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西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政 治(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35 个小题,每题 2 分,共 70 分)
1.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 ( )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
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 为了生存需要,哀牢山区的哈尼族人修筑缠绕大山的沟渠,在沟渠下开发梯田。他们将沟渠
中的水引入田中,让水流经过梯田层层下注,汇入谷底江河,又蒸发为云雾并贮留在高山森林
中,形成特有的生态循环。梯田因此千年不衰。哈尼族人的梯田建设( )
①体现系统优化的思想和方法 ②表明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 ③说明只有按规律办事
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④说明只要有生存需要就能建立起有利的联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 近几年,徒步、登山和骑行等体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这些项目既充满活力又新
鲜刺激,既放松精神又锻炼身体,但并不是人人都适合的。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对参与者而言
最重要的是( )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体能局限
B.坚持从实际出发,理性评估自身状况
C.认识潜在的优势,抓住时机赢得胜利
D.劳逸结合,做到运动与休息相互协调
4. 下列选项与漫画《心病》的哲学寓意最贴切的是( )
A.杯弓蛇影 B.对症下药
C.患得患失 D.白日做梦
5. 经过科研人员刻苦攻关,华中科技大学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通过验收,这标志着我国拥
有了国际顶级水平的脉冲磁场实验装置。在脉冲强磁场环境中,线圈与金属材料相互作用,
能产生极大的洛伦兹力,在 1 至 2 毫秒的时间内将坚硬的金属材料塑造成特定形状,实现
“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进一步佐证了( )
①发挥人的主动创造性可有效改变物质的具体形态
②实践基础上的创造性活动改变了物质的根本属性
③改变物质的具体形状导致了物质世界的不确定性2
④人们可凭借技术条件按照需要改变物质具体形态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6. 近几年,地震活跃频繁。对此,有关专家指出:“地球其实一直处于‘震动’状态,
‘震动’是地球的常态。”从现有研究水平来看,根据已有的历史地震资料进行中长期的地
震预报是完全可能的。该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
①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
在方式
④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7. 2019 年上半年,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发展动力加快转换,经
济效益继续改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成效初显,污染防治取得新进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条件
进一步积累。这些都表明,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材料表明 ( )
①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有静止的一面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静止
状态的存在说明物质的运动是有条件的 ④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承认运动绝对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 当前,由于农村情况复杂多样,发展不平衡,资源分布不均,需求有缓有急,开展村土地利
用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要充分考虑上位规划定位是否明确、基础条件是否良好、村民意愿是
否强烈、规划编制经费是否有保障等因素。因此,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要因需而为, 不宜强制
全面推进。材料蕴含的哲学方法论有( )
①要尊重客观规律,综合考虑影响编制工作的多种因素 ②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作为工作的出
发点 ③稳中求进,动静结合,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有机统一 ④从农村土地资源的现状
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9.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装有驾驶脑的智能车会比人驾驶的车更好更安全。发展自动
驾驶技术,我们不但要解决“车”的问题,将车做成软件定义的机器;还要解决“人”的问
题, 用驾驶脑替代驾驶员驾驶认知,并获得驾驶知识和驾驶技术,使得汽车成为驾驶员自己。
材料 表 明 ( )
①作为一种新型“思维工具”,“驾驶脑”可以全面替代驾驶员 ②“驾驶脑”替代人脑,体现
人工智能的主动创造性 ③“驾驶脑”不等于人脑,只是驾驶员的智能代理 ④借助“驾驶脑”
驾驶汽车,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10. 1962 年,中国政府在塞罕坝设立国有机械林场。50 多年来,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植
根于塞罕坝 140 万亩的土地,凭借科学务实、大胆创新的精神,攻克了高寒地区造林难题,
将退化的土地变成了绿色的天堂,凝结出以艰苦创业为核心,以科学求实和开拓创新为支撑,
以无私奉献和爱岗敬业为价值取向的“塞罕坝精神”。这一事例佐证了( )
①意识的形式具有主观性,“塞罕坝精神”蕴含着无私奉献和爱岗敬业的人文价值 ②意识的
内容具有客观性,“塞罕坝精神”源自“塞罕坝人”不断进取的奋斗激情 ③意识活动具有主
动创造性,“塞罕坝精神”反映了“塞罕坝人”开拓创新的历程 ④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塞
罕坝3
精神”是人们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今时代,知识更
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青年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
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
