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邯郸市一中2019-2020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网上月考试题(PDF版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河北邯郸市一中2019-2020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网上月考试题(PDF版含答案)》 共有 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等高线的判读以及应用和地质构造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获取信息的能力。掌握等高线的判读以及应用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解答】 读等高线图可知,结合指向标可知,该段高速公路向东北—西南延伸的,故A错误;鞍部是由一对山脊等高线组成,该段高速公路经过的地形区分别为山脊和山谷地区,故B错误;等高线凸向低处为山脊,凸向高处为山谷,①②两地的分别为山谷和山脊,根据图示和材料,是无法判断是背斜和向斜的,故C错误;①为山谷地势低,可能有高架桥,②为山脊地势高,可能有隧道,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 ​本题考查山区公路布局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获取信息的能力。掌握山区公路布局的原因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解答】 在山区兴建平直的高速公路需要挖隧建桥,工程难度大、投资多,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之提供了条件,故①③正确;兴建高速公路不呈“之”字形,会增加建设费用,故④错误;汽车性能改善,与高速公路不呈“之”字形无关,故②错误。 ​故选A。‎ ‎3.【答案】‎ ‎【小题3】B ‎【小题4】D ‎【小题5】A ‎【解析】3.【分析】 本题考查聚落的选址条件,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掌握影响聚落的区位因素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由图可知,哈尼族村寨地址的选择需具备茂密的森林、充足的水源、平缓肥沃的山坡等垦殖梯田不可缺少的条件;该地区河漫滩海拔较低,气候干热,不适合居住。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4.【分析】 本题考查人地协调发展,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掌握哈尼族四点一线的空间模式的优点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山坡梯田海拔较低,自村寨流出的地表水可顺地势自流至农田,而非抽取河水上山灌溉;山上森林茂密,多野兽出没;哈尼族利用梯田位于村寨下方的地理优势,发明了“冲肥法”,利用地表径流将村寨人畜粪便冲人梯田节省运肥劳动力,同时可提高土壤肥力。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5.​【分析】 本题考查传统民居特点及成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掌握聚落与地理环境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由材料可知,传统“蘑菇房”的顶部茅草厚达‎200 mm,倾斜度大于45°,结合当地气候特征,茅草厚的主要作用是隔热保温,坡度大利于雨水的快速滑落。故A正确,BCD错误。 ‎ ‎​故选A。 6.【答案】‎ ‎【小题6】A ‎【小题7】A ‎【小题8】B ‎【解析】6.【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巴尔喀什湖东、西两部分湖水盐度的差异及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调用知识的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准确把握图示区域的地理特征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读图可以看到,巴尔喀什湖的西半部,有多条河流注入,盐度较低。湖泊的东半部河流注入较少,蒸发量两侧都较大,盐度较高。巴尔喀什湖东西向狭长,只有狭窄水道相通,湖泊东西两侧水体的交换少,导致两侧盐度差异明显,故A准确,BCD错误。 ​故选A。 7.【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类活动对巴尔喀什湖流域水循环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调用知识的能力。熟练掌握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水循环各个环节中。人类活动影响最主要的是地表径流,主要通过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来影响地表径流的时空分布,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8.【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巴尔喀什湖水量减少的根本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调用知识的能力。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巴尔喀什湖水量减少的根本原因是人为原因,主要表现为人口急剧增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需水量不断增加,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9.【答案】‎ ‎【小题9】A ‎【小题10】D ‎【解析】9.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由材料可知,灰熊分布于北极圈以南,北极熊分布于北极圈以北,“混血熊”的出现反映了两者生活区域的界线逐渐模糊。由于全球变暖,灰熊的生存界线向北移,越来越多的灰熊进入北极熊的生活区域,也就由此产生“混血熊”,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0.