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18-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福建省2018-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含解析)

ID:242511

大小:49.3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0-03-15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8—2019 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1.周代遇重大事情需解决时会举行国人(指城邑及其四郊的居民)会议,甚至某些时候可定 夺国君的废立,如《左传·僖公十八年》中记载狄人伐卫,卫侯以国让父兄子弟,众不可。 这反映国人会议 A. 确保了民众参政的权利 B. 破坏了正常的分封体制 C. 制约了周代贵族 权力 D. 巩固了周代的封建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周代遇重大事情需解决时会举行国人(指城邑及其四郊的居民)会议, 甚至某些时候可定夺国君的废立”可知体现的是国人会议制约了周代贵族的权力,C 选项符合 题意。国人会议不能保障民众参政的权力,材料强调的是对周代贵族权力的制约,A 选项排除。 分封制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和自身体制的局限性导致的,B 选项排除。周 朝属于奴隶制社会,D 选项排除。 2.唐太宗时期,26 位宰相中三人具有科举出身,高宗朝 41 位宰相中有科举出身者已增至 13 人,玄宗开元年间 27 位宰相中有科举出身者多达 18 人,高级官员和地方封疆大吏也多出于 进士。这反映出唐朝 A. 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 B. 皇权专制体制迅速强化 C. 官僚集团的精英化趋势 D. 科举成为做官唯一途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朝通过科举入宰相的人数不断增加,高级官员和地方封疆大吏也 多出于进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是官僚政治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且科举人才以知识 精英为主,这体现了唐朝官僚集团的精英化趋势,故 C 项正确。材料中是宰相是中央机构, 没有体现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故 A 项错误。D 项中“唯一途径”使用错误,科举是成为做 的官途径之一,故 D 项错误。 3.元世祖时期,政府将北方一些农户为生产互助而自发组成的“锄社”加以推广,并规定: 凡民户五十家为一社,社长由“高年晓农事者”担任;一边立本牌,上书某社某人,“社长 以时点视劝诫”;社中疾病凶丧之家,由众人合力相助;一社内如受灾民户较多,则“两社助 之”。这说明“锄社” A. 兼具生产和生活的管理职能 B. 体现了游牧和农耕经济的结合 C. 冲击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 是在全国设立的村民自治组织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自发组成的”“凡民户五十家为一社”、“社中疾病凶丧之家,由众人合力 相助;一社内如受灾民户较多,则‘两社助之’”可知,锄社是北方农民自发的耕作互助组 织,具有生产和生活的管理职能,故选 A 项;锄社是农民自发的耕作互助组织,是农耕经济 的表现,排除 B 项;锄社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排除 C 项;材料强调的是北方地区而 非全国,排除 D 项。 4.有学者根据已有文献和出土的汉简对西汉时期拥有六十亩土地的中等自耕农家庭收支进了 估算,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西汉时期 年收入 年支出 粮食 副业 纺织 生活 生产 租税 其他 120 石 无统计 10 匹布 口粮 80 石食 盐 1.8 石衣着 5 匹 留种 6 石饲 料 10 石农具 7 石 田租 4 石赋 敛 11 石 祭祀、交往 等 6 石 7200 钱 4000 钱 7700 钱 1380 钱 946 钱 360 钱 总收入:11200 钱 总支出:10386 钱A. 自耕农生产技术较为落后 B. 农业扩大再生产能力有限 C. 政府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 D. 土地兼并得到了有效遏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自耕农家庭主要支出为生活支出,生产支出所占比例较小, 可见其扩大再生产能力有限,选项 B 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出自耕农生产技术情况, 排除 A;材料中农民承担的田租赋税仅次于生活支出和生产支出,可见当时农民的赋役负担相 对较重,排除 C;材料未涉及土地兼并情形,排除 D。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题干中收支数据的分析,得出农民主要支出是在生活领域,生产扩大 能力有限。 5.下表宋代明州鄞县酒坊 乡名 酒坊名 数量 阳堂 韩奥、天童、东吴、下水、屯棣、大嵩、富浦 7 翔凤 盐场、管江、上水、韩岭、隐学、单步、平水 7 手界 青山、张村、邓桥、郑湾 4 丰乐 道陈、横溪、张濠、板弄 4 鄞堂 甲村、鄞堂、石支、善训、新塘、大狄、茆山 7 总计 29 表素材可以用来论证宋代 A. 农村商品经济有所发展B. 市坊界限已经彻底打破 C. 酿酒业已成为主要行业 D. 政府摒弃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图表信息可知,宋代农村也开设了酒坊,结合所学,宋朝商品经济有所发 展,故选择 A 选项;市坊界限的打破主要发生在城市之中,农村并没有建立市坊制度,故排 除 B 选项;结合所学,宋代的主要行业为丝织业,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C 选项;宋代的商业 有所发展但统治者并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 D 选项。 