赢得民心。皇上屡次询问您的情况,是害怕您震撼关中。如今您何不多买田地来败坏自己 的声誉?这样,皇上的心才会安定。”于是萧何听从了他的计谋,高祖才非常高兴。萧何素来和曹参不 和睦,到萧何病重时,孝惠皇帝亲自去探视相国病情,趁便问道:“您如果故去了,谁可以接替您呢?” 萧何回答说:“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主了。”孝惠帝说:“曹参怎么样?”萧何叩头说:“陛下得到合 适的人选了!我死也不遗憾了!”萧何购置田地住宅必定处在偏远的地方,说:“后代如果贤能,就学 习我的俭朴;如果不贤能,不会被有权势的人家夺取。”孝惠二年,相国萧何去世,谥号为文终侯。 二、(广西名校 2019—2020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吴道南,字会甫,崇仁人。万历十七年进士及第。授编修,进左中允。直讲东宫,太子偶旁瞩,道 南即辍讲拱俟,太子为改容。历左谕德少詹事。擢礼部右侍郎,署部事。历城、高苑牛产犊,皆两首两 鼻,道南请尽蠲山东诸税,召还内臣,又因灾异言貂珰敛怨,乞下诏罪己,与天下更新。皆不报。寻请 追谥建文朝忠臣。 道南遇事有操执,明达政体。朝鲜贡使请市火药,道南执不予。土鲁番贡玉,道南亦请勿纳。辽东 议开科试士,道南以岩疆当重武,格不行。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预机务,与方从哲并命。三辞而 不允,久之始入朝。故事,廷臣受官,先面谢乃莅任。帝不视朝久,皆先莅任。道南至,不获见,不敢入直。同官从哲为言,帝令先视事,道南疏谢。迨帝因“梃击”之变,召见群臣慈宁宫。道南始得面谢, 自是不获再见。 织造中官刘成死,遣其党吕贵往护,贵嗾奸民留己督造。中旨许之,命草敕。道南偕从哲争,且询 疏所从进,请永杜内降,弗听。鄱阳故无商税,中官为税使,置关湖口征课。道南极言傍湖舟无所泊, 多覆没,请罢关勿征,亦不纳。 道南辅大政不为诡随,颇有时望。岁丙辰,偕礼部尚书刘楚先典会试。吴江举人沈同和者,副都御 史季文子,目不知书,而贿礼部吏,与同里赵鸣阳联号舍。其首场七篇,自坊刻外,皆鸣阳笔也。榜发, 同和与鸣阳皆中式,都下为之大哗。道南等亟检举,乃诏令复试。同和竟日构一文。下吏,戍烟瘴,鸣 阳亦除名。 先是,汤宾尹科场事,实道南发之,其党侧目。御史李嵩、周师旦遂连章论道南,而给事中刘文炳 攻尤力。道南不能堪,言:“台谏劾阁臣,职也,然未有肆口谩骂者。臣辱国已甚,请立罢黜。”帝雅 重道南,谪文炳外任,夺嵩等俸。御史韩浚、朱堦救文炳,复诋道南。道南益求去杜门逾年疏二十七上 帝犹勉留会继母讣至乃赐道里费遣行人护归天启初以覃恩即家进太子太保居二年卒。 (选自《明史》卷第二百一十七,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南益求去杜门/逾年/疏二十七上/帝犹勉留/会继母讣至/乃赐道里费/遣行人护/归居二年卒 B.道南益求去/杜门逾年/疏二十七上/帝犹勉留/会继母讣至/乃赐道里费/遣行人护归/居二年卒 C.道南益求/去杜门逾年/疏二十七上/帝犹勉留/会继母讣/至乃赐道里费/遣行人护归/居二年卒 D.道南益求去/杜门逾年/疏二十七上/帝犹勉留会/继母讣至/乃赐道里费/遣行人/护归居二年卒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断句类选择题往往可用排除法,本身难度不大,比较选项异同,往 往只有两三处断句不同,依据上下句的字词、结构搭配和句间逻辑关系,容易判定。画波浪线句子的句 意是:吴道南更加要求离去。闭门不出一年多,上疏二十七次,皇帝依旧鼓励和挽留他。正逢上他的继 母的讣告到来,于是赏赐路程费,派遣行人护送回去。闲居二年后死去。考生要抓住动词,“去(离 开)”是“求”的内容,故“求去”之间不能断开,故排除 C;“逾年(一年多)”是时间词,是“杜 门(闭门)”的时间状语,故“杜门逾年”中间不能断句,故排除 A;“至”的主语是“继母讣”,且 “会(恰逢)”的是事件“继母讣至”,故“会继母讣至”之间不能断开,故排除 C、D。故选 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及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以及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及第指科 举考试应试中选,一甲叫进士及第。 B.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后专指居住东宫的储君,即太子。 C.授、进、历、擢、署、拜在文中都是和官职有关的词语,其中进、擢指提升官职,署是代理官职。 D.礼部,中国古代官署,长官为礼部尚书,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已学 知识,联系文本内容,对选项中的文史典籍、古代职官、科举制度等方面做出判断。B 项,“后专指居 住东宫的储君,即太子”说法不准确,“东宫”的意思:①太子所居之宫,也代指太子。②太后所居之 宫,也代指太后。汉朝太后居长乐宫,长乐宫在未央宫东,故又称东宫。③妾媵所居之宫,代指嫔妃。 故选 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南在东宫给太子讲学时,太子有时不专心,他就设法让太子集中精神听讲。 B.道南乘着历城、高苑发生怪异的事情,建议召回宦官,并乞求皇帝降下罪已诏,和天下人一 起除旧布新。 C.道南敢于直谏,但他在朝廷任职,却只被皇上召见一次,一生都没有得到重用。 [ 来 源 : 学 & 科 & 网 Z & X & X & K ] D.道南因为揭发汤宾尹科场事,受到了御史李嵩、周师旦等人的攻击,但依旧得到皇帝的鼓励和挽 留。 [ 来 源 : 学 , 科 , 网 Z , X , X , K ]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正确解答这类题,需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 容仔细进行对照,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主要注意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 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问题。C 项,“却只被皇上召见一次,一生都没有得到重用”错误, 依据第二段“迨帝因‘梃击’之变,召见群臣慈宁宫。道南始得面谢,自是不获再见”,等到皇帝因 “梃击”的变故,在慈宁宫召见群臣,吴道南才得到机会面谢,从此就没有机会第二次见到皇上。可知, “只被皇上召见一次”并不能推断出“他一直没有得到重用”的结论。故选 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南遇事有操执,明达政体。朝鲜贡使请市火药,道南执不予。 (2)台谏劾阁臣,职也,然未有肆口谩骂者。臣辱国已甚,请立罢黜。【答案】(1)吴道南遇事有操守和主张,对政治体制有明确而透彻的认识,朝鲜入贡的使臣请求购买火 药,道南坚持不卖给他们。(2)台谏弹劾内阁臣子,是职责,但没有任意张口辱骂的。已经使国家遭 受极其严重的侮辱,请立刻罢黜。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逐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 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倒装句式要 调整,典故和比喻处通常意译。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操执”, 操守和主张;“明达”,明确而透彻;“市”,购买;“执”,坚持。( 2)“台谏劾阁臣,职也”, 判断句;“肆”,任意;“辱”,使动用法,使……遭受侮辱。 【参考译文】 吴道南,字会甫,崇仁人。万历十七年考上进士。受任编修,升为左中允。在东宫轮值讲读。太子 偶尔看往别处,吴道南就停住不讲拱手等待,太子因此而严肃认真起来。曾任左谕德少詹事,被提拔为 礼部右侍郎,代理部里事务。历城、高苑牛生产的小牛犊,都是两个头两个鼻,吴道南建议全部免除山 东的各种税,召回宦官;又乘着灾祸和怪异事物出现而说宦官招惹怨恨,乞求皇帝降下罪已诏,和天下 人一起除旧布新。都没有批复。不久建议追谥建文朝代的忠臣。 吴道南遇事有操守和主张,对政治体制有明确而透彻的认识,朝鲜入贡的使臣请求购买火药,道南 坚持不卖给他们。吐鲁番进贡宝玉,道南建议不收纳。辽东讨论开始科举考试读书人,他就认为险要边 疆应当注重武备,就阻止不予实行。他被拜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与机密事务,和方从哲同时被 任命。他多次辞谢却不被允许,过了很久才入朝。按旧例,朝廷臣子接受官职,先面谢皇帝然后到任。 当时皇帝很久没有上朝,官员们就都先到任了。吴道南到任,见不到皇帝,不敢入阁值班。同僚方从哲 跟他说,皇帝命先就职,吴道南上疏谢恩。等到皇帝因“梃击”的变故,在慈宁宫召见群臣,吴道南才 得到机会面谢,从此就没有机会第二次见到皇上。 织造宦官刘成死去,派遣他的同伙吕贵前往护送灵柩,吕贵指使坏人留住自己任督造。宫中下旨意 同意了,命令起草赦命。道南和方从哲据理力争,并且询问奏疏是从哪来的,请求永远杜绝内部指定, 不听。鄱阳本来没有商业税,宦官当了税使,宦官就在湖口设置关卡征收。吴道南尽力说明沿湖船舶没 有地方停泊,大多翻沉了,建议撤除关卡不要征税,也不采纳。 吴道南辅助大政不盲从,在当时很有声望。丙辰年,和礼部尚书刘楚先在一起主持会试。吴江举人 沈同和,是副都御使沈季文的儿子,目不知书,却贿赂礼部的官吏,跟同乡赵鸣阳的号舍相连。他的首 场七篇文章,除抄自书坊刻印的以外,都出自赵鸣阳的手笔。发榜了,沈同和和赵鸣阳都考上了,京城里因此大闹起来。吴道南等多次检举,皇帝下命令复试。沈同和一整天才写一个字。交到司法部门治罪, 流放到极边远有瘴气的地区,赵鸣阳也被除名。 