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考答案
1.D(A项,“雕版印刷、出版方式……奠定了基础”错误,原文第一段有“宋代奠定了我国书籍雕版的出版方式及雕版书籍的基本范式”,原文指出奠定基础的有两个方面,不包括“雕版印刷”。B项,“各领域”错误,原文第二段有“从作者、出版者、传播者、读者等多方面”,由此判断至少在雕版、印刷等方面文中没有明确指出文人是否参与。C项,“开始运用到商业方面”错误,原文第四段有“宋代形成了一门具有社会普遍价值的新型手工业生产领域——雕版印刷业”,这不能说明宋代之前的朝代就没有用雕版印刷书籍并贩卖雕版书籍的。D项,选项内容可以切分为“宋代注重平民化教育”“开拓书籍出版的社会空间”“书籍成为文化传播媒介”这三个片段,比对分析文本内容可以得出,D项内容符合文意)
2.D(D项,“总分总的结构”错误,文章采用的是“总分”的结构,最后一段是从城市繁荣的角度论述书籍出版的发展的,不是“概括城市作用”。)
3.B(B项,说法太绝对。文本第三段中的“不仅录取了大批人才……社会文化动力”,意思是人才选拔考试录取了大批人才,也在全国树立了学习与阅读的理念,但不能就此说“没有人才选拔考试,宋代就没有全国性的学习理念”。)
4.C(材料一指出:“有害垃圾,是指纳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且应当专门处置的废镍镉电池、废药品等废弃物。”C项中(用坏或用完的)的“生理盐水瓶”,首先其内残余的盐水对人与环境无害,其次“瓶”无论是玻璃还是塑料所制,都属于可回收物。故C项对“生理盐水瓶”归类有误。)
5.B(材料三指出:“日本形成了…宣传教育体系……同时还形成一个良好的垃圾分类管理的舆论环境,给公民以压力和动力……”说明其压力和动力不光来自政府、政策层面,也来自教育与舆论环境。选项对日本相关情况的表述片面。)
6.①优化分类标准,结合实际情况提供垃圾分类投放指导;②构建法律体系,出台具体而有效的配套奖励惩罚措施;③注重宣传教育,培养市民进行垃圾分类的意识与能力;④强化公民参与,压力与动力并行,培养市民行为习惯。 (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6分。)
7.C(“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倾向和个人情感”的说法有误。小说倒数第三段“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我”因那个奴颜婢膝的壮小伙而落泪,因街上“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而感动落泪,表现出了“我”的个人情感和思想倾向。)
8.①在“我”问他有什么新闻时,不轻易发笑的他笑了笑,他为自己能教训欺负小孩子的壮小伙而自豪,表明他天性善良。②他平时“最厌恶武侠小说”“我不要做什么武侠”,而当他看到壮小伙欺负小孩子时能有侠义之举,这凸显了他打抱不平、正义勇敢的形象。③他没有说“中国人没希望”也没喝末一碗茶,就走了,而平时“中国人是无望的”是他批评的结束语,这异于平常的言行既揭示了他敢怒敢干、关心国事的一面,又反映出他从懦弱、沉沦走向觉醒的精神变化。(每点2分,答出3点得6分。)
9.①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用人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使小说情节清晰紧凑。②刻画人物形象。张丙善良、勇敢、正义、从沉沦走向觉醒的市民形象,打小孩的壮小伙卑躬屈膝、欺压同胞的洋奴形象,通过“我”与张丙的对话得以凸显。③提升读者阅读体验。小说中人物的对话将真实情景再现,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④点明小说主题。小说结尾点出“五九”,借人物之口表现“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主题。(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6分。)
10.C
11.A(“孝廉”,是地方官向上级或中央推举人才,是一种由下往上推举人才为官的制度。)
12.C(不是窦太后下令杀害陈蕃,是曹节假传命令,王甫杀害了他。)
13.(1)送信的人假装请求见陈蕃,陈蕃发怒,把送信的人鞭打至死,获罪降为修武令。(诈:假装;坐:获罪;左:降职;句意2分)
(2)导致儿子们为害的原因,难道不是当地官吏贪污暴虐逼迫他们像这样造反的吗?(致令:导致;赤子:人民,这里指代前文儿子们;岂:难道;句意2分)
参考译文:
