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河南扶沟县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线上测试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届河南扶沟县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线上测试题

ID:245579

大小:483.41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0-03-30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扶沟高中 2019-2020 学年度下期高一第一次质量检测题 语文试卷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 30 分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红楼梦》的开篇神话 ①《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 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颗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儿身,愿用一 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因此一事,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②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毫无疑 问也是有其现实基础的。那么,《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底生于何方何地呢?作者说是本于“大 荒山,无稽崖”,用脂砚斋评说的话来说,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在我看 来,这是作者和批者有意让读者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其处的。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 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山为“大荒山”。我国第一部地理 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肃慎,位于我国东北的东北部; 不咸,蒙语即神仙的意思;不咸山,即仙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山峰形状奇特。山石巨大, 其中最大的一块,便名曰“补天石”。“绛珠仙草”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它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 产人参。人参常被称为“神草”或“仙草”,长着对生的绿叶,绿叶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 上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这样看来,这个“绛 珠仙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 ③“神瑛侍者”呢?他似是“神鹰”的谐音。很早以前,满族人中间流传着一个神话:有三个仙 女在长白山天池里洗澡,有一只神鸟(也有说神鹰的)噙来一颗绛红的仙果放到最小的仙女佛库伦的 衣服上,仙女吞下红果后生了个男孩,便是清世祖先布库里雍顺。因此,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 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曹雪芹只不过是将其巧妙地改造了一番,且完全不 露一点痕迹。 ④为什么曹雪芹要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来牵引出这部百年望族的兴衰史呢?曹雪芹先人早在明 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因此曹雪芹用这么 一个神话故事开篇,这与他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有着直接的关系。曹雪芹生于末世,当年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唯独他结庐在荒凉的西郊荒野村,穷困潦倒,怎能不产 生“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呢? ⑤曹雪芹在一首《画中诗》中说:“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 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这里明明点出这块顽石的来历,它的根源本来尊 贵,详溯其源当是出自太古的大荒山(即长白山)山巅,遥想当年是何等的荣耀,只是今日才蒙蔽尘 埃,埋没于蓬蒿之中。现虽欲返璞归真,但又不能去攀结那些豪门权贵,只能是“自怨自愧,日夜悲 哀”而已!并于万般无奈之中,才求诸笔墨文字,冀图得到诸如《红楼梦》中的空空道人之类的仙人 去传述其一番历历可数的心迹罢了。 1.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 A.《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绛珠仙草”, 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被人们称为“神草” 或“仙草”的人参。 B.《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神瑛侍者”,“神瑛”似是“神鹰”的谐音,神鹰与绛红朱果的 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 C.《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当年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大荒山, 无稽崖”,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 D.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红楼梦》的开篇神话故事表现了 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围绕着《红楼梦》的开篇神话中涉及的主要事物,文章分别论证了它们存在的现实基础。 B.第②段,作者援引脂砚斋评说《红楼梦》的话,意在证明“大荒山”就是今天的长白山;引用《山 海经》中的句子,是为了证明“绛珠仙草”就是人参。 C.文章论证《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的现实基础,为下文论证曹雪芹写《红楼梦》是为了传述自己 的“心迹”的观点提供了论据。 D.第④段,通过追溯曹氏家族的兴衰,论证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 A.本文作者认为《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大荒山即是我国东北的长白山,是因为在远古时代, 人们称此长白山为“大荒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块巨大山石名为“补天石”。 