在这之前,汤宝尹科场案件,实际上是吴道南揭发的,因此他们一伙嫉视吴道南。御史李嵩、周师 旦就联合上奏章弹劾他,而给事中刘文炳攻击尤其出力。吴道南不能忍受,进言:“台谏弹劾内阁臣子, 是职责,但没有任意辱骂的。臣使国家遭受侮辱极其严重,请立刻罢黜。”御史韩浚、硃堦也诋毁吴道 南。吴道南更加要求离去。闭门不出一年多,上疏二十七次,皇帝依旧鼓励和挽留他。正逢上他的继母 的讣告到来,于是赏赐路程费,派遣行人护送回去。闲居二年后死去。 三、(河南省九师联盟 2019—2020 学年高三上学期 12 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文后各题。 程绍,字公业,德州人。祖瑶,江西右布政使。绍举万历十七年进士。除汝宁推官,征授户科给事 中。巡视京营,副将终养正等五人行贿求迁,皆劾置于理。帝遣使采矿河南,绍两疏言宜罢,皆不报。 再迁吏科左给事中。会大计京官御史许闻造讦户部侍郎张养蒙等语侵吏部侍郎裴应章绍言闻造挟史部以 避计典且附会阁臣张位闻造乃贬边方主事赵世德考察贬官,廷议征杨应龙,兵部举世德知兵,绍驳止之, 又劾文选郎杨守峻,守峻自引去。饶州通判沈榜贬官,夤缘税监潘相得留,绍极言非法。山西税使张忠 以夏县知县韩薰忤己,奏调之僻地,绍又争之,帝怒,斥为民。以沈一贯救,诏镌一秩,出之外。给事 中李应策、御史李炳等争之,帝益怒,并薰斥为民,而夺应策等俸。绍家居二十年。光宗即位,起太常 少卿。天启四年,历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宗室居仪封者为盗窟,绍列上其状,废徒高墙。临漳民耕 地漳滨,得玉玺,龙纽龟形,方四寸,厚三寸,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以献绍。绍闻之于朝, 略言:“秦玺不足征久矣。今玺出,适在臣疆,既不当复埋地下,又不合私秘人间。欲遣官恭进阙廷, 迹涉贡媚。且至尊所宝,在德不在望,故先驰奏闻,候命进止。昔王孙困不宝玉珩,齐威王不宝照乘, 前史美之。陛下尊贤爱士,野无留良。尚有一代名贤,如邹元标、冯从吾、王纪、周嘉谟、盛以弘、孙 慎行、钟羽正,余懋衡、曹于汴等皆忧国奉公,白首魁艾。其他词林台谏一锢不起者,并皇国祯祥,盛 朝珍宝。臣不能汲致明廷,徒献符贡瑞,臣窃羞之。愿陛下惟贤是宝。在朝之忠直,勿事虚拘;在野之 老成,亟图登进。彼区区秦玺之真伪,又安足计哉。”魏忠贤方斥逐耆硕,见之不悦。后忠贤势益张, 绍遂引疾归。崇祯六年,荐起工部右侍郎。越二年,以年老,四疏乞休去。卒,赠本部尚书。 (选自《明史·程绍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大计京官/御史许闻造讦户部侍郎/张养蒙等语侵吏部侍郎表应章/绍言闻造/挟吏部以避计 典/且附会阁臣张位/闻造乃贬边方/ B.会大计京官/御史许闻造讦户部侍郎张养蒙等/语侵吏部侍郎裴应章/绍言闻造挟吏部以避计典 /且附会阁臣张位/闻造乃贬边方/ C.会大计京官御史/许闻造讦户部侍郎张养蒙等/语侵吏部侍郎袭应章/绍言闻造挟吏部以避计典 /且附会阁臣/张位闻造乃贬边方/ D.会大计京官御史/许闻造讦户部侍郎/张养蒙等语侵吏部侍郎裴应章/绍言闻造挟吏部以避计典 /且附会阁臣张位/闻造乃贬边方/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 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 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 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 词。句子大意是:正逢京官考核,御史许闻造揭发户部侍郎张养蒙等,言语涉及吏部侍郎裴应章,程绍 说许闻造仗恃吏部以躲避考核的大典,只附会阁臣张位,许闻造于是被贬到边地。“会大计京官”意思 相对完整,“御史”是许闻造的官职,前面应断开,排除 C、D 两项;“讦”与“语侵”的发出者都是 许闻造,“语侵”前面应断开,排除 A、D 两项。故选 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是殿试及第者之称。 B.御史,自汉朝开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C.玉玺,专指皇帝的玉印,至高权力的象征,古代印,玺通称,以金或玉为之。 D.耆硕,泛指年高有德望的人;耆,年老,六十岁以上的人;硕,大,德高望重的人。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 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 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 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 项,“自汉朝开始”错,应是自秦朝开始。御史,是中国古代执掌监察官员的一种泛称。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下属皆置“史”,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约自秦朝开 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故选 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程绍尽职尽力,敢于直言。他巡视京营时,弹劾行贿求迁的佟养正等五人;朝廷议论征用杨 应龙,兵部举荐赵世德,程绍都批驳制止。 B.程绍刚正不阿,不畏权势。通判沈榜被贬官,却因攀附税监得以留任,程绍极力反对;税使 张忠上奏要请求调迁知县韩薰,程绍为韩薰据理力争。 C.程绍奏疏得体,用心良苦。临漳农民捡得玉玺,程绍借此奏疏皇上,在奏疏中阐述贤才即是宝 的道理,希望皇上爱惜贤才,语重心长。 D.程绍仕途坎坷,几度沉浮。他因为韩燕辩争,惹怒皇上,被削职为民,在家闲居二十年;后 来因得罪魏忠贤,他主动称病,辞官回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 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 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 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D 项,“后来因得罪魏忠贤,他主动称病, 辞官回家”错,原文说“后忠贤势益张,绍遂引疾归”,不是得罪了魏忠贤,而是看到魏忠贤权势更加 嚣张,于是就称病辞官回家。故选 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玺出,适在臣疆,既不当复埋地下,又不合私秘人间。 (2)在朝之忠直,勿事虚拘;在野之老成,亟图登进。 【答案】(1)现在玉玺出现,正好在臣管辖的疆土上,既不应当再次埋入地下,又不应当私自秘藏民 间。(2)在朝廷的忠直之士,不要以虚假的礼仪笼络人;在民间的年高有德之人,亟待提升进用。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 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 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 (1)“适”,恰好;“疆”,疆土、疆界;“私秘”,私自秘藏。( 2)“忠直”,形容词作名词,忠 直之士;“拘”,笼络;“老成”,年高有德之人;“亟”,亟待。【参考译文】 程绍,字公业,德州人。祖父程瑶,是江西右布政使。程绍万历十七年中进士,授汝宁推官,征召 授予户科给事中。巡视京营时,副将修养正等五人行贿请求升职,他都弹劾且置于司法机关审理。皇帝 派使者到河南采矿,程绍两次上疏说应当罢除,(皇上)都没回复。再升任史科左给事中,正逢京官考 核,御史许闻造揭发户部侍郎张养蒙等,言语涉及吏部侍郎裴应章,程绍说许闻造仗恃吏部以躲避考核 的大典,只附会阁臣张位,许闻造于是被贬到边地。主事赵世德考察贬官员,朝廷议论征用杨应龙,兵 部举荐赵世德认为他懂得兵法,程绍批驳制止,又弹劾文选郎杨守峻,杨守峻自已辞官离去。饶州通判 沈榜被贬官,攀附税监潘相得以留任,程绍极言不合法制。山西税使张忠因夏县知县韩薰触犯自己,奏 请调他到偏僻的地方,程绍又谏诤。皇帝发怒,贬斥为民。因沈一贯相救,诏令降一级官位品级,出京 外任。给事中李应策、御史李炳等争辩。皇帝更加愤怒,一并贬斥韩薰为民,而夺李应策等俸禄。程绍 居住在家二十年,光宗即位,起用任太常少卿。天启四年,历任右制都御史,巡抚河南,居处在仪封的 宗室,是盗贼的窟穴,程绍罗列呈上他们的罪状,被废后迁徙入高墙禁锢,临漳百姓在漳水滨耕地,捡 到玉玺,龙纽龟形,四寸见方,厚三寸,上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文字。临漳百姓把它献给 程绍。程绍报告给朝廷,大致说:“秦朝的玉玺不足以证信已很久了。现在玉玺出现,正好在臣管辖的 疆土上,既不应当再次埋入地下,又不应当私自秘藏民间。想派官员恭敬地进献到朝廷,又有献媚的嫌 疑。而且皇上看重的,在德行而不在玉玺,因此先疾速上奏让您听闻,等待命令再行动。以前王孙圉不 把玉珩当作宝,齐威王不以照乘珠为宝,前代历史赞美他们。陛下尊贤爱士,民间没有遗留的贤良,还 有一代名贤,如邹元标、冯从吾、王纪、周嘉谟,盛以弘、孙慎行、钟羽正、余懋衡、曹于汴等都是忧 国奉公、德高望重的长着。其他翰林台谏一经禁锢不再起用的,也是皇国的吉祥,盛朝的珍宝。臣不能 汲引致上圣明的朝廷,只进献玉玺符瑞,臣私下感到羞愧,希望陛下只以贤才为珍宝。在朝廷的忠直之 士,不要以虚假的礼仪笼络人;在民间的年高有德之人,亟待提升进用。那小小的秦玺的真伪,又有什 么值得计较的呢?”(当时)魏忠贤正在斥逐年高德硕者,见到奏疏后很不高兴。后来魏忠贤的势焰更 为嚣张,程绍就称病辞官回家。崇祯六年,经人举荐起用任工部右侍郎。