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南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质检试卷(有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重庆南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质检试卷(有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重庆南开中学2019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时代之问”,属于国际关系的理念范畴。而国际法则是国家相互关系上行为的规范,是对国家之间的关系加以规范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体。理念引领方向,规则决定成效;规则服务于理念,而理念的落实也离不开规则。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先进性,需要放到国际法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加以考察。‎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的法律本质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顺应了时代要求。马克思指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国际法归根到底是由其所处时代国际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利益交融,命运与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各国同舟共济,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这要求国际法制度与时俱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正是契合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要求,指明了新时代国际法的方向与目标。‎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中华传统文化以整体和谐为最大特征,追求“天下大同”的理想。在国家间交往中,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兼相爱,交相利”,坚信“义利并举、以义为先”的原则,重视各国之间建立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平等互利的友好关系。在法治方面,也在很早就形成了一系列约束国家行为的规则和惯例。在这些规则及其背后的规则意识基础上,中国古代历经“止有‘际’而非‘国’的春秋战国和“止有‘国’而非‘际’”的王朝更迭,又在近代受到西方国际法的冲击和百年战争洗礼,逐渐形成了中国看待世界、看待自身的独特视角,这些都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文化源泉。‎ 从国际法自身发展的轨迹和逻辑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为国际法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新的价值目标。国际法在每个历史时期所反映的价值目标,体现的都是当时国际社会的价值追求,代表的是占优势地位的国家及其统治者的利益,这又归根到底决定于经济基础和国际分工的发展程度。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提出和倡导了一系列 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包括国家主权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国家平等原则等。但这些原则只适用于资产阶级“文明国家”之间,掩盖不了资本贪欲的野蛮扩张。两次世界大战后,和平成为国际社会最为关切的焦点问题。不使用武力、民族自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国际法原则和集体安全体制得以确立。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格局面临数百年未有之变局。世界日益成为地球村,和平与发展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追求,应对全球性挑战也越来越需要各国加强合作。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超越了旧的利益局限,为国际法指出了以人类为中心、以人类社会整体利益和共同的前途命运为依归的根本价值追求,反映了全人类的普遍愿望,使新时代中国国际法赢得了道义制高点。‎ ‎(徐宏《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际法》,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属于国际关系范畴,与规范国家相互关系的国际法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B. 国际法制度需要与时俱进,因为当今人类比任何时候更加需要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C. 17、18世纪的国际关系准则服务于资产阶级“文明国家”,这符合马克思对于国际法根源的判断。‎ D. 二战后,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追求,各国处理国际关系问题时逐渐超越了利益局限。‎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站在国际法发展的角度,从三个方面论证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先进性。‎ B. 文章列举中国历史上国家间的交往规则,论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 C. 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国际法的相互关系,再对此逐层论述。‎ D. 文章既回溯历史,又着眼未来;既有理论论据,又有事实论据,视野开阔,论证充分有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明了国际法的发展方向与目标,而国际法的走向又影响着这一思想落实的成效。