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带解析带31套)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带解析带31套)》 共有 3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课时作业 14‎ 一、人物形象专练 ‎1.[2019·湖北襄阳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生查子 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 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题目: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词意加以分析。‎ 答:………………………………… ‎ ‎ ‎ 答案:本词刻画了忧国忧民、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词人虽然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屈子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偃蹇”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 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题目: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人物形象。‎ 答:………………………………… ‎ ‎ ‎ 答案:全诗通过外貌、环境和行动描写,为我们塑造了英姿勃发、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戍边将士的形象。诗歌通过衣着来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用“金带连环”束“战袍”,刻画出了戍边将士们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马头冲雪过临洮”以天气恶劣、行军艰难来突出戍边将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卷旗夜劫单于帐”以“卷旗”的细节,写出勇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乱斫胡兵”和“缺宝刀”既表现了战斗场面的激烈,更表现了将士们奋力杀敌、拼死搏杀的无畏精神。‎ 19‎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贫女 秦韬玉①‎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②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③,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 ①秦韬玉: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后来被荐为工部侍郎。②俭:通“险”,怪异。时世:当代。白居易《新乐府·时世妆》:“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③压金线:用金线刺绣。压:手指按住,刺绣的一种方法。‎ 题目:试分析本诗塑造的贫女的形象。‎ 答:………………………………… ‎ ‎ ‎ 答案:本诗描写了一位哀伤、惆怅的贫女形象。她风采优雅、品德高尚、勤劳能干,针线刺绣精巧,但生于蓬门陋户,伤叹无媒人可托,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 诗人借她表达了因怀才不遇、寄人篱下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题目: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答:………………………………… ‎ ‎ ‎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 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5.[2014·江苏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19‎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 答:………………………………… ‎ ‎ ‎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 答:………………………………… ‎ ‎ ‎ 解析:(1)注意题干中的要求:“第一首诗”“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这里强调的是“情绪的变化过程”,而不是一个“点”。(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分析“隐者”的形象,要综合全诗来回答。首句“城郭休过识者稀”,表现其城里少有人知;第二句“哀猿啼处有柴扉”,写其居处于深山之中,居室简陋;第三句“沧江白石渔樵路”,直接点明其与渔樵为伍。综观全诗,“隐者”的身份是非常明显的。‎ 答案:(1)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2)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 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题目: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 ‎ ‎ ‎ 解析:‎ 19‎ 这是一道分析诗中人物形象特点的题。从题目中“明府”一词的使用及注解中的“尊称”一词,可见诗人对邹明府的态度应为尊敬赞扬。然后,根据“马不肥”“债多”可推断其为官清廉,生活清贫,而“载书归”除了印证其“清廉”的特点外,也表现出主人公的情趣爱好,以及为人清高不与官场俗世同污的性格。诗歌除了以叙事写人外,还以景衬人,颈联中的“雪”隐隐透露出清廉高洁,而“风透卧衣”更是显示出身上衣单的困窘之状,由此可见其清贫自守。整合以上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文后题目。‎ 行 露 ‎《国风·召南》‎ 厌浥①行露。岂不②夙夜?谓③行多露。‎ 谁谓雀无角④?何以穿我屋?谁谓女⑤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⑥我狱⑦,室家不足。‎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⑧?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注】 ①厌浥:潮湿;②岂不:难道不想;③谓:通“畏”。与下文的“谓”不同义;④角:鸟嘴;⑤女:通“汝”;⑥速:招致;⑦狱:争讼;⑧墉:墙壁。