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同步测试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同步测试题

ID:230413

大小:1.24 MB

页数:35页

时间:2019-11-14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同步测试题 第 8 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 1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背景 (1)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它们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瓜分世界。为了 夺取更多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欧洲列强展开激烈争夺。 (2)19 世纪后半期,法国与 德国 之间、俄国与奥匈帝国之间、 英国 与德国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2.形成:1882 年,由 德国 、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 三国同盟 正式形成;20 世纪初,英国分别与法 国、俄国缔约,建立起 三国协约 。 3.影响: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冲突不断。 知识点 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4.原因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导火索: 萨拉热窝事件 。 5.开始:1914 年 7 月,奥匈帝国向 塞尔维亚 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6.战争扩大:德国支持奥匈帝国,俄、英、法等国也很快参战。 意大利 为了自身利益,与协约国达成秘 密协定,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知识点 3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果 7.主要战场:战争主要在 欧洲战场 上进行,形成了东线、西线和南线三条战线。 8.重要战役:1916 年,德、法两国军队进行的 凡尔登 战役,造成双方损失近百万人,这场战役有“绞肉 机”“地狱”“屠场”之称。 9.加速一战结束的因素 (1)美国参战:1917 年,美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2)俄国退出:俄国爆发 十月革命 ,不久,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10.结果:1918 年 11 月, 德国 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 同盟国 的失败而结束。 11.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 世界霸权 而发动的一场 帝国主义 战 争。 12.影响 (1)交战国在战争中使用了很多新式武器装备,如坦克、潜艇等,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据统计,参战各国的 死伤人数高达 3000 多万。 (2)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3)第一次世界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 殖民地半殖民地 国家的民族觉醒。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 1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后起的帝国主义 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该材料主要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 (A) A.原因 B.过程 C.结果 D.影响 2.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欧洲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下列示意图中反 映三国协约的是 (B) 知识点 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原创)某校九年级(1)班学生正在表演历史课本剧《萨拉热窝事件》,剧中被普林西普刺杀的历史人物是 (D) A.拿破仑 B.亚历山大二世 C.奥匈帝国皇帝 D.斐迪南大公 4.“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真实写照。 一战爆发前后哪国的做法最能体现这个原则 (B) A.俄国 B.意大利 C.法国 D.奥匈帝国知识点 3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果 5.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是 (C) A.马恩河战役 B.索姆河战役 C.凡尔登战役 D.滑铁卢战役 6.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表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A) 第一次世界大战情况统计 持续时 间 4 年多 参与国 家 30 多个 死伤人 数 3000 多万 经济损 失 3400 多亿美 元 A.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 B.促进了殖民地人民的觉醒 C.同盟国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D.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3 年各国殖民地面积位次表 国 别 英 国 德 国 美 国 法 国 位 次 1 4 5 2(1)由材料可知,后起资本主义国家占有的殖民地少,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占有的殖民地多。这一矛盾的发 展最终给世界带来了怎样的灾难? 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灾难的性质。 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殖民 地和势力范围而进行的非正义战争)。 课后巩固提升 1.(北京中考改编)右侧漫画原图发表于 1912 年,桶上英文意为“巴尔干麻烦”,桶盖将被蒸汽顶起,上面的人 物代表英、法、德、奥匈、沙俄等国。漫画可以说明 (A)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B.凡尔登战役的空前惨烈 C.欧洲的优势地位被削弱 D.改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2.19 世纪末,德国开始争夺海外殖民地,最主要的原因是 (D) A.德国拥有的殖民地太少 B.一战后德国领土被瓜分 C.德、意、奥形成军事同盟 D.德国工业化赶超英、法 3.英国首相在 1898 年说,大国的斗争已经不再像 1830 年或者甚至 1860 年那样——只限于欧洲问题,而是 牵涉到遍布全球的市场和领土问题。这表明当时大国斗争的核心问题是 (B) A.争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B.争夺世界市场和殖民地 C.争夺非洲市场和殖民地D.争夺亚洲市场和殖民地 4.(安徽中考改编)“大多数德国人相信,战争在圣诞节前就会结束。但由于机枪、毒气、坦克在战争中相 继应用,因此战争远没有人们预计的那样顺利。至年底,德国在东西两线都陷入焦灼对峙的状态。”这段文 字描写的是 (C) A.美国独立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拿破仑战争 5.无尽的轰炸使法国大量农田变得寸草不生,近百万只羊、无数头牛和约 50 万马匹被消耗;近 100 万栋建 筑物及难以计数的铁路和公路、许多桥梁、大部分工厂等被破坏。上述材料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法 国的影响是 (D) A.国际政治地位大幅度下降 B.国内的阶级矛盾空前尖锐 C.社会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化 D.经济和基础设施受损严重 6.(河池中考)“一个极端残暴腐败透顶的帝国(奥匈帝国)为了在欧洲争夺霸权,就凭借武力奴役另一个弱小 但倔强的民族,并驱使其成员参加一场由于分赃不均而引起的大屠杀。”这表明了这场“大屠杀”是 (A) A.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B.地区性经济利益冲突 C.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D.种族间矛盾激化的结果 7.