经过两年,因年老,四次上疏 请求退休,死后,赠工部尚书。 四、(湖南省常德市 2019—2020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协作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 各题。 翁正春,字兆震,侯官人。万历二十年,擢进士第一,授修撰,累迁少詹事。三十八年十一月,日 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八箴,曰:清君心,遵祖制,振国纪,信臣僚,宝贤才,谨财用,恤民命,重边防。帝不省。王贵妃薨,久不卜葬,正春以为言。命偕中官往择地,得 吉。中官难以烦费,正春勃然曰:“贵妃诞育元良、奈何以天下俭之?”奏上,报可。 琉球中山王遗使入贡,正春言:“中山已入于倭,今使臣多倭人,贡物多倭器,绝之,便矣;否, 亦宜诏福建抚臣量留土物,毋俾入朝。”帝是之。四十年,进士邹之麟分校乡试,私举子童学贤,为御 史马孟祯等所发。正春议黜学贤,谪之麟,而不及主考官。给事中赵兴邦、亓诗教因劾正春徇私。正春 求去,不许。顷之,言官发韩敬科场事,正春坐敬不谨,敬党大恨。诗教复动正春,正春疏辩,益求去。 帝虽慰留,然自是不安其位。寻改吏部,掌詹事府,以侍养归。天启元年,起礼部南书,协理詹事府事。 抗论忤魏忠贤,被旨谯责。明年,御史赵胤昌希旨劾之,正春再疏乞归。帝以正春尝为皇祖讲官,特加 太子少保,赐救驰传,异数也。时正春年逾七十母方期颐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 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 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B.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 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C.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 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D.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 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 思。在断句时特别要注意:①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②句子结构的对称性。③文中词语充当 的成分。④句子成分的省略。⑤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划线句的翻译是:当时翁正春已经年过七十,母亲 百岁,他率领子孙孝敬老母,乡里人都赞美他。翁正春的风度峻肃,整天没有轻慢的话,疲倦了从不东 斜西靠,暑天不裸露身体,眼睛不四处张望,看见他的人无不肃然起敬。“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 此处易错断为“母百岁率子孙”(主语为母),这不符合中国传统孝礼的文化,“率子孙奉觞上寿”的主语应为翁正春,排除 A、D;第二处为“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不能是“峻整终日”,而应该 是“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符合评价语言的整齐原则,排除 A、C。故选 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历、天启,是帝王年号。年号纪年法从秦始皇起开始。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 年号纪年。 B.字,古人有名有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 20 岁、女 15 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 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C.乡试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由各省举行的考试,考中的人被称为举人,《范进中举》中范进是通 过的乡试。进士是对殿试合格后的考生的称谓。 D.吏部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某些职能相当于今天的组织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 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 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中,A 项, “年号纪年法从秦始皇起开始”错误,从汉武帝开始才有帝王年号。故选 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翁正春忠诚正直,敢于诤谏。日食出现时他极力陈述朝廷的过失,万寿节上向皇上提出八点 劝告,这些直言均未被采纳。但在王贵妃下葬费用和归附倭人的琉球中山王来朝入贡的问题上均 获皇帝的认可和支持。 B.翁正春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先后担任少詹事,在吏部掌管詹事府,起用为礼部尚书,协 理詹事府事,加封为太子少保。 C.翁正春为人正派,不媚权贵。他因为抵触魏忠贤被朝廷降旨斥责,后又遭赵胤昌借机中伤弹 劾,他就再次上疏乞请回乡。 D.翁正春遭人弹劾,辞官自辩。在处理韩敬科场事件中遭人弹劾而请求去职,皇帝虽安慰留任 他,却不想让他再担任官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题的做法如下,先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中 的位置,然后具体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此类题目的误区有:事件张冠李戴、时间地点迁移、曲解实虚词等。本题中,D 项,“皇帝虽安慰留任他,却不想让他再担任官职”错误,对应原 文“帝虽慰留,然自是不安其位”,应为“皇帝虽然安慰挽留了他,他却从此不安心自己的职位”;从 后文中的“寻改吏部,掌詹事府”也可知皇帝并没有“不想再让他担任官职”。故选 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官难以烦费,正春勃然曰:“贵妃诞育元良,奈何以天下俭之?” (2)明年,御史赵胤昌希旨劾之,正春再疏乞归。 【答案】(1)宦官却以此事烦杂费事而责难翁正春,翁正春非常愤怒地说:“贵妃生育了太子,为什 么让天下人俭慢(用轻慢的方式)对待她?” (2)第二年,御史赵胤昌迎合魏忠贤而弹劾他,翁正春第二次上奏请求辞官回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 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难以烦费,以此事烦杂费事而责难;俭,俭慢(用轻慢的方式)对待。(2) 希,迎合;再,第二次;乞归,请求辞官回乡。 【考译文】 翁正春,字兆震,侯官人。万历二十年考中进士第一名,授职为修撰,升任少詹事。万历三十八年 十一月出现日蚀,翁正春极力陈述朝廷的过失,皇帝没有答复,第二年秋天,万寿节,翁正春提出八点 劝告:即清静君王的心绪,遵循祖制,振奋国家纲纪,信赖臣僚,珍重贤才,节俭开支,体恤百姓,重 视边防,皇帝并不省悟。王贵妃去世,许久不占卜葬地事宜,翁正春因此谏言。皇帝命令宦官去选择墓 地,选取到了好风水的墓地,宦官却以此事烦杂费事而责难翁正春,翁正春非常愤怒地说:“贵妃生育 了太子,为什么让天下人俭慢对待她?”启奏皇帝,答复可以,琉球中山王派遣使者朝贡,翁正春称: “中山王已归附倭寇,现在的使者多是倭人,贡物大都是倭国的器物,断绝与其往来比较好;要不然, 也可以下诏让福建的地方官约略留下一些土物,不要让他们到京都朝贡。”皇帝对此表示赞同。万历四 十年,进士邹之麟分管乡试,对举人童学贤徇私,被御史马孟祯等人告发,翁正春提议废黜童学贤,贬 斥邹之麟,却不涉及主考官。给事中赵兴邦、亓诗教于是弹劾翁正春徇私。翁正春请求辞官,皇帝不同 意。不久,言官告发韩敬在科举考场上的罪行,翁正春治韩敬不恭谨的罪名,韩敬的党羽很恼恨,亓诗 教再次弹劾翁正春,翁正春上奏争辩,更加恳求辞官,皇帝虽然安慰挽留了他,他却从此不安心自己的 职位。不久,改派到吏部,负资詹事府,以侍养的名义回乡。天启元年,出任礼部尚书,协助掌管詹事 府的事务,言论拂逆了魏忠贤,被皇帝下旨责备。第二年,御史赵胤昌迎合魏忠贤而弹劾他,翁正春再度上奏请求辞官回乡,皇帝因为翁正春曾担任皇祖的讲官,特意加封他为太子少保,赐与敕令乘驿车驰 归,在这当时可算例外。当时翁正春已经年过七十,母亲百岁,他率领子孙孝敬老母,乡里人都赞美他。 翁正春的风度峻肃,整天没有轻慢的话,疲倦了从不东斜西靠,暑天不裸露身体,眼睛不四处张望,看 见他的人无不肃然起敬。 五、【西南名校联盟 2019—2020 学年高三 333 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卷(一)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 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张国维,字玉笥,东阳人。天启二年进士,授番禺知县。崇祯元年,擢刑科给事中,劾罢副都御史 杨所修、御史田景新,皆魏忠贤党也。已,陈时政言:“陛下求治太锐,综核太严。