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带答案江苏扬州中学)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带答案江苏扬州中学)》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测试 ‎ 高 二 历 史(选修)试 题2019.5‎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总分12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合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北宋有学者指出,“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法不立,则人不知统系来处。……宗子法废,后世尚谱牒,犹有遗风。谱牒又废,人家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该观点认为(  ) ‎ ‎①宗法制度经久未衰、历代沿用 ②家谱能够凝聚人心、维系宗族 ‎ ‎③家族观念产生动摇、危害深远 ④宗法解决继承矛盾、稳定秩序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西周初年兼并无数,封建制度遂发生大变革。分封同宗以树屏藩,授土勋旧以拓疆域。材料表明“封建制度”(  )‎ A.有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B.推动了西周政治文化的传播 C.是西周稳固统治的的重要途径        D.加速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3.春秋时代盛行盟誓活动,有周王与诸侯间的盟誓、诸侯间的盟誓,也有卿大夫间的盟誓。盟誓时往往举行庄严的仪式,杀牲歃血,宣读盟辞,并记录为盟书作为相互约束的依据。这主要反映(  )‎ A.分封制的仪式发生重大变化         B.诸侯争霸战争受到有效遏制 C.礼乐制与等级秩序得到维护         D.宗法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4.图7为古代传说的神兽獬豸(xiè zhì),拥有很高的智慧,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獬豸甚至会将罪该万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帝尧的刑官皋陶曾饲有獬豸,凡遇疑难不决之事,悉着獬豸裁决。据此说明(  ) ‎ 18‎ A.法权神圣不可侵犯            B.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C.神权为王权服务             D.中国古代司法由神主宰 ‎5.秦朝时三公之下有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少府,掌管皇室财政;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宮廷御马;……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物……这反映了九卿(  )‎ A.职权细化,各负其责           B.服务皇室,君权至上 C.政务繁杂,中央集权           D.官员众多,权力分化 ‎6.“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据以上材料判断,作者认同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宗法制 ‎7.元朝行省内部实行群官圆署和种族交参制。行省官员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配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也由朝廷指定的一二名官员掌管,其他官员一般不得干预。行省官员有较大但都不可以独立行使的权力。据此可知元朝行省制( )‎ A.开创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改变了绝对专制的政治大环境 C.完善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 D.强化了相权对中集权的控制 ‎8.有学者对“忠”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为22.71%。这反映出(  )‎ A.伦理教化逐步加强          B.专制主义日益强化 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          D.史官思想日益僵化 ‎9.阅读下列《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统计图表。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 A.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 18‎ B.五口通商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C.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 D.英国对中国表现为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 ‎10.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 A.华夷观念正在转变           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           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 ‎11.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对清朝在全国统治的继续和其间的变嬗都有很大影响,但它没有摆脱千百年来农民起义历史循环的结局,并不体现新的生产关系的生长。以下结论与上述观点不一致的是(  )‎ A.《资政新篇》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B.《天朝田亩制度》试图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理想化 C.太平天国运动使晚清中央集权被削弱 D.太平天国运动是小生产者兼小私有者的运动 ‎12.1859年的《资政新篇》规定:“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这反映了太平天国(  )‎ A.对外国人态度务实并有所警惕      B.对西方外来文化的进入持保守态度 C.渴望引进西方法律制度和技术      D.