‎ 题目:诗歌中使用“谁谓”“何以”这样的词语,刻画了主人公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赏析。‎ 答:………………………………… ‎ ‎ ‎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形象。“谁谓”,即“谁说”,表现主人公对这个说法的不相信;“何以”,即“凭什么”,表达主人公的愤怒之情。由此可以看出,诗歌通过这些词语表现主人公的抗争,表达了主人公坚强的性格。‎ 答案:诗歌通过这些词语表现出主人公一种进攻性的姿态,被对方的无理要求激怒,表达了主人公不畏强暴、绝不屈服的斗争精神。‎ ‎8.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注】 林景熙,宋末诗人,具有很强的民族意识的志士,宋亡不仕。‎ 19‎ 答:………………………………… ‎ ‎ ‎ 答案:本诗刻画了一个孤独寂寞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主人公“独行穿落叶”,“独”和“闲”表明了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情,只能借“数”流萤以遣闷,更显其寂寞无聊,悠长的渔歌和远处水面上飘动着的若明若暗的灯火,让主人公倍添凄凉孤寂。传达了主人公心中旧君故国之思,国破家亡、飘泊无依的无限伤感。(不能停留在悲秋上)‎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高冠谷口招郑鄂 岑 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 涧花然①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 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氤氲。‎ ‎【注】 ①然:通“燃”。‎ 结合诗中意象,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 ‎ ‎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诗人来谷口招邀朋友却不见人影,也就是说郑鄂这个人物并没有正面出场,因此作者也就不是正面描摹。对郑鄂的形象展示主要是通过对他所隐居的环境的描摹而烘托出来的。因此,分析这个人物形象就要从景物描写入手。谷口山花欲燃,高树接天,人迹罕至,鹿群常来,何其幽静!隐居在此处的人也一定是一位高雅而又恬淡闲适的隐者了。而将“衣裳与枕席”喻为“山霭碧氤氲”就更显现出郑鄂的高雅闲适。答题时,既要有对环境场景的分析,又要有对人物形象特征的概括或定位。‎ 答案:从“谷口”“涧花”“暮雨”“潭树”“春云”“檐峰”“鹿群”“山霭”等意象,可以看出郑鄂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却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又从人迹稀少和雾气氤氲中可看出郑鄂是隐居山中,过着恬淡闲适生活的隐者。‎ 二、景物形象专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雨过至城西苏家 ‎[宋]黄庭坚 19‎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郞。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题目: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 答:………………………………… ‎ ‎ ‎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意象)的能力。回答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可结合诗歌中描写雨后景象的诗句逐一筛选、提炼、概括即可。‎ 答案:尘土涤净 紫烟渐散 雨过日丽 红花沾雨 柳色葱翠。‎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 ‎ ‎ ‎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与意境。两句诗描写了不同的景色.也就是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实际上都是在为诗歌营造某种意境。“园花经雨百般红”是写园里的花经雨水清洗后显得更为娇艳,主要是表现其色彩的艳丽。“乔木峥嵘明月中”一句中,“峥嵘”有“深邃、深远”的意思,明月掩映于高峻挺拔的树木中,显得更加深邃而幽远。‎ 答案:‎ 19‎ ‎①艳丽。“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②清幽。“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3.[2015·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 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题目: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 答:………………………………… ‎ ‎ ‎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考生首先要抓住题干给出的提示信息“第二联”“写景精细”,然后结合相关诗句,把关键的景象点提取出来并具体分析:如上句中的“风林”交代背景,而在整个风林中“一叶”落下则显得格外凄清;下句中的“露草”指露水沾湿小草,显示秋意已深,“百虫鸣”指秋虫鸣叫,备显凄凉之意。‎ 另外,要注意明确第二联运用了什么手法,如写秋虫鸣叫,是为了衬托秋夜的寂静,这里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最后还应点出景物整体的风格,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等。‎ 答案: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③以动衬静,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4.[2014·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题目: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 ‎ 19‎ ‎ ‎ 解析:这是一首借禅意表达作者追求宁静淡泊情趣的诗歌。全诗围绕“寻”字展开,前四句叙寻而不遇,着重描写了常山道人隐居地清幽、宁静的环境,后四句写入山寻找道士所见到的清新宜人景观,尾句表现惬意自得的喜悦。‎ 回答本题应紧扣题干中的“隐居地”,从前四句中组织答案,要联系景物描写的内容概括出景色特点并作适当分析说明。‎ 答案: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 姜 夔 人绕湘皋月坠时。斜横花树小,浸愁漪。一春幽事有谁知?东风冷,香远茜①裙归。  鸥去昔游非。遥怜花可可,梦依依。九疑②云杳断魂啼。相思血,都沁绿筠③枝。