拙者局蹐 (注)以避 咎巧者委蛇以取容谁能展布四体为国家营职业者故治象精明而腹心手足之谊实薄此英察宜敛也 臣同 官还朝十日,旁措一词,遂蒙谴谪。不可稍加薄罚,示优容之度乎?此上下宜洽也。”然帝终不能尽听。 京师地震,规弊政甚切,迁太常少卿。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安庆等十府。其冬,流贼犯桐城, 官军覆没。国维方壮年,一夕须发顿白。明年正月,贼攻潜山,知县赵士彦重伤卒,攻太湖,知县金应 元、训导扈永宁被杀。国维至,解桐围, 遣守备朱士胤趋潜山,把总张其威趋太湖。十二月,诸城并全。携山民桀石以投贼,贼多死,乃越 英山、霍山而遁。所属郡灾伤,国维辄为请命,筑太湖、繁昌二城,建苏州九里石塘及平望内外塘、长 洲至和等塘,修松江捍海堤,浚镇江及江阴漕渠,并有成绩。十四年夏,颍州盗起,改兵部右侍郎兼督 淮、徐、临、通四镇兵,护漕运。大盗李青山众数万,据梁山泺,遣其党分据韩庄等八闸,运道为梗。 时周廷儒赴召北上,青山谒之,言率众护漕,非乱也。延儒许言于朝,授以职,而青山竟截漕舟,大焚 掠,迫临清。国维合所部兵击降之,献俘于朝,磔诸市。会开封陷,河北震动,条防河数策,常亦纳之。 寻叙颍州讨贼功,加太子太保,荫锦衣佥事。吏部尚书徐石麒去位,众议归国维。马士英不用,用张捷, 国维乃乞省亲归。十六年四月,清兵入畿辅,国维朝鲁王于台州,请其监国,总兵官方国安亦自金华至。 马士英素善国安。匿其军中,欲入朝,国维骇其十大罪,乃不敢入。逾月,南都覆,鲁王不数日出降, 国安等诸军乏饷溃,国维遂还守东阳。六月,知势不可支,作绝命词三章,赴水死,年五十有二。 (节选自《明史·张国维传》) 【注】局蹐:小心谨慎。 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拙者局蹐以避咎/巧者委蛇以取容/谁能展布四体为国家/营职业者故治象精明/而腹心手足之 谊实薄此/英察宜敛也/B.拙者局蹐以避咎/巧者委蛇以取容/谁能展布四体/为国家营职业者/故治象精明/而腹心手足之 谊实薄/此英察宜敛也/ C.拙者局蹐以避咎/巧者委蛇以取容谁/能展布四体为国家营职业者/故治象精明/而腹心手足之 谊实薄/此英察宜敛也/ D.拙者局蹐以避咎/巧者委蛇以取容谁/能展布四体/为国家营职业者/故治象精明/而腹心手足之 谊实薄此/英察宜敛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 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 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 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划线句的翻译是: 愚拙的官员小心谨慎但求无过,用心机巧的官员则敷衍塞责以图保住官位,那么谁还会大展身手为国家 做事呢?所以虽然皇上治国的气象精明,但把臣下看作心腹、手足一样的情义实在淡薄,这样的话,皇 上的英明察决应该收敛了。“拙者局蹐以避咎”与“巧者委蛇以取容”是对称结构,中间应该断开,排 除 C、D;“为国家”与“营职业者”属于状中关系,联系密切,应断在一起,排除 A。故选 B。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县,一种官名,秦汉以来县令为一县的主官。宋常派遣京朝官为县的长官,管理一县行政, 称“知县事”,简称知县。 B.巡抚在文中指的是一种官职名,又称抚台,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专职巡视各地 的军政、民政,因“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得名。 C.省亲是一种回家乡看望父母或其他尊亲的礼俗,《红楼梦》中“荣国府归省庆元宵”的“归 省”也指这一礼俗。 D.漕运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一种运输方式, 分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形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 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中,B 项, 根据原文“巡抚应天”,巡抚在文中是一个动词,不是官职名。故选 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国维敢于直言进谏,他大胆弹勤罢免了魏忠贤的党羽,之后又指出皇帝在考核官吏方面存 在的弊病,但皇帝最终并没有完全听取他的意见。 B.张国维心系百姓,当他管辖的郡遭遇灾害时,张国维立即替老百姓向朝廷请命,主持修建了 大量水利工程,做出了政绩。 C.张国维忠于职守,大盗李青山在水路上胡作非为、大肆焚掠,张国维联合军队将其部击溃, 并把他交给朝廷处置。 D.张国维忠贞不屈,清兵入京后,他朝见鲁主并监理国家大事。当鲁王出降、各路军队溃败后, 张国维自知势不可支,宁死不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本题中,D 项,“他朝 见鲁主并监理国家大事”张冠李戴,文中监理国家大事的是鲁王。故选 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开封陷,河北震动,条防河数策,帝亦纳之。 (2)马士英素善国安,匿其军中,欲入朝,国维劾其十大罪,乃不敢入。 【答案】(1)恰逢开封失陷,黄河以北受到震动,(张国维)列举了保防黄河的数条对策,皇帝也采 纳了他的意见。 (2)马士英一向同方国安交好,藏匿在他的军队中,想要朝见鲁王,张国维弹劾了他的十大罪状,马 士英于是就不敢入朝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 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 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会:恰逢;条: 列举;河北:黄河以北。(2)善:交好;匿:藏匿;乃:于是。 【参考译文】张国维,字玉笥,东阳人。天启二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番禺知县。崇祯元年,张国维升任刑科给 事中,弹劾、罢免了副都御史杨所修、御史田景新,这两个人都是魏忠贤的党羽。之后,张国维上书给 皇帝进言:“陛下求治之心太急迫,综合考察太严格。愚拙的官员小心谨慎但求无过,用心机巧的官员 则敷衍塞责以图保住官位,那么谁还会大展身手为国家做事呢?所以虽然皇上治国的气象精明,但把臣 下看作心腹、手足一样的情义实在淡薄,这样的话,皇上的英明察决应该收敛了。我的同事回朝才十天, 只是在旁边多说了一句话,就遭到贬谪。不能稍微减轻惩罚,显示您的宽宏肚量吗?这样,君臣间的关 系就和洽了。”然而,皇帝最终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京师地震后,张国维上书规谏弊政十分切实, 升任太常少卿。崇祯七年,张国维升任左佥都御史,外出巡抚应天、安庆等十府。这年冬天,流寇进犯 桐城,官军覆没。张国维正当壮年,一夜之间头发、胡须都变白了。第二年正月,贼寇转攻潜山,知县 赵士彦重伤而死,攻入太湖,知县金应元、训导扈永宁被杀。张国维赶到后,解除了桐城之围。 派守备朱士胤赴潜山,把总张其威赴太湖增援。十二月,各城都得到了保全。他带领山区的百姓用 石头投击贼兵,贼兵死了很多人,就越过英山、霍山逃跑了。当张国维所辖的郡发生了灾害时,他立即 替百姓向朝廷请命,主持修建了太湖、繁昌两城的城墙,开挖了苏州九里石塘和平望内外塘、长州至和 等水塘,垒砌了松江的防海堤,疏通了镇江及江阴的运河道,有了政绩。十四年夏天,颍州的贼寇开始 活动,张国维改任兵部右侍郎,兼职统领淮州、徐州、临江、通州四镇的部队,保卫漕运。大盗李青山 有数万手下,占据着梁山泺,并派遣他的党羽分别占领了韩庄等八处水闸,运粮河道就被堵住了。当周 延儒应朝廷征召北上时,李青山去拜见他,说自己在率领部下保护漕运,并不是作乱。周延儒答应他向 朝廷说明,给他授予官职,可是李青山竟然拦截运粮船只,大肆焚掠,兵逼临清。张国维召集自己部下 的兵力打击并降服了他,把他交给了朝廷,李青山最终被当市磔杀。恰逢开封失陷,黄河以北受到震动, 张国维列举了保防黄河的数条对策,皇帝也采纳了他的意见。不久,皇帝评定他在颍州讨伐贼寇的功劳, 加封他为太子太保,封赏他的儿子为锦衣佥事。吏部尚书徐石麟离职后,大臣们讨论让张国维接任,马 士英没有任用他,而任用了张捷,张国维于是请假探亲,回乡去了。十六年四月,清兵攻入京城,张国 维到台州朝见鲁王,请鲁王监国,总兵官方国安这时也从金华来了。马士英一向同方国安交好,藏匿在 他的军队中,想要朝见鲁王,张国维弹劾了他的十大罪状,马士英于是就不敢入朝了。一个多月后,南 都倾覆,鲁王没有几天就投降了,方国安等各军因为缺乏粮饷溃败,张国维于是返回东阳防守。六月, 他看到局势无法支持下去,写了三首绝命词之后就赴水自杀了,终年五十二岁。 考向二 古代诗歌阅读一、(四川省成都市高中 2019—2020 学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诊断性统一考试全真模拟试题)阅读 下面的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客 游 李 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 【注】①南山: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 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 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 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 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C.