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高三历史4月月考仿真试卷(带答案吉林通化一中)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2019高三历史4月月考仿真试卷(带答案吉林通化一中)》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 ‎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三年级第4月月考测试卷 历 史 ‎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商代青铜礼器以酒器组合为主,西周时期则以食器为重,大盂鼎铭文记周康王所言“我闻殷坠命(殷商亡国)”,是由于贵族官员“率肆于酒”。这表明周代 A.青铜器成为日常用具 B.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 C.青铜冶铸业已经衰落 D.粮食的产量大幅提高 ‎25.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几种意见及最终方案,这些意见及最终方案体现了 A.国会是联邦政府权力中心 B.民主与妥协是美国宪法的特征 C.美国总统应该对宪法负责 D.联邦政府的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26.巴黎公社的部分会议采取公开的形式,将制定的各项决策都及时地刊登在公社主办的《公报》上,各个部门的具体工作也全部公布于众,使公社委员及其他公职人员的活动在人们的掌握之中。这一措施 A.有效地抑制了权力的集中 B.保障了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 C.有利于对自身权力的监督 D.体现了现代民主思想的本质 ‎27.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法国的一幅讽刺漫画:代表美国的山姆大叔指着CED(将欧洲防务纳入北约领导的协议)对代表法国的玛丽安说:“要么你就买这个玩具,要么你就什么都没有”。这幅漫画 A.表达了法国对美国霸权政策的不满 B.反映了欧洲一体化冲击了两极格局 C.表现了法国争夺北约领导权的意图 D.表明法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8.宋代城市中的市场不再以为在城市中居住的达官显贵服务为主,大城市的市场以经营粮食、布帛、煤炭等日用品及发展各种服务业为主,奢侈品退居次要地位。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社会逐渐衰落 B.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C.市民阶层不断扩大 D.中小城市大量出现 ‎29.对哥伦布抵达美洲,不同地区的人们评价不一样:欧洲人称“发现美洲”和“地理大发现”,印第安人称“欧洲人侵略的开端”,梵蒂冈(教皇国)人称“向美洲开始传播福音”,而有的史学家则称“两种文明相遇”。对这一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上述评价都体现了科学历史观 B.上述不同评价均缺乏史料实证 C.印第安人没有开阔的国际视野 D.立场与视角决定了认识与结论 ‎30.1901年张之洞、张謇等人在《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中指出:“今日中国讲富国之术,若欲以商务敌欧美各国,此我所不能者也;若欲以工艺敌各国,此我所必能者也。”这反映出当时中国部分封建官员 A.主张与外国展开商战收回利权 B.仍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 C.认识到工业富国强国的重要性 D.已找到当时中国贫弱的根本原因 ‎31.1897年上海举办了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对此,上海某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B.政府积极推广西方的生活方式 C.西方舞会与中国传统习俗无法融合 D.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的生活方式 ‎32.在苏联,1928年1公担裸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33.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非常迅速,大大促进了国际资本流动,把各国经济紧密地联系起来。此外,跨国公司在解决东道国就业问题、促进东道国和母国的经济增长、推动全球贸易的扩张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此可见,跨国公司 A.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B.缩小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 C.消除了各国间的贸易壁垒 D.稳定了世界金融货币的秩序 ‎34.阅读下表,由此可见中外两位思想家共同关注的问题颇多,二者的根本目的在于 A.挽救政治 B.规范道德 C.发展教育 D.追求人性 ‎35.在清朝康乾“扬州画派”的面作里,郑燮的竹石具有“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李鳝的鹤担负着“唤起人间为善心”的重任,李方膺的梅花呈现出“不知屈曲向东风”的高洁,黄慎笔下的鬼则是一副“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神情。这说明他们的绘画 A.激烈批判现实的黑暗 B.已经失去文人面的特质 C.具有经世致用的色彩 D.满足了市民的精神需要 第II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52分。第41题、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5题~第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1.阅读下列材料:(25分)‎ 材料一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三 马行街铺席:马行北去旧封丘门外祅庙斜街州北瓦子……其余坊巷院落,纵橫万数,莫知纪极(终极)。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闲去处,通晓不绝。‎ ‎——《东京梦华录·卷三》‎ 材料四 (嘉定县南翔镇)“四方商贾辐辏,廛市蝉联”,但自明至清,“多徽商侨寓,百货填集,甲于诸镇”。‎ ‎——摘编自《南翔镇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材料一中的“本”“末”各指什么?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奉行的经济政策。(6分)‎ ‎(2)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指出其对城市布局和功能的影响。(10分)‎ ‎(3)据材料四,指出明淸时期商业有哪些新发展。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城市与商业发展之间的关系。(9分)‎ ‎42.下面为19世纪40年代至一战期间中外经济发展状况简表。(12分)‎ 时间 中国 外国 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上海轮船招商局等洋务企业创建。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等民族工业产生。据统计,甲午战前外商在华共创办企业103家。