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颍上三校联考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有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安徽颍上三校联考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有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颍上二中(合肥十中颍上实验中学)2020 届高三开学考测试卷 高三历史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共 48 分) 1. 春秋中叶,楚国灭掉其北邻的若干小国后,将其改置为县,设县尹、县公进行统治,县尹、县 公虽用贵族担任,但却不是世袭之职。后来,晋、楚、秦等国在各自领地内设县,委任有军 功者为其长官。这表明 A. 郡县制已经取代分封制 B. 贵族政治逐渐走向瓦解 C. 中央集权制度得以确立 D. 士大夫阶层开始受到重用 2. 周公制定礼乐制度。乐是指通伦理,和天地,养万物,化异同,成天下,礼即不同等级的 人之间的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差异,不得僭越. 由此可见,礼乐制度旨在( ) A. 强化血缘伦理 B. 稳定社会秩序 C. 宣扬天下共主 D. 提倡以德 治国 3. 春秋时期的战事由驾战车的贵族所支配,他们根据骑兵的规划交战,对他们来说,威信 和“面子”更重于实际所得。战国时期的战事由职业的将领所支配,他们为雇佣他们的 任何国家拼死作战,争夺领土和资源。战车的作用大为降低,而群体步兵的作用则相应 地提高了。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 传统道德日渐沦丧 B. 战争惨烈程度加深 C. 社会转型不断加剧 D. 争霸战争 方式增多 4. 秦初,丞相王绾献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秦王请群 臣议。李斯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 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秦始皇纳其言。下列表述最准确的是( ) A. 秦统一之后始行郡县制 B. 秦统一后全境推行郡县制 C. 战国时各国采用分封制 D. 战国时已普遍推行郡县制 5. 唐初,各种人才选拔考试都由吏部主管,考取后又由吏部授官。开元二十四年(736),贡 举权由吏部转入礼部,考选与叙用分署执掌。这一改革有助于( ) A. 消除人才选用的弊端 B. 扩大封建统治的基础 C. 选拔素质更高的人才 D. 削弱唐朝宰相的权力 6. 《明史•职官志》称:“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 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这说明当时的监察官(  ) A. 对大案要案有终审权 B. 享有部分直接处分权 C. 可以代替皇帝作决定 D. 凡事都必须上奏皇帝 7. 由于中国的自然河流多由西部山脉流向东部平原地区,因此对于政府而言促进商品流通 的最大挑战是安排南北向的水路运输问题。隋朝挖掘的大运河成为元、明两朝南北交通 的核心。但在明朝前期,大运河的枢纽地位却经历了从丧失到重新确立的过程。这主要 是由于(  ) A. 元末农民战争的破坏 B. 明初政治中心的变迁 C. 东南地区市镇的兴盛 D.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8. 明大学士李东阳疏言“内阁与瑾(宦官刘瑾),职掌相关,凡调旨撰敕,或被改再三, 或径自窜改,或持归私室,假手他人。臣虽委曲匡持,而因循隐忍,所损已多。”李东 阳所述主要是由于 A. 内阁只是内侍机构 B. 宦官职掌裁定权 C. 皇帝专制皇权至上 D. 丞相制度 被废除9. 欧洲中世纪谷物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三至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从云梦 竹简的材料来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谷物的收获量就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古 代中国农业相对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 A. 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 基于小农经济的农业精耕细作 C. 铁制农具的使用与推广 D. 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 10. 下表为“清初直隶获鹿县八类丁银负担情况”。从中可以看出( ) 丁别 丁数 % 土地(亩) % 丁银(两) % 100 亩以上 67 1.9 18731 30.0 12.22 2.7 60~100 亩 67 1.9 4929 7.9 20.02 4.5 30~60 亩 316 9.1 12804 20.5 69.75 15.5 10~30 亩 1131 32. 5 20064 32.1 154.15 34.3 10 亩以下 1251 36 5934 9.5 128.43 28.6 0 亩 848 18.8 0 0 64.73 14.4 总计 3480 100 62462 100 449.3 100 A. 人头税在清初税制中已不重要 B. 清初人口剧增使人地矛盾尖锐 C. 土地兼并使赋税收入明显失衡 D. 清初的丁银制度负担严重不均 11. 两宋时期,人口迅速增长,土地使用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加剧了土地用养的矛盾。对养 地投入需求的增加推动了长期租佃制的逐渐盛行。南宋时期农民逐渐拥有了土地的永佃 权,且可将租佃权在土地市场上交换转让。土地租佃制的发展( ) A. 减少了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 B. 消除了土地用养的矛盾 C. 强化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 D. 加剧了地主和农民矛盾 12. 明嘉靖、万历时,景德镇制瓷业出现“官搭民烧”现象,一部分产品已为供应市场而生 产。同时民窑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并且有许多民窑的主人和工人是来自外地的商人和无 业游民。这种变化反映出明代( ) A. 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B. 新的生产关系出现 C. 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D. 