“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出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 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了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 以“平原客”自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慨叹。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 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整首诗词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 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 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B 项,“首 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法错误,应是“暖”和“悲”形成对比。故选 B。2.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 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答案】①同:两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②异:杜诗描写了沦陷后长安的萧 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李诗主要是写诗人想入朝为 官而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于是想写家信告诉家人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中的比较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找到比较鉴赏的鉴赏 点,比如本题,题目是“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信,李 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本题是要求学生比较鉴赏杜甫 《春望》中“书”与本诗中“裂帛”表达情感异同,是鉴赏比较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然后要读懂这 两首诗,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两首诗具体内容进行鉴赏,指出异同。本题要读懂题目涉及的杜甫 《春望》和本诗,这两首诗,尤其是题目涉及的这两句诗。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烽火连三月,家书抵 万金”,说的是战争已经持续了很久,家中亲人的消息值上万两黄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 “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这两句是说诗人想效仿古人,以求入朝为官却始终不能实现,于是想写 家信告诉家人自己就要回家了。“家书抵万金”引起了很多遭遇离乱的人的深深共鸣;“旅歌屡弹铗, 归问时裂帛”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根据以上分析,从“同”和“异”两个方面作答。回答这类 题时,一般是先回答相同点,再回答其不同点。 二、(广东省深圳市 2019—2020 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 成文后各题。 [ 来 源 : 学 | 科 | 网 Z | X | X | K ] 越王台① 文天祥 登临我向乱离来,落落千年一越台。 春事暗随流水去,潮声空逐幕天回。 烟横古道人行少,月堕荒村鬼哭哀。 莫作楚囚愁绝看,旧家歌舞此衔杯。 【注】①越王台:在今广州市越秀山上。越王,指南越王赵佗。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作者被俘押送北 上途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王台已逾千年,“落落”既写冷落、荒疏的越王台,也映照作者此时的心境。B.颈联营造了凄凉而壮阔的意境,寓情于景,和“山河破碎风飘絮”异曲同工。 C.虽已沦为“楚囚”,但作者以酌酒自我宽慰,悲伤之中透露出一丝自信的心绪。 D.这首怀古诗并非歌咏胜景,而是吊古伤今,寄寓了作者深深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叹。 【答案】B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 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 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 项,“壮阔”错误。颈联描写了人烟稀少的苍茫古 道,残月照耀的荒村以及阴森的悲鸣,营造的意境只是凄凉,没有壮阔。故选 B。 2.“春事暗随流水去”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落花随流水而去,美好的春天已消逝。②南越王的盛世已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③南宋已 亡,抗元大业已付东流。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的含义以及鉴赏诗歌的情感主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 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 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 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题目是“‘春事暗随流水去’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春事暗随流水 去”,“春事……去”,落花随流水而去,指美好的春天已消逝;这是站在越王台上生发的感慨,当年 盛极一时的南越王以及他所建立的伟业也如这流水一样逝去,此句也暗指南越王的盛世已随时间的流逝 而消失;再联系作者的年代背景,这是作者被囚之后的作品,这首怀古诗并非歌咏胜景,而是吊古伤今, 寄寓了作者深深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叹,此处的流水落花,也当指南宋已亡,抗元大业已付东流。 三、(安徽省芜湖市中小学校 2019—2020 学年高三上学期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 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其二)① 苏 轼 若人今已无,此竹宁复有。 那将春蚓笔,画作风中柳。 君看断崖上,瘦节蛟蛇走。 何时此霜竿,复入江湖手?【注】①与可,即文与可,是苏轼的表兄,善画竹,元丰二年卒于陈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善画竹的文与可如今已离世,再也没有人画出这样的竹子。 B.颔联写谁用像春天蚯蚓一样软的毛笔,把竹子画成了风中的柳条。 C.颈联写文与可画竹的艰辛,瘦弱的身体攀爬悬崖,还会遇到蛟蛇。 D.尾联以问作结,慨叹不知到何时才有高手画出像这幅画中的竹子。 【答案】C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 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 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 项,“颈联写文与可画竹的艰辛,瘦弱的身体攀爬 悬崖,还会遇到蛟蛇”错,颈联句意:你看那幅画里,陡峭的山崖之上,清瘦有节的野竹,好像蛟蛇在 游走。故选 C。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对文与可的怀念之情;②对文与可精妙的画技和高洁的人格的赞美之情;③对无人能再画出 瘦节霜竹的遗憾惋惜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 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 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若人今已无”,像文与可这样善画竹优秀的画家如今已经没有了,直接抒发了对文与可的怀念之情; “那将春蚓笔,画作风中柳。君看断崖上,瘦节蛟蛇走”四句,描写文与可用软笔画竹,竹子在陡峭的 山崖上如蛟蛇游走,画出了竹的神韵,而画如其人,竹子的清高正是画者自身高洁人格的寄托,表达了 对文与可精妙的画技和高洁的人格的赞美之情;“何时此霜竿,复入江湖手”慨叹不知到何时才有高手 画出像这幅画中的竹子,表达了对无人能再画出瘦节霜竹的遗憾惋惜之情。 