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中考化学复习方案专题(共6套鲁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滚动小专题(五)__溶解度曲线 类型1 一条曲线 ‎1.【2016·泉州】如图G5-1是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图G5-1‎ A.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降低温度可以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饱和 C.60 ℃时120 g硝酸钾与100 g水充分混合可以形成饱和溶液 D.60 ℃时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30 ℃时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2017·广州】图G5-2为KNO3的溶解度曲线,a、b在溶解度曲线上。‎ ‎ 图G5-2‎ ‎(1)a点对应的溶液是__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a点对应的溶液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列计算式)。‎ ‎(3)将a点对应的溶液升温到70 ℃,其质量分数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欲使KNO3溶液的状态从b点转化为c点,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 类型2 两条曲线 ‎3.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G5-3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图G5-3‎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t1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C.t1 ℃时,甲、乙两物质各50 g分别加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的溶液质量都是140 g D.t2 ℃时,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配制成饱和溶液时,甲比乙需要的水多 ‎4.【2017·安徽】地球深处的水处于超临界状态,称为超临界水。图G5-4为某压强下CaCl2和NaCl在超临界水中的溶解度曲线,该压强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超临界水中,NaCl的溶解度大于CaCl2的溶解度 B.在超临界水中,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450 ℃时,NaCl在超临界水中的溶解度为0.04 g D.450 ℃时,可得到0.04%的CaCl2的超临界水溶液 图G5-4‎ 8‎ ‎5.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G5-5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 图G5-5‎ A.t1 ℃时,甲的溶解度等于25 g B.t1 ℃时,甲、乙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不大于20%‎ C.t2 ℃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D.t2 ℃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时,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 ‎6.【2017·临沂】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G5-6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G5-6‎ A.20 ℃时,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比乙溶液的大 B.将40 ℃时甲的一定量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 ℃,溶液质量不变 C.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D.40 ℃时,分别在100 g水中各加入30 g甲、乙,同时降温至20 ℃,甲、乙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7.【2017·长沙】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G5-7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   ‎ 图G5-7‎ ‎ (1)P点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0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3)要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写一种)。‎ 类型3 三条曲线 ‎8.图G5-8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G5-8‎ A.t1 ℃时,将20 g甲物质放入50 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质量是70 g 8‎ B.20 ℃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乙>丙 C.20 ℃时,将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 ℃时,乙析出晶体最多,丙无晶体析出 D.a、b两点表示乙溶液的质量分数相同 ‎  ‎ ‎9.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G5-9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图G5-9‎ A.t1 ℃时,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B.t2 ℃时,把50 g A放入50 g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1∶3‎ C.t2 ℃时,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C=A D.将t1 ℃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A>B>C ‎10.【2016·济宁】如图G5-10是氯化铵、氯化钠和碳酸氢钠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分析曲线得到的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 图G5-10‎ ‎①氯化钠和氯化铵是易溶物质,碳酸氢钠是可溶物质 ‎②在20 ℃时,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NH4Cl>NaCl>NaHCO3‎ ‎③在30 ℃时,氯化钠和氯化铵固体各20 g分别溶于50 g水,所得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④利用结晶法从氯化钠、氯化铵混合物中分离出氯化铵的最佳温度在10 ℃以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1.【2016·葫芦岛】如图G5-11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G5-11‎ ‎(1)在________℃时,A和C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2)t2 ℃时,将20 g A放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质量是________g。‎ ‎(3)若B中含有少量A,可用____________的方法提纯B。‎ ‎(4)将A、B、C的饱和溶液从t3 ℃降温到t1 ℃,析出晶体质量最多的是________(填“A”“B”“C”或“无法确定”)。‎ ‎12.