(原创)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1882 年,由英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改正:“英国”改为“德国” 【×】(2)奥匈帝国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保加利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改正:“保加利亚”改为“塞尔维亚” 【√】(3)1917 年,美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不久,退出第 一次世界大战。 改正: 【×】(4)1916 年,德、法两国军队在法国的凡尔赛展开了一场历时约 10 个月的阵地战。改正:“凡尔赛”改为“凡尔登”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1918 年,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 围进行了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战火燃遍欧洲大陆,延及非洲和亚洲,大西洋的北海海域、地中海和太平 洋的南部海域都曾发生激烈的海战,先后卷入这场战争的有 30 多个国家,人口在 15 亿左右。 材料二 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 挂在树木残枝上的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 ——一战时期某战地记者的报道 材料三 而最糟糕的是……我们普遍都有的乐观主义欺骗了我们,因为每个国家都相信别的国家将在最 后一分钟被吓退。……战争的影子蔓延过我们那全部的时代,不会再从我们这里消失,战争的影子笼罩着 我们日日夜夜的每一个念头。 ——摘编自(奥)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一个 欧洲人的回忆》 (1)材料一反映出这场战争的特点是什么?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特点:第一次世界性的战争。原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科技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突破地 域条件的限制,能够在世界范围进行。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场战争对欧洲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西欧国家经济相对衰落;德、奥分崩离析,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的国家;亚非拉 民族独立运动高涨,打击了欧洲的殖民统治;在精神领域,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对资产阶级的民主、 自由、平等观念产生了怀疑,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 (3)综合上述史实,你得到什么认识? 战争的灾难让人们懂得和平的珍贵。(言之成理即可) 第 9 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 1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1.俄国二月革命 (1)背景:1861 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 资本主义 发展起来。但同西欧、北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 俄国依然很落后。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俄国接连失利,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反对战争和要求社会 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2)开始:1917 年 3 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 (3)结果:推翻了 沙皇 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临时政府宣布将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底, 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满。 知识点 2 十月革命 2.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背景:战争和饥荒使俄国经济濒于全面崩溃。临时政府还迫害 布尔什维克党人 。 (2)准备: 列宁 分析了革命形势,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必须通过 武装起义 夺取政权。 (3)概况:1917 年 11 月 6 日晚,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 斯莫尔尼宫 ,亲自领导起义。 11 月 7 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知识点 3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3.建立政权:经过:1917 年 11 月 7 日晚,全俄 工兵代表苏维埃 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正式开幕。 大会宣告全部地方政权一律转归当地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苏维埃政权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大 会宣布成立 苏维埃 政府,新政府由 布尔什维克党 组建,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4.巩固政权 (1)措施 政 治 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创建新的政权机关 经 济 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 社会主义公有制 ;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教 会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外 交 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通过《 和平法令 》,建议参加第一次世 界大战的各交战国立即停战或开始和谈;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军 事 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 红军  (2)结果:经过 3 年的艰苦斗争,苏维埃政府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巩固了新生政权。 5.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 社会主义 革命,建立了第一个 无产阶级 专政 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 1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1.1917 年,布尔什维克彼得格勒委员会向全体工人发出了“人人都起来斗争,人人都上街去”“彻底推翻沙皇 专制政府”的口号。在这一口号的号召下,俄国 (A) A.掀起了二月革命 B.爆发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C.废除了农奴制度 D.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写道:在那动乱的一九一七年的四月,吓得失魂落魄的小市民早上起来,揉 着惺忪的睡眼,推开小屋的窗户,焦虑不安地问比他起得早的邻居:“今天城里是哪一派掌权?”当时掌握俄 国全国政权的是 (B) A.斯图亚特王朝 B.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布尔什维克党 D.工兵代表苏维埃 知识点 2 十月革命 3.以“列宁”和“十月革命”命名的道路、工厂和地铁站在俄罗斯数不胜数,它们在默默地追忆着过去的那段 历史。下列追忆列宁在“那段历史”中足迹的描述,正确的是 (D) A.列宁在 1917 年 11 月初回到彼得格勒 B.列宁在起义前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C.列宁领导俄国人民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D.列宁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武装起义 知识点 3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4.《大国崛起》解说词:“1917 年 11 月 7 日,震动世界的十月革命爆发。以此为起点,这个占世界陆地面积 五分之一的国家,开始了一次对 20 世纪的历史产生深刻影响的伟大实践。”十月革命后俄国建立的政权 是 (C) A.沙皇政权 B.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苏维埃政权 D.巴黎公社5.