四、(金太阳广东省 2019—2020 学年高三上学期 1 月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 各题。 满江红(和卢国华) 辛弃疾汉节东南①,看驷马、光华周道。须信是、七闽还有,福星来到。庭草自生心意足,榕阴不动秋光好。 问不知、何处著君侯,蓬莱岛。 还自笑,人今老;空有恨,萦怀抱。记江湖十栽,厌持旌纛②。濩落我材无所用,易除殆类③无根潦 ④。但欲搜、好语谢新词,羞琼报。 【注】①汉节东南:指卢国华时任福建提刑使。②旌纛:军中之旗。③易除殆类:指南宋朝廷中那些不 以金人为意,专事享乐的人。④根潦:指浮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节东南”几句写卢国华任福建提刑使时,乘坐四匹马拉的车子光彩满路,仕途上春风得意。 B.“须信是”几句写相信友人为官之处的七闽大地会有福星来到,也是期望友人在任能有所作为。 C.“庭草”两句描述卢国华做官闲暇时光的惬意生活,闲看秋草自生、秋阳照在榕树上而心满意足。 D.“但欲搜”几句紧扣标题中的“和卢国华”,写“我”现在只想寻找一些好的词语来答谢您的新 词。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 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 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 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C 项,“描述卢国华做官闲暇时光的惬意生活”理解错误,应 是词人自言自家境况,暗示门庭冷落,宾客很少。故选 C。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答案】①感叹人生易老,抒发自己遭朝廷废弃,壮志未酬之悲愤。②对卢国华寄予兴邦立国的赞许、 期待之情。③对无所作为的投降派的蔑视憎恨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诗歌思想情感的分析足诗歌阅读中最常见的一道主观题, 需要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风格、词人的人生经历等等。另外,要特别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有的是间 接抒情,如借景抒情,要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直接抒情要分析诗句的内涵。从词题来看,这是一首和词, 和的对象是卢国华,再根据注释“时任福建提刑使”这一身份介绍以及词上阕开篇对卢国华出行隆重场 面的介绍来看,卢国华的仕途应该是显赫的,对此,词人流露出的是歆羡之情;从把卢国华比作闽地的 福星来看,词人希望卢国华能够给闽的百姓带来福泽,这里流露出的是期待之情;从下阕“还自笑,人 今老;空有恨,萦怀抱”这四句可以看出,词人由卢国华想到自己的仕途不顺,“空有恨”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悲愤;“记江湖十载,厌持旌纛”,一个“厌”字流露出对仕途的厌倦。考生可以围绕这几个方 面分析概括。 五、(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 2019—2020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文 后各题。 寄黄几复①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②,治病不蕲③三折肱④。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诗人少时好友,时为 广州四会县令。②四立壁:家徒四壁之意。③蕲:同“祈”,祈求。④三折肱:古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 说法。诗中意思指黄几复善治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首句写彼此所居之地一“北”一“南”,已显露怀念友人、望而不见之意。 B.颔联巧用六个意象排列出十年间的情景,跨越时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C.诗人借四立之壁写友人生计艰难,可谓无以支撑,从而突出他为官环境的艰苦。 D.诗歌最后一句以景衬情,以凄凉的景象,表达内心的不平和对人才的怜惜。 【答案】C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 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 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C 项,“从而突出他为官环境 的艰苦”错误,作为一个县的长官,家里只有立在那儿的四堵墙壁,这既说明他清正廉洁,又说明他把 全部精力和心思用于“治病”和“读书”,无心、也无暇经营个人的家。故选 C。 2.同样是鸿雁传书,《寄黄几复》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手法、表情达意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 句具体分析。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秦观《阮郎归》) 【答案】19.《寄黄几复》中“寄雁传书谢不能”主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书信不能送达的无奈 和绝望之情;杜甫《天末怀李白》)的诗句主要运用设问,表达书信不能及时到达的担忧之情;秦观 《阮郎归》的词句运用对比手法,写出大雁能把书信传到衡阳却传不到郴州,离乡日益遥远的苦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中手法及其作用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 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寄黄几复》译文:我住在北方海 滨,而你住在南方海滨,欲托鸿雁传书,它却飞不过衡阳。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江湖落魄, 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你支撑生计也只有四堵空墙,艰难至此。古人三折肱后 便成良医,我却但愿你不要如此。想你清贫自守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了罢,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 猿猴哀鸣攀援深林里的青藤。“寄雁传书谢不能”巧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出书信不能送达的痛 苦与苦闷,展现出内心的绝望。这一句从第一句中自然涌出,在人意中;但又有出人意外的地方。两位 朋友一在北海,一在南海,相思不相见,自然就想到寄信;“寄雁传书”的典故也就信手拈来。“寄雁 传书”,作典故用,不过表示传递书信罢了。但相传大雁南飞,至衡阳而止,把雁儿拟人化,写得更有 情趣。杜甫《天末怀李白》中的“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运用设问的手 法,呈现出一种内心的担忧。秦观《阮郎归》中的“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意思“衡阳还可 以有鸿雁传书捎信。这郴阳比衡阳还远,连鸿雁也只影皆无”的词句运用对比手法,写离乡日远,音讯 久疏,表现词人音讯全无的失望心情。 [ 来 源 : Z 。 x x 。 k . C o m ] 考向三 语用 一、( 2019—2020 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陶瓷艺术是一种具有 的中国文化符号,作为全世界耳熟能详的一种艺术语言,似乎总是以 的姿态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制作瓷器需要极度的细心和耐心,否则,不可能制造出精美绝伦 的瓷器。中国陶瓷上有“中国故事”,在表达人物故事或戏曲故事时,“减法”是工匠们惯于使用的方 法,整个故事的内容的概括是通过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而这些故事又通常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容易被理解,( )。 随着瓷器的大量出口,中国传统故事画也传到了 异国他乡。 中国瓷器所蕴藏的“中国风”,令西方人赞不绝口,但因为文化传统的 ,国外文博学界在 解读中国瓷器故事画时经常 。当前,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古丝绸之 路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这给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区域性 典雅 隔膜 张冠李戴 B.标志性 典雅 隔阂 南辕北辙 C.区域性 优雅 隔膜 南辕北辙 D.标志性 优雅 隔阂 张冠李戴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 围、感情色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的词语。第一 组:“标志”:是表明特征的记号或事物。