【点睛】本题考查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坊界限的打破,需正确掌握时间线再进行作答。 6.孔子形象在历史文献中有很多介绍。《论语·述而》认为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 安”;《史记·孔子世家》形容“东门有人(孔子),其顙(额头)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 类子产,然其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三字经》颂孔子“其生之时, 有麟吐玉书于阙里,其文云,水精之子,继衰周而为素王”。上述历史文献 A. 真实再现了孔子全貌 B. 准确概括了孔子的圣人特征 C. 兼具客观性和主观性 D.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达成共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论语》、《史记》、《三字经》中都对孔子进行了介绍,有些较真实,有些 则较夸张,故有客观性和主观性,答案为 C 选项。有些主观性的描写不能说真实再现孔子,A 选项排除。有些主观性的描写不能叫准确概括孔子的特征,B 选项排除。三则材料对孔子的描 述都有不同,没有达成共识,D 选项排除。 7.张载主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王夫之赞曰:“往 圣之传,非张子其孰与归”。据此材料反映了 A. 社会道德环境的恶劣 B. 儒家批判佛道思想的文明交融C. 重建儒家正统的艰难 D. 宋儒重建儒家信仰的文化自觉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张载主张学习要以天下为己任,王夫之认可张载的观点,说明儒学 家自身有一种文化自觉,故 D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无法得出社会道德环境恶劣的结论,A 选项 排除。材料不体现批判佛道思想,B 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重建儒家正统的艰难性,C 选项排 除。 8.朱舜水是浙江余姚“四先贤”之一,他曾说:“为学之道,在于近里著己,有益天下国家, 不在乎纯弄虚脾,捕风捉影。”这一观点与下列哪种主张最为接近 A. 春秋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B.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一物道理 C. 君子 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雕虫篆刻,又何益哉 D.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则无伦物矣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朱舜水强调的是经世致用思想,结合所学分析选项内容可知,A 选项 属于董仲舒的新儒学,错误;B 选项属于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错误;C 选项属于经世致用思 想,正确;D 选项属于李贽的异端思想,错误。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9.公元前 5 世纪,雅典公民大会决议一经颁布,便成为法律并迅速执行。公元前 4 世纪初, 雅典公民大会选举法律编纂委员会,对现有法律进行修订,并规定每年公民大会对所有法律 进行审核,由大会选举专业的立法委员会对有争议法律进行裁决。雅典的这一转变 A. 推动了社会治理科学化 B. 强化了民主参与 意识 C. 确立了法律的绝对权威 D. 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答案】A 【解析】 为 的【详解】根据材料“由大会选举专业的立法委员会对有争议法律进行裁决”可知,专业的立 法委员会对争议法律的裁决更体现科学性,有利于推动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故 A 项正确。公 民大会的法律审核只是其中的程序之一,民主参与意识的强化和主权在民的原则不是材料的 重点,故 BD 项错误。法律的绝对权威在公元前 5 世纪就已经确立,故 C 项错误。 10.公元前 5 世纪初,希波战争爆发。为应对战争,雅典公民大会从每个任期召开一次改为召 开四次,在军事问题的决策上,重装步兵不再统揽大局,建造船只的木匠和招来划桨的雇工 也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一变化说明 A. 战争客观上推动雅典民主进步 B. 雅典民主突破了阶级局限 C. 民主政治推动了城邦观念增强 D. 雅典人参政议政十分活跃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为应对战争,雅典公民大会从每个任期召开一次改为召开四次,在军事问 题的决策上,重装步兵不再统揽大局,建造船只的木匠和招来划桨的雇工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可知,雅典公民大会的经常化和决策者范围的扩大化都与战争存在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战争 是因,雅典公民大会的经常化和决策者范围的扩大化是果,故只有 A 项符合题意。雅典民主 建立在奴隶专政的基础上,其民主范围比较狭隘,突破了阶级局限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B;材料的主旨在于强调战争对民主政治发展的作用,C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雅典人包 括了妇女、奴隶、外邦人等,而这些人是被排除在公民范围之外的,不享受参政议政的权利, 排除 D。 【点睛】本题学生结合雅典民主 得失并把握材料中语句的因果关系即可作出解答。 11.据《查士丁尼学说汇纂》记载,大法官在判处极刑、徒刑时会同时宣告受刑人“丧廉耻”, 犯罪情节较轻、行为不符合公序良俗或从事下贱职业的人,也会被官员记录为“丧廉耻”。帝 国剥夺丧廉耻者所享有的公权,并形成档案加以管理。据此可知,在当时的罗马 A. 司法程序过于繁琐形式主义色彩浓厚 B. 已经初步建立起原始的社会信用体系 C. 道德谴责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主要手段 的D. 