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 学年湖北省襄阳五中高二(下)月考
历史试卷(3 月份)
一、选择题(共 4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
1.(1.5 分)1915 年 5 月 7 日,英国客轮“卢西塔尼亚”号遭德国潜艇击沉,遇难中有 128 名美国人。英国
政府立刻动员各种力量在各个中立国家不断报道该事件。英国的举动( )
A.促使美国迅速做出了参战决定
B.有利于英国海军夺回制海权
C.遏止了德国实施无限制潜艇战
D.加剧了美德两国紧张的关系
2.(1.5 分)下表为一战期间,各主要参战国伤亡人数占其总人口的比例。对此表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法国 1:28
德国 1:32
英国 1:57
俄国 1:107
A.法国在战争中伤亡人数最多
B.战争给欧洲带来巨大的人口伤亡
C.战争凸显了核武器的巨大杀伤性
D.俄国率先退出了一战
3.(1.5 分)1918 年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伊斯写下了有关即将到来的世界的非凡预测:这场战争 既是一个结
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 据的地方。“非凡预测”是指( )
A.社会主义革命兴起 B.民族独立运动高涨C.殖民扩张愈演愈烈 D.世界人民渴望和平
4.(1.5 分)如表是一战后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原则”的内容节选
(1)以公开的方式订立公开的和平条约
(2)尽可能地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
(3)各国军备必须裁减至符合维持国内安全的最低限度
(4)尊重人民的意愿,对所有殖民地的要求做出自由的和绝对公正的调整
据此可推断( )
A.美国致力于维护公理与和平
B.战后世界贸易空前繁荣
C.世界殖民体系日趋崩溃瓦解
D.美国积极谋求世界霸权
5.(1.5 分)1920 年,美国海军部长丹尼尔斯宣称将在五年内建造 137 艘军舰,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表示:
“大不列颠宁愿花尽最后一分钱,也要保持海军对美国或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优势。”日本则公布了规模
巨大的八八舰队计划。据此可知美国( )
A.倡导召开华盛顿会议有其必要性
B.成功拆散了英日同盟
C.追求的“门户开放”在中国成为现实
D.成为国际联盟领导者的愿望落空
6.(1.5 分)1918 年 12 月 22 日陈独秀评论说:“美国大总统威尔逊的屡次演说,都是光明正大,可算是现
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1919 年 5 月 4 日他又评论说:“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的十
四点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陈独秀有关巴黎和会的上述评论,其前后发生根本变化的主要原因
是( )
A.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遭到反对B.列强签署《凡尔赛和约》,中国外交最后失败
C.美国同意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交给日本
D.美国参议院拒不批准《凡尔赛和约》
7.(1.5 分)1929﹣1933 年,德国纳粹党党员的人数不断上升,由 15 万达到 100 万,其中 为职员、独立
劳动者和农民, 为工人。这表明纳粹党( )
A.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B.代表工人阶级利益
C.得到下层群众支持 D.煽动民族复仇情绪
8.(1.5 分)1939 年 8 月,苏德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国入侵波兰后,苏联更是宣布:“对于同它
保持外交关系的各国将奉行中立政策。”苏联的这一外交政策( )
A.体现了构建集体安全的原则
B.导致了苏联与英法互不信任
C.推动了法西斯国家走向结盟
D.解除了法西斯德国的后顾之忧
9.(1.5 分)二战后期,美、苏、英三个同盟国家参加的某次会议,尽管存在着分岐,但至少在形式上还是
就一些问题达成了协议,如波兰与东欧问题,德国的前途问题,亚洲的战争问题,以及计划成立战后的国
际组织即联合国的问题。这次会议是( )
A.开罗会议 B.德黑兰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波茨坦会议
10.(1.5 分)“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之一切岛
屿,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上文引自( )
A.《四国条约》 B.《九国公约》
C.《开罗宣言》 D.《联合国家宣言》
11.(1.5 分)1941 年 3 月,美国通过法案规定:总统有权为他认为对美国国防至关重要的国家生产和采购任
何防务用品,并可以向这样的国家以销售、转让、交换、租借等方式处置国防用品。这一法案说明美国( )
A.正式宣布对德国的作战 B.着手援助困境中的苏联
C.倡导建立反法西斯同盟 D.改变了传统的中立政策
12.(1.5 分)古雅典某政治家用财产的不平等代替了出身的不平等,建立了四百人议事会和新的雅典法院﹣
﹣陪审法庭,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该政治家( )
A.废除债务奴隶制
B.用地域部落代替血缘部落
C.实行陶片放逐法
D.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13.(1.5 分)在梭伦改革前的贵族政治下,能够参加公民大会的,除贵族外,只有少数与贵族有关系的平民。
梭伦 则规定,所有雅典公民均有资格参加公民大会,拥有同等的表决权。这一规定( )
A.调动了公民参政的积极性
B.必然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C.利于制约和抗衡贵族权力
D.促使贵族统治走向瓦解
14.(1.5 分)商鞅自卫国入秦,宣讲法家理论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励军功等发展战略,被秦孝公任
命为左庶长,支持变法。商鞅被秦孝公重用的关键在于( )
A.秦孝公下决心要变法图强
B.当时群雄并起争霸战争不断
C.变法主张迎合了现实需要
D.奴隶主贵族势力已普遍衰落
15.(1.5 分)《商君书》说:“富贵之门必出于兵。¨造成这一现象的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世卿世禄制 C.三公九卿制 D.九品中正制
16.(1.5 分)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于国有害,并采取了焚烧诗书的措施。这一措施( )
A.打击了旧贵族阶层特权 B.强化了人们的法律意识
C.保证了改革的顺利推行 D.加强了国内的思想统一