‎ B. 古代中国重视各国间的互利、友好,可见中国古代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原则比17、18世纪西方倡导的更先进。‎ C. 凡是以人类为中心、以人类社会整体利益、共同的前途命运为依归的国际法观,都站在了道义的制高点上。‎ D.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参与世界新格局构建的责任担当。‎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选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属于国际关系范畴”错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一种“理念”而不是“国际关系”。C选项 “17、18世纪的国际关系准则” 以偏概全,原文为“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提出和倡导了一系列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这符合马克思对于国际法根源的判断”于文无据,马克思对法的根源做了判断,并未对国际法的根源做判断。D选项,时态错误,原文是“两次世界大战后,和平成为国际社会最为关切的焦点问题”,而当前,“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追求”;“超越了利益局限”错,没有超越。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选项“再对此逐层论述”错,后文没有逐层论述二者的关系。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B选项以偏概全。不能据“互利、友好”一点认为整体优于西方。故选B。‎ ‎【点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 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代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在参加河南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高度,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点部署、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2017年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紧扭住乡村振兴这个“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就能为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结构画上句号,为举世瞩目的中国梦写下惊叹号。‎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秉纲张目,执本末从,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才能把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做好做实。‎ ‎(摘编自《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河南日报》2019-03-15)‎ 材料二:‎ ‎2000-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及增长率 ‎(摘自《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研究与舆情分析报告》2018-02-09)‎ 材料三:‎ 近年来,新疆哈密市五堡镇坚持以乡村旅游引领乡村振兴,基本形成环境因乡村旅游更美丽、产业因乡村旅游更兴旺、百姓因乡村旅游更富裕的乡村振兴发展态势。‎ 近日,在伊州区五堡镇吐格曼博依村,一场中式面点培训课程正在村委会进行,这场培训是五堡镇为镇里旅游业发展培训后备餐饮人才。吐格曼博依村村民阿木提参加了这次培训。阿木提原是吐格曼博依村的贫困户,2016年五堡镇举办了首届桑葚节,大批外地游客蜂拥而至,吃饭、住宿都不能满足游客需求,阿木提由此找到了商机,开办起农家乐,第一年就盈利8万元,2018年收入达到10余万元。‎ 旅游业发展也促进了五堡镇生活环境的改变。为了吸引游客,改善公共服务设施,五堡镇加大公厕等公共设施建设,并制定各项制度改善乡村卫生环境。如今,走进五堡镇,现代感十足的街道,整洁美观的院落,美丽的新农村景象跃然眼中,吸引了八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摘编自《乡村旅游引领乡村振兴》,央广网2019—03-17)‎ 材料四:‎ ‎2018年10月12日,四川美术学院成立艺术与乡村研究院。该研究院下设乡村建筑与环境研创中心、艺术与社会创新中心,将以具体实践案例和项目为载体,积极促进理论和研创成果落地,以艺术实践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美术学院整合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新媒介美术创作实验室、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西部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重庆市高校创新工程中心等校内外资源,成立艺术与乡村研究院,汇聚中外艺术与乡村研究人才,构建跨学科的学术团队,搭建跨文化的学术平台,开展在地性的学术探讨。‎ 长期以来,学校在乡村民居营建、乡村风貌改造、乡村文化生态调查、当代艺术走入乡村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摘编自《植根乡土振兴乡村四川美术学院成立重庆首个艺术与乡村研究院》中新网重庆新闻2018年10月12日)‎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2000年到2016年,不管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总体上都呈逐年递增的态势,这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吻合。‎ B. 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相比城镇居民有很大的差距,而且,从2000‎ 年至2016年这种差距还在不断加大。