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期中综合素质检测(一、二)
加入VIP免费下载

6.pptx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秋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期中综合素质检测(一、二)》 共有 4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期中综合素质检测(一)(含答案,评讲用)期中综合素质检测(一) 一、基础与积累(24分)1.根据课文默写古 诗文。(10分) (1)子夏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1分)(2)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不知何处吹 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诗句,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2分)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2分)(4)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 故园》)(1分)(5)请把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默写完整。(4分) 客 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 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1)其中似乎záoquè(确 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2)páihuái(徘徊)了 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3)那种清 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duōduōbīrén(咄咄逼人)。(4)当时的 我,经过数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juànbùkānpí (疲倦不堪)了。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D(“沧海桑 田”指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用 在此处不合语境】(3分)A.“习近平挥棒打虎,群众路线系 列3”动漫的面世,引发了众多网民的热议,认为这是“宣传片 的典范,形象生动”。B.村上的纨绔少年,恣意地卖弄他们的 风情。C.在治安不好的年代,火车站人流量大,容易成为藏污 纳垢的地方。D.沧海桑田、湖草蓝天,万物各得其所,绘就天 地大美的生态画卷。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密切沟通” 之后加上“的一致意见”)】(3分)A.5月3日至4日,中美就 经贸问题举行了磋商,达成了就有关问题保持密切沟通。(把 “磋商”改为“会谈”)B.广受好评的电视节目《经典咏流 传》不但提高了大众对经典诗词的鉴赏水平,而且唤起了人们 对经典诗词的记忆:(把“提高了大众对经典诗词的鉴赏水平 ”和“唤起了人们对经典诗词的记忆”互换位置)C.李明同 学一年来阅读名著大约100万字左右。(删去“大约”)D.雨 后的天空闪耀着美丽的彩虹和清新的空气。(删去“和清新的 空气”)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4分)森林是地球之肺, 对保护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但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却比较低,这 难道不令人担忧吗?1981年,我国立法规定适龄公民必须履行植 树义务。政府通过广泛宣传持续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使人 均绿地面积有所增加。放眼未来,我们必须进一步行动起来, 自觉爱绿、植绿、护绿,让绿水青山遍布祖国大地。(1) 用一句 话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字)(2分)我国森林覆盖 率较低,必须进一步爱绿、植绿、护绿。(2) 根据材料内容,以 “森林”为描述对象,用上一种修辞手法,写一句话。(2分) 示例:森林是地球之肺,爱护森林,人人有责。二、阅读与理解(46分)(一)陈太丘与友期行(10分)陈太丘 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 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 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 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门外戏(玩 耍) (2)相委而去(舍弃) (3)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7.把文中 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 委而去。简直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人家走 了。(2)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到了中午 还不到,这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 这就是没有礼貌。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显示出 元方直率、方正的个性】3分) ‘ A.“时年七岁”交代了元方年纪小,为下文突出他的聪慧明 理做铺垫。B.客人由“怒”转“惭”,说明客人已经意识到自 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C.