民间消费需求旺盛 13. 清初规定“机户不得逾百张,张纳税当五十金”,后江宁织造曹寅奏准取消限制,“自 此有力者畅所欲为,至道光间,遂有开五六百张机者”。这一政策调整( ) A. 导致手工工场的产生 B. 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C. 加速机器大工业到来 D. 有利于大生产者经营 14. 读表,中国市场金、银比价变化表反映了( ) 年份 1534 年 1580 年 1635 年 1751 年 比价 1:6.3 1:5.5 1:10 1:14.6 A. 政府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B. 明清两朝农民经济负担减轻 C. 中国传统农耕经济高度发达 D. 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15. 1685 年,康熙帝颁布《展海令》,允许人民出海经商。同时,清政府分别设粤、闽、浙、 江海关,对外贸易兴盛。许多官员把自己的资金委托信誉好的商人代理,以图稳健增值。 这反映了( ) A. 康熙帝全面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B. 官商勾结导致政府的腐败现象严重 C.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D. 清朝部分政府机构开始近代化 16. 下面是部分朝代南方与北方人口对比表(约)。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制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南北经济呈现出均衡发展的态势 B. 政策导向是人口变化的重要原因 C. 政治中心的南移推动了人口占比的根本变化 D. 人口比例变化体现了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趋势 17. 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着君臣、君民两个基本关系。(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 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 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这反映出( ) A. 孟子立论的基础是儒家的道德体 B. 在君臣关系上孟子与孔子的观 点截然不同 C. 在君民关系上孟子秉承了孔子“礼”的学说 D. 孟子用“民本主义”思想阐释 君臣关系 18. 《墨子·公孟》中举出儒家“足以丧天下”的诸多情形:坚持厚葬,父母死后实行三年之 丧,浪费了人民的财富和精力;强调音乐,造成同样后果;相信前定命运,造成人们懒 惰。这反映出( ) A. 儒家不受当政者重视的根源 B. 儒墨社会关注点存在差异 C. 墨家代表平民阶级的立场 D. 墨子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 19. 秦始皇焚书,只有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不在禁、焚之列,焚书之后又坑儒以警告天下,到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充分说明( ) A. 政治制度决定文化的命运 B. 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C. 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D. 主流文化被否定和限制 20.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受命于君,天意之所予也”,主张“屈民 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对其内涵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融合了黄老之学、法家主张,充满了迷信,没有多大价值 B. 新儒学从根本上摒弃了“为政以德”的先秦儒学民本思想 C. 强化君主专制的同时主张人君“行仁政以顺天道” D. “顺天命”与“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符合汉高祖的统治需要 21. 唐代前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涌现出一个影响政治的宫廷女性群 体,一些下层妇女承担赋税责任、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甚至结社聚会。这反映出当时( ) A. 封建伦理遭到严重破坏 B. 男外女内分工的突变 C. 社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D. 妇女地位的整体提高 22. 明代王艮在传承阳明心学的基础上,提出“百姓日用即是道”,认为“道”就存在于老百姓 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这反映了心学( ) A. 理论体系发生根本变化 B. 进一步得到民众的支持 C. 受到儒家民本思想影响 D. 开始出现平民化的趋势 23. 一位古代思想家提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对这一说 法理解正确的是( ) A. 作为明清之际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B. 否定君主专制,体现对民众的重视 C. 直接推动近代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D. 继承了前朝思想家的唯物主义思想24. 章太炎曾说:“船山(王夫之)学说为民族光复之源,近代倡义诸公,皆闻风而起者,水源木 本,端在于斯。”其原因是王夫之的学说( ) A. 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B. 冲击了宋明理学僵化体系 C. 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D. 为民主革命思想提供启示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3 题,共 52 分) 25. 材料一 《唐律疏议》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完成的法典,是唐律的典型代表。据《旧唐书·刑 法志》记载,唐太宗贞观年间有同州人房强,弟弟在岷州任统军,因为谋反伏诛;按照 当时的法律,房强应当因为连坐处死。太宗得知此案,怜悯其将死,于是对大臣们说:“因 为风俗教化未能博施,所以如今仍然需要刑典。这不是庶人的过错,怎么能因此滥施重 刑呢?这更显得君主不德。……怎么能不察其原本而一概加以诛罚呢,这违反了恤刑而 重人命的原则。”