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语文复习满分训练10文言文阅读试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中考语文复习满分训练10文言文阅读试题

ID:244899

大小:797.56 KB

页数:88页

时间:2020-03-26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满分训练(十)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重点篇目训练 《论语》十二章 [2019·常州改编]阅读两组文言选段,完成各题。   [甲]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乙]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①, 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②。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③皆非仲尼之意。 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④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⑤围孔子于野。不得行, 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⑥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 滥⑦矣。” (《史记·孔子世家》)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泰 伯》)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 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 [注]①拜礼:拜见并接受聘礼。②中诸侯之疾:切中诸侯的弊病。③所设行:措施和作为。④用事:当政,掌权。⑤ 徒役:服劳役的人。⑥穷:走投无路、困厄。⑦滥:不加节制,乱来。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2 分) 君 子 亦 有 穷 乎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 分) (1)曲肱而枕之      (2)威武不能屈      (3)军于城父      (4)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 分)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4.在陈、蔡被围,弟子们饿得站不起来,孔子为什么还不停地讲学、诵读、弹琴、歌唱?请结合甲、乙两部分材 料加以综合分析。(4 分) 5.对甲、乙两组文言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孔子称赞颜回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表明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 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能自得其乐。 B.孟子认为符合仁、礼、义的策略才是“正道”,所以公孙衍、张仪之流不是大丈夫。 C.在几段选文中,对“贤者、士、仁者、君子”这几种人的道德要求是趋向于一致的。 D.选文中“安居、小人、存心”三个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我们最常用的意思相同。 诫子书 [2019·昆明]阅读两则选文,完成题目。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 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 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 从习惯为常,此即日①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②,见雇工则颐指气使③,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 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一 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弟总宜平心静气。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①日:一天天地。②朴陋:粗俗鄙陋。③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 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 1.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 分) (1)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      (3)悲守穷庐      (4)此即日习于傲矣      2.请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2 分) A.静以修身/皆以美于徐公 B.险躁则不能治性/至则无可用 C.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D.车马仆从习惯为常/二虫尽为所吞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2 分) 4.[甲]文中诸葛亮认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以“     ”四字比喻了过度懈怠、不静心于学的人精 力衰竭、失去活力的状态;[乙]文中曾国藩以自己为例劝诫弟弟,提出做事宜“     ”,否则会导致“心 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的结果;[甲][乙]两文的作者都认为     会阻碍“静”的养成,从而影响学习与 做事。(3 分) 5.[甲]文中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观点,请你结合[乙]文内容,谈谈在生活中该如何培养“俭”的习惯。(3 分) 狼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 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 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 ①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 ②中空。嘐嘐聱聱③,声在橐中。 曰:“噫!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 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 乌在其为智也。” ……若有告余者,曰:“……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无失声 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④: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 (苏轼《黠鼠赋》) [注]①拊(fǔ):拍。②橐(tuó):袋子。③嘐(jiāo)嘐聱(áo)聱:象声词,形容鼠咬物的声音。④虿(chài):蝎子 一类的毒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1)其一犬坐于前      (2)橐坚而不可穴也      (3)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4)不能无变色于蜂虿      2.翻译下面的语句。(2 分) 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3.两文都写人与动物的“较量”,但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其原因分别是什么?(2 分) 4.两文均“叙事”而“达意”,但体裁和表现侧重点不同,试作简要说明。(2 分) 孙权劝学 [2019·郴州改编]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 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 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   [乙]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选自《列子·汤问》,有删节)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 分)(1)及鲁肃过寻阳      (2)未穷青之技      2.用“/”给画波浪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标两处) (2 分) 抚 节 悲 歌 声 振 林 木 响 遏 行 云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 分)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2 分) (2)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2 分) 4.读了甲乙两文,你认为孙权和秦青在劝说艺术上有哪些高妙之处?吕蒙和薛谭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4 分) 卖油翁 [2019·东营改编]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 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 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 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归田录》)   [乙]族兄中涵知旌德县时,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不能捕。邑人请曰:“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 也。”乃遣吏持币往。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行且至。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一童子十六七 耳。大失望,姑命具食。老翁察中涵意不满,半跪启曰:“闻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之,赐食未晚也。”遂命役 导往。役至谷口,不敢行。老翁哂曰:“我在,尔尚畏耶?”入谷将半,老翁顾童子曰:“此畜似尚睡,汝呼之醒。” 童子作虎啸声,果自林中出,径搏老翁,老翁手一短柄斧,纵八九寸,横半之,奋臂屹立,虎扑至,侧首让之,虎自 顶上跃过,已血流仆地。视之,自颔下至尾闾,皆触斧裂矣。乃厚赠遣之。 老翁自言炼臂十年,炼目十年。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不能动。《庄子》曰:“习 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 分)(1)无他,但手熟尔      (2)尔安敢轻吾射      (3)老翁手一短柄斧      (4)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尔安敢轻吾射! (2)遂命役导往。 3.你从两文中两位老翁身上分别获得怎样的教益?(3 分) 4.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共同之处及其作用。(3 分) 陋室铭 [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 有? [乙]子列子不受粟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于郑子阳①者曰:“列御寇②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 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 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③之而拊④心曰:“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先 生不受岂不命邪!”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 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 [注]①郑子阳:郑国叫子阳的丞相。②列御寇:即上文的列子。③望:怨恨,埋怨。④拊:拍打。1.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划三处)(3 分) 今 有 饥 色 君 过 而 遗 先 生 食 先 生 不 受 岂 不 命 邪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4 分) (1)谈笑有鸿儒      (2)无案牍之劳形      (3)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      (4)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2)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 4.甲文刘禹锡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列子不受郑相子阳之粟的原因又是什么?请分别用文中原句作答。 (4 分) 5.甲、乙两文表达了刘禹锡、列子怎样共同的生活情趣?(2 分) 爱莲说 [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 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秋兰赋 秋林空兮百草逝,若有香兮林中至。既萧曼①以袭裾②,复氤氲③而绕鼻。虽脉脉兮遥闻,觉熏熏然独异。予 心讶焉,是乃芳兰。开非其时,宁不知寒? 于焉步兰陔④,循兰池,披条数萼,凝目寻之。果然兰言:称某在斯。业经半谢,尚挺全枝。啼露眼以有待,喜 采者之来迟。苟不因风而枨⑤触,虽幽人其犹未知。 于是舁⑥之萧斋⑦,置之明窗。朝焉与对,夕焉与双。虑其霜厚叶薄,党⑧孤香瘦。风影外逼,寒心内疚。乃 复玉几安置,金屏掩覆。虽出入之余闲,必褰⑨帘而三嗅。谁知朵止七花,开竟百日。晚景后凋,含章贞吉 ⑩。露以冷而未晞,茎以劲而难折。瓣以敛而寿永,香以淡而味逸。商飙 ⑪为之损威,凉月为之增色。留一穗之灵 长,慰半生之萧瑟。 (选自袁枚《小仓山房诗文集》) [注]①萧曼:高远的样子。②袭裾:熏染衣襟。裾,衣服的前襟。③氤氲:气流动荡弥漫。④陔:田埂。⑤枨(chéng): 触动。⑥舁(yú):抬。⑦萧斋:书斋的别称。⑧党:亲朋相伴。⑨褰(qiān):撩起,用手提起。 含章贞吉:内涵 文采,中心纯正。 商飙:秋风。 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两处)(2 分) 予 独 爱 莲 之 出 淤 泥 而 不 染 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 分) A.濯清涟而不妖(妖艳)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 C.披条数萼(覆盖) D.业经半谢,尚挺全枝(还,仍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开非其时,宁不知寒? 4.两文中莲花和兰花分别具有怎样的品质?(2 分) 5.两文异曲同工,都是借花喻人,咏物抒怀,请说说两文表现了怎样的共同情怀。(2 分) 河中石兽 [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 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 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 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 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巧止磬自鸣 近代①言乐,卫道弼为最,天下莫能以声欺者。曹绍夔与道弼皆为太乐令②,享③北郊,监享御史有怒于夔,欲 以乐不和为之罪,杂扣钟磬,使夔暗名之,无误者,由是反叹服。 洛阳有僧房中磬子夜辄自鸣,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曹绍夔素与僧善,适来问 疾,僧具以告。俄顷,轻击斋钟,磬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盛设馔④,余者为除之。”僧虽不信其言,冀⑤其或 效,乃力置馔以待。绍夔食讫,出怀中错⑥,鑢⑦磬数处而去,其声遂绝。僧苦问其所以,绍夔曰:“此磬与钟律合, 故击彼应此。”僧大喜,其疾便愈。(选自《隋唐嘉话》) [注]①近代:指作者所处的唐代。②太乐令:古代主管音乐的官。③享:鬼神享受祭品,这里指祭祀。④馔:饭食。 ⑤冀:希望。⑥错:磨刀石。⑦鑢:磨治。 1.下列对乙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洛阳有僧房中/磬子夜/辄自鸣 B.洛阳有僧/房中磬/子夜辄自鸣 C.洛阳有僧/房中磬子夜/辄自鸣 D.洛阳有僧房中磬/子夜辄自/鸣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 分) (1)如是再啮      (2)求之下流,固颠      (3)使夔暗名之      (4)绍夔食讫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 分) (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僧以为怪,惧而成疾。 4.甲、乙两文中的僧人都遇到了困难,甲文的困难是       ,乙文的困难是       。最后,困 难一个是被老河兵解决,一个是被太乐令曹绍夔解决,这充分说明了       的道理。(3 分) 5.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一下。(4 分)三 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三峡 江水又东,迳西陵峡。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崧①言:“常闻峡口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②,曾无称 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③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④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⑤。 林中萧森⑥,离离蔚蔚⑦,乃在霞气之表⑧。仰瞩俯映⑨,弥习⑩弥佳,流连信宿 ⑪,不觉忘返。目所履历 ⑫,未 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有删改) [注]①崧:姓袁,东晋末人,博学能文,著有《后汉书》一百篇,今不传。②临惧相戒:临惧,登临此境令人恐惧。 戒,告,劝人注意。③践跻:亲自登临。④崿:山崖。⑤辞叙:言辞来叙说。⑥萧森:树木高大耸立的样子。⑦离 离蔚蔚:繁荣茂盛的样子。⑧霞气之表:霞气,指云气。表,外边。⑨仰瞩俯映:抬头欣赏,俯身观看。⑩弥习:愈 熟悉。 信宿:连住两夜,也表示两夜。 目所履历:亲眼看见亲身经历的。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2 分) 自 三 峡 七 百 里 中,两 岸 连 山,略 无 阙 处。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 分) (1)沿溯阻绝      (2)不见曦月      (3)常闻峡口水疾      (4)奇构异形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2)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4.两文都使用了引用的表现手法,在两文中各有哪些作用?(3 分) 5.两文各自突出三峡的什么特点?(2 分) 答谢中书书 [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 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避暑 余校勘秘籍,凡四至避暑山庄:丁未以冬,戊申以秋,己酉以夏,壬子以春,四时之胜胥览焉。每泛舟至文津 阁,山容水意,皆出天然,树色泉声,都非尘境。阴晴朝暮,千态万状,虽一鸟一花,亦皆入画。其尤异者,细草沿 坡带谷,皆茸茸如绿罽,高不数寸,齐如裁剪,无一茎参差长短者,苑丁谓之“规矩草”。出宫墙才数步,即鬖髿滋 蔓矣。岂非天生嘉卉,以待宸游哉!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3 分) 自 康 乐 以 来,未 复 有 能 与 其 奇 者。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答谢中书书(书信) B.晓雾将歇(消散) C.实是欲界之仙都(实在)D.其尤异者(骇异)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山容水意,皆出天然,树色泉声,都非尘境。 4.甲、乙两文中的景物有什么共同特点?(2 分) 5.比较甲、乙两文,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2 分) 记承天寺夜游 [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乙]石涧记 柳宗元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 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 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 之践履耶?得意之日,与石渠同。 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 者数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1 分)其 上 深 山 幽 林 逾 峭 险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1)相与步于中庭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民又桥焉      (4)流若织文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2)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 4.两文都是游记散文,创作背景相似,都写于作者贬谪之后,文中所流露的情感也有相似之处,请简要概括。(4 分) 5.两文在写法上有不少相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4 分) 与朱元思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题目。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 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 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 雨,罗纨①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②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 ③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 湖》) [注]①罗纨(wá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 这一段时间。③夕舂:夕阳。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 分)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3)梅花为寒所勒      (4)山岚设色之妙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2 分) A.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B.①猿则百叫无绝     ②绝 多生怪柏 C.①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②皆在朝日始出 D.①梅花为寒所勒      ②歌吹为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1)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4.甲、乙两文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 两个角度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4 分) 富贵不能淫 [2019·盐城]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 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二章》)   [乙]同敞①有文武材,意气慷慨。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 军中以是服同敞。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城中虚无人,独式耜②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 见式耜。式耜曰:“我为留守,当死此。子无城守责,盍去诸?”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 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 [注]①同敞:张居正的曾孙。②式耜(sì):即瞿式耜,和张同敞同为抗清名臣。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 分) (1)往之女家      (2)或败奔      (3)同敞危坐不去      (4)适同敞自灵川至      2.用斜线(/)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 分) 虽 异 室 声 息 相 闻 两 人 日 赋 诗 倡 和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2 分) A.行天下之大道 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C.