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三第14单元第33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版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三第14单元第33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含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第33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考点1 大国重器——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对应学生用书第261页)‎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现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领域 时间(年)‎ 成就 意义 ‎“两弹一星”‎ ‎1964‎ 原子弹爆炸成功 ‎ 打破美、苏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增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 ‎1964‎ 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 ‎1970‎ 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 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载人航天 ‎1992‎ 作出载人航天 工程战略决策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3‎ ‎“神舟五号”载杨利伟飞天成功 杂交水稻 ‎1973‎ 袁隆平选育成功“南优2号”‎ 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计算机 技术 ‎1983‎ ‎“银河Ⅰ号”研制成功 表明中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居于世界前列;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生物 技术 ‎1965‎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概念阐释]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其中“两弹”不是原子弹和氢弹,原子弹是一种核裂变型原子武器,氢弹是一种威力更为强大的核聚变型原子武器。‎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探究现代中国科技的发展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史料一 我们要不要搞原子弹啊,我的意见是中国也要搞,但是我们不先进攻别人。别人要欺负我们,进攻我们,我们要防御,我们要反击。‎ ‎——毛泽东 史料二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1970年4月25日讯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中“我们要防御,我们要反击”说明新中国研制核武器主要是出于防御目的。‎ ‎(2)史料二反映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的政治意义。史料中的省略号将史料分为两层意思,分别介绍了卫星发射成功的国内和国际意义。‎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作出自主研制“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目的。‎ ‎[提示] 保卫国家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的环境。‎ ‎(2)根据史料二,分析卫星发射的时代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次卫星发射对当时的中国产生的重要影响。‎ ‎[提示] 时代特征: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战”时期。‎ 影响: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史论归纳]‎ 影响现代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科技文化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20世纪中期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3)党和政府的重视、支持。‎ ‎(4)广大科技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 ‎(5)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 ‎2.不利因素 ‎(1)“左”倾错误思想对文化战线的长期干扰和破坏,使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失误。‎ ‎(2)历史上轻视科技的观念对人们心理的影响。‎ ‎(3)中国革命胜利后,大批工农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他们有重实践、轻知识的倾向。‎ ‎(4)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家缺乏对世界先进文化的了解与学习。‎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2017·扬州质检)1965年5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载了文章《为什么美国的战略过时了》,认为中国在尖端科学上取得的某种突破,势必迫使美国修改它的全球战略。该突破可能是指中国(  )‎ A.成功地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 B.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C.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D.成功培育“南优2号”杂交水稻 A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在核武器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B项是指‎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C项是指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D项是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相继取得了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青蒿素药物、杂交水稻技术等领先世界的生物学和医学成就。这说明(  ) ‎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导学号:02990118】‎ A.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条件 B.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推动力 C.自力更生是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 D.科学研究只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才能成功 B [社会制度并不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条件,故A项错误;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对科学研究有推动作用,故B项正确;自力更生并不是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故C项错误;科学研究只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才能成功,该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3.(2017·商丘模拟)据西方媒体报道:“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这评论的是我国(  )‎ A.“南优2号”的成功培育 B.