本题考查自然界的物质循环。热带地区的物质跟随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和洋流,运动到北极地区,再通过生物圈的循环进入到北极熊体内,①②③正确;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岩浆、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间的相互转化,与北极熊体内发现热带地区的农药残余无关,④错误。所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1.【答案】‎ ‎【小题11】C ‎【小题12】B ‎【解析】11.【分析】 本题考查区域的自然特征。旨在考查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调动、运用知识能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解答】 A.青藏高原区冰川更集中,故A错误。 B.西北地区湖泊少,蓄水量小,故B错误。 C.我国湖盐产区集中在西北主要是因为西北地区气候干燥,下垫面蒸发量大,盐分积累多,故C正确。 D.土壤盐分高是土壤盐碱化,与湖盐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 12.【分析】 本题考查我国能源资源的分布。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我国主要矿物能源的分布。 【解答】 A.水蒸气不是能源,故A错误。 B.根据材料“在锅里倒入盐水,水一会儿就烧开了。打开毛竹查看,竹管内绝没有半点烧焦的样子。”可知,该能源为天然气,四川天然气资源丰富,四川火井盐场使用的主要能源是天然气,故B正确。 C.地热能会使井水有比较高的温度,水不会是冷的,故C错误。 D.可燃冰是固态的,不能顺管道上升,故D错误。 ​故选B。 13.【答案】‎ ‎【小题13】B ‎【小题14】C ‎【小题15】C ‎【解析】13.【分析】 本题考查新能源的开发条件,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新能源的开发条件。 【解答】 风能属于清洁能源,英国是一个岛国,位于盛行西风带,常年盛行西风,海上风能资源丰富,故A正确;海上风电建设要克服海水侵蚀等,风力发电建设投入成本高,故B错误;英国是岛国,海岸线漫长,海洋空间广阔,故C正确;在海上进行风力发电,可以减少陆地上土地资源的压力,故D正确。 故选B。 14.​【分析】 本题考查海上风力大于陆地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海上风力大于陆地的原因。 【解答】 海上下垫面单一,而陆地上的下垫面高低起伏,加上植被类型分布等因素,导致陆地上的摩擦力大,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同的情况下,海洋上摩擦力小,所以风力大。风力大小与气压、气温的高低无关。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5.​【分析】 本题考查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解答】 风力发电场建设对于大气环流形式及降水和卫星定位没有影响,由于风力电场的建设,会形成海上障碍物,对海上航运产生影响,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6.【答案】‎ ‎【小题16】C ‎【小题17】B ‎【小题18】D ‎【解析】16.【分析】 本题考查地震震源位置的判读,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图文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能力。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其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由材料信息可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震源(地震的发源地)深度‎20km。而据所学知识知,地壳平均深度为‎17千米,陆地上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尼泊尔地处陆地上。故地震郑源位于地壳内。而上下地幔位于地壳以下,深度超过‎20千米。地核地处地表‎2900千米以下。综上分析,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7.【分析】 本题考查此次地震震中所处的板块判读,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图文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能力。熟记板块名称及其分布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据所学知识知,尼泊尔地处喜马拉雅山南坡,属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8.【分析】 本题考查此次地震造成的直接危害的判读,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能力。熟记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据所学知识知,地震它所造成的直接灾害有: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而工厂停工、扰乱社会、疫病流行等是地震带来的间接影响。综上分析, 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9.【答案】‎ ‎【小题19】B ‎【小题20】C ‎【解析】19.【分析】 本题考查等压线图的判读。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准确判读图示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读图,海南岛位于低压中心的西侧,水平气压梯度力向东,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形成西北风;黄土高原受高压系统的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天气晴朗;北京位于高压脊上,不能形成锋面;台风在广东登录,台湾影响较小。