‎ ‎【注】 ①茜:大红色;②九疑:即九嶷山,位于湖南省南部宁远县境内,传说舜南巡时死于山中,娥皇、女英二妃千里迢迢前来此地,相思泣血,染红绿竹;③筠:竹子。‎ ‎(1)本词上阕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全词中有怎样的作用?‎ 答:………………………………… ‎ ‎ ‎ ‎(2)《词林纪事》引楼敬思语,说姜夔词“能以翻笔、侧笔取胜”,请结合全词鉴赏词人运用了哪些“侧笔”。‎ 答:………………………………… ‎ ‎ ‎ 答案:(1)上阕前三句描绘了一幅由在湘江岸边徘徊的主人公以及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和梅影构成的朦胧凄清的画面。为后文写红梅营造了清冷的环境氛围,描绘出潭州红梅独特的品格风貌,奠定了全词离别相思的感伤基调。‎ ‎(2)上阕由皋月及梅,由梅及人,借梅写自己对恋人的思念;下阕前三句借鸥鸟飞去表示往昔的情事一去不返;最后三句则想象对方也在思念自己,如同娥皇、女英思念舜帝。作者将两地相思系于一树红梅,所以相思之情,愈翻愈浓,益转益深。‎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 楼 曾 巩 19‎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①,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 ①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答:………………………………… ‎ ‎ ‎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题李世南①画扇 蔡 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③知村近,隔坞④闻钟觉寺深。‎ ‎【注】 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答:………………………………… ‎ ‎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能力。本题有两问,回答第一问时应结合诗句内容进行描述,而不能只是简单地把景物罗列出来;回答第二问应在第一问景物描述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眼,如“潺潺”“瑟瑟”“平”“细”等细细地品味并概括景物特点。‎ 答案:画面大概: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这幅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中田园作 王 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19‎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诗人在前六句中借助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答:………………………………… ‎ ‎ ‎ 答案:诗人借助于春天特有的意象春鸠、杏花、归燕、新历以及持斧整桑、荷锄理水等农民经冬后最早的劳动,描绘了一幅富有生气、充满生活之美的春天到来的景象。‎ 三、事物形象专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洞仙歌 苏 轼 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①新春与垂柳。细腰肢、自有入格②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永丰坊③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断肠是飞絮时④,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⑤消瘦。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注】 ①分付:交付;②格:格调;③永丰坊:地名;④飞絮时:指入夏时节;⑤一成:宋时口语,犹“渐渐”。‎ 题目:词的上阕中,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垂柳”?‎ 答:………………………………… ‎ ‎ ‎ 解析:考生在解题时要注意结合词句内容进行分析。如上阕前三句是从生长季节的角度来写的,如“腊尽”“早梅”“新春”等说明时间是早春,“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写的是垂柳的腰肢等外在形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写的是垂柳的内在气质、风骨等方面。‎ 答案:词的上阕中,作者描写了垂柳的生长季节、外在形态、内在气质等方面。‎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19‎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注】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 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这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答:………………………………… ‎ ‎ ‎ 解析: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解答本题应注意分析物象与人物之间的内在精神意趣的联系,扣住形象蕴含的情感与象征的身份作答。两首诗都是咏物诗,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两首诗都写了“木芙蓉”这一物象,但表现的侧重点明显不同:吕诗中写木芙蓉经霜历雨,但开落任东风,毫不在意,逍遥自适,是豪迈大度的士大夫的象征;范诗中的木芙蓉“辛苦”“心酸”,面对霜雪,但未作“愁”“怨”之色,仍乐观处世,象征孤独但乐观的人物形象。形象分析题一定要结合诗句中表现形象特征的关键字眼作答。‎ 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木芙蓉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3.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②箨(tuò):笋壳;③帙:包书的布套。‎ 题目: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答:………………………………… ‎ ‎ ‎ 答案: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19‎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 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ɡ):悲伤。