‎ 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工业革命在欧美国家深入开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欧美国家进入“蒸汽时代”。‎ ‎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9世纪末至一战前 官办企业中张之洞的湖北纺纱官局发展势头较好;以张赛大生纱厂为代表的民间商办企业出现高潮。据统计,1913年外资企业增加到300余家。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总额约1106万美元。‎ 欧美国家几乎同时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与生产的结合更紧密。美德垄断组织程度高。欧美国家进入“电气时代”。‎ 一战期间 民族纺织业和面粉业出现空前发展。以周学熙创办启新洋灰公司、荣氏兄弟创办中新纺织无限公司为典型代表的民族企业出口明显增加。欧洲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沟相对减少,关、日对华经济侵略加深。‎ 欧美国家钢铁工业和国防工业发展迅速。做为一战主战场的欧洲经济破坏严重。美、日经济发展迅速。‎ ‎——摘编自齐兴荣主编《世界史》等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经济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所拟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45.(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行御史台制度是元代地方监察制度的一大创新,在此前的历朝均无行御史台的建制。元代疆域辽阔非前代所能及,事务之多亦非前代所能比,如何加强中央监察机构与地方监察机构间的联系成为蒙古建国以来最为重要的事情之一。有鉴于行中书省的设立加强了中书省与地方州郡的联系,元统治者在参考了行中书制度的基础上,设立了行御史台。元代地方监察实践中始终突出“肃政(纠察非违)”与“镇遏军民”的双重功用。元政府对于地方常设监察体系的构建极为尽心,在前期的地方监察中也确实发挥了极大作用,但好景不长,随之而来的便是台察腐败问题。精心构筑的地方监察体系何以会如此,归根结底是封建皇权体制与蒙古陋习使然。……明人在《续文献通考》中就曾指出,行御史台只在元代设立,然其职能却为明代的总督巡抚所继承。‎ ‎——摘编自陈銮《元代地方监察法制研究》‎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行御史台设立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代地方监察体制改革的意义。(9分)‎ ‎46.(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 材料 1969年,勃兰特成为联邦德国总理,开始推行“新东方政策”。该政策发端于1961年的柏林墙事件。当时任西柏林市长的勃兰特,深切地感受到在核时代坚持对抗的严重危险性,因此,他提出了“两个德国,一个民族”的理论,主张首先应该缓和两德的关系,开展人民之间的接触,然后才能考虑德国的重新统一问题。1970年8月12日,联邦德国与苏联签署了《莫斯科条约》,规定:两国同意互相放弃使用武力和武力威胁并承担义务,只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承认欧洲现存边界不可侵犯。西德声明该条约不违背西德今后在和平的环境中重新统一德国的目标。1971年9月《四国柏林协定规定》:四国保证不在西柏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西方三国承认西柏林不再是联邦德国的组成部分。苏联(含东德)则承认西柏林在经济、社会和法律制度上实际归属联邦德国;联邦德国与西柏林之间的公路、铁路和水路过境交通应该通行无阻。1973年两个德国同时加入联合国,同年12月,联邦德国与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保加利亚也建立了外交关系。‎ ‎——摘编自齐世荣、吴于廑《世界当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勃兰特实施“新东方政策”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7分)‎ ‎47.(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1918年底,梁启超以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会外顾问的身份赴巴黎进行活动,之后游历了欧洲诸国,至1920年初回国。在欧行中,战后欧洲的满目疮痍、西方社会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西方社会对“一战”和欧洲文明的反思,都对梁启超的思想产生了震动。在《旅欧心影录》中,梁启超说:“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他对中国文化充满信心,认为中国人对世界文明有大责任。他说:“我的可爱的青年啊,大海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梁启超认为,建设强大国家要靠全体国民,要靠改造国民心性。而改造国民的心灵,需要有耐心。梁启超特别强调,救国强国之路,是万万急不来的。‎ ‎——据张琳璋《梁启超传》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梁启超在“一战”前后思想主张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思想主张的变化的原因和影响。(9分)‎ ‎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三年级4月月考测试卷 历 史答 案 第Ⅰ卷 ‎24.【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周康王认为商朝灭亡是因为贵族官员以青铜作为礼器沉沦于酒,故西周青铜礼器“则以食器为重”,体现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B正确。青铜器是贵重物品,贵族享有,不可能在西周时期成为日常用具,排除A。商周时期是青铜铸造的黄金时期,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粮食的产量大幅提高,而是强调周代吸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排除D。‎ ‎【答案】B ‎25.【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关于总统权力的规定来看,最终方案是意见一和意见二的折中,说明民主与妥协是美国宪法的特征。故答案为B项。材料不是反映国会的权力,排除A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答案】B ‎26.【解析】根据材料“巴黎公社的部分会议采取公开的形式,将制定的各项决策都及时地刊登在公社主办的《公报》上”可知,巴黎公社这项措施有利于对自身权力的监督,C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限制权力的集中,A项排除。材料说的是巴黎公社将开会内容公布到报纸上,并未体现保障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B项排除。现代民主思想的本质是主权在民、人民自治,材料并未体现,D项排除。‎ ‎【答案】C ‎27.【解析】从材料“20世纪50年代法国的一幅讽刺漫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这幅漫画反映出当时法国对美国粗暴干涉法国主权的厌恶,对美国霸权主义的不满,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美法之间的关系,没有体现出欧洲一体化的影响,故B项排除;材料反对的是法国对美国霸权主义的不满,没有体现出法国争夺北约领导权和外交政策,故C、D两项排除。