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这一论述蕴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
①源于直接经验的认识是真理性认识
②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时代和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需要
④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需要不断提升主体素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 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一直受到污水排放问题的困扰。一位“草根发明家”转变思路,经
过反复试验,研制成无水清洗的废旧塑料自动化生产线,脏兮兮的废旧塑料进入生产线,变成
了“新鲜、干净”的塑料颗粒。这表明( )
①实践的需要推动人的创新能力不断发展 ②批判性思维能够促进认识发展和实践创新
③观念创新决定着创新思维活动的内容和性质 ④能否应用于实践是衡量创新成功与否的
唯一标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 一百多年前,艺术家把自己对未来生活的畅想画在了纸上,展示了人们对邮寄方式的幻
想。随着科技进步,当时异想天开的想法,如今成了生活中的现实。这说明( )
A. 科学幻想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础
B. 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把幻想变为现实
C. 意识具有能动性,人们可以在想象中创造出现实世界
D.通过实践,观念的东西可以变成现实的东西
14.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 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 25 年来的情
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是完全正确的。
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上
述论断说明的认识论道理有( )
①认识的真理性依主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②认识的真理性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制约
③真理性认识能够经受住不断发展着的实践的检验 ④真理性认识只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才能推动实践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
15.2017 年 11 月,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了两只猕猴。很多人都以为,这项技术的突破并不
大,因为 22 年前,美国已经诞生了克隆羊。但实际上,当初的克隆羊采用的是胚胎分裂技
术,而中国科学家采用的则是更为先进的体细胞克隆技术。由此可见( )
A.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B. 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真理才不会被推翻
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条件的局限
D.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
16. 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
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
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 )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
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7. 针对港珠澳大桥岛隧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岛隧工程支撑建设团队开展了百余项试验研究,
先后攻克了人工岛快速成岛、深埋沉管结构设计、隧道复合基础等十余项世界级技术难题,
申报专利 400 余项,填补诸多“中国空白”乃至“世界空白”。这表明( )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③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决定着实践活动的效果
④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 有科学家指出,质子的半径比以前认为的要小 4。如果这个结论在未来进一步得到证
实,那就意味着,要么阐释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量子电动力学理论本身有问题,要么许多基于
现有质子大小计算所使用的里德伯常量是错误的。不管是何种情况,都意味着我们需要重写基
础物理理论。科学家在已形成结论的领域进行不断研究、反复论证,甚至改写相关理论体系,
这说明( )
①物理学上现已获得的真理性认识都是特定过程的产物,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物理学现有的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③真理和谬误相伴相长
于物理学研究的全过程 ④研究对象的无限性及其绝对运动的属性决定了物理学任何研究成果
都只是相对正确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 科学家们发现嗜热四膜虫这种单细胞生物有 7 种性别尽管已经 50 多年了,但研究人员
最近才了解了每个细胞的性别是如何决定的,这有助于科学家们对 DNA 重组有更深入的了
解 。 这 表 明 ( )
①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②真理与谬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③思维和存在具有
同一性
④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5
20. 海试现场专家表示,蛟龙号在多次下潜中不断验证其技术改进后的性能,找出并排除故障,
经过科研人员反复检查和实验,这些问题都已经解决,截至 2018 年 6 月,蛟龙号能够下潜
海底深渊 1.1 万米的载人潜水舱正式研发成功。这个过程体现了( )
①世界是复杂多样和不断运动变化的,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②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③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人的认识具有规律性 ④ 事物本
质的暴露是个渐进的过程,人的认识无法达到真理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1.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原来许多包含在哲学之内的学科纷纷独立,成为新兴的科学。据
