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二历史下学期线上月考试题(四川双流中学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04030109423171.docx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20届高二历史下学期线上月考试题(四川双流中学附答案)》 共有 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四川双流中学高 2018 级“居家考试” 历史试题 1.商代是青铜文明的繁荣时期。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常铸有铭文,标明器主的族氏 和祭祀对 象,记载商王对器主的恩赐,说明器物的用途。从材料看,商代铸造青铜器的 一个重要目的在于 A.强化国家政权机能 B.扩大统治区域 C.突破血缘组织框架 D.完善宗法制度 2.《道德经》第 38 章载,“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亿,失任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 忠信之薄, 而乱之首。”这被誉为道家集中批儒的总宣言,反映出道家 A.代表新兴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与儒家代表着不同阶级立场 C.主张“道”是宇宙万物根本 D.客观解释了社会变乱的原因 3.战国时期,士人“择木而栖”现象非常普遍,卫国人商鞅先后在魏国、秦国任要职;齐 国人邹衍 成为燕昭王之师;吴起一生中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 投明主。这种 A.强化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B.推动了百家争鸣的深入开展 C.促进了诸侯国之间和平交往 D.反映君主专制体制弊端严重 4.秦朝部分律法 律法 主要内容 《田律》 及时以书面形式汇报降雨量和受益田地的面积以及受灾的面积,中 央政府严密关注生产进度等 《厩苑律》 规定四月、七月、十月和正月评比耕牛,奖罚制度十分明确,如牛 因劳累而腰围每瘦一寸,主事者受笞打十下的惩罚等《仓律》 不同身份人的口粮定量都做了严格明确规定等 这一现象反映了秦朝 A.农业上的精耕细作 B.法律体系十分完备 C.经济管理的军事化 D.户籍管理较为严密 5.儒家认为:“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 物而为一也。”在国与国以及民族与民族的关系上,儒家提倡王道、反对霸道,追求天 下为公的大同境界。这反映了儒学 A.崇尚神秘主义人生观 B.主张和谐的世界观 C.有鲜明的人文主义情怀 D.注重伦理道德教育 6.宋代有一种叫纱公服的衣服,夏天穿着凉爽舒适,很受民众欢迎而成为“流行时装”。但 是因其质料轻薄、透明、有伤观瞻不合礼仪而一度被统治者禁止穿着。据此可知,宋代 A.民众的道德操守严重滑坡 B.治国理念受到理学思想影响 C.丝织业技术水平快速提升 D.市民阶层审美情趣发生变化 7.宋代私人编撰农书开始兴盛,并广为流传,既有综合性的《陈旉农书》,也有大量专业性 农书如《蚕书》、《荔枝谱》、《橘录》、《笋谱》、《菌谱》、《菊谱》《洛阳牡丹记》。这反映 了宋代 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B.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发展 C.对农业科技的系统总结 D.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领先 8.王阳明有诗云:“绵绵圣学已千年,两字良知是口传。欲识浑沦无斧凿,须从规矩出方 圆。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在此,王阳明 A.强调继承古圣先贤的传统理念 B.批判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 C.主张弘扬蕴含于世俗中的善性 D.阐发了清静无为的治国方略 9.右图北京古观象台,始建于 1442 年,是明清两代的国家天文台。清制 8 架铜仪在造型、花饰、工艺等具有中国传统,在刻度、游表、结构上直接反映西欧文艺复兴后大型天文 仪器的进展和成就。这表明 A.中体西用思想已确立起来 B.清朝主张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C.中国科技已经落后于西方 D.西方科技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10.明清时期,我国戏曲总类丰富多彩,除“国粹”京剧外,还有流行于江浙的越剧、安徽 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等,这表明当时 A.统治思想兼容并蓄 B.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C.市民阶层生活需要 D.君主专制走向衰落 11.明初严令禁止民间学习传授天文历法,“习历者遣戍,造历者殊死”,还规定钦天监人员 终身不得从事他职,其子孙接替世袭,否则也要遣戍。这一规定意在 A.保证历法制定的准确性 B.减少西方历法的影响 C.维护明王朝的长久统治 D.实行思想文化的专制 12.右图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流行一时的广告海报,因为很难找到女模特,广告商只好 找了两位长相秀气的男士化妆后拍了这张经典照片。