17.(1.5 分)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到一家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他,说:“商君定有法
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商鞅只得逃往魏国避难。这个故事主要说明( )
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18 . ( 1.5 分 ) 以 下 三 幅 图 给 我 们 最 主 要 的 启 示 是 ( )
A.改革须先从权贵中推行
B.改革者须有坚定不移的决心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
C.改革者应制定高明而可行的改革方案
D.改革者要有义无反顾、勇于献身的精神
19.(1.5 分)均田制是由唐朝前期实行的一中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均由制下土地严禁买卖 B.不分男女,同等授田
C.未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 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20.(1.5 分)据《魏书•目录序》记载,北魏从立国到孝文帝时的二十余年中“爵无禄”,484 年,孝文帝规
定“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还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孝文帝此举的主要
目的是( )
A.规范赋税制度 B.推行汉化政策
C.加强集权 D.整顿吏治
21.(1.5 分)《洛阳伽蓝记》成书于 6 世纪初,书中对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
都有详细记载。其中说道:“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衣
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主要反映了( )
A.魏晋时期战乱没有波及到洛阳城
B.北朝经济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
C.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了社会繁荣
D.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
22.(1.5 分)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
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作者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 )
A.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
B.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产生离心力
C.推动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遭到绝大多数人的反对
D.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潮流
23.(1.5 分)梁启超评价我国古代一位改革家的改革时说:他推行的一些措施与近代西方的一些方法极其类
似。其中某项措施“颇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某项措施“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他评价的是
( )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庆历新政 D.王安石变法24.(1.5 分)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为根本上解
决问题他颁行了( )
A.募役法和保甲法 B.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
C.将兵法和均输法 D.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
25.(1.5 分)苏轼曾评论王安石变法:“熙宁(宋神宗年号)以前……诸役人常苦逆送,自新法以来,官吏
皆请雇钱,役人既便,官亦不至阙(耽误)事。”苏轼所称的“新法”是指( )
A.市易法 B.募役法 C.保甲法 D.均输法
26.(1.5 分)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回击对新法的质疑:“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
财,不为征利。”下列属于他针对时弊并采取的相应“理财”措施是( )
A.私田出现﹣﹣均田制 B.商贾囤积﹣﹣市易法
C.边防危机﹣﹣将兵法 D.土地兼并﹣﹣免役法
27.(1.5 分)自宋之后到明清数百年间,人们提及王安石顶多说他的诗歌散文,对其变法却讳莫如深。1908
年梁启超写《王安石传》,自此,王安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这一变化说明( )
A.认识历史要全面客观 B.个人立场决定历史认识
C.王安石综合成就较高 D.时代背景影响历史评价
28.(1.5 分)16 世纪 60 年代,英国兴起了清教徒运动,提出“一切信徒皆教友”的思想,要求废除华美仪
式,提倡建立“简化”“廉价”的教会。这实质上反映了( )
A.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增长
B.封建世俗势力极力争夺教权
C.清教徒主张实用和进取
D.英国国教腐败引起教徒不满
29.(1.5 分)如图是 17 世纪 30 年代荷兰画作《阅读的老妪》,图中老妪阅读的是荷兰语版本的圣经。由此
可推知,当时荷兰( )A.浪漫主义艺术盛行 B.世俗生活较为安逸
C.市民文学大量创作 D.新教教义得以传播
30.(1.5 分)“教士们越来越珍惜(德意志)这种一盘散沙的局面。他们奔走于各个领域,在皇帝专业户哈
布斯堡家族内部频繁走动,不停地为这种散乱的局面推波助澜。因为他们明白,一旦这一块土地上出现一
位独掌大权的国王或者皇帝,他们的好日子就到了尽头!”教士们此举( )
A.旨在削弱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
B.不利于德意志分裂局面的结束
C.缓和了罗马教会与王室的矛盾
D.有利于德意志统一市场的形成
31.(1.5 分)“无需罗马教廷特权,(本地)教会对上帝的信条拥有定义的权力。国王为教会最高首脑,有责
任促进基督教信仰的虔诚,有责任维持王国的和平与统一安宁。”该材料出自( )
A.《九十五条论纲》 B.《基督教原理》
C.《大宪章》 D.《至尊法案》
32.(1.5 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说:“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
