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语文复习满分训练11记叙文阅读试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中考语文复习满分训练11记叙文阅读试题

ID:244900

大小:789.61 KB

页数:44页

时间:2020-03-26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满分训练(十一) 记叙文阅读 抒情散文 一、[2019·泰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槐花约 谢 冕 ①春日,友人捎话说,中天门的槐花开了。他记得我与槐花有个约定。 ②十年前的那天,华北平原正吹着暖风,一片葱绿,槐花花事已过。清晨,约几位朋友登泰山,望不尽的奇峰 峻岭,一派令人惊叹的“青未了”!约行两小时,艰难的盘山道走过,迎面而来的是一片开阔地,中天门到了!令 人惊喜的是,在平原已过了季节的槐花,在中天门竟以漫山遍野的灿烂迎接我:花若有待!我知道,槐花隐忍着 推迟她的花期,等着我的到来。 ③平原的槐花我见过,燕园的槐花也很有名,但那些花景是散落各处的,总在隐约仿佛之间。而中天门不同, 是集聚性的、无保留的、竭尽心力的绽放,不!简直是喷发!那情景,那气势,一如充盈在齐鲁大地无所不在的侠 气与柔情,令人感到温暖。极目望去,眼前涌动的花海,白花花的竟是让人心惊的明亮!在道旁,在岭崖,在山谷, 到处是她飘洒的璎珞。浅浅淡淡的绿中泛着明媚耀眼的白,在明亮的阳光下闪着光芒。 ④多情的让人心疼的中天门槐花!为了迎接我的到来,她用浓郁的、甜蜜的香气熏蒸着我,多让人心醉的缱 绻缠绵! ⑤那是我首登泰山,是数十年的圆梦之举。我不是旅行者,也非香客,而是朝圣者。我知道山势奇陡,数十 里的山道,七千多级的台阶,还有那让人惊心动魄的十八盘。但我决心一步一步地从山下拾级而上,用一步一步 的攀登表示我的虔诚,用一步一步的跋涉丈量它的伟大。 ⑥它是众山之首,奇兀、险峭、壮美,但它不单是一座风景山,更是一座文化山。风景优美的山,并不罕见, 而文化积蕴深厚的山,名世者稀。武当有道,普陀有佛,武夷有儒,但泰岳却是集大成者。登泰山就是向中华文 明的朝圣之举,就是用自己的身体来阅读一部浩瀚的华夏文明史。中华文脉的气韵都荟萃在它的山岚之间,历 代帝王留下的封诰碑石,摩崖上的诗文墨迹,多少先贤汗水和墨香播撒在泰山的盘山古道上。 ⑦我来北地数十载,所居城市离泰山并不远,有诸多机会可向它礼敬,因为景仰,所以肃穆,我总惮于贸然 登临。登泰山是我生命中的一个节日,我要在最庄严的日子,以最虔诚的心情,用最郑重的方式表达我最深沉的 敬意。这是至少一个甲子的等待。我与泰山的约定如金石,践约选择的就是那一年,那一月,那一日,那一刻。 同行者四人皆我好友,感人的是毛老师,他已体力不支,为陪我,强行至中天门。力竭,众人劝止,改乘索道至南 天门迎我。毛老师于翌年病逝。 ⑧中天门似是久待后的欣喜,它以满山满谷的槐花云、槐花雪、槐花风、槐花雨,来回应我们的约定。那 次登临后,我寻求再次登山的机缘。五年后重登泰山,陪同者易人。四月,山中微寒,花时尚早。我暗下决心,相 约十年为期,重践槐花之梦。 ⑨这就到了此年、此月、此日、此刻。朋友记得我的心愿,恐我误了花期,提醒我:中天门的槐花开了。我 如听天音召唤,摈弃手边俗务,跃身而往。是日,朝发永定门,午前直抵泰安。主客杯酒言欢,相忆十年旧事,我 心有所萦,不敢恋杯,瞬即离座,款步登山。较之十年前,身边多了几位陪同者,均儒雅时贤,一路言谈甚欢。⑩抵中天门,但见满谷槐花汇成了溢满岱宗的香雪海。自 2004 年首次登临,阅槐花盛事于中天门,至今近 十载。2013 年春日,我如约前来,花事如海,真情如梦,十年旧约,两不相忘。都言花能解语,我言花有信、有情、 有爱。中天门的槐花,齐鲁大地的情义之花!我将此种感受发至远方:“永远的槐花之约,你开了,我就来了!” 为了表达我对槐花的感激,或可换种表述:“永远的槐花之约,我来了,你就开了!” [注]谢冕,福建福州人,1932 年生,文艺评论家、诗人、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 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诗探索》杂志主编。 1.第④段中画线的词语“心疼”“心醉”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4 分) 2.在第⑦段中,作者要“以最虔诚的心情,用最郑重的方式表达我最深沉的敬意”,对此,原文中有明确的交代。 请找到这个句子并摘录下来。(4 分) 3.第⑩段中“永远的槐花之约,你开了,我就来了!”“永远的槐花之约,我来了,你就开了!”这两句在表达效 果上有何异同?(4 分) 4.作者以“槐花约”为题有何意蕴?请谈谈你的理解。(4 分)二、[2019·常州模拟]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给燕子留个门 干亚群   当河里最后一块冰被我们捣碎后,叮叮咚咚的水流声从村东一直响到村西。也就这么几天里,村里又多了 一份热闹,门前的枣树上开始有叽叽喳喳的声音。老人便把门开得大大的。我们感到不解。老人说,燕子回来 了,它们要筑巢,如果关着门,燕子会觉得主人不欢迎它们。   敞开的门,有春风灌进来。春风仿佛在铺一条无形的路,是空中温暖的路。燕子顺着赶过来。春风把沿途 的树都弄绿了。于是,有一天,我们听见燕子的叫声,看见燕子的身影——像黑色的闪电。   老屋横梁上的那只燕子窝,跟我们玩的那种烂泥炮形状差不多,上宽下窄,不过看起来有点疙里疙瘩。我们 也不知道哪一年筑的,每年的春天总能看到两只燕子飞进飞出,然后孵出一窝小燕子。去年的燕子窝在守候今 年的燕子。   村里的房屋多是平房,有些还是茅草房。燕子似乎并不嫌弃,只要人们开着门,有一处可容它们筑巢的地方, 它们就会把巢安在那儿。老人们说,家有燕子窝,那是一家人的福气,说明这家风水好。所以家里有老人的,每 到春天总是盼望着门前呢喃的声音。我们那儿并不重视喜鹊,而把燕子看成喜鹊的化身。村里一些上了年纪的 老人,如果身体不适,他们就把能不能熬过冬天作为给自己的一个命数。二月初燕子准时飞回来,那些躺了一冬 的老人不管可不可以下床,都要起来在门口坐一坐,听听燕子的呢喃,看看燕子忙碌地衔草加固巢,心里觉得有 一种踏实。   我们不知道鸳鸯是怎么一回事,却知道家里的燕子是双飞双宿的。大清早,等门一开燕子马上飞去了,当它 回来的时候嘴里肯定衔着草什么的,有时独自回来,有时两只一块儿。你一口草我一口泥,共筑着它们的窝。到 了傍晚,如果另一只还没有回来,那只先回来的燕子肯定停在门前的树上或屋檐下,歪着头一动不动,直到另一 只回来,然后轻轻几声叽叽,便飞进窝里再也看不到它们的影子。村里小夫妻哪天吵架了,做妻子的就会责备自 己的男人,怎么连燕子都不如,它们还懂得温情。刚才还气呼呼的男人,此时默不作声,一个人提了只筐出去了。 等他回来的时候筐里准有妻子爱吃的水果。   燕子等窝筑好后开始产卵,大约一个月后窝里便会伸出几张黄黄的小嘴。此时是燕子最最忙碌的时候,两 只燕子飞进飞出,喂养着它们的小宝宝。老人说,燕子一顿烟的工夫要飞出三次,一天下来将近要飞一百多次, 直到小燕子能独立觅食为止。而小燕子长大的那阵子,家里是颇为热闹的。一会儿叽叽喳喳,一会儿唧唧啾啾, 尤其当燕子爸爸与燕子妈妈从外面觅食回来的时候,横梁上是一片喧闹。只只大张着黄口,争先恐后地要食吃。 等老燕子飞走了,它们才个个缩回窝里安静下来。再过一段时间,小燕子开始学飞,扑棱棱地从窝里飞到窝外, 再由屋檐下飞到树枝上,这样一路地飞远。如果还不到迁徙的时候,小燕子们绝不会飞走,到了晚上还是会飞到 自己的窝里。   我们家约定俗成,最晚进门的人,总会看一看燕子是不是到齐了,然后关门——这是晚上最后一道仪式。就 像大人牵挂贪玩的孩子迟归那样,我也会提醒家里人:给燕子留着门。   村里开始有人建房,原来居住的老房子得拆掉。上了年纪的人遵循一个原则,五黄六月是不可以动土木的。所以村里很多人建房子多选择在秋天,这时候燕子已准备南飞了。那些拆了老房子的人家,把拆下来的燕子窝 整个地端下来,然后放在树杈上,希望明年燕子归来的时候还能发现这个标记。然而,那些建了新房子的人家第 二年再也不会有燕子进出。整天锁着的大门和平整的天花板,让燕子越飞越远了。   当村最后一栋楼立起来的时候,村子变得寂寞起来。年复一年,燕子只是在记忆里呢喃,又渐渐消隐。以至 回忆燕子确确实实的叫声,却模糊了。村民习惯了关门。 (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给燕子留个门》,略有删改) 1.村里人的哪些行为表现了对燕子的重视和喜爱?请简要概述。(2 分) 2.请结合语境,分析“这是晚上最后一道仪式”中“仪式”一词的妙处。(3 分) 3.“年复一年,燕子只是在记忆里呢喃,又渐渐消隐。”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2 分) 4.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作用。(2 分) 5.“村民习惯了关门”,你赞同村民的这种做法吗?请说说你的理由。(3 分)三、[2019·绍兴、义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露珠 李汉荣 一   每个夜晚,广阔的乡村和农业的原野,都变成了银光闪闪的作坊,人世安歇,上苍出场,叮叮当当,叮叮当当, 上苍忙着制造一种透明的产品——露珠。按照各取所需的原则,分配给所有的人家,和所有的植物。高大的树 冠,细弱的草叶,谦卑的苔藓,羞怯的嫩芽,都领到了属于自己恰到好处的那一份。那总是令人怜惜的苦菜花瘦 小的手上,也戴着华美的戒指;那像无人认养的狗一样总是被人调侃的狗尾巴草的脖颈上,也挂着崭新的项链。   数千年来,“均贫富”这个农业社会的朴素理想,从来就没有真正实现过。倒是,在大自然的主持下,“均 美丑”的美学理想却实现了。至少,在夜晚,在清晨,草根阶层的家门前,劳动者的原野上,到处都是美好清洁的 露珠,叮当作响,闪闪发光。 二   看看这露珠闪耀着的原野之美吧。你只要露天走着、站着或坐着,你只要与泥土在一起,与劳动在一起,与 草木在一起,即使是夜晚,上苍也要摸黑把礼物准时送到你的手中,或挂在你家门前的丝瓜藤上。这是天赐之美, 天赐之礼,天赐之福——总之,天赐之物多半都是公正的。天不会因为秦始皇腰里别着一把宝剑,而且是皇帝, 就给他的私家花园多发放几滴露珠,或特供给他一条彩虹。相反,秦始皇以及过眼烟云般的衮衮王侯将相富豪 贵族,他们占尽了人间风光和便宜,但他们一生丢失的露珠是太多太多了。比起我那种庄稼的父亲,他们丢失了 自然界最珍贵的钻石,上苍赐予的最高洁的礼物——露珠,他们几乎全丢失了,一颗也没有得到。我卑微的父亲 却将它们全部拾了起来,小心地保存在原野,收藏在心底,他那清澈忠厚的眼睛里,也珍藏了两粒露珠——做了 他深情的瞳仁。   若以露珠的占有量来衡量人的富有程度,我那种庄稼的父亲,可谓当之无愧的富翁。 三   物换星移,被强人霸占的金银财宝,总是又被别的强人占去了。   而我的父亲把他生前保存的露珠,完好地留给了土地,土地又把它们完好地传给了我们。今天早晨我在老 家门前的菜地里,看到的这满眼露珠,它们就是父亲传给我的。   美好和透明是可以传承的,美好和透明,是无常的尘世唯一可以传承的永恒之物。如果不信,就在明天早晨, 请看看你家房前屋后,你能找到的,定然不是什么祖传的黄金白银宝鼎桂冠,它们早已随时光流逝世事变迁而 不知去向,唯一举目可见、掬起可饮的,是草木手指上举着的、花朵掌心捧着的清洁的露珠,那是祖传的珍珠钻 石。四   这是农历六月的一天,早晨,天蒙蒙亮,我父亲开了门,先咳嗽几声,与守门的黑狗打个招呼,吩咐刚打过鸣 的公鸡不要偷吃门前菜园的菜苗,而菜园里的青菜们,远远近近都向父亲投来天真的眼神,看见父亲早早起来 第一件事就是关心它们,它们对父亲一致表示感谢和尊敬。有几棵青笋竟踮起脚向父亲报告它们昨夜又长了一 头。父亲点点头夸奖了它们。   然后,父亲扛着那把月牙锄,哼一段小调,沿小溪走了十几步,一转身,就来到了那片荷田面前,荷田的旁边 是大片大片的稻田,无边的稻田。父亲很欢喜,但他却眯起了眼睛,又睁大了眼睛,然后又眯了几下眼睛。好像 是什么过于强烈的光亮忽然晃花了父亲的眼睛。过了一会儿,他的眼神才平静下来。父亲自言自语了一句:嘿, 与往天一样,与往年一样,还是它们,守在这里,养着土地,陪着庄稼,陪着我嘛。   父亲显然是被什么猛地触动了。他看见什么了?   其实也没什么稀奇的。父亲看见的,是闪闪发光的露珠,是百万千万颗露珠,他被上苍降下的无数珍珠,被 清晨的无量钻石团团围住了,他被这在人间看到的天国景象给照晕了。荷叶上滚动的露珠,稻苗上簇拥的露珠, 野花野草上镶嵌的露珠,虫儿们那简陋地下室的门口,也挂着几盏露珠做的豪华灯笼。父亲若是看仔细一些,他 会发现那棵车前草手里,正捧着六颗半露珠,那第七颗正在制作中,还差三秒钟完工。而荷叶下静静蹲着的那只 青蛙的背上,驮着五颗露珠,它一动不动,仿佛要把这一串宝石,偷运给一个秘密国度。   父亲当然顾不得看这些细节。他的身边,他的眼里,他的心里,是无穷的露珠叮当作响,是无数的露珠与他 交换着眼神。我清贫的父亲也有无限富足的时刻。此时,全世界没有一个国王和富豪,清早起来,一睁开眼睛就 收获这么多的露珠。 五   钢筋和水泥浇铸着现代人的生活,也浇铸着大地,甚至浇铸着人心。城市铺张到哪里,钢筋和水泥就浇铸到 哪里。哨兵一样规整划一的行道树,礼仪小姐一样矫揉造作的公园花木,生日点心一样被量身定做的街道草坪 ——这些大自然的标本,草木世界的散兵游勇,只能零星地为城市勾兑极有限的几滴露水。露珠,这种透明、纯 真,体现童心和本然、体现早晨和初恋的清洁事物,已难得一见了,鸟语、苔藓、生灵、原生态草木、土地墒情 氤氲的雾岚地气也渐渐远去。   就在明天,我要回一趟故乡,那里的夜晚和早晨,那里的山水草木间,那里的人心里,那里的乡风民俗里,也 许,还保存着古时候的露珠和童年的露珠,还保存着父亲传下来的露珠。 (选自《光明日报》,2018 年 7 月 13 日 15 版,有删减) 1.请围绕“露珠”,用简洁的语言将内容补充完整。 (3 分) 上苍分配露珠——(1)      ——(2)      ——(3)      ——追寻远去的露珠 2.本文情意丰沛、文字精纯。请根据括号中的提示,任选一句作答。(4 分) (1)高大的树冠,细弱的草叶,谦卑的苔藓,羞怯的嫩芽,都领到了属于自己恰到好处的那一份。(品析加点词的 表达效果)(2)父亲若是看仔细一些,他会发现那棵车前草手里,正捧着六颗半露珠,那第七颗正在制作中,还差三秒钟完 工。(这个句子想象奇特,又合乎情理,请作品析) 3.作者选取“露珠”这一事物来阐发情思,有何作用? (4 分) 4.李汉荣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我的文字只是追忆逝去的时光,只是怀念一种不该丢失的价值和诗意。”本文 中“不该丢失的价值和诗意”是指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 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远去的蝉鸣 姚国禄 ①炎热的夏日午后,蝉振动着它那薄薄的羽翼,像是在弹奏一曲动人的乡村音乐,琴音从树林里发出,像长 了翅膀一样,旋即传遍村庄里的每一个角落。