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正定中学高二月考历史
答案与解析
1. A【解析】《尚书》、《周易》是先秦经典,书中把物质称为“五行”有朴素唯物思想,“解释各种事物
的构成和社会发展”、“变化的事物抽象为对立的阴阳”是辩证观点,所以 A 项正确。“解释各种事
物的构成和社会发展”,关心“天、地”等可知古人没有如 B 项说的那样,C 项中的“强烈”于“阴
阳”之说是夸大,只是说明当时生产力和科学还不发达,D 项的纲常名教是社会伦理,不是物质构成,
所以只有 A 项符合题意。
【点睛】材料分析也是学习史料,补充史实的过程,《五经》在春秋时期,经孔子的整理删减,又通过
百家争鸣中运用,对传统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D【解析】据材料“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可知,齐景公是赞同孔子的上下尊卑的主张的。故选择 D;“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受到广泛认同”不符
合史实,排除 A;“孔子主张实行严格的社会等级”不能全面的反映材料的内容,排除 B;材料只涉
及齐景公问政孔子,不能推出“齐景公礼贤下士,广纳人才”的结论,故排除 C。
3. C【解析】材料信息体现出战国时期诸子各家思想相互融合的现象,这折射出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社会
大变革、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故 C 项正确;A 项不符合材料各家思想相互融合的信息,故错误;
各家之间相互学习,互相融合,但不是思潮趋一,故 B 项错误;D 项是春秋时期的特征,故错误。
4. B【解析】材料“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反映了君
主专制、圣人崇拜的思想,这为君主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故 B 正确;材料主张君主圣人整治梳
理万物,没有反映诸子学说趋向统一,故 A 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并未得到普遍认
同,故 C 错误;仅仅凭材料内容无法说明百家争鸣基本结束,而且百家争鸣结束于秦朝建立后,不是
春秋战国时期,故 D 错误。
5. C【解析】据材料“董仲舒认为天有独立的意志”、它不仅能以“美详”来为帝王歌功颂德,还能以”
妖孽”“灾害”“怪异”等来“谴告”“惊俱”人事等信息可知,这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他要求统治者顺应天意,否则天就会降灾难于人间,有利于遏制君主暴政,C 正确;A、B 与材料无关;
神化封建皇权专制是“君权神授”,与材料无关,D 错误。
6. B【解析】根据材料前后信息比较可得知,前者的正心在于君主,后者的正心,强调对于天子和庶人
都很重要,这种差异反映的是宋代社会的变化,君主—平民二元社会的来临,理学对庶民社会的诉求
是所有人的修身正心,故本题答案选 B 项;材料不仅体现天子从正心到修身的转变,还强调庶民社会
的修养,排除 A 项;本题旨在强调合注重个人修养,C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排除。7. B【解析】材料表明,佛教在隋代得到扶持,出现繁荣和发展局面,佛教的传播、佛经的译介,使传
统文化得以丰富。故答案为 B 项。A 项,材料不能说明隋代奉行文化宽容政策,排除;C 项,儒学自
汉朝确立为正统思想,直到新文化运动其统治地位才被动摇,与“隋代”不符,排除;D 项,“开始”
的说法材料信息不能表明而且也与史实不符,排除。
8. A【解析】由材料可知朱熹对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等都有研究并提出了自
己的见解,说明他践行了“格物致知”的理念,深刻的探究了万物,得到了其中的“理”,故 A 正确;
材料不能反映儒家思想渊源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 B 错误;材料未体现科技发展为儒学发展提供理论
依据,故 C 错误;材料是朱熹对古代科技进行研究并提出见解,不是促进科技发展,故 D 错误。
9. A【解析】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其目的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特别强调“忠君就是爱国”“孝
悌”思想,材料中“逆子”“乱臣”“卖国”是世俗道德、政治、人生观领域里不遵循“三纲五常”
的体现,人们对此极为鄙视,说明了儒学观念的世俗化,故答案是 A。材料没有体现儒家思想的法制
化和程朱理学的系统化,故 B、C 不准确。外儒内法的社会化与材料表述没有任何关系,故 D 不准确。
10.B【解析】根据题干中“劝贫富相资”“富人心要怜贫者,贫者身全仰富翁”可知,题干是指穷人和
富人之间的和谐思想,符合题意的是 B 项;A、C 两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体现了官府采取
劝谕的方式,D 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11.C【解析】由材料“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格物”或“格心”、成贤成圣、修齐而治平可知
理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封建统治构筑了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理学以达到服务于封建统治的
目的,故 B 正确;理学将儒学思辨化,但不是以完成儒学哲理化为基本出发点,故 A 错误;材料将儒
家思想上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以“理”为核心,倡导“存理去欲”,并不是单纯以丰富儒家思想内
涵为核心目的,故 C 错误;由材料可以看出理学的“论”强调“去欲”的最终目的是追求“理”,是
以理为归宿而不是以压抑人欲为最终归宿,故 D 错误。
12.C【解析】“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体现的是通过反省内心、向内探求天