B.本文作者认为“绛珠仙草”即人参,因为人参长着对生的绿叶,中间花柱头上结着一串串宝石似 的珠果,与《红楼梦》中描写的“绛珠仙草”很像。 C.满族人神话中神鸟(或神鹰)与绛红珠果的兰因絮果缔结在三生石畔的故事,被曹雪芹妙若无痕地运用到了《红楼梦》中。 D.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而曹雪芹虽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 却穷困潦倒,所以让他产生“单单剩下一块未用” 的慨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2 小题,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5 题。 材料一: 2008 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将中国志愿服务活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批被誉为“鸟 巢一代”的奥运志愿者通过积极参与和真诚奉献,在奥运会的平台上展现、锻炼和成就 了自己。奥运会服务经历给“鸟巢一代”志愿者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可以发现,奥运志 愿服务的实践产生了一种共同的精神素养,志愿者分享的回忆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与 我国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较高的契合。 他们积极投身奥运这一全球性的体育文化盛典,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和认同,展现出这 代人的社会担当和国际视野。因此,奥运志愿服务集体记忆可以作为潜在的精神遗产和 志愿遗产,集体记忆的建构将对北京 2022 冬奥会有所助益。 (摘编自王艳等《“鸟巢一代”奥运志愿服务集体记忆与奥运遗产》) 材料二: 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 年)》强调提升青年志愿服务水平、 促进青少年的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中国体育志愿服务事业在冬奥背景下的健全与发展 将为青少年社会参与提供实现路径。志愿服务是一种利他行为,是以不求物质回报为前 提地为他人、社会团体或某项事业,乃至为整个社会提供援助。近年来学者们逐渐构建 了以讨论志愿者行为动机为主的解释范式,比如人们可能因表达个人价值、增强自身意 义、增长取业技能和强化人际关系等方面来进行志愿服务。志愿者的参与动机之所以重 要,就在于志愿服务不能简单地局限在无私奉献的框架内,志愿服务对于志愿者的自我 成长和公民参与社会建设也有重要意义。志愿服务的最终目的是在全体社会成员的心中 内化志愿精神,形成一种面对社会、面向人生的个体态度和公民意识,在这种层面上, 志愿服务所谓“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オ得以彰显。 (摘编自李佳宝等《论冬奥背景下体育志愿服务与青少年社会参与》) 材料三: 近两年,共享单车成为市民出行的新宠。然而,在共享单车发展正盛的同时,违规 停车、私自上锁、丢弃及破坏单车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为了规范使用,共享单车公司也尝试采取一些措施,除了运营人员加强维护之外,公司官方平台也会以信用分奖惩的方 式来鼓励使用者对违规行为进行举报,以此规范共享单车的使用。随着举报反馈机制的 建立,在城市中涌现出一群单车猎人,他们是共享单车的使用者,在业余时间他们也会 寻找并拍照举报那些破坏共享单车正常使用秩序的行为,并将违规使用的单车搬到公共 区域停放以维护共享秩序,他们将此称为“打猎”。在自发参与共享单车秩序维护的过 程中,单车猎人的这一行为也逐渐体现出在消费社会中使用者自下而上地参与社会治理 的特点。作为消费者的单车猎人也逐渐体现出一定的公民意识,他们参与治理并形成网 络时代促进共享单车健康发展的新力量。 (摘编自许金凤等《卷入的消费者一一以摩族猎人为例》) 4.下列对“志愿服务”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2008 年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的经历对“鸟巢一代”志愿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将这段经历内 化为一种志愿精神。 B.集体记忆的建构帮助“鸟巢一代”志愿者提升了志愿服务的水平,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奥运会, 最终成就自己。 C.志愿服务不能单纯理解为志愿者只有奉献,没有获得,其实志愿服务对于志愿者提升个人价值、 增长职业技能等会有所帮助。 D.北京 2022 年冬奥会的志愿服务可以满足一些青少年作为社会成员参与社会建设的愿望,为他们 提供实践的平台。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为了推动共享秩序的建立,单车猎人开始寻找并拍照举报违规停放、私自上锁和丢弃单车等不文 明的行为。 B.共享单车公司除了让运营人员加强维护外,还尝试通过信用分奖惩的方式来帮助解决破坏单车等 多种问题。 C.“鸟巢一代”参加奥运志愿服务形成了集体记忆,其中蕴含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契合度较高。 D.单车猎人的群体性行为有助于规范共享单车的使用,构建在共享单车公司之外的民间力量参与治 理的新格局。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九 公凡 夫 你要是到村子里去打听九公,无论大人小孩几乎没有不知道的。九公是全村年龄最长、辈分最高 的老人,是远近有名的有趣人,他的趣事就如同他的胡须,多得数也数不清。 九公九岁的时候,被送去读私塾。九公对那些摇头晃脑的“之乎者也”十分反感。先生也不喜欢 这个调皮的学生,时不时出一些难题难为他。一天在讲曹植七步成诗时,九公却和周公秘密会谈去了。 先生十分生气,就让九公当场作诗一首,不然就挨板子。九公望着窗外的瓢泼大雨,歪着头,略作思 索,遂以“雨”成诗。 盆泼也 瓢倒也 一滴雨 一个大豆也 全班同学笑成一团,先生气得差点背过气去。 九公的学业也就到此结束了。 “扫盲”的那几年,九公也和大伙一起去村小学学习。那节语文课,老师教学“人”字,九公再 次拜会周公,呼呼大睡。老师辈分低,既要严肃课堂纪律,又要给爷爷辈的九公脸面,便耐心地开导 他。 “其实汉字很容易学,一人为‘人’;二人为‘从’,是说两人在一起;三人为‘众’,是说很 多人的意思——多形象!多生动!” 九公走上讲台,边说边在黑板上写。 “如果人上边有人,人下边也有人,人左边也有人,人右边也有人,人加人,人叠人,人连人, 念什么字?”九公在黑板上写了密密麻麻、歪歪扭扭七八个“人”字。 老师有点生气。“这不是字!” “不是字?”九公面向大伙,手一挥,如同一位镇定自若的将军。“这个字念——一堆人!” 从去年入冬以来,天气持续干旱,许多地方遭遇五十年一遇的干旱袭击,大片大片的庄稼开始枯 黄。我们这里也不例外,大伙开始忙着抗旱保收。但是由于基础设施匮乏,加之抗旱又是个费时费力 的活儿,所以效果不明显。人人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这时,九公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那天,九公带领四个六七十岁的老伙计来到河边求雨。九公说,河中心有个千年鳖精,呼风唤雨, 无所不能。他年轻时曾见过有人在这里求雨,当天就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方圆几里、四面八方的人 都赶来看热闹。