“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升空 C.每秒向量运算过亿次计算机诞生 D.“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 D [材料内容为“中国的航天技术”,故A项错误;“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于1970年发射成功,故B项错误;计算机不属于航天技术,故C项错误;“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表明中国是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故D项正确。]‎ ‎4.1988年9月邓小平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文中指出:“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指出科技发展最终要靠生物工程技术 B.促成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确定 C.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D.启发袁隆平成功选育“南优2号”‎ C [根据材料“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可知,农业的发展最终要靠生物的工程技术,故A项错误;1983年,邓小平就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方针,故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B项错误;根据材料“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可以得出邓小平的这一论断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故C项正确;袁隆平成功选育“南优2号”是在1973年,故D项错误。]‎ 考点2 包容并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对应学生用书第262页)‎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双百”方针 ‎1.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要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提出:1956年春,毛泽东提出。‎ ‎3.内容: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4.贯彻 ‎(1)初见成效: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 ‎(2)经历挫折 ‎①原因: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 ‎②表现: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作者多被划成“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 ‎③危害: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也受到很大影响。‎ ‎(3)文艺的春天 ‎①原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清算极“左”路线;邓小平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②表现: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创作欣欣向荣。‎ ‎[易错提醒]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现代的“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的是政治斗争的激烈,流派多且阶级阵线鲜明。“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在学术上,没有阶级的差别与对立,两者实质不同。‎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探究“双百”方针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史料一 中央现在着重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就是要我们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也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 ‎——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史料二 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中“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说明了实施“双百”方针的根本目的;“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说明了实施“双百”方针的直接目的。‎ ‎(2)史料二对洋务运动评价的变化体现了“双百”方针的落实情况对史学研究的影响。‎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指出党中央提出“双百”方针的主要目的。‎ ‎[提示]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现代科技和繁荣文学艺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提示] “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史论归纳]‎ 全面认识“双百”方针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1)从“双百”方针的内涵看,“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学术问题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方针。‎ ‎(2)从背景来看,“双百”方针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迫切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 ‎(3)从基本精神来看,“双百”方针的基本精神是要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和艺术、学术民主,其实质是为人民服务。‎ ‎(4)从受挫原因看,“双百”方针在贯彻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不是“双百”方针本身的问题,而是受“左”倾错误干扰造成的。‎ ‎(5)从历史经验教训上看,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的政治化无法实现“百家争鸣”;政治生活不民主,学术界、文艺界就无法实现“百花齐放”。“双百”方针能顺利贯彻执行,社会主义文化就能兴旺发达。‎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说:“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对毛泽东这段话认识正确的是(  )‎ A.批评了文艺领域中僵化教条思想 B.纠正了对于学术研究的政治干预 C.确保了文艺创作持续和长期繁荣 D.推动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解放潮流 A [“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指的是艺术上的“百花齐放”,有利于破除艺术领域的僵化教条思想,故A项正确;百花齐放是艺术上的,不是学术上的,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D项出现在“文化大革命”后。]‎ ‎ 2.1956年1月,中宣部部长陆定一指出:“在学术、艺术、技术的发展上,不要做‘盖子’;学术问题、艺术问题、技术问题,应该放手发动党内外知识分子进行讨论,放手让知识分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发挥个人的才能,采取自己的风格,应该容许不同学派的存在和新的学派的树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我国学术、艺术、技术的水平,并使新一代得益。为了发展自由讨论,又必须与党内、党外各种各样的宗派主义门户之见进行适当的斗争。”陆定一的言论(  )‎ A.