‎ C. 2004年至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大多数年份高于城镇,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这些年农村经济的发展形势较好。‎ D. 2013年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持续回落,农村经济发展受阻,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国家为了扭转这样的局面专门提出的。‎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就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秉纲张目,统筹谋划,科学推进。‎ B. 乡村振兴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等方面的全面振兴,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和政策体系是必要的制度保障。‎ C. 新疆哈密市五堡镇环境美丽,产业兴旺,百姓富裕,使得五堡镇的乡村旅游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D. 乡村民居营建、乡村风貌改造、乡村文化生态调查等方面的案例和项目,是艺术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的积极探索。‎ ‎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哪些方面共同努力?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述各方面所起的作用。‎ ‎【答案】4. D 5. C ‎ ‎6. ①国家层面:制定政策,统筹谋划;②乡村层面:积极寻找有特色的乡村振兴途径;③社会力量:发挥自身优势,以多种形式助力乡村振兴。‎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D选项“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持续回落,农村经济发展受阻,乡村振兴战略”错误,根据原文“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就能为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结构画上句号,为举世瞩目的中国梦写下惊叹号。”可知,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而不是“扭转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持续回落,农村经济发展受阻”,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 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C选项因果关系倒置,“使得五堡镇的乡村旅游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错误,根据原文“基本形成环境因乡村旅游更美丽、产业因乡村旅游更兴旺、百姓因乡村旅游更富裕的乡村振兴发展态势。”可知,“乡村旅游”是原因。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由原文“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秉纲张目,执本末从,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才能把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做好做实。”可知,国家应制定政策,统筹谋划;由原文“2016年五堡镇举办了首届桑葚节,大批外地游客蜂拥而至,吃饭、住宿都不能满足游客需求,阿木提由此找到了商机,开办起农家乐”可知乡村应积极寻找有特色的乡村振兴途径;由原文“研究院下设乡村建筑与环境研创中心、艺术与社会创新中心,将以具体实践案例和项目为载体,积极促进理论和研创成果落地,以艺术实践助力乡村振兴。”可知社会力量应发挥自身优势,以多种形式助力乡村振兴。‎ ‎【点睛】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首先浏览选项标敏感点,敏感点就是题干要求的“内容”“艺术特色”等。其次回归原文找对应句,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句,筛选信息类要注意是否改变了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据。最后排除定答案,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拣麦穗 ‎ 张洁 当我刚刚能够歪歪咧咧地提着一个篮子跑路的时候,我就跟在大姐姐身后拣麦穗了。‎ 有一天,二姨看着我那盛着稀稀拉拉几个麦穗的篮子说:“看看,我家大雁也会拣麦穗了。”然后,她又戏谑地问我:“大雁,告诉二姨,你拣麦穗做哈?”我大言不惭地说:“我要备嫁妆哩!”二姨贼眉贼眼地笑了,还向围在我们周围的姑娘、婆姨们眨了眨她那双不大 的眼睛:“你要嫁谁嘛!”‎ 是呀,我要嫁谁呢?我忽然想起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我说:“我要嫁那个卖灶糖的老汉!”她们全都放声大笑,像一群鸭子一样嘠嘎地叫着。‎ 笑啥嘛!我生气了。难道做我的男人,他有什么不体面的地方吗?‎ 卖灶糖的老汉有多大年纪了?我不知道。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那些皱纹,给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 我的话,很快就传进了他的耳朵。那天,他挑着担子来到我们村,见到我就乐了。说:“娃呀,你要给我做媳妇吗?”“对呀!”他张着大嘴笑了,露出了一嘴的黄牙。他那长在半个葫芦样的头上的白发,也随着笑声一齐抖动着。‎ ‎“你为啥要给我做媳妇呢?”‎ ‎“我要天天吃灶糖哩!”‎ 他把旱烟锅子朝鞋底上磕着:“娃呀,你太小哩。”‎ 你等我长大嘛!”‎ 他摸着我的头顶说:“不等你长大,我可该进土啦。”‎ 听了他的话,我着急了。他要是死了,那可咋办呢?我那淡淡的眉毛,在满是金黄色的茸毛的脑门上,拧成了疙瘩。我的脸也皱巴得像个核桃。他赶紧拿块灶糖塞进了我的手里看着那块灶糖,我又咧着嘴笑了:“你别死啊,等着我长大。”‎ 他又乐了。答应着我:“我等你长大。”‎ ‎“你家住哪哒呢?‎ ‎“这担子就是我的家,走到哪哒,就歇在哪哒!”‎ 我犯愁了:“等我长大,去哪哒寻你呀!”‎ ‎“你莫愁,等你长大,我来接你!”