乃幽之民舍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岂不诚大丈夫哉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 分) (1)军中以是服同敞。(2 分) (2)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3 分) 5.[乙]文中同敞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威武不能屈”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3 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 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光武帝临淄劳耿 车驾至临淄,自劳军,群臣大会。帝谓弇①曰:“昔韩信破历下②以开基,今将军攻祝阿以发迹,此皆齐之西 界,功足相方③。而韩信袭击已降④,将军独拔勍敌,其功乃难于信也。又田横烹郦生⑤,及田横降高帝诏卫尉不 听为仇。张步前亦杀伏隆,若步来归命,吾当诏大司徒释其怨。又事尤相类也。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 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有删节) [注]①弇:耿弇,字伯昭,曾随刘秀起兵,后拜建威大将军。在扫平齐地割据势力张步的战争中,立有大功。②历 下:与下文“祝阿”均为地名。③方:同“仿”。④袭击已降:韩信袭破历下之前,刘邦已派郦食其到齐,游说齐 王。齐王同意与汉和好,并撤除了对汉的防御。韩信趁其不备袭击齐军,并攻灭齐国。⑤田横烹郦生:当韩信袭 历下时,田横以为郦生出卖了自己,便将郦生烹杀。 1.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2 分) 及 田 横 降 高 帝 诏 卫 尉 不 听 为 仇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 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行拂乱其所为      (3)自劳军      (4)又事尤相类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今将军攻祝阿以发迹,此皆齐之西界,功足相方。 4.甲文“故天将降大任……曾益其所不能”的内容可用乙文中的哪句话进行概括?请找出并抄写在下面。(2 分) 5.乙文中的耿弇同甲文中的舜等六人具有哪些共同之处?(3 分)愚公移山 [2019·黄冈]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题目。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 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 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 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 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 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 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 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王曰:“不也。”   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节选自清代吴敏树《书谢御史》)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 分) (1)荷担者三夫      (2)赵兵果败,括死军覆      (3)母置之,吾计已决矣      (4)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2 分) A.且焉置土石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括母上书言于王曰 C.尽以与军吏、士 大夫 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D.始龀,跳往助之 王终遣之 3.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2 分) 今 括 一 旦 为 将 东 向 而 朝 军 吏 吏 无 敢 仰 视 之 者 4.翻译下面文言语句。(4 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2)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5.乙文描写了一位有德有识的母亲。她上书推辞儿子为将,说明她深明大义,有自知之明;她能看出儿子和丈夫 的差别,说明她             ;她讨得“无随”的承诺,说明她              。 (2 分) 周亚夫军细柳 [2019·孝感改编]阅读以下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周亚夫军细柳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 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 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 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 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 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乙]良将李牧 李牧者,赵之良将也。常居雁门,备匈奴。以便宜①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②,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③士,习 射骑,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④,急入收保⑤,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起,辄入收保,不敢战。 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⑥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复请李牧。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 百金之士⑦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李牧多为奇阵,大破杀匈奴十余骑。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 [注]①便(biàn)宜:依照实际情况灵活掌握。②莫府:即幕府。③飨(xiǎng):用酒食招待。④入盗:入侵。⑤收 保:收拢人马物资退入营堡。“保”同“堡”。⑥让:责备。⑦百金之士:能冲锋陷阵的勇士。 1.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2 分) 李 牧 至 如 故 约 匈 奴 数 岁 无 所 得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  )(2 分) A.军细柳       上自劳军B.居无何       常居雁门 C.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使他人代将 D.已而之细柳军    赵之良将也 3.选出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3 分) A.甲文中有许多词语和古代礼仪相关,如“持节”“揖”“拜”“改容式车”等,其中“改容式车”是表现文 帝为周将军的威严整肃而动容,于是以身作则,恪守军礼,以示君威。 B.甲文中汉文帝在细柳军不仅未得到至尊待遇,而且处处都要服从军令,他却对周亚夫大加称赞,体现了汉文 帝的开明、识大体。 C.甲文中写细柳军吏全副武装,写军门都尉、壁门军士传达将军的指示,写文帝及群臣的反应,都是从侧面衬托 周亚夫“真将军”的形象。 D.乙文中“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从反面说明李牧之前对匈奴的用兵策略是正确的。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2)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5.从以上两文中看,李牧在治军方面与周亚夫有什么共同点?李牧又有什么独特之处?(3 分) 桃花源记 [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 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 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 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 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和桃源诗序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 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醯,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桃源盖此 比也欤。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选自《苏轼文集》) 1.请用“/”给下面语句划分朗读节奏。(标两处)(2 分) 则 已 化 为 争 夺 之 场 久 矣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 分) (1)阡陌交通      (2)处处志之       (3)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       (4)而寿益衰       3.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4.乙文中,作者认为老人村中人能长寿的原因是什么?(2 分) 5.两篇选文,都交代了再寻桃源之事,这样写各有什么好处?(2 分) 小石潭记 [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 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游黄溪记(节选)黄溪距州治七十里,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祠之上,两山墙立,如丹碧之华 ①叶骈植②,与山升降。 其缺者为崖峭岩窟。水之中皆小石平布。黄神之上,揭水③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其略若剖大瓮, 侧立千尺,溪水积焉。黛④蓄膏⑤渟⑥,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 (选自柳宗元《柳柳州集》) [注]①华:同“花”。②骈植:并行种植。③揭水:撩起衣服,涉水而行。④黛:古代妇女画眉用的颜料。⑤膏:油 脂。⑥渟:水停止不流。 1.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限标一处)(2 分) (1)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2)其 缺 者 为 崖 峭 岩 窟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A.影布石上   皆小石平布 B.不可久居   刿曰:“未可。” C.下见小潭   方来会石下 D.以其境过清  濯清涟而不妖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 4.甲文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乙文初潭的全貌又是怎样的?(用两文中原句回答)(2 分) 5.甲、乙两文画线句子都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请简要分析。(4 分) 核舟记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 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 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 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 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魏学洢《核舟记》)   [乙]余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   全核向背①皆山。山坳插一城,雉②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③鼓,若寒冻 不胜者。枕④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⑤。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松下东来一衲,负卷帙踉 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   核侧出浮屠⑥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⑦一小舟。蓬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 炉嘘火⑧,盖供客茗饮也。山顶月晦半规⑨,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⑩。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节选自宋起凤《核工记》) [注]①向背:正面和背面。②雉:城墙垛子。③桴:鼓槌。④枕:靠近。⑤章:棵。⑥浮屠:宝塔。⑦维:用绳拴着。 ⑧嘘火:吹火。⑨半规:半圆。⑩候:征兆。 1.给下面一句划分朗读停顿,停顿两处。(2 分) 山 顶 月 晦 半 规,杂 疏 星 数 点。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 分) (1)因势象形      (2)高可二黍许      (3)诎右臂支船      (4)雉历历可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 分)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3)户内一僧,侧首倾听。 4.王叔远雕刻核舟的技艺“灵怪”表现在哪些方面? (4 分)5.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甲乙两文中引用诗句的作用。(4 分) 北冥有鱼 [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 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 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 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对楚王问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 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①,国中属②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 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③,国中属而和 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 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篱之 ,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④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夫尺 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 安知臣之所为哉?”(选自《汉书·艺文志》) [注]①《下里》《巴人》:当地的民间俗曲。②属:聚集在一起。③商、羽、徵:古代五音中的三个。此外还有 宫和角。④鬐:鱼的背鳍。 1.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一处) (1 分) 岂 能 与 之 料 天 地 之 高 哉 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A.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B.安知臣之所为哉 安求其能千里也 C.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D.客有歌于郢中者 至于负者歌于途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2)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甲文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 B.甲文中鸟之所以要迁徙到南冥,是因为南冥是天然形成的大池,是鸟心目中的理想境地,是要追求一种精神 的自由。 C.乙文中宋玉认为《阳春》《白雪》刻板庞杂,国都中只有少数人愿意相和。 D.乙文中的凤和鲲眼界开阔、能力超凡,而 和鲵等根本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5.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一手法的作用。(3 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 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 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 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 分) (1)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2)请循其本      (3)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4)弈者胜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3.这两个语段讲的都是出游之乐。[甲]文主要写的是                ;[乙]文主要写的 是          。(2 分) 4.这两个语段围绕一个“乐”字,描绘了两幅不同的图景,你如何看待这两语段文字中的“乐”?(4 分) 虽有嘉肴 [2019·福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节选自《礼记》)   [乙]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②。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 ③:“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 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④,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 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⑤,功必倍之。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 [注]①奉议:官名,即奉议郎。②奉思:思念。③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知我。④外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⑤ 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 分) (1)不知其旨也      (2)然后能自反也      (3)诚能如是      (4)令心意不驰走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B.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C.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D.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 分)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3 分) (2)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2 分) 4.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 分) 大道之行也 [2018·襄阳改编]文言文比较阅读,完成问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 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乙]令既具,未布①,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②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 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③下令。 於时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④也,不可施刑,刑⑤其傅⑥公子虔, 黥⑦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节选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注]①布:颁布,公布。②於:同“于”。③卒:终于。④嗣:继承。⑤刑:处罚。⑥傅:老师。⑦黥:即墨刑。用刀 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1)故人不独亲其亲         (2)秦民大说         (3)有一人徙之         (4)将法太子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B.故/外户/而不闭C.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 D.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4.有同学读完乙文后得出“秦国已进入甲文所说的‘大同’社会”的结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2 分) 马 说 [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 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 真不知马也! [乙]相马赋 徐先生①相马,不相色,不相力,相其德,奥乎不可测。何以征之?鬣②青丝兮风生,眼黄金兮电光③。蹄盘摊④ 而散花⑤,毛翕赩⑥而成章。众人观之,已骈于路傍,不啻于堵墙。一曰为龙,一曰为鹿,中间何敢乎比方。   先生则异于是,忘筌于毛质之外,引镜于肺腑之里⑦。见其心兮如思勿思,见其目兮如视非视。虚舟为动,乔 木为止。合大道而自然丧一⑧,齐至人⑨而何处有以?若此者,足不以遵地,影不以逐形。腾六合,喷四溟。截飞 鸟,遗流星。日车为之不转,风驭为之中停。贰师 ⑩为之罢贡 ⑩,伯乐为之焚经。卓然擅天下名,宜乎不尔。   噫!徐公不至,驽骀 ⑫共皂 ⑬于骐骥 ⑭。徐公一来,骐骥出群于驽骀。由此观之,世上贤才,用则虎,否 则鼠。何以异哉?小人也,内颂无国马之贤,遇君有徐公之术。早已蒙于一顾,至今长鸣;犹未骋于千里,更思翦 拂 ⑮。超然自得,恍然自失。傥受恩兮果如前,则平生之愿毕矣。 (节选自《全唐文》,作者武少仪) [注]①徐先生:即徐无鬼,为庄子虚构人物。②鬣:马、狮子等颈上的长毛。③黄金、电光:形容马眼晶莹敏锐。④ 盘摊:坚实而圆平。⑤散花:蹄印有如花纹。⑥翕赩:深赤色。⑦“忘筌……”句:从马的毛色之外品味马的品质,像用镜子看东西。⑧丧一:忘记形体。⑨至人:达到无我境界之超人。 贰师:指汉时西域大宛国的贰师城, 出良马。 罢贡:大宛国停止贡献宝马。 驽骀:劣马。 皂:同“槽”,马料槽。 骐骥:神骏。 翦拂:洗刷 整饬,意为推崇、赏识。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标三处)(3 分) 且 欲 与 常 马 等 不 可 得,安 求 其 能 千 里 也 2.选出下列选项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 (  )(2 分) A.一食或尽粟一石    林尽水源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解衣欲睡 C.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D.徐先生相马      似与游者相乐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早已蒙于一顾,至今长鸣;犹未骋于千里,更思翦拂。 4.甲、乙两文都与相马有关,两篇文章各侧重写什么内容?(2 分) 5.甲、乙两文写作的内容不同,但要表达的中心是一致的,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篇文章的中心。 (2 分) 岳阳楼记 [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 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 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 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 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自予归江宁,爱其山川奇胜,间尝与客登石头,历钟阜,泛舟于后湖,南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矶,以俯观江流之猛壮。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或有邀予登览者,辄厌倦,思舍是而他游。 而四望有扫叶楼,去吾家不一里,乃未始一至焉。辛酉秋,金坛①王中子访予于家,语及,因相携以往。是楼 起于岑山之巅,土石秀洁,而旁多大树,山风西来,落木齐下,堆黄叠青,艳若绮绣。及其上登,则近接城市,远挹 江岛,烟村云舍,沙鸟风帆,幽旷瑰奇,毕呈于几席。虽乡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 凡人之情,骛远而遗近。盖远则其至必难,视之先重,虽无得而不暇知②矣;近则其至必易,视之先轻,虽有得 而亦不暇知矣。 (节选自《登扫叶楼记》) [注]①金坛:县名,在江苏省西南部。②不暇知:顾不得去了解,即不在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 分) (1)至若春和景明      (2)微斯人      (3)南极芙蓉      (4)虽乡之所谓奇胜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2 分) A.①或有邀予登览者  ②二者不可得兼 B.①乃未始一至焉   ②蒙乃始就学 C.①毕呈于几席    ②皆以美于徐公 D.①骛远而遗近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2)凡人之情,骛远而遗近。 4.甲乙两文分别蕴含着怎样的哲理?(2 分) 5.甲乙两文在写作手法方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2 分) 醉翁亭记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 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 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 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①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②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 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③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 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节选自《管子》) [注]①民富:百姓富裕。②奚以:即“以奚”。以:介词,根据。奚:何。③危乡轻家:危害乡里,轻视家庭。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A.①临溪而渔       ②把酒临风 B.①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②吾谁与归 C.①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②忧谗畏讥 D.①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  ②苔痕上阶绿 2.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2 分) 民 富 则 安 乡 重 家 安 乡 重 家 则 敬 上 畏 罪 敬 上 畏 罪 则 易 治 也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4.甲乙两文的内容都与“民”有关。试分别概括出两文作者的政治主张。(4 分) 5.甲乙两文作者在“为政”方面各有哪些值得称道的地方?(4 分) 湖心亭看雪[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 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 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 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山岳皆文 松柏乃师 观朱霞①悟其明丽观白云悟其卷舒;观山岳,悟得灵奇;观河海,悟其浩瀚,则俯仰间皆文章也。对绿竹,得其 虚心;对黄华,得其晚节;对松柏,得其本性;对芝兰②,得其幽芳③,则游览处皆师友也。 (节选自王永彬《围炉夜话》) [注]①朱霞:美丽灿烂的彩霞。②芝兰:兰花香草。③幽芳:幽然醉人的芳香。 1.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三处)(3 分) 观 朱 霞 悟 其 明 丽 观 白 云 悟 其 卷 舒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 分) (1)上下一白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悟其明丽     (4)悟其浩瀚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则游览处皆师友也。 4.甲文中加点的“独”字与乙文中加点的“皆”字各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 分) 5.甲、乙两文通过写景各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2 分) 鱼我所欲也[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 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 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孟子曰:“说①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②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 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 也。吾何畏彼哉?” (选自《孟子·尽心下》) [注]①说:向……进言,这里指向位高权重的人进言。②榱题:也叫“出檐”,屋檐的前端。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A.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B.①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公问其故 C.①堂高数仞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①我得志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2 分) 说 大 人 则 藐 之 勿 视 其 巍 巍 然。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 4.在甲乙两文中,孟子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观点?(2 分) 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2 分) 唐雎不辱使命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 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 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乙]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 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①,使不得言。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甚,率部 曲而降。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 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 [注]①醇酒:美酒。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 分) (1)休祲降于天      (2)仓鹰击于殿上      (3)送绢偿之      (4)皆封还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2 分) 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不之名也 B.以头抢地尔      辄饮以醇酒 C.虽然受地于先王    虽乘奔御风 D.安陵君其许寡人    恐前后受其敌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2)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断两处) (2 分) 若 禽 兽 先 为 吴 人 所 伤 而 为 晋 兵 所 得 者 5.甲、乙两文主要描写唐雎和羊祜这两个人物,读完后,想一想,选文表现了这两个人物各自怎样的性格特 点?(2 分)送东阳马生序 [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 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 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 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翟方进字子威,汝南①上蔡②人也。家世微贱,至方进父翟公,好学,为郡文学。方进年十二三,失父孤 学,给事太守府为小吏,号迟顿不及事,数为掾史③所詈④辱。方进自伤,乃从汝南蔡父相问己能所宜。蔡父大奇 其形貌,谓曰:“小吏有封侯骨,当以经术进,努力为诸生学问。”方进既厌为小吏闻蔡父言心喜,因病归家,辞 其后母,欲西至京师受经。母怜其幼,随之长安,织屦以给方进。读经博士⑤,受《春秋》。积十余年,经学明习, 徒众日广,诸儒称之。二三岁,举明经,迁议郎。 (节选自《汉书·翟方进传》) [注]①汝南:郡名。②上蔡:县名。③掾史:官名。④詈:骂,责骂。⑤博士:古代学官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 分) (1)走送之      (2)手自笔录      (3)至方进父翟公      (4)当以经术进      2.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2 分) 方 进 既 厌 为 小 吏 闻 蔡 父 言 心 喜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号迟顿不及事,数为掾史所詈辱。 4.乙文中的翟方进同甲文中的宋濂有哪些相同之处?(2 分) 5.甲乙两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 分)曹刿论战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 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 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 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①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 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甘茂,羁旅②也,攻宜阳而有功,则 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君曰:“子为 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援 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公仲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 (选自《战国策·东周策》) [注]①拔:攻取、攻占。②羁旅:长久客居他乡。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A.①衣食所安   ②安居而天下熄 B.①齐师伐我   ②伐竹取道 C.①子为寡人谋  ②肉食者谋之 D.①必以宝事公  ②每与臣论此事 2.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2 分) 秦 王 不 听 群 臣 父 兄 之 义 而 攻 宜 阳 宜 阳 不 拔 秦 王 耻 之。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子为寡人谋,且奈何? 4.甲文中的曹刿同乙文中的赵累对战争的解读有什么不同?(2 分)5.如果分别用一个成语来概括甲乙两文中战争胜利的原因,你觉得哪两个成语最为恰当? 邹忌讽齐王纳谏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 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 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 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 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智伯①又求蔡②、皋狼③之地于赵襄子④,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 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 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⑤之所属也,尹铎之所宽也, 民必和矣。”乃走晋阳。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智伯:春秋晋国执政卿士,智氏家族领主。②蔡:故城在今山西离石西。③皋狼:故城在离石西北。④赵 襄子:春秋晋国六卿之一。⑤先主:赵襄子之父赵简子。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 分) (1)臣之妻私臣      (2)能谤讥于市朝      (3)邯郸之仓库实      (4)先主之所属也      2.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2 分) 民 罢 力 以 完 之 又 毙 死 以 守 之 其 谁 与 我!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2)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4.甲文中的齐威王和乙文中的赵襄子都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2 分) 5.甲乙两文带给我们的共同的启示是什么?(2 分) 出师表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 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 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 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 覆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 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①,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②耳。且盗嫂受 金又何足疑乎?” (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注]①数:命运。②不(fǒu):同“否”。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 分) (1)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3)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      (4)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      2.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2 分) 平 反 覆 乱 臣 也 愿 王 察 之。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2)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 4.甲文和乙文的内容有相同之处,请你用四个字加以概括。(2 分)5.甲文中的诸葛亮与乙文中的魏无知推荐人才的标准分别是什么?(4 分) 课外文言文训练 人物传记 一、[2019·台州]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王荆公①再罢政,以使相②判金陵。筑第于南门外七里,去蒋山亦七里,平日乘一驴,从数僮游诸山寺。 欲入城,则乘小舫,泛潮沟以行,盖未尝乘马与肩舆③也。所居之地,四无人家。其宅仅蔽风雨,又不设垣墙,望之 若逆旅之舍。有劝筑垣墙,辄不答。元丰末,荆公被疾,奏舍此宅为寺,有旨赐名报宁。既而荆公疾愈,租城中屋 以居,竟不复造宅。 (选自《东轩笔录》,有删改) [注]①王荆公:指王安石。②使相:官职名。③肩舆:轿子。   [乙]荆公退居金陵,蒋山学佛者俗姓吴,日供洒扫,山下田家子也。一日风堕挂壁旧乌巾,吴举之复置于壁。 公适见之,谓曰:“乞①汝归遗父。”数日,公问幞头②安在,吴曰:“父村老,无用,货于市中,尝卖得钱三百文供 父,感相公之赐也。”公叹息之。因呼一仆同吴以元价往赎,且戒苟以转售,即不须访索。果以弊恶③犹存,乃赎 以归。公命取小刀自于巾脚刮磨粲然黄金也盖禁中所赐者。乃复遗吴。 (选自《墨庄漫录》,有删改) [注]①乞:给。②幞(fú)头: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③弊恶:破旧。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4 分) (1)去蒋山亦七里      (2)公适见之      (3)且戒苟以转售      (4)乃复遗吴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 分) 公 命 取 小 刀 自 于 巾 脚 刮 磨 粲 然 黄 金 也 盖 禁 中 所 赐 者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3 分) 其宅仅蔽风雨,又不设垣墙,望之若逆旅之舍。4.两文都写罢政后的王荆公,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语段简要分析他是一个怎样的人。(4 分) 二、[2019·徐州]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 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欲使范蠡治国政,蠡 对曰:“兵甲之事,种①不如蠡;镇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 成②,为质③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吴 告急于王。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吴王已盟黄池,乃使人厚礼以请成越。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④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 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⑤,命为伯。勾践已去, 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 王。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删改) [注]①种:指越国大夫文种。②成:讲和,和解。③质:人质。④罢:同“疲”。⑤胙:祭肉。 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2 分) 王 方 会 诸 侯 于 黄 池 惧 天 下 闻 之 乃 秘 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 分) (1)越王勾践反国      (2)厚遇宾客      (3)为质于吴      (4)勾践已去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 A.①欲使范蠡治国政    ②使老有所终 B.①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  ②忠之属也 C.①以淮上地与楚     ②念无与为乐者 D.①与鲁泗东方百里    ②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1)女忘会稽之耻邪?(2)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5.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告诉世人,在艰难困苦中,应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B.范蠡具有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他推荐文种并主动请缨前往吴国,表现了他举贤任能、不怕牺牲的可贵品 质。 C.越王勾践趁着吴王在黄池与诸侯会盟,后方空虚之机,一举打败吴国留守的军队,杀了吴国太子,这是吴越争 霸的转折点。 D.吴王一方面被越国君臣表面假意示好所蒙骗,另一方面因为与其他诸侯的战争而使军民疲惫不堪,导致了最 终的失败。 故事说理 三、[2019·镇江]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余东园有小山,环山为池,畜①鱼苗二千。比年②视之,头可一斤许,明年可二斤,又明年有三斤者。仅取数 头,即池无遗育矣。但见残鳞朽骨,零落山隈③。伺之,见一獭④于沟中,捕之不能得,余谓獭食吾鱼数千斤矣。 余别畜鱼一千八百于塘桥池,池可二亩,一年有二斤者。明年六月暴雨后,死而浮者三,各四斤许,明日浮者 十七,又明日浮者二十四,急取粪清数桶入池中,乃止。至冬则二年矣,举网捕之,余谓当得鱼数千斤,时有西乡 人在旁曰:“可得三百斤耳。”网之,果得三百斤。余问其故,曰:“鱼多则水色带赤,此水色白,故知之。”问 鱼苗几何,余谓一千八百石。西乡人曰:“多矣!此池止可畜二百石,入草六七担。暑月大雨后,勿入草,草入鱼 腹即胀,不能堪,头插泥中死矣。夏热,鱼不甚长,春秋长向躯,冬长脂,一年即大者五斤,小者四斤,一无所损。 若畜多即渐消谢,鱼亦不复长矣。” 西乡人盖养鱼为生者,故知之甚悉。余始悟向者园池之鱼,盖亦畜多消谢耳。獭固食鱼,岂至数千斤?若非 西乡人言,獭亦冤哉。 (选自明·冯汝弼《佑山杂说》,有改动) [注]①畜(xù):畜养。②比年:到了一年。③隈(wēi):山或水弯曲的地方。④獭(tǎ):水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 分) (1)头可一斤许      (2)网之,果得三百斤      (3)问鱼苗几何      (4)余始悟向者园池之鱼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5 分) (1)余谓獭食吾鱼数千斤矣。(2 分) (2)獭固食鱼,岂至数千斤?(3 分)3.“我”两次养鱼犯了同样的错误,这个错误是什么? (1 分) 4.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述西乡人的养鱼经验。(3 分) 四、[2019·杭州模拟]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新城县贼   陈昌言为临安新城县尉,邑境恶少杀一人伤一人,逋逃未获,保伍坐系者十数,陈祷于县松溪神,又诉于天 曰:“某平生不敢私祷,唯父母之疾,则或刲股,或灼臂,于请祷之私,无所不尽,舍是,虽自身及妻子事,亦未尝 敢渎神!今凶贼手刃两人累其乡党族姻故为百里齐民请命愿上天鉴之。”未几,弓手有因捕盗而死者,陈语妻 曰:“弓兵死于路,吾岂可安寝?”即束装出郊外,宿于野外道观,观有寓客,能招紫姑仙者,陈往,敬问叩曰:“在 法,尉不获大囚五人,止罚一月禄,无甚罪也。吾所以控请,为民故耳。”仙书曰:“在秀州海盐县澉浦镇。”陈 立遣壮兵行。旬日,又请问,仙曰:“已得原恶矣,但我辈力小,不能与公成事,不免转告上神,今之获贼,松溪之 力也,近已拘至富阳境中矣!”又书一“梓”字,且云:“公只以舟行,见差神兵鉴护,俟公至取之。”后数日,人 从澉还报曰:“始到镇日,贼已登海船。方叹恨次,闻外间人声喧噪,言富阳县东梓关徐大夫,揭榜欲取贼,至禄 渚一夜方至彼,果得之。”他日,问囚所之,曰:“先在澉浦知追吏到,亟欲航海,因思父母妻子,乃回东梓关,入 禹王庙,遂迷不能出,但见皂衣守门,甚惧,次日即成擒。”陈即归,首白邑宰,尽释诸系,而械囚上府。 (选自南宋洪迈《夷坚志》)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 分) A.保伍坐系者十数   坐:犯罪 B.某平生不敢私祷   私:偏爱 C.俟公至取之     俟:等待 D.首白邑宰      白:告诉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 分) 今 凶 贼 手 刃 两 人 累 其 乡 党 族 姻 故 为 百 里 齐 民 请 命 愿 上 天 鉴 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 分) (1)陈语妻曰:“弓兵死于路,吾岂可安寝?”(2 分) (2)吾所以控请,为民故耳。(2 分)4.陈昌言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其言行分析。 (3 分) 劝谏讽喻 五、[2019·烟台]文言文阅读。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何也?”司空①房玄龄曰:“此为幼主生长深宫, 少居富贵,未尝识人间情伪,治国安危,所以为政多乱。”太宗曰:“公意推过于主,朕则归咎于臣。夫功臣子弟 多无才行,藉祖父资荫遂处大官,德义不修,奢纵是好。主既幼弱,臣又不才,颠而不扶,岂能无乱?隋炀帝录宇文 述②在藩之功,擢③化及于高位,不思报效,翻行弑逆。此非臣下之过欤?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勖④子弟,使无愆过 ⑤,即家国之庆也。”太宗又曰:“化及与玄感,即隋大臣受恩深者子孙,皆反,其故何也?”岑文本对曰:“君子 乃能怀德荷恩,玄感、化及之徒,并小人也。古人所以贵君子而贱小人。”太宗曰:“然。” [注]①司空:古官职名。②宇文述:与后文的“化及”“玄感”“岑文本”都是人名。③擢:提拔。④戒勖:告 诫勉励。⑤愆过:罪过,过失。 1.解释下列加点词。(2 分) (1)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      (2)皆反,其故何也      2.下列各句中的“而”与“颠而不扶”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A.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B.足肤皲裂而不知 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D.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3.翻译句子。(2 分) 此非臣下之过欤? 4. 对 于 “ 自 古 草 创 之 主 , 至 于 子 孙 多 乱 ” 这 种 现 象 , 房 玄 龄 的 观 点 让 我 们 想 起 孟 子 说 的 “      ,      ”。(2 分) 5.通读全文,可归纳出太宗与侍臣对话的主要目的是:  (2 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冯谖①驱而之薛②,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③。