这对《唐律疏议》的修订产生了影响,如将原《贞观律·名例篇》中的“言 理切害”,更为“情理切害”。后来以其为代表的法律体系亦被宋元明清所继承,在东 亚被其他国家所接受。 ——陶舒亚《中国 法制史》等 《法学阶梯》是罗马法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期间(公元 527—公元 565 年)编写的一部法学教科书。书名取自罗马帝国鼎盛时期大法学家盖尤斯、 保罗,乌尔比安以及其他法学家弗洛伦丁和马其安的同名著作。简要阐明了法学原理, 如“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奴役是违背自然法的 (因为根据自然法,一切人生而自由)”。但《法学阶梯》随着罗马帝国的分治和西罗马 帝国的灭亡,逐渐湮没在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中,直到人类走出中世纪迈向近代时,其命 运又发生了变化。化。 ——摘编自徐国栋译 《法学阶梯》等 材料二 中国古代在自然济和专制统治环境下,不具备产生诸如自由、平等、权利、义 务等近代民法观念的条件,现今中国民法,是清朝末期从外国继受而来。甲午战败和庚 子事变后,清廷推行新政,1907 年设立修订法律馆,“参酌西洋法制”,起草民、刑各法 典。1908 年民法典起草正式开始…1910 年底,“大清民律草案”完成。辛亥革命后,北 洋政府在“大清民律草案”基础上继续主持起草民、刑法典,称为“第二次民律草案”。 1930 年,国民政府在此前民律基础上修订的《中华民国民法》颂布实施,此前,在清政 府、国民政府和列强续签商约时,提出废除领事裁判权,列强均以颁布民商法典、法治 完善为放弃该权的条件。件。 ——摘编自梁 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序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罗马法的立法思想,并指出它们产生的背景。 (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民法精神并归纳中国制定民法典的作用。(6 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 11 世纪后中国气候的显著变冷,中国的平均气温下降了 1℃。……持续的农业 开发,北方湖泊不断消亡,黄河泛滥的次数开始不断增多,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北方农业从此一蹶不振。气候变冷对于处于西、北部的游牧民族的打击特剐严重,草地出现 了沙化,绿洲也逐渐干涸,于是向南边定居农业民族的袭击与掠夺就成为自然反应。北方广 大地区的农民纷纷南迁,并铸就了中国人口和经济重心的南移。江南地主集团的崛起并成为改革的中坚。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派所提出的一些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改革措施,和以 司马光为代表的守旧派所持有的轻视工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这正是南、北商品经济发 展不同水平在政治上的一种反映。 ——摘编自尹伯成等著《公元 11 世纪后的气候变冷对宋以后经 济发展的动态影响》 材料二 中国经济在 19 世纪出现重大逆转,从 18 世纪的长期繁荣转入 19 世纪中期以后的 长期衰退,中国社会也出现了“19 世纪的危机”。这个逆转始于道光朝,因此被称为“道光萧 条”。导致这个萧条的原因很复杂,其中之一是 19 世纪初期全球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农业生产 条件的变化。自 1816 年起,北半球气候剧降,降水增加,江南处于全国市场的中心,遂成为 主要受害者。道光十三年夏,大雨从阴历二月开始下,一直下到九月,大雨引起严重水灾, 导致水稻绝收;道光二十三年,再遇大灾,松江棉花种植遭受沉重打击,农村棉纺织业濒临 破产。民困导致民变,经济衰退引起了社会动荡。 ——摘编自李伯重著《“道光萧条”与“癸未大 水”》 (1)据材料一,概括 11 世纪后中国气候显著变化是如何影响经济发展与政治变迁的。(8 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道光萧条”的主要原因,并说明气候变化与经济政治之 间的相互关系。(12 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各时期不同类型科技成果所占比重表(依据李思孟《科学技术史》制,部分) 朝代 北宋 南宋 明朝 清朝 理论类(%) 4 9 16 30 实验类(%) 12 10 3 1 技术类(%) 84 81 81 69 材料二 与西方人相比 ,中国古人很少思考那些与物质生产发展无关的抽象问题……李约瑟指 出,中国古代数学最大的缺点是缺少严格求证的思想。中国明代的李之藻曾致力于西方数学与 中国古算术的对比研究,他同样认为,中国古算术最为缺乏的就是西方那种完整的推理系统。此 乃尊崇实用理性的传统使然……古代中国注重功利,重政轻技的传统观念和社会环境只能孕育 出诸如农学、天文学、医学、算学等以实用理性为特质的科学形态。 ——夏国军《论中国古代科学的 特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两宋与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特征。(10 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哪些特质。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这些特质的原因。 (10 分) 2020 高三开学考答案和解析 1-5 BBCBA 6-10 BBCBD 11-15ADDCC 16-20 DACCC 21-24 CDBD 1.【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贵族政治的瓦解,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所述,春秋中叶楚国灭掉其北邻的若干小国后,将其改置为县,后来,晋、楚、秦等国在各自领地内设县,委任有军功者为其长官,这种县制的设立,打破了原有的贵族官位 的世袭制,表明贵族政治逐渐走向瓦解,B 项正确;春秋时期是分封制的崩溃时期,A 项表述 错误;春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尚未确立,C 项错误;D 项同材料信息不符。故选 B。 2.【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西周礼乐制度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调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解答】 A.