历史上,中、俄两国选择了不同的革命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7 年的俄国革命,是 20 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 ——摘编自李大钊《庶民的胜利》 材料二 1927 年,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地区发动了秋收起义。在进攻长沙途中,损失巨大。于是毛泽东决定 放弃攻打长沙,转向农村进军。1928 年年初,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把材料一中俄国革命道路与材料二中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比较,制作了以下表 格,请你参与到该历史兴趣小组中来,在表格中写出①②所代表的革命道路的具体内容。 革命名 称 实际情况 革命道路 俄国十 月 革命 城市工人阶级力量强大 ①城市武装起义,夺取全 国政权 中国新 民主主 义革命 城市是反动统治的中心,敌人力量强大,农村广阔,广大农民有革命要 求,便于发展革命力量 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 取政权 课后巩固提升 1.有人说二月革命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短短 8 天之内,俄国变成了一个‘自由’的国家”。这里“自 由”的含义是 (B) A.俄国人获得了和平和面包 B.俄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C.俄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D.俄国建立了新型人民政权 2.文物是会“说话”的历史。每年会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在俄罗斯涅瓦河畔参观、瞻仰它,仿佛又听到它隆隆 的炮声。该文物是 (B) A.莫斯科红场 B.“阿芙乐尔号”巡洋舰C.博物馆陈列的珍妮纺纱机 D.巴黎凯旋门 3.(雅安中考改编)下图为某历史教材的部分目录。这部分目录的主题应该是 (D) A.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B.苏俄的社会主义道路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4.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的下列措施中,带有明显无产阶级革命性质的是 (A) A.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 B.建立红军,反对协约国武装干涉 C.签订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D.把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5.下图中的人物依次分别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请你给这些图片选择一个恰当的共同主题 (C) 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者 B.资产阶级民主倡导者 C.无产阶级革命引导者 D.社会主义国家领导者 6.(原创)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1917 年 3 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临时政府。 改正:“无产阶级临时政府”改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1917 年 11 月,列宁在冬宫指挥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改正:“冬宫”改为“斯莫尔尼宫” 【√】(3)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改正: 7.回望 1917 年的世界各国,有战火硝烟,有社会动荡,也有机遇出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17 年的欧洲】 材料一 到这时欧洲各民族进入了历史上最具毁灭性、最残酷的战争的第四个年头。人们尽管作出了种 种牺牲、遭受了种种灾难,但还是看不见战争的尽头。厌战和失败主义情绪不仅在战壕中出现,而且也在 两大阵营的平民百姓当中出现。其中一个最惊人的表现是:1917 年 7 月 19 日,德国国会以 212 票对 126 票通过了《和平决议》……在英国,前外交大臣兰斯多恩侯爵写了一封公开信,预言若不采取某种方法结 束冲突,西方文明将崩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中的“最具毁灭性、最残酷的战争”指的是什么战争?简要分析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后起的帝国 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列强之间摩擦不断,在竞争中形成了“三国同盟”“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他 们之间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萨拉热窝事件直接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 年的俄国】 材料二 1917 年出现于全欧洲的厌战和失败主义情绪在俄国表现得最为强烈、最为普遍;在俄国,3 月和 11 月爆发了两次大革命,它们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战争的进程,而且深刻地影响了战后数年世界历史的模式。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材料二中俄国的“两次大革命”与材料一中的战争之间有何联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国内矛盾,引发二月革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 时政府,但临时政府宣布将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底,使俄国经济濒于全面崩溃,加剧了国内矛盾,引发十 月革命。十月革命后,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 年的中国】 材料三 1917 年俄国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1918 年,李大钊在《新青 年》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热情宣传:“试看将来的环球,必 是赤旗的世界!” (3)1917 年中国正在经历的哪场运动开启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闸门?根据材料三,指出 1917 年后这场运 动所宣传思想出现的新变化。 新文化运动。新变化:新文化运动前期宣传“民主”与“科学”,1917 年十月革命后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 义。第 10 课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 1 《凡尔赛条约》 1.巴黎和会 (1)主题:讨论对德和约及 战后安排 。 (2)召开:1919 年 1 月,战胜的 协约国 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召开会议。 (3)操纵者:英国首相 劳合·乔治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和美国总统威尔逊。 2.《凡尔赛条约》 (1)签订:1919 年 6 月,协约国与 德国 签订了《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条约》。 (2)主要内容 具体内容 影响 领 土 重划德国疆界, 阿尔萨斯—洛林 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 采 德国丧失了部分领土主权 军 事 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 协约国 占领 15 年,莱茵河东岸 50 千 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 义务兵役制 ,不许德国拥有  空军 ,限制德国陆军的人数 限制了德国的军备 政 治 德国承认 奥地利 、波兰等国独立 限制了德国对外扩张 赔 款 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给德国经济造成了极大负担, 导致德国社会动荡不安 殖 民 地 德国的全部 海外殖民地 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最具分赃性质的条款,侵犯了 殖民地人民的权益,引起了殖 民地人民的反抗 3.凡尔赛体系:协约国还分别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一系列和约,与《 凡尔赛条约 》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 系。 4.国际联盟成立:巴黎和会还决定建立国际联盟,但战败国和 苏维埃俄国 被排斥在外。 美国 也不 加入国际联盟。 知识点 2 《九国公约》 5.华盛顿会议 (1)背景: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但它们在 东亚 和太平洋地区仍然矛盾重重。