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考试结束前
浙江省十校联盟 2019 年 10 月高三联考
历史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6 页,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3.选择题的答案须用 2B 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的答案须用黑色
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诗经·周颂》中一篇《丰年》描写“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
(献给)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下列对该诗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真实地反映了西周国力的强盛 B.庆祝活动带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C.农业生产已摆脱对自然的依赖 D.体现了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
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改革的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他引用的古典名句最有可能出自
A.《论语》 B.《孟子》 C.《老子》 D.《墨子》
3.战国时期,秦国关中地区“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积多饶”。下列项中能作为该
历史现象成因的有
①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②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③铁犁牛耕方式的采用 ④井渠技术的创造应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右图是唐代三省位置分布图,这一分布能反映出三省A.性质不同 B.职能差异 C.有官无吏 D.分权制衡
5.南宋(浙东学派)思想家陈亮认为:“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
又提出“仁者天下之公理,而财者天下之大命”、“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的观点。下列项中对
其解读错误的是
A.与儒家传统义利观念有明显区别 B.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反映
C.与明清浙东学派的主张有共同点 D.其义利观与西方智者学派相一致
6.《梦溪笔谈》中记载“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
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下列对此技术解读正确的是
A.唐代已运用此项技术印制佛经 B.在四大发明中其影响最为久远
C.由宋代平民在实践中创造发明 D.经海路由阿拉伯地区传到西方
7.明清之际,中国专制社会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但也出现了许多有别于传统的新社会因素和
现象。下列项中属于“新社会因素和现象”的有
①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②长篇白话小说的创作盛况空前
③江南地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④明初废除沿袭千年的丞相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8.中华文明是多元的,其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
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民族交往的历史表述正确的有
①秦始皇在百越地区置郡县管理 ②唐太宗在西突厥地区设羁縻府州
③元朝设置理藩院主管民族事务 ④清初汉藏工匠共同扩建布达拉宫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9.一位清代著名人物,在远赴俄罗斯圣彼得堡之前,为表达此行中自己捍卫国家主权、不辱历
史使命的坚强决心,写下了“仓卒珠盘玉敦间,待凭口舌巩山河”的诗句。这位历史人物最有可
能是
A.康熙帝 B.左宗棠 C.曾纪泽 D.邱逢甲
10.下表是近代中国 1850-1904 年间译著概况简表,下列项对此解读不合理的是
译著类别 译著来源 总计时期
应用
科学
自然
科学
历史
地理
社会
科学
哲学
艺术
英美 日本
1850-1899 40% 30% 10% 8% 3.5% 85% 15% 567种
1902-1904 10.5% 21% 24% 25.5% 11.3% 16.8% 62.2% 573种
A.知识界否定了西方科学的价值 B.来源变化能体现受甲午战争影响
C.学习西方在反思中不断的深入 D.有助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转型
11.1923年元旦,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宣言》中指出:“吾党所持民族主义,消极的为除去民
族间之不平等,积极的为团结国内各民族,完成一大中华民族。欧战以还,民族自决之义,
日愈昌明,吾人当仍本此精神,内以促全国民族之进化,外以谋世界民族之平等。”推动孙
中山形成这一认识的时代因素包括
①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启发 ②捍卫民主共和运动屡遭失败
③一战后民族主义思潮的高涨 ④国联对种族平等原则的肯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据《新青年》调查,上海开办的工厂数量逐年上升,到1919年,上海有各类工厂2291家,
工人达18.1485万人,加上从事交通运输行业的工人11.625万人,上海工人总数已近30万人,
而同期全国工人总数约56万人。上述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A.新文化运动中心形成的原因 B.五四运动中心转移的条件
C.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影响 D.民族工业体系畸形的表现