法律法规从零星分散到形成完备体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帝国剥夺丧廉耻者所享有的公权,并形成档案加以管理”可知体现的是 当时罗马注重社会信用,档案的出现说明当时罗马已经初步建立起原始的社会信用体系,B 选 项符合题意。司法程序过于繁琐形式主义色彩浓厚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 选项排除。罗马法是 维护社会秩序的主要手段,C 选项排除。法律法规从零星分散到形成完备体系的说法不符合材 料主旨,D 选项排除。 12.罗马人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概念,贯穿了罗马历史的始终。所有的执政者都要以罗马 人民的名义行使权力。他们的盟国被称为“罗马人民之友”,政治对手被宣布为“罗马人民公 敌”,这说明 A. 罗马执政者没有掌握实权 B. 国家主权名义上属于人民 C. 罗马人民拥有最高决策权 D. 人民对权力行使实施监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有的执政者都要以罗马人民的名义行使权力”“他们的盟国被称为‘罗马 人民之友’,政治对手被宣布为‘罗马人民公敌’”可知,罗马国家主权名义上属于人民,故 B 正确;A 不符合史实,排除;C 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人民对权力行使实施 监督,排除 D。 13.近代欧美国家的税收理念大多经历了从“税收法定主义”到“税收宪政主义”的演变,即 从征税的权力基本控制在议会里,议会通过立法的形式规范征税的各项内容,转变为必须对 代议机关的征税权进行宪法上的限制。这表明欧美国家 A. 宪政制度的完善 B. 征税程序严格化 C. 否定了议会至上 D. 税收立法民主化【答案】A 【解析】 【详解】税收理念从“税收法定主义”到“税收宪政主义”的演变,表明近代欧美国家认识 到必须对代议机关的征税权进行宪法上的限制,这一过程体现了宪政制度的完善。故答案为 A 项。材料反映的是对议会征税权的限制,不是规范征税程序,排除 B 项;C 项说法绝对,限制 议会征税权并非否定议会至上,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立法程序,排除 D 项。 14.阎照祥著《英国贵族史》一书中写道:1880 年以来诸多新兴工商业资本家陆续成为英国上 院贵族之后,贵族院已开始成为“一瓶兑了水的威士忌”。20 世纪 20 年代中产阶级和“工党 贵族”开始进入上院之后,贵族院成为“一瓶变味的啤酒”。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了英国社会 A. 贵族政治退出舞台 B. 自由平等思想流行 C. 平民化的发展趋势 D. 政党制度受到制约 【答案】C 【解析】 上院的存在说明英国社会贵族尚未政治退出舞台,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自由平等思想,排除 B;由“新兴工商业资本家陆续成为英国上院贵族….. 20 世纪 20 年代中产阶级和“工党贵族” 开始进人上院”,说明平民化的发展趋势,故选 C;材料没有涉及政党政治,排除 D。 15.1688 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了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非暴力 政变,这场革命没有发生流血冲突,因此历史学家将其称之为“光荣革命”。新贵族与资产阶 级联合的主要原因是 A. 新贵族的政治地位相对较低 B. 新贵族宗教信仰发生改变 C. 新贵族的生产方式发生变化 D. 恢复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新贵族是指从事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活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结合,反对詹姆士二世的专制统治,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故 C 项正确。有 些贵族虽然保留了贵族头衔,但从事一些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活动,地位不一定低,排除 A。 新贵族大都是清教徒,宗教信仰没有改变,排除 B。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结合,反对以詹姆士二 世为首的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排除 D。 16.英国内阁由英闭枢密院外交委员会发展而来。到都铎王朝后期,君主在枢密院辅佐下处理 政务、治理国家已成为惯例。此时,内阁只是一个服务于君主的御用咨询和决策机构,并没 有与议会建立起任何关联。1689~1714 年间,英国内阁完成了从私密的御用机构向公开的、 合法的政治机构的过渡,这标志着内阁制在英国的形成。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内阁与议会权力的消长与演变 B. 政体演变促使内阁制由萌芽走向成熟 C. 内阁制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D. 英国内阁逐渐公开化,独立化、制度化 【答案】B 【解析】 内阁制走向成熟是在 1689~1714 年间,即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政体演变才促使内阁制由萌芽走 向成熟,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只是强调内阁的演变而非与议会权力的消长与演变, 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C 和 D 均是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主旨,不符合题 意,排除;故本题选 B。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的时间 1689~1714 年,该时间段英国的政体 已经发生了演变。 17.1820 年,在美国国会讨论密苏里加入联邦问题的时候,南北双方又发生了争吵。后来,南 北双方签订了一项协议:密苏里作为蓄奴州加人合众国,但从马萨诸塞州划出一个缅因州, 作为自由州加入合众国。美国设立缅因州目的在于 A. 消除大小州之间的矛盾与分歧 B. 平衡南北双方在参议院的席位 C. 确保北方在众议院的优势地位 D. 