‎ 题目: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答:………………………………… ‎ ‎ ‎ 解析: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凰”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傲世”)的品性。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表现手法,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根据凤凰“饮醴泉”“栖山冈”“彻九州”“望八荒”的举动,可以判断出凤凰志向远大、高洁。显然作者以凤凰自比(自况),根据它的心情“摧藏”“恨”“心伤”几个词及伤心的原因的描写“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和“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可以推知,作者是孤独苦闷、壮志难酬的。‎ 答案: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5.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①糗(qiǔ)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答:………………………………… ‎ ‎ ‎ 19‎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答:………………………………… ‎ ‎ ‎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答:………………………………… ‎ ‎ ‎ 诗歌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作者借对野菊的歌颂表达了自己孤标高洁、不逢迎、不哀怨、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追求。首句用屈原“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典故,写野菊未曾成为诗人青睐的对象,更不肯混同流俗作为重阳的点缀。一个“况”字已区别于其他的菊花。颔联写野菊生长的环境在野外,人迹罕至,但野菊并不因此而减弱自己的色与香,其坚定可见一斑。颈联表达了自己对野菊的喜爱之情,无论如何都要折一枝欣赏。尾联则再用典故,用拟人的手法不写陶渊明爱菊,反而写篱菊邀宠来衬托野菊的遗世独立、孤芳自赏,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解析:(1)政缘:正因为。肯:表反问。野菊的形象正在这一正一反的描写里,抓住反问句和诗歌的寄托,可得出野菊品性高洁的结论。‎ ‎(2)颈联即第三联,鉴赏诗歌的角度可以是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抒情手法、诗歌突出特点等。“一枝黄”是借代用法,代菊花。‎ ‎(3)陶渊明赏菊,是表达自己的高洁情操。作者别出心裁,用拟人的手法反其道而行之,写东篱菊花向陶翁邀宠,与生在野外的菊花无人欣赏却不减其香形成了对比,相比篱菊,又高洁了不少。作者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别出心裁,让人耳目一新。‎ 答案:(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2)修辞:对偶,借代 炼字:“逢”“忙”等 色彩:“碧”与“黄”映衬 情感:喜爱之情 ‎(3)采菊东篱下 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 布 李 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19‎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答:………………………………… ‎ ‎ ‎ 答案: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7.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答:………………………………… ‎ ‎ ‎ 解析:本题考查对时间意象的把握,从季节的角度看,显示时间的意象是清秋、落叶;从一天的时间角度看,显示时间的意象是日暮、月初白、流萤和孤灯。‎ 答案: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8.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鹊踏枝 过人家废园作 龚自珍 漠漠春芜①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濛濛扑面皆飞絮。②  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③‎ ‎【注】 ①漠漠春芜:茫茫一片春草;②此句用宋朝晏殊《踏莎行》“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的词意;③此二句用唐朝杜秋娘《金缕衣》“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诗意。‎ 这首词中“孤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作简要赏析。‎ 答:………………………………… ‎ ‎ ‎ 19‎ 答案:“孤花”是词人自己的人格写照,在满院荒芜之中,一朵明艳、绚烂、寂寞、充满生机的“孤花”与四周的沉闷芜杂形成强烈的对照。那正是词人自己的生机、绚烂、寂寞与“阳春暮”时的沉闷芜杂的对应。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超然世外、高标独立、不合时宜者的形象。‎ ‎9.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题目。‎ 晓入郡城①‎ 朱彝尊②‎ 轻舟乘间入,系缆坏篱根。‎ 古道横边马③,孤城闭水门。‎ 星含兵气动,月傍晓烟昏。‎ 辛苦乡关路,重来断客魂。‎ ‎【注】 ①郡城:指作者的家乡秀水(今浙江嘉兴),顺治二年清兵南下,南明灭亡,作者离开家乡躲避兵火,第二年返回家乡时作此诗;②朱彝尊(1629—1709):明末清初诗人、词人;③边马:清兵的战马,因清兵来自东北关外,故称边马。‎ ‎(1)诗人“晓入郡城”时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 答:………………………………… ‎ ‎ ‎ ‎(2)尾联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返归家乡,诗人为什么说“断客魂”?‎ 答:………………………………… ‎ ‎ ‎ 答案:(1)诗人看到的是家乡遭到战火洗劫后荒凉残败、动荡不安的景象。百姓的篱墙倾颓残坏,清军的战马横据古道,水门紧闭,戒备森严,往昔繁华的城市俨然成了与世隔绝的“孤城”,夜晚星光闪烁,似有兵气扰动,月亮紧傍着拂晓的烟霭,显得一片昏黄。‎ ‎(2)①总括全诗,由叙述转到抒情,卒章显志,表达了诗人面对国家覆亡、家园残败时的痛楚之情。