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解放农奴会引发地主暴动
B.农民过得优厚会危及沙皇统治
C.沙皇顽固地维护农奴制度D.沙皇主张让农民获得一定土地
33.(1.5 分)俄国作家恰达耶夫是十二月党人的杰出代表,他在 1837 年的著作《疯子的辩护》中写道:“热
爱祖国是美好的,但还有更为美好的事业,这就是热爱真理。”这里的“真理”是指( )
A.歌颂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B.总结克里米亚战败原因
C.称赞工业革命带来财富 D.批判农奴制和专制制度
34.(1.5 分)历史学家田口卯吉曾于 1883 年发表《时势论》中指出:“□□一旦进入内海,海内之人民开
始知道强国横行于海外……皇国不得安,王室不得贵。德川氏威严不得保,士农工商求俸禄安息而不得。”□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黑船 B.鸦片 C.兰学 D.报纸
35.(1.5 分)1877 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以中下级武士为主)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
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据此可知( )
A.天皇保守引起士族不满 B.明治维新缺乏群众支持
C.武士地位低下被迫反抗 D.改革深入损害武士利益
36.(1.5 分)恩格斯说:“战争证明:哪怕出于纯粹军事上的考虑,俄国也需要铁路和大工业。于是,政府
着手培植俄国的资本家阶级。但是这个阶级没有无产阶级是无法存在的,而为了创造无产阶级分子,不得
不实行所谓农民解放。”他认为 1861 年改革主要是由于( )
A.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B.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
C.调动农奴生产积极性 D.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37.(1.5 分)有学者指出,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保护民族经济、与外资作斗争和建立独立自主工业技术
体系的发展道路,而晚清政府走的则是自由贸易、在国内市场“稍分洋商之利”和依附于西方列强的发展
道路。这最终决定了两国在甲午战争中截然不同的命运。该学者认为国家命运取决于( )
A.发展战略观的选择 B.所处社会形态的差异
C.国际大环境的优劣 D.对外经济联系的强弱
38.(1.5 分)清制,具有一定品级的官员方可向皇帝上奏折。1898 年 9 月 2 日,光绪帝颁布上谕:“士民有上书言事者,著赴都察院呈递,毋得拘牵忌讳,稍有阻格。”该上谕反映出( )
A.清代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B.变法鼓励官民上书言事
C.百日维新受到军机处阻挠
D.变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39.(1.5 分)《中华文明史》写道:“作为一切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
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宣传了民主共和思想
40.(1.5 分)1898 年 8 月,光绪皇帝曾在谕旨中指出:“近来朝廷整顿庶务,迭经谕令各将军、督抚切实
筹办……乃各省积习相沿,因循玩懈,虽经严旨敦迫,犹意存观望。”光绪皇帝指出的这种现象( )
A.导致汉族地主阶级开始兴起
B.强化了国人的救亡图存意识
C.反映了低层群众对清廷不满
D.是政治改良失败的重要原因
二、非选择题(共 2 题,40 分)
41.(20 分)阅读下到材料。
材料一:史书记载,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跋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
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丈轨表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跋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御华夏,
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二:
材料三: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
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
材料四:如图反映了孝文帝改革时的措施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孝文帝提出迁都的理由(不得摘抄原文)。你认为孝文帝迁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三、四分别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措施?同时指出这些措施在政治、思想上
所起的作用。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改革的重点、难点和推进改革举措方面给后人哪些共同的启示?
42.(20 分)世界主要大国的态度、行为对二战爆发和结束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们认为昨夜签订的协定……构成两国人民愿望永不再投入彼此之间战争的象征。我们业已决定
采取协商的办法来处理可能有关我们两国的一切其他问题……从而对欧洲的和平作出贡献。
﹣﹣《英德宣言》(1938 年 9 月 30 日,慕尼黑)
材料二:他(希特勒)还同尚未准备好与德国作战并对西方失去了信心的苏联达成了协议。苏联正想吞并
波兰、波罗的海诸国和芬兰的部分领土。在希特勒入侵波兰时,苏联也发动了他们自己践踏《凡尔赛和约》
的战争。
﹣﹣(美)皮特•N.斯特恩斯等《全球文明史(第三版)》
材料三:出席会议的各大国同意如下:
……
(四)注意到“霸王战役”应于 1944 年 5 月发动,同法国南部的战役相配合。此项战役应在登陆器材的
数量允许的比例范围内着手准备。
(五)三国军事参谋官员鉴于欧洲的战役一触即发,同意从此须继续密切联系。
……
﹣﹣苏美英三国德黑兰总协定(1943 年 12 月 1 日)
(1)请写出材料一中“协定”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协定是否“对欧洲的和平作出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愿意与希特勒达成协议的原因及其后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黑兰会议的主要内容及该会议对打败德国法西斯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