维护三权分立的共和政治体制 【答案】B【解析】 1787 年宪法调和了美国南方与北方、大州与小州、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形成了各方都能接受 的相对平衡局面。密苏里作为蓄奴州加入合众国,就会导致南方新增两个参议员,为保持南 北双方在参议院席位的平衡,从北方的马萨诸塞州划出个缅因州,也增加两个参议员,B 项正 确;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B 项。 18.用格林的话来说,“在英格兰的宪政中寻找线索,来指导殖民地与母国之间的恰当关系, 是徒步无功的”,经潘恩、杰斐逊这帮“精英分子”援引法园观念来“启蒙”,猛一醒,有意 识地向“一体两面”接缝处捅,母与子拳脚相向,闹到不堪收拾,北美果然“自成一局”,这 “一局”非同小可,承上启下,具有划时代意义。这主要反映在 A. 英格兰宪政丧失了制度领先优势 B. 法国共和制深刻影响到北美走向 C. 英属北美殖民地确立起崭新政体 D. 潘恩等人的启蒙思想发源于法国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论述的是美国从英国殖民地获取独立,并建立了资产阶级联邦制共和政体,故C项正 确;两种民主政治制度没有可比性,故A错误;法国共和制是19世纪,不符合材料中信息, 故B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反映的信息主旨。 19.1787 年宪法规定,总统对国会两院通过的任何法案,“除非因国会休会而使该项法案不能 退回,在此情况下,该项法案不能成为法律”,因而总统常借国会休会而搁置国会议案,被人 称为“口袋否决”。这表明“口袋否决” A. 明确了总统立法否决权 B. 导致了总统权力扩张 C. 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异化 D. 削弱了国会的立法权 【答案】C 【解析】 美国总统对于国会的法律有否决权,总统借助国会休会而搁置国会议案,显然是借用三权分立与制衡的原则进行拖延,说明分权制衡的宗旨发生了异化,故C正确;A是1787年宪 法确定;总统权力仍在宪法规定范围内,故B错误;国会立法权不敢撼动,故D错误。 【点睛】美国政体的主要特征:分权制衡 (1)立法权归于国会;(2)行政权归于总统;(3)司法权归于联邦法院;(4)三权分立、互相制约平 衡;(5)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20.在美国《独立宣言》的前半部分有如下一段: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其中 self-evident 即不证自明之意,其意义应该最接近 A. 自然权利 B. 三权分立 C. 人民主权 D. 社会契约 【答案】A 【解析】 不证自明的权利是生来就有的自然权利,故答案为 A 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BCD 项。 21.1875 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有一条极富争议的规定:“总统的每一命令须给部长副署 方能有效”。有学者据此判断,总统的职权徒有虚名;但也有学者反对称,部长副署权实际上 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它只是一个纠错机制。反对者的合理依据应是 A. 部长地位过低导致无法与总统抗衡 B. 第三共和国宪法依然保留封建残余 C. 宪法规定总统拥有最高人事任免权 D. 君主派的实力在当时的政坛占上风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部长副署权实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它只是一个纠错机制”并结合《1875 年宪法》的相关信息,可知反对者的认为部长副署对总统不能起到限制作用,原因在于总统 掌握行政权,拥有最高人事任免权,部长是由总统任免的,C 符合题意;AB 均与史实不符; 材料没有涉及君主派和共和派之争,D 不正确。22.1792 年 4 月反法战争开始后,法军节节败退,法国人民紧急行动起来。各地纷纷成立义勇 军,开赴前线。8 月 10 日,巴黎人民再次起义,推翻了君主政体。9 月 2 日,法国军队在凡 尔登附近两次打退普鲁士军队的进攻,最终把敌人赶出法国领土,法国革命得救了,材料旨 在强调 A. 法国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 B. 人民群众推动了革命进程 C. 法国消除了君主复辟危险 D. 外国武装势力的力量强大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法国人民紧急行动起来。各地纷纷成立义勇军,开赴前线。8 月 10 日,巴黎人民再 次起义,推翻了君主政体。”可知人民群众推动了革命进程,故选 B;这是并未确立共和政体, 排除 A;C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外国武装力量最终被人民赶跑了,排除 D。 23.法国在近代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先后出台了 11 部宪法。这些宪法大多寿命短暂,有的甚 至“胎死腹中”。唯独 1875 年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得以贯穿第三共和国始终,施行长达 65 年。这反映出该宪法 A. 内容非常广博 B. 适应社会发展 C. 实现权力制衡 D. 蕴含自由观念 【答案】B 【解析】 1875 年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得以贯穿第三共和国始终说明该部法律适应了法国社会发展 的趋势,故 B 正确;内容广泛不是根本原因,故 A 错误;权力制衡属于特点,观念自由属于 理念,其他法律也具有,故 C 和 D 错误。 24.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秦勒曾经这样评价一个国家:“他的历史是一部充满绝对的历史,在 这部历史中,什么都有,就是没有中庸和节制,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他们什么都经历过了, 就是不知道什么是温和的人生。他们曾经征服了欧洲,同时自己也成为受到人奴役的无助的受害者:他们享受过空前的自由,然而也受过空前的专制政权和压迫。他们向人类贡献了最 具穿透力的哲学家、最具思想性的音乐家,然而也滋生了最无赖和最残暴的政治家。”这个 国家应该是 A. 英国 B. 德国 C. 法国 D. 