日本 实力增强,几乎独霸中国,英、美对此极度不安,力图遏制日本的扩张,三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 (2)目的: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这一地区的关系。 (3)召开:1921 年 11 月,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等 9 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 主导会议的是 美国 。 (4)主要内容:1922 年,九国代表签署了针对 中国 问题的《 九国公约 》。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 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 机会均等 原则。但是,对中国提出的取消 治外 法权 、关税自主和收回 租界 等正义要求,都予以拒绝。《九国公约》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 开放”等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5)意义: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在这两 个会议的基础上,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通常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 1 《凡尔赛条约》 1.对下图相关史实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主要是处置战败的俄国 B.彻底解决了各国之间的矛盾 C.使英国收回了阿尔萨斯—洛林 D.整个过程是由英、法、美三国操纵2.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条约》的内容中,最能反映会议分赃性质的是 (C) A.德国承认波兰独立 B.对德国的军备实行严格控制 C.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D.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 3.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确保战后的和平与安全”而建立的国际组织是 (A) A.国际联盟 B.三国协约 C.三国同盟 D.东印度公司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图 1 所反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德国对《凡尔赛条约》的强烈不满。原因:《凡尔赛条约》没有消除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对 德国进行了严厉地惩罚和掠夺。 (2)图 2 中这一情景体现了哪一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之间的矛盾。 (3)综合上述图片和问题,简要说明凡尔赛体系的主要局限性。 以维护战胜者利益为目标;内部存在严重的矛盾,具有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知识点 2 《九国公约》 5.华盛顿会议通过的决议表明,美国获利最大。这主要体现在会议决定 (B) A.把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 B.维护各国在华的“机会均等”原则 C.尊重中国主权和独立 D.限制德国陆军的人数6.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华盛顿会议的资料卡片,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D) 华盛顿会议 ●历史背景: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争夺激烈 ●召开时间:1921—1922 年 ●主要内容:签订《九国公约》等条约 ●主要影响: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新秩序 A.历史背景 B.召开时间 C.主要内容 D.主要影响 7.下列描述中,属于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相同点的是 (A) A.都暂时调整了战胜国之间的关系 B.都是战胜国宰割战败国的分赃会议 C.美国是会议最大的主导者和胜利者 D.美国和日本都受到程度不同的限制 课后巩固提升 1.巴黎和会从 1919 年 1 月 18 日开始到 6 月 28 日结束,费时达半年之久。这是因为 (C) A.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尖锐 B.帝国主义策划对苏俄的武装干涉 C.主要战胜国在利益分配上的冲突 D.帝国主义列强与殖民地的矛盾 2.巴黎和会期间,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你们可以夺走德国的殖民地……可以把它的海军减到五等国家 的地位,但这一切终究毫无意义。如果德国认为 1919 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 的手段。”这段材料说明 (D) A.英国反对与德缔结和约 B.英国反对不公正处置德国 C.英国要求归还德国的殖民地 D.对德和约将导致德国与战胜国矛盾激化3.巴黎和会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下列能够佐证此结论的典型史实是 (A) A.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 B.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和独立 C.与会各国签订了《九国公约》 D.美国居主导地位而且获益最大 4.观察下面两幅历史地图。从左图到右图德国版图的变化与下列哪一事件密切相关 (B) A.拿破仑战争 B.签订《凡尔赛条约》 C.三国同盟形成 D.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5.在巴黎和会上,美、英支持日本取得原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而在华盛顿会议上,他们又表示支持中国 收回山东的主权。美、英转变态度的主要原因是 (D) A.维护中国的主权完整 B.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 C.平息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D.抵制日本扩张,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6.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1919 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中国作为战胜国,派代表参加了会议。 改正: 【×】(2)意大利因为夺取世界领导权的野心未能实现,既不批准《凡尔赛条约》,也不加入国际联盟。 改正:“意大利”改为“美国” 【×】(3)《凡尔赛条约》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改正:“《凡尔赛条约》”改为“《九国公约》” 【×】(4)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和美国总统林肯操纵了巴黎和会。改正:“林肯”改为“威尔逊”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演讲中说:“我很失望,最高委员会无视中国人民的存在、出卖了作为战胜 国的中国。我很愤怒,我很愤怒!你们凭什么,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人?中国人已经做到仁至义 尽。我想问问,我想问问这份丧权辱国的和约,谁能接受?所以我们拒绝签字。” ——摘编自电影《我的 1919》 (1)材料一中“丧权辱国的和约”指的是哪一条约?中国最终没有在和约上签字,除了顾维钧等外交家的努力 外,主要是当时国内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促成的? 《凡尔赛条约》。五四运动。 材料二 第一条 除中国外,缔约各国协定: (一)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暨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二)给予中国完全无碍之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有力巩固之政府…… 第三条 为适用在中国之门户开放,或各国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摘编自《九国公约》 (2)签订材料二中条约的会议集中反映了哪两个国家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材料二中条约对中国产生了怎样 的影响? 美国和日本。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 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3)综合上述材料及问题,中国在这两次国际会议上的遭遇说明了什么? 