【2017·滨州】如图G5-12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试回答:‎ 8‎ ‎   ‎ 图G5-12‎ ‎ (1)t2 ℃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 ‎(2)M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t1 ℃时,将40 g A物质加入到50 g水中,充分搅拌,形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 ‎(4)将t2 ℃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降到t1 ℃,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 类型4 曲线结合实物图 ‎13.向盛有等量水的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某固体物质10 g、25 g、25 g,图G5-13甲所示是充分溶解后的现象,图乙是该固体物质和另一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G5-13‎ A.三个烧杯中形成的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B.烧杯②③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Y代表该固体物质,X代表另一种固体物质 D.分别将100 g X、Y的饱和溶液从t2 ℃降温到t1 ℃,所得溶液质量:Y>X ‎14.如图G5-14所示,在t1 ℃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如图甲所示,升温到t2 ℃时,现象如图乙所示。‎ 图G5-14‎ 图G5-15的溶解度曲线中,物质a、b、c标注正确的是(  )‎ 图G5-15‎ ‎15.根据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已知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大,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8‎ 图G5-16‎ ‎(1)如图G5-16甲所示,A是__________的溶解度曲线。‎ ‎(2)5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氯化钠的溶解度。‎ ‎(3)硝酸钾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想要得到纯净的硝酸钾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欲使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的方法之一是____________。‎ ‎(5)如图乙所示,烧杯A中是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向烧杯B中加入生石灰后,烧杯A中溶液变浑浊,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填字母)。‎ A.反应放热,温度升高,氢氧化钙溶解度降低 B.反应消耗水,氢氧化钙析出 C.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不再溶解 ‎16.【2017·呼和浩特】t2 ℃时,将甲、乙各80 g分别放到盛有100 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溶解后,恢复到t2 ℃,现象如图G5-17中Ⅰ所示,甲和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Ⅱ所示。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图G5-17‎ ‎(1)固体甲对应的溶解度曲线是________(填“a”或“b”)。‎ ‎(2)M点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烧杯①的溶液中继续加入15 g甲物质,充分搅拌,发现固体先全部溶解,一段时间后又有部分固体析出,你认为“全部溶解”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t2 ℃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 ℃时,所得溶液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甲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b.两溶液质量甲<乙 c.两溶液中溶剂质量甲=乙 d.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17.【2017·武汉】R是硝酸钾或氯化铵中的一种。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如图G5-18甲所示。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 图G5-18‎ ‎(1)t1 ℃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________g。‎ ‎(2)①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8‎ ‎(3)根据以上信息可推出R是________(写名称或化学式均可)。‎ ‎(4)关于图乙中烧杯内的物质,以下几种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_(填字母)。‎ A.①②③中,只有③中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 B.若使③中的固体溶解,可采用加水或升温的方法 C.①和②的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D.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③的上层清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小 8‎ 参考答案 ‎1.D [解析] 60 ℃时的硝酸钾溶液和30 ℃时的硝酸钾溶液状态不能确定,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不能确定。‎ ‎2.(1)饱和 (2)×100% (3)不变 (4)增加溶剂 ‎[解析] (1)a点位于溶解度曲线上,对应的溶液是30 ℃时的饱和溶液。(2)a点为30 ℃时的饱和溶液,该温度下的溶解度为45.8 g,则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3)将a点对应的溶液升温到70 ℃时,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但溶液质量、溶液中溶质质量均不发生改变,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发生改变。(4)欲使KNO3溶液的状态从b点转化为c点,可采取的措施为加入一定量的溶剂。‎ ‎3.C [解析] t1 ℃时,甲、乙的溶解度都是40 g,即100 g水中最多都能溶解40 g溶质,故t1 ℃时,甲、乙两物质各50 g分别加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的溶液质量都是100 g+40 g=140 g。‎ ‎4.C [解析] 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不指明温度则无法比较;由图知,在超临界水中,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450 ℃时,NaCl在超临界水中的溶解度为0.04 g;450 ℃时,CaCl2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钠的溶解度,则该温度下CaCl2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100%。‎ ‎5.D [解析] t2 ℃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时,因为没有指明原溶液的质量相等,故无法比较析出晶体的质量。‎ ‎6.D [解析] 20 ℃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同,在该温度下,甲、乙两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40 ℃时,将一定量的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 ℃,有晶体析出,溶液质量一定变小;没有指明温度,无法判断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20 ℃时,甲和乙的溶解度都是30 g,40 ℃时,分别在100 g水中各加入30 g甲、乙,同时降温至20 ℃,甲、乙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7.