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B.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C.反映了学术问题去政治化的要求 D.纵容资产阶级思想的自由发展 A [根据材料“应该放手发动党内外知识分子进行讨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我国学术、艺术、技术的水平,并使新一代得益。为了发展自由讨论,又必须……”得出陆定一的言论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故A项正确。]‎ ‎3.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一变化表明(  )‎ A.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B.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 C.文化领域“左”倾错误得以纠正 D.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确立 B [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可以得出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故B项正确。]‎ ‎4.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树立为“革命样板戏”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最具代表性的是八部“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著名作家巴金在晚年所著的《随想录》中曾这样叙说,“他一听到样板戏就心惊肉跳,成为一种典型的记忆创伤”。巴金对“样板戏”感到心惊肉跳的主要原因是(  ) ‎ ‎【导学号:02990119】‎ A.“文化大革命”中样板戏创作呈现出虚假的繁荣 B.样板戏使文艺创作万马齐喑 C.样板戏打上了“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的烙印 D.样板戏歪曲了历史和红色经典 C [“八亿人民八个戏”的文艺现实不是虚假繁荣,而是文艺现实的凋零,故A项错误;使文艺创作出现万马齐喑现象的是“左”倾错误的发展而非样板戏,故B项错误;通过剧名就不难得出,这八个戏都是带有鲜明“文化大革命”色彩,是那个年代阶级斗争发展的产物,故C项正确;“样板戏”‎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并没有歪曲历史和红色经典,而相反恰恰正是历史的代表和产物,故D项错误。]‎ 考点3 百年树人——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对应学生用书第264页)‎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开基创业 ‎1.措施 ‎(1)改方向:建立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人民教育。‎ ‎(2)定方针:确立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建制度:建立全日制学校教育、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2.成果: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遭到破坏 ‎1.表现 ‎(1)“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推荐制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2.危害: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三、复兴发展 ‎1.教育改革 时间 措施 ‎“文化大革命”后 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倡导尊师重教 改革开放初 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 ‎20世纪80年代 ‎①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②制定《义务教育法》‎ ‎③中等、高等教育改革 ‎20世纪90年代 ‎①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 ‎②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2.教育投资:在实行国家拨款的同时,倡导社会力量办学,启动了“希望工程”。‎ ‎3.边远和落后地区教育: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力度,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轻巧识记] 数字法归纳现代中国的教育 一个方针: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两种制度:全日制与半工半读教育制度。‎ 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一片混乱;新时期蓬勃发展。‎ 四项决策:恢复高考、“三个面向”、义务教育、“科教兴国”。‎ 探究现代教育的发展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史料一 1949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用极大力气模仿苏联教育制度。这种模式强调训练实用科目中的科学人员,特别是在自然科学方面。于是中共改组了基督教会大学和国立大学的文理科系统,取而代之的是创办了20个新的科技院校和26个新的工程研究所。在大约200个高等教育机构中,只有13个是有文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史料二 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规定考生必须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恢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生;修改政审标准,贯彻“重在表现”的原则;严格考试制度,抵制和反对营私舞弊、“走后门”等不正之风。‎ ‎——《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 史料三 1949-2008年中国的教育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模仿苏联的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史料第一句话点明了核心思想。由“模仿苏联教育制度”得出照搬苏联模式的结论;由“在大约200个高等教育机构中,只有13个是有文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可知偏重工科,削弱人文社会学科。‎ ‎(2)史料二中“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必须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说明了国家对知识和人才的重视;“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严格考试制度”等体现了对录取中不公正现象的抵制。‎ ‎(3)史料三反映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成就。从1949年、1978年、2008年三个时间点的数据看变化趋势。从柱状图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前,义务教育水平不高,高等教育落后,改革开放后,各层次教育发展迅速。‎ ‎[史料运用]‎ ‎(1)史料一中的教育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这些做法有何现实意义?‎ ‎[提示] 原因: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外实行“一边倒”方针,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意义:为即将展开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输送工业建设人才。‎ ‎(2)史料二主要反映的是现代中国教育中的哪一件重大史实?有何历史意义?‎ ‎[提示] 史实:恢复了“文化大革命”时期被中止的高考制度。