理的方式,与程朱理学主张的向外探求的“格物致知”不同,说明“格物致知”思想遭到挑战。故答
案为 C 项。材料没有涉及“经世致用”思想,排除 A 项;南宋以后理学即成为官方哲学,排除 B 项;
心学思潮的出现是在南宋陆九渊时期,排除 D 项。
13.A【解析】乡约是利用理学思想教化乡民的工具,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由地方官推行,并把宣讲皇
帝圣谕作为主要内容,这一变化是皇权借助乡约向基层社会扩张够正确选项为 A;官方推行乡约,宣
讲圣谕虽然反映了国家对基层社会管控能力的加强,但据此认为,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到基层社会,则
属于对历史现象的过度解释,排除 B;南宋后期,确立了理学官方哲学的地位,排除 C;材料所示变
化实际上是儒学士人自发的社会教化被官方化,成为宣扬国家意志的工具,而儒学本身也是当时的官
方意识形态,所以这一变化实际上有利于促进儒学的传播,排除 D。14.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不断
得到加强,体现的是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不断地强化,C 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社会皇权至上,
A 选项错误;B 项错误,并未尊的孔子本人,而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D 项明显错误,封建社
会皇权至高无上,没有必要借孔子来提高个人声望。
15.C【解析】依据材料中“盖我此书,此乃万世治平之书,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非漫然也”、
“凿凿皆治平之事与用人之方。”信息可知,李贽认为自己的《藏书》叙述的是治平之事和用人之方,
希望此书成为经筵讲读和科举取士的内容,这表明李贽未能冲破传统的束缚,其思想仍属于儒学体系
的范畴,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藏书》被明清封建统治者搜查烧毁,并未
成为科举应试的官方教科书;B 选项错误,《藏书》是禁书,并未在民间广泛流传;D 选项错误,材料
并未体现《藏书》讽刺程朱理学。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16.B【解析】这一思想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和抗清斗争的高涨无关,A 排除;材料涉及到私利,
私利思想的根源在于经济方面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 B;宋明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扼杀
正常的私利,排除 C;私利思想根源在于国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西方思想的影响无关,D 排除。
17.C【解析】试题分析:“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大意是说
先要让百姓生活富足,然后才能推行教化,移风易俗,说明顾炎武主张在改造社会风俗上把物质条件
与精神条件结合起来,因此选 C,ABD 三项都与题干意思不符。
18.B【解析】依据材料“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可知,王夫之认为天理寓于私欲之中,认为追求私欲
合乎天理,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追求私欲的合理性,并未体现君臣平等的内
容;C 选项错误,材料论述否定了统治者用以钳制人们思想的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不能
为统治者思想专制服务;D 选项错误,材料论述仍然承认天理的存在,并未摆脱宋明理学的影响。故
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19.B【解析】从材料“从明亡的教训……,从先秦民本思想中找到……”可判断 A 项错误。黄宗羲、顾
炎武、王夫之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
一定影响,但三位思想家的思想并未脱离旧思想的巢窟,远不及新文化运动带来的影响,故 B 正确。
三位思想家早年都参加过抗清斗争、失败后都有隐居著书立说的经历,故他们的思想促进了反清复明
运动的发展不符合史实,C 项错误。三位思想家的思想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一定影响,但没有指导近
代民主革命,故 D 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 B。
20.B【解析】据材料“……基本上呈现的是重技术工艺、轻科学理论的特点,缺乏抽象思考及逻辑观念。”
可知,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以及农业、医学、地理和化学等领域的发现,都具有重技术工艺、轻科
学理论的特点,这是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之一,B 符合题意;A 与材料无关;C 违背史实;D
与材料无关。21.D【解析】结合所学,纸的发明不仅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人传承提供了有效的载体,也为当时欧洲乃
至整个世界的文化传播与平民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印刷术大大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对人类
的文明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
武器的发明,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明的时代。题干
“替宗教改革开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显然是指在文化教育领域,B 错在指南针是在航
海领域,AC 错在火药是在军事领域,只有 D 符合,印刷术、造纸术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故选 D。