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中国旧上海的“双妹”牌化妆品广告 A.国家衰弱导致审美趣味扭曲 B.商业发展迎合市民文化需求 C.商业营销冲击国人的价值观 D.传统文化观念影响根深蒂固 13.近代漫画评论家黄茅曾说:“热情的青年漫画家投身到革命军的队伍,随军由粤出发直 入湘鄂诸省,参加实际的战斗生活,直接发挥绘画配合作战的效能。他们印刷大量印刷 品和画报,《国耻画报》《反帝画报》等都是当时的产物。”材料中的现象最有可能表明 A.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B.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C.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明显 14.1900 年,学者章太炎提议学界编写新体例的《中国通史》,对于通史,他认为要达到一 个境界,“静以臧往,动以知来”。这一观念 A.深受唯物史观影响 B.强调历史学的现实意义 C.与传统史学观念截然不同 D.把中国的历史视为世界史的一部分 15.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今日 策中国者,必日兴民权。”材料表明中国近代思想启蒙 A.追求个人价值和自由 B.凸显以国家主义为中心 C.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D.是西方国家侵略所致 16.19 世纪 60 年代以前,清廷认为迁居海外无异于“弃绝王化”,不仅禁止移民,而且对 回国者严加制裁。1877 年,清廷任命当地华侨领袖为新加坡首任领事,并于 1893 年正 式解除了“华侨海禁”。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清廷 A.对地方控制能力不断下降 B.受制于列强政治裹挟 C.对华侨经济实力有所考量 D.不堪巨额赔款之重负 17.1930 年,梅兰芳远渡重洋,在纽约唱响《汾河湾》。众多美国人疯狂抢购戏票,五美元 的票被炒到十六美元,创下那个年代百老汇的天价。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美国股票投机热潮的推动 B.民众的购买力得到提高 C.文化娱乐迎合了大众心理 D.美国人民仰慕东方文化 18.1937 年至 1939 年,武汉与广州取代上海和北平成为文学活动的新的中心。1939 年的重 庆“文学活动十分活跃,几乎像二十年以前文学革命期间的北京一样。”导致这一现象 的主要原因是中国 A.政治局势的急剧变化 B.近代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动 C.文化中心的逐渐西移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扩大 19.文艺复兴前夕,意大利的市民阶层重视自由,因为没有自由就不能携带商品走南闯北; 敢于冒险,因为害怕漂洋过海,商品就缺乏广阔的市场;主张宗教宽容,因为不敢和异 教徒接触,就会失去可观利润;重视理性,因为没有理性就会破产。材料旨在强调当时 A.人文主义思想的经济渊源 B.理性主义成为当时主流思想 C.市民阶层摆脱了宗教束缚 D.意大利最早进行了文艺复兴 20.古希腊人普遍认为,与神沟通不需要有专门的知识,也无需借助专门的巫师。雅典负责 祭神和主持祭祀仪式的官员大多从公民中通过抽签方式产生,任期一年。据此可知,雅 典的宗教活动 A.有利于培养公民的城邦观念 B.导致了公民地位的下降 C.铲除了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D.体现了人文精神的本质 21.苏格拉底说:“你们解释我肉体机能是怎么组成的……但是你们不能解释是什么促使我 要服从判决去赴死,而不选择逃离?生活中处处是这样的选择。至于一个杯子是什么组 成的?太阳是什么组成的?其实并不特别涉及到人生的幸福。”这反映了苏格拉底 A.服从法律至上的准则 B.追求理性的人文精神 C.对自然法理念的遵循 D.倡导恬静自然的幸福观 22.德意志的文学家高特谢德(1700~1766)推崇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关于创作要服从理性规 则、严谨和符合逻辑规范的观点,但对德国文坛滥用法语的状况极为不满,其周围聚集了一批以讲德语为荣的作家。上述情形 A.体现了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 B.背离了启蒙运动的理性精神 C.顺应了普鲁士统一德国的进程 D.加剧了德法之间的民族矛盾 23.1988 年,斯坦福大学经过一翻激烈的争论后,决定把西方文明这门课程改成包括黑人、 拉丁美洲、亚洲等在内的一种世界文明概述。1990 年,英国的一些历史学家进行了类 似的争论。这表明在 20 世纪末期欧美 A.社会精神危机影响文明史研究 B.开始重视亚非拉文明的研究 C.多元文化观念的影响逐渐增强 D.历史学率先突破西方中心论 24.1952 年 12 月,英国伦敦连续 5 天出现厚重的雾霾,出现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市 民明显增多,伦敦市 10 万人生病,死亡 4000 人,这一英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空气污染事 件,直接推动了 1956 年英国《空气清洁法案》出台。这体现了当时英国 A.新科技发明引发城市污染严重 B.环境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C.