允许西方传教士和工匠自由地活动 ‎13.在平定太平军后,清政府处心积虑对淮军加以裁抑。1866年李鸿章愤慨地说:“都中群议,无能谋及远大,但以内轻外重为患,鳃鳃然欲收将帅疆吏之权。又仅挑剔细故,专采无根浮言。”这表明(  )‎ A.传统官本位意识导致党争        B.清政府固守传统治国策略 C.地方势力与中央分庭抗礼        D.列强的侵略威胁中央集权 ‎14.20世纪初期,某杂志刊发文章说:“俄虎、英豹、德法貔、日豺,眈眈逐逐,露爪张牙,环伺于四千余年病狮之旁。割要地,租军港,以扼其咽喉;开矿山,筑铁路,以断其筋络。”材料描述了列强(  ) ‎ ‎①疯狂地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②纷纷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③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④在中国开矿筑路攫取利润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5.1894年7月28日《申报》载:“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日本)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这反映当时(  )‎ A.清政府死守“天朝上国”理念       B.统治者动员民众策略巧妙 18‎ C.国人过分夸大洋务运动的成果       D.舆论界存在盲目自信心态 ‎16.法国媒体曾刊登一位回国士兵的陈述:“从北堂我们开向皇宫,修士们跟着我们去,他们怂恿我们屠杀、抢劫。我们奉命在城中为所欲为三天,爱杀就杀,爱拿就拿,实际抢了八天。”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撰文记述:“仅在河北任丘县一处,美国基督传教士梅子明以‘用人头抵人头’为口号,就杀害了中国无辜农民680人。”材料反映的这场战争(  )‎ A.导致中国领土主权进一步被破坏      B.迫使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 C.将战火从广东扩大到了华北地区      D.使列强获得武装控制京津的特权 ‎17.辛亥革命前,民间家中几乎都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到民国时期很多人家中却改作“天地国亲师”,甚至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亦如此。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辛亥革命影响日益广泛          B.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C.新文化运动推动的结果          D.近代国家观念正逐步地形成 ‎18.1931年《宪法大纲》把军阀、地主、官僚、豪绅、资本家、富农列为剥削者取消他们的参政权力和政治自由。1935年瓦窑堡会议把富农和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阶级构成的一部分而给予应有的政治、经济权利。这一转变(  )‎ A.表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B.说明国共由对抗走向合作的变化 C.反映出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D.源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姓名 生卒 家庭 事迹 方长裕 ‎1900-1937‎ 家庭富裕,曾捐建学校 国民党空军中尉,美国二战纪念书籍载:淞沪抗战时,驾机一次炸毁日机10多架后坠毁。‎ 翁心瀚 ‎1911-1944‎ 父亲任国民政府部长 国民党中央航校毕业,战争爆发时,赴印度接受飞行培训;在云南执行任务时油尽坠毁。‎ 周启多 ‎1914-1940‎ 大户人家 作为学员,在昆明主动请缨驾机迎敌,不幸中弹坠毁。‎ ‎19.南京国际航空烈士纪念馆宁波籍抗日英烈简表(部分)‎ 分析上表,就其史料价值而言,可以佐证(  )‎ A.社会上层青年是抗日战争的主要力量B.反法西斯同盟成员国互相支持 C.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D.国民政府作了抗日国防准备 ‎20.下图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1932—1941年阵亡指战员统计表》中的部分内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18‎ A.体现了东北地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B.印证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开始抗战 C.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合计6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13分)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连结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环节。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君主专制的演变伴随着宰相权力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至汉,丞相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上自天时,下至人事,都是其职权范围。其具体职责包括:选用官吏、劾案百官、执行诛罚……这一切大体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用人,二是决策,这就把国家政务中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包揽了。‎ 材料二 唐朝在遇到重大或复杂的军国大事时,特殊情况下可召开百官会议讨论,它通常受到宰相控制,宰相往往都拥有较大的决定权,但需皇帝最后批准。……皇帝和宰相召开百官决策会议的目的,除了可以提供决策时的参考外,主要还是寻求整个统治集团对自己政策的广泛支持和参与。‎ ‎——以上材料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元代的丞相很跋扈,这给朱元璋深刻的印象,使他对整个丞相制度都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加上出生于元末中国社会底层,曾饱经磨难的朱元璋内心深处始终克服不了的自卑,变成对能力不凡的开国元勋们的猜忌防范,终于使他决定借胡惟庸之狱废除丞相制度。朱元璋死后,没有丞相留下的巨大权力真空给他的后代们带来巨大的麻烦。