美国 【答案】B 【解析】 “他们曾经征服了欧洲,同时自己也成为受到人奴役的无助的受害者:他们享受过空前的自 由,然而也受过空前的专制政权和压迫”说明是德国,B 正确;其他国家不符合题意,排除。 25.如表为近代欧美工人组织建立的情况: 时间 工人组织 概况 1851 年 英国“机械工人混合工会” 英国第一个工会联合会 1860 年 英国“工会委员会” 伦敦各业的工会联合组成 1863 年 法国“全法工人联合会” 法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工人组织 1863 年 德国“全德工人联合会” 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全国性的组织 1864 年 各国“国际工人协会” 在伦敦成立的第一个国际性工人组织 据此可知 A. 科学理论开始指导工人运动 B. 无产阶级斗争的联动性增强 C. 英国成为国际工人运动中心 D. 工人阶级革命斗志日益高涨【答案】B 【解析】 【详解】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工会联合会”“各业的工会联合”“全国性的工人组织”“各 国‘国际工人协会’”“国际性工人组织”等信息可以看出,无产阶级的斗争从行业内联合、 行业间联合、全国联合到国际联合,表明无产阶级斗争的联动性增强。故 B 正确。A、C、D 的 说法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工会联合会”“各业 的工会联合”“全国性的工人组织”“各国‘国际工人协会’”“国际性工人组织”。 26.《剑桥世界近代史》记载,“(1848 年)马克思、恩格斯把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看成是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他们拒绝立即实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把争取统一的民主共和 国作为当前的革命任务。”由此可知当时 A. 科学理论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 B. 两个阶段的革命任务完全相.同 C. 马、恩主张革命任务分两步完成 D. 马克思拒绝实行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马克思主义。根据题意可知,社会主义革命还没有开始实行,故排除 A 项;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所以两个阶段的革命任务必然是不同的, 故排除 B 项;马克思是拒绝立即实行,而不是拒绝实行社会主义革命,故排除 D 项。根据“他 们拒绝立即实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把争取统一的民主共和国作为当前的革命任务”可知马恩 主张革命任务要分两步完成,故选 C。 【点睛】正确理解题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马克思恩格斯把 1848 年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看做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他们拒绝立即实行社会主义革命,但并不是拒绝实行社会主 义革命。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 27.十八世纪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学者魁奈曾说:“在所有商业的交易中,出卖者和购买者是 相对立的,但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订立契约。他们自己这样调整的利益是和公共的利 益相一致的,因为他们自己是他们的利益的唯一最合适的裁判者”。这说明魁奈A. 崇尚契约精神 B. 意图规范市场 C. 代表商人利益 D. 主张经济自由 【答案】D 【解析】 材料“根据自己的利益,……订立契约……他们自己是他们的利益的唯一最合适的裁判者” 反映了自由订立契约、自由贸易的思想,故 D 正确;材料主要不是反映对契约的崇尚,故 A 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意图规范市场,故 B 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魁奈代表商人利益,故 C 错 误。故选 D。 28.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被认为是马克思主 义的三个主要来源。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 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说明马克思主义是 A. 关于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B. 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产物 C. 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D. 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 会主义,可知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故 D 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人类彻 底解放的问题,排除 A;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产物,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排除 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和英国的空想 社会主义,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来源”,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马克思主义诞生 的条件分析解答。 29.1917 年 11 月 5 日,俄国临时政府宣布戒严,对此资产阶级的《新时代报》写道:“为什 么要宣布戒严?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由此可见此时的俄国 A. 