工业革命严重危害了民众健康 D.公共事件促进立法进程 25.(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有隔离病人的防疫措施。《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有防 治 传染病的法律条文。两宋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探索出瘟疫流行的原因,注意到自然环 境和 疫病之间的关系,重视城市卫生建设,建立规范的医疗救助体系,充分发动民间力 量防疫。 到了明代,种痘预防天花,已受到广泛的注意。据俞茂鲲《痘科金镜赋集解》 记载: “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宁国府太平县”,并“由此蔓延天下”。 清代 医学著作《种痘新书》记载:“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后来,人 痘接种 法传到欧亚各国。1769 年,英国医生琴纳在中国人痘接种法的启发下,发明了 牛痘免役 法。法国哲学家伏尔秦曾在《哲学通讯》中专门称赞过中国人的“种痘”,称: “这是被 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 ——摘编自《中国疫病史鉴》等材料二 从 1347 至 1353 年,席卷整个欧洲的“黑死病”,夺走了 2500 万欧洲人的性命, 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 1/3。意大利佛罗伦萨 80%的人得黑死病死掉,在亲历者薄伽丘 所写的《十日谈》中,佛罗伦萨突然就成了人间地狱。大瘟疫引起了大饥荒,盗贼四起; 当时又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迫害犹太人的浪潮,理由是犹太人到处流动传播瘟病并四处投 毒。有许多学者把黑死病看作欧洲社会转型和发展的一个契机。经历了黑死病后,原来 看起来非常艰难的社会转型因为黑死病而突然变得顺畅了。因而它不仅推进了科学技术 的发展,也促使天主教会的专制地位被打破,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乃至启蒙运动产生 重要影响,从而改变了欧洲文明发展的方向。 ——摘编自《欧洲文艺复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防治传染病措施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 意义。(15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黑死病”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 (10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大迁徙图 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 图 11 番薯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 年)由广东、福建人分别从安南(今越南)、吕 宋(今菲律宾)传入中国大陆。清初番薯入赣。番薯传入湖南始于平江:“平江山中广 (东)福(建)客民多种之”。不久推广到邻近县份,嘉庆年间,民“赖以佐食”。后来, 闽粤移民在四川建成了规模可观的番薯产区。 ——摘编自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简明中国移民史》 人口与粮食问题是明清时期所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试评析材料中所示现象,并得出结 论。 (要求:现象需描述材料所示主要历史信息;论证充分;结论符合史实;逻辑清晰。) 27.【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材料 唐朝初年,数次修律,“律以正刑定罪”。高宗即位之初,即颁布《永徽律》十二篇,又命长孙无忌等为律文作疏证解释,剖析内涵,成《律疏》30 卷,与律文具有同 等法律效力。后将二者合并刊行,即《唐律疏议》,为现存最早而完整的中国古代法典。 十二篇篇目包括名例律(总则)、卫禁律、职制律、户婚律、厩库律、贼盗律、斗讼律 和 拾遗补阙的杂律等,这一分类法源于北齐,影响直至明初。名例律首列为“十恶”, 即常 赦所不赦的十项大罪,具体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 不睦、 不义、内乱。唐代法典尚有令、格、式三种形式,均起源较早,“令以设范立制, 格以禁 违正邪,式以轨物程事”,至隋唐始并行而收互相补充之效。如唐太宗时颁行令 30 卷,1590 条,后经数次更定,至开元年间整理为 27 篇,1546 条。贞观时对唐朝建国以 来累颁制敕 进行删订,编为《贞观格》,以后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整理,于是又有《永 徽格》、《开元 格》等等。高宗永徽以下,又将格分为两部分,“留司格”存本部门行用, “散颁格” 发至州县。 ——据《新唐书》等 (1)根据材料,概括唐初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初法律制度改革的意义。(7 分)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推荐资源
天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