‎ ‎——摘编自谭平《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对明朝治官的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丞相制度的设立对皇权的影响。为了限制丞相权力,秦朝是如何设置中央官制的?(4分)‎ ‎(2)史学家钱穆指出,唐代“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钱穆的观点。(4分)‎ ‎(3)据材料三,概括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演变趋势。(2分)‎ 18‎ ‎22.(12分)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此极为关注。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贤也……今则不然。累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是以廉耻贸乱,贤不肖混淆,未得其真。臣愚以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夫如是,诸吏二千石皆尽心于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 ‎ ‎——摘编自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 材料二 今一国之士多者千数,或流徙异邦,或取给殊方,面犹不识,况尽其才力。而中正知与不知,其当品状,采誉于台府,纳毁于流言。任己则有不识之蔽,听受则有彼此之偏。所知者以爱憎夺其平,所不知者以人事乱其度;既无乡老纪行之誉,又非朝廷考绩之课;遂使进官之人,弃近求远,背本逐末。位以求成,不由行立,品不校功,党誉虚妄。损政制道五也。 ‎ ‎——摘编自《晋书》 ‎ 材料三 科举考试成为了把各种信仰、种族、观念、家庭背景、经济利益不同的人与国家政治取向联结在一起的纽带,成了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整合社会各种力量的粘合剂。庞大的中国拥有如此众多的民族和各种利益不同的集团、人群,不但没有向西欧那样分裂成众多小国而是不断走向统一,科举考试制度的凝聚作用不可忽视。 ‎ ‎——摘编自杨光《科举考试拯救了中国》‎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初官僚存在的问题并概括汉代对举荐人赏罚的标准。(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度存在的弊端。(2分)‎ ‎(3)结合材料三说明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变化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6分)‎ ‎23.(1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宗曰:“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定,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 ‎ ‎——摘自《贞观政要·论政体》 ‎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观点?有学者认为,唐代三省六部制体现了“皇权之下的民主”,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4分) ‎ 18‎ 材料二 ‎ ‎(2)为什么说《临时约法》的颁布是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6分)‎ ‎(3)对比图1、图2,说明辛亥革命在政治层面的局限性。(2分)‎ ‎24.(11分)辛亥革命已沉埃落定,但人们对它的认识却众说纷纭。阅读材料:‎ 材料 辛亥革命本质上就是一场在特殊有利条件下偶然成功的排满民族主义革命。它摧毁了已经走向了开明专制化的清王朝,却无法建立有效地整合社会的新体制。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用严复的话来说,是“旧者己亡,新者未立,伥伥无归”的社会脱序时代。此后的府院之争,张勋复辟,直到北洋军阀混战,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临时约法体系。这样的制度安排,就只能让中国一步一步走向南北分裂与碎片化。中国从此陷入持续数十年的“弱国家”状态。‎ ‎——摘编自萧功秦《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纪多灾多难时代的开端》‎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指出萧功秦关于辛亥革命的主要观点。(4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撰写小论文,对材料二提出的观点加以论证。(7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60字左右)‎ ‎25.(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世界反法西斯纪念日统计表 ‎ 纪念日 时间及设定 国际大屠杀纪念日 每年1月27日,联合国2005年设立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 每年12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2014年设立 日本广岛核爆炸遇难者纪念日 日本政府每年8月6日举行 诺曼底登陆纪念日 旨在纪念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的登陆 欧洲胜利纪念日 ‎1945年5月8日24时,“德国无条件投降书”签订,英国、法国、奥地利、波兰等国家以5‎ 18‎ 月8日为纪念日 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 由于时差的关系,“德国无条件投降书”签订的时候,前苏联已经到了5月9日,因此前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都以5月9日为纪念日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每年9月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2015年设立 材料二 在历史教科书中,1983年之前一般没有涉及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作用问题。