本项所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故 A 错误。 B.依据材料“礼即不同等级的人之间的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差异,不得僭越”并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周公制定礼乐制度依此严格等级制度,维护西周的统治,稳定社会秩序,故 B 正确。 C.本项所述材料无体现,故 C 错误。 D.依据材料信息不足以得出“提倡以德治国”的结论,故 D 错误。 故选 B。 3.【答案】C 【解析】 略 4.【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对郡县制的出现和确立的基本知识有所掌握。 【解答】 A 郡县制在秦以前的战国时期已经存在,故 A 不符合题意。 B材料文字“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 安宁之术也”表明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其主张被秦王采纳,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故 B 正确。 C 采用分封制的表述与材料无关,故 C 不符合题意。 D 材料没有涉及战国是否实行郡县制的信息,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5.【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科举考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获取、解读概括材料信息及总结所学分析 问题的能力。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唐初的考试授官权力由吏部掌握,后来由吏部转入礼部, 考选与叙用分署执掌,说明通过礼部分割了吏部的权力,消除人才选用的弊端 ,故 A 项正 确。B,C,D 项与材料无关,应排除。科举制本身就扩大封建统治的基础,与这一改革关系不 大。这一改革没有涉及丞相权力变化,故 B,C,D 三项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 A 项。 6.【答案】B 【解析】 A 由材料“大事奏裁”可知 A 项是错误的. B 由材料“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巡按享有部分直接处理事情的分权, 此项是正确的.C 说法错误,题干中说的事大事必须要奏裁,小的事可以自己处理. D 由材料“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可知小的事可以自己处理,D 项说法是错误的. 故选 B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本题需学生正确理解题意,再结选项分析即可.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从中央(皇帝、君主)到地方的各级监察机构 形成单线垂直(单线联系、单线领导)的相对独立体系.这种以皇权为中心的监察体制确定 了监察与行政(包括中央、地方、甚至是基层)的相对独立与分离,中央、地方的监察机构 与政府机构的相对分离,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从而确保了监察权力的独立运作,监 察机构的上下一体,监察官员的高效行使权力. 7.【答案】B 【解析】 A 与题干无关,排除。 B 明成祖即位后,将都城由南京迁至北京,导致大运河的枢纽地位却经历了从丧失到重新确立 的过程,正确。 C 与题干无关,排除。 D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排除。 故选:B。 本题解题关键是从大运河枢纽地位的变化切入,结合明朝政治中心的变迁进行思考解答,需 要掌握明初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史实。 明朝初期,华北相对于江南的贫困相当明显。北京的营建使北方的生产和人口迅速恢复。但 是,作为一个巨大的消费城市,京师对物资的大量需求无法就近解决,必须依赖于大运河从 江南转输。因此在明清两朝,漕运均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地位。漕运的繁盛带动了运河沿线 市镇的发展,如扬州、临清和沧州等,进一步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 8.【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 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明中后期皇帝怠政,信任宦官,故出现宦官专权 的现象。由此可知,宦官的权力来自于皇帝的信任,这从侧面反映出皇权的至高无上,故 C 项正确;A BD 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故选 C。 9.【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小农经济之下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 能力和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从云梦竹简的材料来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谷物的收获 量就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说明古代中国农业相对发达,其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技 术的进步,即基于小农经济的农业精耕细作,故 B 项正确;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得益于生 产技术的发展,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不是古代中国农业相对发达的主要原因,故 A 项错误; 铁制农具的使用和推广是农业发达的前提,故 C 项错误;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是古 代中国农业相对发达的原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故 D 项错误。故选 B。 10.【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初地丁银和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 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清初直隶获鹿县八个甲丁银负担情 况”,结合图标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占田亩数多的负担丁银比重少,而占田亩数少的 负担丁银比重反而多,可以看出 D 项符合题意。