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0.【分析】 本题考查台风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掌握台风的影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台风登陆时伴随着强风、暴雨、风暴潮,会导致广州大量航班取消,琼州海峡轮渡停航以及广西部分房屋倒塌;长江中下游的伏旱出现在7、8月份,并且此次台风还没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故C错误,ABD正确。 ​故选C。 21.【答案】‎ ‎【小题21】B ‎【小题22】D ‎【小题23】B ‎【解析】略 24.【答案】‎ ‎【小题24】B ‎【小题25】D ‎【解析】24.本题考查性别比及读图分析能力。根据图示和性别比概念可知出生人口中男婴比重高于女婴, A错;总人口性别比区域平衡,可知人口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B对;人口性别结构明显不合理,C错;妇女生育率明显升高在图示上没有反映出来,D错。故选B。 ‎ ‎25.本题考查我国目前人口性别比对未来造成的影响。出生人口中男婴比重高于女婴,对未来造成的影响有“剩男”现象明显增加,女性择偶标准上升,“老夫少妻”现象增加,不利于社会健康发展,会引发社会问题,跨国婚姻有所增多,①③⑤对,②④错,D对,ABC错。故选D。 ‎ ‎26.【答案】‎ ‎【小题26】C ‎【小题27】B ‎【小题28】D ‎【解析】26.【分析】 本题考查巴西和澳大利亚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巴西和澳大利亚相关知识。 【解答】 澳大利亚没有濒临大西洋,两侧为太平洋和印度洋,澳大利亚不是人口大国,都有宽广的热带气候,巴西属于发展中国家。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7.【分析】 本题考查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解答】 澳大利亚中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沙漠广布,气候炎热干旱,人口稀少,B正确;巴西北部是亚马孙平原,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湿热,蚊虫肆虐,不适合人口居住。 ACD错误。 故选B。 28.【分析】 本题考查人口过多对城市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人口过多对城市的影响。 【解答】 人口过多会导致,就业困难、住房困难、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加大,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9.【答案】‎ ‎【小题29】C ‎【小题30】A ‎【解析】29.【分析】 本题考查导致2015~2025年山西省人口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消费水平与人口容量呈负相关。读图可知,2015~2025年山西省人口承载力呈下降趋势,且人均耕地减少,但耕地资源总量增加。故导致2015~2025年山西省人口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消费水平提高,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30.【分析】 本题考查提高山西人口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环境人口容量与资源、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呈正相关。山西实际人口数量超过耕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提高山西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应控制人口数量,扩大开放程度、发展地方经济等措施提高人口承载力,故A正确,B错误;鼓励人口外迁不现实,限制消费水平,降低生活内需不符合社会文化准则,CD错误。 故选A。 31.【答案】‎ ‎【小题31】A ‎【小题32】D ‎【解析】推本题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材料信息可知,推力表示当地不利于人口迁入的因素,拉力指吸引人口迁入的因素。环境污染是推力因素,文化教育发达、矿产资源丰富、老龄化都属于拉力因素,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 本题考查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读图可知,③④阶段是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时期,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故选D。 33.【答案】‎ ‎【小题33】B ‎【小题34】C ‎【小题35】D ‎【解析】33.【分析】 本题考查二战后影响美国人口迁移的因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美国人口流向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答题关键。 【解答】 注意“二战后”美国人口迁移的方向,结合图示可知为东北部地区向南部地区的人口迁移,该人口迁移的方向应为美国老年人口受环境因素影响,从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南方的阳光地带迁移;受经济因素影响,东北部传统工业的衰退和南部新兴工业的发展而导致了青年人口从东北部向南部迁移,③④正确,B正确,ACD错误。 ​ 故选B。 34.【分析】 本题考查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主要表现,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我国的国情和人口迁移特征是答题的关键。 【解答】 20世纪50-80年代中期,我国的人口迁移规模较小,主要受政策因素影响,从东部向中部,从中东部向西部地区迁移;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从中西部向东部迁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人口流动的规模较大,以自发性迁移为主,①③正确,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35.