‎ 这以后,每逢经过我们村子,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我,还乐呵呵地对我说:“看看我的小媳妇来呀!”我呢,也学着大姑娘的样子要我娘找块碎布,给我剪了个烟荷包,还让我娘在布上描了花。‎ 我缝呀,绣呀……烟荷包缝好了,我娘笑得个前仰后合,说那不是烟荷包,皱皱巴巴,倒像个猪肚子。我让我娘给我收了起来,我说了,等我出嫁的时候,我要送给我男人。‎ 我渐渐地长大了。到了知道认真地拣麦穗的年龄了。懂得了我说过的那些个话,都是让人害臊的话。卖灶糖的老汉也不再开那玩笑了。不过他还是常带些小礼物给我。我知道,他真疼我呢。‎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倒真是越来越依恋他,每逢他经过我们村子,我都会送他好远。‎ 有一年,过腊八的前一天,我约摸着卖灶糖的老汉,那一天该会经过我们村。我站在村口上一棵已经落尽叶子的柿子树下,朝沟底下的那条大路上望着,等着。那棵柿子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树梢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 路上来了一个挑担子的人。走近一看,担子上挑的也是灶糖,人可不是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我向他打听卖灶糖的老汉,他告诉我,卖灶糖的老汉老去了。‎ 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可是我却哭了,哭得很伤心。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 后来,我常想,他为什么疼爱我呢?无非我是一个贪吃的,因为生得极其丑陋而又没人疼爱的小女孩吧?‎ 等我长大以后,我总感到除了母亲以外,再也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通过“贼眉鼠眼”“眨了眨她那双不大眼睛”“像一群鸭子一样嘎嘎地叫”等语句,含蓄地嘲讽了好事、爱逗乐的二姨。‎ B. 小时候的“我”扬言要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只不过是想天天吃到美味的灶糖,令人捧腹的言行很符合孩子幼稚天真的特点。‎ C. 文章语言口语化,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你拣麦穗做哈”“婆姨”“你家住哪哒呢”等,亲切自然,鲜活真实。‎ D. 文章卒章显志,表达了对美好童年时光的怀念,凸显了老人“朴素地疼爱”的珍贵价值,也隐含着生命孤独的淡淡哀愁。‎ ‎8. 文章两次提到柿子树上的小火柿子,有何用意?‎ ‎9. 文章标题为“拣麦穗”,但文章主体在讲述“我”与“老汉”的故事。这样设置是否文不对题?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7. A 8. ①第一次突出小火柿子生命力的顽强,表现“我”等待“老汉”时对“老汉”健康平安的祈盼;②第二次以“孤零零”突出听闻老人去世消息后的伤感失落,以“喜盈盈”反衬“我”的悲痛;③两次对小火柿子的描写,都表现出“我”对“老汉”的依恋、‎ 关切;④用鲜艳的意象表现朴素的人情美,让人印象深刻。 ‎ ‎9. 不矛盾。①文章开篇以“拣麦穗”的玩笑话引出“我”和老汉的故事,使行文更为自然、流畅;②从开篇跟着大姐姐拣麦穗到后文“认真地拣麦穗”的年龄变化,暗示了“我”和老汉的感情越加深厚;③麦穗是苦难年代的珍贵之物,象征着“我”和老汉之间的质朴、真诚的关爱,拣麦穗实则是珍藏美好的人情;④以“拣麦穗”为题来表现我与老汉交往中的美好人情,意蕴深厚,耐人回味。‎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A选项“含蓄地嘲讽了好事、爱逗乐的二姨。”错误,没有嘲讽,更没有“含蓄”嘲讽,而是表现二姨的爽朗、风趣、活泼;二姨也非好事。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物象作用的能力。小说中物象的基本作用有:①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③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分析物象的作用,首先要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物象的作用,其次要注意物象出现的位置,尤其是反复出现的位置,要结合上下文来分析。由原文“那棵柿子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树梢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可知小火柿子生命力的顽强,表现“我”等待“老汉”时对“老汉”健康平安的祈盼;由句子“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可知听闻老人去世消息后的伤感失落,以“喜盈盈”反衬“我”的悲痛;两次对小火柿子的描写,都表现出“我”对“老汉”的依恋、关切。‎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标题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主旨看,是否寄托情感,深化主题。其次要结合结构看,重点看首尾段,看它们与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一般而言,题目具有统领全文、贯穿全文、担当线索的作用。然后结合情节看,标题是否有概括故事情节、铺开情节呼应细节的作用。还要结合人物看,明确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看标题与人物形象、性格或命运之 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以此来看题目是不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达有具体的作用。最后要结合标题本身的效果看,对读者而言,该标题是否新颖精妙,吸引读者。首先要做出判断:不矛盾。然后从结构方面看,由“拣麦穗”的玩笑话引出故事,具有线索的作用,该标题是否新颖精妙,吸引读者。从人物方面看,暗示了“我”和老汉的感情越加深厚;主旨方面,“拣麦穗”实则是珍藏美好的人情。‎ ‎【点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等。选择标题作为探究点是命题者的偏好。常见的探究方式有三种:一是侧重标题内容的意蕴探究,二是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三是拟标题的意图。无论是哪种,都要关注两方面:一是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是标题与文本(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的联系,或就一个角度谈深谈透,或多角度多层次切入。