1983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大学历史专业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现代史教研室编《中国现代史:下册》,开始正面提到了这种作用: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斗争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同时,中国人民也对全世界人民的解放斗争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长期斗争及其胜利,大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影响和推动了各国特别是被压迫民族的进步。 ‎ 在今年的抗战胜利纪念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提法: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它从战争进程的角度点明了中国的作用,对于提升抗日战争的意义是有益的。 ‎ ‎——以上资料根据李良玉《关于抗战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整理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七种纪念日设立意图的共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抗日战争研究发生变化的背景,并说明中国设立两个纪念日的意义。(6分)‎ 答案 ‎1.北宋有学者指出,“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法不立,则人不知统系来处。……宗子法废,后世尚谱牒,犹有遗风。谱牒又废,人家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该观点认为(  ) ‎ ‎①宗法制度经久未衰、历代沿用 ②家谱能够凝聚人心、维系宗族 ‎ ‎③家族观念产生动摇、危害深远 ④宗法解决继承矛盾、稳定秩序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西周初年兼并无数,封建制度遂发生大变革。分封同宗以树屏藩,授土勋旧以拓疆域。材料表明“封建制度”(  )‎ A.有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B.推动了西周政治文化的传播 18‎ C.是西周稳固统治的的重要途径            D.加速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3.春秋时代盛行盟誓活动,有周王与诸侯间的盟誓、诸侯间的盟誓,也有卿大夫间的盟誓。盟誓时往往举行庄严的仪式,杀牲歃血,宣读盟辞,并记录为盟书作为相互约束的依据。这主要反映(  )‎ A.分封制的仪式发生重大变化                B.诸侯争霸战争受到有效遏制 C.礼乐制与等级秩序得到维护                D.宗法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4.图7为古代传说的神兽獬豸(xiè zhì),拥有很高的智慧,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獬豸甚至会将罪该万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帝尧的刑官皋陶曾饲有獬豸,凡遇疑难不决之事,悉着獬豸裁决。据此说明(  ) ‎ A.法权神圣不可侵犯                                B.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C.神权为王权服务                                    D.中国古代司法由神主宰 ‎5.秦朝时三公之下有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少府,掌管皇室财政;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宮廷御马;……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物……这反映了九卿(  )‎ A.职权细化,各负其责                            B.服务皇室,君权至上 C.政务繁杂,中央集权                            D.官员众多,权力分化 ‎6.“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据以上材料判断,作者认同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宗法制 ‎7.‎ 18‎ 元朝行省内部实行群官圆署和种族交参制。行省官员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配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也由朝廷指定的一二名官员掌管,其他官员一般不得干预。行省官员有较大但都不可以独立行使的权力。据此可知元朝行省制( )‎ A .开创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 改变了绝对专制的政治大环境 C .完善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 D. 强化了相权对中集权的控制 ‎8.有学者对“忠”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为22.71%。这反映出(  )‎ A.伦理教化逐步加强                                B.专制主义日益强化 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                                D.史官思想日益僵化 ‎9.阅读下列《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统计图表。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 A.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 B.五口通商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C.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 D.英国对中国表现为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 ‎10.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 A.华夷观念正在转变                                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                                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 ‎11.