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第 11 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 1 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2)列宁在调查后认为,只有改变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2.实施: 1921 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3.主要内容 (1)农业:以征收 粮食税 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 雇佣劳动力 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 税后的剩余产品。 (2)工商业: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自由贸易。 (3)分配制度:实行 按劳取酬 的工资制。 4.作用: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 工农联 盟 ,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知识点 2 苏联的工业化 5.背景 (1)1922 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 苏联 ”。 (2)1925 年, 斯大林 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6.实施:1926 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28—1937 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 计划,由落后的 农业国 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7.影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一方面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 商品经济 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知识点 3 农业集体化 8.开始:20 世纪 30 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9.特点:在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苏联开展了消灭 富农 运动。同时,政府也从多方面支持 集体农庄  的建设。 知识点 4 苏联模式 10.形成:1936 年,苏联公布了 新宪法 ,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也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 成。 11.影响: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 反法西斯战 争 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 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 1 新经济政策 1.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国内战争结束后,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 (A) A.实施新经济政策 B.领导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 C.颁布新宪法 D.建立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2.列宁指出,“我们决不受莫名其妙地轻视商业的‘感情社会主义’……的情绪所支配”,“掌握商业,指导商业, 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能够做到的”。为此他 (B) 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B.实行自由贸易 C.实施计划经济 D.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知识点 2 苏联的工业化 3.下图为 1913 年和 1937 年各国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产值中的比例图,其中苏联所占比例显著提高的原 因是 (D) A.俄国农奴制废除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 C.新经济政策实施 D.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知识点 3 农业集体化 4.(原创)下图真实再现了 (C)A.苏联是一个农业大国 B.苏俄正在实施新经济政策 C.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实施 D.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推进 知识点 4 苏联模式 5.下图反映的是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工业增长状况。其中 1932—1937 年工业增长尤为迅速,主要原因 在于苏联实行了 (D)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市场经济体制 D.苏联模式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 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 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 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根据材料,苏联工业化建设是在怎样的国际环境下进行的?苏联采用什么经济体制保障工业化实施? 国际环境:处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 课后巩固提升 1.列宁说:“余粮征集制不是‘理想’,而是一种痛苦和可悲的需要。”这表明列宁 (C) A.放弃了共产主义理想 B.全面否定了余粮征集制C.认识到余粮征集制弊端 D.停止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2.下表是苏俄(联)经济发展统计表(部分),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A) 1921 年 1923 年 1925 年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 (万公顷) 6620 7860 8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 特) 22.13 34.55 44.24 A.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俄(联)农业发展 B.苏俄(联)农业发展远远超过工业发展 C.农业集体化推动了苏俄(联)经济的发展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经济发展水平 3.(黄石中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武器装备全面更新。苏制 C-2 坦克超过德“虎式”坦克的威力,火箭 炮(“喀秋莎”)、强击机等新型武器都有极大地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B)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C.农业集体化的实行 D.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4.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 50%的土地和 10 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 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耕地总面积 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 25%~30%。造成这一现象的最 主要原因是 (D) A.政府重点发展重工业 B.国内外战争破坏农业生产 C.农业机械化水平落后 D.集体化政策挫伤生产积极性5.(邵阳中考)普京在评论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优劣时说:“如果不是集中全国的资源,苏联是无法 同纳粹德国展开战争的……但是,对变化、技术革命和新技术制度的迟钝最终导致经济的崩溃。”据此可 知,普京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态度是 (C) A.完全肯定 B.全盘否定 C.客观公正 D.不置可否 6.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 改正: 【×】(2)为了解决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20 世纪 30 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运动。 