(1)t ℃时,甲、乙的溶解度都是30 g (2)大于 (3)降低溶液温度(合理即可)‎ ‎[解析]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中,两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30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3)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要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增加溶质、降低溶液温度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 ‎8.D ‎9.B [解析] t1 ℃时,因为没有指明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相等,故无法比较其中溶质的质量;t2 ℃时,A的溶解度是50 g,把50 g A放入50 g水中只能溶解25 g,其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25 g∶(25 g+50 g)=1∶3;t2 ℃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为A>B>C,降温至t1 ℃时A、B均是饱和溶液,C为不饱和溶液,则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t1 ℃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是B>A=C,升温至t2 ℃时A、B变为不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均不变,C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升温到t2 ℃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是B>A>C。‎ ‎10.B [解析] ①在20 ℃时,氯化钠和氯化铵的溶解度大于10 g,是易溶物质,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大于1 g小于10 g,是可溶物质;②20 ℃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NH4Cl>NaCl>NaHCO3,由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故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NH4Cl>NaCl>NaHCO3;③30 ℃时,氯化铵的溶解度大于40 g,20 g氯化铵能完全溶于50 g水,所得溶液不是饱和溶液,氯化钠的溶解度小于40 g,20 g氯化钠不能全部溶解,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④由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变化规律可知:利用结晶法从氯化钠、氯化铵混合物中分离出氯化铵的最佳温度在10 ℃以下。‎ ‎11.(1)t2 (2)65 (3)蒸发结晶 (4)无法确定 ‎[解析] (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2 ℃时,A和C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2)t2 ℃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30 g,所以将20 g A放入50 g水中,只能溶解15 g,所得溶液质量是65 g。(3)若B中含有少量A,B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A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B。(4)因为不知道A、B、C三种饱和溶液的质量,所以无法确定析出晶体质量的多少。‎ ‎12.(1)B>A=C (2)t2 ℃时,A、C的溶解度相等 (3)37.5% (4)B>C>A ‎[解析] (1)t2 ℃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B>A=C。(2)t2 ℃时,A、C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M点,表示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3)t1 ℃时,40 g A物质加入到50 g水中充分搅拌,‎ 8‎ 形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37.5%。(4)从t2 ℃降到t1 ℃时,B的溶解度降低但变化最小,C的溶解度升高,对应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A的溶解度变化最大,降到t1 ℃时,溶解度最小,对应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小。‎ ‎13.D ‎14.B [解析] 从图甲中可以看出在t1 ℃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a全部溶解,b、c没有全部溶解,且剩余质量相等,故在t1 ℃时a、b、c三种固体溶解度的关系是a>b=c;升温到t2 ℃时b全部溶解,C中剩余固体增多,故t2 ℃时b的溶解度大于c。‎ ‎15.(1)KNO3(或硝酸钾) (2)等于 ‎(3)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4)降低温度(或增加溶质或恒温蒸发溶剂)‎ ‎(5)A ‎16.(1)a (2)t1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甲物质溶解时放热,溶液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 ‎(4)abd ‎[解析] (3)在烧杯①中继续加入甲物质,发现甲先全部溶解后又有部分晶体析出,结合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外部因素只有温度,则推知甲物质在溶解时放热,温度升高后甲的溶解度增大,甲固体全部溶解;后当温度降至常温时,甲的溶解度减小,析出部分甲固体。(4)将t2 ℃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 ℃时,由于甲的溶解度减小,故溶液变为t1 ℃时甲的饱和溶液且有部分晶体析出;在t2 ℃时,甲、乙饱和溶液的质量相等,当降温至t1 ℃时,甲析出部分晶体而乙变为不饱和溶液,则甲溶液的质量将小于乙溶液的质量;t2 ℃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则该温度下相同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中乙中所含溶剂的质量大于甲,故当温度降至t1 ℃时,两溶液中乙的溶剂质量大于甲的溶剂质量;降温到t1 ℃时,甲有晶体析出,甲仍为饱和溶液,而乙无晶体析出,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因为t1 ℃时甲的溶解度大于t2 ℃时乙的溶解度,所以降温到t1 ℃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7.(1)40 (2)25% (3)硝酸钾 (4)BC ‎[解析] (1)t1 ℃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40 g。(2)t1 ℃时,180 g水中加入60 g固体全部溶解,则①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25%。(3)因为①的溶液蒸发80 g水,在t2 ℃时没有固体析出,说明该温度下,100 g水中能溶解该物质60 g,由此可知该物质是硝酸钾(KNO3)。(4)由溶解度曲线知,t1 ℃时180 g水中能溶解硝酸钾72 g,所以①的溶液不饱和。①的溶液蒸发80 g水后溶剂质量为100 g,在t2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0 g,所以②中溶液和③中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采用加水或升温的方法可使③中的固体溶解;蒸发水后,②的溶液中没有晶体析出,所以①和②的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③中有晶体析出,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比③的上层清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小。‎ 8‎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推荐资源
天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