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深圳南山区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广东深圳南山区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8.1.24‎ 高 三 教 学 质 量 监 测 语 文 本试卷共11页,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校名、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关栏内。‎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收回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儒、释、道为主体要素构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深邃睿智,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主体人格意识下的积极入世、主体价值追求下的批判自省、主客体和谐关系下的大同情怀等哲学性格,深刻地凸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性格气节所在、精神魂魄所系,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人类文明的生存智慧。‎ 传统哲学对主体的尊重和认知,深刻反映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主体人格的实现上。主体的人格性,必然表现为主体对自身存在意义的主动追问,对主体功能发挥的自觉追求。比如儒家的“内圣外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圣人与我同类”“人皆可以为尧舜”“知行合一”等等,都是这种主体人格的集中体现。经世致用的圣贤人格,为几千年来的中国人树立了一种理想人格模型。这种理想状态或许很难达致,却可以不断追求。这种追求,体现在哲学上就是主体人格意识的不断觉醒的过程,体现在实践中则是进取精神在积极入世中高扬的过程,进而最终实现主体人格的动态完善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传统哲学的认知意识体现在传统文化中是深厚的自省自律和强烈的批判精神。孔子的“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孟子的“自反”“反求诸己”,庄子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等等,都是儒道对自我本体的认知和探求,这种探求进而体现为对行为和规范的自省,对品德与学识的自觉。传统文化致力于对社会文明进程中人性本真丧失的批判,致力于对生活世界进步而意义世界蜕变的批判,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三大哲学终极命题,不断批判“小我”,成就“大我”;不断批判“自我”,成就“本我”;探求实现“本我”“真我”“大我”之终极路径。‎ 主体与客体在认知上的和谐、在相处中的交融,则是中国传统哲学孜孜以求的目标。主体与客体不是尖锐对立的两极,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存在,而是一种“和”的“存在”和“存续”。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流淌着和平、包容、尊重、和谐的文化血液,是“和”的哲学理念的深刻反映,充满了高度的哲学本体性。这种“和”,从微观的个体层面而言,是一种“以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的修身立德志向,体现在宏观层面的国与国之间,是追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情怀。‎ ‎(摘编自黄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性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圣人与我同类”体现一种主体人格,追求自身存在意义、主体功能的自觉发挥。‎ B. 经世致用的圣贤人格在实践中体现为积极进取和动态完善,虽不能至,心神往之。‎ C. 自省意识和批判精神旨在批判“小我”“自我”,努力实现“本我”“真我”“大我”。‎ D.“和”是高度的哲学本体性理念,反映出中华文明和平、包容、尊重、和谐的特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用总分结构,分析论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主体人格意识下的哲学性格。‎ B. 文章以各家言论为依据,来论证入世、批判、和谐这三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性格。‎ C. 文章在论证分析中华文化的哲学性格,彰显出这种哲学性格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D. 