‎ 18‎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对清朝在全国统治的继续和其间的变嬗都有很大影响,但它没有摆脱千百年来农民起义历史循环的结局,并不体现新的生产关系的生长。以下结论与上述观点不一致的是(  )‎ A.《资政新篇》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B.《天朝田亩制度》试图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理想化 C.太平天国运动使晚清中央集权被削弱 D.太平天国运动是小生产者兼小私有者的运动 ‎12.1859年的《资政新篇》规定:“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这反映了太平天国(  )‎ A.对外国人态度务实并有所警惕            B.对西方外来文化的进入持保守态度 C.渴望引进西方法律制度和技术            D.允许西方传教士和工匠自由地活动 ‎13.在平定太平军后,清政府处心积虑对淮军加以裁抑。1866年李鸿章愤慨地说:“都中群议,无能谋及远大,但以内轻外重为患,鳃鳃然欲收将帅疆吏之权。又仅挑剔细故,专采无根浮言。”这表明(  )‎ A.传统官本位意识导致党争                    B.清政府固守传统治国策略 C.地方势力与中央分庭抗礼                    D.列强的侵略威胁中央集权 ‎14.20世纪初期,某杂志刊发文章说:“俄虎、英豹、德法貔、日豺,眈眈逐逐,露爪张牙,环伺于四千余年病狮之旁。割要地,租军港,以扼其咽喉;开矿山,筑铁路,以断其筋络。”材料描述了列强(  ) ‎ ‎①疯狂地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②纷纷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③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④在中国开矿筑路攫取利润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5.1894年7月28日《申报》载:“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日本)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这反映当时(  )‎ A.清政府死守“天朝上国”理念            B.统治者动员民众策略巧妙 C.国人过分夸大洋务运动的成果            D.舆论界存在盲目自信心态 ‎16‎ 18‎ ‎.法国媒体曾刊登一位回国士兵的陈述:“从北堂我们开向皇宫,修士们跟着我们去,他们怂恿我们屠杀、抢劫。我们奉命在城中为所欲为三天,爱杀就杀,爱拿就拿,实际抢了八天。”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撰文记述:“仅在河北任丘县一处,美国基督传教士梅子明以‘用人头抵人头’为口号,就杀害了中国无辜农民680人。”材料反映的这场战争(  )‎ A.导致中国领土主权进一步被破坏        B.迫使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 C.将战火从广东扩大到了华北地区        D.使列强获得武装控制京津的特权 ‎17.辛亥革命前,民间家中几乎都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到民国时期很多人家中却改作“天地国亲师”,甚至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亦如此。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辛亥革命影响日益广泛                        B.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C.新文化运动推动的结果                        D.近代国家观念正逐步地形成 ‎18.1931年《宪法大纲》把军阀、地主、官僚、豪绅、资本家、富农列为剥削者取消他们的参政权力和政治自由。1935年瓦窑堡会议把富农和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阶级构成的一部分而给予应有的政治、经济权利。这一转变 A.表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B.说明国共由对抗走向合作的变化 C.反映出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D.源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19.南京国际航空烈士纪念馆宁波籍抗日英烈简表(部分)‎ 姓名 生卒 家庭 事迹 方长裕 ‎1900-1937‎ 家庭富裕,曾捐建学校 国民党空军中尉,美国二战纪念书籍载:淞沪抗战时,驾机一次炸毁日机10多架后坠毁。‎ 翁心瀚 ‎1911-1944‎ 父亲任国民政府部长 国民党中央航校毕业,战争爆发时,赴印度接受飞行培训;在云南执行任务时油尽坠毁。‎ 周启多 ‎1914-1940‎ 大户人家 作为学员,在昆明主动请缨驾机迎敌,不幸中弹坠毁。‎ 分析上表,就其史料价值而言,可以佐证 A.社会上层青年是抗日战争的主要力量B.反法西斯同盟成员国互相支持 C.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D.国民政府作了抗日国防准备 18‎ ‎20.下图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1932—1941年阵亡指战员统计表》中的部分内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体现了东北地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B.印证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开始抗战 C.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B C D C B B C B B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A B B D D D D D B ‎21.(13分)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连结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环节。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君主专制的演变伴随着宰相权力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至汉,丞相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上自天时,下至人事,都是其职权范围。