券遍合,起,矫命④,以责⑤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 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之‘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 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 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孟 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选自《战国策·齐策四》,有删改) [注]①冯谖(xuān):齐国游说之士,孟尝君的门客。②薛:孟尝君的领地。③券:借契。④矫命:假托(孟尝君的) 命令。⑤责:通“债”。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小题。(6 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①悉来合券      ②以何市而反      ③孟尝君不说      ④后期年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例句:以何市而反 A.今吾以十倍之地(《唐雎不辱使命》) B.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D.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断两处。(2 分) 孟 尝 君 就 国 于 薛 未 至 百 里 民 扶 老 携 幼 迎 君 3.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2 分) (2)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2 分) 4.结合选文,说说画线句子加点的“义”和链接材料中加点的“义”有何不同。(2 分) 链接材料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田单)乃宣言曰:“吾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即墨败矣!”燕人闻之,如其言。城中见降者尽劓, 皆怒,坚守,唯恐见得。单又纵反间,言:“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冢墓,烧死人。齐人从 城上望见皆涕泣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降,愿无掳掠吾族家!” 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牛千馀为绛缯衣,画以五采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其 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大惊,视牛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 分) (1)燕人闻之,如其言      (2)燕将大喜,许之      (3)燕军益懈      (4)令即墨富豪遗燕将      2.下列停顿划分最合理的一项是 (  )(2 分) A.齐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共欲出战/怒自十倍。 B.齐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共欲出/战怒自十倍。 C.齐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共欲出/战怒自十倍。 D.齐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共欲出战/怒自十倍。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三个句子的意思。(6 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燕军大骇,败走。 4.为了击败燕军,田单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策略,简要概括有哪些方面。(3 分) 游记抒怀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超然台记苏 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①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 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 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②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 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 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③,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 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④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节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比:连续,常常。②葺:修理房屋。③遗烈:前辈留下来的功业。④瀹(yuè):煮。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A.释舟楫之安/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狱讼充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曹刿论战》) C.而蔽采椽之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D.放意肆志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2 分) 苟 有 可 观 皆 有 可 乐 非 必 怪 奇 伟 丽 者 也 3.小文同学读到“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一句,觉得很神奇。他找到的答案是,一年头发由 白转黑,是因为他天天吃枸杞和菊花。你同意他的理解吗?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由。 (3 分) 4.登临超然台,苏轼为什么会想起这么多古人? (3 分)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信州玉山小岩记(节选) [宋]曾巩   景祐二年,家尊受诏为是邑宰,仆侍偕来。至未周岁,居甚无事,思有以远览,为尘外之乐者,得是小岩焉。 其状略曰:距寺西南隅四十步有奇,逾小桥西北至于岩下,隆①然而有门,初若隘局不可通者;入其中,辟而益 广。其道盘屈崄巇,而无光明,隆超俯降,登陟艰难甚。乃命仆人秉烛,破其晻翳昧默②,群而入焉。其石之异,有重碧耸翠,崛然本于下而(1)    (A.列 B.起)者;有势依理合,峨然覆于空而存者;有鳞累羽缀,委其旁而 (2)    (A.列 B.起)者;有壁峭刃攒③,缭其隅而倚者。森然巍然,瑰玮奇怪,与珉瑊④甚远。探其穴,犬牙 交峙;视其形,若圭璧联植。若瞻浮云,枝偃叶丽,错置旁列乎空旷。 行十馀步上下有水声潺然若急鸣玉而趋者非丝竹也。而听之者,心平气舒,訏⑤乎《韶》之奏,有忘形绝累 之趣。益知轩冕⑥而荣者为其外,恬静而居者为其内。 (选文有删减) [注]①隆:山地中央高起的地方。②晻翳昧默:形容光线阴暗不明。③攒:聚拢。④珉瑊(mín jiān):像玉的石 头,一种美玉。⑤訏:同“吁”,表示感慨。⑥轩冕:原指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后借指官位爵禄,国 君或显贵者,泛指为官。 1.请按要求填空。(3 分) (1)[积累迁移法]我们由《小石潭记》“其岸势犬牙差互”的积累迁移可知,“犬牙交峙”中的“犬牙”是         之意。(1 分) (2)[查阅词典法]遇到疑难字“累”,查阅《古汉语词典》发现有如下义项:①léi 捆绑。②lěi 堆叠,积累。③ lèi 连累,牵累,劳累。文中“有鳞累羽缀”的“累”是    。(填序号)(1 分) (3)[语境推断法]根据语境进行推断,“有忘形绝累之趣”中“绝”是    之意。(1 分)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 分) A.其道盘屈崄巇 其真无马邪(《马说》) B.乃命仆人秉烛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C.峨然覆于空而存者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北冥有鱼》) D.益知轩冕而荣者为其外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请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 分) 行 十 馀 步 上 下 有 水 声 潺 然 若 急 鸣 玉 而 趋 者 非 丝 竹 也 4.作者描绘“石之异”,用了一连串动词,准确生动,请结合上下文内容,为文中空白处选择合适的动词。(4 分) 5.结合节选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尘外之乐”的理解。 (3 分) 诗文对比阅读 十、[2019·南京]古诗文阅读。 梦赏心亭① [南宋]刘克庄 梦与诸贤会赏心,恍然佳日共登临。酒边多说乌衣事,曲里犹残玉树音。 江水淮山明历历,孙陵晋庙冷沉沉。 晓钟呼觉俱忘却,独记千门②柳色深。 [注]①赏心亭:南京名胜之一,在今水西门外。陆游、辛弃疾等大诗人曾登临赋诗。②千门:众多宫门。 赏心亭记 [南宋]萧山   赏心亭,佳丽地之瑰观可赏。古今游宦几何,人目以玩赏,口以吟赏,而真赏以心者几希①。   抚慨千数百年之消息,兴怀四十余帝之盛衰,客心悲未央②,伤心长春草③。其心耳,骚人赏,自高如虚。何 实而胜?莫若王谢④高。宴饮新亭,赏也,“戮力王室,克复神州”实之;放情丘壑,赏也,“棋墅指授,破贼淮淝” 实之。用实心办实功,两公实高之赏欤。以调玉烛之明⑤,为时和赏;以补金瓯⑥之缺,为国寿赏。此之谓大赏, 高哉!   亭前为张丽华⑦墓,一赏有一戒存。 (选自《景定建康志》, [南宋]周应合纂,南京出版社出版,有删节) [注]①几希:很少。②未央:未尽。③春草:指离愁。④王谢:指东晋名臣王导和谢安。在新亭酒宴上,诸臣为西 晋灭亡而流泪,王导劝勉大家“戮力王室,克复神州”;谢安指点谢玄等在淝水打败前秦军队,捷报传来时,谢安 在家墅下棋。⑤玉烛之明:指政治清明。⑥金瓯:指国土完固。⑦张丽华:昏君陈后主的宠妃,陈亡时被斩。 1.小明查找资料,为诗中“玉树”一词做了四个注解。你告诉他(  )是正确的。(2 分) A.指《玉树后庭花》一曲,为南朝陈后主作。这里暗含对昏君误国的感叹。 B.即芝兰玉树,指优秀人才。这里表达对王谢的仰慕和与之同游时的喜悦。 C.常指男性美好的姿态。这里指作者梦见自己和王谢诸贤一样,风姿俊逸。 D.地名,在今青海省。这里借远地边声,表达诗人欲收失地而难成的惆怅。 2.小明读古文时画出了不理解的句子,请你将它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古今游宦几何,人目以玩赏,口以吟赏,而真赏以心者几希。 3.研读“赏”字,小明提了两个问题,你一一回答了他。(4 分) 小明:读《赏心亭记》,我明白了,观看风景,只是普通的欣赏;登高怀古,感物伤怀,是“骚人赏”。“赏”还有 其他类型吗? 你:还有像王谢两公那样“(1)          ”的“大赏”。(摘录原文句子填空) 小明:诗人刘克庄梦游赏心亭属于哪一种“赏”呢? 你:(2)属于          ,因为  十一、阅读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维传(节选)   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①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 师友。维尤长五言诗。书画特臻②其妙,笔踪措思,参于造化,而创意经图,即有所缺,如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 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人有得《奏乐图》,不知其名,维视之曰:“《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好事者集乐工 按之,一无差,咸服其精思。   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 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号《辋川集》。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 以玄谈③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妻亡不再娶, 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乾元二年七月卒。临终之际,以缙④在凤翔,忽索笔作别缙书,又与平生亲故作别书 数幅,多敦厉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笔而绝。(选自《旧唐书》) 渭川田家 王 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⑤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⑥。 [注]①昆仲:称人兄弟。②臻:到,达到。佛教语。③玄谈:对佛教义理的阐述。④缙:王缙,王维之弟。⑤雉雊(gòu): 野鸡鸣叫。⑥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这里表明自己有归隐之意。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三处) (3 分) 如 山 水 平 远 云 峰 石 色 绝 迹 天 机 非 绘 者 之 所 及 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1)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      (2)咸服其精思      (3)不衣文彩      (4)舍笔而绝      3.分别表现王维“绘画技艺高超”和“笃信佛教”的一项是 (  )(3 分) A.书画特臻其妙  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 B.而创意经图,即有所缺  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 C.笔踪措思,参于造化  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D.维视之曰:“《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  多敦厉朋友奉佛修心之旨 4.有人说诗中“倚杖候荆扉”中的“候”字很有表现力,谈谈你的理解。(3 分)5.归隐田园是王维的志趣所在,请结合诗文加以简析。(3 分)【参考答案】 文言文重点篇目训练 《论语》十二章 1.君子/亦有/穷乎 2.(1)这里指胳膊 (2)使……屈服 (3)驻军、驻扎 (4)批评、指责 [解析](1)由句意:弯着胳膊做枕头。可知“肱”的意思是胳膊。(2)由句意: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可知“屈” 的意思是使……屈服。(3)由《周亚夫军细柳》中的“军霸上”可知这里的“军”意思是驻扎。(4)由《邹忌 讽齐王纳谏》中的“能谤讥于市朝”以及句意:他所指责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可知这里的“刺讥”意思 是批评、指责。 3.(1)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浮云一样。 (2)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生,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解析](1)句要注意重点词的意思。于,对于;如,像。(2)句要注意重点词的意思。重,重大;远,遥远。 4.孔子在弟子们饿得站不起来时,还不停地讲学、诵读、弹琴、歌唱,很好地阐释了“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 气节,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惊而不变,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做了形象的注解。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行为原因的分析。题干要求回答在陈、蔡被围,弟子们饿得站不起来的情况下,孔子“不 停地讲学、诵读、弹琴、歌唱”,并且还告诉我们要“结合甲、乙两部分材料加以综合分析”。那么我们需要 从甲、乙两部分材料中找出面对贫穷时君子的处理方式来解答即可。孔子的这一行为很显然能很好地阐释“贫 贱不能移”的大丈夫气节,此处孔子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作了形象的注解。由此即可得出答案。 5.D [解析]D 项有误,选文中的“存心”的意思是存在心里,而其今义是:故意。 [乙参考译文]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打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 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们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指责 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不符合仲尼的心意。如今楚 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被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 共同调发役使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 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很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 说:“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困就胡作非为了。”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 不重大吗?奋斗终生,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孟子说:“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 诫子书 1.(1)达到远大目标 (2)振奋精神 (3)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4)习惯,熟悉 2.C 3.不把名利看淡就不能明确志向。 4.遂成枯落 平心静气 躁(险躁/焦躁) 5.培养俭的习惯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如[乙]文所说并不是“锦衣玉食”才是奢,如果“皮袍呢褂”随处都是,“车 马仆从”成为习惯,这样就靠近奢而远离俭了。所以要提醒自己,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注意节俭,不过度消费。 [乙参考译文]   世家子弟,最容易犯奢侈、骄傲的毛病,并不是说锦衣玉食才算是奢侈,只要皮袍呢褂多得俯拾皆是、车马 仆人习以为常,这样就一天天接近奢侈了。见到乡下人就讥笑他们粗俗鄙陋,见到雇工就颐指气使,不可一世, 这样就一天天习惯于骄傲了。京城子弟道德败坏,都是因为“奢”“傲”二字所引起的。初五晚上,又接到你 的信,我本来就怕弟弟焦躁。我前年之所以那么废弛,也是焦躁的缘故。人一焦躁,那么心情就不好,办事便不 能妥当。总还是要平心静气。你和各位兄弟一定要引以为戒,再三叮嘱。 狼 1.(1)像狗一样 (2)咬洞 (3)被 (4)在 2.因此(老鼠)是在不能够咬破的时候咬(袋子),用咬袋子的声音来招引人;没有死却装死,用装死的样子求得逃 脱。 3.甲文中屠户能认识狼的本性,并识破狼的狡诈,善抓时机,行动果敢;乙文中因人精力不专,懈怠疏忽,反受外 物左右,被对方的欺骗手段蒙蔽,陷入对方的圈套。 4.甲文为小说(或寓言),重在突出故事之奇,因此以记叙为主,作者观点十分简要,故事寓含的道理由读者从中 意会。乙文为小品(或赋)重在“悟理”,以“黠鼠”逃脱为基础和凭借,着重推演故事的因果关系,进而得出启 示,揭示道理。 [乙参考译文]   苏子在夜里坐着,有只老鼠在咬(东西)。苏子拍击床板,声音就停止了,停止了又响起来。(苏子)命令童子 拿蜡烛照床下,有一个空的袋子,老鼠咬东西的声音从里面发出。童子说:“啊,这只老鼠被关住就不能离开 了。”(童子)打开袋子来看里面,空空的一无所有。(童子)举起蜡烛来搜索,发现袋子中有一只死老 鼠。……(童子)把袋子翻过来倒出老鼠,老鼠一落地就逃走了,就是再敏捷的人也措手不及。   苏子叹了口气说:“怪了,这是老鼠的狡猾!(老鼠)被关在袋子里,袋子是坚固的,老鼠不能够咬破。所以(老 鼠)是在不能够咬破的时候咬(袋子),用咬袋子的声音来招致人来;在没有死的时候装死,凭借装死的外表求得 逃脱。我听说生物中没有比人更有智慧的了。(人)能驯化神龙、捉住蛟龙、捉取神龟、狩猎麒麟,役使世界上所有的东西然后主宰它们,最终被一只老鼠利用。陷入这只老鼠的计谋中,吃惊于老鼠从极静到极动的变化中, 人的智慧在哪里呢?”   ……好像有人对我说:“……你自己心里不专心,又受了外界事物的干扰、左右,所以一只老鼠发出叫声就 能招引你受它支配,帮它改变困境。人能够在打破价值千金的玉璧时不动声色,而在打破一口锅时失声尖叫;人 能够搏取猛虎,可见到蜂蝎时不免变色,这是不专一的结果。这是你早说过的话,忘记了吗?”…… 孙权劝学 1.(1)到,等到 (2)穷尽,即指没有学完 [解析]第(1)题“及”是“到,等到”的意思,不要写成“及时”等。第(2)题可以根据平时的积累,结合上下文 内容和句子的意思进行解答。从“自谓尽之”“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可以推测“未穷青之技”意 思是“还没有把秦青的技艺学好”,因此“穷”是“穷尽,没有学完”的意思。 2.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3.(1)你只要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2)于是薛谭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解析]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注意“但”的意思是“只,只是”;“涉猎”是“粗略地阅读”,即浏览的意 思,并非精读、深读。“耳”通“尔”,是“罢了”的意思。 4.二人都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达到劝人的目的。孙权是现身说法,直言劝说,提出要求,容易被人所接受;秦 青则不说话,以自身的行动,即演唱的高超技巧让薛谭折服,从而达到劝人的目的。 启示: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满足于眼前所学,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才能达到更高的目标。 [解析]本题是对文章内容主旨的考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 信息进行梳理,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孙权“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秦青“饯 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都以自身实际行动,教导对方,身教胜于言传,道理不言自明。值得学 习的地方:从“蒙乃始就学”和“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等情节可以看出他们两人都能知错就改,都能 刻苦学习,取得了惊人的进步。 [乙参考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 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 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卖油翁 1.(1)只 (2)轻视 (3)手持,手拿 (4)竟然,原来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需要放在语句中理解词语,“但手熟尔”的“但”属于古今异义词,在这里不是“但是”,而是当“只”讲;“尔安敢轻吾射”的“轻”在这里是动词,意思是“轻视”;“老翁手一短柄斧” 的“手”在这里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手持,手拿”;“至则一老翁”的意思是“到了竟然是一个老人”,根 据语境来看,“则”在这里是虚词,意思是“竟然,原来”。 2.(1)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2)于是(县令)命令衙役带领(老少二人)前往。 3.示例一:卖油翁:高超的技艺,“无他,惟手熟尔”(或高超的技艺,没有其他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猎虎翁:“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或身怀绝技的人能够折服天生神巧的人,天生神巧的人不敢经过身 怀绝技人的家门)。 示例二:卖油翁:只有反复实践把握事物内在规律,才能达到得心应手境界(或遵循事物内在规律才可以熟能生 巧)。猎虎翁:高超的本领、深厚的功夫需要持之以恒的艰苦磨炼、专心致志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去获得。 示例三:卖油翁:不管本领有多大,都应含蓄内敛。猎虎翁:不管是练就精湛高深的技艺功夫,还是要获得成功, 都需有坚毅的心志。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从卖油翁“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可以 得出“无他,惟手熟尔”“反复实践,熟能生巧”的道理;从猎虎翁使用工具简单、其貌不扬以及“老翁自言炼 臂十年,炼目十年。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不能动”“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 得出“技艺高超,坚持不懈,勤学苦练”等道理。 4.示例一:借事说理。作用:两文叙述真人真事,从中引申出普遍的规律或道理。这种写法深入浅出,启人心智, 发人深省,更具说服力。 示例二:描写细致传神。作用:甲文“汝亦知射乎”“忿然”的细节将人物轻蔑自负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或 连用“置”等一系列动词描述酌油过程,将卖油翁娴熟技艺和自若神情具体细致地展现出来)。乙文用“搏”“奋 臂”“屹立”“扑”和“跃”等一系列动词描述杀虎的惊险情景,将虎之凶猛与翁之武艺高强栩栩如生地表现 出来。 示例三:擅设悬念。作用:甲文先说射技“当世无双”,而卖油翁“但微颔之”,这一悬念令读者产生了心理期 待。