关于“和”的哲学理念,文章最后一段强调了个人修身立德和国与国之间的大同情怀。‎ ‎3.对于“中华民族哲学性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积极入世、批判自省、“和”等民族哲学性格。‎ B. 主体人格特质可以有效激发主体的经世致用精神,让人们为当下和时代更好地服务。‎ C. 批判自省性格可以有助于培育出成就“本我”的自省认知和成就“大我”的道德律令。‎ D. 先积极入世进而批判自省,先完善自身进而和谐处世,这是中华哲学性格的修行之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相 思 贾平凹 ‎①一个盒子,是原竹做成的,竹节的部分截下来,打磨,雕琢,玲珑剔透得万般可爱了,上边装一块活动的玻璃,这便是你的珍藏了。下了班,或者吃着饭,或者要睡觉去,这盒子就放在你的手心,你屏住气凝视着,呼出的热气在玻璃上结成一层水珠。盒子里边是一只蟋蟀样的昆虫,长长的腿,细细的触须,浑身金黄,像是一片跃动的金砾。于是,你不自觉地就哼起评弹调来,在这漠漠的戈壁滩上,评弹调游丝一般的,铮铮飘远。‎ ‎②唉,你是个粗糙的人,那额角,那鼻头,那方方的下巴颏子,使人想象着是用斧子砍出来的,除了两个眼镜片子,你身上还有闪亮的物件吗?头发总是乱的,胡子剪得七长八短,你应该是一个不修边幅的角色,竟偏偏玩这种玩意儿?!‎ ‎③你说,这是黄蛉,是你从老家带来的。‎ ‎④这使人多么不理解!你的老家在苏州,苏州,是何等样一个美妙的地方啊,你生在那里,大学毕业后就到大西北来了。大西北是寸草不生的玄武岩山,是有孤烟直长的大沙漠,你是学地质的,你已经在这里奔波了二十年。二十年的帐篷,在沙山沙海里,犹如一叶小舟,冷月弯弯地照着,苏州城外的寒山寺的钟声,是能“夜半到客船”吗?妻子在望着你,相思的网撒满了脸面,她在打捞着远去的一颗爱的心。你每年回去一次,每一次在门前植一丛慈竹,但是,你又走了,留给她的是一丛一丛竹叶的“个”字。孩子已经六岁了,他的记忆里,你只是一个照片上的平面人,他在你植的竹园里喊着“爸爸”,你不能回答,你的竹园里却生出了无穷无尽的黄蛉,它们在鸣叫着,窸窸窣窣的,那是你的神经,是你的精灵,是你的乡思乡音。所以,她捉住一只,装在这精巧的盒子里,在你再一次回去的时候,送给了你吗?‎ ‎⑤你拥抱着你的妻儿,求他们宽恕你,但你还是又一次走了,你说:“祖国需要金子,大西北的沙漠里是有金子的,等十个金矿找到,我就回来了!”‎ ‎⑥一个竹子做成的盒子,一个盒子里装着的黄蛉,便和你从苏州出发,八千里路云和月,你们一起生活在了大西北。‎ ‎⑦你或许冷了不知道添衣,热了不知道减衣,但你却明明白白提醒自己:黄蛉的生存是要有一定的温度的。这黄蛉盒子你不装在贴身的衣兜里,担心热坏它,你又不肯装在大衣的外兜,害怕冻坏它,你花费了三个钟头,拙手拙脚地在大衣内侧缝了一个小口袋。夜里,一盏孤灯伴着你,画图纸,鉴定矿石,常常忘了吃饭,但你忘不了给黄蛉喂食,它只吃苹果,这苹果却同你的仪器、书籍一样重要,你是专意让人从内地带买来的。‎ ‎⑧现在,北 斗星已经斜了,银河里风平浪静,你要睡下了,你便要将黄蛉盒子轻轻放在枕边,放在你的脖子下。你,听见了黄蛉的“蛐蛐”声,那是世界上最微弱的声音,也是最清脆的音乐,是金石之响,是心律之韵。你于是就入了梦里。‎ ‎⑨啊,你是梦见了你的妻子吗?梦见了你的儿子吗?在这深夜里,月光静泻,风儿没有起,狗儿没有咬,你的妻子打着灯笼正站在竹园边上,你的儿子,蹑手蹑脚进了竹园,竹叶上的露珠滑下来,落在他的头上,他穿着一身雪白的衣服,往竹丛里走。立即,无数的黑点溅满了他的全身,他快活地大叫,你的妻子跑来,用一只玻璃杯子,对着那白衣上的黑点一罩,黑点便弹进去,一只黄蛉就捉在土瓷罐里了。‎ ‎⑩他们捉了好多好多的黄蛉,母子围着土瓷罐,就听着那“蛐蛐”的生命之歌。‎ ‎⑾妻子说:“这歌子是唱给你爸爸的,这歌子在召唤着你的爸爸。”‎ ‎⑿于是,在你的脖子下,在你的耳膜下,窸窸窣窣的声音叫得更响了,更清了,你听见了这爱情的召唤,这家庭的召唤。‎ ‎⒀第二天早上,你爬起来,背起帆布做成的偌大的地质包,你又去找金子了。你依稀还记得夜里的梦,说:“是的,我是要回去的,要回去就得加紧我的工作!”(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细致描写了精致的盒子与金黄色的黄蛉,暗示着主人公在粗糙的外表之下有着感性细腻的情感世界。‎ B.将帐蓬比作“一叶小舟”,既表现主人公在沙海中的孤独感,也巧妙地引出主人公对苏州妻儿的思念。‎ C.往昔与现在,苏州与沙漠,不同时空交错糅合,既使文笔变化灵动,也更好地表现情意之深挚、绵长。‎ D.全文讲述主人公为祖国的勘探事业而远离家人故事,目的是宣扬公而忘私、牺牲“小我”的奉献精神。‎ ‎5.文中主人公这一形象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并结合文本分析。(5分)‎ ‎6.有人说,原文标题为“相思”,如果改为“黄蛉”更好。对此你怎么看?试结合文本加以探究。(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短短十余年,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BDS)‎ 从无到有,进而投入产业化运营。“北斗之父”孙家栋强调,时间、空间信息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源,中国需要在北斗导航系统自主可控的基础上,探索和其他卫星系统的兼容和互相操作,以提高定位精度与提升服务质量,推动地面应用的发展。‎ 从2017年8月初开始,中国和俄罗斯专家进行了两国导航卫星的联合在轨试验,以测试北斗和格洛纳斯两个系统的兼容和互相操控问题。