意义: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 ‎(3)史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 ‎[提示] 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迅速发展,基本实现普及义务教育,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发展更为迅速,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各类人才。‎ 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提出;改革开放,综合国力的提升;优先发展教育思想的提出,党和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实行;人民对教育的重视和渴求;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需要。‎ ‎[史论归纳]‎ 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高潮、原因及启示 ‎(1)两次发展高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前、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 ‎(2)原因 ‎①政治上,党和政府积极支持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成立中科院,提出“双百”方针,改造和发展教育。在“文化大革命”后,实施了“863计划”,重新贯彻“双百”方针,实施“211工程”计划,‎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加大支持教育事业的力度。‎ ‎②经济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到1966年,要求科学文化为经济建设服务,如研制“两弹一星”就是为了营造一个安定的国内环境,搞好经济建设。此外,“双百”方针的提出,就是为了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文化大革命”后,由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需要,要求我国的科技文化要进一步发展,以适应新形势,因此,党和政府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如“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等。‎ ‎(3)启示: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要提高国民素质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从1950年至1967年,《人民教育》杂志社在其所出版的77期刊物中刊登有关苏联教育的文章多达170篇。此时,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学》在中国出版了29万册。这有助于(  ) ‎ ‎【导学号:02990120】‎ A.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  B.确保苏联对华的主导性 C.促进人才培养的多元化 D.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 D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我国刊物中刊登有关苏联教育的文章,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学》在中国出版,这只能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教育领域向苏联学习得多一些,并不能说确保苏联对华的主导性,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人才培养的问题,故C项错误;我们向苏联学习社会主义教育,这有助于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故D项正确。]‎ ‎2.新中国高考制度从“文化大革命”时期“自愿报名,群众推荐,学校审核”发展到1977年的“自愿报考,严格考试,自愿录取”。这一变化(  )‎ A.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 B.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C.社会公平秩序的重建 D.拨乱反正的彻底完成 C [1976年,“四人帮”倒台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始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群众推荐,学校审核”体现了人为因素,“严格考试,自愿录取”体现了公平公正,故C项正确;拔乱反正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面展开,故D项错误。]‎ ‎3.下表为全国1977-1982参加高考人数和录取率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时间(年)‎ 参加高考人数(万人)‎ 录取人数(万人)‎ 录取率(%)‎ ‎1977‎ ‎570‎ ‎27‎ ‎5%‎ ‎1978‎ ‎610‎ ‎40.2‎ ‎7%‎ ‎1979‎ ‎468‎ ‎28‎ ‎6%‎ ‎1980‎ ‎333‎ ‎28‎ ‎8%‎ ‎1981‎ ‎259‎ ‎28‎ ‎11%‎ ‎1982‎ ‎187‎ ‎32‎ ‎17%‎ 对参加高考人数的变化影响最大的历史事件是(  )‎ A.“文化大革命” B.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C.恢复高考制度 D.改革开放 A [由于“文化大革命”,导致了“老三届”的出现,所以在恢复高考的最初几年里,参加高考的人特别多,后来逐步减少,故A项正确;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对参加高考的人数影响有限,故B项错误;恢复高考制度只是使人们有机会参加高考,但其与参加高考人数的变化无关,故C项错误;改革开放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参加高考人数的变化,但是应该是改革开放后人数增多,与材料不吻合,故D项错误。]‎ ‎4.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此次教育改革(  )‎ A.是对传统教育体制的彻底否定 B.践行了“三个面向”的方针 C.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B [A项说法太绝对,排除;1985年国家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践行了1983年提出的“三个面向”的方针,故B项正确;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到“文化大革命”之前,故C项错误;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是在1995年,材料中的时间是1985年,故D项错误。]‎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对应学生用书第265页)‎ 2012~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纲 卷别 科学发展的主要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 全国卷Ⅰ ‎——‎ ‎——‎ ‎——‎ 全国卷Ⅱ ‎——‎ ‎——‎ ‎2013·新中国初期的科技;2015·新中国俄语课的开设;2017·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的发展 全国卷Ⅲ ‎——‎ ‎——‎ ‎2017·《婆媳上冬学》体现的绘画风格 考情分析 高考对本讲的考查比较零散,既有不同时期的教育制度,又有科教兴国战略和“双百”方针,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兼有非选择题。本讲命题趋势可能不会重点考查,最多命制一道选择题。可能考查的方向有:新中国教育的历史阶段特征及其与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关系;对“双百”方针的理解。‎ 高考命题探究——找规律 立足时空观念——主干知识迁移考 ‎1.