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10月月考模拟试题(语文试卷)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10月月考模拟试题(语文试卷)

ID:229439

大小:34.51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1-05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10 月月考模拟试题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 本试卷共 22 题,共 150 分,共 8 页。考试结束后,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和古人寻求永恒与不朽相反,聪慧的现代人寻求相对与新变。世界属于流动,唯“一切皆变” 的规律才能永恒。就中国诗歌而论,从《诗经》而《楚辞》,从律绝而曲令,从旧体诗而新诗,留 下的正是流动的轨迹。任何一个时代的中国诗歌总是在对自己时代新的审美精神的最大适应中获 得出世权,中国新诗亦如此。 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又是“诗体大解放”的产物。郭沫若的自由诗宣告了 “诗体大解放”的最初胜利。“诗体大解放”的倡导者们虽然激烈地反传统,其实,传统的诗 学范畴仍潜在地给他们以影响。胡适就自称《尝试集》的“尝试”二字也是从古诗那里取用的。 传统是具有神圣性、社会性、广泛性、相对稳定性的文化现象。任何民族的诗歌都不可能 完全推开传统而另谋生路。推掉几千年的诗歌积蓄去“解放”,只能使新诗成为轻飘、轻薄的 无本之木。 诗,总是具有诗之作为诗的共有品格。然而,作为文化现象,不同民族的文化又会造成诗 的差异。大而言之,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在天人关系、对 人的看法、对自然的看法、对历史发展的看法上从来不同。因此,西方诗与东方诗也有很大不 同。 把话说得更远一点,西方诗学和东方诗学也有颇大差异,无论是二者的诗学观念、诗学形 态,还是二者的发展之路。西方诗学推崇戏剧,东方诗学以抒情诗为本;西方诗学注重分析性、 抽象性、系统性,东方诗学注重领悟、整体性、经验性;西方诗学运用纯概念,东方诗学运用 类概念;西方诗学滔滔,东方诗学沉静等等。 中国诗歌有自己的道德审美理想,有自己的审美方式与运思方式,有自己的形式技巧积淀。 中国的大诗人必定是中国诗歌优秀传统的发扬光大者。2 自然,中国新诗也处在现代化过程中。这是一个扬弃过程,对传统有继承与发展,也有批 判与放弃。只有经受现代化验收、经过现代化处理的传统才可能在新诗中生存、活跃与发展。 现代化是一个时间概念。本民族的传统和他民族传统是一个空间概念。不能用空间概念代替时 间概念。如果将现代化理解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这将是一种滑稽剧。 接通新诗与传统的联系不是倡导传统主义,应当将传统和传统主义分开。对传统作僵滞的、 静止的理解,甚至将诗传统窄化为传统诗,因而指责新诗的种种“不是”,呼唤旧体诗的复兴 等等,这种传统主义是新诗寻求新变的障碍。 从总趋向看,西方诗存在着摆脱不了传统影响的焦虑,而中国新诗却存在着与传统隔绝的 焦虑。和与散文界限太不清相反,新诗与传统界限太清——这个“太清”已经有近几十年的艺 术实践为它的危害性作证。接通传统是诗体解放以后新诗的十分关键的使命。 (节选自吕进《熟读,不会吟诗也会吟》,有删改) 1.下列对“中国新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新诗是对“五四”时期新的审美精神最大适应的文化运动产物,又是“诗体大解放” 的产物。 B.中国新诗的倡导者们虽然激烈地反传统,但实际上,传统的诗学范畴仍潜在地给他们 以影响。倡导传统主义是诗体解放以后新诗的十分关键的使命。 C.中国新诗处在传统要经受现代化验收、经过现代化处理的过程中,这是一个扬弃过程, 对传统有继承与发展,也有批判与放弃。 D.中国新诗存在着与传统界限太清的焦虑,这个“太清”已经有近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为它的 危害性作证。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和古人寻求永恒与不朽相反,聪慧的现代人寻求相对与新变。郭沫若的自由诗就是应 变而生的产物。 B.推掉几千年的诗歌积蓄去“解放”,只能使新诗成为轻飘、轻薄的无本之木。胡适的新 诗诗集《尝试集》的“尝试”二字也源于古诗。 C.传统是非常稳定并且神圣的文化现象,而中国的大诗人必定是中国诗歌优秀传统的发 扬光大者。 D.中国新诗的现代化是一个时间概念,若把它理解为抛弃本民族传统,而继承发展他民 族传统,那将是一种“滑稽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 分)( ) A.作为文化现象,不同民族的文化造成了西方诗学和东方诗学的巨大差异,但诗,总是 具有诗之作为诗的共有品格。 B.因为西方诗与东方诗有很大不同,所以东西方文化在天人关系、对人的看法、对自然 的看法、对历史发展的看法上也从来不同。 C.西方诗学推崇戏剧,运用纯概念,注重分析性、抽象性、系统性;东方诗学以抒情诗3 为本,运用类概念,注重领悟性、整体性、经验性。 D.西方诗和中国新诗在与传统的关系上也不同,西方诗是存在着摆脱不了传统影响的焦 虑,而中国新诗却存在着与传统隔绝的焦虑。