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B. 封建专制统治面临严重的危机 C. 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基本成熟 D. 阶级斗争形势处于僵持的局面 【答案】C 【解析】 根据“1917 年 11 月 5 日”“俄国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 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是十月革命的前夜,俄国资产阶 级临时政府已经无法控制国家局势,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基本成熟,C 正确;二月革命后出现两 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A;二月革命已经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与材料时间 不符,排除 B;由“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 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说明布尔什维克党拥有明显优势,“处于僵持的局面”错误,排除 D。 30.俄国二月革命后,列宁在《远方来信》中指出,临时政府不可能给人民和平、面包和自由, 目前俄国处于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工人阶级团结农民,团结各国无产阶级, 准备在革命的第二阶段取得胜利。这表明列宁的观点是 A. 社会主义革命将满足俄国人民意愿 B. 俄国的二月革命基本实现了民主政治 C. 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必然产物 D. 列宁放弃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幻想 【答案】A 【解析】 材料强调过渡时期“给备受战争折磨的各族人民以和平、面包和自由的社会主义”,将满足俄 国人民对民主和平的期盼,故 A 项正确;材料中俄国的二月革命后仍然面临实现真正民主政 治的历史任务,故 B 项错误;十月革命尚未发生,列宁不可能先知先觉,故 C 项错误;七月 流血事件发生以后,列宁才放弃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幻想,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D 项错误。 31.1917 年 4 月,俄国革命家李可夫指出:“社会主义变革的太阳将从何处升起?我想,目前的情况下,就我们这种生活水平要开始社会主义变革,这不是我们的事业,我们没有力量, 客观条件也不具备。”据此判断,他会主张 A. 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B. 准备举行武装起义 C. 有限度的支持临时政府 D. 立即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就我们这种生活水平要开始社会主义变革,这不是我们的事业,我们没有力量,客 观条件也不具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李可夫认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不具备, 故主张有限度的支持临时政府,故 C 项正确;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是革命的口号,故 A 项错 误;李可夫并不主张举行武装起义,故 B 项错误;李可夫反对立即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故 D 项错误。故选 C。 32.1917 年底,苏俄向英、法、德三国的工人呼吁:“上述各国工人定会了解他们现在所担负 的使人类摆脱战祸及其恶果的任务,定会以多方面无比坚决果敢的行动,帮助人们把和平事 业以及使被剥削劳动群众摆脱一切奴役和一切剥削的事业有成效地进行到底。”苏俄此举的 目的是 A. 推动主要参战国工人的反战运动 B. 显示苏俄政权的无产阶级性质 C. 希望各国举行不割地不赔款谈判 D. 鼓舞欧洲各国人民的解放斗争 【答案】A 【解析】 :材料的主要意思是希望各国发动工人运动,使人类摆脱战祸及其恶果,将和平事业进行到。 再结合所学知识:俄车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宣布退出一战,想借助各国的反战运动为自己 退出一战创造有利于因素。所以本题选 A。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西周的封君封臣制经过春秋战国几个世纪的磨合、演变,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制度极其严密、坚固,其内在的传 承性也极其顽强。那么究竟是什么使中国的皇权专制政体如此无懈可击、无缝可钻、坚如铁 桶?国家原则和家庭伦理同构的高度垄断的国家学说和意识形态、具有共同信仰和基本由知 识分子组成的庞大的官僚统治队伍、对经济生活无孔不入的行政控制恐怕在全世界都是独一 无二的,这是中国封建专制社会超稳定结构的三大支柱。中国古代皇权从来没有在法律和制 度层面上被分割过,无论君权是君主一人独享还是实际上被别人分享甚至被完全架空,但整 个社会的所有政治权力的最终归属在法律和名义上都定于一尊,专属君主。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和玄学兴起,但是这些宗教始终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政治组织和政治力量和中国的皇权 对抗,相反,它们很快被融入主流意识形态当中。 材料二 在西欧封建社会,王权实际上处于和贵族、教会、自治的城市等各种相对独立 的政治力量和政治权力并存的局面,它们既配合,又斗争,即使在以“神授王权”为标志的 君主专制最典型、君主权力最集中的时期,君主从贵族、教会、城市收回的行政权、司法权 也是不彻底的。英国是西欧封建君主制度发展较早较完备的国家,1066 年诺曼底公爵威廉率 兵征服英国后,随后王权强化,但英国封建君主始终受到封建大贵族的制约,最典型的是对 国王征税权的限制。“王权强化的同时,封建贵族接二连三地伸张他们的权利。……国王要 求贵族提供特别(即额外的)捐助,必须征得贵族的同意。”相对于王权来说,宗教组织或 教会往往又拥有独立的政治经济利益,王权为寻求自身的巩固和垄断,往往还要屈从于宗教 组织和教会,以取得他们的支持。 ——均摘编自凤凰文化《中西君主专制制度的区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欧封建君主制不同于古代中国之处,并简要分析其影响。 【答案】(1)特征:产生较早,存在时间长;体系严密坚固;具有传承性;君主大权独揽, 皇权独尊。 原因:先秦政治文化制度的整合;家国同构的原则。庞大的官僚统治队伍及对意识形态和经 济生活的控制;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服务皇权;小农经济需要强大君权的保护。 (2)不同:君权未能实现高度集中,存在制衡君主的外部力量;产生时间较晚,存在时间较 短;教权控制意识形态,教权高于王权。 影响:加剧了中世纪欧洲的纷争与落后;客观上加速了欧洲社会的转型;为近代欧洲资产阶 级代议制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借鉴。【解析】 (1)第一问,据材料“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制度极其严密、坚固,其内在的 传承性也极其顽强。”、“但整个社会的所有政治权力的最终归属在法律和名义上都定于一尊, 专属君主”加以归纳概括即可。第二问,据材料“西周的封君封臣制经过春秋战国几个世纪 的磨合、演变”、“国家原则和家庭伦理同构的高度垄断的国家学说和意识形态、具有共同信 仰和基本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庞大的官僚统治队伍、对经济生活无孔不入的行政控制恐怕在全 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很快被融入主流意识形态当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即可。 (2)第一问,据材料“王权实际上处于和贵族、教会、自治的城市等各种相对独立的政治力 量和政治权力并存的局面”、“066 年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兵征服英国后,随后王权强化,”、“王 权为寻求自身的巩固和垄断,往往还要屈从于宗教组织和教会,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加以 归纳概括即可。第二问,从促进欧洲的社会转型和近代民主政治的确立等方面加以回答。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论在单个国家,还是在全世界,都经历了一个长 期的、动荡的而又反复的过程。一开始表现为思想家的构想,然后,政治家借助群众的力量 将其细化为若干改造现行政治生活的要求。这种要求起初可能是温和的、建设性的、改良性 的,以后却可能变得激进。再者,胜者或暂时胜者一方将其形式化、法律化,固定为一种永 久性的、历史性的进步。 ——摘编自应克复《西方民主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围绕“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自行拟定一个具 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论题:民主思想 民主制度实践中起了引领作用。 阐述:18 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提出了天赋人权、人人平等、民主法治、三权分立、人民主权 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推动了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发生,并通过美国的《独立宣 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原则作了集中表述和法律宣示,最终在法美 两国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形成美国三权分立和法国共和制的民主政体。 小结:启蒙思想的引领在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示例二:论题:法律是民主制度的保障。 阐述:英国在光荣革命后颁布《权利法案》,限制国王权力,保证议会权力,确立了君主立宪 在制的英国民主政治体制。美国在独立战争制定 1787 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和中央权力 的三权分立,确立了总统制共和制的美国民主政治体制。德国在统一后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 确立了二元制君主立宪政体的德国民主政治体制。法国 1875 年的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 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的法国民主政治体制。 结论:将民主制度法律化,是欧美国家在巩固民主制度中普遍采取的策略。 示例三:论题: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是一个长期和曲折的过程。 阐述:英国在 1640 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先是进行限制王权的议会斗争,后又进行反对王党 叛乱的革命战争,于 1649 年建立共和国,经过克伦威尔的护国主独裁统治,1660 年出现斯图 亚特王朝复辟,直至 1688 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才重新掌握政权,并通过 1689 年制 定《权利法案》,才最终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民主政治体制。法国在 1789 年发生大革命, 经过三次革命高潮,颁布了《人权宣言》,处死了国王,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后拿破仑 上台,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民法典》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但出现波旁王朝的复 辟和七月王朝的统治。1848 年发生二月革命,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但很快出现了法兰 西第二帝国的君主制反动统治。