②战乱后的家乡面目全非,河山已为异族所占有,自己作为这里曾经的主人,返归家乡却恍如置身异地的“作客”之人,“断客魂”三字饱含无尽的感慨和伤痛。‎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①,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②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19‎ ‎【注】 ①乌:乌鸦;②愔愔:寂静无声。‎ 诗中的“乌”和“马”两个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 ‎ ‎ ‎ 解析:本题要求说明“乌”“马”意象的作用,诗言志,诗歌的意象是诗人用来表达情感的,因此,应围绕诗人抒发的情感来回答。‎ 答案:诗中的“乌”和“马”既是实景,又倾注着诗人的感情:乌鸦暮投林,而诗人却无家可归,只得暂栖旅馆;疲马夜不眠,何况人呢?“乌”和“马”,一反一正衬托了诗人奔波劳顿、凄风苦雨的漂泊之情。‎ 四、意象意境专练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赠吴门故人①‎ 汪 琬 遥羡风流顾恺之②,爱翻新曲复残棋。‎ 家临绿水长洲苑,人在青山短簿祠③。‎ 芳草渐逢归燕后,落花已过浴蚕时。‎ 一春不得陪游赏,苦恨蹉跎满鬓丝。‎ ‎【注】 ①吴门故人:指作者的挚友顾苓,他在明亡之后隐居不仕,吟赏山水,棋曲自娱,颇得人生乐趣,而作者此时却羁身宦途,不能尽游赏之乐;②顾恺之:东晋著名画家;③短簿祠:与长洲苑一样,都是苏州的游览胜地。‎ 题目:颈联描写独具匠心,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其意境。‎ 答:………………………………… ‎ ‎ ‎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考生首先要了解意境是诗歌中“意”与“境”这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提取颈联中的意象,如芳草、归燕、落花、浴蚕等;然后概括景象特点,即清新自然,有田园气息;最后要分析景象所蕴含的情感。联系全诗不难发现,首联的“羡”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选择的田园生活的羡慕和热爱,尾联则以“苦恨”表达作者对不能陪友人游赏美好景致的遗憾之情,反衬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答案:颈联选取芳草、归燕、落花、浴蚕等典型的春天场景和田园景象,营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具有浓郁的农家生活气息,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19‎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暗 香①‎ 姜 夔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②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③,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注】 ①辛亥冬,词人应邀到范成大的石湖别墅做客,投主人之雅好,作《暗香》《疏影》二曲,该词为其一。②何逊:南朝梁诗人,曾作《咏春风》诗。在扬州时,居处有梅花一株,常吟咏其下,后来他由洛阳再赴扬州访梅,却彷徨终日,不能成章。③江国,指江南水乡。‎ 题目:“千树压、西湖寒碧”是词中的名句,请从炼字和意境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 ‎ ‎ ‎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中重要语句的赏析,以及对整首词的意境的赏析,难度较大。考生可以从句子中重要的词语入手,如此句中的“压”字,以及“寒碧”一词,赏析意境则需要联系全词来把握。‎ 答案:“千树压、西湖寒碧”是词人回忆当年西湖繁梅盛开的情景。一个“压”字,写出了梅之繁盛,令人赏之不尽。“寒碧”则写出了湖水的清冷似冰,澄澈如玉。千树红梅与寒冷碧波相互映照,冷峻中透着热烈,显示出旧时情景之美好,更衬出今日思念之情深。‎ ‎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按要求作答。‎ 双调·清江引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题目:简要分析这首曲的意境。‎ 答:………………………………… ‎ ‎ ‎ 答案:这首曲选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萧瑟中带着热烈,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浓烈的愁情。‎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夜舟中 19‎ 戴复古 满船明月浸虚空,绿水无痕夜气冲。‎ 诗思浮沉樯影里,梦魂摇曳橹声中。‎ 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 数点渔灯依古岸,断桥垂露滴梧桐。‎ 题目:诗歌的颈联“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答:………………………………… ‎ ‎ ‎ 解析:回答该题的语言可以这样组织:用整齐的句式列举意象,点明营造的气氛、描摹的画面,或写出意境体现的诗人情感。‎ 答案:星星映在碧波里,显得非常冷清,鸿雁栖息在红蓼中,不时传来阵阵悲鸣声。颈联用寥落的星辰、深碧的潭水、悲鸣的鸿雁、瑟瑟的秋风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寒冷、孤寂、悲凉的意境。以雁写思,表达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 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 ‎ ‎ ‎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 ‎ ‎ ‎ 解析:(1)回答此类题目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再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再现画面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凝练。景色营造的氛围,往往是为抒情做铺垫的,所以答题时也可以反过来借诗歌所表露的情感来体会景色所营造的氛围的特点。‎ 19‎ ‎(2)“孤舟”是作者写景抒情的立足点,既是“舟”,也是“人”;既串联景,又抒发情。所以谈其作用,可从它与其他景物的关系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两个方面来谈。‎ 答案:(1)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19‎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