A 项材料没有体现人头税在清初税制中是否重 要,没有和其他税种进行比较,故排除 A;B 项材料也没有体现人口剧增,人地矛盾尖锐,故 排除 B;C 项材料也没有体现土地兼并,只是列举的“获鹿县八个甲丁银负担情况”,故排除 C。由此分析,可以排除 ABC。故选 D。 11.【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租佃关系的发展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运用所学知识的 能力。 【解答】 A.租佃制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从长佃到永佃的发展,可以使农民更好地去协调用地与养地的 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甚至避免实行短期契约的分租制带来的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 故 A 正确。 B.土地租佃制的发展不能消除土地用养矛盾,故排除 B。 CD.农民长期甚至永久租种土地,并且可以转让租佃权,会使得农民对土地的使用自主性增强, 有利于弱化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也有利于缓解地主和农民矛盾,故不选 CD。 故选 A。 12.【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明代手工业的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与运用所学在解决问 题的能力。 【解答】 A.封建政府始终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松动不能体现出来,故 A 不符合题意。 B.雇佣关系的出现才表明出现新的生产关系,故 B 不符合题意。 C.材料体现不出”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故 C 不符合题意。 D.由于民窑产品本来就面向市场,因此从材料反映的官窑“一部分产品已为供应市场而生产” 和民窑数量不断增加来看,材料提现了明代手工业商品化程度提高,从另一个侧面再现了明 代民间消费需求旺盛,故 D 正确。 故选 D。 13.【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萌芽,要求具备对所学知识和材料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解答】 A.此项错误,材料的做法是导致手工工场的发展而不是产生,故排除 A。 B.“改变”一词绝对化,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B。 C.此项错误,机器工业是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生产方式,故排除 C。D.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清朝初年的时候,政府严格控制手工工场的规模,但是后来,免去了 这一控制,这说明这一转变有利于扩大生产者的经营,故 D 正确。 故选 D。 14.【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结合明清时期中国外贸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 A.明清时期仍然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故 A 错误。 B.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B。 C.中国黄金和白银的比价之所以逐渐的缩小,主要是由于中国明清时期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 长期保持顺差,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传统农耕经济长期高度发达,故 C 正 确。 D.该项的表述与题意相反,故排除 D。 故选 C。 15.【答案】C 【解析】 略 16.【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图表信息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解答】 A.从图表数据看,西汉时期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远远超过南方,故 A 错误。 B.这一时期人口变化的重要原因不是政策导向,而是安史之乱后,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 的结果,故 B 错误。 C.政治中心的南移不是根本因素,故 C 错误。 D.依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人口所占比例逐步提高且超过了半数——这说明 南方经济逐步发展并开始超越北方,这与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关,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后,经济 重心开始南移,所以人口比例变化体现了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趋势,故 D 正确。 故选 D。 17.【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了对孟子思想观点的掌握,要求具备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的能力。 【解答】A.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据材料“为民父母,行政不 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以父母论君民关系,故 A 正确。 B.材料中涉及的是君民关系,对君臣关系未涉及,故排除 B。 C.孔子的礼的观点是克己复礼,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保持社会秩序贵贱有序;孟子主张民 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两种观点存在差异,故排除 C。 D.孟子是用民本主义解释君民关系,而不是君臣关系,故排除 D。 故选 A。 18.