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试题及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试题及答案

ID:232297

大小:15.1 MB

页数:69页

时间:2019-12-09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试题及答案 第 1 课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1.玻利瓦尔、圣马丁领导的反殖民斗争的史实容易混淆 【 示例】玻利瓦尔是南美洲独立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他率领革命军与殖民军不懈作战,解放了许 多国家和地区。其中,由玻利瓦尔率军解放的国家有 ( ) ①巴西 ②委内瑞拉 ③阿根廷 ④哥伦比亚 ⑤厄瓜多尔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①②④⑤ 【 解析】C 本题考查的是玻利瓦尔在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的历史功绩。 【 名师解读】拉丁美洲主要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其中绝大部分地区和国家是西班牙的殖 民地。巴西是葡萄牙在拉丁美洲唯一的殖民地,葡属巴西的统治者为大势所趋,在革命风暴来临之前宣 布独立,所以玻利瓦尔并未与葡萄牙的殖民军队作战,排除①。阿根廷、智利、秘鲁是由拉美另一位独 立运动领导人圣马丁解放的,故也应排除③。玻利瓦尔领导军队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 等地,他和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2.玻利瓦尔、圣马丁、章西女王、华盛顿等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的历史功绩容易混淆 【 示例】历史上,面对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和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人民进行了英勇的 抗争。下面是小华在学习这一主题时制作的知识卡片,其中的一栏中出现了错误,这一栏是 ( ) 反抗殖民侵略的斗争 序号 人物 事迹 评价 ① 华盛顿 领导美国独立战争 “合众国之父” ② 玻利瓦尔、圣马丁 领导南美洲独立运动 南美的“解放者” ③ 章西女王 抗击西班牙侵略 印度民族英雄 ④ 林则徐 虎门销烟 中国民族英雄 A.① B.② C.③ D.④ 【 解析】C 本题考查的是印度民族大起义和章西女王的历史功绩。 【 名师解读】本题的探究主题是反抗殖民侵略的斗争。华盛顿领导了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 的殖民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领导了南美洲的独立运动,由于功勋卓著,他们二人 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林则徐领导了中国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取得了重大胜利,显示了中华 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章西女王率军抗击英国殖民侵略,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她是印度的民族 英雄。故①②④正确,③错误。 史料组合探究型材料题 历史小组的同学们正在进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来参加。【残酷的压迫】 材料一 放映厅里正在播放这样一段画面:茫茫的大海上,一艘贩奴船正在行驶着。一个肥胖的老 板捂着鼻子走到船边,挥挥手,指示下属把一个生病的黑奴扔进大海。很快,一条大鲨鱼吞食了被抛下 的黑奴。这是16 世纪到19 世纪的300 多年间经常出现的真实画面。 材料二 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头目克莱武率领军队把孟加拉洗劫一空,他在议会里无耻地吹嘘:“富 庶的城市在我脚下,强大的国家在我手中,在我一人面前打开了充满金条银锭、珍珠宝石的宝库。我总 共取了20 万英镑。诸位先生,直到现在,我还奇怪自己为什么那样客气呢!”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贸易?这种贸易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克莱武的言行说明了什么? 【顽强的反抗】 材料三 他出生在委内瑞拉,他曾向祖国起誓:“在没有打碎……我们身上的枷锁以前,我的手将 不停地打击敌人,我的心将不会平静。” 材料四 1858 年,她领导起义军英勇抗击侵犯章西的英国军队。章西失陷后,她和起义军战士继续 同敌人拼死搏斗……牺牲时,她年仅23 岁。 (3)材料三中的“他”是谁?他被誉为什么?人们为什么这样赞誉他? (4)材料四中的“她”是谁?她的突出历史贡献是什么? (5)依据材料三、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和自身实际,你认为他们所具有的哪些优秀品质和精神 值得我们学习? 素养解读 本题考查的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解题思路 第一步:第(1)问阅读材料一,根据材料中的“贩奴船”“黑奴”可知,这与“三角贸易” 有关,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影响。 第二步:第(2)问阅读材料二,根据“洗劫一空”“无耻地吹嘘”等信息,可知克莱武的言行说明 了殖民者的贪婪与无耻。 第三步:第(3)问阅读材料三,根据“委内瑞拉”“打碎枷锁”分析可知,这是玻利瓦尔的言行, 然后根据所学知识作答。 第四步:第(4)问阅读材料四,根据“章西”和“她”的英雄事迹可知,这反映了章西女王抗英斗 争的事迹。 第五步:第(5)问结合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的英雄事迹分析作答。 规范答案 (1)罪恶的“三角贸易”。300 多年的“三角贸易”,给殖民地特别是给非洲人民带来了 深重的灾难,使非洲丧失了近亿的精壮劳力,造成非洲的长期落后与贫困,却给殖民者带来了惊人的财 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巨额资本。 (2)说明英国殖民者贪婪成性,正是他们的贪婪侵略,造成印度的贫穷与落后,同时也为英国资本 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玻利瓦尔。南美的“解放者”。他领导了南美洲的独立运动,彻底推翻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 建立了一系列的新兴国家。 (4)章西女王。领导了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5)热爱祖国、坚忍不拔、勇于反抗的精神。 类题解法 题型特点 史料组合探究型材料题一般有三种形式:一种是纯文字形式,一种是图文组合的形式,一 种是组图形式。其特征是由历史资料、文献、遗迹、遗物等史料组成,多以三则或者三则以上材料构成, 主要考查历史分析、理解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题技巧 解答史料组合探究型材料题的基本方法:首先,阅读题干,明确探究主题。其次,整体阅 读材料,预知探究的分立主题,如此题中有两个分立主题“残暴的压迫”“顽强的反抗”。再次,阅读 材料,回答对应设问。最后,回顾教材和材料,筛选信息,组织答案。对于三组以上的史料组合探究型 材料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先阅读设问,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并作答。 第 2 课 俄国的改革 1.俄国农奴“解放”的表象与本质容易混淆 【 示例】俄国革命家、作家赫尔岑曾公开宣称“(1861 年的)解放是一种欺骗”。其理由是( ) A.农奴完全成为自由人 B.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无偿获得一份土地 C.地主不许买卖农奴 D.农奴被迫以高价赎买土地 【 解析】D 本题考查对俄国农奴“解放”的本质的认识。 【 名师解读】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宣布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 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并且所出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这样,农奴制改革非但没有彻底解决农奴的土 地问题,相反还是对农奴的一次更大的掠夺,改革后的农奴大多不能独立经营土地,只能向地主租地, 继续承担着繁重的封建义务,人身自由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 示例】彼得一世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相同之处在于 ( ) ①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②都废除了农奴制 ③都推动了社会进步 ④资本主义经济都得到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解析】D 本题考查对彼得一世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相同之处的认知能力。 【 名师解读】从性质上来看,前者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性质的改革,后者是 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应排除①。就改革的内容来看,前者注重扶植发展手工工场,使 农奴制得到一定的巩固,后者则是废除农奴制,应该排除②。这两次改革都推动了社会进步,都在一定 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情景再现型探究题图A 描绘彼得一世提倡的“剪胡须运动”的版画 图B 贵族宣读“解放”农奴的法令 (1)图A反映了俄国历史上哪一重大改革?“剪胡须运动”反映了哪一项改革举措? (2)图B反映了俄国历史上何时哪一重大改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奴“解放”的具体表现。 (3)根据图B,你怎样看待农奴获得“解放”? (4)根据图A、图B及所学知识回答,这两次改革分别给俄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素养解读 本题考查的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解题思路 第一步:第(1)问根据图A“剪胡须运动”的图文信息即可分析判断出相关事件及其举措。 第二步:第(2)问根据图B的图文信息初步判断这涉及农奴制改革,再结合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分析作 答。 第三步:第(3)问根据教材知识,从废除农奴制法令在“人身自由”和“土地”方面的规 定分析作答。 第四步:第(4)问根据两次改革对俄国政治、经济以及国力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分析作答。 规范答案 (1)彼得一世改革。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2)1861年农奴制改革。“解放”的具体表现: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 (3)废除农奴制使农奴摆脱了法律意义上的依附地位。农奴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在这个过程中,被解放的农奴需要付出远远高出地价的赎金才能获得土地。因而它实质上是对农奴的一 次掠夺。 (4)通过彼得一世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 备了条件。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是,在他的统治下,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 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 道路。但是,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类题解法 题型特点 情景再现型探究题的特点是通过材料(图片、文字)还原某个情景,对历史事件进行相关 探究。要求能够通过阅读相关材料(图片、文字),链接所学知识,对相关内容进行准确分析。此类题 型考查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体现了以知识立意向能力考查方向的转变。 解题技巧 解答情景再现型探究题一般分为三步。第一,通过观察图片上的文字、图下注释、引文的 出处和其他相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分析材料,注意把握关键字、关键词,弄清 情景的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弄清情景与题干之间的联系,找准情景与教材之间的切入点, 准确作答。 第 3 课 美国内战 1.美国南北双方的矛盾及其表现容易混淆 【 示例】马克思说:“南北之间的矛盾不是别的,而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仔细观察右图, 美国南北矛盾的焦点是 ( ) A.国内市场问题 B.关税问题 C.奴隶制存废问题 D.生产原料问题 【 解析】C 本题考查美国南北矛盾的焦点。 【 名师解读】美国北方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而南方盛行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南北两种经济制度 之间的矛盾是南北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这一矛盾具体表现在劳动力、市场、原料、关税、奴隶制扩张 等方面,矛盾的焦点集中体现在黑人奴隶制存废问题上。 2.对俄国废除农奴制和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认识不清 【 示例】1861 年俄国颁布的废除农奴制法令与 1862 年林肯政府颁布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共 同点是 ( ) A.降低了被解放者的政治地位 B.要求被解放者赎买土地 C.因为大规模内战而颁布实施 D.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 解析】D 本题考查的是俄国废除农奴制与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的共同点。【 名师解读】俄、美两国分别采取了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的方式,废除了农奴制和黑人奴隶制,促 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图文情景型探究题 【南北之争】 ( 1)从南北矛盾图解来看,南北矛盾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矛盾的焦点是什么? 【解放宣言】 (2)《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发表对当时的战争有何影响?简要分析这场战争对其他国家的历史发 展有什么启示。 【伟人传记】(3)上述“伟人传记”中的“伟人”指的是谁?他对美国历史的贡献是什么? 素养解读 本题考查的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解题思路 第一步:第(1)问根据图片中的信息分析可知南北双方矛盾的主要表现;矛盾的焦点根 据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第二步:第(2)问观察“解放宣言”中的图片,并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回答《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 发表对战争形势的影响;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第三步:第(3)问根据“伟人传记”初步判断,这是林肯的生平活动,然后结合林肯的事迹回答他 的历史功绩。 规范答案 (1)南北矛盾主要表现在奴隶制扩张问题、工业原料问题、国内市场问题、关税问题、劳 动力问题等方面。矛盾的焦点是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2)影响:《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发表,调动了黑人奴隶的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作战,扭转了 北方军队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启示:可从维护国家的统一、人人享有平等的权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等三个方面作答。 (3)林肯。他领导北方取得美国南北战争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类题解法 题型特点 图文情景型探究题的特点是图文组合,相互映衬,考查阅读材料、解读图片的综合分析 能力。一般由两组或两组以上图文材料构成,多给出探究主题,围绕探究主题进行相关探究。 解题技巧 解答图文情景型探究题的基本方法:首先,要审读图文材料,提炼和筛选内在信息,弄清 图文材料组合的主题。其次,图说历史,在不同组图中探究原因、特点。再次,回到探究主题,综合解 读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者评价历史人物等。最后,联系教材相关内容,总结作答。 第 4 课 日本明治维新 1.对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的性质与影响认识不清 【 示例】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的影响最重要的共同点是 ( )A.吸收外来文化 B.摆脱落后状态 C.成为中央集权国家 D.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 解析】D 本题考查的是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的性质与共同影响。 【 名师解读】日本经过大化改新,废除了奴隶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和部民收归国家,建立了以天皇 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明治政府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生活上 采取一系列措施,例如废藩置县、推行地税改革、发展近代经济等举措,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金、 劳动力、统一的市场等条件,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所以,这两次改革都使日本社会性质 发生了变化。这是对日本社会影响最重要的共同点。 2.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异同点不易区分 【 示例】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有哪些共同点? ( ) ①废除农奴制 ②向西方国家学习 ③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④废藩置县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解析】C 本题考查的是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相同点。 【 名师解读】 废除农奴制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废藩置县是日本明治维新的举措,故①④ 不是共同点,应该排除。俄、日两国改革都主张向西方国家学习,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比较型读图题 图A 描绘彼得一世提倡的“剪胡须运动”的版画图B 日本人剪西式短发、穿西装的政府官员 (1)图A与俄国哪一次改革有关?“剪胡须运动”反映了俄国改革的哪一项具体内容?这次改革给俄 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2)图B与日本哪一事件有关?“剪发、穿西装”反映了哪一项改革举措?这次改革在经济上采取了 哪些举措?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上述情形出现的共同原因。对此你有何认识? 素养解读 本题考查的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解题思路 第一步:第(1)问读图A,紧扣“彼得一世”“剪胡须运动”,切入教材相应的历史事件, 然后对设问进行作答。 第二步:第(2)问根据图B中的图文信息,如“日本”“剪发”“穿西装”等判断出历史事件,并回 答其相关举措。 第三步:第(3)问分析彼得一世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原因,从改革引起社会习俗的变化谈认 识。 规范答案 (1)彼得一世改革。改革内容: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影响:通过改革, 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彼得一世改革 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是,在他的统治下,农奴制进一步强 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2)明治维新。举措: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经济 上,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3)共同原因:国家政策的引领;世界文明的推动;人们的自主创新等。认识:改革能推动历史的 发展、社会的进步;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等。(类似亦可) 类题解法 题型特点 比较型读图题主要考查多角度、深层次理解问题和掌握知识以及辨别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它是通过阅读数据表格、人物图像、历史图片、漫画、地图等信息来认识历史的。 解题技巧 解答比较型读图题,首先,仔细读图,找出其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抓住每一个信息点, 包括图例、图下的文字说明、图中情景变化等。其次,在读图的基础上结合设问,选取材料、观点,筛 选信息,组织答案。最后,综合图片信息,分析图文事件的共同点或不同点,整合思维进行作答。