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怕 周海亮 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放牛,院角为女儿种满桃红色的指甲花。他喜欢躺在树荫 下,枕着锄头,眯着眼,喝女人为他沏好的茶。日子从叶隙间溜走,从禾尖上溜走,从茶香里 溜走。从花开花落中溜走,他迷恋这种感觉。可是战争来了,安静的生活突然被打断,他不得 不离开。 他离开,因为他怕死,怕女儿和妻子遭遇意外。他亲眼看见弹片将一个男人瞬间撕开,那 个男人,不过是如他一样的农人。还有远处的枪炮声,俯冲下来的飞机,映红天边的火光,撤 进村子的伤兵,蠕动的肠子和流淌的鲜血……他必须离开,暂别祖辈留下的土炕、土屋、土狗、 土地。他曾以为战争与他无关,但现在,他必须逃离。 他怕死,更怕别离。 他随着人群,逃出村子,逃上公路。飞机追赶着他们,炸弹不断在人群里爆炸,残肢断臂, 随处可见。人群躲进深山,燃烧弹倾泻下来,人被烧成炭,炭继续燃烧,世界变成地狱,地狱 灼热滚烫。他不明白农人有什么错,他只知道他们无处可藏。又有士兵追赶上来,大山被层层 围困,等待他们的,只剩死去和被俘。很多人期待被俘,被俘还有机会,还有解释或者求饶的 机会,但是他不想。他什么也没有做错,他不想解释或者求饶。 他逃了出去。几百农人,他是唯一逃出去的一个。他追上撤退的部队,成为一名士兵。有 老兵劝他不要当兵,老兵说,以我们的装备,这不是打仗,不是拼命,而是送死。他说,我当 兵。老兵说,当兵,肯定活不过三个月:被俘运气好的话,可以熬到战争结束。他说,我当兵。 老兵说,真不怕死?他说,怕死,但我当兵。 他怕死,更怕奴役。 他没有枪。没有枪的新兵很多。冲锋时,他扛着大刀,紧跟住前面的老兵。老兵倒下了, 他捡起枪,继续往前。战斗打响以前,他曾担心过枪,老兵告诉他,这个最不用担心。他说今 天是他当兵三个月的最后一天,正常的话,就该阵亡了。他猜得很准。他还说,现在当兵两个 月,就是老兵了。他这才知道,老兵不过二十一岁,三个月以前,还是西式医院里的一名牙医 学徒。 老兵说得没错,他们不是拼命,而是送死。一波儿人填进去,一波儿人又填进去,一波儿 人再填进去,似乎死的不是人,而是牲畜。长官说,这叫“添油”,这是他们唯一可以选择的 战术。他懂。在乡下,冬夜长,想油灯燃烧不息,就得不停地添油。他想,之所以让士兵们前 赴后继,是因为,那火焰可以奄奄一息,但绝不能灭。 他怕死,更怕熄灭。4 可是战争竟然结束了,竟然真的结束了。听到这个消息,他不相信,仍然攥着烧火棍般的 枪,缩在战壕里,不敢出来。他已当兵三年,他是整个师部唯一活过三年的士兵。三年里他杀 死十多名敌兵,他清晰地记得每一个士兵的模样和临死前的表情。在他随后的生命里,那些士 兵毫发毕现,面目狰狞,夜夜与他纠缠。不管如何,他成为英雄,他应该受到赞美和礼遇。 可是他回到乡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放牛,院角种满桃红色的指甲花。他说我打仗, 不就是为了回来吗?这么多人送死,不就是为了这样的生活吗?这样,挺好,挺知足。 很多年过去。几乎没有人再记起他曾经是一名士兵。又很多年过去,几乎没有人再知道这 里曾经被轰炸、被占领、被蹂躏,这里的人们曾经被驱赶、被奴役、被屠杀。每一天,他哆哆 嗦嗦地走过村路,挤满老年斑的脸努力抬起。他仰望天空,他怕有一天,天空里再次出现密密 匝匝的飞机,然后,炸弹呼啸而下。临终前几天,他想告诉每一个人,曾经的村子,妻子,女 儿,父亲,母亲,兄弟,炸弹,大火,老兵,战壕,履带,尘烟,炸成两段的尸体,黏稠的鲜 血,鲜血,鲜血……可是他太老了,已经发不出声音。他知道他不会忘记,但他怕活着的人们, 会忘记。 他不怕死,他更怕遗忘。 (选自《小说界》2016 年第 3 期) 4.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开头部分,描绘了主人公树下休憩饮茶的生活场景,体现出“他”对平静美好生活的 迷恋,为下文“怕别离”做铺垫。 B.通过老兵与“他”的对话以及对老兵(阵亡)经历的叙述,说明战争的危险残酷,反衬出“他” 投身革命、视死如归的果敢。 C.“战争竟然结束了,竟然真的结束了”,此句中“竟然”“真的”说明战争进程出乎意料, “他”对此难以置信,同时也暗示了抗战的惨烈漫长。 D.文章弱化战争的具体时间、具体地点,甚至“他”连名字都未提及,借此突出故事的普遍 性及其主题的共识性。 5.小说第一段和倒数第三段画笔浪线句有几乎相同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 分析。(6 分) 6.文中画横线的四个句子,意蕴丰富,设置巧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分析其作用。(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2018 年 4 月 23 日上午,第八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启动活动在海淀区中关村软件园隆 重举行。伴随着习习春风、阵阵书声,北京阅读季领导小组发布了“水秀、山青、城美、人和”5 四季阅读主题,向全市公众呈现出一幅“春吟水秀、夏览山青、秋咏城美、冬诵人和”的唯美 阅读画卷,展示了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厚重和包容。 北京市委宣传部长杜飞进在讲话中指出,北京全民阅读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 展导向,主动融入首都改革发展大局,紧密围绕继承弘扬“四个文化”,以更加鲜明突出的主 题内容,更加亲和人本的组织方式,更加精准周到的服务保障,真正让阅读走进京城大街小巷, 融入百姓生活,成为这座城市文化底蕴和精神印记的守护者、传承者。 