改正:“工业化运动”改为“农业集体化运动” 【×】(3)1936 年,苏联公布了《和平法令》,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改正:“《和平法令》”改为“新宪法”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很多人认为这种制度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的障碍……为了保持俄国的大国地位,1861 年起,沙皇政府着手开始了一项改革计划……社会改革为政府发起的工业化进程铺平了道路,使俄国社会 在 19 世纪最后十年发生转型。 (1)材料一中“这种制度”指的是当时俄国盛行的哪一制度?根据材料分析这一“社会改革”所起的历史作用。 制度:农奴制。作用:有利于俄国社会的发展,推动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材料二 1921 年起,苏俄开始实行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 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使得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材料二中现象和结果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1921 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材料三 1928 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至 1937 年,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政府还为公 民提供了免费医疗、养老金、疾病和残疾津贴、产假、带薪休假和儿童补助等。五年计划成为伟大卫国 战争胜利的基础。 (3)材料三中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发展的重点是什么?根据材料三,概括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影响。 重点:重工业。影响:使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材料四 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 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 20 世纪 80 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 位。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人民生活水平为什么会下降?用材料中的一个词语概括苏联时期 的经济特征? 原因:苏联模式的弊端。特征:凭票供应。 第 12 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 1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印度人民与 英国 殖民者的矛盾激化。 2.领导人: 甘地 。 3.过程 (1)第一阶段 时间 1920—1922 年 主要内 容 抵制在 殖民政府 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鼓励发展 手工纺织业 ,抵制英国 商品;拒绝 纳税 ;等等 结果 1922 年发生了农民焚烧警察局的事件,甘地认为这超出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范围,决定停止 运动 (2)第二阶段 时间 1930 年开始 主要形 式 主要采取不服从形式,所以又被称为“ 文明不服从运动 ” 主要内 容 甘地向殖民政府提出了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 食盐专 卖法 等要求 结果 印度总督与甘地谈判,双方妥协 4.历史意义:甘地发动的 非暴力不合作 运动,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 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甘地为防止爆发革命,控制了群众的斗争方式,保证了 资产阶级 对运 动的领导权。 知识点 2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5.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埃及沦为英国的“ 保护国 ”,实际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2)随着埃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埃及 资产阶级 逐渐壮大。 (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继续维持在埃及的统治,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 6.经过 (1)1918 年,扎格鲁尔等人向英国政府提出让埃及 完全独立 的要求。这些人后来发展为 华夫脱党 。 (2)1919 年,殖民政府逮捕了 扎格鲁尔 等人,激起了埃及人民的反英斗争。 (3)迫于压力,殖民政府释放了扎格鲁尔等人,但英国政府仍未承认埃及独立。 7.成果:1922 年,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8.历史意义:华夫脱运动为埃及 民族民主运动 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 3 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9.背景 (1)1910 年,墨西哥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2)1917年,墨西哥政府颁布了一部 资产阶级 性质的宪法,但这部宪法并未得到有效实施。墨西哥社会、 经济发展缓慢。 (3)1934 年, 卡德纳斯 当选为墨西哥总统。 10.目的:改变墨西哥的落后状况,保证 宪法 的实施。 11.主要内容 政 打击 寡头势力 ,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 民主政治 体制 治 经 济 推行 土地改革 ,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打破少数人占有大量土地的局面;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 收归国有,谋求 民族经济 的独立与发展 教 育 发展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12.影响:卡德纳斯改革体现了 1917 年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 资产阶级革命 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 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 1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1920 年,印度国大党通过了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其根本目的是 (C) A.扩大国大党的势力 B.反对法国殖民统治 C.争取印度独立 D.提高民族自尊心 2.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内容中,最能体现其自治目标的是 (B) A.放弃英国殖民当局授予的头衔和名誉职位 B.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 C.抵制英货恢复手工纺织 D.发动群众展开抗税斗争 3.(原创)1922 年,甘地认为自己犯了“一个喜马拉雅山般的错误”,宣布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他所说的“错 误”是指他 (A) A.没有把运动控制在非暴力的范围之内 B.没有及时制止英国殖民当局的暴行 C.没有把斗争同群众的运动相结合 D.没有及时提出争取印度独立的目标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 在我看来,土布是印度人民团结的象征,是印度经济自由和平等的象征。 ——甘地 大英帝国近百年的殖民统治在这小小的盐粒的攻击下岌岌可危。 ——摘自《甘地图传》 以上材料涉及甘地两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标志物:土布和食盐。为什么它们会成为当时印度人民争取 民族独立的武器?其中甘地倡导的“土布运动”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土布和食盐涉及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穿和吃,可触动每个印度人的民族情绪。精神:维护民族经济,争 取民族独立的民族主义精神。 知识点 2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5.1918 年,扎格鲁尔等人向英国政府提出的政治要求是 (C) A.发展埃及经济 B.推行土地改革 C.