其具体职责包括:选用官吏、劾案百官、执行诛罚……这一切大体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用人,二是决策,这就把国家政务中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包揽了。‎ 材料二 唐朝在遇到重大或复杂的军国大事时,特殊情况下可召开百官会议讨论,它通常受到宰相控制,宰相往往都拥有较大的决定权,但需皇帝最后批准。……皇帝和宰相召开百官决策会议的目的,除了可以提供决策时的参考外,主要还是寻求整个统治集团对自己政策的广泛支持和参与。‎ ‎——以上材料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元代的丞相很跋扈,这给朱元璋深刻的印象,使他对整个丞相制度都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加上出生于元末中国社会底层,曾饱经磨难的朱元璋内心深处始终克服不了的自卑,变成对能力不凡的开国元勋们的猜忌防范,终于使他决定借胡惟庸之狱废除丞相制度。朱元璋死后,没有丞相留下的巨大权力真空给他的后代们带来巨大的麻烦。‎ ‎——摘编自谭平《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对明朝治官的影响》‎ 请回答:‎ 18‎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丞相制度的设立对皇权的影响。为了限制丞相权力,秦朝是如何设置中央官制的?(4分)‎ ‎(2)史学家钱穆指出,唐代“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钱穆的观点。(4分)‎ ‎(3)据材料三,概括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演变趋势。(2分)‎ 答案:(1)影响: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减轻皇帝负担;职责无所不统,影响皇权专制。(2分)‎ 中央官制: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2分)‎ ‎(2)三省宰相共同议事;(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宰相拥有较大决定权;皇帝批准决策;决策需要统治集团的支持与参与。(4分,任答两点)‎ ‎(3)原因:元朝丞相跋扈的教训;出生于社会底层的自卑;胡惟庸之狱。(3分)‎ ‎(4)特点: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2分)‎ ‎22.(12分)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此极为关注。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贤也……今则不然。累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是以廉耻贸乱,贤不肖混淆,未得其真。臣愚以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夫如是,诸吏二千石皆尽心于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 ‎ ‎——摘编自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 材料二今一国之士多者千数,或流徙异邦,或取给殊方,面犹不识,况尽其才力。而中正知与不知,其当品状,采誉于台府,纳毁于流言。任己则有不识之蔽,听受则有彼此之偏。所知者以爱憎夺其平,所不知者以人事乱其度;既无乡老纪行之誉,又非朝廷考绩之课;遂使进官之人,弃近求远,背本逐末。位以求成,不由行立,品不校功,党誉虚妄。损政制道五也。 ‎ ‎——摘编自《晋书》 ‎ 18‎ 材料三科举考试成为了把各种信仰、种族、观念、家庭背景、经济利益不同的人与国家政治取向联结在一起的纽带,成了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整合社会各种力量的粘合剂。庞大的中国拥有如此众多的民族和各种利益不同的集团、人群,不但没有向西欧那样分裂成众多小国而是不断走向统一,科举考试制度的凝聚作用不可忽视。 ‎ ‎——摘编自杨光《科举考试拯救了中国》 ‎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初官僚存在的问题并概括汉代对举荐人赏罚的标准。(4分) ‎ ‎(2)根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度存在的弊端。(2分) ‎ ‎(3)结合材料三说明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变化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6分)‎ ‎【答案】(1)问题:选官局限于官宦子弟;道德品质低下。(2分) ‎ 标准:选拔人才是否贤良。(2分) ‎ ‎(2)弊端:选官封闭性;上级官员没有严格审查;全凭官员个人喜好;选官标准随意性(2分) ‎ ‎(3)表现:八股取士(2分) ‎ 影响:统一了社会的价值取向;增强了社会凝聚力;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公正性。(4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 材料一太宗曰:“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定,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 ‎ ‎——摘自《贞观政要·论政体》 ‎ 18‎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观点?有学者认为,唐代三省六部制体现了“皇权之下的民主”,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4分) ‎ 材料二 (2) 为什么说《临时约法》的颁布是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6分)‎ ‎(3)对比图1、图2,说明辛亥革命在政治层面的局限性。(2分)‎ ‎【答案】(1)观点:集体决策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科学性。(2分) ‎ 说明:唐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有所分散;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监督和牵制;政事堂为三省长官集体议事场所。(2分) ‎ ‎(2)理由: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政体的灭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实践了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等西方民主政治。