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训练试卷(共30套)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训练试卷(共30套)》 共有 30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第九单元(A)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 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共 25 小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A.应采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 ) B.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使该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 C.相对湿度、年降水量等气候因素可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D.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有时甚至成为决定性因素 2.某种群的数量达到 K 值后,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B.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种群密度会处于波动中 D.种内斗争最激烈 3.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出生率受种群的遗传特性和环境的影响,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可使害虫的出生率下降 B.任何种群都是由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的,年龄金字塔可体现种群中各年龄组的个体数量在 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 C.种群的存活曲线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情况,以时间为横坐标、以存活个体数为纵坐 标绘制的 D.种群分布型是指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在种群密度相同的情况下,种群的分布型可 能相同 4.社鼠是主要生活在山地环境中的植食性鼠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社鼠的种群数量波动总是处在环境容纳量之下 B.社鼠与其天敌黄鼬的种群数量波动是同步的 C.极端的温度和湿度是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 D.在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社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呈指数增长 5.环保工作者对某草原野兔的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λ) 曲线,λ=t 年的种群数量/(t-1)年的种群数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第 1 年至第 3 年该种群的出生率相同 B.第 4 年中期至第 5 年中期,种群数量在增长 C.第 3 年末种群数量与第 5 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 D.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 6 年末达到 K 值 6.某生物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乙表示生物的种群数量呈指数形式增长 B.a~b 段,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不再发生变化 C.若该生物种群为农业害虫种群,则在 a 点时对其进行捕杀效果最好 D.若 b 点时环境发生变化,则形成丙曲线的环境更适合该生物种群生存 7.田鼠是主要生活在农田中的植食性鼠类,当田鼠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 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 B.人为地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 C.田鼠的种群数量总是在环境容纳量之下波动 D.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 0 时,其天敌黄鼬的增长速率可能小于 0 8.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在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时,常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进行调查 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不存在群落的空间结构 C.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 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 D.诱虫器中土壤和花盆壁之间留有一定空隙,是为了防止小动物逃走2 9.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B.土壤小动物对于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的辅助作用 C.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在近期其个体数量一定增多 D.水平方向上光照强度的不同会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 10.关于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水平结构与种群分布、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特点有关 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C.自然群落一般是向物种多样化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D.沙丘造林、退耕还湖等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11.以下关于生态系统构与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中存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B.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到生态系统 C.植食性动物一定是初级消费者,属第二营养级 D.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可能较低 12.下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共有 4 条食物链,鹰的最高营养级是第五营养级 B.该食物网只缺少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如果鹰的数量突然大量减少,则短时间内草的数量会减少 D.该食物网中鹰与蛇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和捕食 13.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 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 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 是( ) A.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B.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C.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D.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1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物质多级利用可以提高能量的转化效率 B.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能量输入与输出相对稳定 C.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流动渠道 D.通过兔子的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的能量属于兔子通过同化作用获得的能量的一部分 15.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 析,得出了如下数据(数字代表能量值,单位是 J/cm2·a),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只含有一条食物链 B.用于植食性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 62.8J/cm2·a C.“未利用”是指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后一个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D.肉食性动物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包含在上图箭头“微量”中 16.下列有关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 CO2 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 B.消费者不参与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 C.碳元素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群落 D.碳在生物群落中沿着食物链(网)进行流动 17.某河流因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导致蓝藻大量繁殖,“水华”频发。治理“水华”的常用 方法是人工打捞和大量投放化学杀藻剂。近年来,研究人员采用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关 系的方法,获得较好的治理效果。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加入化学杀藻剂可使物种的多样性增加 B.