“入门不顾”这个行 为显示出元方没有礼貌。D.元方回答客人的话表现了元方彬彬 有礼、落落大方。 (二)(9分)司马光,字君实。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 即了其大指②。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③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主进士甲科年甫冠④性不喜 华靡⑤,闻喜宴5独不戴花,同列⑦语之日:“君赐不可违。”乃簪(zān )一枝。 (选自《宋史·列 传第九十五》)【注释】①凛然:严肃庄重的样子。②大指:大意,主要意思。指,同“旨”。③京、 洛:指北宋时的开封和洛阳。④甫冠:指刚满二十岁。⑤华靡:奢华。⑥闻喜宴:朝廷赐宴新科进士 及诸科及第的人。⑦同列:这里指同年考中进士的人。 【参考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司马光长到七岁时,严肃庄重的样子如同大人,听讲《左氏春秋》,十分喜爱,司马光,字君实。司马光长到七岁时,严肃庄重的样子如同大人,听讲《左氏春秋》,十分喜爱, 回去之后让家人讲给他听,马上就了解它的大意。从此手里不放下书本,甚至不知道饥饿口渴,寒冷回去之后让家人讲给他听,马上就了解它的大意。从此手里不放下书本,甚至不知道饥饿口渴,寒冷 炎热。炎热。 一群人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站在缸上,失足掉了进去,大家都扔下他而离去,司马光拿起石头一群人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站在缸上,失足掉了进去,大家都扔下他而离去,司马光拿起石头 砸破缸,(缸里的)水涌出,落水的小孩得救了。(那件事)之后,开封和洛阳中将(司马光砸缸)砸破缸,(缸里的)水涌出,落水的小孩得救了。(那件事)之后,开封和洛阳中将(司马光砸缸) 这件事画为图画。这件事画为图画。 宝元元年,司马光中了进士甲科,年龄刚刚满二十岁,生性不喜欢奢华浪费的生活,参加朝廷赐给宝元元年,司马光中了进士甲科,年龄刚刚满二十岁,生性不喜欢奢华浪费的生活,参加朝廷赐给 进士的宴席时只有他没有戴花,同年考中进士的人对司马光说:进士的宴席时只有他没有戴花,同年考中进士的人对司马光说:““(花是)君王赐戴的,不能违反圣(花是)君王赐戴的,不能违反圣 意啊。意啊。””他才(在帽檐上)插上一枝花。他才(在帽檐上)插上一枝花。【参考译文】司马光,字君实。司马光长到七岁时,严肃庄重 的样子如同大人,听讲《左氏春秋》,十分喜爱,回去之后让家 人讲给他听,马上就了解它的大意。从此手里不放下书本,甚至 不知道饥饿口渴,寒冷炎热。一群人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站 在缸上,失足掉了进去,大家都扔下他而离去,司马光拿起石头 砸破缸,(缸里的)水涌出,落水的小孩得救了。(那件事)之 后,开封和洛阳中将(司马光砸缸)这件事画为图画。宝元元年, 司马光中了进士甲科,年龄刚刚满二十岁,生性不喜欢奢华浪费 的生活,参加朝廷赐给进士的宴席时只有他没有戴花,同年考中 进士的人对司马光说:“(花是)君王赐戴的,不能违反圣意啊。 ”他才(在帽檐上)插上一枝花。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就, 立刻/就是;B.甚至/到;C.在/对,对于;D.离开)】(3 分)A.即了其大指/即公大兄无奕女B.至不知饥渴寒暑/去后 乃至C.群儿戏于庭/于我如浮云D.众皆弃去/太丘舍去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仁宗宝元 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 冠/性不喜华靡11. 从文中看,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3分)① 喜欢读书(勤奋好学); ②聪明机智; ③生活俭朴(不喜奢华)。(三)传 递(10分) 1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 了个寒颤。 ②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 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 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 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关键时 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③风更大了, 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 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④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 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 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 ”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 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⑤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 “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 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⑥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 父亲打零工维持。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 品。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她忽然想起来,放 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 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男孩开心地笑了。 ⑦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 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 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 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她把那些钱 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 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⑧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 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 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 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 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 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 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⑨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 困孩子。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其实,对她和 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 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 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原文有改动) 12.下列对“她”情感变化的过程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B(由原文的“她内心十分痛苦”、“她非常感动”、“重 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十 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等可知)】(3分)A.十分痛苦→ 重拾希望→非常感动→心急如焚→十分感激B.十分痛苦→非常 感动→重拾希望→心急如焚→十分感激C. 十分痛苦→重拾希望 →非常感动→十分感激→心急如焚D.十分痛苦→心急如焚→十 分感激→重拾希望→非常感动1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既指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暖和,又指小男孩的善 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3分)A.文中的小男孩 是一个善良、懂事、勤劳、乐观、知恩图报的人。B.第⑥段中 画线部分运用了插叙的手法。C.第⑦段中“风停了,她感到了 一阵温暖”一句中的“温暖”仅仅是指风停了,“她”的身体 感到暖和。D.文中的小男孩因为善良,受到“她”的资助读完 大学;“她”因为善良,火锅店的生意由冷清又好转起来。善 良不仅温暖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14.请分析结尾“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并不重 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 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在结构和内 容上的作用。(4分)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题目《传递》; 内容上:点明“善心的传递可以温暖人心”这一主旨。(四)老屋祭(17分) 老屋祭 ●李汉荣记忆里老房子比 我的年纪还大。听奶奶说,老房子是民国时期建的。房子是土 坯的,只有房子的地基是砖垒成的,是那种古绿古绿的砖。因 为久经风雨,红色的瓦砾上稀稀疏疏地长了些茅草,微风一吹, 草绿色的种子四处飘散,来年的时候,又会是芳草萋萋。老屋 的门是暗绿色的,屋门上的几块玻璃,有的已经破了半边。屋 顶覆以苇子编成的席子,椽子很黑,黑的油光发亮,因为日久 天长,烟熏缭绕,有的地方甚至能滴下油来。屋子很小,即使 是白天,屋里的光线也很暗。窗框是木头做的,纸糊的窗棂被 风一吹沙沙作响。窗户外面是一颗老枣树,记不清它的年纪了, 反正自打我记事起,这棵枣树就年年结出累累硕果。小时候老屋是我快乐的源泉。夜深人静的夜晚,昏黄色的光 晕顿时洒满了小屋,细细的火苗伴着些许的黑烟,袅袅地飘向 屋顶。每每这时,父亲总是喜欢点上一支廉价的香烟,坐在小 桌旁,深深地吸上一口,然后惬意地吐出缭绕的烟气。橘红色 的灯光,照着他古铜色的脸颊,额头上密密的皱纹一道一道的 舒展开来,每每此时,我便觉得也许那时便是他最快乐的时候。 屋里的摆设极其简单,外屋中央摆着一张八仙桌和两张老式的 藤椅,因为有些年头了,上面的漆掉了许多,斑驳陆离的表面 上有些细碎的小坑,上面沾满了油渍和灰尘。里屋摆着一张桌 子和一个长方形大柜子,据说是母亲的随嫁品,木质很好,用 了这么多年还完好无损。柜子里除了放衣服,还有一些好吃的 东西,小时候因为馋,常常偷偷地掀开柜子拿东西吃。到了金秋八九月间,红彤彤的枣子便挂满了树梢间,犹如一颗 颗光彩夺目的红宝石镶嵌在硕大的树冠上。每年这个季节,便是 我们兄妹三个最快乐的日子。每天放学回家,我就蹭蹭地爬上树, 站在树杈上,抓一把红枣塞进嘴里,醉人的香甜嗖的一下从嘴里 甜到心里,继而传遍整个神经末梢。妹妹够不着,便仰着脖子在 树底下等我晃一下枝头,然后噼里啪啦的下起枣子雨,妹妹提着 小竹篮,一边吃,一边捡,那种情形至今回想起来,心里还有说 不出的兴奋和感动。 东边的院墙很矮,隔壁院子里长着一棵老槐树,夏天的时候, 槐花穿过矮矮的院墙,小小的院落里便飘满了槐花的香味,抓一 把槐花放在嘴里,又香又甜,回味无穷,直到现在还一直陶醉童 年时代的槐花香里。