乙文写请来的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这样的人焉能伏虎?此外老翁先除虎再吃饭的请求,使用武 器的短小简陋,把虎唤醒等都形成了悬念。这样写令故事富有传奇色彩,情节跌宕曲折,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示例四:运用映衬(衬托)。作用:甲文两人身份、神态、对话构成映衬关系,使人物形象特征鲜明生动,主旨更 加突出,行文充满趣味。乙文“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与老翁深厚的功夫互相映衬,本领之高低优劣显而易 见。 [乙参考译文]   族兄中涵掌管旌德县的时候,县城附近有老虎出没,猎户数人受伤,没人能将它捉住。县里有个人前来拜见, 对县令说:“不聘请徽州的唐打猎,不能根除虎患。”于是派县吏携带钱币财物前往。回来复命的县吏说,唐氏选拔出技艺最精湛的两个人上路,就快到了。等到唐氏选派的人到了,发现来的人里有一个老翁,胡须头发都白 了,还经常咯咯地咳嗽。还有一个才十六七的童子。于是很是失望,就先命人准备饭食。老翁发觉了县令中涵 的不满,便半跪请命说:“听说这只猛虎离县城不到五里,我先去把他捉了,回来再享用县令赏赐的饭食也不算 晚。”于是,县令中涵命衙役带领老少二人前往。衙役到了谷口,不敢再深入。老翁笑话他说:“有我在,你还 怕?”进入谷中近一半,老翁转头对童子说:“这个畜生好像还在睡觉,你给我把他叫醒。”童子做声学虎啸,老 虎真就从林中出来了,直接冲老翁扑去。老翁手持一柄短斧,大概八九寸长,半横空中,胳膊用力上举,稳稳站定。 老虎扑来,老翁偏头躲过,老虎自头顶越过,就已经血流倒地。衙役上前查看,发现老虎从下颌到尾部,都遭斧刃 剖裂。于是,(复命后,)县令给他丰厚的酬劳,让他回去了。   老翁说他自己炼臂十年,炼眼力十年。眼睛就是用鸡毛掸子扫过,也不会眨眼,胳膊即使让壮汉悬挂,也不 能坠动。《庄子》里说:“熟练可以让能工巧匠折服,不敢到多练习的人的门前炫耀。” 陋室铭 1.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不命邪 2.(1)博学的人 (2)使……劳累 (3)送给 (4)最终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翻译能力。(1)(2)两个句中加点词为课内重点注释词语,要注意“劳”的特殊用 法,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3)(4)句中加点词语为课外词语,可结合上下文推断,也可联系课内文 言文,由课内词语的释义进行判定。如“遗”联系《送东阳马生序》中“父母岁有裘葛之遗”的“遗”,意思 是“送给”;“卒”可联系《送东阳马生序》中“卒获有所闻”的“卒”,意思是“终于,最终”。 3.(1)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2)列子出去,见到使者,拜了两次辞谢不接受。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对文段的意思有整体的理解和把握,然后在具体的 语言环境中,准确理解每个词义,最后结合句式特点连缀成完整的句子。(1)句中应注意“调”是“弹奏”的意 思,“素”是“不加装饰”的意思,“金经”是“佛经”的意思。(2)句中“再”是“两次”的意思。 4.甲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乙文: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只要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要求,找出相关语句 即可。 5.不慕荣利、安贫乐道。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人物品质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在把握两文主题基础上进行比较。《陋室铭》的主 题是: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趣。《子列子不受粟》通过列子拒 受赠粟的故事,表现了列子洁身自好、知人识人的特点。通过比较,不难发现刘禹锡和列子两人身上共同的生 活情趣。[乙参考译文]   列子贫困,面容常有饥色。有人告诉郑子阳说:“列御寇是有道之士,住在你的国内却贫困。您难道不爱贤 士吗?”郑子阳就派官员送给列子米粟。列子出去,见到使者,拜了两次辞谢不接受。   使者走了,列子进屋里,他的妻子埋怨他而拍着心说:“我听说有道之人的妻子儿女,都能得到安乐,而我 们现在面有饥色,相国听了派人送粮给你,你又不接受,岂不是命该这样吗?”列子笑着对她说:“相国并不是自 己了解我,而是听别人说了才送来粟给我,等到(将来)怪罪我(的时候),也会是因为别人的话。这就是我不接受 的原因。”最终,人民果然造反,杀了子阳。 爱莲说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朗读节奏要根据句子整体意思来划分,主谓之间要停顿,本题中“莲 之出淤泥而不染”作“爱”的宾语。所以在“予”“爱”后面划分节奏。 2.C [解析]本题考查对实词的理解。“披”意为“分开,拨开”。“披条数萼”意思是“分开枝条细数花朵”。 3.(1)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2)但是开得不是时候,难道不知道寒天已到?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译句的能力。第(1)句中注意关键词“鲜”的含义;第(2)句中注意关键词“宁”的含义。 4.[甲]文莲花: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乙]文兰花:暗香袭人,晚 景后凋,含章贞吉(或者幽香怡人,不以艳色媚世,清幽高洁、凌寒独秀)。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叙写对象的品质,一般隐含在文章中,可以通过作者对它们的描写、抒情 来发现。如[甲]文对莲花进行直接描写的句子是首段的最后一句。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出淤泥而不染”“濯 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等即可概括出莲花的品质。[乙]文对兰 花赞美的内容集中体现在第三段末尾部分,以关键句“晚景后凋,含章贞吉。露以冷而未晞,茎以劲而难折。瓣 以敛而寿永,香以淡而味逸”为纲,从中提炼出能表现其品质特征的关键词:晚景后凋,含章贞吉,香淡味逸(即 暗香袭人)。从首段第一句“百草逝”“有香兮林中至”可知兰花开在百草凋谢后,幽香怡人,“开非其时,宁 不知寒”则点明兰花“清幽高洁、凌寒独秀”的品质。 5.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不从流俗,洁身自爱,清高自持的高尚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表现手法、主旨的理解,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题目已有暗示,是借花喻人,从对莲 花、兰花的外在形象的具体描写中,可以得知作者将自己高洁的品质寄托在莲花、兰花美丽的外形中,借赞花 来抒己怀。如[甲]文赞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又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可知作者欲借此表明自己不与世 俗同流合污,清高自持。[乙]文写作者将兰花“置之明窗”,到“乃复玉几安置,金屏掩覆”,点明作者对兰花 的百般爱惜,而后赞美兰花“晚景后凋,含章贞吉”。可推知作者如此赞咏兰花、珍爱兰花,是借此表明自己要 像兰花那样,洁身自爱,坚持“晚景后凋”(自己独特的开放时间、状态,也就是不从流俗),坚持“含章贞吉”(保持高洁)的情怀。 [乙参考译文]   秋林空寂,百草凋衰,似有幽香从林中传来。这香味既像围着衣襟在弥漫,又不时缭绕于鼻端。虽然若断若 续地似来自远处,却和悦温馨,沁人心脾,香味独特。我心中很诧异,这是兰花的芳香,但是开得不是时候,难道 不知道寒天已到?   于是顺着田埂去寻找,沿着兰花池,拨开叶片,仔细地数那正开或尚未开的花朵。果然那兰花好似开口说话 了,说我在这里。一看已经谢了差不多一半,整个枝条还挺着。像是眼含泪水有所期待,采摘者虽然来迟,却也 使自己心中高兴。若不是因为风吹香动,即便是幽居的人也未必知道。   于是把兰花移进书斋,放在明亮的窗前,朝夕为伴。担心它薄叶难禁秋霜,发茎又少形体孤单,加上风吹日 晒,可能会受不了而生病。于是又把这兰花放在饰玉的几案上,用绣金的屏风围盖。即使利用进出的一些暇余, 也会掀起围盖来再三嗅花香。谁知这七朵花连续开了竟有一百日,开到后来,仍然精神内敛,不稍松懈。露因为 冷而未晾干,花茎劲韧难于摧折。花瓣敛聚花期很长,香味虽淡却逸向四方。秋风虽在为它减却仪容,冷月却为 它增添光彩。留下最坚贞的一朵花,慰藉那大半生的萧条。 河中石兽 1.B [解析]本题考查判断常见文言句读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根据语意来判断。本题可以按照“找实词,定 句读”的方法来判断,先通读全句,明确句意,然后找出“僧”“磬”等关键实词,断出“洛阳有僧”“房中磬 子夜辄自鸣”,第二个小分句,再按照主谓断句为“房中磬”“子夜辄自鸣”即可。 2.(1)冲刷 (2)确实 (3)叫出 (4)吃饭 3.(1)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2)和尚认为怪异,恐惧得生了病。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翻译句子时应将每一个文言实词翻译出来,对难以理解的实词,要回归 到原文中,联系上下文,同时要尊重原句的句式结构,并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将语句翻译通顺、完整。本题(1)句 的翻译,要在理解整个句子大意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臆”(主观)、“欤”(呢)等 词的意思。本题(2)句的翻译,要在理解整个句子大意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以为”(认为)、“怪”(形容词作 名词)、“疾”(病)等词的意思。 4.找不到两石兽 磬半夜自鸣 实践出真知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认真理解文意,明确文章的内容,然后解答。需要注意乙 文的答案在第二段内,因为问题的限制点是“僧人”。 5.相同:借事说理或寓理于事。不同:甲文采用叙议结合的手法,先叙述事件,再在文章的结尾议论说理,使读者 既能获得具体的感受,又能获得理性的感悟,进而更加深入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乙文先介绍曹绍夔的高超 技艺,再叙述磬半夜自鸣的事,只有叙述,没有议论,将钟磬共振的科学道理寓于叙述之中。[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比较分析能力。甲文叙述了石兽掉进河里,通过叙述寻找石兽的经过和结果, 说明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的道理。乙文通过先写曹绍夔的高超技艺,再叙述他解决磬半夜自鸣的事, 说明了只有乐师才能体会到乐器容易产生共振的道理。这两篇短文,都是借事说理,但不同的是,甲文用议论直 接点出道理,乙文是融道理于叙事中。 [乙参考译文]   近代论述乐理的,卫道弼是水平最高的,天下没有谁能用声音骗过他。曹绍夔和卫道弼都担任太乐令。(有 一次)在北郊祭祀,监督祭祀的御史对曹绍夔动了怒,想要用乐声不和谐治他罪,就错杂地敲击各种钟磬,让曹 绍夔背地里说出它们的名称,(曹绍夔)没有说错的,从此(御史对曹绍夔)反而赞叹佩服。   洛阳有一位和尚,房中的磬半夜常常自己响起来,和尚认为怪异,恐惧得生了病。就找有技艺的人用各种方 法制止那个磬发声,终究不能止住。曹绍夔一向和这个和尚友好,恰好来探问病情,和尚把磬半夜自鸣的情况全 部告诉曹绍夔。不久,轻轻敲起了吃斋时的钟,那个磬又发出响声。曹绍夔笑着说:“明天安排丰盛的饭食,我 能为你除去磬的响声。”和尚虽然不相信他的话,但也希望能有成效,就尽力安排饭食来款待他。曹绍夔吃完 饭,拿出怀中的磨刀石,磨治了那个磬的几个地方就离开了,那磬的响声就断绝了。和尚苦苦询问其中的原因, 曹绍夔说:“这个磬和钟的音律合拍,所以敲那口钟这个磬就应和。”和尚听后非常高兴,他的病就痊愈了。 三 峡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解析]据词断句,把古文语句中的词语判断正确,再依据词语划分句子的节奏。“七百里中”可以理解为地点 名词。 2.(1)逆流而上 (2)日光,这里指太阳 (3)快 (4)形状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题时,如果平时积累不够牢固,可以凭借上下文的内容加以理解,如从 “月”字想到“曦”字可能是太阳的意思。 3.(1)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2)山水如果有灵的话,(逢此探索幽胜的人)也该惊喜千古以来终于遇到知己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题时,注意(1)句中“清荣峻茂”四个字写出了四个方面的内容,要把 它们各自的主语补充完整。(2)句中要注意“惊知己于千古”是时间状语后移,翻译时要把顺序调顺畅。 4.甲文引用了渔者歌词,侧面描写了巫峡,衬托了凄凉氛围。乙文引用了袁崧的话,描写了三峡秀丽奇特的景观。 5.甲文主要突出三峡不同季节里的不同特点,乙文主要突出三峡山的秀丽美好。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解题时,要先理解文章主要写什么内容,再看突出这方面内容的什么特点,最 后把两者加以比较。 [乙参考译文]  长江水又流向东,流过西陵峡。(人们)所称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袁崧说:“常常听说峡中的水流 很快,书本记载以及口头传说都用登临此境令人恐惧相劝告,还没有人称赞山水奇丽。到我来实地登临这地方, 一到那里,感到特别欣喜,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那层叠的山崖、秀丽的山峰,奇特的结构,怪异的形状,确 实很难用言辞来叙说。山林里树木高大耸立,繁荣茂盛,竟在云气的外面。抬头欣赏高山远树,俯身观看江中倒 影,越熟悉这风光越感到美好。流连了两晚,还没察觉忘了返回。(我)亲眼看见亲身经历的,(还)没有过。已从 中高兴地欣赏到了这种奇特的景观,山水如果有灵的话,(逢此探索幽胜的人)也该惊喜千古以来终于遇到知己 了!” 答谢中书书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解析]朗读节奏的划分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自”是介词,“康乐”是人名,“未复有”是再也没有的意思,“能 与其奇者”意思是能够欣赏这种美景的人。每部分的意思划分完整,节奏就会准确。 2.D [解析]理解词语要结合上下文。作者对“规矩草”在宫墙内如裁剪、宫墙外鬖髿滋蔓的现象感到很奇怪, 没有害怕的意思。“异”在这里是“奇怪”的意思。 3.(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山的容颜、水的意韵,都是天然模样;树木姿态、流泉声响,都不是尘世的境界。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理解(1)句的关键是理解“五色”,它是“各种色彩”的意思。(2)句 中“容”“意”在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翻译时修辞不变。 4.首先,两文中的景色都很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其次,两文都突出景物如来自仙境,超凡脱俗。 [解析]理解景物的特点,可以通过抓关键词理解。甲文用“高”写山峰,用“清”写水……充满了喜爱之情;文 首的总领句,直接写景色之美。乙文中用“容”和“意”写山水,用“入画”写花鸟,都突出了景物之美。甲文 中的“仙都”,乙文中的“非尘境”都写出了景色的超凡脱俗。 5.甲文借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表达不愿出仕做官的思想观点;乙文借自然景物的奇怪,委婉地表达想逃离皇 宫的情感。 [解析]解答此题,要从关键语句入手。甲文中的“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的是作者对自然山水 的喜爱,乙文“岂非天生嘉卉,以待宸游哉”表达作者想逃离皇宫的念头。 [乙参考译文]   我因为校勘皇室的典籍,共四次到避暑山庄:丁未年的冬天,戊申年的秋天,己酉年的夏天,壬子年的春天, 四季的风景都游赏过了。每次泛舟到文津阁,只见山的容颜、水的意韵,都是天然模样;树木姿态、流泉声响, 都不是尘世的境界。阴晴朝暮,千态万状,即使一只鸟一朵花,也可以写入图画之中。其中特别奇怪的是,沿坡 连谷的细草,都是绿茸茸的像地毯一样,只有几寸高,整齐得像裁剪出来似的,没有一棵是长短不齐的,园丁称 这些细草为“规矩草”。出了山庄围墙才几步远,这种草就参差不齐随意滋长了。这难道不是天生美好的草木,等待皇上来游玩吗? 记承天寺夜游 1.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 [解析]本题考查朗读停顿,要结合句意来分析。“其上”意思是那上面的,修饰“深山幽林”,意义上两者是一 体的,故不能分开。“逾”是更加的意思,与“峭险”连在一起,表示“深山幽林”的状态。因此在“幽林”后 停顿。 2.(1)共同,一起 (2)只是 (3)名词用作动词,架桥 (4)同“纹”,花纹 [解析]本题考查解释文言词语。“相与”表示一起,共同;“但”不能翻译成“但是”,这里是轻微转折,译成“只 是”;“桥”是名词用作动词,架桥;“文”的所有释义放在此句中都不通,只能想到可能是通假字,况且前面有 “织”,自然想到纺织物的花纹。 3.(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 (2)石涧的源头,都出自石城村的东南方向,那中间可以游览玩乐的地方还有好几处。 4.两文都流露出作者复杂的情感,既有陶醉于美景的快乐和满足,也有难言的忧伤和哀怨,通过借美好景色来 自我安慰。 [解析]本题考查作品思想内容。题干已经表明两文体裁相同,背景相似,作者遭遇相似,可以借此挖掘作者隐藏 在文中的情感。对美景的留恋陶醉,实际上是作者借美景来自我安慰,自我排遣,其中隐藏着难以言明的忧伤和 哀怨:对遭遇不公的愤懑。 5.两文写景时都善用比喻,都运用了反问的手法,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手法。要求寻找相同手法,可先将甲文的写法罗列出来,然后再到乙文寻找验证,如果乙文 也有那就是相同之处。甲文作为课内讲读文章,学生应该知晓其写法:比喻、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反问。乙 文“流若织文,响若操琴”可知是动静结合,“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可知是比喻,“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可 知是反问,而乙文没有虚写之景,都是实写。由此可以归纳出两文写法相同之处。 [乙参考译文]   游览、整修石渠的事情已经结束,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来到土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座桥。比石渠的 水量大三分之一,接连不断的石头作为水的底部,宽达到水的两岸。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门堂的基石,有的像 筵席上摆满菜肴,有的像用门槛隔开的内外屋。水在它上面,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水流叮咚,响声像是弹琴声, 拎着衣服赤脚过去,折竹子,扫陈叶,排腐木,清出一块可排十八九张交椅的空地。交织的流水,激撞的水声,皆 在椅下;像翠鸟羽毛般的树木,像鱼龙鳞甲般的石块,都遮蔽在交椅之上。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 乐的吗?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到这里吗?得意的日子,与石渠相同。   从袁家渴来的人,先到石渠后到石涧;从百家濑上山到这里的人,先到石涧后到石渠。石涧的源头,都出自 石城村的东南,那中间可以游览玩乐的地方还有好几处。那上面的深山老林更加险峻,道路狭窄不能走到尽头。与朱元思书 1.(1)飞奔的马 (2)发出 (3)约束,阻止 (4)着,涂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词语的解释。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 来判断。 2.C  3.(1)(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2)这种快乐(只能)留给山中的僧人和游览的客人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说呢?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要在把握全篇整体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文理解句 意,并力求以直译为主。句子翻译要做到字字落实,文从字顺,不能只翻译大概而不求精准,特别是关键词语要 翻译到位。 4.寄情山水、热爱山水,欣赏大自然之美,洗掉内心的尘垢,保持一份内心的清净和独立的人格、情操;但又流 露出一种避世、避俗的心态。 [乙参考译文]   西湖景色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一天里最美的是早晨的烟雾,是傍晚山间的山光。   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气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开放,景观更是奇特。石篑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 中的梅花,是张功甫家中的旧物,应该赶快去观赏。”我当时迷恋着桃花,竟舍不得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一 带,绿柳迎风飘拂如绿烟,桃花盛开如红雾,弥漫二十多里。美妙的音乐随风飘扬,带粉香的汗水如雨流淌;穿着 各色丝织品的富裕的游客很多,比堤畔的草还多,真是艳丽极了。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 升,夕阳未下时才最浓艳。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 趣韵味。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述说呢! 富贵不能淫 1.(1)同“汝”,你 (2)有时 (3)离开 (4)恰逢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释义。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 变化。第(1)题“往之女家”意思是“到了你的家”,“女”是通假字,同“汝”,你。此为课内学过的知识,比 较简单;第(2)题“或败奔”的“或”是古今异义词,联系我们学过的《马说》中“或尽粟一石”中的“或”, 可知其在这里表示“有时”;第(3)题“同敞危坐不去”中“去”联系《岳阳楼记》:“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 讥”可知“去”在这里的意思是“离开”;第(4)题“适同敞自灵川至”中的“适”联系成语“适逢其会”可 知“适”是“恰逢”的意思。 2.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3.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A 项,助词,的/代词,指所借书籍;B 项,疑问代词。相当于“怎 么、哪里”(多用于反问句)/语气词,用于句尾,补足语气;C 项,连词,于是/副词,竟然、居然;D 项,副词,实在, 确实。 4.(1)军中的将士因此都很敬服同敞。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本句中的关键词“以是”是“因此”之意,“服”是“敬服,佩服”之意,抓 住重点词的解释,连词成句即可。 (2)经过了四十多天,张同敞整理好衣帽,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抓住重点词语:“阅”的意思是“经过、经历”;“就刃” 的意思是“靠近刀刃”引申为“就义”;“颜色”的意思是“脸色”。最后连词成句即可。 5.能,因为同敞不同意投降,被敌人幽禁之后,依旧坦然自若,与他人吟诗作赋,临刑时脸色一点也没变,正是 “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体现。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翻译全文的基础上,我们知道同敞被捕后,不投降、不偷生,囚禁时坦然 自处,就义时面不改色,这就是威武不能屈的表现,当然可以作为论据了。 [乙参考译文] 张同敞具有文武才能,为人慷慨,意气风发。每次随军出征,他都乘马冲锋在众将的前面,有时战争失利溃 退,张同敞端正地坐着不离开,众将见状又杀了回来,有时获得胜利。军中的将士因此都很敬服张同敞。顺治七 年,大军攻破严关,众将都放弃桂林逃跑,城中空虚无人,唯有瞿式耜端正地坐在府中,恰逢张同敞从灵川赶到, 见到瞿式耜。瞿式耜说:“我是留守,应当为守城牺牲,你没有守城的责任,为什么不离开?”同敞态度严肃地 说:“古人以独自做君子为耻辱,你怎么能不允许我与你一起赴死呢?”瞿式耜大喜,拿酒与其同饮,点亮烛火一 直到天亮。第二天早晨被俘。敌人劝他们投降,不听从;又劝他们削发为僧,又不听从。于是敌人将他们幽居在 民房里,虽然处于不同的屋子,但能听到彼此的声息,两人每天都赋诗唱和。经过四十多天,张同敞整理好衣帽, 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及田横降/高帝诏卫尉/不听为仇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要注意抓住“田横”“高帝”两个关键词,并结合句意来断句。 2.(1)选拔、任用 (2)违背 (3)亲自 (4)相像,类似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自”根据句意比较容易判断,“类”可联系《核舟记》中“佛印绝类弥勒” 或成语“画虎不成反类犬”来理解。 3.(1)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势力、地位相当的国 家,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2)现在将军您攻取祝阿而立身扬名,历下和祝阿都是齐国的西界,你与韩信的功绩也足以相比。[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1)句要注意正确翻译出“入”和“出”的含义,(2)句要注意补充出“此” 所指代的内容。 4.有志者事竟成也。 [解析]本题考查对两文内容的综合理解能力。答题之前,需要首先理解两文内容。甲文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 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 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 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乙文是写光武帝刘秀表彰大将军耿弇的一段话。他先表彰耿弇的功劳,以 淮阴侯韩信做衬托;再用“有志者事竟成也”激励他。从两文内容来看,“有志者事竟成也”显然是重叠部分。 5.虽出身卑微,但最后都做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业绩。 [解析]甲文中的“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他们发迹的地点分别是“畎 亩”“版筑”“鱼盐”“士”“海”“市”,这说明其身份卑微,但最后都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乙文中,光武帝 将耿弇与韩信相提并论,可见其功绩之伟。 [乙参考译文]   光武帝来到临淄,亲自慰劳军队,群臣在这里隆重地聚会。光武帝对耿弇说:“从前韩信因攻破历下而开创 基业,现在将军您攻取祝阿而立身扬名,历下和祝阿都是齐国的西界,你与韩信的功绩也足以相比。但韩信袭击 的是已经投降的对手,将军却独力战胜强大的敌人,这个功绩的取得,确实要比韩信难。再说田横烹杀了郦生, 等到田横投降,汉高帝下诏告诫卫尉郦商,不许他与田横结仇。张步也曾杀过伏隆,如果张步前来归降,我也要 下诏给司徒伏湛,要他消除仇怨。这两件事又更加相似了。将军从前在南阳时,就提出了这项重要的计策,我原 以为迂远疏阔,很难实现,现在看来,真是有志者事竟成啊!” 愚公移山 1.(1)肩负、扛(挑) (2)覆灭 (3)放弃,放下不管 (4)称职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解释。对课内的文言词语,要加强识记,尤其是对特殊用法,如古今异义、词类活 用的词语。对于课外的文段,要联系学过的文言词语来作答。考在课外,得法课内。如“覆”,可以联系《出师 表》中“后值倾覆”的“覆”来解释。“置”可以联系成语“置之不理”中的“置”来理解。 2.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A 项,“且焉置土石”的“焉”是代词,哪里;“有子存 焉”的“焉”是语气词,可不译。B 项,“达于汉阴”的“于”是介词,到;“言于王曰”的“于”是介词,对。C 项,“尽以与军吏”的“以”是介词,把;“王以母先言”的“以”是连词,因为。D 项,两个“之”都是代词。 3.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语句节奏的划分。划分的时候,应该以词语的意义为单位,表达一个意义的词语就不能 被划分开。题目中还做出了提示,“划两处”。“括”是人名,他所做的事是“为将”,因此第一处划分为“今括一旦为将”。“无……者”是一个固定搭配,所以“吏无敢仰视之者”是一个意义单位,这样就能断开了。 4.(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子都比不上。 (2)他父亲当时做(是)将领,用自己的俸禄供养的食客(谋士)要以“十”这个数目来计算,所结交的朋友要以“百” 这个数目来计算。(此句可意译,翻译出大意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1)中关键词“固”是“顽固”的意思,“彻”是“通达(这里指改变)” 的意思。(2)中关键词“将”是“大将、将军”的意思,“饭”是“供养”的意思,“友”是“结交的朋友”的 意思。 5.考虑问题周到,观察细致入微(答出一点即可) 见识深远、处事周密(答出一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特点、品质的分析。解答的时候,要着眼于这两件事中她的具体表现,根据其言行 来分析性格特点,然后用准确的词语概括出来。 [乙参考译文] 赵国的大将、封为马服君的赵奢的妻子,是赵括的母亲。秦国攻打赵国,赵孝成王命令赵括代替廉颇为大 将。将要出征,赵括的母亲呈上书信向赵王诉说道:“赵括不可以被任命为大将。”赵王问道:“这是为什么 呢?”(赵括的母亲)说:“原先我侍奉赵括的父亲时,孩子的父亲当时身为将领,他用自己的俸禄供养的食客要 以‘十’这个数目来计算;他所结交的朋友要以‘百’这个数目来计算;国王和王室贵族赐赠的钱财丝绸,他把 它们全部都分给军吏、士大夫;从接受出征命令的日子起,就不再过问家中私事。现在赵括一旦做了大将,面向 东接受军吏的拜见,军吏中没有敢于抬头亲近地看他的人;赵王所赐赠的金钱丝绸,他回家后也全部收藏起来; 而且每天寻找可买的合宜的田地房屋。国王您认为他像他的父亲吗?父亲、儿子不同,居心有着差异。我希望 国王不要派遣赵括为大将领兵出征了吧!”赵王说:“(作为赵括的母亲,)你还是放下这事不要管了吧,我的计 划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说:“国王您最终还是要派遣他为将,那么如果有了(赵括)不称大将职责的情况 发生,我这个老妇人能够不随着受处罚吗?”赵王说:“不会连累你的。”   赵括不久就领兵出征,代替廉颇才三十多天,赵军果然大败,赵括战死而赵军倾覆。赵王因赵括的母亲有言 在先,所以最终没有加罪于她。 周亚夫军细柳 1.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断句。可结合文言句子的意思来断句,本句意为“李牧到任,按照原来的规章(办 事),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故此句正确的断句为“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2.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A 项,驻军/军队;B 项,经过/驻扎;C 项,派遣/派遣;D 项,到/的。故选 C。 3.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文帝“改容式车”不是为了显示“君威”,而是皇上因周亚夫治军严谨而感 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在横木上。 4.(1)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2)像这样连续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和损失。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有些关键的得分点一定要译正确,如(1)约:规定。(2)如是:像这样;亡:伤亡。 5.共同点:①治军严谨(恪尽职守、令出如山);②坚持原则(刚正不阿、不取悦君主)。 独特之处:李牧做到了厚遇战士(在战略战术上以退为进,蓄势以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甲文中“将军约”和乙文中“如故约”表明二者治军严谨;甲文中周亚夫面对 文帝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乙文中李牧戍边因坚守不出兵而罢官,后 来重新启用后还是按照以前的方法来抵御匈奴,均可见二者坚持原则。乙文中李牧“城市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 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他下令)每天杀几头牛犒劳士兵”,甲文中并没有周亚夫如何对待士兵的描述,甲文中 也未写周亚夫如何抵御外敌的战略战术的内容。故二者不同之处为“李牧做到了厚遇战士;在战略战术上以退 为进,蓄势以待”。 [乙参考译文]   李牧是赵国的优秀将领。常年驻扎在雁门郡,防御匈奴。(他有权)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城市的税收都 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他下令)每天杀几头牛犒劳士兵,操练射箭、骑马,优待战士。(他)制定规 章说:“匈奴如果侵入边境来抢掠,(应)立即收拢人马物资进入营垒坚守,有胆敢(擅自)捕捉俘虏的处斩刑。” 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台就点烽火报警,(战士们)随即进入营垒防守,不敢应战。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伤 亡和损失。可是匈奴认为李牧是胆小怕事,就连赵国的边防兵士也认为我们将军胆小怕事。   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仍像以前一样。赵王大怒,调他回京,派别人代替他边将的职务。(这样过了)一年多, 匈奴每次来侵犯,(新将领都)出战。多次失利,伤亡损失很多。又请李牧出山。李牧到任,按照原来的规章(办 事),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守边将士每日得到奖赏却不被任用,都希望与匈奴一战。这时(李牧)就准备了经过 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曾经获得)百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弓弩手十万人,全部组 织起来进行军事演习。李牧大量布下奇特的战阵,大败匈奴十几万人马。这以后十几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 境城邑。 桃花源记 1.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 [解析]此题考查划分朗读节奏的能力。“则”常用在句首,其后可以停顿,“久矣”之前停顿。 2.(1)田间小路 (2)做记号 (3)同“只” (4)减短 [解析]此题考查正确释义的能力。“止”是一个通假字;“衰”联系“再而衰”中“衰”的含义来作答。 3.(1)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土地、优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2)一般来说,天下像这样的地方很多,不单单是桃花源而已。 [解析]此题考查正确译句的能力。(1)句,注意重点词语“平旷”“俨然”“属”;(2)句,注意重点词语 “意”“若”“众”“独”。4.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醯,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选文内容的能力。文中“道极险远……故寿”交代了老人村中人能长寿的原因。 5.甲文再寻桃源不可得,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乙文则来证明传说中的桃花源并非仙境, 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 [解析]此题考查对选文主题的理解。甲文是作者虚构的场景,桃花源是作者理想的寄托,寻而不得是作者对理 想的一份追求;乙文再寻桃源,则说明社会多是名利场,这一方净土是不存在的。 [乙参考译文]   世上所传的桃花源这件事,很多都夸大其词。考查陶渊明所记载的,只说是先祖逃避秦朝的战乱来到这里, 那么渔人所见的都是避乱人的子孙,并非秦朝人是不死的。又说杀鸡作为食物,哪里有仙人杀生的?   以前说南阳有菊水,水质香甜,住了三十多户人家,喝那里的水都长寿,有的活了一百二三十岁。四川青城 山那里有个老人村,(据说)有五世同堂的人。道路极其危险遥远,活着的时候不吃盐和醋,而且溪水中有很多枸 杞,(它的)根弯弯曲曲像龙和蛇一样,喝了那的水就会长寿。近些年道路稍微通畅,逐渐能够接触到日常的调味 品,故而寿命减短,桃花源大概就是与此类似的情况。假如武陵太守得以到达那里,那里早就成为很多人争夺的 地方了。一般来说,天下像这样的地方很多,不单单是桃花源而已。 小石潭记 1.(1)其岸势/犬牙差互  (2)其缺者/为崖峭岩窟 [解析]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文言句子在主语和谓语之间需停顿,所以(1)句划在“其岸势” 之后,(2)句划在“其缺者”后面。 2.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能力。A 项中“布”的意思分别是:映;铺。B 项中“可”的意 思都是:可以。C 项中“下”的意思分别是:向下;下面。D 项中“清”的意思分别是:凄清;清澈。故选 B。 3.(1)(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来到初潭,(这里)最奇丽,几乎难以描绘形容。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1)句应注意“斗”和“蛇”,都是名词作状语,分别是“像北斗星那 样”“像蛇那样”的意思。(2)句应注意“殆”是“几乎”的意思。 4.甲文: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乙文:其略若剖大瓮,侧立千尺,溪水积焉。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理解甲、乙两文意思的基础上不难找出描写小石潭和初潭全貌的句 子。 5.甲文画线句中“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写鱼和鱼影的静态之美,“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写鱼的动态之 美。这样动静结合,从侧面表现了水的清澈。乙文画线句前面句子展现了初潭外形之奇和外形的静态之美。“有 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给静静的初潭增添了无限情趣和生机,具有动态之美。[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题目明确指出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只要从两文中分 别找出相关语句并简要分析即可。 [乙参考译文]   黄溪距离永州城约七十里,由东屯向南行走六百步,就到达黄神祠。黄神祠上面的高山犹如两面站立的高 墙,山上并排生长着红花绿草,(这些花花草草)顺着山势蜿蜒起伏,或升或降,或沉或浮。那些没有花草的地方, 则是悬崖峭壁和各种岩洞。黄溪水底都水平铺满了小石头。过了黄神祠,提起裤脚涉水八十步,来到初潭,(这 里)最奇丽,几乎难以描绘形容。初潭的大概轮廓像一个剖开的大瓮,侧壁高达千尺,溪水汇聚在这里。乌光油 亮,像贮了一瓮画眉妆的油膏,水流疾速像一道白虹,深沉无声地流动。有数百尾鱼儿游来游去,正会聚在石头 底下。 核舟记 1.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 2.(1)模拟 (2)大约 (3)同“屈”,弯曲 (4)清清楚楚 3.(1)(他)曾经送我一个桃核刻制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览赤壁(的情景)。 (2)打开窗子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3)门里面有一个和尚,侧着耳朵专心致志地听着外面的声音。 4.①材料微小,刻物繁多;②细微精巧,形神兼备;③布局合理,色彩协调;④构思巧妙,紧扣主题。 5.甲:突出“大苏泛赤壁”的主题、表现核舟的奇巧;乙:交代桃核雕刻主题的来源,增加文学性。 [乙参考译文]   我的弟弟得到了一枚桃核坠子,它长五分左右,横宽四分。   整个桃核正面和背面全是山。在山的低洼处插出一座城来,城墙垛子分明,可以计算数目,城顶有高楼,楼 门大开,其中有人,像是打更的更夫,拿着鼓槌打鼓,好像不能忍受这寒冷的天气一样。靠近山脚有一座寺院,隐 蔽着三棵古老的松树。松树下面开了两扇门,可以打开和闭合。门里面有一个和尚,侧着耳朵专心致志地听着 外面的声音。松树东面来了一个和尚,背着佛经匆忙地前行,好像是刚参加完佛教活动晚归的人。   桃核旁边露出七级宝塔,距离河滩有半分远。靠近河滩系着一条小船,在蓬窗短船之间,有一个船客靠着茶 几在休憩,样子好像快要睡醒了。船尾有一个小童,抱着火炉在吹火,大概是烧水给客人泡茶喝吧!山顶月亮昏 暗呈半圆形,夹杂着稀疏的几点星星。山下面则是波纹涨起来了,显示出大潮要来的征兆。整个桃坠的创意取 自于唐朝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 北冥有鱼 1.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读的掌握。首先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根据现代汉语的“主/谓”停顿方式进行断句。该句翻译成“怎能和它一样了解天地的高远呢”。 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理解。A 项,这(这样)。B 项,怎么、怎能。C 项,大风/气息。D 项,唱 歌。故选 C。 3.(1)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盘旋在暴风上面,飞上九万里的高空。 (2)希望大王宽恕我的罪过,让我把话说完。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对于句中重点词,一定要重点翻译,如(1)句“徙(迁徙)”“击(拍打,这 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抟(盘旋飞翔)”“上(向上)”。(2)句“愿(希望)”“宽(宽恕)”“毕 (完)”。 4.C [解析]本题考查对两篇文章内容的理解。宋玉认为《阳春》《白雪》属于高雅之曲。 5.甲文以大鹏南飞作比喻,说明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大鹏状似逍遥, 其实还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乙文宋玉采用比喻的论证方式来回答楚襄王所说“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的问 题,得出“其曲弥高,其和弥寡”的结论。 [解析]本题考查比喻修辞方法的运用。从文中找出使用比喻的相关句子,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一修辞方法 的作用,注意要联系两文的主旨作答。 [乙参考译文]   楚襄王问宋玉说:“先生也许有不检点的行为吧?为什么世人百姓都那么不称赞你呢?”宋玉回答说:“嗯, 是的,有这种情况。希望大王宽恕我的罪过,让我把话说完。有个客人在都城里唱歌,起初唱《下里》《巴人》, 都城里聚集在一起跟着他唱的有几千人。后来唱《阳阿》《薤露》,都城里聚集在一起跟着他唱的有几百人。 等到唱《阳春》《白雪》的时候,都城里聚集在一起跟着他唱的不过几十人。最后引用商声,刻画羽声,夹杂运 用流动的徵声时,都城里聚集在一起跟着他应和的不过几人罢了。这样看来,歌曲越是高雅,能应和的人也就越 少。所以鸟中有凤凰,鱼中有鲲。凤凰向上腾飞九千里,穿越云霓,背负苍天,两只脚搅乱浮云,翱翔在那极高远 的天上。那篱笆下面的 雀,怎能和它一样了解天地的高远呢?鲲早晨从昆仑山脚下出发,中午在碣石山上晒脊 背,夜晚在孟诸过夜。那一尺来深水塘里的小鲵鱼,怎能和它一样测知江海的广阔呢?所以不光鸟中有凤凰,鱼 中有鲲,士人中也有杰出人才。圣人有高明的思想和美好的操行,超脱世事而独自居处,一般的世人百姓又怎能 知道臣的作为呢?”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1)本来 (2)追溯 (3)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 (4)下棋 2.(1)到溪边钓鱼,溪水深而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甜而酒水清。 (2)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 3.庄子乐则在庄子看来水中游鱼也乐 游人乐太守也乐(或者太守与民同乐) 4.[甲]文中用鱼儿的快乐折射出庄子内心的愉快、高兴,正因庄子心胸豁达,对于一切事物都抱以欣赏的态度,才会有超然物外的乐趣。用自己的快乐去发现生活中的快乐,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不过分拘泥于现实,才 会有物外之趣。[乙]文中太守因为看到滁州的生活安定,有闲暇时间游山玩水,所以很快乐。百姓生活安定的 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太守管治得当,才会出现这一片政通人和的景象,太守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的伟大情怀。 虽有嘉肴 1.(1)味美 (2)反思,反省 (3)这,这样 (4)跑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第(1)题和第(2)题为课内重点注释词语。第(3)题“是”有 “这”“判断动词”等义,这里结合上下文意思可知是“这”,可联系《河中石兽》中“如是再啮”的“是”, 意思是“这样”。第(4)题“走”可联系《木兰诗》中“双兔傍地走”的“走”,意思是“跑”。 2.B [解析]本题考查判断常见文言句读的能力。解答时要根据语意来判断。一般情况下,可以遵循如下技法:①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②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③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④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这句话的意思是:外甥聪明敏锐,一 定能理解我所说的这些,因此我就详尽地介绍给你。由此可知断句为 B。 3.(1)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你)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1)根据上下文语境,抓住重点词语:“至”,最好的;“弗”,不;“善”, 好处。(2)根据上下文语境,抓住重点词语:“人事”,人世间的俗事;“尽”,全。 4.①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②乙文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甲文的观点“教学相长”即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所以虽谈到学习,但 更多地体现二者相互促进的作用。乙文“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即一定能摒弃人世间的俗事,专心治学。 即“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侧重的是学习要独立思考。 [乙参考译文] 师川外甥奉议:自从分别以来,我天天想念你。春天到了,天气渐渐暖和,我想你在侍奉双亲之余,一定能抛 开人世间的俗事,专心治学。你从前来信中写道:“当用十年的工夫,修养心性,探索道义法则。”我很赞赏这 句话,如果真正做到,则可以与古人媲美。学习要有正确的方法,读书时必须力求对书中的一字一句进行钻研, 以使自己能对书中所言有透彻的了解,这才见到古人读书的用心之处。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收到效果,不 至于白费力气。如果还想深入进去,必须摒弃对学问以外的事物的追慕,全身心投入。读书时必须打扫干净书 房,烧上香,使心思专一,才能深入领会书中所言。少年的性情往往气盛骄躁,如果能经常这么做,就可以事半功 倍,大见成效。外甥聪明敏锐,一定能理解我所说的这些,因此我就详尽地介绍给你。 大道之行也 1.(1)以……为亲 (2)同“悦”,愉快(3)代词,指“木”(木头) (4)处罚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释文言词语,一方面要结合语句的意思来理解,一方面要学会从 课内学过的词语进行迁移。“亲”课内积累过。“秦民大说”的“说”,通过语境来看,应该是“高兴、愉悦” 的意思,是一个通假字,《论语》中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句子。“有一人徙之”的“之”,通过上文“乃 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可以看出“之”在这里是代词,代指“木”。“法”根据语境较好判断。 2.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一般情况下,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 子的结构。A 项,“故”是连词,“人不独亲其亲”是一个主谓句,所以在“故”和“人”之间应断开,所以这 个句子应断为:“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招募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给十金。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民有能徙置北门者”是定 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应该是“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重点词语“募”应翻译为“招募”,“予”应翻译为 “赏给”。 4.不同意。示例一:因为太子当继承人不符合“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特征。 示例二:太子老师代罚不符合“修睦”(成员间建立良好关系)的特征。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再阐述理由。通过乙文“君嗣也, 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等语句,可以看出乙文并没有进入甲文所说的大同社会,因此应表 明“不同意”的观点。然后围绕“太子当继承人”和“太子老师代罚”的角度进行分析。 [乙参考译文]   变法的条令已经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恐怕百姓不相信,就在国都后边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 招募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给十金。百姓认为这件事奇怪,没人敢搬。又宣布“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五 十金”。有一个人把它搬走了,当下就给了他五十金,来表明不欺骗。最终下令颁布了新法。   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将依新法处罚太子。 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以墨刑处罚了给他传授知识 的老师公孙贾。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 东西,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 马 说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解析]“且”是连词,可与下面的内容划分开,“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表达两层意思,“其能千里也”是“安 求”的目标。 2.B [解析]A 项两个“尽”分别是“吃完”和“尽头”的意思。C 项两个“策”分别是“用马鞭驱赶”和“马 鞭”的意思。D 项两个“相”分别是“观看”和“相互”的意思。B 项两个“欲”都是“想要”的意思。故选B。 3.(1)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 (2)(有才能的人)早就埋没在一个角落里,到现在还在叹息不止;还没有能够驰骋在广阔的天地里,多么希望有 人赏识(自己)。 4.甲文重在写千里马的遭遇,乙文重在写相马的过程。 [解析]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甲文通篇都在写千里马的遭遇,乙文主要写徐先生相马的过程。 5.两篇文章借写千里马需要赏识,表达自己希望得到赏识得到重用的愿望。 [解析]两篇文章虽然所写内容不同,但文章最后都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仔细品味文末的语句可知。 [乙参考译文]   徐先生观马,不看它的外表,不看它的力量,(关键是)看马的品性,深奥得不能理解。用什么标准检验它的 品性呢?脖子上长着青黑的鬃毛,跑起来能带动风,眼睛像黄金一样闪着光亮。马蹄坚实而圆平,蹄印有如印花, 毛色深红还有花纹。人们都整齐地排列在路边看它,好像一堵墙。大家说它像龙,像鹿,其他的就不敢比方了。   徐先生则和众人的评价不同,(他)从马的毛色之外品味马的品质,像用镜子看东西,照到它的心里。