记者了解到,流动于大街小巷的书香公交、穿梭于地下的书香地铁、荡漾于京杭大运河上 的书香游船等等,各种流动的阅读空间纷纷亮相、精彩纷呈;樊登、吴秀波、李光洁等数百位 文化名人、影视明星和城市普通领读者,通过录制音频视频、现场接力阅读、领读伴读陪读等 形式,倡导全民阅读,引导广大公众走近阅读空间、体验阅读乐趣、分享阅读感受。截止今天, 全市全城尚读活动直接覆盖人群已经超过 500 万人。北京这座历史名城、大国之都,真正成为 名副其实的书香之城、爱阅之城。 (摘编自《2018 北京全民阅读打造爱阅之城》) 材料二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18 日在京发布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调查发现,2017 年 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 4.66 本,较 2016 年的 4.65 本略有增长,而 2015 年, 这个数字是 4.58 本,可以看出,近几年我国成年国民年人均阅读量变化不大。对此,国民阅 读率调查项目负责人徐升国认为,首先,阅读媒介的多样化分流了一部分,读者用手机,平板 电脑阅读等方式看书没有纳入纸质图书的阅读统计之中;其次从国际上看,纸质图书的阅读量 普遍在缓慢下降,我国能够保持平稳和略有增长,殊为不易。 在调查中,近四成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1.7%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 量很多,8.8%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比较多,37.7%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一般, 39.5%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同时,64.2%的成年国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 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城镇居民中认为应该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的比例为 63.4%,农村 居民中这一比例为 65.2%,可见农村对此类活动的需求更为旺盛。 (摘编自 2018 年 4 月 26 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当前全民阅读渐成全民共识,为了大力营造读书氛围,各地都想了不少办法。各种与阅读 相关的活动层出不穷,诸如图书漂流、阅读接力、名人讲座、新书签售……不一而足,堪称丰 富多彩。 不可否认,这些新颖的阅读活动的确可以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对营造全民阅读的良 好氛围发挥了一定促进作用。但阅读活动毕竟不是阅读本身,阅读活动就如同食物散发出来的 香味,足以诱人,但不能饱腹。阅读活动数量的多寡、质量的好坏、参与者的多少,都不是评 价阅读的指标。作为读者,唯一评价自己阅读情况的只能是自己的阅读收获。说到底,阅读要 靠读者自己认真读书。 全民阅读的关键是“读”,是老老实实一页一页一本一本地读。阅读活动的目的是点燃读 者心中渴望读书的火焰,只有当读者心中的那团火燃烧起来了,书香社会才能真的到来。6 (摘编自张为民《全民阅读的关键在“读”》)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第八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活动主题鲜明,呈现出一幅唯美阅读画卷,展示了首都的厚 重和包容。 B.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发现,近三年我国成年国民年人均阅读量变化不大,这与统计 方法有关。 C.在全民阅读已成为共识的大背景下,各地为了营造读书氛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但 活动收效甚微。 D.全民阅读的关键是“读”,只有让读者沉下心来、老老实实地认真读书,才能建立真正的书 香社会。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从官方讲话和记者了解中都可以看出,第八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活动贴近百姓生活, 公众参与度高。 B.与 2016 年相比,2017 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增长了 0.01 本,但这已经 是很难得的进步。 C.超过六成的成年国民认为有必要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并且,相对而言,农村比城镇更 加需要这类活动。 D.阅读活动代替不了阅读本身,其数量、质量、参与者等指标的好坏与阅读没有联系;评价 阅读情况要靠读者。 9.上述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李安世,幼而聪悟。兴安二年,高宗引见侍郎、博士之子,简其秀俊者欲为中书学生。