让埃及完全独立 D.允许成立华夫脱党 6.1919 年埃及人民展开反英斗争的直接原因是 (B) A.埃及沦为英国殖民地 B.殖民政府逮捕了扎格鲁尔等人 C.英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D.埃及沦为英国的“保护国” 知识点 3 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7.墨西哥总统卡德纳斯推行改革的目的是 (D) A.废除农奴制 B.废除黑人奴隶制 C.改变锁国政策,提倡“文明开化”D.改变墨西哥的落后状况,保证宪法的实施 课后巩固提升 1.1922 年,一个村庄的农民与当局发生冲突,杀死了 20 多名警察。甘地痛心疾首,绝食 5 天,并宣布停止非 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了 (B) A.甘地主义不适应印度的国情 B.印度资产阶级的妥协性与动摇性 C.甘地对非暴力思想的执着 D.英国殖民当局的残暴 2.(青岛中考改编)“对于他来说,道德价值观总是高于物质价值观,而且人类灵魂的进步是印度进步的重要 条件。他信奉非暴力和非暴力反抗,并证明理想可以将不同国家的人民团结起来并实现长足的进 步。”“他”是 (C) A.章西女王 B.华盛顿 C.甘地 D.玻利瓦尔 3.(原创)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共同目的是 (D) A.反对独裁统治 B.促进思想解放 C.维护国家统一 D.争取民族独立 4.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埃及的华夫脱运动的相似之处是 (A) A.提出独立要求 B.采用不合作方式 C.斗争取得胜利 D.进行非暴力斗争 5.下列不属于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措施的是 (C) A.打击寡头势力 B.推行土地改革 C.抵制英国商品 D.将大型工业收归国有6.(原创)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甘地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改正: 【×】(2)20 世纪初期的华夫脱运动为委内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改正:“委内瑞拉”改为“埃及” 【×】(3)彼得一世改革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改正:“彼得一世”改为“卡德纳斯”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甘地认为,非暴力抵抗是印度争取摆脱殖民桎梏的惟一正确办法;同时,他认为非暴力抵抗并不 意味着对外国统治和其他罪恶的屈服。他写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 劝人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武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而不愿意印度卑躬屈节、含垢忍辱地听人 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因此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 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材料二 尼赫鲁记述道:“曹里曹拉村事件后,我们的运动突然停止,我想国大党的著名领袖全都表示愤慨, 只有甘地例外。……年轻人当然更加激动”,“难道我们必须使三亿多印度人受了关于非暴力行动的理论 和实际的训练后才能前进吗?即令如此,我们当中有多少人敢说,我们在警察极度挑衅下还能十分斯文呢? 即令我们办得到,但是那些打进我们运动中来的暗探内奸采取暴力行动或煽动别人从事暴力运动……那 么非暴力的抵抗办法必然失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他选择非暴力主义的理由 是什么? 背景:一战期间,英国对印度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人民深受其苦,1918—1919 年,印度农业歉收、疾病流行, 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激化。理由: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认识到了印度的力量。 (2)根据材料二,概括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出现了哪些问题? 国大党内部出现了严重分歧;非暴力抵抗的办法不适合运动发展的需要。 (3)有人认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实际上是号召群众逃避斗争。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请说明你的理由。 不同意。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群众斗争的主动性,限制了人民争取独立斗争的范 围和手段,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仍然是一个较好的斗争方式和手段,它对于团结印度各个阶层的人民, 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一种特殊的斗争方式,不是逃避斗争,非暴力运动给英国殖民 主义者以沉重的打击。这种斗争的方式是由印度的经济落后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所造成的。 单元提升【知识网络】 重点知识突破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原因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 (2)重要原因: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疯狂扩军备战,导致战争一触即发 (3)直接原因:1914 年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时间 1914 年 7 月—1918 年 11 月 交战 双方 同盟国与协约国(意大利后加入协约国) 经过 (1)爆发:1914 年 7 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2)主要战役:1916 年,法、德两国进行了凡尔登战役,共造成双方损失近百万人,被称为“绞肉机”“屠 场”“地狱” (4)扩大:1917 年,美国和中国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 (5)结果:1918 年 11 月,德国投降,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性质 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削弱了英、法等帝国主 义大国,促进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启示 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我们要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 主义,反对殖民主义。人类应该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等 典例 1 下列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战前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 B.萨拉热窝事件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C.凡尔登战役是大战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D.战争末期美国参加同盟国方面作战 【解析】一战前形成了两大对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凡尔登战役是一战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被称为“绞肉机”。1917 年,美国加入协约国,因此 D 项与史实不 符。 