(2015·全国卷Ⅱ)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为有计划地开展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即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当时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主要是借鉴和学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经验,故出现题干中高校和中学开设俄文课程以及许多中小城镇掀起学习俄语热潮的现象,‎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故选D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就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外交政策没有改变,A项错误;学习俄语的热潮与计划经济体制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文化教育改革与学习俄语没有必然联系,C项错误。]‎ ‎2.(2013·全国卷Ⅱ)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A [从材料看,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开设的必修课以恩格斯的著作为教科书以及文化部举办的科学知识展览会,目的都是加强宣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宣传唯物主义理论,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故A项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排除B项;C、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名师点拨 新中国科技成就和当时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教材主干知识。立足时空观念灵活考查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一个国家人才的意志体现,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这也是新中国初期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 立足家国情怀——社会热点隐性考 ‎3.(2017·全国卷Ⅱ)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C [高校在校生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说明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C项正确。从题干无法判断出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否得到解决,A项错误。材料只是表明高等教育的发展,没有提及其与生产劳动的关系,B项错误。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急需各类人才,‎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这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D项正确。]‎ 名师点拨 2017年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40周年,这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第3题以周年热点事件切入,考查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呼应了恢复高考制度40周年这一社会热点。‎ 立足唯物史观——学科理论引领考 ‎4.(2017·全国卷Ⅲ)右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C [该作品的时代背景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开展扫盲教育,故出现婆媳二人冒着严寒去补习班的场景。该绘画明显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扫盲教育这一社会现实,C项正确。传统文人画注重写意,不符合该画的风格,A项错误。同一时期西方流行现代主义,其特点是与传统绘画相对立,绘画着重表现内心的“自我感受”,倾心于形式的新颖,B项错误。该作品内容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不是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D项错误。]‎ 名师点拨 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4题《婆媳上冬学》创作时期是“1954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作品再现了建国后妇女在冬天接受教育的热情,要求以唯物史观判断其绘画风格。‎ 高考仿真演练——明趋向 ‎1.(2017·武汉调研)1953年,东北行政委员会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为东北农村编写了《农民速成识字课本》,课文采用类似《三字经》的韵文体:“日月光,照四方,天上明,地下亮,毛主席,共产党,领导咱,有力量……”。这说明新中国初期的扫盲教育(  )‎ A.强调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 B.注重对公民的政治思想教育 C.奠定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础 D.激发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 B [材料没有提及生产实践活动与扫盲教育的关系,故A项错误;“三字经”强调毛主席、共产党的重要性,说明当时通过政治思想教育巩固政权,为经济建设做准备,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互助组、合作社、土地改革等,故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故D项错误。]‎ ‎2.毛泽东在1958年先后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工夫是完全可能的”。即使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但不少科学家还是开始投入这些开发计划。这主要说明了(  ) ‎ ‎【导学号:02990121】‎ A.“两弹一星”的开发是国内外形势所迫的结果 B.“大跃进”运动有利于我国国防现代化的发展 C.我国完全有能力在短期内实现国防现代化 D.应该将发展国防高科技作为一切工作的重心 A [结合所学知识,“两弹一星”的开发是在当时美苏争霸和当时中国国防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制定的科技发展战略,故A项正确;“两弹一星”不属于“大跃进”,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可知,当时我们并不是完全有能力在短期内实现国防现代化,故C项错误;中共八大已经指出了当时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不是发展国防高科技,故D项错误。]‎ ‎3.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世界史研究领域开始大谈“复辟与反复辟斗争”问题,其代表论文《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封建王朝复辟问题》指出:“任何一次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都是经过长期、反复、曲折、复杂的阶级斗争而实现的”,“反动的统治阶级在被推翻之后总是千方百计地企图复辟”。可见,当时中国世界史研究(  )‎ A.认真贯彻了“双百”方针 B.体现“一边倒”外交方针 C.侧重英法社会制度的演变 D.受到中苏关系变化的影响 D [材料反映出中国的世界史研究领域强调阶级斗争。“双百”方针主张学术界百家争鸣,与这一现象不符,故A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与中国“一边倒”外交方针不符合,故B项错误;当时中国世界史研究侧重英法社会阶级斗争,故C项错误;受到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的影响,中国错误地估计了国内阶级形势,世界史研究强调阶级斗争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 ‎4.(2017·黄冈质检)1977年高考,有一个考生在作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犀利的笔触,直接抨击“文化大革命”,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在给满分还是给零分问题上,“官司”一直打到教育部和邓小平那里。