标志直接而简洁,“标志性”以单纯、显著、易识别的物象、 图形或文字符号为直观语言,除表示什么、代替什么之外,还具有表达意义、情感和指令行动等的作用。 “区域性”:强调的是地域特色。后文的内容更多地强调瓷器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强调文化方面, 因此用“标志性”更合适。第二组:“典雅”:多指雕刻、塑造的艺术形象和文词等,如辞藻典雅,风 格典雅。“优雅”:多指人的动作优美,气质与众不同,或指穿着素雅不俗。后文强调的是姿态,用 “优雅”更恰当。第三组:“隔阂”:彼此情意沟通的障碍,思想上的距离。“隔膜”:情意不相通, 彼此不了解,或外行,不通晓。“隔阂”:多指思想有距离,感情不融洽。“隔阂”比“隔膜”距离大 而且深。从运用对象比较,“隔阂”多指民族、国家、团体、同志间的关系阻隔,“隔膜”常指亲友、 师生、同学间的互不了解的关系。“隔膜”还可用于对学识、技术等的外行。语境说的是文化传统和西 方之间在思想上有距离,所以选用“隔阂”。第四组:“张冠李戴”: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南辕北辙”:指心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语境说“因为文化传统的隔阂,国 外文博学界在解读中国瓷器故事画时经常”会弄错对象。用“张冠李戴”更恰当。故选 D。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通过这种以图代文的方式,实现了理念的普及和思想的教化。 B.这种以图代文的方式,实现了理念与思想的教化和普及。C.以图代文的这种方式,实现了理念的教化和思想的普及。 D.通过以图代文的这种方式,实现了理念与思想的教化和普及。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 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 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 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此题注 意语意的衔接。本题,根据上句“这些故事又通常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容易被理解”可推知该 句的主语是承前句主语“这些故事”,而不是“……方式”,所以,排除 B、C 两项。D 项,“通过以 图代文的这种方式”中的数量短语“这种”位置错误,应放在“以图代文”之前。故选 A。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减法”是工匠们惯于使用的方法,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是通过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 具代表性的人物。 B.工匠们惯于使用“减法”,抓住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来概括整个故 事的内容。 C.工匠们惯于使用“减法”,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是通过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 的人物。 D.“减法”是工匠们惯于使用的方法,抓住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来概括 整个故事的内容。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应先浏览画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 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原句错误:一是搞错主语,前面的短 语“在表达人物故事或戏曲故事时”是后一分句的时间状语,所以“表达人物故事或戏曲故事”的主语 应该是“工匠”,而不是“减法”,这样就应表述为“工匠们惯于使用‘减法’”。这样就排除 A、D 项。二是承上句主语“工匠们”,把句中“整个故事的内容的概括是通过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 具代表性的人物”改为“抓住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即 可。C 项,“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是通过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一句中主语是“概括内容”,宾语“通过瞬间或人物”,“通过”是介词,“通过”与“瞬间或人物”构成介宾短语,介 宾短语不能充当句子的主语或宾语,而且主语与宾语也不能构成判断关系。所以 C 项错误。故选 B。 4.(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 2019—2020 学年高三上学期元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自动驾驶前景看似很美妙,但面前却有一条技术长河。自动驾驶涉及的技术非常广,涵盖软硬件多 方面,任何一个环节“瘸腿”都跑不起来。比如,无人车看清周边环境,需要 ① 。虽然近年来, 汽车的感知能力快速提升,但遇到雨、雾等恶劣天气时,它就成了“瞎子”,目前仍没有完美的解决办 法。同时,要让无人车根据环境做出选择,还需要高效的“大脑”,然而,自动驾驶是遵守规则的“好 学生”,现实中的路况通常复杂多变,机器 ② 。此外,自动驾驶要“进化”,需要“喂”入大量 的数据,这又非常耗费时间。由此可见, ③ ,因此 5G 通信将是推进自动驾驶落地的关键。有专 家认为,做自动驾驶,越往后难度越大,是一场艰难的长征。 【答案】①全方位感知能力 ②难以对一些突发情况做出合理的决策 ③自动驾驶离不开通信技术 [ 来 源 : Z § x x § k . C o m ] 【解析】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 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第一个空根据“无人车看清周边环境,需要”“虽然近年来,汽车的感知能力快速提升”,填入“全方 位感知能力”;第二个空根据“现实中的路况通常复杂多变,机器”,填入“难以对一些突发情况做出 合理的决策”;第三个空根据“需要‘喂’入大量的数据,这又非常耗费时间”“因此 5G 通信将是推 进自动驾驶落地的关”,填入“自动驾驶离不开通信技术”。注意字数限制。 5.【河南省平顶山市 2019—2020 学年高三开学检测(线上)语文试题】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50 个字。 “河南青台遗址发现的‘北斗九星’标志物大小与天体实际亮度基本一致,为天文遗迹无疑”。 8 月 27 日,正在郑州参加“第二届中国考古·郑州论坛”的考古学家们在现场考察荥阳青台新石器时期 遗址时再次发出惊叹,认为 5000 多年前的郑州先民已会观象授时,并具备成熟的礼制。 1981 年至 1988 年,郑州市文物部门先后对青台遗址进行了 6 次发掘,在一个瓮棺中发现了灰白色 碳化丝织物,在另外一个瓮棺中还发现了褐灰色碳化纺织物碎片及块状织物结块。后经上海纺织科学研 究院鉴定,这些织物残片属于桑蚕丝织物,“其中一块就是我们所说的绫罗绸缎中的罗,而且是经过染 色处理的彩色丝绸制品。”顾万发说,“这些丝绸距今 5300 至 5500 年左右。” [ 来 源 : Z x x k . C o m ]【答案】河南考古发现“北斗九星”标志物、彩色丝绸,证实 5000 多年前先民已会观象授时、养蚕织 罗。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此类题目要先明确题干的要求,本题要求“把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 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 50 个字”,那么作答时要先逐一划出关键语句(信息),然后明确叙述的 主体。一句话概括往往为“叙述主体—事件—(意义)”。如本题所给材料的关键信息,第一段“河南 青台遗址发现的‘北斗九星’标志物大小与天体实际亮度基本一致,为天文遗迹无疑。”第二段“这些 织物残片属于桑蚕丝织物”“而且是经过染色处理的彩色丝绸制品”“这些丝绸距今 5300 至 5500 年 左右。”将两段内容结合,即“河南考古发现‘北斗九星’标志物、彩色丝绸,证实 5000 多年前先民 已会观象授时、养蚕织罗”大致内容。 二、(福建省龙岩市 2019—2020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各题。 2019 年 10 月 18 日,华灯璀璨、_____的上海大剧院,一台充满英雄主义气概的杂技剧《战上海》 拉开了艺术节的帷幕。这是一台超出所有中外观众想象极限的作品。超高难度的杂技表演、_____的诸 多单个杂技节目被有机地整合到上海黎明前夕的英雄主义叙事中。奇、难、险、美,生动再现了 70 年 前一幕幕悲壮激越、_____的历史画面。国际艺术节的开幕演出选择充满“红色文化”要素的这样一台 剧目,体现了一种文化自信的强大。 20 年来我们的文化自信已经成为自觉“自为”的意识和基本理念。艺术节的开幕演出,就是我们解 读文化自信不断演进的索引。经过 20 多年的岁月淬炼,( )。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和爱丁 堡国际艺术节联合制作,中国舞蹈家杨丽萍创作的《春之祭》,首度亮相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就赢得 _____,成为今年该艺术节票房最高的剧目之一。