‎ ‎【答案】A ‎28.【解析】材料所示现象说明宋代城市经济职能增强,而这又是宋代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扩大的结果,故C正确;封建社会在明清时期才逐渐衰落,排除A;城市经济职能增强,是表现,不是原因,B错误;D虽然符合当时情况,但与材料主旨不符。‎ ‎【答案】C ‎29.【解析】本题考查了对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评价。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后,带动了西方殖民国家对美洲的侵略和掠夺,给美洲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在客观上也给美洲带来了欧洲的先进文明。由此可知,题意中的评价都是站在自身立场上进行的主观评价,没有体现全面客观的评价,故排除A;评价缺乏史料实证的说法不正确,故排除B;题意没有体现印第安人没有开阔的国际视野的内容,故排除C;欧洲人、印第安人和梵蒂冈人对哥伦布到达美洲的评价不一,体现了立场与视角决定了认识与结论,故选D。‎ ‎【答案】D ‎30.【解析】从材料中的“若欲以工艺敌各国,此我所必能者也”可以看出,当时中国部分封建官员认识到工业富国强国的重要性。故答案为C项。依据材料“若欲以商务敌欧美各国,此我所不能者也”,说明清政府官员并不主张与外国展开商战收回利权,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体西用”主张,排除B项;中国贫弱的原因是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 ‎【答案】C ‎31.【解析】从材料中信息可知当时的中国人逐渐开始摒弃男女有别的守旧观念,受到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但只限于一些开明人士,故A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各家报纸的评论,并不能反映政府的态度。故B项错误;中西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融合,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各家报纸对西方舞会的认同态度,表明一些开明人士已开始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故D项正确。‎ ‎【答案】D ‎32.【解析】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等方法,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D项正确。A、B、C三项表述错误。‎ ‎【答案】D ‎33.【解析】依据材料“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把各国经济紧密地联系起来”可知它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故A项正确。B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跨国公司有助于解决东道国就业问题、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增长,但不能据此推断跨国公司缩小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C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跨国公司虽然推动了全球贸易的扩张,但消除了各国间的贸易壁垒不符合现实,各国间的贸易壁垒依然存在;D项错误,跨国公司不是金融机构,它不能稳定世界金融货币的秩序。‎ ‎【答案】A ‎34. 【解析】根据表格:二者都强调道德和知识的作用,肯定教育的作用;都主张追求个人的“善”,讲究个人的品德修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予思想主张的目的在于恢复周礼,为奴隶制度服务;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目的是为了挽救衰退中的城邦制度。所以应选A。规范道德不是表格主旨,B错误;发展教育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追求人性也不是根本目的,D错误。‎ ‎【答案】A ‎35.【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清朝康乾“扬州画派”有的表现出不与世道妥协的傲骨精神,有的表现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有的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总之这些都是经世致用的反映,C 正确;激烈批判现实的黑暗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扬州画派”的画作仍然具有文人画的特质,排除B项;文人画是士大夫画,不是满足了市民的精神需要,D错误。‎ ‎【答案】C 第II卷 ‎41.(25分)‎ ‎【解析】‎ ‎(1)依据材料一“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可知是农业;依据“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可知“末”指工商业。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可知是重农抑商政策。‎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马行北去旧封丘门外祅庙斜街州北瓦子”可以得出出现瓦子,依据材料三“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可以得出是服务业发展;依据材料三“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可以得出夜市繁荣。第二小问影响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是打破坊市界限以及经济功能增强。‎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四“四方商贾辐辏,廛市蝉联”可以得出商业市镇繁荣;依据材料四“多徽商侨寓”可以得出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第二小问关系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是互相促进。‎ ‎【答案】‎ ‎(1)本”指农业;“末”指工商业(商业)。 政策:重农抑商。‎ ‎(2)表现:出现瓦子(专门的娱乐场所);服务业发展;夜市繁荣。‎ 影响:打破坊市界限。经济功能增强。‎ ‎(3)发展:商业市镇繁荣;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徽商)。‎ 关系:互相促进。‎ ‎42.(12分)‎ ‎【解析】‎ 从19世纪40年代到一战期间是西方工业革命开展和深入的时期,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时期,也是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时期。在这段时期内容,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外之间的联系不断密切。西方列强从最早的商品输出再到资本输出,使中国由生产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逐渐沦为列强的资本输出场所。