这说明(  )‎ A.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B.改革初期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 C.过度的拨乱反正引起思想混乱 D.教育和考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 A [对于批评“文化大革命”的高考作文,许多人坚持打零分,就足以说明“左”倾对工作干扰的严重程度,从而说明思想解放工作的紧迫性,故A项正确;1977年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还没有进行改革,故B项错误;当时还没有开展拨乱反正工作,当时“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也没有得到纠正,故C项错误;教育和考试必须拨乱反正,而不是坚持“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即所谓的政治原则,故D项错误。]‎ ‎5.《中国瓷都章程》写道:“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共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是在(  )‎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B [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业建设刚刚起步,认识不到科技的力量,故A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处于“文化大革命”动乱至改革的过渡期,故B项错误;1988年,邓小平在科学大会上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口号,鼓励科技的发展,故C项正确;90年代是大规模践行这一理论的时期,故D项错误。]‎ ‎(对应学生用书第267页)‎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科教兴国”战略思想[学术前沿]‎ ‎[热点关注]‎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举措。“科教兴国”必须处理好科技、教育、经济三者的关系,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革命带动和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经济的腾飞;以教育保证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以经济发展带动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科技、教育、经济三位一体,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科技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因而重视教育,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倡导科技创新是中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重要举措。‎ ‎[运用点拨]‎ 从“向科学进军”“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党中央通过不断地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科教兴国”战略,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传承,又体现了作为执政党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技成就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都展示了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 ‎2.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事业 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211工程”计划等。‎ ‎3.教育、科技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 (1)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 ‎(2)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也推动着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4)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因此,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4.(对接高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的创新人才。关注社会现实、科技创新、科教兴国是新课改形势下时考时新的热点问题。‎ 高考命题特别重视对古今中外科技发展的考查,科技、思想文化的繁荣与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社会进步的关系,是高考命题的重要热点,应特别关注。‎ ‎[针对训练]‎ ‎1.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这一决定的核心主张是(  )‎ A.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B.加强教育,提升民族素质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增强国力 C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强调科技对生产的推动作用,没有注重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故A项错误;加强教育,提升民族素质只能体现教育功能,不能体现科技内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可以判断此决定的核心主张是科教兴国,故C项正确;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增强国力只能体现科技功能,不能体现教育内容,故D项错误。]‎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出国留学的情况。‎ 阶段 目的地 总人数 学习的主要领域 ‎1950-1965年 苏联和东欧国家 ‎1.6万 以理科为重点 ‎1972-1978年 美、日等49个国家 ‎13万 学习和研究外国语言 ‎1978-2000年 ‎80多个国家 ‎34万 以物理、化学、医学、计算机、数学和机械工程为主 ‎2001-2011年 ‎103个国家,但大部分集中在美、日、英、澳、加等 ‎190万 以商务管理、工程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为主 表中内容能够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出国留学情况的多种变化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解析】 本题以开放探究形式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出国留学的发展历程。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掌握出国留学的目的地和总人数的变化,据此归纳出发展趋势,然后结合所学史实说明原因。任意选择一种趋势作答即可。‎ ‎【答案】 示例一:从留学人员数量上分析趋势:留学人员不断增加,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原因:经济不断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人有了出国深造的经济实力;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人们的思想不断开放;社会发展对留学人员的需要。‎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示例二:从留学国家上分析趋势:留学人员的目的地不断增多,打破了意识形态的限制,走向多元化。原因:世界格局的变化;中国外交政策的不断调整;中国同西方国家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人们的思想认识不断变化。‎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