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山东微山县一中高一历史下学期线上练习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届山东微山县一中高一历史下学期线上练习题

ID:246392

大小:136.5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0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 4 高一历史网上测试卷 (满分 100 分,时间 60 分钟) 一、单选题(每小题 3 分,共 25 题) 1.帝乙的长子启,因其母亲非正妻,启虽为长子却不能承袭帝位。帝乙的小儿子辛(即纣王),因其母是 正宫,故继承帝位。材料说明(  ) A.宗法制源于原始社会父权家长制 B.殷商时期已经实行嫡长继承制 C.分封制加强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D.宗法观念规范了社会生活习俗 2.西周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这表 明当时(  ) A.出现了天下一统的趋势 B.为统一制造舆论准备 C.经济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D.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3.《尚书》保存了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其中有“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欲至万年惟王,子子 孙孙永保民”的记载。这反映了(  ) A.儒家思想已经形成 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民本思想历史悠久 D.“天人合一”学说 4.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形成了十数个地域文化,如河北地区的燕赵文化、山西的三晋文化、内蒙古地 区的草原文化、河南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山东的齐鲁文化等,这些地域文化同中有异、异中见同。 这反映了(  ) A.诸侯纷争 B.中原文化中心地位 C.百家争鸣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5.《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中说:“有人,天也;有天, 亦天也”。二者都认为(  ) A.道生万物 B.顺应天命 C.人定胜天 D.天人合一 6.下图所示国家治理体系确立于(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7.秦朝规定各级官僚机构均以文书行政,“毋口请”,并形成了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还建立了以 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秦朝的这种做法(  ) 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实现了思想统一 C.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 D.导致了暴政统治 8.西汉初年,统治者认为“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因此采取的措施是(  ) A.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 B.汉景帝实行削藩 C.汉武帝在地方设刺史 D.汉武帝实行推恩令2 / 4 9.汉武帝时期,为了对盐、铁行业进行整顿和治理,采取的措施是(  ) A.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B.盐铁官营 C.抑制工商业者发展 D.均输平准 10.《史记》载:窦太后欲封王信为侯,景帝犹疑不决说:“请得与丞相议之”。田蚡于武帝时为丞相, “入奏坐语移日,所言皆听”。材料表明(  ) A.丞相拥有最高行政权力统帅百官 B.相权不断增强,君权逐渐削弱 C.利益冲突使君主与丞相矛盾尖锐 D.承相职责辅佐皇帝,位高权重 11.据《宋书》记载,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 覆衣天下。”出现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B.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C.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D.政府重视经济发展 12.唐时所取进士,不过二三十人,仍须应吏部省试,或被人荐举,方得入官;授官亦不过丞尉。这说 明唐朝科举制(  ) A.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 B.改善了文官队伍的结构 C.有待进一步发展完善 D.扩大了社会统治的基础 13.唐中期出现了“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面对 这种现实,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唐政府实行了(  )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募役法 D.方田均税法 14. “宋初将地方政府恢复到州县两级,但同样陷入管理幅度太大的困难。为此,宋设置了高层政区 ——路,但不设路一级的单一长官,把路虚化。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官员担任。”材料表明宋 朝的创新是(  ) A.地方行政由中央官员治理 B.强化高层政区监察权 C.地方行政由各地官员治理 D.采用多级制地方自理 15.宋太宗将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安抚司、提举常平司四司, 合称“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四监司”的设立(  ) A.强化了君主专制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杜绝了政治腐败 16.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 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 A.加重人民的负担 B.实现了富国强兵 C.使北宋走向衰亡 D.加强了社会管控 17.理学家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据此可知,理学家们主张(  ) A.存天理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隆礼重法 18.元朝的行省辖区广阔,掌握地方军政大权,但是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长官就不能更 改赋税和调动军队。据此可知,行省制的设置(  ) A.削弱了中央集权 B.消除了割据隐患 C.完善了对地方的管控 D.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3 / 4 19.张居正一生鞠躬尽瘁,死后却被万历皇帝抄家问罪。万历皇帝认为其“专权乱政,周上负恩,谋国 不忠”。而清代张廷玉认为其“威柄之操,几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内阁地位日渐衰退 B.皇帝大权旁落 C.君主专制统治强化 D.大臣专权乱政 20.如下图,早在鸦片战争前清军就已大量装备抬枪。19 世纪中后期当欧美军队使用散兵线战术后,其 实用价值直线下降。1899 年,清军还在大量生产抬枪,英国议员贝思福对金陵机器制造局考察后表 示:“所有第一流的现代化机器,都用来生产一些无用的军械。”这说明了(  ) A.清军武器长期领先世界 B.因循守旧加深民族危机 C.洋务运动取得显著成效 D.战术运用决定战争成败 21.下表为晚清驻外公使知识结构统计表,据此可知晚清 A.新式人才成为官吏主要来源 B.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C.摆脱了天朝上国的思想观念 D.外交官群体走向近代化 22.英国《泰晤士报》评论:“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正式成为 一个共和国。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命,或可以说,从来没有过一次规模相等的、在各个阶 段中流血这样少的革命。”该“革命”(  ) A.实现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 B.根除了封建思想的残余 C.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D.使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23.《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卜正民主编)记述道:“清朝也给予英国和美国‘治外法 权’,意指这些国家的国民即使在中国涉嫌犯罪,也只会由这些国家的法律及法院审判。”清政府给 予英、美等国的这一特权是(  ) A.片面最惠国待遇 B.领事裁判权 C.居住及租地权 D.使馆驻兵权 24.1927 年 8 月,毛泽东指出:“要在湘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一政治基础,发展全省 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应去广东而应上山。”该思想(  ) A.否定了八七会议做出的决定 B.改变了中共对革命道路的认识 C.是国共对峙局面形成的结果 D.推动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探索 25.邓小平指出,“一国两制”并不局限于国内问题,也适应当前国际社会的现实需要。目前世界存在 着许多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如果按照“一国两制”的精神来处理,就可以消除许多争端和冲突。 使各个地区和全世界得到和平、稳定与发展。这表明,邓小平认为“一国两制”(  )4 / 4 A.具有国内和国际意义 B.利于消除国际争端 C.主要为解决台湾问题 D.得到所有国家认可 二、材料题(2 题,共 25 分) 26.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废止“田里 不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 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 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 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 ——钱穆《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是如何摧毁奴隶主贵族特权,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的?(6 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制度的意义。(8 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 分) 材料一 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今立行省于外,维持 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材料二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 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 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 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 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结合材料一概括元朝行省制度的基本特征。(5 分) (2)材料二、三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6 分)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