安 世年十一,高宗见其尚小,引问之。安世陈说祖父,甚有次第,即以为学生。高宗每幸国学, 恒独被引问。诏曰:“汝但守此,至大不虑不富贵。”居父忧以孝闻。天安初,拜中散,以温敏 敬慎,高宗亲爱之。累迁主客令。萧赜使刘缵朝贡。安世美容貌,善举止,缵自相谓曰:“不 有君子,其能国乎?” 缵等呼安世为典客。安世曰:“三代不共礼,五帝各异乐。安足以亡秦 之官,称于上国?”曰:“世异之号,凡有几也?”安世曰:“周谓掌客,秦改典客,汉名鸿胪, 今曰主客。君等不欲影响文武,而殷勤亡秦。”国家有江南使至,多出藏内珍物,令都下富室 好容服者货之,令使任情交易。使至金玉肆问价,曰:“北方玉大贱,当是山川所出?”安世曰 圣朝不贵金玉所以贱同瓦砾又皇上德通神明山不爱宝故无川无金无山无玉初将大市得安世言 惭而罢。时民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安世乃上疏曰:“愚谓今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审其径7 术;今分艺有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则无私之泽,乃播均于兆, 如阜如山,可有积于比户矣。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然后虚妄之民, 绝望于视,守分之士,永免于凌夺矣。”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出为相州刺史、 假节、赵郡公。敦劝农桑,禁断淫祀。初,广平人李波,宗族强盛,残掠生民。前刺史薛道檦 亲往讨之,波率其宗族拒战,大破檦军。遂为逋逃之薮,公私成患。安世设方略波及诸子三十 余人,斩于邺市,境内肃然。以病免,太和十七年卒于家。安世妻博陵崔氏,生一子玚。崔氏 以妒悍见出,又尚沧水公主。 (选自《魏书·李安世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安世曰/圣朝不贵/金玉所以贱同瓦砾/又皇上德通神/明山不爱宝/故无川无金/无山无玉/初 将/大市得/安世言惭而罢 B.安世曰/圣朝不贵金玉/所以贱同瓦砾/又皇上德通神明/山不爱宝/故无川无金/无山无玉/初 将大市/得安世言/惭而罢 C.安世曰/圣朝不贵/金玉所以贱同瓦砾/又皇上德通神明/山不爱宝故/无川无金/无山无玉/初 将大市/得安世/言惭而罢 D.安世曰/圣朝不贵金玉/所以贱同瓦砾/又皇上德通神/明山不爱宝/故无川无金/无山无玉/初 将/大市得安世言/惭而罢 11.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 分)( )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词依字数多少来划分,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D.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 激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李安世自幼聪明颖悟,深受高宗喜爱。在接受高宗召问时,年龄尚小的他应答很有条理,被 选为中书学生,后常常被高宗单独召见。 B.李安世不但外表俊美,而且博学能言。萧赜的使者刘称他为典客,他旁征博引,进行批驳, 不仅指出其错误,还讽刺其弃善从恶 C.李安世关心民生疾苦,主动为民请命。针对百姓困苦流离豪强侵占掠夺的现实,他疏言不分 贵贱平均分配田地,开了均田制先河。 D.李安世颇有治理才干,能保一方平安。任相州刺史时他鼓励农桑,禁绝淫祀,设计诱捕并处 决广平豪强李波等人,从此境内安宁。 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使至金玉肆问价,曰:“北方金玉大贱,当是山川所出?”8 (2)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对 雪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①本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押送回长安。 ②书空: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画着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和自己沉重的心情;用“独”写出环境的险恶, 抒发了诗人的愁苦心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绿”代指酒,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 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诗人通过对客观 事物的如实描写,道出了对温暖的渴求。 D.尾联中,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画着字,以此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 忧虑、对离散亲人的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15.诗歌的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局面,人们常引用《出师表》的两句名言是“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 长沙》中过片句是 , 。 (3)《再别康桥》中点明作者寻梦归来后放声高歌,用“一船星辉”来比喻对往昔生活的回 忆和留恋的诗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早在 1969 年,周恩来总理 地提出“要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并于 1970 年 2 月 亲自下达了研制气象卫星的任务,经过 40 多年 ,砥砺前行,( )其中,我国已发射 风云卫星 16 颗,接收和应用风云卫星资料的国家和地区达 70 多个,覆盖“一带一路”周边 37 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气象预报、防灾减灾做出了卓越贡献。 与常规气象观测相比,气象卫星在空间、时间分辨率上都具有很大的优势。中国天气预报 的准确率已从 20 世纪 70 年代约 50%提高到目前的 90%,风云卫星 。在有气象卫星以前, 我们依靠气象观测站来获取资料分析天气,由于观测站点少,地球上很大面积都是盲区,那里 的天气情况我们无从知晓;有了气象卫星以后,我们不但能获取全球观测资料,而且观测时间 和空间分辨率都在不断提高。风云气象卫星已经达到了同类国外卫星的先进水平,世界气象组 织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为全球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提供卫星资料。风云气象卫星 资料在气象灾害中的应用是 的,通过对云系发生发展的检测,以及提供的云顶亮温等产 品资料,可以识别出冰雹、暴雨、大风等灾害;通过检测陆面温度,可以判断出高温的范围以 及变化。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风云气象卫星已经达到了国外同类卫星的先进水平,世界气象组织将其列入国际气象业 务卫星序列,为全球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提供卫星资料。 B.风云气象卫星已经达到了国外同类卫星的先进水平,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气象业务 卫星序列,为全球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提供卫星资料。 C.风云气象卫星已经达到了同类国外卫星的先进水平,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气象业务 卫星序列,全球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使用了卫星资料。 D.风云气象卫星已经达到了国外同类卫星的先进水平,世界气象组织将其列入国际气象业 务卫星序列,全球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提供卫星资料。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如今的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 B.中国如今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 C.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 D.如今,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中国是其中之一。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高屋建瓴 披星戴月 功不可没 有口皆碑 B.高屋建瓴 栉风沐雨 劳苦功高 有口皆碑 C.高瞻远瞩 披星戴月 劳苦功高 有耳共睹 D.高瞻远瞩 栉风沐雨 功不可没 有目共睹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10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许多人勤奋地买书、读书、藏书,但你问他这么多年下来最喜欢什么书、哪位作者对自己 影响最大,却往往答不上来,倘若把读书比作交友,这样的读书人近似交际场中那些四处点头 握手、广递名片的人物,①__________。读书的无效和无聊,不过如此。要精读书,有选择地 读。对不爱读书的人,②__________;而对爱读书的人,③__________。郭沫若和胡适都说过 类似的话,即“书桌上不要出现笫二本书”。 21.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请从下列词语中选 择一个作开头,仿照例句写一句话。要求:①体现景点或意象特征;②句式一致;③运用拟人 和反问的修辞手法。(5 分) 康桥 雨巷 例句: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 吗? 四、写作 (60 分) 22.军训的几天是辛苦的,同时也是难忘的。军训生活中谁令你最为难忘?是老师、同学还是 教官?请你以军训生活为背景,写一个你最想写的人或军训期间的故事。 要求: ① 可作一定的艺术加工,但一定要真实,要有真情实感。 ② 记叙文,要有突出人物形象。 ③ 题目自拟,不少于 800 字。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