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大题提分(16套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届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大题提分(16套含解析)》 共有 17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救亡图存 精选大题 ‎1.(2017高考浙江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瓜分危机加速了这场已经积蓄了十年动力的运动的到来,自1885年中国在中法战争失败后,有限现代化的弱点已很明显,1894年的那场大败更“成中国之巨祸”,无可否认地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学者、官员基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尽管他们对变革的性质、范围和领导权的问题存有分歧。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进步人士倡导体制重组;激进人士则主张革命,以中华民国代替清王朝。在战后中国,政治运动主要由这两股潮流构成。‎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整理 材料二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成中国之巨祸”的历史事件,概述“激进的改革”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的历史动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试论维新变法思想的历史作用。‎ ‎【解析】‎ ‎(1)题目要求“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事件:由材料一中的“1894年”再结合所学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战争可知“成中国之巨祸”的历史事件指的是中日甲午战争。‎ 动因:产生于19世纪末,结合所学19世纪末的相关知识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失败,《马关条约》的签署使得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因此加剧,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出现了“激进的改革”思想。‎ ‎(2)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回答。应该从其性质和积极影响等角度回答,首先从维新变法思想本身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和发展资本主义,这本身就是爱国和进步的,虽然结果失败了,但是它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然后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思想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答案】‎ ‎(1)事件:中日甲午战争。‎ 动因:洋务运动失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加剧。‎ ‎(2)爱国;进步;启蒙。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3‎ ‎1.(2016高考卷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蔡元培接任校长后,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凡大学“立法”均须评议会通过;同时,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凡重要事项经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校长是当然的议长,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此后,蔡元培又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科的教学工作。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1919年3月,《东方杂志》载文称蔡元培“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傲然特出,褒然独立……学风丕振,声誉日隆”。‎ ‎——据周天度《蔡元培传》‎ ‎(1)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并评价蔡元培的贡献。‎ ‎【解析】‎ 第(1)问,原因抓住关键信息“德国留学期间”“校长独揽大权”“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回答。第(2)问,特点和贡献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和第一问的答案,放在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下思考。‎ ‎【答案】‎ ‎(1)北大原有管理体制存在严重弊端;蔡元培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善于借鉴国外教育管理经验。‎ ‎(2)特点:成立相应管理机构,权力下移;教授治校;兼容并包。‎ 贡献:力倡并推行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 ‎2.(2018高考猜想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族主义的这种近代的形式在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时期中得到了最大的促进。它要求所有法国公民都说法语即“中央的或国家的语言”,来代替许多地区方言。它建立了公立小学网,来教授法语和灌输对国家的热爱。法国革命也促进了报纸、小册子和期刊的出版;这些读物写得粗浅、通俗,因而给全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法国革命还创立了像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那样的民族主义仪式和象征。‎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九一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结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阶段。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人们在思想文化方面,从原来的反省、批判传统文化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国内各阶级、各党派、各种政治势力逐渐集合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形成全民族共同抗战的局面。……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应该注意到民族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过的消极作用和影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 3‎ 的最主要内容是实现民族独立,建立近代的民族国家,实现社会进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近代推动民族主义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法民族主义的差异,并指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原因。‎ ‎【解析】‎ ‎(1)第一小问,由材料“法国公民都说法语”可见统一法语为国家语言。由材料“法国革命还创立了像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那样的民族主义仪式和象征”可归纳为创立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等民族主义象征。第二小问,由“法国革命”可知,法国近代推动民族主义有利于法国大革命的胜利,而且为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树立了典范。‎ ‎(2)由材料“民族主义的这种近代的形式在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时期中得到了最大的促进”可见法国民族主义致力于建立民族国家。由材料“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最主要内容是实现民族独立,建立近代的民族国家,实现社会进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可见中国的民族主义致力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由材料“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九一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结束”,由此归纳作答。‎ ‎【答案】‎ ‎(1)表现:统一法语为国家语言;创立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等民族主义象征。影响: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胜利;为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树立了典范。‎ ‎(2)差异:法国民族主义致力于建立民族国家;而中国的民族主义致力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原因:日本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受西方民族主义的影响。‎ 3‎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推荐资源
天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