第一单元优整合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与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比较 项目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背景 殖民者残酷的奴役和掠夺;美国独立战 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英国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手 工业者破产;对土兵的宗教歧视;侵犯 印度王公的利益等 对象 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 英国殖民统治 时间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 1857 年开始 人物 玻利瓦尔、圣马丁等 章西女王 结果 拉丁美洲许多国家获得独立,拉丁美洲 独立运动胜利结束 起义最终失败 影响 拉美独立运动彻底粉碎了西班牙、 葡 萄牙长达 3 个世纪的殖民统治, 建立 了一系列的新兴国家,基本上形成了今 天拉丁美洲的国家格局 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 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这次起义 也是 19 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共同点 ①两者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殖民者的统治和掠夺。 ②都是殖民地人民民族民主意 识增强的必然产物。③都是以武装斗争方式反抗殖民者的统治。 ④在斗争中,杰 出的英雄人物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南美洲独立运动领导人玻利瓦尔和圣马丁被誉 为南美的“解放者” , 印度民族大起义的领导人章西女王英勇牺牲, 是印度的 民族女英雄 【 典例1】热爱足球的同学都知道“南美解放者杯”,它是南美足球俱乐部间的重要赛事。这项赛 事如此冠名是为了纪念 ( ) A.玻利瓦尔和圣马丁 B.华盛顿 C.章西女王 D.林肯 【 答案】A 【 解析】在南美洲独立运动中,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 哥伦比亚共和国”。当选总统后,他继续领导南美洲的独立运动。在南美洲南部地区,圣马丁领导了阿 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他们两人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所以 “南美解放者杯”这项赛事 如此冠名是为了纪念玻利瓦尔和圣马丁反殖民斗争的历史功绩。 1. 下面是四名同学对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与印度民族大起义”共同点的评述,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 A. 王同学:“西方列强的扩张与殖民活动激起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B. 张同学:“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C.李同学:“土兵是武装起义的主力”D. 刘同学:“争取民族独立是它们的共同目标” 2. 对玻利瓦尔、章西女王的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 都使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 B.都领导人民反抗殖民统治 C.都体现了不畏强暴的民族精神 D.都鼓舞了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解放胜利的信心 答案:1.C 2.A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项目 俄国农奴制改革 美国内战 日本明治维新 时间 1861 年 1861—1865 年 1868 年 原因 农奴制严重阻碍了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 展;克里木战争的失 败激化了社会矛盾 美国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 和南方种植园经济之间的矛盾 变得不可调和;南北双方在劳动 力、市场、原料、关税、奴隶制 扩张等方面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矛盾的焦点集中在黑人奴隶制 存废问题上 幕府的统治阻碍了日本资 本主义的发展;美国叩关 加剧了民族矛盾;倒幕运 动推翻了幕府统治,扫除 了改革的障碍 领导 亚历山大二世 林肯 明治天皇 内容 或经 过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可以改变身份,自由 转换职业;农奴在获 得解放的同时,可以 获得一份土地,但是 必须出钱赎买,所出 的价钱高出当时的 地价 1862 年,联邦政府颁布了《宅地 法》,林肯发表了《解放黑人奴 隶宣言》,调动了农民和黑人奴 隶的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作战, 扭转了北方军队在战场上的被 动局面。最终北方获得胜利 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 中央集权;军事上,实行 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 以“殖产兴业”为口号, 大力发展近代经济;社会 生活上,提倡“文明开 化”,向西方学习,改造 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 方式 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 革 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 革命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影响 1861 年农奴制改革 是俄国历史上的一 个重要转折点。改革 废除了农奴制,促使 社会的各个方面出 现了新的气象,推动 俄国走上了发展资 本主义的道路。但是, 经过这场战争,美国维护了国家 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 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 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 重大转折点。通过明治维 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 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 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 主义强国之列。但是,明 治维新保留了大量旧制度 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农奴制的残余仍然 存在,影响着俄国经 济与社会的发展 厚。它强大起来后,很快 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 路 共同 点 ①背景相同: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美、日等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有了一定 程度的发展,但是,阻碍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②影响相同:资产 阶级革命和改革使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确立;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为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扩张、攫取广阔的商品市场及廉价原料产地创造了条件 【 典例 2】1861 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发并实施《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法令》; 1862 年,林肯发表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两者相同的历史作用是 ( ) ①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都消除了种族之间的矛盾 ③都改变了国家的社会性质 ④都 解放了劳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 答案】B 【 解析】1861 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发法令废除了农奴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 金和市场。1862 年,林肯发表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提 供了自由劳动力、工业原料和南部市场。它们的共同之处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解放了劳动力。 故选 B 项。 3. 归纳和比较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请找出美国内战、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 共同点 (  ) A.都是对农民的掠夺 B.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C.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4.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成为时代潮流的根本原因是 (  ) A.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尖锐 B. 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C.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影响 D.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答案:3.C 4.C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复习试题及答案第 5 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容易混淆 【 示例】假如你参加 1900 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世博会,你能看到当时最新的科技成果是 ( ) ①早期汽车 ② 蒸汽机 ③ 电灯泡 ④ 火车机车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 解析】D 本题考查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 名师解读】通过阅读题干可知,1900 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因此 1900 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 世博会上最新的科技成果应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早期汽车和电灯泡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蒸汽机和火车机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不易理解 【 示例】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机器的发明者都是有实践经验的工匠,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技术和新 机器的发明者几乎都是科学家。这种现象主要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 ( )A.自然科学发展领先 B.生产技术落后 C.工匠缺乏科学创新 D.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 解析】D 本题考查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 名师解读】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 正结合;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科学在推动生 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判断分析题 18 世纪中后期和19 世纪中后期,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小强同学将两次工业革命进行 比较,得出如下相同点: A.两次工业革命都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两次工业革命都促使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 C.两次工业革命中,英国都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 D.两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新交通工具是汽车、飞机 请判断哪项是正确的,并指出其他几项的错误之处。 素养解读 本题考查的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解题思路 第一步:阅读题干,明确题目判断对象或者评价、比较、分析的历史事件。 第二步:阅读选项,判断选项的对错。 第三步: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错误选项的错误之处。 规范答案 A 项正确。 B 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 时代”。 C 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和德国走在其他国家的 前面。 D 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的新交通工具是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明的新交通工具是 汽车、飞机。 类题解法 题型特点 判断分析题属于判断题系列。此题型一般分为单一型判断分析题和选择题型判断分析题,近 似于判断错因分析题。通常由题干导出+ 选择题选项+“请判断哪项是正确的,并指出其他几项的错误 之处”组成。 解题技巧 解答判断分析题的基本方法:首先,要结合教材知识确定正确选项和错误选项,分析错误选 项,解读选项错误之处。其次,要把握错误选项的错误之处,分析解读完毕后,检查是否存在疏漏。再 次,由于需要分析的错误之处往往是历史学名词、历史原因、时空要素等,因此要保证分析错误之处用 语、措辞简洁明了,避免文字叙述过长。第 6 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1.城市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不易理解 【 示例】下面是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变化示意图。这反映出工业革命加快了英 国 ( ) A.农业的发展 B.城市化进程 C.战胜封建主义 D.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 解析】B 本题考查对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这一特征的认知能力。 【 名师解读】图示中农业所占的比重缩小,工业和服务业所占的比重上升,这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 加快了英国城市化进程,引起了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先进的工业大国。 2.对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环境污染的原因认识不足 【 示例】19世纪初,在英国的曼彻斯特,使用蒸汽机的工厂林立,成排的大烟囱冒出的浓烟笼罩市 区,工厂废弃物对河流造成严重污染。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自然环境的恶化 B.第一次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第三次科技革命 【 解析】B 本题考查对工业革命过程中出现环境污染的原因的理解分析能力。 【 名师解读】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工厂逐渐取代手工工场,蒸汽机的大量使用,使得大量废 弃物随意排放,产生了废气、废水,严重污染了大气和河流,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辨别改错题 在“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专题复习中,老师设置了5 处错误,请你指出来并加以改正。 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英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人口增长惊 人,19 世纪20 年代人口约为1 000 万,到1914 年人口已超过1 亿。 19 世纪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1870 年以后,英国、德 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20 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的环境开始得到改善。随着农村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资源短缺是工业化带来的另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工厂排放大量的废气和废水,严重污染了大气和 河流,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1)错误:_________;改正:_________。 (2)错误:_________;改正:_________。 (3)错误:_________;改正:_________。 (4)错误:_________;改正:_________。 (5)错误:_________;改正:_________。 素养解读 本题考查的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解题思路 第一步:阅读第一自然段,判断工业革命促进了人口增长,找出题中“英国”人口增长数 据变化是否正确,指出错误之处。 第二步:阅读第二自然段,了解欧洲国家大众教育信息是否有错误。 第三步:阅读第三自然段,识别城市化进程信息是否有错误。 第四步:阅读第四自然段,识别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是否有错误。 规范答案 (1)错误:英国;改正:美国。 (2)错误:德国;改正:法国。 (3)错误:20 世纪;改正:19 世纪。 (4)错误:农村;改正:城市。 (5)错误:资源短缺;改正:环境污染。 类题解法 题型特点 辨别改错题又称历史诊断题,是指对历史的表述、史实、结论等的错误进行评判,并加以 改正。 解题技巧 解答辨别改错题,首先,要结合材料和教材信息找出错误之处。其次,要对照教材,对错 误点进行纠正。解题时,要反复推演,找准关键词,确定改正的对象和内容。这些错误之处,一般涉及 事件名称、原因、结果、数据、国家等要素。需要注意的是,在改正时,要注意检查错误信息是否有遗 漏。 第 7 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 1.牛顿和达尔文的科学成就容易混淆 【 示例】下图体现了哪一科学理论 ( )A.相对论 B.神创论 C.万有引力定律 D.生物进化论 【 解析】D 本题考查的是对达尔文的进化论的认知能力。 【 名师解读】题中三幅图片形象展示了长颈鹿的演进过程,体现了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的观点:生 物的发展和进化不是由神的意志或生物本身的欲望决定的,而是遗传变异、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结果。 2.巴尔扎克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不易理解 【 示例】该小说集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丰碑,也被 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该小说集指的是 ( ) A.《战争与和平》 B.“人间喜剧” C.《复活》 D.《命运交响曲》 【 解析】B 本题考查的是巴尔扎克与小说集“人间喜剧”。 【 名师解读】小说集“人间喜剧”描写了19世纪前半期法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交替时期的社会全 景,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丰碑。恩格斯称巴尔扎克为“现实主义大师”, “人间喜剧”也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历史大观园】 (1)根据下列图片,介绍该文化名人及其成就。 物理园 人物及成就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园人物及成就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学园 人物及成就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音乐园 人物及成就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拷问与感悟】 (2)近代科学文化与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推动英国自然科学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3)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上述人物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素养解读 本题考查的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解题思路 第一步:根据“物理园”人物图,可以判断该人物为牛顿,从他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 领域的贡献分析作答。第二步:根据“生物园”人物图,可以判断该人物为达尔文,主要从他提出进化论作答。 第三步:根据“文学园”人物图,可以判断该人物是托尔斯泰,重点解读他的小说内容与影响。 第四步:根据“音乐园”人物图,判断该人物为贝多芬,重点介绍他的《英雄交响曲》及其在音乐上 的创新成就。 第五步:根据英国政治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经济革命(工业革命)等方面分析作答。 第六步:从科学文化名人勤于思考、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命运等方面分析作答。 规范答案 (1)物理园:牛顿。他是英国科学家,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天文学、数 学、力学等领域都有杰出贡献。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是他的三大成就。 