(观马 的时候)徐先生心里似想又没有想,他的眼睛像是在看其实没有看。如空船无人自己在晃动,高大的树木在风中 停止不动。(这匹马)合乎自然规律,让人忘记它的形体,哪里有这样超常的马呢?像这样的马,(跑起来)蹄子不 贴地面,影子跟不上身形,奔腾在天地之间,呼吸着四海之气,速度快得能阻拦着奋飞的大鸟,能超过坠落的流 星。太阳在它面前像没有转动,风在它面前也像停止了。大宛国也贡献不出它这样的宝马,伯乐烧掉《相马经》, 不再相马。这样突出的马,占尽天下的好名声,也是应该的。   哎呀!徐先生不来,劣马和好马共在一槽。徐先生一来,好马就从劣马中分出来了。由此看来,世上有才能 的人,得到重用就像老虎一样发挥能力,得不到重用就像老鼠一样。和相马有什么区别呢?那些小人,自身没有 才能,遇到的皇帝却有徐先生的眼光。(有才能的人)早就埋没在一个角落里,到现在还在叹息不止;还没有能够 驰骋在广阔的天地里,多么希望有人赏识(自己)。有时超然物外,自得其乐,当猛然醒悟的时候就会心神不定。 如果能够像那些人一样受到重用,那他们一生的愿望就完成了。 岳阳楼记 1.(1)日光 (2)如果没有 (3)至,到达 (4)先前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第(1)(2)题中的加点词语均为古今异义词。“景”的古义是“日光”,今义 是“风景”;“微”的古义是“没有”,今义是“细小”。第(3)题中的“极”可联系课内文《岳阳楼记》中“南 极潇湘”的“极”解释。第(4)题中的“乡”通假“向”,可译为“先前”。 2.D [解析]本题考查虚词的含义与用法。A 项:①中的“者”为代词,相当于“……人”;②中的“者”也为 代词,可译为“种”“样”。B 项:①中的“乃”为副词,可译为“竟然”“居然”;②中的“乃”为连词,可译 为“于是”。C 项:①中的“于”为介词,可译为“在”;②中的“于”也为介词,相当于“比”。D 项:①②两句中的“而”均为连词,表示转折,可译为“却”“但是”。 3.(1)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2)大凡人的感情,喜欢追求远离自己的东西,而遗弃眼前的事物。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第(1)题中的“求”可译为“探求”;“古仁人”指古代品德高尚的 人;“或”可译为“或许”“也许”。第(2)题中的“之”可译为“的”;“骛”可译为“追求”;“遗”可译为 “遗弃”。 4.甲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乙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解析]本题考查对于两文主题的综合理解能力。甲文通过描写迁客骚人在天气变化时的“览物之情”,表达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乙文讲述了作者登南京扫叶楼的所见所闻所感,告诉人们: 不应一味舍近求远,其实在我们的身边,隐藏着许多我们应当发现却还未发现的东西。 5.篇末发表议论,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本题考查两文所运用的写作手法。甲文自“嗟夫”开始的整个自然段,全是抒情、议论,表现了作者“不 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乙文末段也是议论,告诉 人们不应一味舍近求远,其实在我们的身边,隐藏着许多我们应当发现却还未发现的东西。 [乙参考译文]   从我回到江宁后,喜爱上这里奇丽的山川美景,空闲时曾与朋友登上石头城,游历钟阜山,在后湖泛舟(游 乐)。南面远至芙蓉山、天阙山诸峰,北面攀上燕子矶,俯看急流汹涌的江流。我认为江宁一带的奇丽的山水, 都在这里了。(因此)有朋友邀请我(游览江宁一带),就感到厌倦了,想放弃这里而到其他地方(远处)游览。   但是,在四望矶上有扫叶楼,离我家不到一里地,竟然从未去过。辛酉年秋天,金坛的王中子到我家探访我, 说起扫叶楼,于是两人便一同去那里。这座楼建在(四望矶的)小山之顶,(山上)土净石秀,(小楼)旁大树茂密, 山风西面吹来,落叶纷纷,(满地的)青黄两色的叶子堆叠交杂,绚烂得像一幅织锦。等到(我们)向上登上(扫叶 楼),(放眼看去),这里近接城区市井,远连江心小岛;云烟缭绕的村舍,沙滩边的水鸟,江中的风帆,(这些)幽深 而旷远、瑰丽而奇特的景色,全都呈现在案头席边。即使是以前所认为的奇异美景,又怎能超过这里呢?   大凡人的感情,喜欢追求远离自己的东西,而遗弃眼前的事物。这大概是远离的东西,获得它一定很艰难, 则把它看得很重,即便是没有什么可获得的,也不在意;而在身边的东西,得到它一定很容易,就把它看得很轻, 即便会有所获得,也不当回事。 醉翁亭记 1.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重点实词的含义。A 项:①中的“临”可译为“在……旁”;②中的“临”可译为 “面对”。B 项:①中的“归”可译为“返回”;②中的“归”可译为“归依”。C 项:①②两句中的“畏”均可 译为“畏惧、害怕”。D 项:①中的“上”指君上,泛指统治者;②中的“上”是动词,可译为“长到”。 2.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能力。通过认真观察、品味,不难发现整句话的意思是:百姓富裕 就能安心地生活在家乡并且重视自己的产业,这样就能服从上司,害怕犯法,如果百姓尊敬官吏害怕犯罪就容 易统治。根据意思可将整个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为: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3.(1)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2)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须首先使百姓富裕起来,然后(才能)统治他们。 4.甲文:与民同乐;乙文:只有民富,国家才会强大。 [解析]本题考查对于两文内容的综合理解能力。两文内容确实都与“民”——即普通百姓有关。甲文中的欧 阳修,当时被贬到滁州任太守,游览山水,与百姓打成一片,体现“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乙文是一段短论,作 者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政治主张。 5.甲文:①为政不奢靡。②治下百姓和谐。③追求与民同乐。乙文:提出了“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观点,具 有进步意义。 [乙参考译文]   但凡治理国家的方法,必须首先使百姓富裕起来。百姓富裕就容易统治,百姓贫穷就难以统治。凭什么知 道是这样的呢?百姓富裕就能安心地生活在家乡并且重视自己的产业,这样就能服从上司,害怕犯法,如果百姓 尊敬官吏害怕犯罪就容易统治。百姓贫穷就不安心生活在家乡,并且轻视自家的产业,就敢于冒犯官吏违犯法 令,如果百姓敢冒犯官吏违犯法令就难以统治了。所以太平无事的国家中(百姓)长久富裕,动乱多事的国家中 (百姓)长久贫穷。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须首先使百姓富裕起来,然后(才能)统治他们。 湖心亭看雪 1.观朱霞/悟其明丽/观白云/悟其卷舒 2.(1)全,都 (2)勉强,尽力 (3)领悟 (4)博大宽广的胸怀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重点注意“一”和“浩瀚”两个词语的意思。 3.(1)树上凝着冰花,周围雾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2)那么在游览观赏中,时时处处都有供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要格外注意(2)句中“师友”的正确含义。 4.“独”字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皆”字表现出作者从自然中得到启示,懂得了许多 人生哲理的虚心态度。 [解析]从字面来看,“独”是“单独”的意思,然而仔细品味,我们却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当时孤独的心境与淡淡 的思念故国的情感;“皆”是“全,都”的意思,作者将自然景物全都当成自己的师友,显然表明了一种虚心学 习的态度。 5.甲文通过写景,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及淡淡的故国之思;乙文写景,作者是为了从美景中得到启示,受 到启发。[乙参考译文]   观赏美丽灿烂的彩霞,可以领悟到它光芒四射的艳丽;观赏天空飘浮的白云,可以领悟到它舒卷自如烂漫 多姿的妙态;观赏高山雄峰,可以领悟到它灵秀挺拔的气概;观赏一望无垠的大海,可以领悟到它博大宽广的胸 怀。(从此看来,)天地间到处都是好文章。面对翠绿的竹子,可以品味到它的虚心有节;面对飘香的菊花,可以 品味到它的高风亮节;面对苍松翠柏,可以品味到它傲然不屈的性格;面对兰花香草,可以品味到它幽然醉人的 芳香。那么在游览观赏中,时时处处都有供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鱼我所欲也 1.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A 项:①中的“患”可译为“担心,担忧”;②中的“患”可译为“祸 患”。B 项:①中的“故”可译为“因此,所以”;②中的“故”可译为“原因,缘故”。C 项:①中的“堂”可译 为“房子”;②中的“堂”可译为“朝堂”。D 项:①②两句中的“得”均可译为“实现”。 2.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能力。通读整个句子,不难发现其意思是:向位高权重的人进言,要在 心里藐视他,别把他的地位和权势放在眼里。根据意思,可将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如下: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 巍巍然。 3.(1)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这些位高权重的人所拥有的,都是我不屑于拥有的;而我所希望拥有的,都是古代圣贤们的治国大道。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1)题中的“非独”可译为“不仅,不只是”;“是”是指示代词,可 译为“这种”;“丧”可译为“丧失”。第(2)题中的“彼”指位高权重的人;“之”是助词,可译为“的”。 4.甲文:舍生取义;乙文:得志不为奢。 [解析]本题考查对于两文主旨的理解与把握的能力。很显然,用“舍生取义”四字来概括甲文中作者的观点, 再恰当不过;在乙文中,孟子认为,向位高显贵的人说话,要藐视他,不要把他的显赫地位和权势放在眼里。同时, 言语中也透露出“得志不为奢”的意思。 5.对比论证。 [乙参考译文]   孟子说:“向位高权重的人进言,要在心里藐视他,别把他的地位和权势放在眼里。心里要这样想:虽然你 的房子很高大,连屋檐都有几尺宽,但如果将来我也得志了,才不屑于这样呢;虽然你整天面对满满一桌子的山 珍海味,侍奉你的女婢有几百人,但如果将来我也得志了,才不屑于这样呢;虽然你可以饮酒作乐,去郊外打猎 的时候,随行的车驾有上千辆,但如果将来我也得志了,才不屑于这样呢。这些位高权重的人所拥有的,都是我 不屑于拥有的;而我所希望拥有的,都是古代圣贤们的治国大道。我为什么要怕他们呢?” 唐雎不辱使命 1.(1)不祥 (2)同“苍”(3)补偿 (4)全,都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识记与理解能力。(1)(2)题直接考查学过的词语,根据平时的积累即可;(3)题 “偿”根据现代汉语的意思组词然后代入句子验证是否恰当;(4)题可从《桃花源记》的句子“皆出酒食”推 断得出。 2.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识记与理解能力。A 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代词,指他的;B 项, 都是“把、用”的意思;C 项,转折连词,虽然/即使;D 项,表祈使语气/代词,指狼。 3.(1)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全国百姓 因此穿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 (2)每次与吴人交战,约定好日期才出战,不用偷袭的方法。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句的翻译。翻译时,尽量要做到字字落实,文从字顺。关键词语“士、缟素、克、方” 的解释要正确。 4.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 [解析]本题考查划分文言语句的朗读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一定要结合句意。这句话的意思是“如 果猎物先被吴人射中却被晋兵获得”,由此可知朗读节奏。 5.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英勇沉着、不卑不亢等。羊祜:足智多谋、宽厚待人、做人坦荡磊落等。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人物性格的能力。根据不同的事迹,抓住关键内容分析人物即可。“每与吴人交兵,克日 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可知他为人坦荡磊落;“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可知其足智多 谋;“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皆封还之”可知他宽厚 待人。 [乙参考译文]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博学多才,善于写文,须眉秀美,善于论辩。每次与吴人交战,约定好日期才出战, 不用偷袭的方法。将帅中有想进献诡诈计谋的人,(羊祜)就拿出美酒让他(们)喝,使他(们)说不出口。吴将邓 香到夏口抢掠,羊祜悬赏活捉邓香,邓香被押来以后,羊祜宽容他,放他回去。邓香感激羊祜不杀之恩,便率亲兵 来降。羊祜率军走到吴国境内,割田里的谷子作军粮,每次都计算所割谷物的数量,然后送去丝绢作赔偿。每次 会集众人在长江沔水一带打猎,都不越过晋的边界。如果猎物先被吴人射中却被晋兵获得,都原封不动交还吴 国人。于是吴国人心悦诚服,称羊祜为“羊公”,而不称他的名字。 送东阳马生序 1.(1)跑 (2)动手 (3)到了 (4)出仕,做官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第(1)题中的“走”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古义为“跑”,今义为“两只脚或四 条腿迅速前进”。第(2)题中的“手”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可译为“动手”。第(3)题中的“至”可联系课文《河 中石兽》中“至石之半”的“至”解释。第(4)题中的“进”可联系课文《岳阳楼记》中“是进亦忧”的“进”解释。 2.方进既厌为小吏/闻蔡父言/心喜 3.(1)因此人们大多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够广泛地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2)被人认为迟钝做不好事,屡次被掾史责骂侮辱。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第(1)题中的“以是”可译为“因此”;“假”可译为“借”。第(2) 题中的“数”可译为“屡次”;“辱”可译为“侮辱”。 4.他们都家境贫寒,刻苦求学,最终取得了成功。 5.示例:①个人的成功与家境没有直接关系。②只有刻苦努力,终会收到回报。 [解析]本题考查对于两文主题的综合理解能力,具有一定的发散性质。答题时,可选择不同的角度作答。例如, 如果站在“家贫”的角度作答,可得出如下结论:个人成功与家境没有直接关系。 [乙参考译文]   翟方进,字子威,汝南上蔡人。他家世代卑微贫贱,到了方进的父亲翟公,爱好学问,任郡文学。方进十二三 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无法继续学习。在太守府供职为小吏,被人认为迟钝做不好事,屡次被掾史责骂侮辱。方 进内心很悲伤,于是到汝南蔡父处相面,向他询问自己适合干的事情。蔡父认为他的相貌与众不同,告诉他 说:“你有封侯的骨相,应当凭经术出仕,努力研习诸生的学问。”方进已经厌倦做小吏,听了蔡父的话,心里很 高兴,因此称病回到家里,向他的后母告别,想要西去京师学习经书。方进的母亲怜爱他年幼,跟他一起来到长 安,织鞋来供他读书。博士教授他《春秋》。他如此学习积累十余年,通晓经术,门徒一天天多起来,许多读书人 都称赞他。两三年后,选拔明经,升任议郎。 曹刿论战 1.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A 项:①中的“安”可译为“安身”;②中的“安”可译为“安定”。B 项:①中的“伐”可译为“讨伐”;②中的“伐”可译为“砍伐”。C 项:①②两句中的“谋”均可译为“谋划”。 D 项:①中的“事”可译为“供奉,送给”,②中的“事”可译为“事情”。 2.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 3.(1)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那么你替我谋划一下,我们应当怎么办? 4.曹刿主要从战术角度解读战争,而赵累则主要从战略角度解读战争。 [解析]本题考查对两文内容的综合理解能力。甲文中“曹刿论战”,主要阐释打赢战争的原理及措施,体现的 是战术层面的意义;乙文中“赵累论战”,则主要是对战争的谋划与宏观把握,体现的是战略层面的意义。 5.示例:一鼓作气 挑拨离间(趁火打劫) [解析]本题考查对两文主要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从甲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可 以概括出成语“一鼓作气”。乙文中,赵累让周赧王撺掇楚将景翠出兵以解宜阳之围,这是典型的挑拨离间,或可说趁火打劫。 [乙参考译文]   秦国攻打韩国的宜阳城,周赧王对大臣赵累说:“你预测一下事情的结果会怎样?”赵累回答说:“宜阳必 定会被秦国攻破。”赧王说:“宜阳在不过八里见方的地方有英勇善战的士兵十万,粮食可以支用好几年;在宜 阳附近有韩国国相公仲的军队二十万,附近还有楚国大将景翠率领的兵士,依山扎寨,相机援救宜阳,秦国一定 不会成功的。”赵累回答说:“攻打宜阳的秦将甘茂是寄居秦国的客将,如果攻打宜阳有功,就成了秦国的周公 旦;如果不成功,就将在秦国被革除官职。秦武王不听群臣父兄们的意见,执意要进攻宜阳,如宜阳攻不下来,秦 武王会以此为耻。(大势如此,)所以我说宜阳一定能攻下来。”周赧王说:“那么你替我谋划一下,我们应当怎 么办?”赵累回答说:“请君王对楚将景翠说:‘你的爵位已经是执圭,你的官职已经是柱国,就是打了胜仗,官 爵也不可能再升了;如果不取胜,就必遭死罪。不如与秦国作对而去援助宜阳。只要你一出兵,秦国就会害怕你 要乘秦军疲惫去袭击它,就一定会拿出宝物送给你,韩国国相公仲也会因为你乘虚攻打秦国而敬慕你,他也一 定会送宝物给你。’” 邹忌讽齐王纳谏 1.(1)偏爱 (2)议论 (3)充实 (4)嘱托 2.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能力。整句话的意思是:百姓用尽了气力才修好城墙,现在又要他们 舍生入死地为我坚守,这时候谁能和我同心!根据意思可将整句话的朗读节奏划分如下: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 以守之/其谁与我! 3.(1)几个月以后,不时有人偶然进谏。 (2)赵襄子准备逃跑,问道:“我到哪里去呢?”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第(1)题中的“时时”可译为“常常,不时”;“间”或译为“间或、偶然”。 第(2)题中的“出”可译为“逃跑”,“何”可译为“哪里”。 4.都具有理性、冷静、善于分析推理的性格特征。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甲文中,齐威王觉得邹忌的话非常有道理,于是广开言路,取得“战胜 于朝廷”的良好效果;乙文中,赵襄子先后两次对随从的话语进行分析,并最终按照自己的意图,去了晋阳。 5.示例:善于听从别人的合理化建议,并对事情进行冷静、深入地分析,才能使事情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对两文主旨的综合理解能力,具有发散性质。甲文中,齐威王听从邹忌的建议,广开言路,最终 使齐国国力强盛;乙文中,受到智伯攻击、准备逃跑的赵襄子通过对事情冷静、客观地分析,最终做出了前往晋 阳的决定。显然,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乙参考答案]   智伯又向赵襄子要求割让蔡、皋狼两个地方。赵襄子拒绝了他。智伯大怒,遂率韩、魏两家的兵马一起去攻打赵氏。赵襄子准备逃跑,问道:“我到哪里去呢?”随从的人说:“长子城离这里近,而且城墙坚厚完整。” 赵襄子说:“百姓用尽了气力才修好城墙,现在又要他们舍生入死地为我坚守,这时候谁能和我同心!”随从的 人说:“邯郸城里的仓库充实(,可以到那里去)。”赵襄子说:“从老百姓那里搜刮粮食来充实仓库,又要使他 们受战争之灾,有谁会来支持我!还是投奔晋阳去吧,那是先主嘱托过的地方,尹铎又待民宽厚,城里的百姓一 定会和我们同舟共济的。”于是前往晋阳。 出师表 1.(1)这里表示原因 (2)痛心、遗憾 (3)抗争 (4)责问、责备 2.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能力。整句话的意思是:陈平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作乱奸臣,希望大王 明察。根据意思可将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如下: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 3.(1)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所以衰败的原因。 (2)我推荐善出奇谋的人,只关心他的计谋是否确实能够有利国家罢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1)题中的“亲”可译为“亲近”;“远”可译为“不亲近,疏远”;“所 以”表示原因。第(2)题中的“诚”可译为“确实,的确”;“计”可译为“计谋”;“耳”可译为“罢了”。 4.亲贤远佞。 [解析]本题考查对两文内容的综合理解能力。甲文中,诸葛亮明确告诉后主要“亲贤远佞”;乙文中,作者叙述 了一个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也能体会出“亲贤远佞”的道理。 5.诸葛亮推荐人才的标准是忠义坚贞;魏无知推荐人才的标准是计谋对国家有利。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信息的理解与把握的能力。甲文中的“贞良死节之臣”显然是诸葛亮向后主推荐 人才的标准;乙文中的“奇谋之士”“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显然就是魏无知向汉王推荐人才的标准。 [乙参考译文]   绛侯、灌婴等都诋毁陈平说:“陈平虽然是个美男子,只不过像帽子上的美玉罢了,他的内里未必有真东西。 我们听说陈平在家时,曾和嫂嫂私通;在魏王那里做事不能容身,逃亡出来归附楚王;归附楚王不相合,又逃来 归降汉王。现在大王如此器重,使他做高官,任命他为护军。我们听说陈平接受了将领们的钱财,钱给得多的就 得到好处,钱给得少的就遭遇坏的处境。陈平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作乱奸臣,希望大王明察。”汉王怀疑起陈平 来,召来魏无知责问他。魏无知说:“我所说的是才能,陛下所问的是品行。现在如果有人有尾生、孝己那样的 品行,但对胜负的命运没有好处,陛下哪有闲暇使用这样的人呢?楚汉抗争,我推荐善出奇谋的人,只关心他的 计谋是否确实能够有利国家罢了。至于私通嫂嫂、接受钱财,又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 课外文言文训练 人物传记 一、1.(1)距离 (2)恰好 (3)告诫 (4)给予,赠送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第(1)句的含义为:距离蒋山也有七里。据此推断“去”的含义为“距 离”。第(2)句的含义为:荆公恰好看到了。据此推断“适”的含义为“恰好”。第(3)句的含义为:并告诫(他) 如果已经转售他人。据此推断“戒”的含义为“告诫”。第(4)句的含义为:又重新送给吴某。据此推断“遗” 的含义为“给予,赠送”。 2.公命取小刀/自于巾脚刮磨/粲然黄金也/盖禁中所赐者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本句句意为:荆公让(人)拿来小刀,从头巾的边脚处刮开,(露出)黄灿灿的黄金, 是宫中所赐的。根据句意可断句为:公命取小刀/自于巾脚刮磨/粲然黄金也/盖禁中所赐者。 3.他的住宅只能够遮蔽风雨,又没有设置围墙,远远看去好像旅店的房屋。 [解析]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句中的重点词有:宅,住宅;蔽,遮蔽;设,设置;垣墙,围墙;逆旅,旅店。 句子翻译为:他的住宅只能够遮蔽风雨,又没有设置围墙,远远看去好像旅店的房屋。 4.语段[甲]写王荆公住处偏僻,房屋简陋,出行不乘马和轿子,说明他是一个生活简朴、内心恬淡安然的人。语 段[乙]写王荆公把宫中所赐的乌巾两次送给田家子,是一个富有同情心、慷慨大方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阅读语段[甲],可以看出作者重在写罢政后的王荆公所住的房舍破旧,出行 方式是骑驴或坐船,可见他为人的节俭。语段[乙]写一次王荆公赠送一块旧乌巾给一位田家子吴某,吴某卖给 别人,王安石得知后派人赎回,取出乌巾内藏的金子,又重新赠予吴某,可以看出他善良、有同情心、大方。 [参考译文] [甲]王安石第二次辞去丞相之职后,(朝廷)让他到南京任使相之职。(王安石)在南京城南门外七里的地方 盖了一所房子,(这里)距离蒋山也有七里,平时(他)就骑着一头驴,带着几个书童游览山中几个寺庙。想要进城 的时候,就乘坐一艘小船,顺着河沟泛舟而行,大概从来没有骑马或者乘轿的时候。(王安石)居住的地方,四周 没有人家。他的房子仅能够遮蔽风雨,又没有设置院墙,远远望去就像是旅店的房子。有人劝(王安石)筑起院 墙,(他)总是不回答。元丰末年,王安石生了重病,(于是)写奏折请求把自己的房子改做寺庙,(皇帝)下旨赐名 “报宁”。不久王安石病好了,就在南京城中租了一间屋子用来居住,到最后也没有再建造住宅。   [乙]王荆公退居南京的时候,蒋山有个吴姓的学佛者,每天帮助(荆公)打扫收拾,(这个人)是山下种田人家 的孩子。有一天挂在墙上的一块旧黑色头巾被风吹下来了,吴某举起它重新把它挂到墙上。荆公正好看到,对 他说:“给,你回家送给你的父亲吧。”过了几天,荆公问头巾在哪里。吴某说:“父亲是村中老人,没有什么用, 把它拿到市场上卖掉了,曾卖了三百钱给了父亲,感谢相公您的赏赐。”荆公(听了)长叹一声。于是叫来一名 仆人同吴某去(市场上)用原价把头巾赎回来,并且告诫(他们)如果已经被转卖了,也不用再去寻访了。果然(头 巾)因为破旧还在,于是赎了回来。荆公命人拿来小刀,从头巾的边脚处刮开,(露出)黄灿灿的黄金,是宫中所赐 的。于是再次赠送给吴某。 二、1.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这是一句完整的话,要根据意思断句,此句的意思是:吴王正在黄池会盟诸侯, 怕天下诸侯听说此事,于是就秘而不宣。前文有“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的提示,两处断句分别是在 “黄池”后和“闻之”后。 2.(1)同“返”,返回,回到 (2)招待,对待 (3)当作,作为,做 (4)离开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第(1)题“反” 可以联系课文中的“窥谷忘反”,同“返”,返回, 回到。第(2)题“厚遇宾客”中“遇”根据句子的意思“用厚礼对待宾客”可知其是“对待,招待”的意思。 第(3)题“为”根据课文中的“可以为师矣”可知,其是“当作,作为,做”的意思。第(4)题“去”根据课文中 的“太丘舍去”可知其是 “离开”的意思。 