‎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绛,字深之,赵郡赞皇人也。拜监察御史,充翰林学士,迁本司郎中、知制诰。皆不离内职,孜孜以匡谏为已任。宪宗即位,叛臣李锜胆兵于浙右。锜既诛,朝廷将辇其所没家财。绛上言曰:“李锜凶狡叛戾,僭侈诛求,刻剥六州之人,积成一道之苦。今辇运钱帛,非所谓式遏乱略,惠绥困穷。伏望天慈,并赐本道,代贫下户今年租税。”宪宗嘉之。绛后因浴堂北廊奏对,极论中官纵恣、方镇进献之事。宪宗怒,绛前论不已曰:“中官威福太盛,上损圣朝,臣所以不敢不论耳。”宪宗见其诚切,改容慰喻之曰:“真忠正诚节之臣也。他日南面,亦须如此。”乃授中书舍人。帝亲为绛择良笏赐之。前后朝臣裴武、白居易等,或为奸人所排陷,特加贬黜;降每以密疏申论,皆获宽宥。其秋,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死,其子怀谏幼弱,军中立其大将田兴,使主军事,兴卒以六州之地归命。其经始营创,皆绛之谋也。宝历初,入为尚书左仆射。昭议节度使刘悟卒,遗表请以子从谏嗣袭将吏诣阙论请绛密奏请速除近泽潞四面将帅一人以充节度令倍程赴镇使从谏未及拒命新使已到所谓疾雷不及掩耳时宰相李逢吉已受从谏赂,请以从谏留后,不能用绛言。绛以直道进退,闻望倾于一时。然刚肠嫉恶,贤不肖太分,以此为非正之徒所忌。出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三年冬,南蛮寇西蜀,诏征赴援。绛于本道募兵千人赴蜀;及中路,蛮军已退,所募皆还。四年二月十日,绛晨兴视事,召募卒,以诏旨喻而遣之,仍给以廪麦,皆怏怏而退。监军使杨叔元贪财怙宠,怨绛不奉己,乃因募卒赏薄,众辞之际,以言激之。募卒因监军之言,怒气益甚,乃噪聚趋 府,劫库兵以入使衙。绛方与宾僚会宴,不及设备。闻乱北走登陴,衙将王景延力战以御之。兵折矢穷,景延死。绛乃为乱兵所害,时年六十七。绛初登陴,左右请绛缒城,可以避免,绛不从。‎ ‎(节选自《旧唐书·李绛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遗表请以子从谏嗣袭/将吏诣阙论请/绛密奏请速除近泽潞四面将帅一人/以充节度令倍程赴镇使/从谏未及拒命/新使已到/所谓疾雷不及掩耳/‎ B. 遗表请以子从谏嗣袭/将吏诣阙论请/绛密奏请速除近泽潞四面将帅一人/以充节度/令倍程赴镇/使从谏未及拒命/新使已到/所谓疾雷不及掩耳/‎ C. 遗表请以子从谏嗣袭/将吏诣阙论请绛密奏/请速除近泽潞四面将帅一人/以充节度/令倍程赴镇/使从谏未及拒命/新使已到/所谓疾雷不及掩耳/‎ D. 遗表请以子从谏嗣袭/将吏诣阙论请绛密奏/请速除近泽潞四面将帅一人/以充节度/令倍程赴镇使/从谏未及拒命/新使已到/所谓疾雷不及掩耳/‎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知制诰,官名,掌管草拟诏令;诰,古代帝王对臣子的命令或帝王任命、封赠的文书。‎ B. 南面,古代朝堂上君王坐北朝南,大臣位于南面跪拜奏事,故用“南面”指大臣上朝。‎ C. 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按品级分别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D. 道,古代行政区划名;唐代的道初为监察区,后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绛尽心国事,关注民生。李锜被诛后,朝廷打算运走其被没收的家财;李绛认为这不是遏制叛乱、安抚困穷的做法,主张将钱帛留下,代替贫苦民户的租税。‎ B. 李绛忠诚刚直,尽心匡谏。他曾极力抨击中官放纵恣肆、方镇奉迎进献之事;有朝臣被奸人排挤、陷害而贬黜时,他每每秘密奏疏为之辩诉,都使其得到宽恕对待。‎ C. 李绛善于谋略,颇有才干。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死后,军中立大将田兴掌管军事,田兴最终以六州之地归顺朝廷而没有叛乱,这与李绛的经营谋划密不可分。‎ D. 李绛遭遇兵变,以身殉职。西蜀遭南蛮入侵,他募兵前往增援,后蛮军退却,他奉诏遣散募兵,监军使杨叔元趁机挑动募兵作乱,他拒不答应乱兵要求而遇害。‎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刚肠嫉恶,贤不肖太分,以此为非正之徒所忌。‎ ‎(2)募卒因监军之言,怒气益甚,乃噪聚趋府,劫库兵以入使衙。‎ ‎【答案】10. B 11. B 12. D ‎ ‎13. (1)然而内心刚直痛恨邪恶,对待贤能的人与不贤能的人态度太分明,因此被邪恶的人忌恨。‎ ‎(2)招募的士兵因为监军的话,怒气更加旺盛,于是喧噪聚集涌向府库,抢夺府库中兵器冲进节度使衙门。‎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将吏诣阙论请”的意思是将吏们抵宫门奏请,所以“请”后断句,排除选项CD,“以充节度令倍程赴镇使”的意思是“充任节度使,令其兼程赴镇”故,“令”前断句,所以排除选项A,故选B。‎ 句子翻译:昭义节度使划悟去世,临终留表请求让其子刘从谏承袭官职,将吏们抵宫门奏请。李绛秘密奏请立即任命靠近泽路四方的将帅一人,充任节度使,令其兼程赴镇,使刘从谏来不及抵拒诏命,新使已到,所谓迅雷不及掩耳。‎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选项,将南面理解为“大臣上朝”错;“大臣位于南面跪拜奏事,故用‘南面’指大臣上朝”,因果错。南面,即面南,天子、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南面而坐。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D选项无中生有,“他拒不答应乱兵要求而遇害”于文无据,原文既看不出乱兵提要求,也看不出他没有答应要求,只说不愿缒城逃跑而遇难。故选D。‎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1)嫉:痛恨。不肖:不贤能的人。为……所,表被动。(2)募:招募。益:更加。趋:涌向。‎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李降字深之,赵郡赞皇人。拜监察御史,以本官充任翰林学士,升本司郎中、知制诰。均未离朝任职,勤勉不息以匡救劝谏为己任。宪宗即位时,叛臣李锜聚兵于浙右。李锜被诛后,朝廷将发车运取其被没收的家财,李降上言道:“李锜凶顽狡诈背叛朝廷,僭越放纵勒索百姓,剥夺六州之人,积成一道之苦。现在辇运钱帛,就不是什么制叛乱、安抚困穷了。伏望圣慈,将没收之钱帛一并赐予本道,顶替贫苦民户今年租税。”宪宗嘉许他。后来李绛因在浴堂北廊奏对,极力抨击中官放纵恣肆、方镇奉迎进献之事,宪宗恼怒,李绛上前辩说不已,道:“他们作威作福太甚,上损盛朝,所以臣不敢不论奏。宪宗见他十分诚挚,缓和了脸色抚慰他道:“真正是忠诚守节之臣哪。他日为众官之长,亦须如此。”于是授以中书舍人。