生物园: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完成《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打破了千百年来 “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伟大革命。 文学园:托尔斯泰。俄国作家,他的小说《战争与和平》等,描绘出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场景,反 映了在社会转型时期俄国农民既想反抗又找不到出路的状态。他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音乐园:贝多芬。德国作曲家,他的代表作是《英雄交响曲》,完成于1804年,是一部反映重大社会 题材的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 (2)推动英国自然科学发展的原因:英国较早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 会基础;英国最早完成了工业革命,为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3)勤奋好学,热爱科学;思考观察社会,造福人类;继承和发展科学文化;勇于创新,坚忍不拔 的精神;追求科学、民主的精神。 类题解法 题型特点 图片型活动探究题一般要求对图片进行全面分解、分析,挖掘材料和所学知识之间的内在 联系,从而进行作答。该题型主要考查识图能力、从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语言的归纳总结能力。 解题技巧 解答图片型活动探究题,首先,阅读问题,根据问题读图片材料。其次,从图片材料中提 炼相关信息,再联系教材相关知识。再次,根据问题作答。最后,检查是否有遗漏信息。 第二单元优整合 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发明者 发明者主要是劳动者,他们凭借 经验或技能取得许多成果,这些 发明成果都是生产经验的总结 发明者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各 种发明无一不是在精确的自然科 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 发源国 英国 发源国是多源的,以美国、德国为中心 不 同 点 突破口 以轻工业为突破口 以重工业为突破口 相同点 ①两次工业革命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②都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变。 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 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国家机构开始和垄断组 织结合。③都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形成 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形成世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④从经济上看,都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 人口 增长 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随 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 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 大众 教育 19 世纪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 教育。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城市化 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 城市规模越来越大。19 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的环境开始得到改善,一些基 础设施建立起来 工 业 化 国 家 的 社 会 变 化 社会 问题 在工业化进程中,西方国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分化加 剧 【 典例 1】大工厂与垄断组织是两次工业革命后产生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二者的共同点不包括 ( ) A.影响和干预国家政治生活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化的重要表现 C.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D.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 答案】A 【 解析】本题考查两次工业革命的共同点。大工厂的出现促进了现代工厂制度的形成。垄断组织 的产生促进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影响和干预国家政治生活是垄断组织的特征,不是大工厂的特 征。 1.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其显著特点是 (  ) ①近代工厂制度的确立 ②重工业时代的到来 ③欧美诸国同时展开 ④科学与技术紧 密结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 科技进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下列现象与近代两次工业革命的科技发明有关的是 (  ) ①工厂林立 ②汽笛长鸣 ③霓虹闪烁④网络购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1.D 2.A近代科技与文化名人 人物 国别 简评 爱迪生 美国 “发明大王” 本茨 德国 “汽车之父” 诺贝尔 瑞典 化学家,发明现代炸药 马尔萨斯 英国 经济学家,“人口论” 牛顿 英国 科学家,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达尔文 英国 生物学家,提出进化论的观点 巴尔扎克 法国 著名作家 托尔斯泰 俄国 伟大作家,“俄国革命的镜子” 贝多芬 德国 天才作曲家 梵高 荷兰 杰出画家 【 典例2】1897年,柏林举办了第一届国际车展,它成为德国汽车工业领先世界的重要标志。为汽 车工业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德国工程师有( ) ①戴姆勒 ②狄塞尔 ③本茨 ④福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答案】A 【 解析】结合相关知识可知,为汽车工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德国工程师有戴姆勒、狄塞尔、本 茨。福特是美国企业家,1913年,他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汽车的价格大幅 下降,汽车开始成为中等收入家庭的交通工具。3 3. 一个伟人就是一座丰碑。下列组合,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达尔文—近代英国生物学家—《物种起源》 B. 牛顿—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 诺贝尔—近代英国化学家—发明现代炸药 D. 贝多芬—近代德国天才作曲家—《英雄交响曲》 4.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他的代表作品有 (  )①《向日葵》 ②《战争与和平》③《安娜·卡列尼娜》 ④《复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3.C 4.B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试题及答案 第 8 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1.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容易混淆 【 示例】下面图解反映了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态势。其中对“?”处解 读准确的是 ( ) A.军事实力不平衡 B.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社会制度差异 D.民主程度不同 【 解析】B 本题考查的是三国同盟、三国协约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 名师解读】19 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 不平衡。在经济上,美、德工业产值跃居第一、第二位,英、法下降到第三、第四位。在政治上,世界 已经基本被瓜分完毕,其中老牌殖民国家英、法收获甚多,这引起了后起德国的严重不满和忌妒。经济 发展不平衡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造成了经济实力与所占殖民地倒挂的状况。后起的帝 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列强纷纷结盟,形成了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它们之 间的争夺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不易理解 【 示例】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的主要依据是 ( ) A.参战国都是帝国主义国家 B.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C.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D.苏俄退出了战争 【 解析】C 本题考查的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的认识和判断。 【 名师解读】历史事件的性质是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由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参战国的目的以及战争的影响等因素决定的。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集团中的主要国家参战的目的都是掠夺土地、人口和财富, 重新瓜分世界,因而它是一场非正义的掠夺战争,即帝国主义战争。 归纳列举题 ( 1)根据地理和历史知识,阅读《三国同盟 和三国协约示意图》,写出图中字母A、B、C、D、E、F 所代表的国家。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示意图 A.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___ ( 2)根据提示,在下面旗帜内填入对应的国 家名称。 ①战壕两侧为对阵的双方 ②最粗的箭头发自矛盾最尖锐的两个国家 ③以黑线相连的是三国协约成员 ④黑色箭头发自三国同盟中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的国家 ⑤最长的箭头发自后来参战的国家,并大大增 强了协约国一方的力量 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 ( 3)根据上述图文和所学知识,简析协约国 取得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的主要原因。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素养解读 本题考查的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解题思路 第一步:第(1)问根据《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示意图》和两大军事集团成员分析判断, 填充出英国、法国、俄国、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 第二步:第(2)问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两大军事集团成员先后参战以及1917 年美国参战等 史实分析判断,完成填充内容。 第三步:第(3)问从大战实力对比、两大军事集团的分布、美国参战等角度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协 约国胜出的原因。 规范答案 (1)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奥匈帝国 E.俄国 F.意大利 ( 2)1.英国 2.德国 3.俄国(法国) 4.奥 匈帝国 5.法国(俄国) 6.美国 7.意大利 ( 3)①从地理分布来看,协约国成员位于同盟国 成员东西两侧,便于实施战略包围和东西夹击, 使其被迫两线作战;②美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③同盟国成员意大利投靠 了协约国,动摇了同盟国联盟;④英国等国使用坦克、潜艇等新式武器。 类题解法 题型特点 归纳列举题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归 纳、梳理、列举、填充综合而成的,通常由文 字材料、 图文材料等构成,要求根据图文信息, 对历史事件的要素进行填充、列举或简答。 此题型有利于快速、 便捷考查对基础知识的 掌握。 解题技巧 解答归纳列举题时,要注意以下 几点:第一,认真阅读图文材料,根据材料 中的情境、 图标、数据等获取丰富的信息, 这是解题的前提;第二,根据题干的提示和 设问要求,思考解题的方 向和知识点;第三, 根据所学知识,回归教材,核准要填充和列 举的答案信息;第四,回首所解答的 答案信息, 检查是否有错误或者信息遗漏,最后答题。 第 9 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 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区别容易混淆 【 示例】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根本不同是 ( ) A.领导者不同 B.主力军不同 C.客观条件不同 D.革命性质不同 【 解析】D 本题考查的是俄国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不同点。 【 名师解读】注意题干中的提示词“根本不同”,最能代表两者不同的是各自的性质。这两次革命都 是由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其主力都是由工人、士兵等组成。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属于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 家 ——苏俄,属于无产阶级革命范畴或社会主义革命范畴。图表组合探究型材料题 【 沙俄的崩溃】 材料一  1914—1917 年,俄国有1 500 多万人应征入伍,大量的未成年人和妇女被赶进了工厂,每 天工作10 小时以上。至1917 年,俄国约有150 万人死于战争,400 多万人伤残。 时间 罢工次数 参加人数 1914 年 8—12 月 68 次 3.5 万 1915 年 1 000 次 54 万 1916 年 1 500 次 100 万 (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表格中的罢工 次数逐渐增多,在1917 年发生了哪一事件?该事件有 何影响? 【 冬宫的倾覆】 材料二   图A 七月流血事件 注:1917年7月,彼得格勒的几十万群众进行反战示威游行,遭到临时政府镇压。 图B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事件?根据材料一和 材料二中图A 分析该事件爆发的原因。与材料一反映的 事件相比,材料二反映的事件在革命目标和性质上有何不同?【 革命的评价】 材料三  11 月7 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 它将永远载入史册,任何人试图将这一天抹去都是不可 能的,即使在今天的俄罗斯,人们还会在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中国等国家也会在这一天举行不同形式 的追思活动。 ( 3)11 月 7 日永载史册的理由是什么?中国 为什么会在这一天举行不同形式的追思活动? 素养解读 本题考查的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解题思路 第一步:第(1)问阅读材料一可知, 俄国在战争中人员伤亡巨大,表格中罢工次数和 参加人数逐年增多,表明俄国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反对战争和要求社会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最终引发 了二月革命;二月革命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即可 作答。 第二步: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可知,“七月流血事件”反映了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 镇压反战运动的情景。“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在彼得格勒起义中,发射炮弹作为进攻冬宫的信号,该舰 被认为是十月革命的象征。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对各小问进行作答。 第三步:第(3)问根据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结果以及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分析解答理由;根据十月 革命的历史影响,尤其是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回答中国在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的原因。 规范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带来巨大人员伤亡;人民反战罢工、游行不断。二月革命。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 2)俄国十月革命。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影响;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镇压反战运动,企图消灭苏维埃等。不同:二月革命是要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 畴;十月革命是要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革命) 范畴。 ( 3)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 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因为十月革命鼓舞了中国 人民寻求民族解放的斗争;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仁人志士开始在中国介绍十月革命和 马克思主义,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总之,十月革命为中国革命树立了榜样。(类似亦可) 类题解法 题型特点 图表组合探究型材料题是由图表导入,切入教材相关历史知识,探究相关问题。此类题型 一般由两则或者三则材料构成,每一则材料冠以探究小标题和设问。 解题技巧 图表组合探究型材料题的解法与传统材料解析题解法大致相似,首先,充分阅读材料信息, 这是解题的首要前提;其次,要准确把握材料与教材的链接点,不能错失答题方向;再次,要密切关注 每则材料前的探究小标题,把握答题的切入点,寻找答题的要点;最后,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的结合 点谈感悟认识。 第 10 课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1.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内容易混淆 【 示例】右面漫画生动地反映了 20世纪初德国人、日本人参加哪次会 议后的心情? ( )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开罗会议 D.雅尔塔会议 【 解析】A 本题考查对巴黎和会和《凡尔赛条约》内容的认知能力。 【 名师解读】《凡尔赛条约》即《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召开的巴黎和 会上协约国与德国签订的条约。巴黎和会上列强无视中国的正当要求,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 转给日本。所以德国人沮丧,日本人得意。 2.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异同点不易区分 【示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下列不属于这两次会议的 相似点的是 ( ) A.帝国主义大国操纵会议 B.侵犯了中国主权,损害了中国权益 C.建立了战后的世界统治新秩序 D.促进了世界的长久和平 【 解析】D 本题考查对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比较分析能力。 【 名师解读】这两次会议都是由帝国主义大国操纵,都侵犯了中国主权,损害了中国权益,都建 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暂时的和平体系,因而A、B、C三项是正确的。但是这两次会议后形成的凡尔 赛—华盛顿体系充满矛盾,不可能长期存在,也无法促进世界的长久和平。 图文组合型探究题 【巴黎合唱】 材料一 下面是反映 1919年国际关系的一幅漫画。漫画的主题是“巴黎大合唱”。( 1)“大合唱”掺杂着不和谐的音调,其主要焦点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一“大合唱”的结局? 【“尊”中抑日】 材料二 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这个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 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 2)《九国公约》是在哪次会议上签订的?该公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该公约的本质 是什么? 【重返亚太】 材料三 近年来,美国为维持在亚太地区的霸权地位,先后抛出“重返亚太”“亚太再平衡”等各种 名目的新亚太战略。2015年10月27日,美国“拉森号”军舰未经中国政府允许,非法进入中国南沙群岛 有关岛礁邻近海域,严重威胁中国主权和安全。2018年1月17日晚,美国“霍珀号”导弹驱逐舰未经中 国政府允许,擅自进入中国黄岩岛 12海里内海域。中国海军依法对美舰进行了识别查证,予以警告驱 离。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推行新亚太战略的本质是什么?华盛顿体系和美国提出的新 亚太战略的共同之处是什么?针对美国推行的重返亚太战略的挑战,我们应该怎样做? 素养解读 本题考查的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 解释。 