【分析】 本题考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影响环境人口最重要的因素是答题的关键。 【解答】 结合所学知识,一个地区的资源状况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主要因素,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36.【答案】‎ ‎【小题36】B ‎【小题37】A ‎【解析】36.本题主要考查城镇的主要分布。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城镇分布在深切的河谷地带,因为河谷地带气温高、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故B对,ACD错。故选B。 ‎ ‎37.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城镇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因为河谷地带海拔相对较低,气温相对较高、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故影响图中城镇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和水源。故A对,BCD错。故选A。 38.【答案】‎ ‎【小题38】D ‎【小题39】B ‎【小题40】D ‎【解析】38.【分析】 本题考查区域景观分布,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国区域地理景观分布。​ 【解答】  ‎ 读图,根据图中水路街巷与桥梁的建筑风格可知反映小桥流水景观,分布于我国的江南水乡地区,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景观特点,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39.【分析】 本题考查区域环境特征,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国区域地理条件。​ 【解答】 该景观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环境特点有地势低平、降水丰沛,故B正确;沟壑纵横、降水集中是我国黄土高原的自然特征,故A错误;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地形封闭多为盆地地区,故C错误;山河相间主要是我国横断山区的自然特征,故D错误。 故选B。 40.【分析】 本题考查区域戏剧类型,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国区域地方剧种类型。​ 【解答】 图示区域位于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越剧是该地区的主要剧种,故D正确。川剧为我国川渝地区的主要剧种,故A错误;豫剧是我国河南地区的主要剧种,故B错误;粤剧为我国两广地区的主要剧种,故C错误。 故选D。 41.【答案】‎ ‎【小题41】C ‎【小题42】B ‎【小题43】D ‎【解析】41.【分析】 本题考查建碉楼的成因,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掌握建碉楼的成因是解题关键。 【解答】 根据材料可知,开平位于珠江三角洲,降水丰富又地势低洼,因此会有洪涝问题,修建碉楼可防御水患,又民国初期,政局动荡,因此,华侨回来修碉楼也是防止匪患,C正确;民国初期,开平广建碉楼与满足人口增长需要、体现华侨爱乡情结、缓和区域人地矛盾等关系小,ABD错误。 故选C。‎ ‎42.【分析】 本题考查碉楼功能转变的原因,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掌握碉楼功能转变的原因是解题关键。 【解答】 中西合璧的碉楼体现了华侨文化,价值独特。根据材料可知,开平市组织调查,推动了碉楼的开发和保护,体现了政府的重视,碉楼成为中国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表明了政府和华侨的重视,B正确;促使开平碉楼的功能转向发展旅游与当地人口外出务工、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工业与城市的发展等关系小,ACD错误。 故选B。‎ ‎43.【分析】 本题考查旅游资源经费缺口的措施,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掌握旅游资源经费缺口的措施是解题关键。 【解答】 在碉楼热的背景下,依照自身资源,拓展主题度假项目,收入较高,可以持续解决维护经费缺口,D正确;材料中提到门票是其主要旅游收入,维护碉楼的经费存在缺口。增加开发数量不能解决经费问题,提高政府补贴不能持续解决费用缺口,提高门票价格可能影响游客的数量,ABC错误。 故选D。 ‎ ‎44.【答案】‎ ‎【小题44】D ‎【小题45】C ‎【解析】44.【分析】‎ 本题考查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西北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及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由材料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源是限制区域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城市多是依托水源地而形成发展起来的。故D对,ABC错。‎ 故选D。‎ ‎45.【分析】‎ 本题考查农业发展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式及其环境影响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该地区农业发展受水源限制多分布于水源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但因为气候干旱,过度的开垦导致区域出现荒漠化现象,同时因为过度灌溉加之蒸发旺盛使得该地出现了土壤盐碱化问题,但因为该地气候干旱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开荒不会导致水蚀严重,同样酸雨也不易发生。故①④错,②③对。故C对,ABD错。‎ 故选C。‎ ‎46.