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docx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docx

ID:230724

大小:23.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0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lún)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B.果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zhù),按席摆下。 C.邻居见他不信,劈(pǐ)手把鸡夺了,掼在地下,把拉了回来。 D.当日行的路,都是山僻崎岖小径,南山北岭(lǐng)。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腻烦 怨怅 倾颓 箪食壶浆 B.腆着 商酌 发怔 如雷灌耳 C.磕头 拜谒 疏懒 尖嘴猴腮 D.促狭 讳言 岔气 唯唯连声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白话小说,至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产生了不少影响深远的经典著作。 B.《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C.《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D.《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 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我想又不上房晒东西,预备个梯子做什么? B.自己心里懊恼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 C.正在吵闹,又是几匹马,二报,三报到了,挤了一屋的人。 D.我且问你——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这七个。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活得要有意义,但无须赢得万人敬慕或挣得万贯家私。 B.刘备思贤若渴,三请诸葛亮的故事在我国可是家喻户晓的佳话。 C.花和尚鲁智深性情暴躁,遇到不平之事,不听人解释,不由分说举拳便打。 D.张老师声情并茂的一席讲解,让我顿开茅塞。 6.对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中人物和情节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林黛玉因晴雯不开门一事错怪宝玉,心中怨气无处发泄。次日,又看到花落,勾起伤春愁思,就把残花落瓣 掩埋起来,一首《葬花吟》道尽了她内心的酸楚。(《红楼梦》) B.孙悟空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大闹五庄观、三打白骨精、大战红孩儿、斗法车迟国、三调芭蕉扇等,体 现了他随机应变的超凡智慧、爱憎分明的处事原则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西游记》) C.鲁智深是一个豪侠义士,他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夜走蜈蚣岭,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水浒传》) D.赵云是刘备手下有勇有谋的大将,他曾两次救阿斗,一次是长坂坡单骑救阿斗,另一次是孙夫人要带年幼的 阿斗回东吴,赵云截江夺阿斗,为刘氏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三国演义》) 7.(1)直接型默写。 ①__________________,蒹葭杨柳似汀洲。(许浑《咸阳城东楼》) ②鸟下绿芜秦苑夕,______________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③__________________,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④晓镜但愁云鬓改,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⑤__________________,水满陂塘。(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 ⑥倚东风,__________________。(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 ⑦__________________,爱上层楼。(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⑧欲说还休,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二、诗歌鉴赏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8.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 ”(限两个字) 9.“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有何表达效果? 10.这首诗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文言文阅读 醉翁亭记(节选)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 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 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 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 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朝而往,暮而归 男有分,女有归 B.颓然乎其间者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D.醒能述以文者 皆披发文身 1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皆以美于徐公 B.杂然而前陈者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C.醉能同其乐 其如土石何 D.射者中,弈者胜 陈胜者,阳城人也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 1 段介绍了醉翁亭所在,由面到点,先“环滁”,再“西南”,望“琅琊”,闻“水声”,用听觉置换视觉。 一“回”一“转”,方见亭子。 B.第 3 段太守颓然与众宾喧哗相映衬,既照应首段太守“饮少辄醉”,又暗含众人不知太守快乐之意,凸显了作 者被贬滁州后的愁苦和愤懑。C.本文语言优美,运用了大量的骈偶句,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和“也”字的巧妙运用,把整齐的句子 断开,让它带上了散文的韵味。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点睛之笔,“醉翁”之“醉”,不仅因太守酒量浅,更有沉醉于山 水美、滁人和、吏政清等多种含义。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四、现代文阅读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 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ㄚ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 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 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珮;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 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 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她,她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 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她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 贾敏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 呼之。