解题思路 第一步: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时间“1919年”“巴黎大合唱”可知该事件是巴黎和会 的召开,此问的难度主要体现在解释“不和谐的音调”和“大合唱”的结局,根据巴黎和会上各国之间 的矛盾以及对德和约分析作答。 第二步:第(2)问依据教材中华盛顿会议和《九国公约》的内容,分析《九国公约》的本质。 第三步:第(3)问结合材料三了解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目的和根源,即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 级大国,也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推行者;华盛顿体系与“新亚太战略”的相同之处在于推行霸权主 义,损害中国权益;结合国内外形势,解答应对之策。 规范答案 (1)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巴黎 和会是一次分赃会议,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战胜国 和 战败国及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为第二 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2)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在华“门户开放”“机 会均等”的原则。该公约的本质是打着维护世界 和平、公正的旗号(维护中国权益),侵略和损 害中国的权益。 (3)本质是美国新一轮的战略扩张,也是美国霸 权主义的体现。共同之处:都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和 权益。对策:利用中美之间客观存在的共同利 益,力求合作共赢;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 策;加 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等。(言之有理 即可) 类题解法 题型特点 图文组合型探究题主要是根据事件 之间的联系选配材料,依据每个事件分别设问, 在设 问中既有纵向知识联系,也兼有横向关系 考查;既有对材料信息、教材知识的考查,又 有对热点评析 能力的考查。 解题技巧 解答图文组合型探究题时,首先要 整体把握事件的联系,弄清事件之间的纵向和 横向关 系;其次要依次阅读材料,依次解答设 问;再次,要准确解读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 合理运用材料信 息与教材知识,用史实佐证观 点、论证开放性问题或者评析热点。 第 11 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容易混淆 【示例】据斯大林在《粮食战线上》一文中统计,20世纪上半叶,苏联某年度国家收购粮食达4.34亿 普特(一普特等于16.38千克)。同年,苏联计划在东部地区建立一批工厂,经讨论决定,部分工厂由外 国公司负责建设,并允许私人企业参与。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 ) A.工业化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严重依赖外资 B.农业集体化步伐大大加快 C.余粮收集力度巨大,为工业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D.践行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 解析】D 本题考查对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特点的判断分析能力。 【 名师解读】从题干信息分析可知,苏联在发展工业时,“部分工厂由外国公司负责建设,并允许私 人企业参与”,这表明苏联在进行工业建设时,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际上是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 存,这些措施表明苏联践行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与苏联模式的异同之处不易区分 【 示例】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苏联模式共同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都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B.都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C.都曾经产生积极作用 D.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效途径 【 解析】C 本题考查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苏联模式的比较分析能力。 【 名师解读】A 项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苏联模式不符;B 项只符合苏联模式;D 项与新经济政策相 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苏联模式在历史上都曾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故选C 项。 读图题图A 海报:工业化之路(1928 年) 图B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图C 跛脚的巨人 ( 1)读图 A,指出苏联为实现工业化采取了 怎样的举措,取得了怎样的成就。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存 在哪些弊端? ( 2)读图 B 并联系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是如 何实现农业集体化的。联系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建设,说 说其存在哪些不足。 ( 3)图 C 漫画揭示了苏联经济发展严重失衡 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什么?应如何评价造 成这一现象的根源? 素养解读 本题考查的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解题思路 第一步:第(1)问根据图A中的“海报:工业化之路”和所学知识回答苏联为实现工业化 采取的举措及两个五年计划的工业建设成就,并分析苏联工业化建设的弊端。 第二步:第(2)问根据图B信息及所学知识,回答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具体措施以及存在的不足。 第三步:第(3)问结合图C及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苏联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根源是苏联模式,评价从苏 联模式的积极作用与局限性分析 作答。 规范答案 (1)制订和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排斥市场和商 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2)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政府从多方面支持 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 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 计划。农民被强迫加入集体农庄,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 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后来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 3)苏联模式。评价: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 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 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 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类题解法 题型特点 读图题的特点是以图载史。此类题又具体分很多类,如实物图题、漫画题、组合图片题、 形势图题等。 解题技巧 解答读图题时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审读图片,从图片中提取信息。从图片中提取信息 的方法很多,例如图片呈现的情境、图片中的人物、图片中的文字和年代等都是解读图片的重要线索。 其次,审读设问,由设问到图片,再由图片到设问,反复推敲信息内容。再次,把握图片之间的内在联 系,寻找与教材的切入点,为综合答题作准备。最后,结合设问,根据答题信息,写出正确答案。 第 12 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1.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本质不易理解 【示例】1922年,一个村庄的村民与警察局发生冲突,村民焚烧警察局,致使20多名警察丧生。甘地 痛心疾首,绝食 5天,并宣布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了 ( ) A.甘地主义不适应印度的国情 B.甘地对非暴力思想的执着 C.印度资产阶级的妥协性与软弱性 D.英国殖民当局的残暴 【 解析】C 本题考查的是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本质特征和局限性。 【 名师解读】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的“不合作”与“非暴力”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用“不 合作”来发动群众,反对英国殖民者,迫使殖民当局作出有利于印度资产阶级的让步;另一方面,又用 “非暴力”来限制群众运动,防止社会改良转变为革命,把群众运动控制在资产阶级利益所能容许的范 围之内。甘地认为 1922年发生的农民焚烧警察局事件超出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范围,决定停止运动。 这充分反映了印度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 2.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埃及华夫脱运动的异同容易混淆 【 示例】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埃及华夫脱运动的不同之处是 ( ) A.提出摆脱殖民统治的要求 B.领导阶级 C.斗争结果 D.斗争背景 【 解析】C 本题考查的是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埃及华夫脱运动的不同之处。 【 名师解读】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埃及华夫脱运动的相似之处表现为: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的影响下发生的,爆发的直接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加强殖民统治的结果;都提出了摆脱殖民统治的要求; 领导阶级都是本国的民族资产阶级;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两者的不同之处表现为:华夫脱运动使英国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虽然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但并 没有使印度获得独立。 比较型文字材料题 材料一 1911 年,武昌起义爆发并取得胜利。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 月下旬, 全国 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1912 年元旦,中华民国正式成立。为巩固共和成 果,参议院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此同时,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振兴工商业的措施; 颁布了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如剪辫、禁缠足、变称谓等。 材料二 为反对迪亚斯的独裁统治,1910 年, 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917 年,墨西哥政府颁布 宪法。1934 年,卡德纳斯当选为墨西哥总统, 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政治上,打击寡头势力, 确立 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等。 (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在政治和 思想方面,辛亥革命有何历史影响?概括南京临时政府 巩固新生政权的举措。 ( 2)阅读材料二,说说除政治改革外,卡德 纳斯还进行了哪些改革。 ( 3)1912 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 1917 年墨西哥政府颁布的宪法有何共同之处? ( 4)南京临时政府的政令改革和卡德纳斯改 革有何共同影响?辛亥革命与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结 果有何不同之处? 素养解读 本题考查的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 解题思路 第一步:第(1)问第一小问阅读材料一,根据材料一和辛亥革命的知识分析作答;第二 小问联系教材可知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等,在思想方面推 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第三小问南京临时政府的举措联系材料即可作答。 第二步:第(2)问联系教材,归纳卡德纳斯在土地、工业和教育方面的改革措施。 第三步:第(3)问联系两部宪法,从性质上和贯彻实施上比较作答。 第四步:第(4)问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两场革命的结果等方面分析作答。 规范答案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了一系列振兴工商业的措施;颁布了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如剪辫、 禁缠足、变称谓等。 ( 2)推行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打 破少数人占有大量土地的局面;将服务业和大型工 业收归国有,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发展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等等。 ( 3)在性质上,它们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在实践上,这两部宪法并未得到有效实施。 ( 4)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都 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两国社会、经济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名存实亡;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成功。 类题解法 题型特点 比较型文字材料题的基本特征是由两则或者两则以上的材料组合而成。比较型文字材料题 中的材料之间的关系有横向和纵向两种,横向组合材料指的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物或者事例组合而成的材料;纵向组合材料指的是由与一个人物或者与一个主体事件相关联的内容构成的材料。本题中 的材料就是横向组合材料,由辛亥革命与卡德纳斯改革的材料组合而成。 解题技巧 解答比较型文字材料题时,首先整体阅读材料,确定此题考查的主题;然后阅读设问,依 次根据设问来阅读对应材料;最后, 根据材料或教材知识来佐证或者解读问题,综合比较,提升认识 或者感悟。 第三单元优整合 比较中苏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道路的探索 项目 道路与事件 中国 苏俄(联) 道路探索 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 装夺取政权 中心城市暴动夺权 无产 阶级 革命 重要事件 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长征、抗 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及各地起义 (十月革命) 道路探索 毛泽东开展全面社会主义建设;邓 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领 导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社会 主义 建设 重要事件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大跃 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 革命”、改革开放、加入世界贸易 组织 苏俄新经济政策、两个五年计划、 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1936 年新宪法公布、苏联模式的形成 总结 苏联和中国均是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两国面临的国内、国际环 境有相似之处, 如都是落后的农业国、外有帝国主义的包围进攻等。但是苏联、中 国又各有自己特殊的国情,如十月革命前俄国是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革 命则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进行的。因此,我们不能照搬苏联模式和经验,必 须借鉴、探索、创新 【 典例 1】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 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最主要影 响是 ( ) A.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寻求救国道路 B.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C.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民族解放道路 D. 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 答案】C 【 解析】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 响。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从此在中国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成为时代潮流,给中国革命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民族解放道路。A、 B、D 三项与俄国十月革命没有直接关系,故选C 项。1. 历史上,俄国十月革命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迥然不同,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 (  ) A.革命的阶段不同 B.革命进行的方式不同 C.人民群众的参与不同 D.两国革命力量对比和国情不同 2. 下面时间轴上,体现了中国借鉴和学习苏联工业化建设经验的(时间段或节点发生的历史事件) 是 ( ) 答案:1.D 2.B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项目 资本主义世界 项目 亚非拉国家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帝国主义之间的争夺转移 到谈判桌上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印度和埃及带来灾难; 民族危机加剧 事件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事件 印度非暴力 不合作运动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和墨西 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主宰 国 英、法、美 美国主导 领导人 甘地 扎格鲁尔和卡德纳斯 主要 条约 《凡尔赛 条约》 《九国公约》 体系 范围 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的基础上,形成了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战胜国在欧洲、 西亚、非洲、东亚和太平洋 地区的关系得到调整 概况 1920—1922 年和1930— 1934 年两次 非暴力不合 作运动,分别 提出抵制英 国商品、反对 食盐专卖法 等要求 1918 年,扎格鲁尔等人提 出让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 1919 年, 出现和平示威浪 潮和武装起义; 1922 年, 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 认埃及独立。1910 年,墨 西哥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1917 年,墨西哥政府颁布 了宪法;1934 年, 卡德纳斯推行了一系列改革 评价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 维持了战后和平,但充满矛 盾,不可能长期存在 评价 动员了广大 群众,打击了 英国殖民统 治,增强了印 度人民的民 族自尊心和 自信心;控制 了群众的斗 争方式,保证 了资产阶级 对运动的领 导权 华夫脱运动为埃及民族民 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 了基础;卡德纳斯改革巩固 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 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典例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 和华盛顿会议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巴黎 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 ) A.由少数帝国主义大国操纵 B.均有损中国主权 C.对战败国进行掠夺 D.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 答案】C 【 解析】对战败国进行掠夺描述的是巴黎和会, 在巴黎和会上,协约国与战败的德国签订了《凡 尔赛条约》,此后协约国分别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这一体系是建立在惩 办战败国、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的基础上的。