九公在河边支起一个供案,上面摆着供品,然后点燃三炷香,双手捧着擎过头顶,对着上天三叩 九拜,口中还念念有词,不知说些什么。 之后,真正的求雨过程开始了。 九公身背一个簸箕——此时他就是千年鳖精的化身。四个帮手分列东南西北,围成一个圈,每人 手中还提着一壶水。 九公就在中间爬来爬去。爬到东面,就抬头问:“东海龙王下不下雨?”东面的帮手忙说:“有 雨!”提起壶在九公身上浇一阵。爬到西面,九公又问:“西海龙王下不下雨?”西面的帮手忙说: “有雨!”提起壶在九公身上又浇了一阵子。“南海龙王”“北海龙王”也都声称:有雨!九公就这 样爬来爬去,衣服渐渐湿透了。 说来也怪,天真是渐渐地阴沉下来,起风了。甚至还滴下几滴雨来。 轰隆隆,轰隆隆! 一阵响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的巨响在天空回荡。 “打雷了!要下雨了!老天爷显灵啦!”九公激动得老泪纵横。“都别傻站了,快跪下来求老天 爷吧!”九公向周围的人群喊去。有两个老太太当即就跪下了。 就在众人不知所措的时候,村支书刘义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别瞎闹啦!部队趁着今天的有利天 气正在人工降雨呢。炮弹已经打过了,马上就要下雨。谁要是不想饿肚子,就赶快去地里挖沟引水, 我只通知这一次啊!”刘义说完又转头跑掉了。 人群一哄而散。九公慌忙喊:“哎!别走!哎!”九公的四个帮手最后也随着人流不见了。 九公一下子瘫坐地上。 雨足足下了一天一夜。雨过天晴,天空升起一道美丽的彩虹。 从此,九公就常常坐在村头的那棵大柳树下,对着那些背着书包上学的小学生,不厌其烦地说: “娃呀,好好读书。将来有知识才能长本事!”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九公不识字,从小对“之乎者也”之类的私塾教育就非常反感,这说明九公的性格中具有一定的 叛逆性和反封建性。 B.参加扫盲学习时,九公不但再次拜会“周公”,而且还倚仗辈分当堂捣乱,这样描写既照应了上 文,也突出了九公不尊重知识的思想根深蒂固。 C.九公求雨之后,天色的确变得阴沉,继而雷声轰隆,说明九公求雨还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最后一 天一夜的透雨靠的还是部队利用天气条件进行的人工降雨技术。 D.接到村支书通知后,人们一哄而散纷纷回地里挖沟引水,连九公的四个帮手也随着人流不见了,小说这样描写隐含着对人们势利自私的委婉批评。 7.小说中的九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8.小说详细描写了九公“求雨”的过程,请分析其作用。(6 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 ~ 12 题。 白居易 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 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 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 流瘠。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 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河东王锷将加 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 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 人以求所欲”。 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 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 帝悟,待之如初。明年,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 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 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 忘形骸者。 赞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 所未有。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 律。”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视其文,信然。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 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入人肌骨不可去。”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 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B.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C.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D.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10.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白居易就 是在尚未成年时得到了顾况的高度称赞。 B.擢进士,指被选拔为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古代科举 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C.浮屠,亦作浮图、休屠。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 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D.“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本文篇末的“赞” 中称赞白居易为贤者。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新唐书》认为白居易聪明过人,工于文章,在元和、长庆时的文坛很有名。他最擅长作诗,其 它体裁的文章,比他的诗歌要写得差些。 B.白居易除了是成就斐然的诗人外,还是正直的臣子。他多次进谏,而宪宗皇帝也多次接受了他的 意见。但是后来还是被当权的大臣们弹劾,仕途不顺,被贬江州。 C.白居易的诗多达数千篇,他按内容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而 白居易看不上眼的恰是世人钟爱的杂律诗。 D.杜牧批评白居易的诗细巧艳丽,不是庄重高雅的人士作的,而且流传人间,影响很坏。白居易则 认为自己的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 12.将下面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每题 5 分,共 10 分)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3 ~14 题。 白帝[注]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此诗写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这期间诗人还创作了《秋兴八首》《登高》等作品。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首联照应题目,写白帝城云雨翻腾的景象:云气从城门涌出,大雨倾盆而下。 B.