古井边的林子里,也有蝉的鸣叫声,从村庄到庄稼地,到处都是蝉的声音,这悠长而邈远的声音,竟是发自微小的蝉,这着实让我吃惊,让我感动。 ②多年来,我一直对我熟悉的乡村的蝉鸣充满了敬意,它们就像我童年飘飞的梦影,在我记忆的数据库里 一幕幕地回放,声音一浪高过一浪。那时候的乡村,天青水蓝,芳草如茵,看不见一丝的污染,蝉鸣就像漫山遍野 生长的庄稼,永远充满生机。从初夏到深秋,我不知道,那些一天到晚都在聒噪的蝉声,究竟是在为成熟的季节 喝彩还是在为丰收的美景奔走呼号?我惊讶那些蝉们的执着,坚韧。许多时候,乡村的蝉鸣总会让我想起热烈的 夏天来,我喜欢乡村的蝉鸣就像喜欢儿时母亲给我做的千层底布鞋,那感觉带着泥土的韵味。我总觉得那撩人 心扉的蝉鸣只有在我的乡村才可以肆意地放大,而城市的蝉鸣是微弱的,那声音甚至带着几分的虚假,虚假的 蝉声怎么会引起我们心灵的共鸣呢? ③小时候,村庄里的蝉多得数不胜数,初夏时节,一场喜雨过后,我便会看到村庄的大树下爬满了幼蝉,它 们从深深的地下钻了出来,那些刚从地下爬出的幼蝉,身体非常孱弱,它们慢慢地从地下爬到树上,把大树作为 它们的依托,过了一段时间它们就会脱掉一次壳,进行它们生命的蜕变,说来蝉这一生也非常不容易,每一次的 蜕变应该是艰难而痛苦的,为了增加生命的活力,它们一生中必须要蜕变几次,这是自然赋予它们的生命规律。 我们古代三十六计之一的“金蝉脱壳”,大概说的是蝉也会用一种假象来迷惑人,殊不知,蝉是没有那么高的智 商的,甚至没有一点自己的思想,它之所以脱去躯壳完全是生命过程中的一次痛苦蜕变,这本不足为奇,只是人 们对它的认知还停留在一种表象上。 ④我曾经在古诗里寻找过一些蝉鸣的影子,比如白居易的《早蝉》“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 里,薄暮两三声”。六月初七日,时令应该是在初夏吧,初夏听到的蝉鸣也算是早蝉的声音了,所以,白居易把这 首诗命名为“早蝉”不无道理。当然,古代将蝉鸣写进自己诗歌中的诗人远不止白居易,多情的诗人们早已把 蝉鸣美化成一种高度,而今我循着他们思想的足迹,在亦步亦趋中打捞着我心中的蝉鸣,这多少有些东施效颦 的嫌疑。 ⑤一个夏日的午后,我走进一座寂寥的山林,偌大的一座空山,没有人语,山林静寂,树影婆娑,只有花香鸟 语,溪水叮咚,像是在诉说着这个热情夏天的静态之美,而四面起伏的蝉鸣正在穿越山涧,声音带着些许的夸张, 那拖着长音的嘶鸣在山谷久久回响,就像大山拟就的宣言,气壮山河,激越豪迈。我听着鸟声、蝉鸣,感受着自 然的天籁之音,心中的红尘物欲正被这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所净化。 ⑥而今,在乡村,蝉鸣日渐稀少,人们已很难看到蝉的踪影,许多村庄已成了废墟,那里再也听不到蝉在枝 头歌唱,村庄的水塘干涸见底,没有了蛙鸣,过去村庄里茂盛的树木全被砍伐一空,废旧的村庄里也很少看到飞 鸟,许多村民住进了钢筋和水泥建造的楼房里,他们远离了村庄和树木,远离了曾经生活过的多情的土地,过去 曾经以蛙鼓蝉鸣引以为豪的乡村开始变得沉寂起来,加之化肥、农药的滥施滥用,乡村许多曾经美好的物种正 在消逝,人们很难再听到那缥缈在村庄的蝉鸣了。 ⑦一个失去了树木的村庄该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这是蝉的悲哀还是人的悲哀。 1.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乡村蝉声的特点。(3 分) 2.任选角度,赏析下面关于蝉声描写的句子。(2 分)  四面起伏的蝉鸣正在穿越山涧,声音带着些许的夸张,那拖着长音的嘶鸣在山谷久久回响,就像大山拟就 的宣言,气壮山河,激越豪迈。 3.文章第④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 分) 4.作者在文章最后说:“一个失去了树木的村庄该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这是蝉的悲哀还是人的悲哀。”请联 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 分) 叙事散文 五、[2019·广东]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灯如红豆 侯志明   ①有句诗说“灯如红豆最相思”。   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看城市迷人的灯光。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不止一次。   ③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油灯。   ④那是一盏自制的、简单的煤油灯。一进腊月,母亲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 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 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 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灯仍 然在嗤嗤地发着光,没被吹灭。知道她还会起来,我就没吱声,静静地等候着。果然,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 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 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 亲的心里,为了孩子过年,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年年如此。   ⑤直到今天,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从没有熄灭。它渺小像母亲,它柔弱像母亲,但它明亮也像母亲。 母亲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照亮了我们艰难生活的每一天。   ⑥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自从有了这盏灯, 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点亮它,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有一年的年底, 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清点账目,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就去睡了。睡醒一觉,我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 算盘。冬天天冷,他一会儿哈手,一会儿跺脚,眉头紧锁,仿佛遇到了什么大事。看着父亲着急不安的样子,我便 从被窝里伸出头问:“爹,咋了?”“没咋,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 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 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   ⑦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也从来没有和父亲分开过。它教给我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遇有疑 难、面对选择时推己及人。   ⑧后来,我上了高中。为了在教室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我备了一盏小油灯。多少次,在寒冷的冬天,我 的手冻得不能拿笔想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尤其难忘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 了灯去教室背书,可是只过了一会儿就油尽灯灭,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与我坐得不远的女同学将她的 灯推到了我的面前,自己站起来走出了教室。这一举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男女同学是连话都 不说的。何况这个女同学是我们男生认为最丑,而且她也应该是意识到了的。那一刻,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 美。   ⑨几十年来,陪伴我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油灯,都已难得见到了,但它照耀我前行的路却是那样的明亮 宽展,给我的启迪又是那样的深刻受用。   ⑩“灯如红豆最相思”的前面还有一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相思联系起来的这位诗人,升华了 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 (选文有删改) 1.文章重点写三盏“小油灯”,它们都给了“我”启迪。结合全文,填写表格。(4 分) “小油灯”相关人物 给“我”的启迪 第一盏 母亲 积极面对困难,生活的道路会越来越明亮 第二盏 父亲 ① 第三盏 女同学 ② 2.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 分)3.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 分) (1)(她)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2 分) (2)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2 分) 4.文章以“灯如红豆”为题目,有什么妙处?(5 分) 六、[2019·青岛一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满 孙君飞 ①那时候,母亲总在家里,父亲总在家外。 ②父亲就像一个熟悉的客人,前来“拜访”我们的时候,总会带着礼物。 ③他从不知名的远方挑回的担子里有圆滚滚的卷心菜,红白相间的猪肉块,一块撒满碎花儿的土布,一个 快要装满彩色圆球糖的玻璃瓶,轻轻摇动一下,就会发出让我口舌生津的可爱声响…… ④有一次,父亲拉着满满当当的木板车过来,我一看,像是一个打了胜仗的“大王”,身后还多了一群呐喊 助威的“大兵小将”。他欣然地卸下一张桌子,说让我写字用;又搬下一条高凳子,凳子下面竟然有个小抽屉,带 锁,说可以搬到学校坐,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镀亮……这一刻,我无比自豪。⑤可有时候,他也会两手空空,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手无寸铁。 ⑥他眼睛里的火光熄灭了,叹息着,灰头灰脸,嘴唇起了白皮儿,他肯定又饥又渴,脸上什么也没少,但就是 让人觉得差了什么东西。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 ⑦这一天,他做生意亏了本儿,一路风餐露宿,空空荡荡地走回来了;他个子越是高大,越显得臂怀里的空 旷冷清。 ⑧母亲看到他,不说话,也不笑,她的个子原本有些矮,这时候却像变得更矮。她神色平静,目光柔和,窸窸 窣窣地小步快走,从厨房里捧出满满一碗凉开水放到他面前。他“咕嘟咕嘟”一饮而尽,母亲拿走碗,盛来满满 一碗饭放到他面前。在我的记忆里,这情景不止一次,这饭有时是面食,有时是白米盖着菜,有时竟是只有节日 里才有的大块萝卜炖小块骨头,好像她提前知道他要空着肚子空着手回来似的。当然有时母亲还会特意为他斟 上一碗热热的黄酒……看他吃饱喝足、心满意足,我有些不解:母亲怎么像是在犒劳凯旋的将军? ⑨父亲并没有上床休息,而是无牵无挂地枯坐着,看母亲从井水中捞出洗净的衣服,拧干,一件接一件地晾 晒到院子里的绳子上。还有摊开的被单,母亲将其搭到绳子上,被单慢慢滴出水,水拉着被单,起初还显得紧致, 慢慢地灌满了风,吸足了阳光,它们就如巨大的翅膀般,扑扇着发出富有节奏的、鼓舞人心的“鼓点”,那声音 灌满了我们的耳朵。那些红的、绿的、青的、蓝的、白的土布啊,在风中扑扇出阳光的温煦芬芳,挂满了院子。 我们这些孩子在这个快乐的“迷宫”里穿梭、奔跑、喊叫、躲藏,惊吓他人,最后以甜美的笑声收场。这时候, 父亲的眼中似乎也有了光芒,有了奇迹,有了满足,有了激动。 ⑩父亲看着看着就笑了,然后躺到床上,当一块做梦的“石头”,发出惊天动地的呼噜声。 再后来,父亲放下了担子,也放下了木板车,和母亲一样,总在家里,总在庄稼地里,总想着将家填得更满 些,更满些。可是屋子里总是这里还缺一个柜子,那里还少一台收音机,另外一个地方又需要一辆自行车……终 于有一天,他们都说:“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 我们会的,会把所有需要填满的地方填满,还有他们心里梦里空着的地方。 但是我又懂得,在那些有他们的地方,其实一直是满满当当的,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1.阅读选文④~⑩段,补全下面的表格。(4 分) 段落 ④ ⑤~⑥ ⑦~⑧ ⑨~⑩ 主要情节 父亲拉着桌凳等满车 礼物回家 B 母亲用丰盛的饭食“招 待”做生意亏本的父亲 父亲边看母亲晾晒衣物, 边看我们玩耍,然后安然 入睡 “我”的心理 A 有些难过 C D 2.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下列语句。(4 分) (1)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镀亮……(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从修辞的角度)3.选文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 4.选文第 段中父母说:“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第 段中,“我”却认为“我们 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5 分) 七、[2019·河北]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远行的童年记忆   ①又是麦浪翻滚时,遥望金色的麦田,麦客撞开了我渐行渐远的童年记忆的大门。   ②天刚刚有些微弱的光亮,那些头顶草帽、手持镰刀、挑着简单行囊的麦客便候鸟似的穿梭在乡村的道路 上了。布鞋的噗沓声带着一路风尘,随着麦香的气息惊扰了乡村的美梦。天大亮时,村子中心的磨盘前已聚集 了好多麦客。男人头戴草帽,女人脖子上搭条毛巾。他们衣着简朴,操着生硬的外地口音,有父子兄弟,也有夫 妻相随,看起来都很壮实。有雇主过来了,他们便簇拥上前,谈好价钱的人跟着走了,剩下的人则继续等待。   ③村子地处川道,家家户户都有七八亩地,人口多的甚至上十亩。一晌太阳两阵风,麦子瞬间成熟。若不及 时收割,一场风雨就有可能让一年的收成打了水漂。家家户户都很心急,男女老少齐上阵,忙不过来的人家便去 请麦客。父亲在煤矿上工作,不能回来,奶奶便张罗着叫麦客帮忙。经过一番比较,特会算计的奶奶相中了一对 夫妻,每亩价格比别人少两元钱。奶奶说,女人割麦没有男人快,可是心细,两亩地少四元钱,划算。   ④母亲把夫妻俩带到地头,指出地界就去忙了,只留下我照看。天很热,男人和女人捋下袖子和裤腿,全副 武装,拱着腰,低着头,飞快地挥舞着镰刀。男人在前边开道,边割边做捆绳;女人紧跟其后,边割边捆。随着有 节奏的唰唰声响,麦子便一排排倒在脚踝前,用脚一勾、镰一挟,便成一抱麦子,三缠两绕后干净利索地绑出一 个半人高的大麦捆来。躲在地头树下乘凉的我,只能看到两个猫着腰的背影在麦田掘土机似的前进。在他们身 后,湿气尚未散尽的新鲜麦茬如海岸线般不断延长。田野里没有一丝风,太阳越来越高。刺眼的阳光如麦芒般 扎到人身上,火辣辣的,疼得难受。蝉也不叫了,不知躲到哪儿乘凉去了。虽然他们一个戴着草帽,一个头顶毛 巾,但后背的衣服却湿透了一层又一层,割麦的速度也明显慢了下来。   ⑤奶奶颠着小脚到地里送水来了。看着地里麦茬很低,麦穗拾得干净,奶奶露出满意的笑容,招呼他们到地 头吃馍喝水。当男人摇着草帽扇风,女人扯下头上的毛巾擦汗时,我发现,原本眉清目秀的两个人,此时脸上黑 一道白一溜儿,衣服上也爬满了麦芒和灰尘。   ⑥“婶子,你家的麦穗又大又长,颗粒饱满,估计亩产能上八百斤。”男人的话让奶奶眉开眼笑。   ⑦“都是老天爷帮忙,风调雨顺,麦子才长得这么好。”奶奶说。   ⑧女人顺着奶奶的话头,说:“这么大的地,这么好的麦子,够你们家吃几年呢,可比我们山里强多了。”   ⑨原来男人和女人来自深山人家。山大沟深地薄,田地少,多种玉米少有麦子。每到收麦时,他们便出山当麦客,挣个生计。   ⑩午饭,奶奶给做的凉面,按照男人的要求送到地里。吃完饭,麦客夫妻俩继续割麦。中午的太阳最毒,但 麦秆更脆易割。于是,金色的麦海在麦客挥舞的镰刀下不断地后退着。临近黄昏,整整两亩麦子全被割完。    夜风扫去了一天的燥热,满天星斗点亮了夜空。村子中心的磨盘旁,结算完工钱的麦客们聚集于此休息。 男人们袒着晒得黝黑的胸脯,有的磨镰刀,有的吸旱烟,有的倚靠着麦秸堆打起响亮的鼾声来。女人们又恢复了 爱热闹的天性,你一言我一语地拉起了家常。很快,这些技术过硬、勤劳肯干的麦客又要追着麦子成熟的气息, 奔走在一个又一个乡村。    当现代机械碾碎麦客的足迹,当镰刀成为陈列在展馆的纪念物时,有多少人还能记得麦客这个行当?而 我存留于童年的麦客记忆,也已经蒙满灰尘,远行四十年了。 1.请简要概括这对麦客夫妻的人物形象。(3 分) 2.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3 分) 3.选文第⑧段的对话,表现了“女人”怎样的情感?(2 分) 4.选文第⑨段的作用是什么?(2 分) 5.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哲理散文 八、[2019·武汉模拟]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①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 我虽然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 则更模糊了。 ②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而 后来深入乡村,那儿有田,却无松竹流泉;及至上了华山、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 溪边浣女,都是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着情结。 一段时间,于世人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 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③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 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 无数生命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 不能没有月辉。顶上的松荫,足下的流泉以及座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放达自适?又何曾因风霜雨雪 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坚守,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 ④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着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汉武帝手植 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面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 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 我修复、自我完善。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斧虫雀,统统化作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 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 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去得逞又能怎样? ⑤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自始至终保持坦诚、执着、自识的独立人 格,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和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 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时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 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 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唯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⑥“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 庸碌之身躯。(选自《青年博览》,有删改) 1.作者读王维的诗《山居秋暝》经历了哪几个阶段?阅读①~③段,请你简要概括。 2.阅读第③段,请你用直白简洁的语言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语意。  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 3.作者写终南山的松、黄帝陵的柏和碑林前的槐的真正目的是什么?阅读第④段,请你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4.王维为什么能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请你简要回答。 九、[2019·镇江模拟]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平视,也有美景 张晓风 ①在香港,如果要约人相会,最好的见面地点似乎没什么可争议的,当然是高大醒目的汇丰银行。它离地铁 近,是无人不知的地标。 ②那天,我便和朋友约在那里见面,打算坐缆车上山去吃饭观景。汇丰银行唯一的缺点是范围太大,且因 “人同此心”,在此处等人的人每以百计。假日期间如同市集,所以有必要再指定一个小范围来碰头。 ③“铜狮子吧!”朋友建议,“面对银行右边的那一只。”朋友细心,狮子照例是一对,如果不说明左右,到 时候总有点令人心慌。 ④我早到了,路远,不容易控制时间,多出二十分钟便只好拿来四处打量人群。新雨初晴,万头攒动,港人是 什么大风大浪都经过了,“上海汇丰银行”的盛名炳炳彪彪,比起那些新贵,它是老牌多了。而那两只狮子威仪 赫赫,是往昔的也是今日的荣耀。 ⑤我于香港,虽是身居过客时为多,但我在这里曾教过书,我的戏也在此演过。我且拥有这个地区的身份证, 和汇丰提款卡,使我和她之间不免觉得有点两情缱绻起来。 ⑥铜狮子曾被多少双手摸过?它永远那么光滑润泽,摸它的人都心怀喜悦吧?它那么雄壮,却那么驯良无害, 每个人都可以一亲它那铜质的清凉的肌肤。来了一对情侣,在狮身前合照后离去。来了一个小孩,被大人抱起, 摸了一把狮毛,咯咯地笑着走了。来了一个女子,细瘦愁闷,她轻轻地握了狮腿,面无表情地走开。 ⑦我站在一旁看,我想起西方中古世纪有一种“带状演戏”的方法。那时代,有些野台戏的演法是让观众站在路旁,演员则站在车子上,车到定位便停下来演一段献给路边的戏迷看。然后车子开走,然后下面会再开来 一车,车上的演员会提供下一回合的剧情。如此一车车的情节串成悲欢离合,串成善恶报应,观众则在虚实幻设 中喟叹、喜笑、流泪…… ⑧我今也是站在银行前的定点上看众生演出、离去、演出、离去的戏迷。然后,我看到有个穿黑色唐装的 老人扶着杖走来,他慢慢地摸了狮头,又摸了狮座。“咦,怎么有水?”他叫了一声。“刚才下过一阵雨。”旁 边回答他的年轻女子看来像他的女儿。我这才注意到,他是个盲人。“以前,我是看过铜狮子的!好久了!”他 说。啊,女儿真好,真贴心,只有女儿才会想到要带盲眼的父亲出来散心,并且来摸摸这铜狮子。 ⑨我要约的朋友来了,我们一起去排队坐缆车。不料等缆车的时候,又碰到这对父女。我的广东话虽不怎 么样,却厚着脸皮去找那女孩搭话:“他是你什么人呀?”“他是我爹地!”“你真有心,你爹地有你这样的女儿 好福气!” 于是我、朋友和她聊起来,知道他们从广东来香港三十年了,知道她爸爸是这些年失明的,知道这位身着 黑色唐装的老人从前是读过中国古书的。“会背好多文章和诗词歌赋呢!”女孩无限景仰地夸耀着,老人则温 和地浅笑。 到太平山坐缆车并赴山顶餐厅吃饭,一般人目的只有一个,便是俯瞰山下的千门万户和依依港湾——我 不好意思问女孩,对于失明的父亲,这一切,不都浪费了吗?A    然而,缆车上,闭上眼,我揣摩盲人的世界,车子往上攀爬的时候,其实身体也是有感觉的。下了缆车,如 鞭的山风自然跟平地是迥然不同的。盲人于风景既不能俯望也不能仰望,但当女儿牵着他手徐徐前行的时候, 他会知道,自己就是令人羡慕的大好的风景。 餐厅的人潮里我们走失了,但我知道,午餐的味道他是嚼得出来的,而午后山径上的阳光,他也必然知道 其好处在哪里。 下一次我如果再去汇丰总行,我会好好摸一下那只铜狮子。我会感知触摸的世界是如何清凉有致,感知 世间曾有多少只手,各以他们一己的体温和指纹留下他们无言的故事。 登高俯瞰,原是许多城市常见的观光项目。如果你坐进旋转餐厅吃饭,你还可以看到整个三百六十度的 “完全景观”——但我真正志之不忘的,其实只是在寻常的小街角,用平视的角度所看到的小人物,以及他们 平凡而又庸常的父慈子孝。平视,不一定要仰视或俯视——也有美景。 (本文选自《张晓风散文精选集》,有改动) 1.简要概括①~⑦段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 分) 2.根据文中相关内容,请揣测并补充出第 段 A 处女儿的回答。(2 分)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加点词语的理解。(4 分) (1)盲人于风景既不能俯望也不能仰望,但当女儿牵着他手徐徐前行的时候,他会知道,自己就是令人羡慕的大 好的风景。 (2)我会感知触摸的世界是如何清凉有致,感知世间曾有多少只手,各以他们一己的体温和指纹留下他们无言 的故事。 4.请结合文章主题谈谈题目中“也”字的妙处。 (3 分) 十、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问题。 梅花催 毕淑敏 ①很多人以为爱是虚无缥缈的感情,以为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生的频率十分低。以为只有空虚的细 腻的多愁善感的人,才会在淋漓秋雨的晚上和薄雾袅袅的清晨,品着茶吹着箫,玩味什么是爱。以为爱的降临必 有异兆,在山水秀美之地或是风花雪月之时,锅碗瓢盆刀枪剑戟必定与爱不相关。 ②还有很多人以为自己不会爱,是缺乏技巧。以为爱是如烹调书和美容术一样,可以列出甲乙丙丁分类传 授的手艺,以为只要记住在某种场合,施爱的程序和技巧,比如何时献花何时牵手,自己在爱的修行上,就会有 一个本质性的转变和决定性的提高。风行的各类男人女人少男少女的杂志上,不时地刊登各种爱的小窍门小把 戏,以供相信这一理论的读者牛刀小试。至于尝试的结果,从未见过正式的统计资料,也无人控告这些经验的传 授者有欺诈倾向。想来读者多是善意和宽容的,试了不灵,不怪方子,只怪自家不够勤勉。所以,各种秘方层出 不穷,成为诸如此类刊物长盛不衰的不二法门。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多少人求爱无门,再接再厉屡败屡试。 ③爱有没有方法呢?我想,肯定是有的。爱的方法重要不重要呢?我想,一定是重要的。但在爱当中,最重要 的不是方法,而是你对于爱的理解和观念。 ④你郑重地爱,严肃地爱,欢快地爱,思索地爱,轻松地爱,真诚地爱,朴素地爱,永恒地爱,忠诚地爱,坚定 地爱,勇敢地爱,机智地爱,沉稳地爱……你就会派生出无数爱的能力,爱的法宝,爱的方法,爱的经验。⑤爱是一棵大树。方法,是附着在枝干上的蓓蕾。 ⑥某年春节,我到江南去看梅花。走了很远的路,爬了许久的山,看到了无边无际的梅树。只是,没有梅花。 ⑦天气比往年要冷一些,在通常梅花怒放的日子,枝上只有饱胀的花骨朵。怎么办呢?只有打道回府了。主 人看我失望的样子,突然说,我有一个办法,可以让梅花瞬间开放。 ⑧我说,真的吗?你是谁?武则天吗?就算你真的是,如果梅花也学了牡丹,宁死不开你又怎样呢? ⑨主人笑笑说,用了我这办法,梅花是不能抵挡的。