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 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 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 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 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连携黛玉之手, 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 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 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已放 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 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 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 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15.王熙凤的出场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6.王熙凤又“携”又“拭”的动作,是否表明她对林黛玉有真情?为什么? 17.这段文字写出了王熙凤的什么性格特征? 18.请写出“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这一神态描写所反映的人物心理。 在“无纸时代”,读纸质书 祝勇 ①现在,读纸质书的人少了,手机阅读者却在增加。对此,写书的人感受最深,因为书的发行数早已不复上 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壮观。对于一位写作者沤心沥血的文字,人们已经无暇顾及,这将写作者推向前所未有的尴尬 位置,高纯度的文本也日益变成写作者的“独语”。 ②书这个词,原本是指一本具体的书,就是《尚书》——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集,后来意义变宽,指所有的 著作。生活要人们去挣扎、奋斗,因此,一部手机,就是一个高浓缩的书房,在见缝插针的地铁里读一读手机上 的文字,也不失为一种温暖的抚慰。现在手机上的书算不算书,我不知道。假若让我决断,我认为手机上的书不 叫书。我认同手机阅读的便捷,同时担忧手机阅读的轻浅化和碎片化。我相信载体的变迁,必定带来内容的变化。 当年我们古老的文字在甲骨、青铜、竹简、布帛、纸页上不断转移。比如青铜器上的文字必然是精简的,所记内容也一定是国家大事,所谓“祀”与“戎”,也就是祭祀和战争。当文字转移到纸页上,化作诗词、书札、文章, 书写才自由自在,才成为一种均等的权利,抒情、议论也才成为可能,并蔓延出灿烂的文学史,有了我们浩大、 辉煌的纸上文明,像王羲之《兰亭序》、李白《上阳台帖》、苏轼《寒食》,还有 9 亿字的《四库全书》。 ③当书从纸页转移到电子屏幕上,改变的绝不仅仅是外壳,而是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网络呼唤点击量,因 此造就了“标题党”,而一些沉静的、意蕴深藏的文字,显然是不适合手机阅读的。手机的书库中当然也可以下 载各类经典,但有谁会在手机上读黑格尔、韦伯、陈寅格、钱钟书? ④有人说,纸的时代已然过去,就像甲骨时代、青铜时代终将过去一样。但我仍顽固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 不会消亡。 ⑤文字需要阅读,文化则需要抚摸、感受、相融。我们的文字,从来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碰触到 的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显示屏,更应该是温润的纸页——那是我们的文化,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纸从自然 中来,带着生命的气息,牵动着汉字的呼吸筋脉,与我们的生命血乳交融。 ⑥“中国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都依托纸而存在。书的艺术,实际就是纸的艺术。抽去一张纸,美 就会被抽空,文化也会被肢解。 ⑦当然,我们还没有到悲观的时候。我们看到,书店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在各大城市不断进驻黄金 地段。像诚品、言几又、方所、西西弗这些品位高尚的书店也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书店的老印象,让阅读和选购变 得更加轻松、时尚和舒适,在书店里翻书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最近为拙著《故宫的隐秘角落》与读者面对面 交流,我惊讶地发现,来聆听我回溯历史、讲述故宫的,居然多是年轻读者——在电子时代长大的一代,对阅读, 尤其是纸质书的阅读,竟然有着天然的好感。 ⑧读纸质书,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为这样的阅读,让我们的思想沉静、深入,体验文明的纯美与 辉煌。这样的阅读是可贵的,哪怕只有短短几分钟。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 年 4 月 21 日) 19.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层次。 20.在作者看来,手机阅读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21.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五、综合性学习。 某校九年级(1)班开展了以“为经典小说人物点赞”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完成下面的任务。 (1)(小说人物我宣传)活动中,班级举行了“小说人物我宣传”宣传语比赛,请你运用比喻或对偶的修辞手法, 拟写一则宣传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人物我点赞)活动中,同学们展开了为小说人物点赞的发言。很多同学都为自己喜爱的经典小说人物 点了赞,请你也来为自己喜爱的经典小说人物点赞,并简要写出点赞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点赞文章我修改)活动中,小明同学从网上摘抄了一篇有关点赞的文章。下面是文章的部分内容,请你按 要求帮助他修改。 你为别人点赞的过程,[甲]就是用阳光的心挥洒温暖和煦的过程。送给别人一个赞,给自己一片明媚,美好 就会永远伴随我们的生活。[乙]因为正能量在传授中,美丽他人,芬芳自己。做一个会点赞的人,做一个被点赞 的公民。媒体应该开辟一个专栏,舆论不仅[A]需要点赞,也[B]需要批评,[C]批评让人奋进,点赞让人增加信 心。 ①[甲][乙]两处画线句子都有语病,应该将[甲]句中的词语“___________”删去,把[乙]句中的词 语”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②[A][B][C]三句语序不合理,应该把[____]与[____]调换。(只填序号) 六、作文 23.请从下面两道作文题中选择一题,按要求作文。 题一: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大千世界就是由一粒沙,半瓣花这样的微小事物构成的。生活中,触 动你心灵,给你启迪,助你成长的,往往是那人、那物、那情……请以“与________相处的日子”为题,叙写自己真实的生活故事。 题二:“醒”,一个有温度的文字:山朗水润,万物苏醒;声声叮咛,爱的唤醒;点滴感悟,心灵觉醒;鉴往知 来,值得我们警醒……醒来,是一种姿态,是一种对过往的反思,是一种成长。 请以“醒来”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以上两题,任选其一作文;②若选题一,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③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 得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少于 600 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资料: 215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