3.A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辨析。A 项,都是“让”的意思;B 项,委托,交付/类;C 项,给/和;D 项,方圆/ 将要。故选 A。 4.(1)你忘记在会稽山所受的屈辱了吗? (2)在这时,越国的军队在长江和淮河以东畅行无阻,诸侯们都来祝贺,勾践号称霸王。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1)女,同“汝”,你。邪,同“耶”,表疑问。注意译出疑问语气。(2)横行, 畅行无阻。毕,全,都。注意状语后置要提前及省略的主语要补写出。 5.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范蠡是被越王派到吴国的,不是主动请缨前往。 [参考译文] 吴王赦免了越王以后,越王勾践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让自己焦虑地思索,还把一个苦 胆挂在座位上面,坐下休息、躺下睡觉就要仰视苦胆,吃饭喝水也要尝苦胆。他说:“你忘记在会稽山所受的耻 辱了吗?”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饭里没有肉,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 色。他放下架子对待贤明的人,用厚礼对待宾客,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去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动。越王想让 范蠡管理国家政务,范蠡回答说:“用兵打仗之事,文种不如我;镇定安抚国家,让百姓亲近归附,我不如文 种。”(越王)于是把整个国家的政务委托给大夫文种,让范蠡和大夫柘稽去求和,到吴国做人质。两年后吴国 才把范蠡归还给越国。   到第二年春天,吴王到北部的黄池去会盟诸侯,吴国的精锐部队跟随吴王,只有老弱残兵和太子留守吴都。 勾践攻打吴国,吴军大败,越军于是杀死了吴国的太子。吴国向吴王告急,吴王正在黄池会盟诸侯,怕天下诸侯 听说此事,于是就秘而不宣。吴王在黄池与诸侯订立盟约后,就派人带上厚礼请求与越国求和。   这以后四年,越国又攻打吴国。吴国军民疲惫不堪,精锐士兵都在与齐、晋之战中死亡。所以越国大败了 吴军。   勾践平定了吴国后,就出兵向北渡过淮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盟,向周王室进献贡品。周元王派人赏赐 祭祀的肉给勾践,称他为“伯”。勾践离开徐州以后,渡过淮河南下,把淮河上游的流域送给楚国,把吴国侵占宋国的土地归还给宋国,把泗水以东方圆百里的土地给了鲁国。在这时,越军在长江、淮河以东畅行无阻,诸侯们 都来庆贺,越王号称霸王。 故事说理 三、 1.(1)表示约数 (2)用网捕 (3)多少 (4)从前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能力。“许”用在量词的后面,表示约数,如我们学过的《核舟记》中“高可 二黍许”中“许”。“网”本义是“鱼网”,名词,这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网捕”。“几何”是固定词语, 表示多少。如:人生几何。向,表示时间的副词,如我们学习过的《桃花源记》中,“寻向所志”的“向”就表 示从前。 2.(1)我认为是水獭吃掉了我的几千斤鱼。 [解析]重点翻译“余”(我),“谓”(认为),“食”(吃)等词语。 (2)水獭固然吃鱼,怎么能吃掉几千斤鱼? [解析]重点翻译“固”(固然),“岂”(反问语气“怎么能”)等词语。 3.养的鱼太多。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余始悟向者园池之鱼,盖亦畜多消谢耳”,我这才明白以前东园池 塘里的鱼,原来也是因为畜养太多而死亡的。 4.①从水色可以知道池塘中鱼的多少;②能根据池塘大小确定放养鱼的数量;③能根据放养鱼的数量确定投放 草料的量;④知晓暑月不能给鱼喂草;⑤知晓一年四季鱼的生长规律。 [解析]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题干要求分条简述,就是在理解西乡人的分析基础上逐条列出,“鱼多 则水色带赤,此水色白,故知之。”此经验一:看水色知收成;“此池止可畜二百石”此经验二:池塘决定养鱼 量;“入草六七担”此经验三:给鱼喂草的数量;“暑月大雨后,勿入草”说明特定时间不能喂草料,此经验 四;“夏热,鱼不甚长,春秋长躯,冬长脂”说明四季鱼的生长情况。根据季节进行喂养,才有大收成,此经验五。 [参考译文]   我家东园有一座小山,小山四面是池塘,(我)在里面畜养了两千石鱼苗。到了一年的时候查看,每条鱼一斤 左右,第二年两斤左右,第三年就有三斤的鱼了。(可我)只获得了几条鱼,池塘里就没有剩余的鱼了。只看见残 缺的鱼身和腐烂的鱼骨散落在山弯曲的地方。我仔细探察,发现一只水獭藏在水沟中,(却)无法捕获它。我认 为是水獭吃掉了我的几千斤鱼。   我又在塘桥池畜养了一千八百石鱼苗,池塘大约两亩,第一年就有了两斤的鱼。第二年六月的一场暴雨过 后,有三条死鱼浮在水面,每条约四斤,第二天又浮起来十七条鱼,第三天浮起来二十四条鱼,我急忙取来几桶 粪汁倒入池塘中,这种情况才停止。到这年冬天,塘中的鱼就养了两年了,张网捕鱼,我认为应当捕到几千斤鱼, 当时有一个西乡人在旁边说:“大约能捕到三百斤鱼。”捕上来后,果然只有三百斤鱼。我问其中原因,他说:“鱼多水的颜色就会发红,这里的水色发白,所以知道。”他问我放了多少鱼苗,我说一千八百石。西乡人 说:“多啦!这个池塘只可以畜养两百石鱼,投放六七担草。夏天大雨之后,不能再投放草料,鱼吃了草,肚子就 发胀,受不了就会把头插在淤泥中死去。夏天炎热,鱼不怎么生长,春秋季长身体,冬天长脂肪,一年下来大鱼五 斤,小鱼四斤,一条都不会减少。如果畜养太多,鱼就会渐渐死亡,(存活的)鱼也不再生长。”   西乡人因为是以养鱼为生的,所以知道得非常详尽。我这才明白以前东园池塘里的鱼,原来也是因为畜养 太多而死亡的。水獭固然吃鱼,怎么能吃掉几千斤鱼?如果没有西乡人的话,水獭也要蒙冤了啊。 四、 1.B [解析]B.私:私自。 2.今凶贼手刃两人/累其乡党族姻/故为百里齐民请命/愿上天鉴之。  3.(1)陈昌言对妻子说:“弓箭手死在追捕盗贼的路上,我怎能安心睡觉呢?” (2)我来请求的原因,是为了老百姓的缘故罢了。 [解析](1)句关键词:语:对……说;岂:难道;寝:睡觉;(2)句关键词:所以:……的原因;控:控诉;故:原因,缘故。 4.陈昌言是一位尽忠职守的好县尉。为了追捕行凶的恶少,他为民请命,请祷于神,又运筹谋划、调兵遣将,最 后将其捉拿归案。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评价。评价人物要客观、公正、全面,也不能无中生有。解答此题,要结合陈昌言的 有关事迹。恶少行凶后,陈昌言全力追捕,追捕未果,他又向神祷告,希望指明方向。后又运筹谋划、调兵遣将, 直至将凶犯捉拿归案。可见陈昌言是个尽忠职守的好县尉。 [参考译文]   陈昌言担任临安府新城县县尉时,县内有个恶少杀了一人伤了一人,(凶犯)逃逸没有抓获,同保有连带关 系的人有十几个。陈昌言向县里的松溪神祈祷,又向上天诉说:“我一生不敢私自祈祷,只有因为父母的病,就 有时割大腿肉,有时烧伤手臂,来请求(让我为个人的事)祈祷,什么方法都用尽,除了这些,即使我自己和妻子 儿女的事,也从不敢亵渎神灵!现在歹徒亲手砍了两人,还连累他的邻居宗族和姻亲,所以(我)替方圆百里的百 姓请命,希望上天明察。”不久,弓箭手中有因为抓捕强盗而死的,陈昌言对妻子说:“弓箭手死在追凶的路上, 我怎么能安心睡觉呢?”(说完)就整装出去郊外,借宿在野外的道观,道观有个借宿的人,能招来紫姑仙,陈昌言 前往(拜访),恭敬地询问说:“根据法律,县尉没有抓到罪犯五个人以下,也只罚一个月的俸禄,没什么罪责。我 之所以来请求,是为了百姓的缘故啊。”紫姑仙写道:“(嫌犯)在秀州海盐县澉浦镇。”陈昌言立即调遣精壮 的士兵出发。(过了)十天,又去询问,紫姑仙说:“已经抓到嫌犯了,但我的力量弱小,不能和您一起办成事情, 不得不转告上神,现在抓到凶手,是松溪神的力量,最近已(将凶手)拘押到富阳县境内了!”紫姑仙又写了一个 “梓”字,并说:“您只须乘船去,凶手已被神兵看守,等您到了去拘捕。”之后过了几天,有人从澉浦回来报告 说:“刚到澉浦镇那天,凶手已经登上出海的船。(我们)正在叹息懊悔晚了一步,听到外面人声喧闹,说是富阳 县东梓关的徐大夫,揭了榜要抓凶手,到禄渚后又经过一晚才到那里,果然抓到凶手。”后来,问囚犯到哪里,回答说:“先在澉浦,知道追捕的官吏到了,急着航海逃走,因为思念父母妻子儿女,于是回到东梓关,进入禹王庙, 就迷路了出不去,只见穿着皂衣的捕吏把守庙门,我很害怕,第二天就被抓了。”陈昌言就回到县衙,首先报告 县令,释放全部被嫌犯连累的人,然后把囚犯押到官府。 劝谏讽喻 五、 1.(1)品行 (2)原因 [解析](1)这句话的意思是“功臣的子弟大多没有才能品行”,所以“行”在这里是名词,品行。(2)这句话的 意思是“结果都反叛了,这是什么原因”,所以“故”在这里是名词,原因。 2.B [解析]例句中的“而”是表示转折关系,“却”,A 项中的“而”是表顺承关系,C 项中的“而”是表修饰 关系,D 项中的“而”是表示并列关系,B 项中的“而”与例句相同。 3.这难道不是做臣子的过错吗?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注意这是个反问句式,同时要注意“过”是名词,当“过错”讲。 4.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解析]本题考查迁移运用能力。房玄龄的观点“此为幼主生长深宫,少居富贵,未尝识人间情伪,治国安危,所 以为政多乱”,说明从小生活优越,不能了解实情,不思进取,往往会导致国家灭亡。这与孟子“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的观点相同。 5.想告诉臣子,应该尽心辅佐自己的君主,应该好好培养自己儿孙们的君子之品。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唐太宗所说“主既幼弱,臣又不才,颠而不扶,岂能无乱?隋炀帝录宇 文述在藩之功,擢化及于高位,不思报效,翻行弑逆。此非臣下之过欤?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勖子弟,使无愆过,即 家国之庆也”以及岑文本的话“古人所以贵君子而贱小人”,表现了唐太宗希望大臣们要尽力辅助君主,报效 国家,教育好自己的子孙等。 [参考译文]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自古以来创建国家的君主,传位到子孙以后往往发生动乱,为什么?” 司空房玄龄说:“这是由于年幼的君主生长在与世人隔绝的宫中,从小就过着豪华尊贵的生活,不了解社会的 真实情况,也不懂得怎样治理国家,所以一旦掌握政权,就往往发生动乱。”太宗说:“你的意见是把过失推到 君主身上,我却把罪责算到了大臣头上。功臣的子弟大多没有才能品行,凭借祖、父的帮助荫庇便逐渐做了大 官,不做好事,只爱奢侈放任。君主既弱小,臣下又没有德才,君主跌倒了也不去扶一下,怎能不发生动乱?隋炀 帝不忘宇文述在扬州总管府时的功劳,提拔他的儿子宇文化及做了大官,可是宇文化及不考虑如何更好地为炀 帝效劳,反而在后来把炀帝杀掉了。这难道不是臣子的过错吗?我说这一番话,目的是想要你们告诫子弟,使他 们不犯错误,那就是国家的幸运了。”太宗又说:“宇文化及和杨玄感,都是隋朝受皇家恩惠最多的大臣子孙, 结果都反叛了,这是什么原因?”岑文本回答说:“君子才能记住别人给予的恩惠,而杨玄感和宇文化及之辈都是小人。所以古人尊重君子而轻视小人。”太宗说:“对。” 六、 1.(1)①都,全 ②买 ③同“悦”,高兴 ④满一年 (2)A 2.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 3.(1)孟尝君对他回来的这么快感到奇怪,(立即)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去见他。 (2)这就是我用来给您买义的方式啊。 4.选文中加点的“义”指民心,侧重于治国理念方面,如老百姓的拥戴、信任等;链接材料中加点的“义”指道 义,侧重于人的行为准则方面,如羞恶之心等。 [参考译文]   冯谖赶着车到了薛邑,派官吏召集应该还债的老百姓都来核对借契。借契全核对过了,(冯谖)站起来,假托 (孟尝君的)命令,把债款赐给老百姓,随即烧了那些借契。老百姓们欢呼万岁。   冯谖一直不停地赶车回到齐国(都城),大清早就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对他回来的这么快感到奇怪,(立即) 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去见他,说:“借款收齐了吗?怎么回来的这么快呀?”答道:“收完了。”问:“用它买了 什么回来?”冯谖说:“您说‘看我家所缺少的’,我私自考虑,您宫里堆积着珍宝,猎狗和骏马充满了牲口圈, 美女站满了堂下,您家所缺少的只是‘义’罢了。我私自用债款给您买了义。”孟尝君问:“买义是怎么回事?” 答道:“现在您有个小小的薛,不把那里的人民看作自己的子女,抚育爱护他们,反而趁机用商人的手段在他们 身上谋取私利。我私自假托您的命令,把债款送给了老百姓,随即烧了那些借契,老百姓高呼万岁,这就是我用 来给您买义的方式啊。”孟尝君不高兴,说:“好吧,先生算了吧!”   过了一年,齐王对孟尝君说:“我不敢用先王的臣子做我的臣子。”孟尝君便到他的封地薛邑去。离那里 还差一百里路,老百姓就扶老携幼,在路上迎接他。孟尝君回头看着冯谖说:“先生给我买义的道理,今天才算 见到了。” 七、 1.(1)像……一样去做 (2)答应 (3)更加、越发 (4)赠送 2.A 3.(1)看到溪岸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 (2)我的妻子说我美丽,是因为她偏爱我。 (3)燕军非常惊惧,失败逃走。 4.①散布谣言处理叛徒,制止叛逃之心;②制造激烈仇恨,凝聚军心;③金钱诱惑,诱敌松懈;④巧布迷阵,令敌军 害怕,失去抵抗心理。 [参考译文]  (田单)于是扬言说:“我只害怕燕军将所俘虏的齐国士兵割掉鼻子,并把他们放在燕军前面的行列来同齐 军作战,即墨(会因此而)被攻下了。”燕人听说了,按照田单散布的话去做。城中的人看见齐国那些投降燕军 的人都被割掉鼻子,都愤怒,坚守城邑,只怕被活捉。田单又施用反间计说:“我害怕燕军挖掘我们城外的坟墓, 当会为此感到痛心。”燕军挖掘全部的坟墓,焚烧死尸。即墨人从城上望见,都流泪哭泣,都想出战,怒气自然 比原来大了十倍。田单又收集百姓的黄金得到千镒,命令即墨的富豪赠给燕国将领,说:“即墨马上投降,希望 不要掳掠我的族人和家属。”燕将非常高兴,答应他。燕军由此而更加松懈。田单于是在城内收集到一千多头 牛,叫人做了深红色绸衣给牛穿上,上面画着五颜六色的龙形花纹,把锋利的尖刀绑在牛角上,把淋了油脂的芦 苇扎在牛尾上,再给芦苇梢点火燃烧。在城墙上挖数十个洞,夜晚放开牛,五千多名壮士跟随在牛的后面。牛尾 灼热,愤怒地冲向燕军,燕军非常惊异。燕军看见狂奔的火牛全身都是龙纹,被它冲撞的不是死就是伤。城中人 擂鼓呐喊追击燕军,老弱都击打家中各种铜制器具制造声响,声音震天动地。燕军非常惊惧,失败逃走。 游记抒怀 八、 1.B [解析]A.选项中“安”分别为“安稳舒适”和“怎么”;B.选项中的“狱”的意思都是“诉讼事件”;C. 选项中的“居”分别是“住所”和“居住”;D.选项中的“焉”分别是“兼词,于之”和“哪里”。故选 B。 2.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解析]语句“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的意思是: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快乐,不必一 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据此,正确的句读是: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3.不同意,我认为是因为密州民风淳朴,让被贬的苏轼感受到精神的宁静。平时他只需修整花圃,打扫庭院,砍 伐树木,登台眺望等,日日修身养性,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所以能面腴体丰、白发转黑。 [解析]依据文章中的“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 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可知,苏轼“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的原因应该是:密州民风淳朴,让被 贬的苏轼感受到精神的宁静。平时他只需修整花圃,打扫庭院,砍伐树木,登台眺望等,日日修身养性,保持积极 乐观的态度。所以,小文同学的理解是错误的。据此作答。 4.苏轼登台后发现,那些历史名人,君子也好,隐士也罢,功成名就者也好,都敌不过时间,最终在历史的长河里 烟消云散。对于个人的遭遇,他也就风轻云淡,真正做到超然物外,享受到当下的快乐。 [解析]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为新党所不容,被排挤出朝廷。文章叙写作者登临超然台四望,触目感怀,见景生 情,浮想联翩,所表现的感情十分复杂。时而怀念超然于物外的隐君子,时而仰慕功臣建树的业绩,时而为不得 善终的良将鸣不平。这正表现了作者想超然于物外,而实际上又很难完全超然处之的矛盾心情:有怀念,有羡慕, 也有不平。其中“乐哉游乎”一句还表达了作者对当下的游乐,暗含着对历史的感慨。据此理解分析作答,言 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 瑰丽的景观。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 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 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 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 惯了我的愚拙。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 以便勉强度日。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 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 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像一道城墙,姜 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 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 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 粱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九、 1.(1)像狗的牙齿一样 (2)② (3)断绝 [解析]“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累”,堆叠,积累。 2.C [解析]A 项的“其”解释为:代词/难道;B 项的“乃”解释为:于是/竟然;C 项的“而”解释为:在这里, 表示一种递进的关系;D 项的“为”解释为:是/思想感情。 3.行十馀步/上下有水声潺然/若急鸣玉而趋者/非丝竹也。 [解析]本句意思为:走了十多步,上下有潺潺的水声,好像人快步向前走时佩玉撞击发出的急促声响,不是乐器 奏出的声音。可断为:行十馀步/上下有水声潺然/若急鸣玉而趋者/非丝竹也。 4.(1)B (2)A [解析]结合翻译“岩石奇形怪状,有的岩石颜色皆绿,重叠耸立,从地面拔起;有的岩石互相依托,纹理连接,高 高地覆盖在上空;有的岩石如鱼鳞鸟羽般层叠连缀,放置排列在一旁”分析:(1)填“起”。(2)填“列”。 5.“尘外之乐”既指作者游历玉山小岩,欣赏奇石异水等自然美景的乐趣,也指作者在自然的山水间脱去尘俗 之气,内心获得了恬静与淡泊,有了更高品格追求和精神上的愉悦。 [解析]结合“而听之者,心平气舒,訏乎《韶》之奏,有忘形绝累之趣。益知轩冕而荣者为其外,恬静而居者为 其内”分析得出:既指作者游历玉山小岩,欣赏奇石异水等自然美景的乐趣,也指作者在自然的山水间脱去尘俗 之气,内心获得了恬静与淡泊,有了更高品格追求和精神上的愉悦。 [参考译文]  景祐二年,我父亲接受诏令担任玉山县令,我侍奉父亲同来玉山,到这儿来还未满一年,平时很少有事,想 着通过远游山水来获得世外乐趣,发现了这座小山。   它的情况大概是这样的:它距离寺庙西南角四十来步,过小桥西北到达山下,一个洞口高高隆起,入口好像 很狭窄,走不通的样子;进入洞中,开阔空旷,越来越宽广。道路盘旋曲折,十分险峭,并且没有光亮,道路高低起 伏,登上去特别艰难。于是命仆人举着火烛,驱除昏暗不明,我们簇拥着一块进入。岩石奇形怪状,有的岩石颜 色青绿,重叠耸立,从地面拔起;有的岩石互相依托,纹理连接,高高地置盖在上空;有的岩石如鱼鳞鸟羽般层叠 连缀,放置排列在一旁;有的岩石像陡峭的山崖,像聚拢的刀锋,环绕斜靠在一角。众石高耸,瑰丽宏伟,千奇百 怪,与玉石相差很大。探索那洞窟,岩石像犬牙一样交错屹立;观赏它们的形状,好像美玉般并排直立。岩石纹 理细密,如同看白云,有的像仰卧的树枝。有的像成对的树叶,变错旋转、纵横排列在空旷的地方。   走了十多步,上下有潺潺的水声,好像人快步向前走时佩玉撞击发出的急促声响,不是乐器奏出的声音。可 是听到这种声音的人,心平气和,产生忘却形体存在、断绝世俗牵累的乐趣,越发懂得高官显位带来的荣显是身 外之物,恬静淡泊的生活オ是内心的需要。 诗文对比阅读 十、 1.A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玉树,曲名,即南朝陈后主所作之《玉树后庭花》,它被后人称 为“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在《泊秦淮》中有所接触,联系所学,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 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在歌声女色之中,终于被俘亡国,本诗借此表达对昏君误国的感叹。 2.示例:古往今来外出游历的人很多,人们用眼睛欣赏,用口吟诵,而真正用心欣赏的很少。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句中的“以”是“用”的意思。 3.(1)用实心办实功 (2)骚人赏 作者只是怀古伤今,虽期待与先贤同行,却不过是一场美梦而已,醒来后只 能为朝代更迭、时代变迁而悲叹。(如认为“大赏”,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1)由“用实心办实功,两公实高之赏欤”可读出王谢两公属“用 实心办实功”的大赏。(2)诗人刘克庄梦游赏心亭,醒来后只能为朝代更迭、时代变迁而悲叹。由“抚慨千数 百年之消息,兴怀四十余帝之盛衰,客心悲未央,伤心长春草。其心耳,骚人赏”可得知这是骚人赏。 [乙参考译文] 赏心亭是瑰丽景观,值得观赏的美丽地方。古往今来外出游历的人很多,人们用眼睛欣赏,用口吟诵,而真 正用心欣赏的很少。   慨叹数千百年来的历史,感怀四十多位帝王的兴盛衰败,游客的心情悲伤不已,伤心就如离离的青草,这种 心情是诗人赏景的感受啊。如果赏景的最高境界都是无形的,那么什么样的境界是最高的?没有人比得上王导 谢安的欣赏境界高。在新亭中宴饮宾客是一种赏景,(王导)劝勉大家“共同辅佐王室,恢复中原”是赏景的真 正意义;纵情山野是一种赏景,“(谢安)在家墅下棋之际,指点谢玄淝水破敌”是赏景的真正意义。用真心实意办有实际功用的事,这两个人实在是赏景的最高境界呀。在政治清明时,为了当时的太平欣赏;当残缺的国土补 全完固时,为了国家的昌盛而欣赏。这些就可称作最有成就的欣赏,实在高明啊! 亭子前面是张丽华的墓,一次欣赏要得到一个警示。 十一、 1.如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 [解析]句意为:至于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于天机,不是一般绘画的所能企及了。停顿为:如山水平远/云峰 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 2.(1)凭借 (2)都 (3)穿 (4)去世 [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在句子里的意 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①句意为:王维以诗名著称于开元、天宝年间。以:凭借。②句 意为:都佩服他的精思。咸:都。③句意为:不穿华美的衣服。衣:穿。④句意为:扔下笔便去世了。绝:去世。 3.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重点句子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A.“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意思是: 以辋水周绕房舍,修建竹洲花坞,看不出“笃信佛教”。B.“而创意经图,即有所缺”意思是:而创立画意经营图 绘,就有所不足;“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意思是:在京师时,每天给十几位僧人施斋饭。C.“笔踪措思,参于造 化”意思是:笔迹措思,和造化相互参照;“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意思是:焚香独坐,专心禅诵。D.“维视之 曰:‘《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意思是:王维看后说:“这是《霓裳》第三叠第一拍。”这是关于音乐的 事;“多敦厉朋友奉佛修心之旨”意思为:大都是勉励朋友信佛修心。结合诗句理解故选 C。 4.一个“候”字用白描的手法,传神地描绘了一位慈祥老人拄着拐杖迎候孙儿放牧归来的动人情景,宁静闲逸, 情意浓浓。诗人由此感受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也为自己归隐做了情感上的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了“炼字”。答题模式: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 的字还原到句中描摹景象;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候”是“等待”的意思。用一“候” 字,一方面生动地描绘了一位老人迎候孙儿放牧归来的情景,另一方面借牧童归家为自己归隐作铺垫。 5.全诗内容上紧扣一个“归”字,描绘了牛羊归圈、牧童归家、农夫归家等画面。结尾句“即此羡闲逸,怅然 吟式微”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田园闲适生活的羡慕和归隐之意。而《王维传》中王维“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 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等文句写出了置家乡野,浮舟 往来,弹琴作诗等做法,传达出他对归隐田园生活的渴望和享受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设想合理即 可。 [参考译文]   王维以诗名著称于开元、天宝年间,和兄弟在两都做官,凡是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没有不擦干净坐席恭 迎他的,宁王、薛王待他如同师友。王维尤其擅长五言诗。书画更是极其神妙,笔迹措思,和造化相互参照,而创立画意经营图绘,就有所不足,至于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于天机,不是一般绘画的所能企及了。有人得到 《奏乐图》,不知道奏的是什么,王维看后说:“这是《霓裳》第三叠第一拍。”有好事的人召集乐工来演奏, 一点也不差,都佩服他的精思。   王维兄弟都信佛,平时经常吃蔬菜,不吃荤血,到晚年长斋,不穿华美的衣服。得到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 以辋水周绕房舍,修建竹洲花坞,和道友裴迪泛舟往来,弹琴赋诗,整天歌咏。曾汇集他在田园所作的诗,称为 《辋川集》。在京师时每天给十几位僧人施斋饭,以玄谈作为乐趣。斋中没有别的,只有茶铛、药臼、经案、绳 床罢了。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专心禅诵。妻子去世后不再娶,三十年独居一室,完全摒除尘世之累。乾元二年 七月去世。临终之际,因为王缙在凤翔,忽然要笔作辞别王缙的书信,又给平生亲友故旧作告别书几幅,大都是 勉励朋友信佛修心的意思,扔下笔便去世了。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