你就等着看它开放吧! 她说着,从枝上折了几朵各色蓓蕾,放在手心,用热气暖着哈着,轻轻地揉搓…… 奇迹真的在她的掌心缓缓地出现了。每一朵蓓蕾,好似被魔掌点击,竟在严寒中,一瓣瓣地绽开,如同少 女睡眼一般睁出了如丝的花蕊,舒展着身姿,在风中盛开了。 主人把花递到我手里,说好好欣赏吧。我边看边惊讶地说,如果有一只巨掌,从空中将这梅林整体温和揉 搓,顷刻间就会有花海涌动了啊! 主人说,用这法子可以让花像真的一样开放,但是…… 她的“但是”还没有讲完,我已知那后面的转折是什么了。如此短暂的工夫,在我手中蓬开的花朵,就已 经合拢熄灭,那绝美的花姿如电光火石一般,飘然逝去。 怎么谢得这么快?我大惊失色。 因为这些花没有了枝干。没有枝干的花,绝不长久。主人说。 回到正题吧。单纯的爱的技术,就如同那没有枝干的蓓蕾,也许可以在强行的热力和人为的抚弄下,开出 细碎的小花,但它注定是短命和脆弱的。 我们珍视爱,是看重它的永恒和坚守。对于稍纵即逝的爱,我们只有叹息。 爱在什么时候,都会需要技术的。而且这些技术,会随着历史的进程,发展得更完善和周到。同时我们无 论在什么时候,都更看重那技术之下的,深埋在雄厚土壤中的爱的须根。 如果你需要长久的致密的坚固的稳定的爱,你就播种吧。你就学习吧。你就磨炼吧。你就锲而不舍地坚 持求索吧。爱必将降临在每一个真诚寻找它的眸子里。(选自毕淑敏《我很重要》一书) 1.请简要分析题目的作用。(3 分) 2.文章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具体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 分) (1)走了很远的路,爬了许久的山,看到了无边无际的梅树。只是,没有梅花。 (2)每一朵蓓蕾,好似被魔掌点击,竟在严寒中,一瓣瓣地绽开,如同少女睡眼一般睁出了如丝的花蕊,舒展着身 姿,在风中盛开了。3.作者描述催放梅花的过程,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4 分) 4.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说“爱是一棵大树。方法,是附着在枝干上的蓓蕾”。(4 分) 小说阅读 十一、[开明模拟]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秤   ①从前的秤十六两一斤,因此有“半斤八两”之说。 ②还在十六两一斤的年代,县城南街开着两家米店,一家字号“永昌”,另一家叫“丰裕”。 ③“丰裕”米店的老掌柜眼看兵荒马乱生意不好做,就想出个多赚钱的主意。这一天,他把星秤师傅请到 家里,避开众人,对星秤师傅说:“麻烦师傅给星一杆十五两半一斤的秤,我多加一串钱。” ④星秤师傅为了多得一串钱,就忘掉了行德,满口答应下来。老掌柜吩咐完毕,留下星秤师傅在院里星秤, 自己就踱进米店料理生意去了。 ⑤米店老掌柜有四个儿子,都帮他料理米店。最小的儿子两个月前娶一塾师的女儿为妻。新媳妇正在屋里 做针线,爹吩咐星秤师傅的话被她听见了,老掌柜离开后,新媳妇沉思了一会儿,走出新房对星秤师傅说:“俺 爹年纪大了,有些糊涂,刚才一定是把话讲错了。请师傅星一杆十六两半一斤的秤,我再送您两串钱。不过,千 万不能让俺爹知道。”星秤师傅为了再多得两串钱,就答应了。一杆十六两半一斤的秤很快制成了,星秤师傅 果真没把秤的变化告诉老掌柜。老掌柜曾多次请他星秤,对他的手艺信得过,当天就把新秤拿到米店使用了。 ⑥一段时间后,“丰裕”米店的生意兴旺起来,“永昌”米店的老主顾也赶热闹,纷纷转到“丰裕”买米。 又一段时间后,县城东街、西街的人也舍近求远,穿街走巷来“丰裕”买米,而斜对门的“永昌”米店简直门可 罗雀。到了年底,“丰裕”米店发了财,“永昌”米店没法开张了,把米店让给了“丰裕”。 ⑦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饺子。老掌柜心里高兴,出了个题目让大家猜,看谁猜得出自家发财的奥 秘,大家七嘴八舌,有说老天爷保佑的,有说老掌柜管理有方的,有说米店位置好的,也有说是全家人齐心合力 的……掌柜嘿嘿一笑,说:“你们说的都不对。咱靠啥发的财?是靠咱的秤!咱的秤十五两半一斤,每卖一斤米, 就少付半两,每天卖几百几千斤,就多赚几百几千个钱,日积月累,咱就发财了。”接着,他把年初多掏一串钱星 十五两半一斤秤的经过说了一遍。 ⑧儿孙们一听,都惊讶得忘了吃饺子。惊讶过后,大家都说他不显山不露水的,连自家人都没察觉,就把钱 赚了,老人家实在高明。老掌柜高兴极了,把胡子捋了一遍又一遍。这时,新媳妇从座位上慢慢站起来,对老掌柜说:“我有一件事要告诉爹,在没告诉爹以前,希望您老人家答应原谅我的过失。”待老掌柜点头后,新媳妇 不慌不忙,把年初多掏两串钱星十六两半一斤秤的经过讲给大家听。她说:“爹说得对,咱是靠秤发的财。咱的 秤每斤多半两,顾客就知道咱做买卖实在,就愿买咱的米,咱的生意就兴旺。尽管每一斤米少获了一点利,可卖 的多了获利就大了。咱是靠诚实发的财呀!”大家更是一阵惊讶,一个个张大了嘴巴。 ⑨老掌柜不相信这是真的,拿来每日卖米的秤一校,果然每斤十六两半,老掌柜呆住了,一句话也说不出, 慢慢地走进自己的卧室。 第二天吃过年初一早饭,老掌柜把全家人召集到一块儿,从腰里解下账房钥匙说:“我老了,不中用了。 我昨晚琢磨了一夜,决定从今天起,把掌柜让给老四媳妇,往后,咱都听她的!” 众人为秤,半两之差,心明如镜。做生意,讲究“诚”,做人岂不如此? 1.阅读全文,根据小说的主要内容,在横线处填写相关情节。(4 分)           ——隔墙闻声,新媳妇修改秤数——               ——年底团圆, 新媳妇表明实情——得知实情,老掌柜让贤 2.阅读第⑧段两处加框句子,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众人两次“惊讶”的原因各是什么。(4 分) 3.请从词语运用或人物描写角度赏析第⑨段画线句子。(5 分) 4.请从情节和主题两方面,谈一谈星秤师傅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4 分) 5.联系全文,谈一谈你对文题的理解。(5 分)十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问题。 拾 荒   ①深秋的凌晨,天气已经转凉,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大街上冷冷清清的,昏黄的路灯把王婆婆孤单的身 影拉得又细又长,她沿街仔细翻找着每一个垃圾桶,将凡是能卖钱的东西统统装进那用了多年的破旧编织袋。 ②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个鼓鼓囊囊沉重的袋子,从垃圾桶旁直起佝偻的身躯,用一只手握成拳头用力地捶 打着酸痛的腰。这时隐隐约约听到一阵断断续续、细小而无力的哭声,她循着声音,目光不由自主地瞄到了不 远处路灯杆下的一个小纸箱,以及被几件旧衣物包裹着只露出一个头的婴儿,环顾四周,除了阴冷的风吹着地 上的落叶到处乱跑,鬼影子都没有一个。她小心翼翼地抱起来,发现婴儿脸色青紫,气若游丝,柔弱得像一只筋 疲力尽的流浪猫。 ③王婆婆解开自己的衣襟,把婴儿贴身捂在怀里,一股透心的凉从皮肤瞬间直达五脏六腑,她不禁打了一 个寒战,内心涌起一丝悲凉。 ④全家人的生活被这个从天而降的弃婴彻底打乱了,本来就过得十分拮据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不到一周, 儿媳就给她下了最后通牒:“这日子没法过了,要么你把婴儿扔了,要么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不愿养,你操哪 门子心,说不定孩子有什么绝症。” ⑤“好歹也是一条命啊!”王婆婆叹息着,但面对争吵,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带着弃婴寄居到一个拾荒老 乡那儿。 ⑥好景不长,真应了儿媳的那句话,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赶紧做手术。王婆婆摸了摸缝在贴身衣兜里 的两千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钱啊!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 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⑦倾其所有,只够三天。第四天,医院通知续费,说手术费还差得多。王婆婆打电话给儿子,可还没说完,儿 子就不耐烦地说:“我看你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 ⑧王婆婆抱着婴儿独自一人精神恍惚地坐在医院悠长的走廊上,不禁老泪纵横。一束阳光从窗户里斜射进 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正好打在她蓬乱、花白的头发上。这一场景,引起了一个年轻人的注意,他悄悄举起相 机,迎着走廊的侧逆光,按下了快门。 ⑨第二天,当地晚报发出了一条《七旬拾荒老人拾弃婴身患疾病盼救助》的新闻报道。随后,电台记者来 了,电视台也扛着摄像机来了,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来了……铺天盖地的爱心向老人和这个弃婴涌来。短短一 周,30 多万元的爱心捐款就送到了王婆婆的手上。 ⑩然而,这浓浓的爱心并没有挽留住孩子幼小的生命。一个月后,在付出 10 多万元的医疗费之后,孩子还 是走了。 在王婆婆心痛欲绝的时候,儿子儿媳来医院找到她,态度诚恳地向她承认错误,还把她接回了家,破天荒 地做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肴,并不停地往她碗里夹菜。饭后,儿媳向她诉起苦来:“妈,你看孩子们渐渐大了,长期 租房也不是个事儿,听说下月房租又要涨了,我看不如我们直接买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吧,首付也就10多万元,你那儿不是还剩……” 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 一年后,老家大山深处的那所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漏风的危房搬进了宽敞 明亮的新教室。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 某些东西…… 1.参照下面的表述,分别用两个四字短语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4 分) 凌晨拾荒,捡养弃婴→①       ,       →为救弃婴,倾其所有→无助之中,八方相助→子辈 相求,决然离去→②       ,       。 2.小说第 段中写到“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请你描写此刻王婆婆的心 理活动。(3 分) 3.从描写和修辞任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的句子。(4 分)   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 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4.小说第②③段王婆婆捡弃婴的情节,时间很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第 段仅用“一年后”三个字将这 一年发生的事情一笔带过。作者为什么这样写?(3 分) 5.小说最后一句写王婆婆“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分析文中 的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了哪些(不应该丢弃的)东西。(4 分) 十三、[2019·台州模拟]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砌 末 周海亮 ①砌末是一个木讷腼腆的男人。砌末是戏曲演出道具和布景的统称。 ②戏曲舞台,演员拿起马鞭,就是骑上马;摇起木桨,就是划起船;端起烛台,就是燃上灯;水旗招展,就是碧 浪滔天。生活里,男人塞着耳机,听咏叹调和交响乐;拿着画笔,画梵高的《向日葵》和废弃的木船;系上围裙, 炒一盘有色有味的辣子鸡;或只是静静地坐着,任月色一点一点凉了窗纱。 ③起初,男人并不知道砌末为何物。 ④男人还是个男孩的时候,喜欢写诗,喜欢画画,喜欢将那幅《蒙娜丽莎》看了又看。男孩如愿考上大学, 研究西方艺术,又喜欢上一位长得像蒙娜丽莎的女孩。只是神似,女孩比蒙娜丽莎漂亮很多,端庄很多。只是女 孩没有蒙娜丽莎那般安静,她喜欢笑,喜欢跳,更喜欢唱戏。女孩学的是京戏,这是一门日渐式微的艺术。 ⑤他们很快陷入热恋。男孩对女孩说,毕业后我想去国外深造。女孩对男孩说,可是我想去剧院唱戏。男 孩说,你可以把唱戏当成爱好。女孩说,可是我学了这么多年。男孩就不语了。那时他们已经读到大四,毕业在 即,假如女孩坚持,男孩极可能失去她。 ⑥男孩没有失去她。他放弃了出国的机会,与女孩一起进到剧院。那时男孩已经长成一个男人,女孩已经 长成一个女人。去剧院颇费一番周折,因为他既不懂唱戏,也不懂舞美,更不懂音乐和化妆。后来男人想到一个 办法,他说他可以给舞美老师打杂,做些简单的道具和布景。他的执着终让他如愿进入剧院。男人就这样成为 砌末师傅,开始只是做些零活,后来师傅退休,他就慢慢挑了大梁。再后来,别人干脆称男人为砌末。 ⑦男人喜欢这个外号。 ⑧砌末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站在侧台,看女人在舞台上表演。女人扮《白蛇传》里的小青,扮《拾玉镯》 里的孙玉娇,扮《春草闯堂》里的春草,扮《西厢记》里的红娘……扮什么他都爱看,扮什么他都喜欢。他开始 喜欢京胡和锣鼓,喜欢花旦和铜锤花脸,喜欢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他迷恋有关京戏的一切。生活如此美 好,他只想静静地做好属于他的工作,静静地看女人在舞台上表演,然后,他与女人相依相伴,共度时光,生儿养 女,白头偕老。 ⑨可是砌末慢慢发现女人并不这样想。最初剧院还能发上工资,后来,工资就发得少了,发得慢了。他与女 人往回走,经过一家品牌服装店,女人扭回头看,目光里尽是向往。他懂。他对女人说,会有更多人喜欢国粹的, 剧院也会好起来的。然而女人相信吗?连他都不相信。 ⑩女人开始在闲暇时去别的剧院唱歌。女人说,咱俩总得生活。他搓着手,无言以对。他去听过一次,女人 唱《甜蜜蜜》,唱《又见炊烟》,唱《笑忘书》……舞台上风光无限。女人唱得很好,很动情,很走心,可是他心 中感觉别扭。回到租住的地下室,他问女人,非得去唱吗?女人说,否则怎么办?他说,总还有办法。女人说,还有 以后,以后怎么办?总不能永远这样活着。他不再争辩。虽然他觉得这样活着挺好。