皇上亲自为李绛择一良笏赐给他。前后朝臣裴武、白居易等,往往被奸人排斥陷害,朝廷特意加以贬黜。李绛每每以秘密奏疏为之辩诉,皆获宽故。那年秋天,魏博节度使回季安死,其子田怀谏年幼力弱,军中立其大将田兴,让他主持军事,田兴最终以六州之地归顺朝廷。此事经营策划,皆出于李绛之计谋。宝历初,入朝任尚书右仆射。二年九月,昭义节度使划悟去世,临终留表请求让其子刘从谏承袭官职,将吏们抵宫门奏请。李绛秘密奏请立即任命 靠近泽路四方的将帅一人,充任节度使,令其兼程赴镇,使刘从谏来不及抵拒诏命,新使已到,所谓迅雷不及掩耳。但此时字相李逢言已受刘从谏贿略,皆奏请让刘从谏为节度使留后,故皇上不能采纳李绛之主张。李绛进退仕途均奉行正道,一时名望颇大。然而内心刚直痛恨邪恶,对待贤能的人与不贤能的人态度太分明,因此被恶的人忌恨。出任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三年冬,南蛮进犯西蜀,李绛奉诏赴西蜀救援。李绛在本道招募兵卒千人赴蜀,行至中途,蛮军已退,所募兵卒皆返回,大和四年二月十日,李绛晨起理事,召集募卒,说根据诏令遣返他们,依例发给粮饷,募卒一个个快快而退。监军使杨叔元贪财恃宠,怨恨李绛不奉敬自已,于是趁募卒嫌赏赐微薄,众口喧壤之际,用言辞刺激他们。招募的士兵因为监军的话,怒气更加旺盛,于是喧嗓聚集涌向府库,抢夺府库中兵器冲进节度使衙门。李绛正与暮僚会宴,来不及防备。听说叛乱立即朝北奔逃登上女墙,衙将三景延力战以抵御乱兵。兵刃折断箭支用尽,王景延战死,李绛亦遭乱兵杀害,时年六十七。李绛刚登上女墙时,左右将校请他缒城出走,可以避免凶祸,李绛不从。‎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贼退示官吏①(节选) 元结 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 注:①代宗广德元年,蛮族盗贼攻入道州,把城内的财物几乎抢劫一空才离开。第二年,盗贼又攻破永州和邵州,不再进犯道州的边境而退。此时元结任道州刺史。‎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田租赋税有固定期限,日上三竿还能安稳酣眠,写出了诗人一身轻松、尽享隐逸之乐的状态。‎ B. 第七、八两句写道州城池太小,老百姓贫苦不堪,连贼人都对他们怀有同情之心,无意洗劫。‎ C. “迫之如火煎”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眼见百姓陷入走投无路的境地而心急如焚的心理状 态。‎ D. 诗人想辞官归隐,与一般隐逸者向往田园山水志趣不同,更多的是对官府横征暴敛的抗议。‎ ‎15. 这首诗多处使用对比手法,请举三例加以赏析。‎ ‎【答案】14. C 15. ①昔日“井税有常期”和如今“迫之如火煎”对比,突出了官吏的横征暴敛;②“城小贼不屠”与官吏“迫之如火煎”对比,突出官不如贼,暴虐无度;③官府横征暴敛和诗人宁愿辞官归隐对比,突出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④昔日的太平与现在的纷然对比,突出时局的动乱;⑤过去的诗人尽享山林之乐,而现在的诗人备受为官之苦,突出对官府横征暴敛的不满。‎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C选项“直抒胸臆”错,该句指陈实事,描写了官府横征暴敛、陷民于水火的情景。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先指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再结合诗句说明修辞手法是怎样运用的,最后指出该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昔日田租赋税有个固定期限,如今催赋逼税恰如火烧油煎,对比中突出了官吏的横征暴敛;县城太小蛮夷无意洗劫与如今催赋逼税恰如火烧油煎的对比突出官不如贼,暴虐无度;表达了诗人对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官府横征暴敛的不满。‎ ‎【点睛】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手法法并具体解说,二是说明其表达效果。此类试题所涉及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顶真、设问、反问等。高考题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做具体分析,而不能只就共性泛泛而谈。‎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小石潭记》中远见西南方的溪水“___________”,时隐时现;溪水两岸的地势“__________”,看不见源头。‎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采用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 ‎(3)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以反问的语气指出从师而学的标准是“道”而与年龄无关。‎ ‎【答案】 (1). 斗折蛇行 (2). 犬牙差互 (3). 风急天高猿啸哀 (4). 渚清沙白鸟飞回 (5). 吾师道也 (6).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属于情境型默写题,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折”“差”“啸”“渚”“庸”。‎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 ,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社会等方面的独特认识。( ),这一体系筑基于中国的哲学,得益于中国汉字反映的思维方式,基本特点是不以模拟再现客观世界为根本追求,而是以实现个体的精神超越和群体精神的有序和谐为终极关怀。其独具特色的笔墨语言,与客观现实 ,立足视觉又超越视觉,讲求绘画性又更重视文化性,在“似与不似之间”追求犹如诗歌中 般的神韵。使用的宣纸、水墨、毛笔等绘画工具非常敏感,能将宇宙万物和内心波澜的精微处表现得 。在精神失衡、物欲高涨的后工业社会,富有写意精神的传统中国画,对于实现人类对艺术的人文关怀,具有大可发扬的超前价值。‎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独树一帜 不即不离 羚羊挂角 恰到好处 B. 独树一帜 形影不离 萧然物外 恰到好处 C. 别具一格 不即不离 萧然物外 恰如其分 D. 别具一格 形影不离 羚羊挂角 恰如其分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不断演进中,传统中国画既保持了传统基因,又吸取了异质文化的因素,写意美学体系完整 B. 