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逐步加深,中西之间的联系也就愈加密切,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给中国带来的客观后果。结合图表中的三个阶段描述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即可。‎ ‎【答案】‎ 示例一 论题: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外经济联系加强。‎ 阐述: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欧美列强对外要求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促使中国自然经济解体,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西方列强侵略和外商企业的刺激下,中国人先后创办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顺应世界资本主义潮流。‎ 示例二 论题:19世纪末至一战前中外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 阐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欧美列强对外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甲午战后,列强竞相对华资本输出,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中国被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西方列强侵略和外商企业的刺激下,中国人兴起办厂热潮,与世界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示例三 论题:一战期间中外经济联系仍然密切。‎ 阐述:一战期间,虽然欧洲列强忙于战事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但是,美国和日本加大对华经济侵略,中国被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正是由于欧洲列强忙于战事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相对宽松,才出现了发展的最高峰。而民族工业出口的增加,又为欧洲人民提供了生活所需。‎ ‎45.(15分)‎ ‎【解析】‎ ‎(1)原因:根据“元代疆域辽阔非前代所能及”得出元朝地域辽阔;根据“元统治者在参考了行中书制度的基础上,设立了行御史台”得出借鉴行省制度;根据“元代地方监察实践中始终突出‘肃政(纠察非违)’与‘镇遏军民’的双重功用”得出中央集权的要求。‎ ‎(2)意义:根据“行御史台制度是元代地方监察制度的一大创新”得出是地方监察制度的一大创新;根据“元代地方监察实践中始终突出‘肃政(纠察非违)’与‘镇遏军民’的双重功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有利于整顿吏治,缓和社会矛盾;根据“然其职能却为明代的总督巡抚所继承”得出对后世监察制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局限:根据“封建皇权体制与蒙古陋习使然”得出易造成职权的滥用;根据“随之而来的便是台察腐败问题”得出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贪腐和低效现象。‎ ‎【答案】‎ ‎(1)原因:元朝地域辽阔;借鉴行省制度;中央集权的要求。‎ ‎(2)意义:是地方监察制度的一大创新;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有利于整顿吏治,缓和社会矛盾;对后世监察制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局限:易造成职权的滥用;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贪腐和低效现象。‎ ‎46.(15分)‎ ‎【解析】‎ 本题考查勃兰特实施“新东方政策”的背景和影响,主要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1)勃兰特实施“新东方政策”的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和“该政策发端于1961年的柏林墙事件”,从当时的欧洲形势等有关内容来回答。‎ ‎(2)对勃兰特“新东方政策”的评价,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主张首先应该缓和两德的关系,开展人民之间的接触,然后才能考虑德国的重新统一问题”“联邦德国与西柏林之间的公路、铁路和水路过境交通应该通行无阻”“1973年两个德国同时加入联合国”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答案】‎ ‎(1)背景:两极格局下美苏争霸及冷战状态;修筑柏林墙事件使勃兰特认识到对抗的危险性;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2)简析:密切了两德关系,为德国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调整了西方与苏联东欧的关系,有利于欧洲局势的缓和;两个德国加入联合国,提高了其国际地位;联邦德国在德国统一中占据了主动、主导地位。 ‎ ‎47.(15分)‎ ‎【解析】‎ ‎(1)从材料“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说明梁启超迷信欧洲物质文明到反思欧洲物质文明;从材料“中国人学西方比作沙漠中追逐幻影,而今幻影已经不见”“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反映梁启超迷信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到主张中西文明互补。‎ ‎(2)第一小问,结合梁启超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思,将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生产力的破坏上升到西方科学和代议制政体的失败。梁启超认为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科技的进步在给人类带来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毁灭人类一手缔造起来的文明。第二小问,梁启超的观点启发国人对欧洲文明的反思和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有利于思想解放和马克思主义传播。‎ ‎【答案】‎ ‎(1)由迷信欧洲物质文明到反思欧洲物质文明;迷信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到主张中西文明互补。 ‎ ‎(2)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视作西方推崇的科学上的失败,是代议制政体的失败;第一次世界大战把欧洲变成一片废墟,科技的进步在给人类带来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毁灭人类一手缔造起来的文明。影响: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有利于反思向西方学习的路径,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资产阶级的新觉醒,一定程度上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