父亲早早地盖上了新房,搬离了老房子,住进了新家。一有空 的时候,父亲就常回老房子转悠。还经常拾掇拾掇这里,再拾 掇拾掇那里,房子漏雨了他就爬上房顶盖盖塑料布,土墙掉皮 了就再泥泥。过年的时候,我回了趟老家,到承载着我儿时的 梦想的老房子里转了转,看了看。因为很久没有住人了,院子 里长满了荒草,门前的那棵老枣树已经没有了踪影,地上依稀 还能看见几片枯萎凌乱的枣树叶。土坯垒成的院墙终于倒了, 只留下南面一段孤零零的门楼,还有那扇写着“忠”字的黑漆 漆的大门……残留的白色窗棂发出沙沙的响声,像是在诉说着 久远的故事…… 我给父亲说,老屋的院墙倒了,父亲听了嘴角动了动,没有说 话。但是,久久的沉默和那一声重重的叹息,让我的心酸酸的。 (作者:李汉荣,有删改)15.作者说:“小时候,老屋是我快乐的源泉。”细读全文, 说说作者回忆了哪些与老屋有关的“快乐的”记忆。(4分)① 看父亲在夜深人静时就着灯光吸烟; ②小时候嘴馋,在老屋的柜子里拿东西吃; ③秋天,兄妹三人在老屋的院子里摘枣子吃; ④夏天在院子里抓又香又甜的槐花吃。16.请结合文章内容, 说说你对题目“老屋祭”的理解。老屋寄存着岁月、生命、血 脉流转的故事,作者不仅是祭奠老屋院墙倒塌,更是对一种生 活消失的复杂微妙的感情,这里有惆怅、有留恋,更有一种无 奈以及对父辈的理解。17.请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因为久 经风雨,红色的瓦砾上稀稀疏疏地长了些茅草,微风一吹,草 绿色的种子四处飘散,来年的时候,又会是芳草萋萋。“稀稀 疏疏”细致而传神地描写了老屋萧瑟的景象,烘托出老屋的历 史悠久。(2)但只要一有空,父亲就会回老屋转悠,拾掇拾掇这 里,拾掇拾掇那里,房子漏雨了他就爬上房顶盖盖塑料布,土 墙掉皮了就再抹点泥。“拾掇拾掇”这一叠词描写了父亲在老 屋干活的细节,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老屋的不舍与留恋。 . . . 18.下面这段话是从原文里抽出来的,有人认为应该放在文章 开头,有人认为应该放在文章结尾,你的观点是什么呢?请写 出简要的理由。(5分)老屋的院墙终于倒了,唯有两扇黑漆漆 的大门和几间残破的土坯房还矗立在那里,还有一些鲜活的记 忆留在风中……示例一:放在开头,既引出下文,突出老屋院 墙倒塌后的荒凉,又传达出作者因老屋倒塌而生出的怅惘之情, 为下文奠定感情基调。示例二:放在结尾,既自然地总结全文, 再现老屋院墙倒塌后的荒凉,又传达出作者因老屋倒塌而生出 的怅惘之情。 三、写作与表达(50分)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50分)脑海中的往事像镜头回放一样连续不断地上演,无一不是 平平淡淡的小事,却温暖得令人忍不住落泪。那一段段美好的 时光,静静流淌在心泉的最深处,它将永远在遥远的记忆里温 馨鲜活,成为支持我一往无前的力量。请以《那件小事激励着 我》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自选文体;(2)不少于5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附加题(10分)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1-3题。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 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 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 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上浇 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 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 御世,肇开混茫。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 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 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 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 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 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 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 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 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 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呜叫似的。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 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 就背完了。“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1.结合原著分 析,选段中的“书”指的是《鉴略》。(2分)2.请结合选段,分析父亲的形象。(4分) 从选段中勒令儿子背书可以看出父亲是个刻板、严格、极有权 威的人。3.请结合《五猖会》,谈谈你对“温馨的回忆,理性 的批判”这一说法的理解。(4分)《五猖会》中既回忆了儿时 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兴奋一心情,同时又借被父亲强迫背书而 痛苦扫兴的情节,批判了压制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我们从中 可以感受到作者将“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巧妙地融 合在一起,体现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现实的关注。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