河流中动物和植物之间进行着能量和物质循环 C.大型挺水植物与蓝藻竞争资源可减少水华发生 D.蓝藻等植物可吸收污水中的有机物,并用于自身的光合作用3 18.萤火虫在夜晚是依据发光器官所发出的闪光来寻找配偶的。有一种萤火虫雄萤到处飞来 飞去,但严格地每隔 8 s 发光一次,雌萤则停歇在草叶上以发光相应答,每次发光间隔时间与雄萤 相同,但总是在雄萤发光后才发光。据研究,每一种萤火虫的发光频率都不相同,这极好地避免了 种间信号混淆和种间杂交。根据以上内容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萤火虫的发光属于行为信息 B.信息传递具有双向性 C.信息传递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D.萤火虫发光是由 ATP 水解导致的 1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食物链中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B.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升高,其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C.在农作物种植期间要及时除草、除虫,以免因竞争加剧而造成减产 D.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某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 20.有关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由于温度的限制,苔原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较低 B.流经苔原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 C.与热带雨林相比,苔原的条件利于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 D.与热带雨林相比,苔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低 21.下列关于草原生态系统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 B.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 C.草原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D.合理放牧可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B.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的能力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C.流经人工养殖鱼塘的总能量大于鱼塘内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之一是随意增加生物种类,改变其营养结构 23.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存环境破坏和外来物种的入侵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B.自然保护区有科研、旅游等功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D.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24.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水体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于陆地 B.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 C.臭氧层的破坏会引起人类免疫能力减退 D.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 CO2 分子吸收太阳直射到地球上的热量引起 25.下列关于全球人口动态与环境保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目前世界上人口数量已经接近地球环境容纳量 B.人类可通过降低出生率和提高死亡率,控制人口增长 C.人口动态变化应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 D.近现代以来人口的过度增长,源自发达国家不实行计划生育 二、非选择题(共 4 小题,除特别说明外,每空 2 分,共 50 分) 26.(10 分)生态学家高斯取相等数目的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用一种杆菌为饲料,放 在某个容器中进行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培养条件相同,且这两种草履虫都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 质。结果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 A 中,双小核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为 ______________ 型,大草履虫种群的增长速率在 第 8 天时比第 4 天时有所 __(填“增加”或“降低”)。图中的 K1_____________(填“>”、 “=”或“ K2。(2)根据图 B 可知,大草履虫和双小 核草履虫之间的竞争的结果可以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竞争还常表现为相 互抑制,如草原上的牛和羊。(3)老鹰白天活动,猫头鹰在夜间活动,二者的活动时间不同,食物 也不完全相同,故该林区猫头鹰和老鹰可以共存。 27.【答案】(1)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 a→ b→ c → d 种群基因频率不断发生改 变 (2)B t1 前 标志重捕法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解析】(1)群落的演替过程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是优 势取代。图甲分析,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每一个演替阶段 a→ b→ c → d 随着环 境的变化,生物都会发生进化,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分析图乙表示某野兔 迁入该地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可知,增长速率先增加到最大后减慢, 当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后,不再变化,符合 S 型增长曲线,是 B 图;野兔属于外来物种,过多容易 泛滥成灾,应该在 t1 时间前后控制其数量,t1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捕杀后野兔种群容易恢复;野 兔活动力较强,要调查该野兔种群密度,应采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一段时间内决定该种群数量波 动的直接原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与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数量。 28.【答案】(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捕食与竞争 1300 (2)性别比例 既控制了有害动物的数量,也减少了有毒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对环境的 污染和破坏 化学 【解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 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包含生态系统 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含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图中鹰捕食蛇,故两者有捕食的关系,同 时鹰和蛇竞争共同的食物鸟,故存在竞争关系。草→鸟;草→蝗虫→鸟,能量传递效率按照 20%计 算,如果鸟的食物 60%来自草,那么鸟增重 100g,需要草至少 100×60%÷20%+100×(1-60%) ÷20%÷20%=1300g。(2)利用性引诱剂捕杀雄性个体,使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衡,导致出生率降低, 种群密度下降,从而可以控制害虫种群的数量,降低了种群密度。此种方法的优点是既控制了有害 动物的数量,也减少了有毒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性引诱剂属于化学信息。 29.【答案】(1)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a (2)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未被利用 (3) A/D×100% (4)全部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所占比例等于重捕个体中已标记个体所占比例 【解析】(1)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草原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 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光能通过 a 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2)图 乙中,B 表示兔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其去向包括 C 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流向狼的能量, 还有一部分是未利用的能量。(3)牧草的同化量为 D,兔的同化量是 A,故二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 率为:A/D×100%。(4)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图甲中兔的种群密度时,若“M 表示初次捕获并标记 的个体数;n 表示重捕个体数;m 表示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N 表示种群密度”。由于全部个 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所占比例等于重捕个体中已标记个体所占比例,故 M/N=m/n。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