传统中国画在不断演进中,保持传统基因并吸取异质文化的因素,形成了完整的写意美学体系 C. 写意美学体系是传统中国画在不断演进中,保持传统基因、吸取异质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 D. 传统中国画在不断演进中形成了完整写意美学体系,保持了传统基因,吸取了异质文化因素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富有写意精神的传统中国画,在精神失衡、物欲高涨的后工业社会,对于实现艺术对人类的人文关怀 B. 在物欲高涨、精神失衡的后工业社会,富有写意精神的传统中国画,对于实现人类对艺术的人文关怀 C. 富有写意精神的传统中国画,在物欲高涨精神失衡的后工业社会,对于实现艺术对人类的人文关怀 D. 在精神失衡、物欲高涨的后工业社会,传统中国画具有了写意精神,对于实现艺术对人类的人文关怀 ‎【答案】17. A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另有一种风格。根据语境可知此处是在说“传统中国画”: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自成一家的意思,所以相较而言,“独树一帜”更恰当。形影不离:像形体和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形容彼此关系密切,经常在一起。不即不离:对人或事物保持一定距离,不亲近,也不疏远。根据后文“立足视觉又超越视觉”判断,此处的语境为保持一定距离,不亲近,也不疏远,所以应该用“不即不离”。萧然物外:形容极为超脱,不为俗情杂务所烦扰,对象是人。羚羊挂角:羚羊夜宿,挂角于树,脚不着地,以避祸患。旧时多比喻诗的意境超脱。此处修饰的对象为“神韵”,所以应该用成语“羚羊挂角”。恰到好处:正好达到适当的地步。恰如其分:说话或办事正合 分寸。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传统中国画”承前,“完整的写意美学体系”与后文“这一体系”关联更紧密。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A选项语序不当,“精神失衡、物欲高涨”错误,先“物欲高涨”后“精神失衡”;B选项主客颠倒,“人类对艺木的人文关怀”错误,应该是“艺术”对人类的人文关怀。D项“在精神失衡、物欲高涨的后工业社会,传统中国画具有了写意精神”,不合逻辑。故选C。‎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从下列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为“学习”下定义。(不超过45字)‎ ‎①学习和本能不同。许多低级动物因为本能也能表现出较为复杂的行为模式,而学习则由经验引起行为变化。‎ ‎②有的运动员通过服用兴奋剂提高成绩,但这只是暂时性的行为变化,不是因学习引起的。学习者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比较持久。‎ ‎③学习作为一种获取经验的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 ‎【答案】学习是人们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引起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的方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下定义的能力。下定义的基本“公式”是“被定义概念=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邻近大概念”。“被定义概念”是小概念,暂且用“小”来代替,“邻近大概念”是“被定义概念”的上一级概念,暂且用“大”来代替;“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也用一个字 ‎“特”来代替。那么,下定义的“公式”可以简化为“小=特+大”。运用“公式”下定义一般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找“大”,即找到被定义概念的邻近大概念。第二步,找“特”,即找到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第三步,连接“小”与“特’加“大”,用“被定义概念=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邻近大概念”这一“公式”来表述。解答本题,首先要确定句子主干,即“学习是方式”,然后寻找“学习”的本质特征:“学习则由经验引起行为变化。”“一种获取经验”“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比较持久”,按照公式,用一个单句的形式叙述出来即可,注意陈述语序。‎ ‎【点睛】所谓下定义,就是用简短的语句揭示概念的内涵,即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点或本质的一种逻辑方法。下定义时,所下定义的外延必须和被定义概念的外延相等;定义概念不能直接或间接包含被定义的概念,也就是说下定义不能同语重复;定义不能用否定形式,不能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示例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我们不该允许人们不受约束地上网。因为接下来他们就会经常光顾不健康的网站,用不了多久,我们社会的整个道徳结构就会土崩瓦解,那时候,人类将退化成禽兽。‎ 示例:我们允许人们不受约束地上网,他们也不一定就会光顾不健康的网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光顾不健康的网站,不一定就会造成我们社会的整个道德结构土崩瓦解。 (2). 整个道德结构土崩瓦解,人类也不一定就会退化成禽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通读文段,把握文段话题,概括文段大意;其次看例句,定方式,此步骤与仿写句式有相同点,要求所填句子与所给例句形式上基本一致,表述方式上基本一致;然后明错误、巧推导,明确例句对应的原文所出现的逻辑问题,以便在寻找其他错误时有方向,然后再读原文,依据前面分析,推导错误,并参照例句方式组织答案。通过读题干,我们可知“我们社会的整个道徳结构就会土崩瓦解,那时候,人类将退化成禽兽。”此句有问题,然后根据例句寻找出错误,再参照例句方式组织答案。‎ ‎【点睛】逻辑推断题是新增加的一种题型,考查逻辑推断、它属于语言准确的考点。逻辑推断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任何一个推断都包含已知判断、新的判断。一个推断中,已知判断叫前提,根据前提推出的新的判断叫结论。