有一日三餐,有一张床,有 艺术,有他和她,生活还需要什么呢? 砌末仍然是剧院的师傅。他会打造桌椅,会制作马鞭,会给刀枪剑戟涂漆,会画大的布景,甚至有时候,当 剧院有人临时有事,他也会跑跑龙套。然而他很少再站到侧台看舞台上的表演。女人已经从剧院辞职,现在她 是另外一个剧院的“头牌”,只不过女人不再唱戏,只唱歌。据说很多人捧她的场子,据说她赚了很多钱,还据 说她开始参加电视选秀节目,一天比一天红。他没有打听过她,也从没有再见过她。他知道挽救或者挽回毫无意义,对女人来说,她是主角,他不过是那些为角色服务的砌末。哪怕女人并没有这样想过。 可是他还是很感激她。是她让他迷上戏曲,迷上砌末,又使自己有了一个叫作“砌末”的好听的名字。 当夜深时,他会静坐在床头,想想往事,笑笑,任月色一点一点凉了窗纱。 (选自《小说月刊》2018 年第 5 期) 1.根据小说情节,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4 分) 2.仔细品读小说,回答下列问题。(6 分) (1)画线句“任月色一点一点凉了窗纱”在小说中出现两次,请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2 分) (2)第⑩段提到“女人说,还有以后,以后怎么办?总不能永远这样活着。他不再争辩。虽然他觉得这样活着挺 好”,句中两个“这样”如何理解?表现了“他”和“她”怎样的人生态度?(4 分) 3.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叙述,你认为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3 分) 4.小说为什么以“砌末”为题?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3 分)十四、[2019·镇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塑料花 路 明 ①上午最后一节课,班主任说,中午大家回家,换白衬衫、白球鞋,每人带一束塑料花来,下午有外宾。 ②我们都欢呼起来。外宾的到来意味着停课。那几年,合资、独资企业一家接一家入驻小镇,每年总有一 两次,有重量级外宾来我们小学访问,我们穿上整齐的服装,挥舞着手中的花束,在校门口列队欢迎。 ③和九十年代所有的家庭一样,我爸妈卧室里挂着一幅结婚照。我妈身披婚纱,捧一束白色马蹄莲。这束 马蹄莲,就插在照片底下的花瓶里。 ④我抓起马蹄莲,有一支脱落了。我哇哇大叫,妈,花坏了。 ⑤我妈皱眉说,要不,用胶带贴一下? ⑥我大声抗议。身为中队学习委员,两条杠的班干部,怎么可以带一支伤兵一样的花去学校? ⑦我妈为难地说,那怎么办? ⑧办法肯定有。问题是,让我妈拿出近十分之一的月工资,去买一束不能吃不能穿的玩意,她要是同意,那 就是本年度最大的童话。 ⑨我妈灵机一动说,你去隔壁照相馆借借看,他们一定有。 ⑩我忐忑不安地走到振国照相馆,很不幸,道具花已经被另一个小学生借走了。老板娘去仓库翻了半天,总 算又找出一束来。我向老板娘行了个队礼,捧着花,喜笑颜开地去学校了。 学校后边是一片农田,可以抄近路。我走在田埂上,风吹动我的头发。春天,油菜花盛开,望去一片金黄。 我看见咸菜瓶蹲在地里,我就喊,咸菜瓶,咸菜瓶,你在干吗? 咸菜瓶挥挥手,朝我走过来。她的左手攥着一把鲜花,有野菊,有蒲公英,有牵牛,有太阳花,还有几支我 叫不上名字,用橡皮筋箍在一起,五彩斑斓的。她的右手提着几支油菜花。咸菜瓶不好意思地说,我在找最好看 的油菜花。 她松开橡皮筋,把油菜花插进花束,调整好位置,再重新扎起来。 我说,老师不是讲要塑料花吗? 咸菜瓶小声说,我家没塑料花……她结结巴巴地解释,全村只有两户人家有塑料花,不巧的是,这两家都 有小学生,所以,她就只好采一些野花来代替了。 我说,咸菜瓶,老师会骂你的。 我的同学显然被吓到了。我不满地说,你这样做,是给我们的班级抹黑。 咸菜瓶看看手里的花束,又看看我的,可怜兮兮地问,是不是……也差不多? 差多了,我摇摇头,一点都不像。 我不再理会咸菜瓶,自顾自走了。 黄潇潇也没带塑料花。黄潇潇声称,她家里的花是在上海南京路买的,拿出来容易弄脏。她大摇大摆地 走到我们跟前,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说,喂,你,抽一支给我。不行,要这支。我们乖乖照做了,黄潇潇一下子拥有了一束最大最好看的花。黄潇潇有资格这么做,她是班上最好看的 女生,还是大队长、三条杠,级别比我还高。何况这一回,本来安排黄潇潇给外宾献红领巾的,临时换成了高年 级的两个女生。此刻,黄潇潇正憋着一肚子的火,谁还敢惹她? 我们列队集合,咸菜瓶小心地把花藏在身后,成功地躲开了班主任的眼睛。大家在校门口集合完毕。外 宾快到了,教音乐的小周老师走过来,指挥大家最后的练习。她用好听的声音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该举起花束, 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喊口号。突然,小周老师快步走到咸菜瓶身边,严彩萍同学,你手里拿的是什么?给老师 看看。 操场一下子安静了,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咸菜瓶手上。咸菜瓶涨红了脸,嘴巴扁啊扁,像要哭出来。 哇!小周老师叫起来,好美的花! 小周老师高高举起花束,眯起眼睛,欣赏那含苞的牵牛、怒放的野菊和饱满的油菜花。她的脸上荡漾着 春天般的笑容。这是老师今天看见的最漂亮的花了,她大声地问咸菜瓶,一会儿结束后,可以送给老师吗?可以 吗? 可以的,咸菜瓶用力地点头。然后她蹲了下去,紧紧捂住自己的脸。 (选自 2019 年 5 月 5 日《文汇报》,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补全故事情节。(2 分) 班主任要求带塑料花→“我”借塑料花→严彩萍          →黄潇潇          →小 周老师赞美野花 2.第③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 分) 3.根据句式特点赏析第 段画线的句子。(3 分)   喂,你,抽一支给我。不行,要这支。 4.小周老师为什么说严彩萍的花“最漂亮”?从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怎样的老师?(5 分) 5.文末严彩萍“蹲了下去,紧紧捂住自己的脸”,请具体分析她此刻的复杂心情。(3 分)十五、[2019·嘉兴模拟]阅读小面的小说,回答问题。 美丽乡村 芦芙荭 那天早上,他刚一进办公室,电视台的总导演就找到他。这些年,电视台和他有很多合作,他和总导演都合 作成朋友了。 他一看是总导演,就开玩笑说,是不是又要我赞助?我都成了你们电视台的钱袋子了。总导演接过他递过来 的烟,一屁股坐在沙发上,说,你说说,你除了钱,还能有什么? 开过玩笑,总导演才言归正传,说,电视台准备拍一部关于乡村记忆的纪录片。地点选在你老家的那个村子, 这一次,不要你出钱,但你得给我们帮帮别的忙。 他的老家距县城有七十多里,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傍水的小山村。村子里的房子、门楼、院墙以及鸡舍、 猪圈、牛栏清一色都是用青石板砌成。虽然没有街道,但户连户、舍连舍勾连成一片,错落有致,看起来特别美。 他虽然离开村子多年,每年总会回去转上几次。这些年,他在城里盖起了一栋栋大楼,心里却总是割舍不了那些 石板房。那里每个角落都有他美好的记忆。 一听说在他老家拍电视片,他一下子就来了兴趣。 你要我做什么?总导演说,是这样的,我们已到你老家那个村子踩过几次景了,一切都满意,唯一缺的就是 人了。缺人?他有些不明白。 是的。你的老家你知道。这几年村子里的人外出的外出,搬走的搬走。那天我们去村子里采景时才发现, 偌大的一个村子几乎成了空村。只有四五户人家,而且都是老人。 他说,这我知道。 总导演说,问题是,我们拍纪录片,不能拍个空村子吧,那么好的景致,没有人,拍出来又有什么意思呢?你 想想,一个有人声有狗叫又有炊烟的村子出现在电视里该是多么美的画面呀! 他明白了总导演的意思,可这比出钱的难度还大。 别给我说难。我知道你的能耐,凭你在村里的威信,这事对你来说就不算个事儿。这事还真是个事儿。 送走总导演,他就开始给村子里在外的人打电话。 一开始,大家听说要在老家的村子里拍电视,都兴奋得不得了。可一说到具体的事情上,问题就来了,有的 说生意忙走不开,有的说小孩要上学得照看,推三挡四找各种理由。尽管难度大,最终他还是做通了全村人的工 作。他答应所有人,回村拍电视那几天生意上的所有损失都由他来承担。事情总算定了下来。竟然还有一个意 外之喜。村子里一户准备给孩子结婚的人家,也被他说动,决定将婚礼搬回村子里办。在摄制组开拍的前两天, 他和村里的人相约着,拖家带口地回到了村子里。那时孩子们刚好放寒假。为了还原生活,他还特意买来了红辣椒、玉米棒子,将它们穿起来,挂在各家各户的山墙上。石板墙红辣椒,一下子将所有人的记忆拉回到过去的 岁月。 生活其实是不用导演的。大人们平时难得有这样的机会聚在一起,火塘里生起火,围在一起,就有说不完的 话。小孩子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像自由的小鸟一样,在村子里追来跑去。偶尔响起一声两声狗叫,村子就一下 子活起来了。 电视开拍的第二天,那户给孩子结婚的人家,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场院里摆起了酒席,全村的人都来喝喜 酒。主家还请来响器班子,吹吹打打地热闹了起来。大家几乎都忘了拍电视的事。 电视片拍得是异常顺利。杀青那天,总导演握着他的手说,多么好的乡村生活呀,真有点儿舍不得离开呢。 唯一遗憾的是,没有下雪,①要是下一场雪,孩子们再在村子里打雪仗,堆上雪人就更有意思了。 送走摄制组的那天晚上,他让老婆将炕烧热,美美地睡了一觉,这些年他真的没有好好睡过一次安稳觉。老 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真是好。 ②早上起床,他一打开门,外面竟然下起了雪。昨天晚上他已想好,和大伙儿商量一下,这个春节就在村子 里过吧。 转过墙角,他却发现,村子里好多人正将他们带回来的行李往公路上搬。那里停着他们开回来的车。有些 手脚麻利的,已经将车发动了起来。 他们是在准备回城了。 怎么就不能在村子里过一个年呢? 他回过头往村子看去,此时,整个村庄一下子又安静了下来。③雪越下越大,那纷纷扬扬的大雪似乎要将整 个村子掩埋掉。 (选自《小小说选刊》) 1.小说的题目是“美丽乡村”,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乡村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3 分) 2.小说三处画横线的地方都写到“雪”,请分析它们各自的作用。(3 分) 3.请结合小说内容并联系现实,说说村民们为什么“不能在村子里过一个年”。(2 分)4.小说以村庄恢复往日的宁静结尾,耐人寻味。请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4 分)【参考答案】 抒情散文 一、 1.不能。“心疼”是疼爱、喜爱的意思,“心醉”是因喜极而陶醉的意思。中天门的槐花开的艳丽、灿烂,既 侠肝义胆又柔情似水,与别处的槐花不同,故而让人喜爱不已。槐花因“我”的到来而香飘满山、沁人心脾,让 “我”对槐花的喜爱达到“心醉”的状态,故而不能互换。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理解所赏析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文中第③ 段写槐花为了“我”,拼了命似的开放,开得那么有侠气,以至于“竟是让人心惊的明亮”,所以首先是“心疼”。 槐花如海,香飘满山,沁人心脾,自然“心醉”。由“心疼”到“心醉”,符合常情常理。 2.但我决心一步一步地从山下拾级而上,用一步一步的攀登表示我的虔诚,用一步一步的跋涉丈量它的伟大。 [解析]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寻找前后照应的句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目中句子的意义,再回到文章 中寻找与之意义关联的句子。本题中第⑤段结尾句“决心一步一步地从山下拾级而上,用一步一步的攀登表示 我的虔诚,用一步一步的跋涉丈量它的伟大”,就是作者“以最虔诚的心情,用最郑重的方式表达我最深沉的敬 意”的行动。 3.相同点:两句都使用了拟人修辞方法,写出了槐花的灵性。不同点:“你开了,我就来了!”强调“我”坚守槐 花之约的承诺。“我来了,你就开了”强调槐花也在等待“我”的到来。“我”来到,槐花才开放,突出了槐花 的有信、有情、有爱,是齐鲁大地上的情义之花,以此表达对槐花的感激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表达效果。这两句都运用了第二人称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槐花的灵性,表现了作 者对槐花的喜爱之情。“你开了,我就来了!”一句侧重表现“我”的诚信;“我来了,你就开了!”侧重表现槐 花有情有义。 4.①槐花之约。作者对泰山槐花情有独钟,观赏槐花是践行十年之约。②是延续朝圣之约(或登山之约)。泰山 是风景与文化的集大成者,作者登泰山是阅读华夏文明史,是朝圣中华文明。③友情之约。作者本次看槐花是 赴朋友之约。看槐花的经历让作者结交了很多儒雅朋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意蕴(含义)的能力。记叙文的题目一般有点明本文内容,充当本文的线索,点明主 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等作用,回答时看符合哪一种就依据文章内容分析即可。“槐花约”一文写了 作者践行十年之约观赏泰山槐花的经过及感受。文章不仅写如期观赏到遍野槐花的烂漫,而且赋予了泰山槐花 文化内涵和情愫。文章借泰山槐花来抒发对中华文化文明的敬仰,对文友情谊的珍重。所以“槐花约”是赏花 之约、朝圣之约、文友之约,是精神之约。 二、 1.①春天,开门欢迎燕子归来。②村里的老人看燕子,听燕子的呢喃。③晚上给燕子留着门。④把拆下来的燕 子窝放在树杈上。[解析]此题考查了对关键情节的概括。回答此题时应注意从原文的开头到结尾一点点来概括,不要漏掉一点。 文章第一自然段可概括出:春天,开门欢迎燕子归来。文章第四自然段可概括出:村里的老人看燕子,听燕子的 呢喃。文章第七自然段可概括出:晚上给燕子留着门。文章第八自然段可概括出:把拆下来的燕子窝放在树杈 上。 2.“仪式”一词一般用在比较神圣的典礼上,在文中大词小用,写出晚上做最后一件事的庄重和认真,体现了燕 子在“我们”心中的位置(体现“我们”对燕子的喜爱)。 [解析]此题考查了对词语的赏析。回答此题时,先要说出词语的原义(“仪式”一词一般用在比较神圣的典礼 上,在文中大词小用),再说出该词语用在句子的浅层意思(写出晚上做最后一件事的庄重和认真),最后答出该 词语用在句子的深层意思(体现了燕子在“我们”心中的位置)。 