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中地理必修2全套练习(鲁教版15套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届高中地理必修2全套练习(鲁教版15套含答案)》 共有 15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单元过关检测(一) 人口与地理环境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下图是我国人口相关数据统计图。出生人口性别比为每出生100名女婴相对应的出生男婴数。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时期,我国人口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A.医疗卫生条件下降     B.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C.粮食供应缺口增大 D.老龄人口比重增大 ‎2.图示时期,我国(  )‎ A.人口总数先增加后减少 B.每年新增人口中男性多于女性 C.2010年与2011年新增人口数相同 D.2010年与2011年出生率相同 解析:1.D 2.B 第1题,图示后期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0.5‰,为现代型。该时期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现象,而老年人口的死亡率一般要高于其他年龄段人口,故同期人口死亡率上升主要是老龄人口比重大造成的。第2题,图中显示性别比为102以上,说明新出生人口中男性多于女性,故B项正确。图中总人口线持续上升,说明总人口一直在增长。‎ 读中国1982年、2010年人口数据统计表,完成3~5题。‎ 时间/年 人口总数/亿人 自然增长率/‰‎ 城市人口数/亿人 ‎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1982‎ ‎10.1‎ ‎15.7‎ ‎2.1‎ ‎4.9‎ ‎2010‎ ‎13.4‎ ‎5.7‎ ‎6.7‎ ‎8.9‎ ‎3.2010年中国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是(  )‎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C.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D.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4.1982年以来,影响中国农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因素 B.社会文化因素 C.政治因素 D.生态环境因素 ‎5.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有助于我国(  )‎ A.减少老年人口的数量 B.增加人口合理容量 C.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D.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解析:3.B 4.A 5.D 第3题,从表中看出,2010年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是现代型,人口增长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第4题,目前影响我国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为了寻求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第5题,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可以提高人口出生率,有利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下图示意上海各区县外来常住人口规模和增长变化情况。读图完成6~7题。‎ ‎6.下列有关图中所反映的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变化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心城区外来人口减少,周围郊区外来人口增加 B.上海外来人口规模呈波状递减 C.西、南部郊区外来人口增长快于东、北部郊区 D.上海外来人口增长幅度由中心城区向郊区递增 ‎7.上海外来常住人口规模的变化给中心城区带来的积极影响有(  )‎ A.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B.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C.缓解人地矛盾,减轻中心城区的环境压力 D.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 解析:6.C 7.C 第6题,由图可知,西、南部郊区外来人口增长的幅度大,而东、北部郊区外来人口增长的幅度小。中心城区外来人口有的地方增加,有的地方减少,周围郊区外来人口有增加,也有减少;上海外来人口规模呈波状递增;上海外来人口增长幅度由中心城区向郊区有增有减。第7题,中心城区外来人口规模在减少,利于缓解中心城区的人地矛盾。A、B项是对人口迁入地的积极影响,D项是对人口迁入地的不利影响。‎ 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比。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下图,完成8~9题。‎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8.“地广人稀”但耕地资源缺少的国家是(  )‎ A.加拿大 B.美国 C.埃及 D.印度 ‎9.根据中国、印度两国的统计数字,得出的结论为(  )‎ A.印度的人口压力较中国大 B.中国的人口压力较印度大 C.中国的人口压力与印度相当 D.中、印两国的人口压力都较小 解析:8.C 9.B 第8题,比较四国的人口算术密度和人口生理密度便可得出结论。第9题,由于中国人口生理密度大于印度,说明中国的人口压力大于印度。‎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读表完成10~11题。‎ 预测205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 约14亿~15亿 依农业资源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 约15亿~16亿 依粮食生产能力最多供养的人口数量 ‎15.1亿或16.6亿 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 约8亿~9亿 ‎10.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  )‎ A.约15亿~16亿 B.15.1亿或16.6亿 C.约8亿~9亿 D.约14亿~15亿 ‎11.下列不属于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是(  )‎ A.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地区开放程度 C.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 D.国家人口政策 解析:10.C 11.D 第10题,结合表格可以判断,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应是依小康消费水平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即约8亿~9亿。第11题,人口合理容量与资源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有关。‎ 二、综合题(共56分)‎ ‎12.阅读材料及全球人口增长预测示意图,回答问题。(32分) ‎ 人口统计学家预测称,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96亿。其中非洲大陆上的人口增长速度最快;印度人口将在2025年超过中国。‎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1)根据全球人口的增长趋势,在今后几年内,人口增长趋势呈现出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读图,在世界人口最多的5个国家中,A为______,该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是________;B为________,该国的人口主要集中于________。(12分)‎ ‎(3)依据图中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4分)(  )‎ A.新生人口增长率最大的大洲也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大的大洲 B.新生人口增长率最小的大洲也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小的大洲 C.各大洲新生人口增长率的排序与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排序相同 D.各大洲新生人口增长率的大小与其人口基数密切相关 ‎(4)人口统计学家指出,当今全球人口增长有两个特点:一是欧洲新增人口少;二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你认为欧洲与发展中国家各会产生怎样的人口问题,应对的措施分别是什么?(12分)‎ 解析:第(1)题,世界人口有增长的趋势,但在今后几年,增长的趋势会放缓。第(2)题,世界人口前五位的国家分别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第(3)题,由图可知,各大洲新生人口增长率的大小与其人口基数密切相关,各大洲新生人口增长率的排序与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排序不完全一致。第(4)题,欧洲新增人口少,会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也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要针对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对策。‎ 答案:(1)逐渐减慢 ‎(2)印度尼西亚 水稻 巴西 东部沿海(东南沿海)‎ ‎(3)D ‎(4)欧洲新增人口少,会出现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老龄化严重等人口问题;应适当鼓励生育、吸引迁入人口、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会引发粮食、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医疗卫生、教育、交通、住房、就业困难等问题;应大力提倡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13.图甲和图乙分别表示2011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产业和空间的转移(占总量比重),读图和表,完成下列问题。(24分)‎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2011年我国跨省人口流动的省区排名 流 出 省(市)‎ 四川 湖南 安徽 江西 河南 贵州 占总量比重/%‎ ‎16.1‎ ‎10.6‎ ‎10.6‎ ‎8.6‎ ‎8.3‎ ‎6.1‎ 流 入 省(市)‎ 广东 浙江 上海 江苏 北京 福建 占总量比重/%‎ ‎35.5‎ ‎8.9‎ ‎7.2‎ ‎5.6‎ ‎5.6‎ ‎5.6‎ ‎(1)据图分析2011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其原因。(10分)‎ ‎(2)据表分析2011年我国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间特征,并说明主要原因。(8分)‎ ‎(3)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对迁入地经济发展的有益影响主要有哪些?(6分)‎ 解析:第(1)题,读图甲可知,农村劳动力主要向第二(工业)、第三(餐饮业等)产业转移;读图乙可知,转移空间以乡镇内就地转化为主,同时向省外转移。第(2)题,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引起的,既有推力作用的影响,更有拉力作用的吸引。第(3)题,跨区域迁移的迁入地主要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人口迁入对工业化、城市化及产业优化等方面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答案:(1)从产业结构看,劳动力主要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经济效益高,吸引力强。从转移的空间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就地转化的同时大量向外流动或迁移;就地转化是因为离土不离乡,可同时兼顾农业生产活动;向外流动或迁移是因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2)主要由中西部省区流向东部沿海省区;从经济欠发达的省区流向经济发达的省区。主要是经济原因(或为了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生活环境等)。‎ ‎(3)推动工业化发展;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优化产业结构。‎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