13.1941年5月,日本华北方面军制订了“西安作战”计划,对此,日军内部许多人认为“进攻西
安反而对华北的主要敌人中共军队有利”,6月日军放弃了该计划。这反映出当时
A.西安事变瓦解日军侵华计划 B.敌后战场抗战减轻正面战场压力
C.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消极抗战 D.日军兵力受到太平洋战场的牵制
14.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述合作社内容时认为,只有在集体利益中充分保障和体现农民的个人利益才能调动起农民加入的积极性,才能实现民主监督和管理,才会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的发
展。下列项中体现我党对这一思想重大发展的举措是
A.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 B.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5.下表列出的是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创作的四部“三毛”系列漫画作品。下列项中关于每部作品
的评述,正确的有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16.“当他们想要在这座神庙里设置柱子的时候,因为不知道它的均衡原则,便探索既能把它做
成适于承受荷载又保持公认的美观形象的方法,于是人们试着测量男子的脚长,把它和身高
做比较。……于是,多立克柱式就在建筑物上显示男子的身材比例的刚劲。”该材料最能反映
的古希腊建筑设计理念是
A.神权至上 B.天人合一 C.人文主义 D.自然主义
17.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到:“英国东印度公司于 1600 年根据女王伊丽莎
白的特许状设立……这特许状虽未经议会确认,但当时被认为具有真正的专营特权,所以经
营许多年,该公司从未受其他商人的侵扰。”下列项中关于该公司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推动了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 ②经营方式受到亚当·斯密的推崇
③曾遭到北美民众的强烈抵制 ④受重商主义经济政策推动而产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在 17 和 18 世纪,儒学的传入在法国导致了一种‘精神的革命’,这种精神革命使得整个西
方世界逐渐地再次朝向了东方,走向了民主。不用说,儒学的新知识只是这场革命所依靠的
许多因素中的一项。”材料中作者意在说明
A.法国启蒙思想与儒学一脉相承 B.启蒙思想家受到中国文化启发C.法国启蒙思想带有时代的局限 D.当时中国社会全面领先于西方
19·英国著名政治家丘吉尔所写的《英语民族的历史》一书中,有关克伦威尔时代的章节写于
1938-1939 年间,书中把克伦威尔“或多或少地当成了 20 世纪的独裁者”。不过丘吉尔后来在
书中告诫人们:“克伦威尔在很多方面和现代的独裁者不是一种类型”。对上述历史叙述的解读
中,不准确的是
A.克伦威尔的护国主统治是丘吉尔立论的重要依据
B.历史叙述者所处的时代会影响叙述者的历史评价
C.对历史人物的定性评价应根据现实需要不断更新
D.评价历史人物应该把他放到所生活的时代环境中
20.1840 年的英国曼彻斯特,郊区布劳顿的人口死亡率为 15.8‰,靠近市中心的阿德维克人口
死亡率为 28.6‰,市中心的死亡率为 35.2‰,其他城市如伯明翰、利物浦等也存在这样的情
况。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工场剥削降低了人口寿命 B.城市化带来公共卫生危机
C.电力应用造成了城区污染 D.圈地运动破坏了城郊环境
21.1918 年,列宁提出了组建工人征粮队的主张,每 25 名工厂工人中推派 1 名“忠诚可靠的工
人”参加征粮队,到 6 月中旬,已派出工人征粮队员 3000 多名。设立工人征粮队起到的历史
作用是
A.巩固了工农联盟关系 B.推动了工业化的实施
C.保证了粮食税的收缴 D.保障了国内战争胜利
22.结合所学,判断右图所示的战场形势应发生于A.1914 年 B.1916 年 C.1940 年 D.1944 年
23.1909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一位年仅 35 岁的科学家,以表彰其开启无线电通讯时
代的卓越功绩。这位科学家应该是
A.马可尼 B.贝尔 C.西门子 D.莫尔斯
24.1955 年,万隆会议提出“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的主张,
下列项中,对该主张解读错误的是
A.体现了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要求 B.其主旨为不结盟运动所继承和发展
C.反映出两极对峙的格局逐步形成 D.标志着第三世界以独立的姿态崛起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52 分)
25.(20 分)新中国 70 年成立来,我党领导和团结人民勇于探索,不断进取。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
材料一:1950 年 5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宣布:“废除封建婚姻制
度,实行男女自由婚姻、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
制度”。……广大妇女走出家庭积极投身社会工作…1957 年,全国女职工由 1949 年的 60 万上
升为 328.6 万人,是原来的 5.5 倍。广大妇女不仅在家庭中享有了与男子平等的权利,而且也
成为国家的建设者和管理者……1953 年和 1956 年,有亿万妇女参加了基层普选和民主建政工
作。1954 年,全国各地共有 98 万妇女当选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占全国代表总数的 17.3%,
有 147 名妇女出席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占代表总数的近 12%。
——摘编自李文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材料二:(50 年代以来的工资制)是国家而不是企业来决定单个工人的工资水平,由于是国
家统一规定,所以一旦工人的工资等级确定下来,便很难变更。……“按劳分配”这项改革原则
被写入了中国共产党“1984 年决议”。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在全国范围内,多种试验在企业层