3.岁月流走,当村里迎来一座座新楼后,燕子却在慢慢离去,人和燕子和谐共处、如一家人一般生活的热闹场景 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 [解析]此题考查了对重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从“燕子离去”和“人与燕子共处的场景成为回忆”两个点上 进行回答即可,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4.通过对燕子的神态、声音、动作等细节的描写,写出了燕子双飞双宿的生活习性,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燕子间 的温情,也表达了“我”对燕子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与下文写人类夫妻相处的情景相映衬。 [解析]此题考查了对句子的赏析。句子的赏析题的一般答题步骤为:先写出此句运用了××修辞或者细节描写 (通过对燕子的神态、声音、动作等细节的描写),再写出该句子的浅层意思(写出了燕子双飞双宿的生活习性,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燕子间的温情),最后写出深层意思(表达了“我”对燕子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与下文写人类 夫妻相处的情景相映衬)。 5.示例一:不赞同。门犹如一道屏障,隔离了人和燕子;门又像一把锁,封闭了人心的善与爱,村民的这种习惯, 是对燕子的拒绝,是人性的自私,在村民一次次的关门中,人类和鸟儿和谐共处的画面在一点点消逝,人类善良 友爱的心灵也在慢慢硬化。 示例二:不赞同。燕子到来,带来了热闹,带来了福气,关门,拒绝了燕子,疏远了燕子,村子变得寂寞,人心也变 得空虚,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走向僵化。 示例三:赞同。关门并没有完全剥夺动物的生存空间,人们建房改善自身生存条件是合情合理的。 [解析]此题考查了对文章主旨的主观评析。回答该题先要表明态度:赞同或者不赞同,再说明理由。要从人类 和鸟类的关系回答,也可从人类的发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回答。 三、 1.(1)捡拾(保存、收藏、珍藏)露珠 (2)传承露珠 (3)与露珠相守(或收获露珠)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通读全文,锁定相关段落,抓住相关语句进行筛选与概括。题干中 “上苍分配露珠”照应第一部分,“追寻远去的露珠”照应第五部分,锁定二至四部分,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概括即可。如抓住第二部分中“我卑微的父亲却将它们全部拾了起来……做了他深情的瞳仁”概括为“捡拾(保存、 收藏、珍藏)露珠”,抓住第三部分中“我的父亲把他生前保存的露珠,完好地留给了土地,土地又把它们完好 地传给了我们”概括为“传承露珠”,抓住第四部分中“他的身边,他的眼里,他的心里……一睁开眼睛就收获 这么多的露珠”概括为“与露珠相守(相伴)”或“收获露珠”。 2.(1)“高大”和“细弱”形成对比,突出树与草的不同特点;“谦卑”和“羞怯”将苔藓和嫩芽拟人化,体现 其不同情态。这一组词充分表现了上苍分配露珠范围之广。而“恰到好处”则表现上苍施予万物时的公平公 正,流露出作者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2)此句是作者对露珠凝结过程的新奇想象。作者把大自然想象成上苍制作露珠的巨大作坊,车前草正在静静 等待产品完工。“捧”字生动描摹出车前草对露珠的珍爱,对上苍的虔敬,是作者对车前草得到露珠时心境的 想象;“还差三秒钟完工”,是作者对露珠形成过程的动态想象,使人内心充满了等待的喜悦。这种想象是建立 在清晨车前草叶片上缀满露珠、露珠形成过程相对缓慢的现实基础之上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1)题品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可抓住“高大”和“细弱”这对反义词,从对比 手法入手分析,体会树与草的不同特点。抓住“谦卑”和“羞怯”是从拟人修辞方法入手分析其不同的情态。 “恰到好处”指(说话、办事等)正好达到适当的地步。用在这里体现了上苍施予万物时的公平公正,最后结合 作者的情感分析。(2)题从想象手法入手分析。抓住富有想象的语句,如“那棵车前草手里,正捧着六颗半露珠, 那第七颗正在制作中,还差三秒钟完工”,作者把大自然想象成上苍制作露珠的巨大作坊,车前草正在静静等 待产品完工,可谓想象奇特。抓住“捧”这一动词,来体会车前草得到露珠时的心境,抓住“还差三秒钟完工”, 来体会作者对露珠形成过程的动态想象及人们等待露珠形成的喜悦心情。 3.通过露珠这一具体事物,将大自然的万千生灵与父亲的日常联系起来,全文浑然一体;露珠的透明纯真、清洁 永恒与父亲的勤劳朴实、忠厚深情是高度一致的,都体现了大自然本真的一面;露珠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既承载 着对自然的赞美与感恩,对父亲的怀想与追念,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渐渐消逝的惋惜和失落。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借物抒情的方法及作用。整体阅读,抓住文中关键语句,结合露珠这一具体事物及与父亲 的联系,结合露珠的特点及父亲的品质来理解选取“露珠”这一事物来阐发情思的作用,体会作者的情感。如“我 卑微的父亲却将它们全部拾了起来……做了他深情的瞳仁”赞美了父亲的勤劳朴实、忠厚深情,与露珠的透明 纯真,清洁永恒是一致的。“露珠,这种透明、纯真……鸟语、苔藓、生灵、原生态草木、土地墒情氤氲的雾 岚地气也渐渐远去”写出了露珠的特点,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渐渐消逝的惋惜和失落。 4.第一层级:思维较肤浅,理解角度单一。 示例一:文中的露珠是自然馈赠的礼物,清洁透明,我们不该丢失的是露珠般的美好澄澈、纯洁无瑕。 示例二:文中的父亲一生与泥土、劳动、草木相伴,清贫而富足,我们不该丢失的是父亲的勤劳质朴、简单知足。 示例三:文中的乡村万物滋长,生机勃勃,我们不该丢失的是自然的纯净与美好。 第二层级:思维较全面,能多角度理解问题,但没有形成有意义的关联。示例一:文中的露珠是自然馈赠的礼物,充满纯真,富有诗意;文中的父亲一生与泥土、劳动、草木相伴,清贫而 富足。我们不该丢失的是露珠般的美好透明、纯洁无瑕和父辈的勤劳质朴、简单知足。 示例二:文中的乡村万物滋长,生机勃勃;文中的父亲一生与泥土、劳动、草木相伴,清贫而富足。我们不该丢 失的是自然的纯净美好及父辈的勤劳质朴、简单知足。 第三层级:思维全面深入,能形成有意义的关联,进而将理解上升到自然和社会意义的层面。 示例一:文中的露珠是自然馈赠的礼物,美好透明、纯洁无瑕、充满纯真,富有诗意;文中的父亲勤劳质朴,一生 与泥土、劳动、草木相伴,清贫而富足。父亲和露珠有着太多相似和关联之处,他们都与自然相伴,渺小平凡、 简单纯净,他们相伴相守,是世间最美、最和谐的画面。面对大自然公平的赐予,我们不该丢失的是心灵的柔软、 纯净与感恩,以及田园牧歌般的生活方式。 示例二:文中的露珠是自然馈赠的礼物,美好透明、纯洁无瑕、充满纯真,富有诗意;文中的父亲勤劳质朴,一生 与泥土、劳动、草木相伴,清贫而富足。父亲和露珠有着太多相似和关联之处,他们都与自然相伴,渺小平凡、 简单纯净,都是值得我们感恩的存在。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发展,父亲已然不在,露珠在城市化进程 中也渐行渐远,自然的美好,人心的简单与纯朴,田园牧歌式的生活,都令人怀念。这一切,在作者看来,都是我 们不该丢失的价值和诗意。 四、 1.悠长而邈远;充满生机,不虚假,撩人心扉;激越豪迈,能净化人的心灵。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筛选。解答此题,可根据文体特点确定答题方向,本文是散文,故可从文中对蝉描述性的、 议论性的、抒情性的语句中及侧面描写等语句中提炼要点概括作答。修饰性的语句可直接提取,描述性的可概 括作答。例如,第一段“这悠长而邈远的声音,竟是发自微小的蝉”可直接提取出“悠长而邈远”;第二段“蝉 鸣就像漫山遍野生长的庄稼,永远充满生机”可直接提取出“充满生机”。以此类推。 2.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蝉鸣”比作“大山拟就的宣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蝉鸣悠长嘹亮的特点, 表达了作者对蝉鸣的喜爱之情。  [解析]画线的句子为写景的句子,赏析时可从修辞方法入手,分析内容,最后点出情感。本句运用的是比喻的修 辞方法,答题时,先指出修辞方法,然后结合句子分析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的效果(写出了蝉鸣悠长嘹亮的特点) 及体现了作者对蝉鸣的喜爱。 3.内容上,说明蝉鸣也是诗人的钟情之物,它在诗词中为诗人所美化;结构上,引出下文“我”对蝉声的寻觅和 “打捞”。  [解析]本题考查品析文段的作用。分析文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该段落的形式,即结 构上有什么特点,如引出下文、过渡衔接和伏笔照应等等。不同的体裁,结构形式也不同。二是在内容方面的 作用。文章第④段在结构上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引出下文“我”对蝉声的寻觅和“打捞”;丰富了文章内容, 使文章风格典雅、有文化底蕴;内容上表现了蝉充满生机的特点,是诗人所钟情的对象。4.一个村庄失去了树,蝉没有了鸣唱的地方,这是蝉的悲哀,也是村庄的悲哀。作者为在乡村很难听到蝉鸣而伤 感,更为人们乱砍滥伐,污染环境,让蝉等物种失去栖身之所而痛心,人类的行为最终会影响自己的生存,这又 是人类的悲哀。这句话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发人深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中的关键句子进行分析,把握文章主旨内容的能力。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 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结合文中语段“在 乡村,蝉鸣日渐稀少,人们已很难看到蝉的踪影,许多村庄已成了废墟,那里再也听不到蝉在枝头歌唱……许多 村民住进了钢筋和水泥建造的楼房里,他们远离了村庄和树木,远离了曾经生活过的多情的土地……”理解,一 个村庄失去了树,蝉就没有了鸣唱的地方。人类的悲哀是人们乱砍滥伐,污染环境,让蝉等物种失去栖身之所。 人类的行为最终会影响自己的生存。这句话深化文章主旨,引人深思。 叙事散文 五、 1.①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 ②真正的美和外表无关(或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理解和把握。文章围绕“小油灯”,一共写了三个人,第④⑤段写母亲在油灯下 做针线活,“母亲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照亮了我们艰难生活的每一天”。第⑥⑦段写父亲在油灯下算账,为多 出的两毛钱而发愁,父亲认为“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从父亲的语言中,可见其 心地善良,做事认真、公道。第⑧段写一个外表丑而内心美的女同学把自己的油灯借给“我”用,“那一刻,我 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2.①城市迷人的灯光与后文柔弱的小油灯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小油灯对“我”影响之大、启迪之深。②引 出下文“我”对小油灯及往事的回忆,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解析]本题考查语段作用。①本文的题目是“灯如红豆”,作者在第②段写了城市夜晚的灯光,触景生情,由城 市灯光联想到童年、少年时用过的油灯,而且,想起时“有时会掉下眼泪来”,可见小油灯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和 对作者的影响。②作者看城市夜晚迷人的灯光,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自己的小油灯,引出对“小油灯”的回 忆,突出了对往事的难忘。 3.(1)“攥住”即握住,写出母亲被扎伤时的反应,表现了母亲面对困苦时默默承受的坚忍品格。 (2)“搂住”即抱住,突出“我”看见母亲手被扎伤时的心痛,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关心。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赏析的能力。(1)题“把手里的东西一扔”通过“扔”字,写出母亲的手被扎伤后的本 能反应,母亲没有喊叫,而是通过“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的方法来止痛,可见母亲的忍受力之强。(2) 题“我”看到母亲的手被针扎伤,心里非常难过,想抱住母亲,给她以安慰,通过一个“搂住”的动作,写出“我” 对母亲的重视和爱护。 4.①“灯如红豆”化用诗句,使题目富有诗意。②“灯”是文章的线索,全文围绕“灯”组织材料,结构清晰, 叙事集中。③“红豆”寄托相思,“灯如红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对往事的深深怀念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的理解。①从出处角度分析:“灯如红豆”化用了“灯如红豆最相思”的诗句,给 人以美的意境。②从结构角度分析:文章围绕“油灯”把童年、少年时期的三件事串联在一起,层次分明。③ 从主题或情感角度分析:由物感怀,借助红豆的鲜艳色彩传达浓烈的相思之情。作者借用“红豆”这一相思果, 表达了自己对往事的怀念。 六、 1.A 无比自豪 B 父亲两手空空、疲惫沮丧地回家 C 疑惑不解 D 满足激动 [解析]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概括。