(任答3点得6分) ‎ ‎(3)局限: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有名无实;《临时约法》规定的原则无从体现。(2分)‎ ‎24.(11分)辛亥革命已沉埃落定,但人们对它的认识却众说纷纭。阅读材料:‎ 材料一 辛亥革命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它更是一个伟大的社会运动;并非起始于辛亥这一年,更并非结束于辛亥 18‎ 这一年。其前因与后果都有连续性与复杂性。放开历史的视距,辛亥革命历史遗产的正、负面影响才有可能讲透。“共和国观念”在部分精英群体中确实“深入人心”,“共和”一语不仅仅是观念,它还有一整套政治架构,包括制度、机制及至礼仪、服饰等等。‎ ‎——摘编自章开源《辛亥革命百年反思》‎ 材料二 辛亥革命本质上就是一场在特殊有利条件下偶然成功的排满民族主义革命。它摧毁了已经走向了开明专制化的清王朝,却无法建立有效地整合社会的新体制。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用严复的话来说,是“旧者己亡,新者未立,伥伥无归”的社会脱序时代。此后的府院之争,张勋复辟,直到北洋军阀混战,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临时约法体系。这样的制度安排,就只能让中国一步一步走向南北分裂与碎片化。中国从此陷入持续数十年的“弱国家”状态。‎ ‎——摘编自萧功秦《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纪多灾多难时代的开端》‎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化视角说明辛亥革命是“一个伟大的社会运动”。(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萧功秦关于辛亥革命的主要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撰写小论文,对材料二提出的观点加以论证。(5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40字左右)‎ ‎24.‎ ‎(1)说明: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主共和逐渐深入人心;革除旧俗,社会面貌焕然一新。(4分)‎ ‎(2)观点:辛亥革命没有建立有效整合社会的新体制,临时约法体系不符合国情导致中国社会灾难。(2分)‎ 论证:辛亥革命没有促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辛亥革命后府院之争,张勋复辟,直到北洋军阀混战,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临时约法体系,说明民主共和道路仍需时间。《临时约法》想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却适得其反,促使袁世凯撕毁《临时约法》,走上专制独裁的道路。(5分)‎ ‎25.(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世界反法西斯纪念日统计表 ‎ 纪念日 时间及设定 国际大屠杀纪念日 每年1月27日,联合国2005年设立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 每年12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2014年设立 日本广岛核爆炸遇难者纪念日 日本政府每年8月6日举行 诺曼底登陆纪念日 旨在纪念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的登陆 欧洲胜利纪念日 ‎1945年5月8日24‎ 18‎ 时,“德国无条件投降书”签订,英国、法国、奥地利、波兰等国家以5月8日为纪念日 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 由于时差的关系,“德国无条件投降书”签订的时候,前苏联已经到了5月9日,因此前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都以5月9日为纪念日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每年9月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2015年设立 材料二在历史教科书中,1983年之前一般没有涉及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作用问题。1983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大学历史专业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现代史教研室编《中国现代史:下册》,开始正面提到了这种作用: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斗争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同时,中国人民也对全世界人民的解放斗争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长期斗争及其胜利,大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影响和推动了各国特别是被压迫民族的进步。 ‎ 在今年的抗战胜利纪念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提法: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它从战争进程的角度点明了中国的作用,对于提升抗日战争的意义是有益的。 ‎ ‎——以上资料根据李良玉《关于抗战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整理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七种纪念日设立意图的共同之处。(6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抗日战争研究发生变化的背景,并说明中国设立两个纪念日的意义。(6分)‎ ‎【答案】(1)意图:以史为鉴,缅怀反法西斯战争业绩;珍爱和平,警惕法西斯主义;尊重生命,凸显人性;各自政府均有特定的政治考量(任答3点得6分)。 ‎ ‎(2)背景:政治上拨乱反正;经济上改革开放;思想文化方面重新提出双百方针;两岸关系改善(4分)。 ‎ 意义:强调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与作用;呼吁各方求同存异、共谋发展;维护世界和平、谴责法西斯暴行。(任答2点得2分)‎ 18‎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