华盛顿会议没有对战败国进行掠夺, 主要协调了美国、英 国与日本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故选C 项。3 3. 1919 年的巴黎和会和1921—1922 年的华盛顿会议,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这一体系表 述正确的是 ( ) A. 确立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B. 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非洲和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C. 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太平洋地区和东亚、非洲的关系 D. 彻底消除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4. 埃及华夫脱运动与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不同之处是 (  ) A.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斗争 B.斗争实现了民族独立C.资产阶级领导了斗争 D.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下发生 答案: 3.B 4.B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复习试题及答案 第 13 课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和评价不易理解 【示例】一位美国学者在评价罗斯福新政时写道:“其实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 它 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罗斯福新政在政治上的主要作用是 ( ) A.使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 B.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C.挽救和加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稳定了社会秩序 D.加强了中央集权 【 解析】C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 名师解读】罗斯福新政在政治上取得成功的表现在于它使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 得到 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的发展,挽救和加强了资本主义民 主制度,稳定了社会秩序。 图文史料型材料题 史料一 图A 德国儿童拿贬值的货币堆积木玩 图B 农场主销毁“过剩”的牛奶 史料二 在1932 年的总统竞选中,罗斯福最终击败了主张“自由放任”政策(完全依靠市场调节, 坚决反对政府干预和救济)的胡佛,试图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以消除经济危机。史料三 工人有权组织起来,可选派代表与雇主进行谈判,签订集体合同,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 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用童工。 ——《全国工业复兴法》 史料四 罗斯福……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向富人敲竹杠, 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 罗斯福回应:“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 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1)史料一中图A反映了怎样的现象?图B 农场主销毁“过剩”牛奶的做法造成的损失由谁来承担?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史料二中胡佛与罗斯福在化解危机的政策上有何不同?为扩大就业,罗斯福采取了什么措施? (3)根据史料三、史料四,简析罗斯福遭到一部分资本家反对的原因。 (4)罗斯福的举措是否能“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简述理由。 素养解读 本题考查的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解题思路 第一步:第(1)问读史料一中图A、图B,从图A 可知,这是德国货币体系崩溃的经济现 象;图B 是资本家或政府授权采取的人为销毁商品的措施,据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第二步:第(2)问读史料二,可知两位美国总统化解危机的政策、特点不同,联系新政知识解答。 第三步:第(3)问阅读史料三、史料四, 分析“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的影响。 第四步:第(4)问从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分析解答。 规范答案 (1)1929—1933 年的经济大危机使货币贬值。政府。目的: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 调节,限制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2)胡佛主张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即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完全由市场调节;罗斯福主张加强国 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以消除经济危机。为扩大就业,推行“以工代赈”,通过投资兴建大量公共设施, 如水库、发电站、公路、桥梁、机场、运动场、公园等,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 (3)因为新政的部分内容和措施触及了一些资本家的利益,对垄断资本家追求最高利润进行了一定 限制,如《全国工业复兴法》中规定: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用童工。 (4)不能。因为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 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类题解法 题型特点 图文史料型材料题是由两则或两则以上的平行图文史料或递进式图文史料或因果式图文 史料组合而成,史料之间相互映衬,共同探讨某一主题或解读某一历史现象,分析其原因、措施、特点 等。 解题技巧 首先,通读史料,整体把握史料之间的联系。其次,对照设问回归史料,明确讨论的主题。 再次,合理运用史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从史料中找出佐证的原因或举措。最后, 组织答案,提升此题 的学习主题。如本题的主题就是改革创新、国家干预经济等。 第 14 课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1.意大利、德国和日本法西斯上台的史实容易混淆 【示例】下列图片反映的时代足迹揭示的主题是 ( ) A.政党与兵变 B.危机与改革 C.德、意、日法西斯化 D.三国鼎立 【 解析】C 本题考查的是德、意、日法西斯政权建立的史实。 【 名师解读】本题反映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意、日三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建立法西斯政权的历 程。 ①反映了意大利组建法西斯党,通过武力夺取政权;②反映了德国法西斯政党的发展壮大;③反映了 纳粹党迫害犹太人;④反映了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因而图片揭示了德、意、日法西斯化这一主题。 2.日本法西斯上台的背景、过程和特点容易混淆 【 示例】 2017年1月4日,韩国民众在日本驻釜山领事馆前安放慰安妇少女像,表达了韩国民众希望 日本政府向慰安妇受害者道歉并反省的强烈愿望。强征慰安妇是日本法西斯反人类的暴行,日本成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的标志性事件是 ( ) A.九一八事变 B.卢沟桥事变 C.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 D.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 解析】C 本题考查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的标志性事件及法西斯政权的特点。 【 名师解读】日本法西斯化的鲜明特点是在对外侵略过程中,法西斯势力日益增强,军部逐渐控制 了政 权。1936 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图片组合型探究题 材料一(1)材料一中图A是哪一政党的党徽臂带? 希特勒是怎样在德国建立起法西斯政权的? 材料二(2)材料二中图C日本军国主义化的时代条件是什么?图D反映了近代日本侵华的哪一事件?图E事件 表明了什么? (3)德、日法西斯化的过程有何不同之处? 法西斯专政本质上是一样的,对此你有何认识? 素养解读 本题考查的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解题思路 第一步:第(1)问读图A可知,这是德国纳粹党的党徽臂带;第二小问根据教材所学知识, 从社会背景、纳粹党的宣传、选举、上台等方面解答。 第二步:第(2)问分析图C,从经济危机的打击、军部法斯西势力等方面分析时代条件;由图下面给 出的关键文字信息“1931年”“沈阳” 可知反映的是九一八事变;观察图E,由教材知识可知,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标志着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第三步:第(3)问从背景、方式等角度分析德、日法西斯上台的不同;从独裁和扩张引发战争等角 度谈认识。 规范答案 (1)纳粹党。在经济大危机的打击下,德国广大中下层民众困苦不堪,对政府的不满加 剧。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徒乘机大肆活动。他们根据各个阶层民众的不同心理,进行针对性的蛊惑宣 传;还利用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煽动复仇情绪,从而赢得了广泛的支持。1932年,在国会选 举中,纳粹党成为第一大党。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开始掌握国家大权。不久,他解散国会, 禁止其他政党活动,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 2)受 1929—1933 年经济大危机的打击,日本阶 级矛盾十分尖锐,军部法西斯势力抬头。九一八 事变。表明: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3)不同点:德国法西斯政权是骗取民众信任, 组织纳粹党,通过选举方式上台;日本法西斯政权 是通过发动对外战争,利用军部控制内阁上台的。认识:法西斯是独裁、专政、侵略和战争的代名词; 法西斯主义有三大特征,即独裁专制、极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对内实行专制独裁、对外进行侵略扩 张是其共同特征;法西斯主义违背时代潮流,注定要被人类所抛弃。(类似 亦可) 类题解法 题型特点 图片组合型探究题的特点是将主题相近的图片进行组合,以图导史, 形象生动,灵活性 强。此类题又可具体分为很多种类,如实物图片题、漫画图 片题、框架结构图片题等。 解题技巧 解答图片组合型探究题一般分为三步:一、识,认识图片中的人物、背景、图名等,明确 问题要求。二、联, 找到答题的有效信息并迅速地联系教材内容,明确考查的知识点和考查方向。三、 答,结合图片和设问,根据答题要求, 给出正确答案。 第 15 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召开的几次国际会议及会议内容容易混淆 【 示例】设计知识简图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图反映的是世界史上的一些重要会议,其中签署 《联 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会议是 ( ) 【 解析】C 本题考查的是 1942年华盛顿会议以及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史实。 【 名师解读】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 言》。签字国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对德、日、意及其仆从国作战,相互合作,决不 单 独同敌人停战议和。《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A、B 两项会 议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召开的解决战后国际关系的会议;D 项会议主要解决打败德、日法西斯以及战 后世界 秩序构建问题。2.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战役及其历史影响、历史地位容易混淆 【 示例】“这一战,不但是苏德的转折点,甚至也不但是这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而且是 整个 人类历史的转折点。⋯⋯像希特勒这样法西斯国家的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从它出生的一天起,就 建 立在进攻上面的,进攻一完结,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毛泽东所说的“这一战”是指 ( ) 【 解析】C 本题考查的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及其历史影响。 【 名师解读】根据题中“苏德的转折点”可知该战役应该是发生在苏德战场上。苏德战场上的转折 点 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因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使德军元气大伤,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 防 御。苏军开始取得战争的主动权,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这一战役因此也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 的转折点。 图文史料型探究题 【图说“二战”】 ( 1)请根据所学知识,从图 A、图 B、图 C 中任意选择一幅,进行说明。 【政要谈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共有2 100 多万苏联人和700 多万德国人死于战火。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家人与德 国前总理施罗德的家人都深受其害。施罗德的父亲在欧洲东线战场上被苏军打死;普京的父亲在列宁格 勒战役中负伤,哥哥在战乱中夭折。 2005 年5 月6 日,两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 周年“欧洲胜利日”前夕接受德国《图片报》采 访。施罗德强调,德国发动的那场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坏的战争之一”,尽管他这一代人与第二次世 界大战没有什么直接联系,但所有德国人还是应当永远对这一人类历史上的悲剧承担责任。普京指出, 德国人民对希特勒发动的侵略战争并不应负有集体罪责,他们也是纳粹统治者的受害者。“即使是在战 争最艰苦的阶段, 当时的苏联领导人也呼吁人民不要把德国平民与纳粹分子视为一体”“我的家人也 从来没有仇恨德国人”。两国领导人还共同强调,无论是德国人还是俄罗斯人都有义务“永远记住那场 战争”, 两国将共同为加强欧洲乃至全世界的稳定与安全而努力。 (2)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苏、英、中等国政要为共商打败德、日法西斯的战事而集会, 举例 说明1942—1943 年盟国这些“集会”及主要议题。 (3)依据材料,概括普京和施罗德是如何看待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罪责的。 【认识提升】 (4)两位领导人的历史反思对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素养解读 本题考查的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解题思路 第一步:第(1)问联系教材所学知识,对其中任意事件进行解读,如从历史事件的时间、 地点、原因、经过等要素解读。 第二步:第(2)问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会议与内容解答。 第三步:第(3)问阅读材料信息,概述普京和施罗德的言论。 第四步:第(4)问从对待历史的态度与当今国际关系发展等角度谈认识。 规范答案 (1)图A:1945 年 2 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的雅尔塔 召开会议。会议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 决定战后 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 3 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会议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影响了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图B:1944 年 6 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图C:1945 年 9 月,日本代表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正式签署 了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彻底失败宣告结束。 (2)1942 年 1 月,美、英、苏、中等 26 个国家的代表召开华盛顿会议,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1943 年 11 月, 中、美、英三国首脑举行开罗会议,讨论战后处置日本等问 题。 (3)普京认为,应将德国人民与德国纳粹政权区分开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责应由纳粹政权承担。 施罗德认为,虽然他们这一代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什么直接联系,但所有德国人还是应当永远对这 一人类历史上的悲剧承担责任。 (4)会促进德俄两国关系友好发展,也为其他国家处理类似的历史问题提供了借鉴。 类题解法 题型特点 图文史料型探究题一般是由历史图 片(情景图、实物图、人物图、战争图等)和 历史资 料构成,这些图文多是教材以外的,是 对教材知识的拓展与补充。其设问多以探究问 题形式出现,具 有开放性、探究性的特点。 解题技巧 与其他材料题和探究题一样,解答 图文史料型探究题首先要研读材料,把握材料、 组图所要探究的对象和思路。其次,提炼信息 和汇集信息,为解答问题作准备。再次,审查 设问,运用图文 信息或者教材链接内容组织答 案。最后,回到设置的开放性问题,将历史与 现实、感悟与实践相结合。 第四单元优整合 罗斯福新政与列宁新经济政策及中国改革开放的异同 异同 罗斯福新政 列宁新经济政策 中国改革开放 背景 美国爆发了资本主义 经济大危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 时,并引发了新的社会危 机 “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国 家经济面临崩溃,工作中心 亟待转移 性质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改 革 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 改革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改革 根本 目的 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 序 恢复国民经济,巩固工农 联盟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 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方式 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 扭转经济形势 利用市场与商品货币关系 来扩大生产, 国家放松 对经济的干预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 不 同 点 作用 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人 民生活得到改善,巩固 了资本主义制度 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 工农联盟, 促使国民经 济稳步发展 使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 成就 相同点 都是各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都 是在维护本国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都取得了一定的成 效 启示 一个国家只有根据国情不断地进行改革,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改革是社会发展 的推动力 【 典例 1】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 严重的经济危机。为摆脱危机,罗斯福宣布实行新 政。新政在工业方面的措施是 ( ) A . “以工代赈”. B.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 C.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D.限制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 答案】C 【 解析】本题考点为罗斯福新政的举措。经济大 危机使美国工业产量下降超过40%,失业人数激增, 有1 500 万~1 700 万人失业,所以美国政府加强了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和《全 国劳工关系法》。 1. 下面两幅图片分别是在宣传20 世纪前期苏联和美国的某项措施。这两项措施都 (  )A. 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是在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实施的 C.暴露了发展重工业的弊端 D.