【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坚持厚葬,父母死后实行三年之丧,浪费了人民的财富和精力;强调音乐,造成 同样后果;相信前定命运,造成人们懒惰”可知墨家反对厚葬,爱惜民力,代表了平民阶级 的立场,故 C 正确;根源、经世致用材料未体现,故 AD 错误;B 是表面现象,排除。故选 C。 19.【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焚书坑儒和汉代独尊儒术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 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A.秦汉政治制度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故 A 错误。 B.专制统治空前加强是在清代,故 B 错误。 C.根据题干“秦始皇焚书,只有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不在禁、焚之列,焚书之后又坑儒 以警告天下,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代焚书坑儒和汉代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质都是通过加强思想控制以加强君主专制。这说明文化成为政治权力 的附庸,故 C 正确。 D.儒学不是秦代主流思想,故 D 错误。 故选 C。 20.【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对材料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对 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解答】 A.材料中“受命于君,天意之所予也”,体现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有利于加强君主专 制,故排除 A。 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体现了董仲舒要求君主要施行仁政,以民为本,故排除 B。 C.材料中“受命于君,天意之所予也”,体现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有利于加强君主专 制;材料中“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体现了董仲舒要求君主要施行仁政,以民为本, 故 C 正确。    D.董仲舒是汉武帝时期的儒家大师,故排除 D。 故选 C。 21.【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旨在考查提取信息、阅读材料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 力。 【解答】 A.材料未体现伦理遭到严重破坏,故排除 A。 B.材料未体现男女分工问题,故排除 B。 C.据材料“涌现出一个影响政治的宫廷女性群体,一些下层妇女承担赋税责任、参与社会经 济活动,甚至结社聚会”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被削弱,社会风气也 较为开放,故才出现材料中的情景,故 C 符合题意。 D.该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D。 故选 C 。22.【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代王艮的思想和心学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解读材料信息和 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信息明确立意,然后联系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解答】A.“根本”表述过于绝对,故 A 错误; B.材料未体现民众对心学的态度,故 B 错误; C.民本思想是儒家固有的传统,故 C 错误; D.根据材料“百姓日用即是道”“‘道’就存在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 可知儒学主动走向民间,出现平民化趋势,故 D 正确。 故选 D。 23.【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旨在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不在一姓之兴亡,而 在万民之忧乐”可知,这表明了对君主专制的否定,注重以民为本,B 解读正确;明清之际的 进步思想没有成为主流思想,在当时影响力较小,A 表述错误,排除;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依 然属于传统儒学思想,推动近代民主革命发展的理论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排除 C;D 与题意 不符合,排除。故选 B。 24.【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王夫之学说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由材料“民族光复之源,近代倡义诸公,皆闻风而起者,水源木本,瑞在于斯”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王夫之的思想为近代民主政治和革命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故 D 符合题意;AC 两项所述与“王夫之的学说”不符,错误,排除;B 项所述材料无体现, 排除。故选 D。 25.【答案】【小题 1】思想:唐律:德主刑辅,礼法结合。罗马法:自然法思想(理性、正 义、自由、平等)。背景:唐律: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统治者“德政”意识浓厚;社会 相对安定,农业经济发达。罗马法:受古希腊人文精神影响;众多法学家对法律思想的研究 与发展;商品经济较为发达。 【小题 2】近代民法精神:自由与平等;维护私权利;权利与义务兼备。作用:提升中国人的 法律观念与权利意识;有利于民权民主思想的传播;有助于挽救民族危机,尽早收回国家主 权;有利于规范平等的社会秩序,推动中国法制建设的近代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罗马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与与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思想,依据材料“因为风俗教化未能博施,所以如今仍然需 要刑典。这不是庶人的过错,怎么能因此滥施重刑呢?这更显得君主不德。……怎么能不察其 原本而一概加以诛罚呢,这违反了恤刑而重人命的原则”可以得出唐律:德主刑辅,礼法结 合。