此,有人悲观地认为哲学已经“无家可归”,哲学的使命已经结束。相反,有人认为这既是科
学的成熟也是哲学的成熟,哲学不是“无家可归”,而是“四海为家”。下列关于这两种观点
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无家可归”论者正确地看到了哲学不能代替具体科学 ②“无家可归”论者没有看到哲学
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③“四海为家”论者正确地看到了具体科学的发展对哲学的推动作用
④ “四海为家”论者正确地看到了具体科学的发展需要哲学的指导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22.2018 年 8 月 13 日至 20 日,以“学以成人”为主题的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在北京召开。
人,是东西方哲学家追问内心、寻求知识、展开思索的原初起点,时至今日,依然是世界哲学
领域的重要议题。本届大会的 5 个分主题,自我、社群、自然、精神和传统,都关乎人类未来
发展和全球命运等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都充分表达了哲学的时代关注。哲学之所以要关注时
代是因为( )
①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能预见和指明时代发展的前进方向 ②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能支配时代的发展 ③哲学应该把握时代脉搏,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巨大力量 ④哲学应该反映
时代特点和要求,发挥对社会变革的先导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3.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云:“心者身之主宰,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耳虽听,而所
以听者,心也。口与四肢虽言,动而所以言动者,心也。”从哲学派别看,下列观点与此最一致
的 是 ( )
A.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
B.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
C.人病则忧惧,忧惧现鬼出
D.万物与我为一
24. 儒家倡导的“礼义廉耻”是中国古典政治中廉政文化的重要思想来源。各个朝代的统治者
们为了稳固国家的统治,都不同程度地推崇廉政思想,廉政文化也因此得到了弘扬与发展。中
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来,在吸收借鉴优秀传统廉政文化的基础上,赋予了廉政文化崭新的内
涵,形成了社会主义廉政文化。这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
①廉政文化的发展历程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儒家倡导的“礼义廉耻”作
为一种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观念的创新能够促进古代廉政文化价值的转换 ④廉政文
化的发展是在量变与质变的交替转换中实现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5. 《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一书提出,植物对光照环境有意识,能够区分不同波长的光线,6
分别做出相应的反应;它们对周围的气味环境有意识,能够对空气中飘荡的微量挥发物产生反
应;它们对重力有意识,能够改变自己的形态以保证茎向上长,根向下伸。这一观点( )
①承认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看到了人类意识与生物反应的区别 ③否定了人脑
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④把生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当作意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6. 书法艺术是综合性艺术,它与文学、笔墨、篆刻、生命、情感构成一个整体。“文章发挥, 书
道尚矣”“先文而后墨”,书法创作的构思首先从文辞选择开始,对文辞的选择体现了创作者的
文化修养。这就是说,书法创作应( )
①讲究“主观内容”与“客观形式”的统一 ②讲究墨韵之“意”与文辞之“境”的统一
③体现“情景交融、意与境谐”的审美特征 ④体现“动静平衡、起伏有序”的审美特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7.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发现细尾鹩莺妈妈会向幼鸟传授“语音密码”, 从
而有效避免杜鹃幼鸟侵占鸟巢。当细尾鹩莺幼鸟还未破壳而出时,它们就开始学习妈妈的一种独
特叫声,一旦孵化出壳,幼鸟必须在求食声中包含这种“语音密码”,成年细尾鹩莺才会对它
们喂食。这表明( )
①细尾鹩莺具有适应性,能根据所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②细尾鹩莺与杜鹃幼鸟的矛盾推动了“语音密码”的产生 ③细尾鹩莺具有能动性,能够
创造出独特的“语音密码” ④细尾鹩鸾幼鸟对“语音密码”
的习得是超越生命限制的本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8. 在闽东时,为让当地民众摆脱贫困,习近平殚精竭虑,因地制宜提出“靠山吃山唱山歌,
靠海吃海念海经”的“山海经”。如今,闽东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正是得益于当地大念
“山海经”。这里的“山海经”反映的唯物论道理是( )
①客观的实际是我们行动的重要依据 ②正确的理念是实践活动的基础 ③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是我们必须遵循的思想方法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9.2019 年 1 月 28 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中国联通、华为公司在吉林长春启动 5G 网络
VR 实时制作传输测试,为春晚长春分会场 5G 直播应用提供技术验证与准备。这是我国首
个 5G 媒体应用实验室继 1 月 13 日成功实现 5G 网络 4K 超高清电视传输后,进行的又一次
重要测试,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推动 5G 新媒体平台建设方面的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央广
播电视总台在打造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紧跟时代步伐、
大胆运用新技术、加快融合发展上迈出了坚实一步。这表明( )
①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
标准 ③真理的获得需建立在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 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