根据表格中给出的段落提示,读懂段落内容,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即可。文 章第⑤~⑥段,主要写父亲两手空空、疲惫沮丧地回家;人物心理变化的梳理,结合表中相对应的段落与情节提 示,从段落中找出有关“我”的心理描写的词即可。父亲拉着桌凳等满车礼物回家,第④段末写“我无比自豪”; 父亲两手空空、疲惫沮丧地回家,此时“我”的心理在表格中已给出,是“有些难过”;母亲用丰盛的饭食“招 待”做生意亏本的父亲,在第⑧段中写道,“我”看到母亲的行为“我有些不解”;父亲边看母亲晾晒衣物,边 看我们玩耍,然后安然入睡,从“我”对父亲心情的揣测,可以感知“我”的心情也是“满足激动”。 2.(1)“镀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周围的人被高凳子的奇特吸引,目光有神采,内心羡慕。 (2)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腰身的弯曲和身体的疲惫。 [解析](1)题,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达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 方面因素进行揣摩。“镀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周围的人被父亲带回来的高凳子吸引,目光中透出无比的羡慕 之情。(2)题从修辞方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修辞方法+修辞特点+内容+中心。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 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表达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方法, 描写了……,表达了……。结合句子内容来看,把父亲的腰比作“猎弓”,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身 型的弯曲和身体的疲惫。同时最好还要答出“我”对父亲的情感。 3.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对做生意亏本的父亲的温柔体贴,表现了她对父亲的爱。 [解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描写的种类及其作用效果:人物描写包括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侧面描 写等。然后根据具体的语句做出判断,并结合所处文段加以理解,分析出描写的效果。第⑧段画线句子,写了母 亲的神色、目光,是神态描写,又写了母亲行走、捧水的动作,是动作描写,表现母亲对做生意亏本的父亲的温 柔体贴,对父亲的理解与关爱之深。 4.不矛盾,因为父母认为家中“空着的”需要“填满”的是物品,而“我”认为“不缺不空”的是父母给予我 们的深厚丰盈的爱,所以不矛盾。 [解析]解答此题不能停留于句子的表层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其深层内涵。首先明确观点,不矛盾。因为 “我”与父母是从不同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的。父母认为家中“空着的”需要“填满”的是“物品”,而“我” 认为家里“不缺不空”,指的是父母给予我们的关爱。据此整理出答案。 七、1.麦客夫妻技术高超;勤劳朴实;吃苦耐劳。 [解析]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抓住描写人物的语句如“拱着腰,低着头”“后背的衣服却湿透了一层又一层” 可知,两人吃苦耐劳;从“麦茬很低,麦穗拾得干净”可知,他们割麦技术高超;从第①段对麦客群体的介绍可知 他们衣着简朴、强壮有力,从夫妻俩卖力地干活儿,活儿干得干净利落以及与奶奶的谈话可知,两人都勤劳朴实。 2.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对自然环境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句中将刺眼的阳光比喻成扎人的麦芒,又 写田野里不见一丝风,写出了酷热难耐的夏季天气,更表现了麦客夫妻割麦的艰苦,同时也表现了麦客们的吃 苦耐劳以及勤劳朴实。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从内容、手法、情感等方面分析。内容上点明了麦收时酷热难耐的环境特征, 表现了麦客工作条件的艰苦;从手法上,本句是对麦收时环境的描写。“刺眼的阳光如麦芒般……”运用了比 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天气的炎热;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赞美。 3.“女人”说“这么大的地,这么好的麦子,够你们家吃几年呢”,表现了庄稼人最淳朴的感情,就是希望通过 踏踏实实的劳动获得粮食,养活一家老小;“可比我们山里强多了”表现了女人对能种大片麦田的土地的羡慕。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人物情感的能力。抓住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情感。“这么好的麦子”表现了女人对“我” 家丰收的赞赏。“可比我们山里强多了”表现了女人对“我”家丰收的羡慕。 4.①插叙,补充交代了麦客夫妻来自深山的情况,解释了他们外出当麦客的原因。②承上启下,承接上文麦客夫 妻对“我”家土地丰收的夸赞,引出下文麦客夫妻继续割麦子的场景,推动了情节发展,呼应了开头。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从内容上来说,该段是插叙,在描写麦客夫妻割麦时, 插叙他们出来割麦的原因——地少不得不出来挣个生计,衬托了他们生活的艰辛。结构上本题是中间段,主要 考虑承上启下、做铺垫、设置悬念以及呼应等作用。 5.①对故乡的眷恋;②对童年生活的怀念;③对勤劳的麦客的赞美;④对传统手艺渐渐消失的惋惜。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抓住题目、文章内容、主题分析。题目是“远行的童年记忆”可知作者 有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作者写到了童年时故乡、麦客、麦收的景象,有对故乡的眷念;在描写麦客时赞美了他们 的勤劳、朴实,表现了他们的艰辛。最后一段联系当下,还表达了对镰刀、麦客这类传统文明、传统手艺渐行 渐远的惋惜。 哲理散文 八、 1.示例一:经历了三个阶段:①少年时期读不懂;②青年时期自以为读懂了;③成家立业后真正读懂。 示例二:经历了三个阶段:①少年时期熟背诗句,不懂意义;②青年时期寻找意境,自以为读懂了;③经历了无数 生命体验和阅历堆积后,真正读懂。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感知和概括。文中作者对《山居秋暝》的理解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年龄 还小”的时候,“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二是“上了大学”,“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其实根本不懂。三是成年 后,“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据此理解作答。 2.“月辉”在文中的语意可理解为:宠辱不惊(或“淡泊宁静”“淡薄名利”“娴静淡泊”“安贫乐道”等), 放达自适(或“特立独行”“洒脱不羁”等),坚忍不拔(或“百折不回”“顽强不屈”等),矢志不渝(或“不变 心性”“自我坚守”等)的品性。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词语的理解。“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句中的“月辉”在此 处是比喻义,比喻了人生中的一些优秀的品质:“放达自适”“自我坚守,不变心性”“甘于清贫、甘于寂寞” 等。据此概括作答。 3.示例:作者借松、柏、槐赞誉在无数的苦难中默默自我忍受、修复、完善,具有不凡气度、胸襟的人;并将其 与出卖尊严和人格的小人进行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前者的景仰,对后者的嘲讽。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感悟。文章在第④段写了终南山的松、黄帝陵的柏和碑林前的槐,目的是表 现“无言地忍受”“自我修复、自我完善”“气度和胸襟”等优秀的品质,同时与“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 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形成鲜明对比,表明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据此理解作答。 4.示例:①王维自始至终保持坦诚、执着、自识的独立人格,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和装饰;②抵御物欲诱惑, 甘于清贫寂寞。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在文章第⑤段中对王维能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的原因 做了阐释:“自始至终保持坦诚、执着、自识的独立人格,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和装饰,从而永葆了 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甘于清贫甘于寂寞”。据此理解作答。 九、 1.①“我”和朋友相约在面对香港汇丰银行右边的铜狮子那见面;早到的“我”站在银行前的定点上看众生摸 铜狮子的情景。②为下文写“我”有心观察一对父女并与之交谈的情节做铺垫,引出对“触摸的世界”的思考。 [解析]第一问,情节概括题。通读第①~⑦段,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 用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组织语言时,最 好以“我”为陈述的主体。概述出“我”和朋友相约在香港汇丰银行右边的铜狮子那见面以及“我”站在银 行前的定点上看众生摸铜狮子这两件事。第二问,问这部分内容在文中的作用。从问题上看,主要是考查这一 内容在文章结构上的意义,即为下文写“我”有心观察一对父女并与之交谈的情节做铺垫,并为提出“触摸的 世界”这一概念蓄势。 2.示例:女儿回答:“不浪费,父亲虽失明了,但带他出来,他能用身体感觉身边事物,嚼出餐点的味道,他的脸 上露出笑容,心情愉快,我就满足了。” [解析]本题要求揣测并补充出 A 处女儿的回答。答此题,一定要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特别是根据上文“我不好意思问女孩,对于失明的父亲,这一切,不都浪费了吗”的内容分析,可从女孩带父亲出来的意义的角度来 思考答案。如答父亲可用身体(或其他器官)感觉身边事物,进而使心情愉快等。 3.(1)“大好的风景”指女儿牵着父亲的手在山间徐徐前行的情景,表达出作者对这平凡而又庸常的父慈子孝 的美景的赞美、欣赏之意。 (2)“触摸的世界”:一指盲人的世界,盲人只能用身体去感知世界。二指作者被触动后认识的世界,人们以一 己的体温和指纹留下各自故事的世界。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加点词语的理解。一定要把词语放入句子中或语境中去理解。读懂上下 文是作答的关键。(1)题“大好的风景”指该词语上文的“女儿牵着他手徐徐前行”,要答出作者对父慈子孝 的赞美之情。也就是要答出词语对表达作者情感倾向的意义。(2)题,理解“触摸的世界”的意思要分析好上 文“我会好好摸一下那只铜狮子”,下文“感知世间曾有多少只手,各以他们一己的体温和指纹留下他们无言 的故事”,由此可以推断出此词的意思既指盲人用身体去感知世界,还指人们以“一己的体温和指纹留下他们 无言的故事”的世界。 4.①“也”起强调作用;②表明获得美景的方式大多数时候需仰视或俯视,但寻常街角、你我身边等平凡的地 方往往被忽视,需要发现美;③揭示主题,希望人们多用平视的角度体察小人物身上的令人感动之处,平凡中也 有美。 [解析]本题考查题目中“也”字的妙处。答此题首先要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这样才 能确保答案的准确无误。此题,一定要答出“也”字对突出主题的意义。如“平视,也有美景”中的“也”强 调了寻常街角、你我身边等平凡的地方的美景往往被忽视。由此揭示主题,希望人们多从平视的角度体察与欣 赏这些美景。也就是平凡中见伟大,普通中显崇高。 十、 1.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点明主要事件。③暗示文章中心,告诉我们要重视爱的本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题目的理解。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要分析题目的作用。那么,我们对文章的 题目做具体分析时就要把握住它在内容、结构、表达效果等方面的作用。题目中的“梅花催”是人们不了解 的催花开方式,以此为题设置了悬念,这也是记叙的主要内容,并暗示了中心。 2.(1)运用排比和对比,表明出去看梅花的过程是漫长和艰难的,所以最终没有看到梅花时的失望是强烈的。 (2)运用拟人和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蓓蕾绽放的奇妙与优美,表达出“我”的惊讶和赞赏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一般的答题模式是:修辞或写作手法+具体展开+作用+情感。 (1)题前三句强调自己千里迢迢为看梅花而来,“无边无际的梅树”与“只是,没有梅花”对比,突出了失落之 感。(2)题由“如同少女睡眼一般睁出了如丝的花蕊,舒展着身姿,在风中盛开了”可知,本句话运用的修辞方 法是比喻和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蓓蕾绽放之美。 