跨越东西文化的壕沟,更加自信地讲述“中国故事” 的文艺创作,已经成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深沉而持久的文化力量。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富丽堂皇 精彩纷呈 叱咤风云 颂声载道 B.流光溢彩 精彩纷呈 气势恢宏 满堂喝彩 C.富丽堂皇 美妙绝伦 气势恢宏 颂声载道 D.流光溢彩 美妙绝伦 叱咤风云 满堂喝彩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和使用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技巧有:一、看词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 成分是否协调。二、看词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词语的 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词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词 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词语运用是否因忽视构成语素的位置而造成形近混淆。七、看词 语运用是否因忽视成语的整体性,只断取其中个别语素的意义而造成成语意义与句义相悖。八、看词语 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流光溢彩:形容光芒耀眼,色彩明亮;光像在流动,色彩像要溢 出来,一般用在形容车灯、霓虹等,有时也用来形容时装表演和珠宝的色彩艳丽。富丽堂皇:形容建筑 物华丽雄伟。也形容场面华丽而盛大。联系前文“华灯璀璨”,用流光溢彩更合适。精彩纷呈:美好的 场面和事物纷纷呈现出来。美妙绝伦:美妙:好。绝伦:独一无二,没有可以相比的意思。形容非常美 好,没有什么可以比得上的。结全语境“诸多单个节目”,用精彩纷呈更合适。气势恢宏:气势磅礴, 场面大气。叱咤风云:叱咤:发怒吆喝。一声呼喊、怒喝,可以使风云变色。形容声势威力极大。形容 “历史画面”气势恢宏更恰切。满堂喝彩:做某事获得了很多人(在座宾客)大声叫好,齐声喝彩。颂 声载道:赞颂之声充满道路。极言称赞者多。结全语境,从搭配的角度看,“赢得颂声载道”动宾搭配 不当。故选 B。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正携着赋予中国气质的中国故事,走向未来的世界舞台,迈进了新时代。 B.赋予中国气质的中国故事,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带领下正走向未来的世界舞台,迈进了 新时代。 C.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正携着赋予中国气质的中国故事,走向未来的世 界舞台。 D.进入新时代以来,赋予中国气质的中国故事,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带领下正走向未来的 世界舞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运用中的衔接能力,即句子补写题,由于它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 推断、逻辑思维、规范答题等语言综合能力。鉴于此,作为考生一定要认真作答,解答这种题决不能浮 光掠影,走马观花。上文“经过 20 多年的岁月淬炼”,紧承“进入新时代以来”,衔接更为紧密,排 除 A 项和 B 项;从后文内容看,走向未来世界舞台的应该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排除 D 项。故 选 C。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国际艺术节的开幕演出选择这样一台充满“红色文化”要素的剧目,体现了一种强大的文化 自信。 B.国际艺术节的开幕演出选择充满“红色文化”因子的这样一台剧目,体现了一种文化自信的 强大。 C.国际艺术节的开幕演出选择这样一台充满“红色文化”因子的剧目,体现了一种文化自信的 强大。 D.国际艺术节的开幕演出选择充满“红色文化”要素的这样一台剧目,体现了一种强大的文化 自信。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首先要了解病句的六大类型错误: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 分残缺、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逐一分析四个选项,看有无以上问题。画线 句子存在两处语病,前后分句语序均不当。数量短语“一台”应置于动词短语前,“文化自信的强大” 语序不当,定语和中心语颠倒。排除 B 项。数量短语“一台”应置于动词短语前,排除 D 项。后一分句 搭配不当,语序也不当,排除 C 项。A 项,最恰当。故选 A。 4.(2020 年高三月考一语文试题)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 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 ① ,大致说来能获得以下三方面 的综合效益。首先,垃圾分类可以节省土地。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而垃圾 场占用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其次,垃圾分类能够减少污染。通过堆放或填埋处理垃圾,即使垃圾处 理地远离生活场所并采用相应的隔离技术, ② ,这些有害物质会随着地球的循环渗透到整 个生态圈中,污染水源和土地,最终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此外, ③ ,如 1 吨废塑料可回 炼 600 公斤柴油,回收丢弃的食品、织物可以生产有机肥料等。 【答案】①垃圾分类(或者“它”)的好处很多 ②也阻止不了有害物质渗透 ③垃圾分类还可以变废为宝 (回收利用)(每处 2 分) 【解析】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这段 文字的中心话题是“垃圾分类”。第一处,前面是“垃圾分类”的概念,后面说“大致说来能获得以下 三方面的综合效益……”,由此可知,横线处的内容应是总说垃圾分类的诸多好处;第二处,前面说“即使垃圾处理地远离生活场所并采用相应的隔离技术”,“即使”是表示假设的关联词语,一般与 “也”搭配,那么横线上的句子应是“也……”,结合后面“些有害物质会随着地球的循环渗透到整个 生态圈中……”可知,横线上的句子应是说无法阻止有害物质渗透;第三处,“此外”表明后面是对前 面的补充,后面“如 1 吨废塑料可回炼 600 公斤柴油,回收丢弃的食品、织物可以生产有机肥料等”, 这是举出例子对前面进行说明,由此可知,横线处的句子应是说垃圾分类的益处。 5.(云南省大理、丽江、怒江 2019—2020 学年高中毕业生第二次复习统一检测语文试题)请对下面 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 中国文化,看似抽象,其实,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它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一道佳肴, 刀工、火候、吊汤、调味,处处讲究;舌尖上的中国,名不虚传。一杯清茶,香如幽兰,文人雅士,品 之咏之,寻常百姓,啜之饮之,随着品衍生出的茶文化,涉及诗词、礼仪、音乐、技艺等。一壶美酒, 清浊不同,饮法亦不同,李白斗酒诗百篇,竹林七贤沽酒买醉,豁然开朗,陶渊明得酒诗自成,文人借 酒抒怀、寄情,普通人则以酒表心意。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其实都是文化。 【答案】中国文化,渗入生活。一饭一蔬、喝茶饮酒皆为文化。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基本能力。这种题一般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详细完整的信息材料,里面 包含一个确切的信息术语,而与信息术语相关的信息,都在材料中。完成这种工作,作题者需首先提取 相关信息,然后重新组合成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文段五句话,第一句“中国文化,看似抽象,其实, 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它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即“中国文化,渗入生活”;第二句“一道 佳肴,刀工、火候、吊汤、调味,处处讲究;舌尖上的中国,名不虚传”,说一顿饭;第三句话“一杯 清茶,香如幽兰,文人雅士,品之咏之,寻常百姓,啜之饮之,随着品衍生出的茶文化,涉及诗词、礼 仪、音乐、技艺等”,这是一杯茶;第四句话“一壶美酒,清浊不同,饮法亦不同,李白斗酒诗百篇, 竹林七贤沽酒买醉,豁然开朗,陶渊明得酒诗自成,文人借酒抒怀、寄情,普通人则以酒表心意”,这 是一壶酒;第五句话“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其实都是文化”,是总结。结合起来就是“一饭一蔬、 喝茶饮酒皆为文化”。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