动力
A.②④ B.③④
C.①② D.①③
30. 为揭开月背的神秘面纱,2019 年 1 月 3 日,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实现了人类探
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和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传回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
嫦娥四号成功登月表明( )
①科技发展为人类提供认识世界的工具,促进认识不断发展 ②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7
产生新的需要,推动新的探索研究 ③人类的认识能力和水平,决定了科学实验探索的领域
范围 ④认识对象是无限变化的,认识是一个无限接近真理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1. 为了让对华贸易战“师出有名”,美国不停抛出 301 调查报告,将其作为向中国开枪的
佐证,污蔑中方在中美经贸往来中“实行不公平做法、占了便宜”。这些精挑的数据与政策
逻辑链条,看上去颇具迷惑性,能蒙住一些不明就里的人。但是,谎言重复千遍也成不了真
相。这是因为()
①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②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③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
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④真理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认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 嫦娥四号任务圆满完成,首次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人类探月的第一行足迹,开启探月奥秘
的新篇章。国家航天局宣布,中国探月工程将继续进行,嫦娥五号、六号还将实现区域软着陆
及采样返回、月球南极采样返回和综合探测等实验,后续还将论证建立月球科研基地。这表 明
( )
①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②客观事物的复杂多变决定了人类认识的反复性 ③实践活动的内容、规模和水平是历史的
发展着的 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对人类有用的认识就是真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3. 在科技创新中,时常存在“管理孤岛”“资源孤岛”“信息孤岛”“技术孤岛”等现象,
各子系统之间的资源、信息、人才等流动不畅,导致科技创新效率低下。消除科技创新中的
“孤岛现象 ”, 就 要 ( )
①立足关键部分,充分发挥其对整体功能的决定作用
②克服封闭观念,实现系统中各个要素功能的最大化
③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处理问题,促进系统优化
④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4. 最近,科学家设计和制造出一种小蛋白,这种小蛋白自我组装成螺旋状的蛋白长丝。该研
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天然蛋白丝,进而研制出自然界没有的全新材料,如超过蜘蛛丝强度的人
造纤维等。这表明( )
①人类能够基于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②实践可以把自在事物的联系转化为人为事物的联系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比自在事物的联系更高级、更复杂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人化”的特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5. 泽东说:“战争历史中有在连战皆捷之后吃了一个败仗以至前功尽弃的,有在吃了许多
败仗之后打了一个胜仗因而开展了新局面的。”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处于非支配地位的部分及其变化不影响整体的功能
B.在一些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整体服从和服务于部分
C.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1
D.只要充分发挥部分的作用,就能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二、非选择题(共 30 分)
3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 分)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勇创一流的中华民族以中国智慧一次次创造奇迹,向世界展示中国
精神,彰显中国自信。
胡麻岭隧道挖掘是兰渝铁路的关键工程,由于其特殊的地质结构(穿越第三系饱和富水
粉细砂地层,俗称“豆腐土层”),被国际专家称为不可能克服的“世界性难题”。在艰苦探
索和攻坚过程中,工程人员经过多次实验研究充分了解了当地特殊的地质结构特点,摸索出
“先进行超前降水,然后在掌子面进行帷幕注浆加固,最后进行开挖作业”的方法,并配以
“重降水,适注浆,短进尺,快掘进,强支护,早成环,勤量测”技术措施,成功地实现了
“在软豆腐里打洞”,变不可能为可能,使兰渝铁路顺利通车。
勇创一流的胡麻岭隧道工程人员以中国智慧创造奇迹,变不可能为可能,结合材料运用
规律的有关知识加以说明。
37.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从而打破改革的僵局;20 世纪 90 年代初,
我们排除“姓社姓资”的干扰,跳出“计划还是市场”的理论窠臼。当前,中国正在不断推
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聆听时代声音,进一步破除各种思想的藩篱和旧
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改革开放再出发。创造中国新时代的新辉煌。
结合材料并从认识论角度,说明我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是如何追求和发展真理的。(10
分)
38. “中国梦”也是“美丽都市梦”。天堂杭州好堵!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杭州市进一步完
善城市规划,疏解中心城市功能和人口;加快地铁等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承载能力;
加大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力度,鼓励公交出行;改善自行车、步行交通系统和驻车换乘条件,倡
导绿色环保出行;完善“限牌”总量控制、“错峰限行”交通管理措施,进一步缓解交通拥堵,
打造美丽杭州。
结合材料,分析说明杭州市是如何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解决交通拥堵的。(1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