次得以实施,包括浮动工资制、结构工资制、岗位技能工资制等……1992 年末,政府宣布从 1993
年开始,弹性工资制将在全国国有企业中实行,劳动部将不再控制企业雇用的人数或者企业
工资薄上的人数,同时也不再控制技术培训项目中招募的毕业生人数。
——摘编自赵明华《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工人》
材料三: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
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
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农业方面的
投入要注意,再一个就是教育方面。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
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摘自 1988 年 9 月 12 日邓小平谈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妇女社会地位变化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变
化的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我国工资制变化的总体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城市经济体制经历
的三次重大变革。(8 分)
(3)结合所学,列举上世纪 70 年代我国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难,在航天与农业领域所取得的两项
突出成就。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邓小平这一谈话的重大历史意义。(4 分)
26.(20 分)历史经验表明大国关系“合则两利,斗则俱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国政府建议把法德两国全部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共同的高级机构管理之下,
将其纳入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加入的组织之中……共同管理煤钢生产将使作为欧洲联邦
第一阶段的经济发展的共同基拙迅速建立起来,进而改变这些长期以来专心于制造战争武器
而又一再成为武器的牺牲品的地区的命运。”
——舒曼计划(1950 年法国外交部长舒曼记者会声明)
材料二:1952 年 2 月 4 日,在对国人指出舒曼计划的重要性时,(联邦德国总统)康拉德·阿
登纳对他的内阁解释说:“必须赋予人们一种新的思想意识。它只能是一种欧洲式的思想。”根
据联邦德国本身的特性,只有通过加入国际组织,才能使之独立地恢复它的主权;而欧洲这
一概念本身就可取代德国会众生活的空洞乏味,可以消除德国民族主义的本质,而这也是舒
曼计划所明确期望的。……从短期内看来,波恩(联邦德国的首都)似乎不再效忠于华盛顿,而有可能转向巴黎的戴高乐政府,因为他们两国都对强硬而专横的英美怀恨在心,都怀疑美国
想摆脱对欧洲各国的责任。
——摘编自托尼·朱特《战后欧洲史》
材料三: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欧洲一体化大事记
年份 重大事件
1981年 希腊成为成员国,欧洲共同体第二次扩大
1986年 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成员国,欧洲共同体第三次扩大
1993年 欧盟成立。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实现人员、货物、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1995年 奥地利、瑞典和芬兰成为成员国,欧盟第四次扩大
2002年 欧元开始在市场上正式流通
2004年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
马耳他和塞浦路斯十国正式加入欧盟,欧盟第五次扩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法国政府提议建立一个“共同的高级机构”的原因,并概述该
机构成立的历史意义。(8分)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阿登纳提倡的“欧洲式的思想”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简述 60~70 年代联
邦德国政府在外交领域践行这一思想的努力。(1 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变化。结合所学,简述 90 年代以来欧洲一体化对世
界格局的重要影响。(8 分)
27.(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良辅)的改革在梁辰鱼的《沈纱记》中得到较好地运用,并产生了极大的影
响,使昆曲逐步在各地流传开来,火爆之势不可档……昆曲剧本创作的繁荣也为其兴盛奠定
了深厚的基础,文人为昆曲创作剧本达到了一种空前的繁荣。不仅作家数目庞大,创作流派
也逐步形成,这在南曲复兴初期很少见到……仅从艺术本身来谈戏曲的兴盛与衰败是不完全
的,社会条件、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张冠岚《论述昆曲的兴盛及衰落的原因》
材料二:1942 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已谈到了普及与提高的问
题,提高是要在群众普及的基拙上提高。因为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所以我们演
出的内容和形式都应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源于他们的生活的,如果离开了这一点,就会
曲高和寡,生命力就不强了。——梁兆伟《群众文化不能脱离群众》
请回答:(12 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分析明代中叶以后昆曲走向兴盛的原因。(6 分)
(2)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结合所学,以清代昆曲与京剧不同的命运走向为例对
其加以论证。(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