22.B【解析】唐代发明了雕版印刷技术,故材料中的刊印技术应是雕版印刷 B 项正确;A 项逻辑关系倒,
应该是科举发展推动了文化兴盛,排除 A;材料无法反映民间印刷技术比官方先进,排除 C;D 项由
材料无法得出,排除。
23.D【解析】由“青衣必须……突破这一藩篱……演技方面才有了新的发展。”可知 D 项正确。A 项只符
合一部分,B 项与史实不符,虚拟性动作这一京剧艺术特色保存至今。材料中并没有其它艺术手段的
融入,C 项错误,正确答案是 D 项。
24.B【解析】根据材料“使笔笔著力,字字异形,行行殊致,极其自然,乃为有法”可知宋曹所述字体
为笔画详备、结构严整的楷书,结合所学选择 B 选项;选项 A 的字体为小篆,小篆笔画横平竖直,圆
劲均匀,与材料所述不符,故排除 A 选项;选项 C 的字体具有行云流水、飘逸易识的特点,是行书的
代表,故排除 C 选项;选项 D 的特点是笔画省略,结构简便,属于草书,故排除 D 选项。
25.A【解析】“显示出黄河流域文明和长江流域文明超异的地域特点”表明黄河流域文明和长江流域文
明存在差异,呈现出地域特色,A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文学特色的复杂性”,排除 B;决定文学风
格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环境,C 错误;材料反映我国古代文学具有地域特色,无法体现“否定经济对文
学的影响”,排除 D。
26.A【解析】宋代由于市民阶层的扩大,文学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材料中“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
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故 A 项正确;宋代
文学的世俗化与皇帝没有直接关系,故 B 项错误;封建等级观念受到理学影响,根深蒂固,通俗文学
冲击不了这种观念,故 C 项错误;此时仍然实行文言文体,故 D 项错误。
27.C【解析】依据“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
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材料
中的变化反映的是市民价值观念变化,故 C 正确;A 与材料信息没有直接关系,排除;材料信息也无
法体现社会风气渐趋败坏,排除 B;明朝社会主流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D 错误。
28.D【解析】根据材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可以看出,作者爱国的情怀;“南国旱无雨”可以
看出,作者忧民的情怀。故答案为 D 项。A 项,对环境破坏的伤感是对现实的感慨,与设问中“诗圣
的情怀”不符,排除;B 项,材料诗句内容未涉及其热爱和平,主要情怀为爱国忧民,排除;C 项,材料主要涉及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担忧,并非对农业生产的关心,该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排
除。
29.C【解析】《关雎》本是男女情歌,而儒家对雎鸠的意象作出了符合儒家道德观念的解读,丰富了这首
诗的教化色彩,故选 C;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从汉代开始,A 项没有体现,排除;周代的宗法制在春
秋战国时期已经逐步崩溃,后世儒家维护的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而不是周代的宗族规则,排除 B;
儒家讲究入世观念,儒家对诗经的解读符合现实社会状况,不属于浪漫主义文学,排除 D。
30.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只有掌握海权才能实现‘制夷’的目标”,说明魏源主张学习西方主要是
为了抵制西方的侵略,挽救民族危机,故 C 项正确;“创设新式海军,发展工业与航运”仍然属于“师
技”的范畴,排除 A 项;魏源没有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排除 B 项;魏源的思想没有扭转传统的观念,
故 D 项排除。
31.C【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天演论》、《原富》和《民约论》宣扬了变革政体的主
张,与“中体西用”思想不同,故排除 A 项;《天演论》、《原富》和《民约论》并没有挽救当时的民族
危机,故排除 B 项;《天演论》、《原富》和《民约论》是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认同,而
非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故排除 D 项。由《化学鉴原》、《地学浅释》到《天演论》、《原富》、《民约论》,
表现了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中国人对西方的学习由浅入深的过程,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
要求,故选 C。
32.D【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甲午战争后,中国文学和教育界出现了新变化,提出了一系列口号,反
映了资产阶级积极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故选 D 项。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变革的相关内容,排除 A 项;
民主与科学成为思想的主流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 B 项;中国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完成转型,C 项
不符合史实。
33. B【解析】根据“他对国家富强的广泛要求,呈现出一种激进的倾向,打击了传统政治秩序的思想基
础”可知,该学者认为维新思想冲击了旧思想,具有思想启蒙的特征,故 B 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