资产阶级在 1871 年镇压巴黎公社革命后,于 1875 年制定法 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才最终确立共和政体的法国民主政治体制。 结论:英国经过半个世纪、法国经过近百年时间的反复才确立民主政体。 示例四:论题:借助群众的力量进行革命斗争是近代西方民主制度建立的主要途径。 阐述:英国通过 1640 年苏格兰人民起义发动资产阶级革命,后又借助人民的支持进行反对王 党叛乱的革命战争,处死国王,于 1649 年建立共和国,开创了英国民主政治的先河。 美国资产阶级利用人民的力量于 1776 年发动独立战争,建立大陆军,最终打败英国殖民者, 赢得国家独立,并通过 1787 年宪法确立了民主政治制度。法国资产阶级于 1789 年利用巴士 底狱起义发动大革命,利用人民革命的三次高潮,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囯。后于 1848 年利用 二月革命,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直至 1875 年制定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共和 政体的法国民主政治体制。 结论:借助群众力量进行革命斗争,在近代西方民主制度建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析】 【详解】观点:从“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动荡的而又反复的过程”;“一开始表现为思想家 的构想,然后,政治家借助群众的力量将其细化为若干改造现行政治生活的要求”;“胜者或 暂时胜者一方将其形式化、法律化,固定为一种永久性的、历史性的进步”中找到观点,结 合自己的情况,选择作答。阐述:注意事项有,根据材料不是重复材料;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不可以超越范围;主题围绕“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能随意发挥;论证过 程简明扼要,规范科学。 3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改土归流是中国明清两朝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实行流官制的政治改革。 以下为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相关材料。 材料一“土司虽依例输粮,其实占据私享者不止十数倍,而且毒派夷人,肆顽梗故。欲 靖地方,须先安苗猓(对少数民族的泛称);欲安苗猓,须先制土司;欲制土司,须先令贫弱。 臣方思设法鼓舞,济以威严,俾各土司自报田亩按则升增”。 材料二“土司改土归流原属正务,但有应改者,有不应改者;有可改可不改者,有必不 可改者;必不可不改者;有必应改者而不得不缓改者,有可不改而不得已竟改者。审时度势, 顺情得理”。“改归之法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自投为上策,勒令投献为下策”。 ——以上两则材料来自(清)鄂尔泰《改土归流疏》 材料三为更好地进行改土归流,清政府在西南区调整疆界,归并事权;清查土地,清理 财粮;选拔官吏,推进改土归流;建城池,设学校;同时废除原来土司的赋役制度,与内地 一样,按地亩征税,数额一般少于内地,土民所受的剥削稍有减轻。 (1)根据材料,分析清代改土归流的特点。 (2)根据材科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土归流的影响。 【答案】(1)特点:起因是因为土司制度危害地方;原则上对不同地区区别对待;方法多样, 分为计擒、勒令投献、兵剿三种模式;有完整的配套措施。(写出三点得 9 分) (2)影响:加强了政府对边疆的管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稳定当地秩序,推动 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增加了政府的财政 收入。 【解析】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一“其实 占据私享者不止十数倍,而且毒派夷人,肆顽梗故”可以推断出改土归流的一个重要起因在 于土司制度危害地方;根据材料二中的“应改者”“不应改者”“可改可不改者”“必不可 改者”“必不可不改者”等信息可以看出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原则上对不同地区区别对待;其 方法也较为多样,存在上下策之分,如计擒、自投、勒令投献、兵剿等模式。根据材料三中 的具体措施也是改土归流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有完整的配套措施。(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三,“调 整疆界,归并事权”利于增强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管辖力度;“建城池,设学校”等措施有利 于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发展以及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清查土地,清理财粮……按地亩征税” 有利于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结合所学知识,这些措施实施最后均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 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点睛:解决本题的几个关键:1.审设问,明确设问“特点”、“影响”;2.阅读材料和提出关 键信息,如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其实占据私享者不止十数倍,而且毒派夷人,肆顽梗故” “调 整疆界,归并事权” “建城池,设学校” “清查土地,清理财粮……按地亩征税”等;3.联 系所学知识,准确运用材料和课本语言;4.组织答案,按设问要标明答题项“特点”“影响” 等,做到分点作答,语言表述准确。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天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