【答案】 D 二、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 景 苏俄面临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保卫新生政权的任务 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经济异常困难, 社会矛盾加剧 目 的 在战争时期,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 战争结束后,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 危机 时 间 1918—1920 年 1921 年开始内 容 (1)农业方面:实行余粮征集制 (2)工业方面:对企业实行国有化 (3)商业方面:取消自由贸易,由国家统一分配一切生活必 需品 (1)农业方面: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 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 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 (2)工商业方面: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实行自由贸易 影 响 使苏俄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物力和财力,从而保障 了军事上的胜利,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国内战争结束 后,它导致苏俄经济危机严重,引发了社会动荡 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 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典例 2 1921 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他 说:“(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列宁解决这 一问题的办法是 (  ) A.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 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以征收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 D.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 【解析】1918 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征集制。内战结束后,这一政策已经不符合国情, 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为此,1921 年,苏俄开始征收粮食税。 【答案】 C 三、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时间 1919 年 1921—1922 年 主导 国家 英国、法国、美国 美国 主要 内容 惩罚战败国,协调战胜国之间 的关系 调整战胜国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损害 中国 巴黎和会拒绝中国的合理要求, 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 《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 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实际上为美国在利益 转给日本 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作用 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 系 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典例 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能长久维持世界和平的根本原因在于该体系 (  ) A.没有承认民族自决的原则 B.内部蕴涵着错综复杂的矛盾 C.在分赃时造成了新的不均 D.将美国排斥在国际事务之外 【解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表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达成了一定的妥协,但由于该体系内部矛盾 重重,随着各国实力的变化,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必然会崩溃。 【答案】 B 针对强化训练 1.(原创)下图中属于一战前协约国集团的国家有 (B)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2.下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国军需品的生产量变化情况表(单位:百万吨),导致 1917 年协约国一方生产 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D) 1914 年 9 月 15 日 1917 年协约国同盟国 协约 国 同盟 国 生 铁 16 25 50 15 钢 16 25 58 16 煤 346 355 851 340 A.德国投降 B.俄国参战 C.意大利参战 D.美国参战 3.下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实践的示意图。空白处应为 (C) A.新中国的成立 B.苏联的建立 C.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D.苏联模式实施 4.把历史的镜头回放到 1919 年,假若你作为一名中国外交官,和顾维钧、陆征祥等人一起代表中国出席巴 黎和会,在这次会议上,你不会看到 (C) A.会议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 B.美国、英国和法国操纵了这次会议 C.斯大林率领苏俄代表团参加会议备受冷遇 D.会议通过了苛刻的对德和约 5.1921—1922 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调整了美日两国在下列哪些问题上的冲突 (B) ①处罚和削弱战败国德国 ②控制国际联盟 ③争夺中国和太平洋地区 ④海军军备竞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6.有学者认为俄国的某项政策“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 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为应对这一问题,政府实 施了 (A)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苏联模式 D.农业集体化 7.斯大林在 1930 年说:“当我们已经不需要容许某种程度的私人贸易自由的时候,当这种容许只会产生坏 结果的时候,当我们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商业组织来调整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而不必依靠私人贸易及其私 人流转,不必容许资本主义某种活跃的时候,我们就‘让新经济政策见鬼去’。”斯大林这段话表明其根本意 图是 (B) A.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 B.强调单一公有制和政府的调控 C.维护已建的社会主义制度 D.排斥市场的作用 8.“一个国家的民众宁可面对一个坏的自己的政府,也不会要一个好的外人的政府。”甘地这一观点实际 是 (B) A.反对暴力革命 B.要求民族独立 C.追求民主政治 D.认同专制政府 9.(镇江中考)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世界规模的战争,影响深远,引发人们对战争的深刻反 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战争的长期化,使饱受战乱之苦的各国人民强烈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渴 望和平。几乎所有交战国和中立国的政治家们也都认为……有必要防止如此巨大的灾难再度发生,于是 建立具有政治约束力的国际常设机构的想法应运而生。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这场革命的爆发是二月革命后一系列事件发展的必然结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为了本阶级的利 益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人们相信布尔什维克,认为只有推翻无能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工农自 己的政权,国家才能有出路。 ——摘编自齐世荣、廖学盛《20 世纪的历史巨变》 材料三 一战后,苏俄自动退出了争霸的行列;德国和奥匈帝国战败,已没有资格参加角逐;所剩下的就是 美、英、法、意、日五个主要战胜国。它们之间的经济、军事实力又相差甚远,这就要按战后的实力对 比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 ——摘编自徐天新、许平、王红生《世界通史·现代卷》(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建立了什么“国际常设机构”?建立这一“国际常设机构”的目的是什 么? 国际联盟。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2)材料二中的“这场革命”指的是哪次革命?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引发这场革命的原因。 十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世界大战,引起人民不满。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战后建立了什么世界新秩序?导致新秩序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帝国主义国家势力发展不平衡。

资料: 861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