颔联对句工巧,写出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C.诗歌前两联以风雨起兴,为后两联展现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做铺垫。 D.尾联以孤苦无依的寡妇被搜刮尽净、哀愁恸哭的悲剧形象,控诉黑暗的社会现实。 14.诗歌的颈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8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以“ , ”两句,写 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2)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回顾 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3)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要用心专一,以蟹为反面例子,指出其虽身体强壮,然而不是借助 他物之穴,无处托身时写到“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7 小题,共 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中国画是融中国哲学思想、美学精神、绘画理念于一体的民族艺术。20 世纪以来,新的文化思潮 和艺术观念不断对中国化领域产生冲击,画家们既要突破传统观念推陈出新,又要继承传统发扬光大 中国文化精神。( ),也造就了当今画坛的各种风格。 作为中华文化的传统瑰宝,中国画的笔墨纸砚等工具材料和表现方式有着其他画种无法比拟的特 殊性,为历代画家崇尚与传承。其伟大而完整的绘画体系,成就了一代代宗师。然而,也正是这千百 来逐渐趋于完美的绘画准则,让一些画家“长跪不起”,不敢轻易逾越雷池,仍在使用今日的笔墨纸 张道说古人程式化的话语。事实上,单凭笔墨功力,是无法成就作品艺术灵魂的,画家能否凭借自己 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受,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 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新时代的中国画创作者,应该以笔墨激扬时代精神,让中国画在多元共融的艺 术格局中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1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影响他们对其中尺度的把握 B.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使他们对其中尺度的把握不同 C.这其中尺度的把握使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 D.这其中尺度的把握体现着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 17.对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长跪不起”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 A.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 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C.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18.文中面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画家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呈现, 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 B.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呈 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 C.画家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 是新时代美术创作至关重要的艺术法则。D.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 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至关重要的艺术法则。 19.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 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 新笙歌里古衣冠 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 绘声绘影巧合连环 ③白雪阳春传雅曲 高山流水觅知音 ④开幕几疑非傀儡 舞台虽小有机关 A.①昆曲 ②评书 ③古琴 ④木偶戏 B.①古琴 ②评书 ③昆曲 ④木偶戏 C.①古琴 ②木偶戏 ③昆曲 ④评书 D.①昆曲 ②木偶戏 ③古琴 ④评书 20.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②豆蔻梢头二月初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A.③①②④⑤ B.③②①⑤④ C.②④③①⑤ D.②①③⑤④ 21.下列各项语言表达妥当的是(3 分) ( ) A.介绍信:兹介绍我校王邵敏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请予接洽为荷。 B.祝福短信:毕业之后,学生很是垂念师恩。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 C.朋友对话:家严大人今年高寿?多年不见,甚为牵挂,过两天我一定登门看望。 D.励志对联:高考临近,学校在教学楼入口贴出了一副对联:榜上无名,脚下有路。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药品可以帮我们预防、治疗疾病,但若使用不当① 。以口服药为例,药物进入胃肠道后逐渐被吸收进血液,随着时间推移,② 。 当药物浓度高于某一数值时就开始发挥疗效。然而,③ ,超过 一定限度就可能产生毒性,危害身体健康。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2020 年春,一场百年未遇到的新冠肺炎疫情,按下了中国腾飞的暂停键,累计 8 万余人感染,三 千余人死亡,数十亿民众蜗居在家,企业停工,学校停课,假期一再延长。疫情扩散后,多地启动重 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相关职能部门迅速进入角色;医务人员和公务人员放弃休假参与战斗; 志愿者、热心企业等都投入到服务、保障和支援工作中,还有最美逆行者钟南山,废寝忘食的李兰 娟……然而,也有不尽如人意的画面:疫情吹哨人李文亮被训诫;武汉延迟封城,不少人封城之前“逃” 出武汉;卫建委主任对疫情一问三不知;医护人员无端被训斥;疫情相关谣言屡禁不止;无良企业主 大发灾难财;甚至有人隐瞒病情和接触史导致他人被感染、隔离,闯岗和辱骂防控工作人员事件也时 有发生…… 有人说,新冠肺炎阻击战既是一堂社会文明“公开课”,也是一堂应急处置“启示课”。此事给 每一位参与者、旁观者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自主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