【答案】‎ ‎【小题46】D ‎【小题47】A ‎【小题48】D ‎【解析】46.【分析】 本题考查城市规划的意义,旨在考查学生利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确雄安新区的地理位置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雄安新区建立的目的是疏解北京部分非首都功能,不会使北京范围扩张,A错误;由于部分非首都功能迁往雄安新区,北京市的人口会向雄安新区迁移,不会导致大量人口向北京迁移,B错误;可以优化京津冀城市格局,D正确;雄安新区距离浦东新区较远,对于浦东新区没有影响,C错误。 ​故选D。 47.【分析】 本题考查城市区位因素,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调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明确城市的区位因素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雄安新区有京九、京广铁路和高速公路经过,交通便捷,①正确;雄安新区开发程度低,生态环境优良,且发展空间充足,②④正确;作为以农业为主的地区,雄安新区科技力量薄弱,③错误,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48.【分析】 本题考查白洋淀的功能,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湿地除了具有生态功能外还具有社会经济功能,开发利用湿地时应做到兼顾保护,维护其生态效益。 【解答】 白洋淀为雄安新区重要的湿地,应发挥其生态功能,加强其美化环境和维护生态的功能,D对;白洋淀面积不大,且没有与航运能力强的大河连通,所以不适合打造水上交通线,A错;淤积成农田和填成陆地开发会失去其生态功能,对雄安新区未来发展不利,BC错。 故选D。 49.【答案】‎ ‎【小题49】A ‎【小题50】D ‎【解析】49.【分析】  本题考查防风林可以减小风力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和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分析防风林的作用原理。 【解答】 防风林可以通过增大地表摩擦力减轻风力对农田的侵蚀,A对,B错;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与防风林的作用无关,CD错。 ​故选A。 50.【分析】  本题考查华北平原营造防风林,防风效果最佳的种植走向,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和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区域的主要影响风向。 【解答】 华北平原多风沙主要是冬季风的影响,冬季风主要是西北风为主,防护林有阻隔风沙的作用,在华北平原防风效果最佳的种植走向是​东北-西南向,可起到拦截风沙作用。D对,ABC错。 ​故选D。 51.【答案】(1)原因:①岛屿中部为山地,沿海多平原,利于施工建设②沿海地区人口、城市密集,出行需求大(一点两分)。不利天气:高温天气;强对流天气(暴雨天气、雷电天气);台风天气(任答两点,一点一分)。 (2)①地处山地背风坡(雨影区),降水较少,气候较干燥;②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水土流失;④河流含沙量较大,提供了丰富沙源;⑤风力搬运海滩、河漫滩的泥沙,在此处堆积。(一点一分)‎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海南岛高铁呈环形的原因和不利天气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读图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海南岛的地形特征。影响交通线路形态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而自然因素中最关键的是地形,海南岛屿中部为山地,沿海多平原,利于施工建设,沿海地区人口、城市密集,出行需求大。据海南岛的地理位置分析,不利天气主要有高温天气;强对流天气(暴雨天气、雷电天气);台风天气等。 (2)本题主要考察海南西部热带沙漠的成因,旨在考察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影响气候的因素。热带沙漠的主要原因是降水较少和风力沉积作用等,该地处山地背风坡(雨影区),降水较少,气候较干燥;海南岛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另外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较大,提供了丰富沙源;还有风力搬运海滩、河漫滩的泥沙,在此处堆积。 52.【答案】(1)内地向沿海;农村向城市;中、西部向东部。(一点两分)‎ ‎(2)对于流入区:有利:弥补劳动力不足,提高城市化水平。不利:造成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等问题。‎ 对于流出区:有利:可缓解人地矛盾,获取大量资金,加强与外界联系。不利:造成劳动力流失。(一点一分)‎ ‎【解析】(1)本题考查现阶段我国人口流动的流向。通获取解读图中信息并调动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现阶段人口大规模流动的方向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中部和西部)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东部沿海),从内地流向沿海,从农村流向城市。  (2)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调动所学知识可知:人口迁移的影响分为对迁入区和迁出区影响,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展开分析。对于迁入区:有利于弥补劳动力不足,提高城市化水平。但会造成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等问题。对迁出区: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缓解人地矛盾,但也会带来人才的流失。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推荐资源
天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