“严重分歧”,排除 A;材料无法体现维新思想难以被接受,排除 C;维新思想的君主立宪的政治主
张没有实现,没有打破传统政治秩序,D 错误。
34. D【解析】辛亥革命前后,民众把“排满”放在第一位,反映出当时民众对清政府的不满,主要是因
为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欺骗,使民众把矛头指向了清政府,故答案为 D 项。辛亥革命前后,列强
侵华程度没有加剧,排除 A 项;早在 19 世纪末,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民族救亡意识就已经兴
起,排除 B 项;19 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就主张在中国实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排除 C 项。
【点睛】晚清预备立宪这项政治活动有着保守性和欺骗性,这场宪政改革涉及的内容极其庞杂,触动
了社会的方方面面,预备立宪的措施加剧了中央与地方、满汉之间、阶级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
极大混乱,加速了它的覆灭。预备立宪的直接后果是,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催生了新的政治制度。35. B【解析】根据材料“‘科学’一词出现 1913 次,而‘民主’仅 305 次”可知,新文化运动此时更
认可科学而非民主共和,反映出在当时中国思想界认为急需科学扫荡封建保守愚昧的落后思想,故 B
正确;由“‘科学’一词出现 1913 次,而‘民主’仅 305 次”可知,新文化运动较为看重社会科学
的价值,但是深层次的寓意是借科学名义扫荡封建落后思想,故 A 错误;仅仅从“科学”“民主”两
词出现频率不能推断得出新文化运动赞赏西方文明的新内涵,排除 C;材料无从体现树立自然科学的
权威性,排除 D。
36. D【解析】由“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孤独者,他们很少可以找到附和之声”可知,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
人物们缺少群众基础,故选 D;题干中没有体现 AB;C 不符合史实,因为新文化运动对封建的思想
是全盘否定的,故 C 排除。
37. D【解析】解读材料可知 1919 年前后马克思主义宣传情况截然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
受十月革命以及一战后人们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反思及五四运动的影响,综合来看造成这种变化主要因
素是国内外局势的变动,故 D 选项正确。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及资本主义的弊端是国内外局势剧烈
变动的具体表现,故排除 A、B。新文化运动发生于 1915 年,这不是 1919 年前后马克思主义宣传出现
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故排除 C。
38. 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发表于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他指出了
十月革命与法国革命性质的区别;宣传了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故答案为 A 项。B 项,萌发
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想法是在 20 世纪 20 年代,与材料中的时间“1918 年”不符,排除;C 项,李大钊
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指出了十月革命与法国革命性质的区别;宣传了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
义,而不是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排除;D 项,主张实行联合苏俄的革命政策是孙中山的新三民
主义中三大政策内容之一,与材料不符,排除。
39. B【解析】根据材料“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
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释了中国革命要分两个步骤即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才是社
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论》是 1940 年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发表的,故 B 项正确;ACD 项都不符
合题意。
40. C【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里边这些东西是群众教给我们的,是付出了流血牺牲代价的”可以看
出,毛泽东思想是从群众斗争实践中得来的。故此题应选 C 选项。
41. A【解析】“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就是市场经济,显然邓小平要在中国实
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式,故 A 项正确;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现实
共同富裕,故 B 项错误;“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判断实践的标准,故 C 项错误;实行改革开放的政
策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故 D 项错误。
42. D【解析】根据“1956 年”“诗的主题也不断深化”、“一些诗人面对现实,大胆探索”,结合所学知识,1956 年毛泽东提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和科技的双百方针,促进了我国文化的繁荣,材料反映