迅速促进了本国工业化的完成 答案:1.A 比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异同 项目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时间 1914—1918 年 1939(全面爆发)—1945 年 导火索 萨拉热窝事件 战役 凡尔登战役等 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中途岛海战、诺曼底登陆战、柏林战 役等 新式武器 飞机、坦克、毒气弹等 原子弹等 军事集团 三国同盟、三国协约 轴心国集团、反法西斯联盟 其他 1917 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 不久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 年,美国、中国等国参战 二战期间召开了26 国华盛顿会议、开 罗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 协调了盟国行动 不同点 ①目的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是为了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 权;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世界人民来说,是为了打败法西斯国家,争取 人类和平。②性质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 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 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③危害程度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更大, 给世界带来的人力、物力上的损失更大 相同点 ①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②影 响: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都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 的发展;都引起世界格局的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 盛顿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美苏冷战对峙的两极格局【 典例2】小华同学学习了两次世界大战后,做 了如下学习笔记,其中有一项错误,请指出来 ( ) A. 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 B. 两次世界大战都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C.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帝国主义战争 D.两次世界大战德国都是战败国 【 答案】C 【 解析】从战争发生的原因、过程来看,第一次 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 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所以两次世界大战的 性质不同。3 2. 发生于20 世纪上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下面关 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史实,搭配不正确的是 (  ) A. 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 火索 B. 日军偷袭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C. 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D. 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事结束 答案: 2.B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复习试题及答案 第 16 课  冷战 1.杜鲁门主义的实质不易理解 【 示例】杜鲁门说:“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是直接 或间接 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这表明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 ( ) A.支持自由国家抵抗外来征服 B.帮助受援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以抵制社会主义 C.干涉世界各国内政 D.维护世界和平 【 解析】C 本题考查的是杜鲁门主义的实质。 【 名师解读】本题要分析杜鲁门主义的思想主张,根据题干材料和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可知,美国借 口要 制裁侵略,维护和平,实际上打着“维护和平”的幌子,任意干涉世界各国事务,以实现其称霸 的目 的。A、B、D 是杜鲁门主义的外在表现,不是实质。 2.美苏冷战对峙的表现易忽略 【 示例】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找到了以下三幅图片,他研究的主题是 ( ) A.美苏两极对峙 B.殖民体系瓦解 C.欧洲国家联合 D.世界格局多极化 【 解析】A 本题考查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与两极格局的构建。 【 名师解读】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冷战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根 据所 学知识可知,修建柏林墙、北约标志、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在政治、军事上对抗和争霸的体现, 所以 图片反映的主题是美苏两极对峙。 图文史料混合型材料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受援国必须购买一定的美国货,撤销关税壁垒,取消或放松外汇限制,保障美国人的投资自 由;必须削减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 并把激进势力排挤出政府。 ——某经济复兴方案 材料三 (1)材料一中图A丘吉尔的演说被称作什么? 图B 杜鲁门演说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他的演说产生了怎 样的影响? (2)材料二中的“经济复兴方案”被称作什么?该方案实施的重点在哪里?该方案的实施有何影响? (3)材料三中图C反映了哪一事件?图D“星球大战计划”是哪国提出来的?该计划带来了怎样的影 响? (4)上述材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的冷战政策,简要说说你对这一政策的 认识。 素养解读 本题考查的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解题思路 第一步:第(1)问阅读材料一中图A 可知,这是丘吉尔发表的“铁幕演说”;核心思想 读图B 文字信息概括作答;影响联系教材知识作答。 第二步:第(2)问阅读材料二,联系马歇尔计划的内容分析解答。 第三步:第(3)问材料三图文属于教材拓展内容,图C 与古巴导弹危机有关,图D 与美国提出的“星 球大战计划”有关。 第四步:第(4)问从美苏冷战对峙格局形成与国际关系分析解答。 规范答案 (1)“铁幕演说”。核心思想:美国应领导资本主义世界,遏制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 家,称霸全球。他的演说提出的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 裂,冷战开始。 (2)马歇尔计划。重点在欧洲(或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影响:它使西欧的经济逐步恢复,稳定了 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 控制。 (3)古巴导弹危机。美国。美国和苏联的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4)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但是,两极格局并 未囊括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一些国家和地区始终处于两个竞争集团之外。(类似亦可) 类题解法 题型特点 图文史料混合型材料题又称史料实证型图文材料题,其呈现方式多样,如图文解读、图文 解析、图文组合等,主要由图文材料构成,设问以史料论证观点和结论为主,体现了历史学科史料实证 这一核心素养。解题技巧 解答图文史料混合型材料题的基本方法是:首先,阅读图文材料,汇集相关历史信息。其 次,对应阅读设问,弄清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系。再次,在阅读设问的基础上,再回到对应材料中去, 精炼相关答题信息。最后,根据答题信息,正确作答。 第 17 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的史实易混淆 【 示例】1967 年,法、意等国成立了欧洲共同体,对其认识正确的是 ( ) A.欧洲共同体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军事政治集团 B. 欧洲共同体的出现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在经济上完全依附美国的局面已经改变 C.欧洲共同体的出现把整个欧洲连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D.欧洲共同体在 1995年更名为欧洲联盟 【 解析】B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共同体的建立、欧盟形成的史实以及欧共体和欧盟的性质。 【 名师解读】欧洲共同体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政治经济集团,而非军事政治集团,A项错误; 欧洲共同体的出现只是把其成员国连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而非整个欧洲,C项错误;欧洲联盟成立是 在 1993年,D项错误,所以应该选B项。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与西欧经济发展的原因易混淆 【 示例】读下图可知,日本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快速发展,其原因不包括 ( )A.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 B.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 C.与东亚各国联合自强 D.大力引进先进技术 【 解析】C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名师解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使日本减少了军费负担。 冷战开始后,日本成为对抗苏联的前沿,得到美国的扶持,日本政府利用有利的外部环境,制定适当的 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欧国家走上了联合自 强的道路,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图文表组合型探究题 【欧洲衰落】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意等战败国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国内经济百废待兴;英、法等 战胜国“赢得了战争,输尽了财富”,实力大为削弱……(战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无论 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沦为二、三流国家。美、苏以欧洲为主战场的冷战,更使欧洲人民意识到再也 不能发生欧洲人打欧洲人的战争了。 (1)材料一中促使欧洲人产生“再也不能发生欧洲人打欧洲人的战争”这一认识的原因是什么?为 实现这一梦想,欧洲人有何重大措施? 【欧洲崛起】 材料二 下表中西欧六国为:英国、法国、德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均为欧洲共 同体(欧盟)成员。 项目 时间 西欧六国 美国 1952 年 1 215 855 1 625 245国民生产 总值(单位: 百万1990 1967 年 2 433 880 2 847 5491975 年 3 213 870 3 516 825 1983 年 3 836 859 4 433 129 1991 年 4 672 299 5 775 948 年国际元) 1999 年 5 403 597 7 651 223 (2)据表分析,1952—1999 年西欧六国经济发展呈现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西欧经济一 体化进程对世界发展产生的影响。 【英国脱欧】 材料三 近几年,欧洲深受难民危机、人道主义危机、欧债危机等问题困扰,英国作为欧盟的三驾马车之一于 2016 年 6 月 24 日以全民公投形式宣布脱离欧盟。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英国脱离欧盟不仅会给英国经 济带来严重后果,也将严重削弱欧盟的国际地位和名望。欧元区的政治经济一体化也将因英国的离开而 走下坡路。 (3)材料三中由于难民危机、欧债危机等导致英国决定脱离欧盟,请你为欧盟化解危机出谋划策。 素养解读 本题考查的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 解题思路 第一步:第(1)问阅读材料一,分析战争造成欧洲衰退;联系教材知识,回顾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欧洲走向联合自强的史实。 第二步:第(2)问阅读材料二表文信息可知,西欧经济增长迅速,挑战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然 后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影响。 第三步:第(3)问阅读漫画和材料,依据所学知识,为欧盟化解危机提出合理建议。 规范答案 (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国家实力大为削弱;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无 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沦为二、三流国家;美、苏以欧洲为主战场的冷战,使西欧国家的一些领导 人深感必须加强西欧各国间的合作,提高西欧的国际地位。措施:先后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 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这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 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了欧洲联盟。 (2)西欧六国经济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影响: 欧洲共同体的建立和扩大,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 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挑战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欧盟的建立,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提 高了欧盟各国的竞争力,促使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欧盟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中重要的一极。 (3)面对这些危机,欧盟成员国应协商解决,消除分歧,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监管, 防范风险;开放市场,扩大对外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进欧盟改革,共渡时艰等。(类似亦可)类题解法 题型特点 图文表组合型探究题一般是由图、文、表组成,有时会涉及热点问题。梯次设置问题,考 查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解题技巧 解答图文表组合型探究题,首先, 要认真阅读材料,对材料有一个完整的认知。其次,找 出材料与教材的切入点。再次,阅读图文、提炼核心信息,根据设问与教材知识综合解答设问。最后, 汇集材料信息,回答对材料反映事件的感悟认识。 第 18 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1.东欧剧变的表现形式与实质容易混淆 【 示例】从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东欧各国发生剧变。这里“剧变”的实质是 ( ) A.执政党的变化 B.经济体制的变化 C.国家名称的变化 D.社会制度的变化 【 解析】D 本题考查的是东欧剧变的表现与实质。 【 名师解读】从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东欧各国共产党、工人党放弃执政党的地位,实行多党制, 东欧各国社会制度发生变化,国家名称发生改变。就本质而言,东欧剧变是指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 政治经济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2.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影响不易理解 【 示例】“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 69年 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对于苏联解体这个重大历史事件,能够得出的结论有 ( ) ①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②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 ③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 解析】D 本题考查苏联解体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 名师解读】苏联解体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它是社会主义运动遭遇的重大挫折,说明社会 主义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失败了。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取得了巨 大成就,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文字材料组合型探究题 【平反昭雪】 材料一 苏共“二十大”后,苏共开始平反冤假错案。据粗略统计,1956—1957 年间,大约有700 万 ~ 800 万人得以释放,500 万~ 600 万冤死的人得到昭雪,很多受迫害的少数民族得以恢复名誉,重建 他们的自治区域。随后,苏联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开始呈现出新气象,人民群众的民主自由有了一定扩大。 (1)材料一反映了苏联哪一改革事件?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评说这次改革。 【改制乱党】 材料二 指导思想多元化,实质上是指苏联共产党不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不再把 共产主义作为苏联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政治上搞多党制和议会政治是戈尔巴乔夫全盘西化的政治改革的 主要内容。以所谓多党制取代共产党的领导,以议会制度取代苏维埃制度,这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被葬 送的直接政治原因。苏联经济改革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搞私有化,从根本上改变当时苏联社会主义公有制 的经济基础。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戈尔巴乔夫在思想、政治、经济上的改革特点(或措施)。 【东欧剧变】 材料三 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然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 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 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 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 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东欧剧变的原因。 【苏联解体】 材料四 伴随政治体制的“根本改革”,政局失控状况日趋严重,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发展,社会 日益动荡。苏共党内的思想十分混乱,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 多年的历 史,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苏共内部进一步分化,400多万党员退党。1990 年,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三个加盟共和国首先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 (4)从材料二、材料四来看,苏联解体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我国有哪些启示? 素养解读 本题考查的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解题思路 第一步:第(1)问阅读材料一,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可知,这反映了赫鲁晓夫的改革, 辩证 分析赫鲁晓夫的改革。 第二步:第(2)问阅读材料二,通过“思想多元化”“议会政治”等措施可知,这是戈尔巴乔夫“新 思维”的改革举措,概括信息作答。 第三步:第(3)问阅读材料三,整合东欧剧变的原因。 第四步:第(4)问阅读材料二和材料四, 从政治变革与思想混乱等角度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以此 解读对改革的认识。 规范答案 (1)赫鲁晓夫改革。这次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 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 偏差。 (2)思想上,实行多元化,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政治上,以多党制、议会制代 替共产党的领导和苏维埃制度;经济上,实行私有化。 (3)照搬苏联模式,经济发展迟缓,各国改革成效不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未充分发挥出来;戈尔 巴乔夫“新思维”改革的影响;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等。 (4)主要因素:政治体制“根本改革”的影响; 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一些人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 和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启示:①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 交政策。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③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以法治国。④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等。 类题解法 题型特点 文字材料组合型探究题是由两组以上的文字材料构成,围绕探究主题,分组布局材料,分 别设问。材料之间既具有并行关系,又具有交叉递进关系。通常有“根据材料⋯⋯”“材料中⋯⋯”“材料 一与材料二⋯⋯” 等关键设问词,将设问串联起来。 解题技巧 在解答文字材料组合型探究题时,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阅读材料要有耐心,抓住材 料中的文字信息,如重要事件、主要结论、关键词等。第二,看准设问的方向, 提炼材料信息,注意 提炼信息要全面。第三, 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如因果关系、并列关系或者其他逻辑联系。第四,检 查设问解读是否有遗漏,回归教材切入点是否正确,完成答题 任务。 1.“万隆精神”的内涵与中国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容易混淆 【 示例】在 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国际 社会普遍认同,从而形成了亚非各国遵循的“万隆精神”。“求同存异”方针体现了中国政府 ( ) A.不以社会制度异同处理国际纠纷 B.主张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C.倡导世界各国避免战争,和平共处 D.大力支持弱小国家共同发展 【 解析】A 本题考查“万隆精神”的内涵与“求同存异”方针之间的联系。 【 名师解读】“万隆精神”的内涵就是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 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 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中国政府不以社会制度异同处理国际纠纷,丰富和发展了“万隆精神” 的内涵。 2.对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和维权斗争的史实认识不清 【 示例】某同学在学习历史时制作了下表。根据表格内容判断,他所探究的主题是 ( ) 时间 事件 历史人物 1955 年 万隆会议 周恩来 1956 年 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纳赛尔 1959 年 古巴革命 卡斯特罗 A.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B.两极格局的形成 C.非洲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D.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 解析】A 本题考查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 名师解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表格中的时间、事件、人物均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国家的 新发展有关。B 项反映了美苏冷战对峙的格局形成;C 项属于非洲独立运动;D 项与社会主义阵营的构 建有关,故 B、C、D三项都不是表格探究的共同主题。图片组合型材料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埃及共和国是哪年建立的?埃及是如何实现独立的?材料一中图A 纳赛尔宣布从哪国手中收回 苏伊士运河的主权? (2)读材料一中图B,指出1960 年被称作什么。20 世纪90 年代,非洲独立运动取得了怎样的突出成 果? (3)材料二中图C 人物有何重要贡献?举例说明。图D 巴拿马人民为收回运河区主权进行了怎样的斗 争? (4)结合上述材料,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独立运动有何认识?素养解读 本题考查的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解题思路 第一步:第(1)问阅读材料一图A信息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解答。 第二步:第(2)问阅读图B信息,联系教材知识,回答非洲独立运动的相关内容。 第三步:第(3)问第一小问联系卡斯特罗领导古巴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事迹解答;第二小问联系 巴拿马收回运河区主权斗争的史实解答。 第四步:第(4)问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民族独立与振兴等角度解答。 规范答案 (1)1953年。1952年,埃及爆发革命,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起义, 推翻 了英国扶持的封建王朝。英国。 (2)“非洲年”。1990 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3)卡斯特罗领导古巴人民,经过数年的武装斗争,最终在 1959 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后 来,他又领导古巴挫败了美国支持的雇佣军入侵,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斗争概况:20 世纪六七 十年代,巴拿马不断爆发群众性的反美运动,要求收回运河区主权。1977 年,巴拿马与美国签订条约。 后来,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海关、邮政、司法等主权,并参与运河的管理和营运。1999 年年底,巴 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4)新兴独立国家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重要的力 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类题解法 题型特点 图片组合型材料题的一般特征是: 给出多张不同事件或人物的图片作为情境材 料,然后提 出问题。 解题技巧 根据图片内容和注释,回顾所学知 识,寻找与所学知识的契合点,根据所学知识 来判断、 推理、作答。注意图片隐含的信息。 第五单元优整合 美苏冷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美苏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含 义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40 多年间, 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 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欧 洲 欧共体 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 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 同体合并而成 政 治 1947 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 战开始 战后初 期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经 济 1947年,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企图 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 义制度 七八十 年代 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表 现 军 事 北约与华约的成立 美 国 90 年 代以后 出现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 的“新经济” 德 国 分 西 德 1949 年 9 月,在美、英、法占领区 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日 本 原因 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美国 的扶持;获得大量军需订单; 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等裂 东 德 1949年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 民主共和国 表现 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 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原 因 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 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 剧 共 同 原 因 都利用最先进科技;大力发展教育;采 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西欧和日本都 借助美国的援助 【 典例 1】有关下表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1950—1970 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统计表 联邦德国 意大利 法国 英国 日本 美国 6.7% 5.6% 5.3% 2.9% 9.6% 3.5%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都有所增长 B.联邦德国经济增长率超过美国 C.美国丧失了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的地位 D.日本经济增长率居首位 【 答案】C 【 解析】本题考点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 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表现与特征,考查分析能力。 由图表中的信息可知,虽然西欧国家和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迅速恢复,但美国并没有丧失资本 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的地位,故选 C 项。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外交官凯南形容当时的世界:“美国是鲨鱼,苏联是老虎,二者虽然 都很凶猛,却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环境, 暂时不会兵戎相见。”凯南评述的是 (  ) A.美苏都成为超级大国 B.美苏冷战对峙 C.美苏共同对付法西斯 D.美苏军事实力接近 2.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  ) A.进行反封建民主改革 B.充分利用外援 C.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成果 D.发动对外战争,扩大国际市场 答案:1.B 2.C 社会主义运动与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项目 社会主义运动 项目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政 治 1947 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 局”, 苏共加强对东欧各国共产党 的控制 经 济 1949 年,成立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 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社会 主义 力量 的壮 大 军 事 1955 年成立华约,标志着美苏冷战对 峙的两极格局形成 万隆 会议 1955 年4 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 隆,来自亚洲、非洲的29 个国家 和地区的代表举行了第一次亚非 会议。会议通过了和平相处、友 好合作的十项原则,体现了“万 隆精神”。万隆会议鼓舞了亚非 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赫 鲁 晓 夫 改 革 赫鲁晓夫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 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如: 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 玉米;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 行收购制;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 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 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 重偏差 北 非 的 独 立 运 动 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首先在北 非展开。1951 年年底,利比 亚宣布独立。1952 年,埃及 爆发革命, 以纳赛尔为首的 “自由军官组织”发动起义, 推翻了英国扶持的封建王朝。 次年,埃及共和国成立。1962 年,阿尔及利亚获得独立 勃 列 日 涅 夫 改 革 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 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 经济刺激。但是,改革仍然没有从根 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为了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苏联把科 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国民经 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 非 洲 年”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非洲民 族独立运动进入高潮,绝大 多数殖民地国家先后获得了 独立。1960 年,非洲有17 个 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 被称为“非洲年” 苏联 改革 戈 尔 巴 乔 夫 改 革 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 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 治多元化”,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 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 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非 洲年” 胜 利 结 束 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继续发展。 1990 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 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 民主义的枷锁 东欧 剧变 20 世纪80 年代末,东欧政局剧烈动荡。 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 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在经济上, 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 济 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等人的领导 下,最终在1959 年推翻了美国支 持的独裁政权。后来, 古巴走上 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苏联 解体 1991 年年底,苏联解体 拉美 人民 维护 国家 主权 的斗 争 1999 年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 区的全部主权 认识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苏联模式的失败, 失败的根源在于长期以来没有摆脱苏联 模式的束缚 认识 亚非拉的民族独立浪潮摧毁了世 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改变了世 界的面貌 【 典例2】以下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整体发展 示意图,数字处填入内容按次序对应分别是 ( )A. 理想到现实、一国到多国、空想到科学 B.理想到现实、空想到科学、一国到多国 C.空想到科学、理想到现实、一国到多国 D.空想到科学、一国到多国、理想到现实 【 答案】C 【 解析】根据图中的特殊年代“1848年”“1917 年”来看,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 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它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一次成功的无 产阶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中国及东欧国家在十月革命的 影响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力量不 断壮大。3 3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非拉地区掀起了实现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浪潮。下列历史事 件能够佐证上述观点的有 (  ) ①萨拉热窝事件 ②印度独立 ③纳米比亚独立 ④“非洲年” ⑤巴拿马收回运河区主权 A. 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4 下列有关苏联的历史表述有误的是 (  ) ①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政治改革使苏联权力更加集中 ②苏联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由 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③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④苏联解体说明了社 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失败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3.D 4.D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复习试题及答案 第 20 课  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1.联合国的首要宗旨容易混淆 【 示例】联合国的首要宗旨是 ( ) A.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 B.促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南北对话C.医疗救援,武装维和 D.保持人类的延续和发展 【 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联合国的首要宗旨。 【 名师解读】联合国是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宪章》规定的联合国宗旨第一项是:“维持国 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 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 其首要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 2.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图标易混淆 【 示例】下列是当今世界一些国际组织的徽标图案,其中中国加入的全球性经济组织是 ( ) 【 解析】C 本题通过识读国际组织的徽标图案,考查世界贸易组织及其职能。 【 名师解读】图A是亚太经合组织的徽标;图B是欧盟的徽标;图C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徽标;图D是联 合国的徽标。其中,亚太经合组织为区域性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为全球性经济组织。中国于2001年 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材料分析型问答题 材料一 1500 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 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今天,我们一起享受着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欧洲人用着韩国制造的手机,日本人喝着美国 生产的可口可乐,中国人开着德国品牌的汽车……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 展和全球化进程。 ( 1)材料一中的“地理大发现”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从18世纪60年代起,先后到来的两次工业革 命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两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最主要动力分别是什么? ( 2)20 世纪 90 年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促进贸易全球化成立了什么组织?