罗马法:依据材料“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奴 役是违背自然法的(因为根据自然法,一切人生而自由)”可以得出自然法思想(理性、正 义、自由、平等)。第二小问背景;依据命题要求,结合以上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得出: 背景:唐律: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统治者“德政”意识浓厚;社会相对安定,农业经济 发达。罗马法:受古希腊人文精神影响;众多法学家对法律思想的研究与发展;商品经济较 为发达。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民法精神及其中国制定民法典作用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与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题民法精神:依据材料“中国古代在自然济和专制 统治环境下,不具备产生诸如自由、平等、权利、义务等近代民法观念的条件,现今中国民 法,是清朝末期从外国继受而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可以得出自由与平等;依据材料 “1908 年民法典起草正式开始…1910 年底,‘大清民律草案’完成”可以得出维护私权利;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权利与义务兼备。第二小问题作用:依据命题要求,结合以上 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提升中国人的法律观念与权利意识;有利于民权民主思想的 传播;有助于挽救民族危机,尽早收回国家主权;有利于规范平等的社会秩序,推动中国法 制建设的近代化。 26.【答案】(1)概括:北方农牧业衰落;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掠夺骚 扰;人口和经济中心南移;北宋政府内部改革派与保守势力的较量。 (2)原因:19 世纪初期气候变冷和降水增加;闭关锁国及重农抑商的政策的影响;列强对华 经济侵略;政治日益腐败,国力衰退;白银外流,银价上涨,农民负担增加等。关系:气候 变化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治乱兴衰产生重要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破坏,引发社会动 荡);社会经济政治活动对气候和环境也会产生积极和负面影响。 【解析】 (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气候变化与经济、政治发展、变迁的关系,考查学生解 读材料信息是能力。 【解答】根据材料信息“持续的农业开发,北方湖泊不断消亡,黄河泛滥的次数开始不断增 多,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北方农业从此一蹶不振”、“气候变冷对于处于西、北 部的游牧民族的打击特剐严重,草地出现了沙化,绿洲也逐渐干涸,于是向南边定居农业民 族的袭击与掠夺就成为自然反应”、“北方广大地区的农民纷纷南迁,并铸就了中国人口和 经济重心的南移”、“江南地主集团的崛起并成为改革的中坚。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派所 提出的一些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改革措施,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守旧派所持有的轻视工商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可概括得出 11 世纪后中国气候显著变化影响经济发展与政治变迁。 (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气候变化与经济政治关系,考查学生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问题的能力。 【解答】根据材料信息“19 世纪初期全球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农业生产条件的变化”。再结合 所学,可从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等角度,指出“道光萧条”的主要原因,再辩证的说明气 候变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气候变化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治乱兴衰产生重要 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破坏,引发社会动荡),社会经济政治活动对气候和环境也会产生 积极和负面影响。学生据此得出结论。 27.【答案】(1)特征:两宋与明清时期的技术类成果都占主导地位:明清时期的实验成果 减少:明清时期科技类、理论类成果比重上升。 (2)特质:注重实用理性;缺少严格求证的思想。原因: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儒家思想中 重政治、轻技艺观念的束缚;古代君主专制统治的阻碍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两宋与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特征,要求具备解读材料和分析 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一中表格不同类型科技成果所占比重,可以得出两宋与明清时期的技 术类成果都占主导地位;明清时期的实验成果减少;明清时期科技类、理论类成果比重上升。 (2)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具有的特质以及形成这些特质的原因,要求具备解析材料获取有 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中国古人很少思考那 些与物质生产发展无关的抽象问题”“中国古代数学最大的缺点是缺少严格求证的思想”可 以得出注重实用理性;缺少严格求证的思想。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二中的“古代中国注重功利, 重政轻技的传统观念和社会环境”以及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上来找原因,可以得出传 统小农经济的影响;儒家思想中重政治、轻技艺观念的束缚;古代君主专制统治的阻碍等。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