了当时艺术氛围相对自由的情况,D 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化领域相对自由的情况,没有涉及经济领
域,排除 A;材料无法体现“新旧创作理念存在冲突”,排除 B;双百方针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和科
技的正确方针,材料反映的是双百方针下,思想相对自由,文化逐渐繁荣的局面,不是“左”倾思潮,
排除 C。
43. 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52
年”“从综合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2 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我国即
将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一五计划),高校进行院系调整,特别是多科性工业大学的出现主要是为
了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故 B 项正确;1952 年国民经济已经恢复,故 A 项错误;C 项与当时的时
代背景不符,排除;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不单单是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故 D 项错误。
44. 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科教兴国”战略是在 1995 年提出的,因此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是神六
及互联网的普遍应用,故选 D。A 是 19 世纪 60、70 年代,不符合题意,排除。BC 是文革时期,不符
合题意,排除。
45. A【解析】根据“将之视为一个独立于人的有规律的整体,并创造出一套数学语言来力图把握自然界的
规律”可知,古希腊哲学注重对自然的研究,认为自然界的运行存在一定规律,并试图把握自然界的
规律,这体现出一定的理想思维,故 A 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强调以人为本”“否定了上帝权威”,
排除 BC;材料信息只是反映古希腊哲学存在理性思维,没有体现此前古希腊哲学研究的内容,无法体
现“转向自然科学研究”,排除 D。
46. D【解析】根据题干““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了人间”…迫使它审视生命、伦理与善恶”结合
所学可知,苏格拉底将哲学引入对人类自身的思考,故 D 项符合题意。A 项,题干未提到苏格拉底使
哲学成为独立学科,排除;B 项,智者运动时开始树立人的主体地位,排除;C 项,题干不能反映苏
格拉底对城邦民主的贡献,排除。
47. C【解析】材料中苹果的故事,说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C 正确。A 项是柏拉图的哲学观点,排除。B
项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排除 B;D 项是普罗泰格拉的观点,排除。
48. A【解析】苏格拉底主张“根据自己的爱好或高尚或卑贱地生活”,强调个人的自由,苏格拉底以死
捍卫的也是个人言论的自由,故 A 项正确;苏格拉底死于过度直接民主制的弊端,他批评而非捍卫直
接民主制,故 B 项错误;材料主旨与法治和平等无关,故 C、D 两项错误。故选:A。
49. B【解析】材料中 A、C 两项分别讲的只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各自思想研究,A、C 两项错误;材料
考查三人思想共同主张,不涉及政治制度,D 项错误;材料中三位哲人在当时看到希腊盛行的诡辩风
气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流弊,他们提出教育理论及主张,想方设法补救,体现他们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
识,故 B 项正确。50. D【解析】苏格拉底“通过谈话掲露对方的无知,以此来刺激人的求知欲”,表明苏格拉底重视追求
知识,苏格拉底反对智者学派过度强调人的作用、忽视道德,追求人的自我约束,故 D 正确。智者学
派忽视道德追求功利,不符合题意,排除 A。智者学派研究重心已经转向人和社会,不符合题意,排
除 B。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不符合題意,排除 C。
51.【答案】(1)主要内容:仁、礼、中庸。(2 分)
影响:传承中国古典文化传统;奠定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和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内容(成
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和主流思想);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之中,影响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
构成诸多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深刻影响社会生活及诸多传统建筑艺术成就)。(6 分)
(2)有利于个人的平稳上升;有利于社会的稳步发展;有利于国家的安定和谐;有利于世界的友好合
作(和谐)。(3 分)
52.【答案】(1)变化:19 世纪中期主要强调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仍停留在器物层面;认
为科学技术是实现富国强兵的手段。新文化运动时期,从技术层面深入到文化(思想观念)层面;强
调以科学的态度、精神、思想和方法启迪民众,思考人生,改造社会。(4 分)
原因:甲午战败,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推行政治改良;
辛亥革命后建立了民国,但民主政体有名无实,旧的思想文化阻碍着民主政治的真正实现;需要弘扬
科学思想,批判愚昧、迷信,促进思想解放。(6 分)
(2)特色:近代前期,引进西学与模仿探索;现代中国,自主创新与开放交流。(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