该组织成立后对 世界贸易产生了什么影响? ( 3)根据材料二,概括促进世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强的因素。为适应这一趋势,中国政府采取了 哪一重大举措? ( 4)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中国应该怎么做? 素养解读 本题考查的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 解题思路 第一步:第(1)问阅读材料一,根据材料一中 “1500 年 ”“地理大发现”可知该事件指 的是新航路开辟;动力根据两次工业革命分析解答。第二步:第(2)问联系教材知识和题干设问提示,分析解答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 第三步:第(3)问根据材料二信息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的因素;中国采取的举措根据所 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四步:第(4)问根据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和我国国情谈对策。 规范答案 (1)历史事件:新航路开辟。第一 次工业革命:蒸汽。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 ( 2)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其成 员的关税水平普遍降低,贸易壁垒进一步减少, 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 3)因素:生产力、科学技术、跨国公司。重大 举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4)中国应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改革开 放,引进外资和技术、管理经验;在维护本国利益前 提下,制定防范风险的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趋利避害等。 类题解法 题型特点 材料分析型问答题的特点是纯文字材料组合,考查阅读分析、知识迁移、综合判断分析等 方面的能力。它是材料分析题与问答题的综合。 解题技巧 解答材料分析型问答题时,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从总体上把握材料信息, 弄清命题者 的立意,以免在解题时偏离方向。第二,对于文字材料组合题,要带着问题去阅读对应的材料,这样阅 读和答题具有同步性和针对性,避免因文字阅读量大而遗忘或者串混材料信息。第三,阅读材料时,要 善于找准关键词或者关键信息,浓缩阅读内容,提取有效信息,为答题准备条件。第四,对于开放性设 问,要立足材料观点和教材知识分析解答, 严防流于形式,要做到有针对性答题、有感 而发。 第 21 课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1.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空袭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科索沃战争)和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本质不易理 解 【 示例】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联盟”;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这充分表明 ( )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B.国际竞争愈演愈烈 C.霸权主义是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 D.美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 【 解析】C 本题考查的是美国发动战争的本质目的。 【 名师解读】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越过联合国安理会,对南 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进行了持续 78天的轰炸。2003年,美国又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 未经联合国授权,拉拢部分国家,发动战争,占领伊拉克。在两次战争中,美国打着所谓维护“人权” “正义”的幌子,推行强权政治,实现控制巴尔干半岛和海湾地区的目的。 2.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趋势和特点不易理解 【 示例】1944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1947年,23国签订了关 贸总协定,在这些重要的国际组织中,美国占据了支配地位。随着世界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1995年1 月,世界贸易组织取代了由美国占支配地位的关贸总协定。这表明 ( ) A.世界多极化趋势已明显增强 B.强权政治左右着世界的发展 C.稳定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D.美国已成为世界的领导者 【 解析】A 本题考查的是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特点的认知能力。 【 名师解读】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联盟或国 家具备较强的综合实力,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世界多极化发展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斗 争的演变过程,目前还没有真正形成。 史论结合型材料题 两极格局崩溃后,世界进入新旧交替、向多极化过渡的时期。在新时期,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 世界各国人民面临的重要任务。 材料一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世界建立了怎样的国际关系体系?该体系的实质是什么? 材料二(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世界形成了怎样的政治格局?这一政治格局结束的标志性历史事件 是什么? 材料三 (3)从材料二到材料三可以看出世界格局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美国在这一格局中处于怎样的地 位? 材料四 中国自冷战结束以来发展迅速,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科研能力的显著提升和军事现代化 的稳步推进;到2010年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已攀升至世界第二,制造业规模则跃居世界第一。奥巴马政 府在对外战略方面开始推行以全球收缩、亚太突进为特征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力图缓解美国在全球 范围内的过度扩张,集中应对中国的崛起,以重振美国霸权。 ——王浩《过度扩张的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及其前景论析》 (4)根据材料四,指出美国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意图。请谈谈你对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 略的认识。 素养解读 本题考查的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解题思路 第一步:第(1)问阅读材料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建立了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这一体系的实质可从其建立过程、内容分析得出。 第二步:第(2)问阅读材料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成了美苏对峙的两极格 局;随着苏联的解体,这一格局不复 存在。 第三步:第(3)问根据材料三图示可知, 这反映了当前世界格局,美国实力强大,是唯一的超级大国,而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国家联盟或国家综合实力较强,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第四步:第(4)问阅读材料四,根据材料分析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意图,认识其霸权主义行 径。 规范答案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质:该体系是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和维 持战后和平的新体系。 ( 2)两极格局。苏联解体。 ( 3)两极格局终结,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 4)战略意图:重振美国霸权。认识:美国应该 增信释疑,进行更高层次的中美文明战略对话, 并开展能给本国和世界各国人民提供更好选择与更好未来的良性竞争与共赢合作。(类似亦可) 类题解法 题型特点 史论结合型材料题的一般特征是: 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命题自由度高;注意对逻辑关系 的考查且关注人文素养,注意对历史思维方法的考查。 解题技巧 解答史论结合型材料题一般分为三步。一是读:读题干,带着问题通读材料,提取有效信 息。二是联:将答题的有效信息和所学知识相联系。三是答:把分析得出的有效信息和知识点清楚地表 达出来,对有效信息进行知识再转化,以此确定答案。 第 22 课  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1.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领域易忽视 【 示例】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围棋选手柯洁和人工智能机器人阿尔法狗三次对弈,均告失败。人工 智能机器人战胜人类,依靠的是 ( ) A.核能等新能源技术 B.航空航天技术 C.生物工程技术 D.计算机网络技术 【 解析】D 本题考查的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其特点。 【 名师解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工智能机器人阿尔法狗的出现依靠的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把人类社会带入了“信息时代”。机器人战胜人类,依靠的 就是计算机网络技术。 2.对现代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认识不足 【 示例】随着全球范围内工业化的推进,环境恶化成为严重的问题,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发 展成为时代的要求。右图体现的最主要的思想理念是 ( )A.土地荒漠化是生态危机最主要的体现 B.多种树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唯一途径 C.多种树为人类提供木材 D.保护环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 解析】D 本题考查的是对生态危机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知能力。 【 名师解读】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 多样性减少等。据此可知,土地荒漠化是生态危机的主要体现之一,故 A 项认识片面;B 项也是基于 A 项的片面对策;C 项没有真正理解图片的含义。此图表达了要树立环保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促进经 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组合型选择题 1987 年,世界人口突破50亿。2011年,世界人口达到 70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①人口过快增长带来教育、就业等压力 ②人口过快增长使人类生活质量存在巨大差异 ③人口增长越快,人力资源越丰富 ④人口过快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素养解读 本题考查的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 解释。 解题思路 依据所学知识,结合你的理解作答 即可。 规范答案 B类题解法 题型特点 组合型选择题是将同类选项按一定 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 以上的历 史事物,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 别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 解题技巧 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方法主要是筛 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 法。肯定 筛选法是先确定一个正确的小项,这 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小项的组合,然后一一 筛选,得出正确答 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 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小项,排除包 含这些小项的组合,得出 正确答案。 第六单元优整合 联合国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1.联合国与国际安全 (1)机构:1945 年 10 月,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成果,也是影响最大的 国际组织。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联合国秘书处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简 称“安 理会”,担负着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安理会由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美国等 5 个常 任理事国和 10 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 (2)地位:根据安理会或联大的决议,联合国可以向冲突地区派出军事人员,以恢复或维持和平。 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战争。 (3)联合国地位受到挑战:1999 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越过联合国 安理会,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进行轰炸。2003 年,美国又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 未经联合国授权,拉拢部分国家,发动战争,占领伊拉克。 2.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1)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认为自己“最有能力领导这个世界”,企图凭借 强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 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联盟或国家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 方向发展。 (2)苏联解体后,旧的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已经被打破,而一个相对稳定的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明显增强。但是形成一个多极化的世界格局还需要经历 较长的时间。 (3)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因素: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行为和强权政治。北约轰炸南斯拉夫联盟共 和国和伊拉克战争表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多极化趋势和联合国权威的严重威胁。(4)对策:中国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增强综合 国力。中国要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 典例 1】下面年代尺呈现的是“20 世纪以来战争与和平”的发展进程,对各个阶段发生的重大史 实,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 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持了战后世界的相对稳定 B. ②雅尔塔会议为战后新的世界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C. ③欧洲国家之间联系日益密切,逐步走向联合 D. ④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 答案】D 【 解析】本题考查对 20 世纪以来世界格局演变 的认知能力。冷战结束后,旧的两极格局被打破, 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但一个相对稳定的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故选 D 项。 1. |2019·黄石| 当今世界,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俄罗斯继承苏联大国 地位在国际舞台上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日本提出建立以日美欧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积极争取成为政治 大国。欧洲说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重 要。这一现象表明 ( ) A.两极格局的形成 B.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 C.经济全球化发展 D.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2. 联合国成立70 多年来,提出并通过了多个禁核条约,组织了一系列维和行动,促成了200 多个 和平协定。材料反映了联合国( ) A.促进了国际合作 B.促进了经济发展 C.打击了恐怖主义 D.维护了世界和平 答案:1.B 2.D 计算机网络技术、世界贸易组织与经济全球化项目 相关内容 计算机网 络技术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 建立起来。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成为现代社会重 要的基础设施,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②计算机网络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生活空间,还对人类的经济活动产生 了直接影响,推动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世界贸易 组织 ① 1995 年1 月1 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 ②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以非歧视性、开放、公平为原则,促进全球贸易 和经济发展,保证就业、收入与需求的增长,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其职能 主要是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等。 ③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其成员的关税水平普遍降低,贸易壁垒进一步减少, 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原因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局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各 国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国家之间的 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表现 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日益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 化趋势加快 经 济 全 球 化 三大 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典例2】目前,杭州正在加速打造新型的智慧城市,越来越多的人在体会一部智能手机下载APP 走遍杭州,衣、食、住、行全解决的便捷生活。产生上述变化的关键性技术是 ( ) A. 生物工程技术 B.计算机网络技术 C.航空航天技术 D.原子能技术 【 答案】B 【 解析】本题考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使用智能手机得益于计算机网络 技术的发展。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了前 所未有的冲击。3 3. 有学者指出:20 世纪50 年代的全球化只是“经济半球化”,只有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世 界经济才真正具有全球性。下列事件中,突出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是 (  ) A.中美建交 B.欧盟的建立C.联合国成立 D.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4.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大海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一条船上。”对这句话理解不 正确的是 ( ) A.经济全球化必然会导致世界经济走向衰退 B.解决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需要各国的合作 C. 当今世界经济联系密切,各国间经贸往来频繁 D.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各地区有巨大的影响 答案: 3.D 4.A

资料: 861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