陈蕃字仲举,是汝南平舆人。陈蕃十五岁的时候,曾经悠闲地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蕃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怎么能在意一间房子呢?”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最初,在郡里做官,被推举为孝廉,授郎中。因母亲去世,辞官守丧。太尉李固上表荐举他,升为乐安太守。郡人周缪,高洁之人,前后郡守招请,不肯去,只有陈蕃能够招他去,陈蕃称他的字,不叫他的名。特别为他安放一张床,周璆离开时,就把床悬挂起来。大将军梁冀是威震天下的人,当时派人送信给陈蕃,请陈蕃办私事,送信的人不得见。送信的人假装请求见陈蕃,陈蕃发怒,把送信的人鞭打至死,获罪降为修武令。后升迁,被任为尚书。这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商议要派军队去讨伐,皇帝又下诏州郡,所有讨伐有功者都可以保举孝廉、茂才。陈蕃上疏说:“以前高祖创立大业,抚养百姓如同养育自己的儿子一样。现在二郡的老百姓都是皇上的儿子。导致儿子们为害的原因,难道不是当地官吏贪污暴虐逼迫他们像这样造反的吗?应该严厉责成三府,暗地考核州牧太守县令,如果有为政残害百姓的人,立即向朝廷揭发,另选清正贤明,能够宣扬法令,爱护百姓的人去代替他
们,这样可以不必烦劳国家的军队,却可以使所有的盗贼平息啊!”(陈藩)因为这件事得罪了皇帝身边的人,所以被下放到豫章郡担任太守。后升任大鸿胪,恰逢白马县令李云上疏直言劝谏,桓帝大为震怒,李云应被处死,陈蕃上书救李云,获罪被罢免回家。又被征任议郎,几天之后,升任光禄勋。永康元年(167),桓帝去世,窦太后执掌朝政,任命陈蕃为太傅并管理尚书事宜。当时刚遭国丧,还没有确定皇位继承人,各尚书害怕触怒朝中权臣,都假称有病不上朝办事。陈蕃写信责备他们说:“古人讲究节操,侍奉去世君主的态度如同他还活着一样。现在皇嗣还没有定下来,政事日益紧迫,诸君为什么抛弃国家的苦难不管,在家躺着体息呢?在义已经很亏缺了,哪能谈得上仁呢?”各位尚书惶惶恐怖,都去朝廷办公。灵帝即皇位后,窦太后再次下诏表彰陈蕃,封陈藩为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桓帝的乳母赵娆,早晚都在窦太后身边,中常侍曹节、王甫等同她勾结,讨好太后。太后信任他们,多次下诏令,给他们封爵授官。陈蕃常恨这帮人,决心消灭宦官。恰逢窦武也有谋划,陈蕃于是与窦武商量。因为事情泄露,曹节等人伪造太后的命令杀了窦武等人。陈蕃当时七十多岁,听说变乱发生,率领属官和学生八十余人,一起拔刀冲进承明门。王甫当时从宫里出来,于是命令速捕陈蕃,当日杀害了他。
14.C(全诗不见离别之情错误。)
15.①深厚的忧国忧民之情: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②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三、四两句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③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別之情。④对友人的劝勉,未来的担忧之情: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每点2分,答3点有分析即可满分)
16.(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略无慕艳意 (2)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3)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17.D(①第一空,“正式”指合乎一般公认的标准的,或合乎一定手续的。“郑重”指严肃认真。从语境来看,“正式”更能与后文的“发言”搭配,且与前文的“日常”构成对应关系。②第二空,“说服力”指说话者运用各种可能的技巧去说服受众的能力。“创造力”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说服力”合乎语境。③第三空,“历史长河”指源远流长的历史。“社会现实”指社会客观存在的情况。从前文的“纵观”和后文的“他们终能流芳千古”来看,此处选“历史长河”合乎语境。 ④第四空,“信服”指相信并佩服。“折服”有信服、佩服的意思,但相较而言,“折服”比“信服”的程度更深,而语境
中没有强调的意味,因而选“信服”更恰当。)
18.C(原句有两处语病:“引起共鸣、激荡人心”语序不合逻辑,“激荡人心”是前提,是个体的心理状态,“引起共鸣”是结果,是集体情感碰撞产生的效果,因而语序为“激荡人心、引起共鸣”更恰当;“……的原因,是由于……”句式杂糅,应改为“……的原因是……”。)
19.D(结合选文的中心话题和上下文语境来看,括号里的内容应该强调“语言”,A强调“行文”,C“既……又……”表并列关系,因而排除A和C;B、D两项都强调“语言”,而D项后一个分句是反问句,更有强调的意味,更具有感染力,因而D项最恰当。)
20.①有些先长叶后开花 ②植物的芽生长所需温度 ③生长所需温度比叶芽高
21.构图要素:这幅图片由古城楼、书籍的线条形式以及数字1903组成(2分)。
寓意:古城楼,代表学校有着多年的文化根基或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荆州(1分)。书籍的线条形式,代表学校是孕育人才、培养人才的地方(1分)。数字1903是指学校创建于1903年(1分)。
2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