3.欲抑先扬。说明催放的梅花虽然美丽,但稍纵即逝,生命力绝不长久。[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写作手法的使用。文章第 段对梅花的描写表现其美,而 段突出其颓败之快。从全文主 旨来看,是欲抑先扬的写法,表现催放的梅花生命力之短暂。 4.①摘下的梅花可以通过热气催开,但因为失去枝干,绽放的梅花也谢得很快。②作者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 地表明在爱当中,自己对于爱的理解和观念才是根本,方法是由此而生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归纳、概括能力。文章第③段“爱有没有方法呢?我想,肯定是有的。爱 的方法重要不重要呢?我想,一定是重要的。但在爱当中,最重要的不是方法,而是你对于爱的理解和观念”直 接回答了题干的问题,后文所叙述的“梅花催”的故事也印证了这段话。因此,解答这道题可以在摘抄原句的 基础上适当概括情节即可。 小说阅读 十一、 1.生意不佳,老掌柜星新秤 新秤使用,生意兴旺 2.第一次惊讶的原因:老掌柜在秤上做了手脚,短斤少两才使米店生意变好,而这一切众人毫无察觉;第二次惊 讶的原因:不是短斤少两,而是新媳妇的诚实经营,才让生意变好,而这一切,众人也不知道。 3.运用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掌柜知道生意兴旺的原因后神情的呆滞,动作的缓慢,表现出了他 的惊讶、惭愧(自责),反衬了新媳妇的诚信。 4.情节上: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主题上:写了星秤师傅见钱眼开,忘记行业道德,表现了社会上诚信缺失的现状, 从而更好地突出诚实是致富为人之本这一主题。 5.秤既指“丰裕”米店使用的秤,也指人心的诚信。表现了做生意、做人都要诚实的主旨。秤,也是文章的线 索,表达了作者对诚实的社会风气的呼吁。 十二、 1.①婆媳争吵 寄居他处 ②捐建学校 拾荒依旧(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概括小说情节。根据文章情节可知“凌晨拾荒,捡养弃婴”应在文章第①~③段,“为救弃 婴,倾其所有”应在文章第⑥⑦段,“子辈相求,决然离去”应在文章第 段,由此可确定第①空应在文章第④ ⑤段,第②空应在第 段。由此可概括两处的主要内容为“儿媳妇以离开家相要挟,王婆婆不得不带弃婴寄居 他处”“王婆婆用资助的余钱捐助建学校,而她依然坚持拾荒”。然后将此两处内容,改写成“四字短语+四字 短语”的结构即可。 2.示例:这笔钱并不属于我们,我不能拿来给你们买房子;先前收养孩子时你们争吵阻挠,现在凭什么来要这笔 钱;这笔钱我要用它来回报社会。(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活动。根据题干的要求,需要在第 段中分析王婆婆的心理活动。这需要结合上 下文的具体故事情节进行揣摩。在需要儿子帮助时,儿子大骂拒绝,在得到社会资助后,儿子却打起了爱心捐款 的主意,王婆婆内心一定是拒绝和抵触的。还可联系下文王婆婆捐建学校的行为,表达出王婆婆的感恩回报社会之情。综上,按照以王婆婆的第一人称的口吻进行表达即可。 3.示例一:动作描写。通过对拿钱的一系列动作的描绘(回答“运用动词咬、撕、揭”也可),准确生动地写出 了王婆婆救弃婴的决心,对这笔钱的不舍,王婆婆的善良仁爱。(答到两点即可) 示例二:细节描写。对存钱位置的描述,表现了王婆婆这笔钱的来之不易和对钱的珍视。(也可答“动作细节” 表现王婆婆的决心和不舍)。 示例三:比喻。将揭开包裹钱的小袋子的过程比作“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表现了王婆婆对这笔钱的不舍。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鉴赏分析。题干要求从描写和修辞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首先,联系上下文明确这 句话是对王婆婆得知弃婴患重病之后拿钱准备救助弃婴的描写,展现了王婆婆揭开包裹钱的小袋子拿钱的一 系列动作。其次,抓住句中“像”这个关键词,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揭开包裹钱的小袋子的过程比 作“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再联系后文内容不难得出,这句话写出了王婆婆决心救助弃婴的决心,而又不舍得 辛苦钱的矛盾心理。综上,选择自己更有把握的角度,阐释具体写法,分析妙处要落脚到人物形象特征的刻画上。 4.第②③段详细描绘弃婴的状况和王婆婆捡拾弃婴的过程,更能够充分展示弃婴的可怜和王婆婆的善心。第 段中,学校的修建过程对王婆婆形象的塑造和对全文主旨的表达作用不大,故一笔带过。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手法。从题干来看,要求分析小说详略安排的原因。小说详略的安排,是为文章的中 心服务的,与表现主题关系密切的写得详细、具体,相反则略写。这篇小说通过王婆婆捡拾、领养、救助弃婴 的故事,体现了王婆婆的善良、有爱心。第②③段详写弃婴的状况、以及王婆婆用身体温暖弃婴的情节,更能 突出她善良、有爱心的品质,所以成为作者详写的内容。而“一年后”学校建成的过程,对王婆婆形象的塑造 和对全文主旨的表达作用不大,应该略写。 5.①王婆婆的儿子儿媳拒绝收养弃婴,丢弃了善良;②王婆婆的儿子儿媳想要用爱心捐款来买房,丢弃了淳朴 (或:“正确的金钱观”“纯真”);③婴儿的父母抛弃孩子,丢弃了责任。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关键语句。该句位于小说结尾,应该起到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即“丢弃的某些东西” 不仅仅指王婆婆捡拾的垃圾,还应该联系文章主旨,从人性缺失的角度理解分析,如婴儿的父母抛弃患病的孩 子,逃避责任,丢掉了对孩子抚养的责任与义务;儿子儿媳拒绝领养、救助弃婴,可见他们丢掉了人的善良、爱 心的本性;儿子儿媳想将爱心捐款占为己有,丢弃了本该有的纯真、淳朴。 十三、 1.男孩成了剧场里的砌末师傅 男人继续做为角色服务的砌末 [解析]本题考查情节的梳理与概括。解答此题时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所给出的提示,找到相 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用与提示相同的句式来概括情节即可。文章先写女孩坚持去剧场唱戏,于是男孩放弃 了出国的机会,与女孩一起进到剧院。给舞美老师打杂,做些简单的道具和布景。他的执着终让他如愿进入剧 院。男人就这样成为砌末师傅;然后写女人在舞台上表演,男人迷恋与京戏有关的一切;最后写女人从剧院辞职, 成为另外一个剧院的“头牌”,砌末仍然是剧院的师傅。2.(1)小说两次描写月色,主要作用是烘托人物形象,凸显出“他”内心的淡然。第一次描写月色,是为了表现“他” 对平静、恬淡生活的满足;第二次描写月色,更能体现出“他”历经生活波折之后依然平静坦然的心态。 (2)第一个“这样”指过清苦日子,第二个“这样”指生活虽然清贫,但精神富足。可见“她”追求的是物质享 受,而“他”则注重精神生活,讲究独特的生活情调。 [解析](1)题考查景物描写及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三、展示人物性格;四、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以上各种作用常常同时出现,景 物描写可以同时具有一种或几种表达作用。要根据具体文章具体分析。“任月色一点一点凉了窗纱”在小说 中出现两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前者是男人日常的满足的一种生活方式,后者指男人经事之后平静坦然心 态的一种表现方式。烘托人物形象。(2)题考查对人物人生态度的探究。作答时要结合语境,联系上文“最初 剧院还能发上工资,后来,工资就发得少了,发得慢了。……经过一家品牌服装店,女人扭回头看,目光里尽是 向往”可以推断出第一处“这样”指清苦的日子。通过女人的抱怨,羡慕好的生活,可见“她”追求的是物质 享受,不想过清苦的日子。第二个“这样”指生活虽然清贫,但精神富足。“他觉得这样活着挺好。有一日三 餐,有一张床,有艺术,有他和她。”可见“他”则注重精神生活,讲究独特的生活情调。 3.首先,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可以使叙述更加客观。小说中“他”和“她”的故事作者不加一点评价,无 论是男孩为女孩放弃了梦想来到剧院,还是女人最终抛弃梦想只留男人在剧院,读者的情感都是随着故事情节 本身的起伏来变化的。其次,第三人称的视角可以使叙述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对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的内心展 开全面、细腻的心理刻画,本小说正是通过对“他”和“她”的细腻的心理刻画,来塑造形象、凸显主题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第三人称写法的理解。记叙、抒情一类文章中,叙述人不出现在作品中,而是以旁观者的身 份出现,即第三人称写法。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运用第三人称是最常见的叙述方式。小说中“男人”和“女人” 的对话方式都是转述的方式,无论是男孩为女孩放弃了梦想来到剧院,还是女人最终抛弃梦想只留男人在剧院, 都是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的。同时,运用第三人称写法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4.第一层:思维比较肤浅,只关注标题的单一作用。 示例一:“砌末”是这篇小说的线索,作者以男人从“不知砌末”到“做上砌末”再到“爱上砌末”的顺序来 构思情节。 示例二:“砌末”作为主人公的称呼,高度概括主人公所从事砌末的工作特点和性格特点。 第二层:既能关注标题在情节中的作用,又能阐述标题的含义,但思维不够深入、全面。 示例三:“砌末”是主人公的外号,又是戏曲演出道具和布景的统称。“砌末”作为主人公的称呼,概括主人公 所从事砌末的工作特点和性格特点。“砌末”是这篇小说的线索,作者以男人从“不知砌末”到“做上砌末” 再到“爱上砌末”的顺序来构思情节。 第三层:既能关注标题在情节中的作用,又能阐述标题的含义,思维深入、全面。 示例四:“砌末”是主人公的外号,又是戏曲演出道具和布景的统称,两者同一个称呼,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砌末”作为主人公的称呼,给读者“人如其名”的感觉,高度概括主人公所从事砌末的工作特点和性格特点。 “砌末”是这篇小说的线索,作者以男人从“不知砌末”到“做上砌末”再到“爱上砌末”的顺序来构思情节。 “砌末”象征主人公在恋情、生活、事业中均处于配角位置,而最终却成了自己的人生主角。以此为题,使主 题含蓄深刻。 十四、 1.采摘野花 索要同学的塑料花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题干要求根据文章内容,补全故事情节,可根据已有情节,锁定 需要补充情节所在的范围,仔细阅读归纳人物行为。“我”借花后遇严彩萍,也就是第 段到 段主要讲“咸 菜瓶”严彩萍家里穷无法买花,只能在油菜地里采摘野花。文章写到黄潇潇是在 段和第 段,主要写黄潇潇 向同学们要花。 2.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写了塑料花在当时的贵重、为下文“借花”做铺垫。 [解析]此题考查语段在文中的作用。分析主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首先从内容上,“和九十年代所有的 家庭一样”说明事情发生的时间,只有结婚时才会买一束塑料花,而且一直珍藏着。可见当时的经济困难和塑 料花的贵重。从行文结构上来看,为“我”借花、严彩萍采摘野花做了铺垫。 3.一连串的短句,呈现对命令的语气,表现黄潇潇对同学傲慢无礼的态度。 [解析]此题考查重点语句的鉴赏能力。“喂”“不行”等命令式的口气,表现了黄潇潇对同学的傲慢无礼,刻 画她盛气凌人的性格特点。 4.严彩萍的花是充满生机的真花,富有自然美,其他的花是塑料的假花,小周老师为了鼓励严彩萍。小周老师具 有正确的审美观,有同情心和爱心,尊重学生,富有教育艺术。 [解析]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小周老师夸严彩萍的花“最漂亮”,实际上是鼓励她,因为严彩萍的 花是在那特定的年代人们的无奈之举,但却是本真的体现。由此可见,小周老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有正确的 审美观。 5.严彩萍本来担心带野花会被老师批评,现在竟然得到赞扬,倍感惊讶;自己认为很漂亮的野花,却无人认同, 此刻得到赞赏,内心充满了对小周老师的感激;因无塑料花受到同学指责,在得到小周老师的赞赏后,压力顷刻 释放,激动不已;不想让人看见自己的失态。 [解析]此题考查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此题是一个开放性试题,严彩萍“蹲”“捂”这两个动作都是她得到小周 老师的表扬后激动的表现。联系上下文,可知,严彩萍感情的落差,从怕挨批评到被表扬,从同学的不认同到老 师的充分肯定。“紧紧”一词又表现其本真的一面,激动失态又不想被人看到。 十五、 1.①乡村自然风光优美。②乡村有美好的记忆。③乡村过去的生活很美好。 2.第①处写雪景和雪中孩子嬉闹的场景,更能表现乡村生活的美好。第②处写外面下起了雪,表现了“他”内心的惊喜,暗示“他”骨子里有着对乡村的天然热爱。第③处写雪似乎要将村子掩埋掉渲染了气氛,表现了“他” 内心的失落与迷茫,暗示小说主题。 3.村民们有些是到外面做生意,有些已经搬迁到城镇居住,虽然对乡村有着美好回忆和诸多不舍,但还是抵不 住城市生活的诱惑,迫切地想要离乡。 4.①情节上:照应前文,在拍纪录片之前,“偌大的一个村子几乎成了空村”,片子杀青后“整个村庄一下子又 安静了下来”,热闹的两天似乎是个意外,而安静已经成了现代乡村的常态。②主题上:写美丽却无人的乡村, 表现出了作者对乡民出走、乡村没落的忧虑,为当代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敲响警钟,引发读者思考。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