‎ 四、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份由某学校7名中学生撰写的“提案”,近日被提交给全国两会。据悉,这已是该学校第四次通过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将中学生提案带上全国两会。‎ 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以高中生为主体,是一项公益性的青少年创新实践活动,至今,活动已连续举办5届,全国200余所中学的2000名学生先后参与其中。‎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作文。‎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爱国 少年模拟人民政协的做法,是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表现,体现了主人翁意识,作为国家的主人、以各种形式当家作主,培养了青少年的爱国情感。‎ 爱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随着转动了千年的历史车轮,便沉淀出了爱国文化。岁月让爱国文化催出了醇香,我不禁陶醉其中。‎ 毛主席曾经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就寄托在你们身上!”每当忆起这番话,内心便是止不住的热血沸腾。心中也暗下决心,决不能辜负了一代领袖对我们后辈的期望。我们正属于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阶段,为何不去开拓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那就从现在开始努力吧,为了祖国,为了自己的未来!从现在开始就努力吧!‎ 作为祖国的下一代,“爱国主义”毫无疑问成为了我们中学生做人的基准,爱国、一个多么神圣而又庄严的“举动”,事实证明:一切有崇高理想的人视爱国为第一任精神支柱,诚然,因为他们知道国家的是与自己的前途紧密相连、休戚相关的。唇亡齿寒就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霍去病“不灭匈奴不为家”,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乃广为传扬之佳话,秦桧卖国求荣,吴三桂引兵入清,则遭万世之唾骂。遵循客观规律,人们自是尊敬“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痛恨奴颜婢膝的卖国之辈。如果让你选,你会怎么选呢?相信你不会傻到去做个遗臭万年的“害虫”吧!‎ 虽然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和平的社会。但是爱国的情感仍然可以在平时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体现,也可以通过每件事当中体现。我们要从小树立一个爱国的思想,努力学习,掌握本领。自信自强,无私无畏。只有这样,长大了才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当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爱国就是救灾官兵救人时的奋不顾身,就是志愿者在灾区的一个眼神,一处帮助,就是全国亿万群众捐款捐物的热情。在奥运会举办之际,爱国就是运动健儿在竞技场上的奋勇拼搏,就是志愿者的一次微笑,就是国民不乱丢垃圾,文明现看比赛的行为……‎ 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模拟人民政协为开端,积极参与到国家的生活中去,为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成为世界强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材料的作文题,审题时,可根据材料内容及关键信息构思立意。材料讲述了高中学生模拟政协委员提出提案的内容,青少年模拟人民政协的做法,是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表现,具有主人翁意识和精神,是国家的主人,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当家作主、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青少年模拟人民政协的做法,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青少年模拟人民政协的做法,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感,言之有理即可。‎ 立意:‎ ‎(1)少年爱国 ‎(2)铸造我们的民族之魂 ‎(3)祖国在我心中 ‎(4)少年强则国强 素材:‎ ‎(1)从古至今,那些满腔爱国热忱的人被世世代代所赞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多少英雄为了保护我们富饶的中华而奋斗着或牺牲了:精忠报国的岳飞,收复台湾的郑成功,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奋不顾身炸碉堡的董存瑞,舍身堵抢眼的黄继光,黄继光、刘胡兰……‎ ‎(3)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响声,腾起一团巨大的蘑菇云。1964年钱学森等多位科技工作者以青春、热血和对祖国的赤诚,终于迎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4)现在我们生活在和谐美好的环境中,一切如此幸福安乐。但是我们要居安思危,继承和 发扬前辈们的传统和精神,以脑为枪,以笔为炮,努力学习,让东方巨龙腾飞,让世界翘首看东方。我们是新一代的中华少年,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响亮的高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祖国啊,我为您骄傲,也一定让您为我而骄傲!祖国啊,您永远在我心中!‎ 结构层次:文章开篇由材料引出观点:青少年应爱国。文章进一步阐述爱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文章引用毛泽东的话,说明我们青年应当爱国。文章举霍去病,文天祥的例子,接着又从反面举了秦桧、吴三桂的例子,说明爱国的重要性。文章接下来阐述了和平年代爱国的表现,结尾点题点材料,“爱国”就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点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