卫星的兼容,涉及频谱、轨道的协调,目前协调难度还不是很大;但互相操作显得有些复杂,与独立自主有一定冲突,不太容易协调。 (摘编自《“北斗之父”孙家栋:中国发展北斗导航不排斥GPS》)‎ 材料二:‎ ‎ (资料来源于诺达咨询)‎ 材料三:‎ 在全球卫星导航服务领域,BDS仅占9%的份额,而GPS在中国市场占95%的份额。美国已把GPS做到了极致,BDS布局全球很难再走美国的老路。BDS如果紧跟美国,即使最后成功了,也可能会在很多方面难以获得知识产权的支撑。中国的“北斗”正面临重大的转折,要想做到跨越式发展,就要提出一套新的体系。‎ 主推“服务”被认为是一大出路。四川九洲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继宏指出,我们要走差异化竞争的道路,以泛在高精度的融合应用为抓手,在“源、端、云、服务”等方面打造位置生态链。只有把BDS的服务做到无缝泛在,做到精准和融合,才可能走出一条特色道路。 (摘编自李惠钰《北斗布局全球应抓住“牛鼻子”》)‎ 材料四:‎ 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其他几个系统相比,具有短报通信功能,这使得用户在沙漠、海洋等正常通讯无法覆盖的区域可以实现位置信息的回传,从而达到报警和救援的目的。再就是,卫星新增自主运行管理能力,即可不依赖地面控制系统,而靠空间运行卫星的星间链路构成管理新体系,这可以减少对地面测控站的依赖,有效降低系统运动管理成本和减少地面测控站发生灾难时对卫星的影响等。‎ 当然,北斗系统也面临来自美国GPS和欧洲伽利略的竞争。美国GPS目前也正在升级换代,预计到2020年实现GPS3,也就是第三代的布局。GPS3与以前的GPS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精度大大提高,甚至可以实现室内定位,而中国的北斗要在2020年实现室内定位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GPS3卫星彻底实现了军码和民码的分离,为屏蔽民码打开方便之门,这意味着战时那些利用GPS民码制导的武器将可能被直接掐断定位信号。和欧洲伽利略系统的竞争,主要是系统建成并提供全球导航定位服务的先后之争,谁先布置完毕,谁先获取应用市场和经济利益。‎ 随着北斗特色服务水平和“北斗+”融合应用水平的提高,北斗导航系统可以给大众生活带来更多、更显著的便利,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摘编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前景广阔》)‎ ‎7.下列对“北斗导航系统(BDS)”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需要探索和其他系统的兼容和互相操作来提高定位精度和提升服务质量,但是,这些和独立自主有冲突。‎ B.如果按照GPS的做法布局全球,即使BDS布局成功也可能遇到知识产权问题,不易获得知识产权的支撑。‎ C.具有GPS不具备的短报文通信功能发挥报警和救援的作用,在正常通讯无法覆盖的区域表现出独特优势。‎ D.和GPS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技术上的竞争;和欧洲伽利略系统的竞争重在优先建成系统以及提供服务。‎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北斗导航系统市场规模及市场规模增长率均稳步上升,但面对占中国市场95%份额的美国GPS系统仍有着巨大的市场压力。‎ B.北斗导航系统的业务在2016年才在国内民用行业、大众消费领域开始规模应用,但市场占有率比军用低得多,亟需着力。‎ C.北斗导航系统国内市场通信和车辆导航两项占有率的现状,反映了北斗导航系统存在可改进的需要和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D.面临GPS的市场压力,北斗导航系统如果能以服务为抓手,在服务上做到无缝泛在,做到精准和融合,就能实现弯道超车。‎ E.升级版GPS3实现军码民码的分离将对军事更为有利,它的技术可以在战时把利用GPS民码制导的武器定位信号直接掐断。‎ ‎9.如何确保我国北斗导航系统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请根据材料加以简要概括。(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同辈百余人皆就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义兵入关,大亮自东都归国,授土门令。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大稔。躬捕寇盗,所击辄平。时太宗在藩,巡抚北境,闻而嗟叹。其后,胡贼寇境,大亮众少不敌,遂单马诣贼营,召其豪帅,谕以祸福,群胡感悟,相率前后降者千余人,县境以清。高祖大悦,以功赐奴婢百人。大亮谓曰:“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一皆放遣。贞观元年,出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尝有台使到州,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太宗下之书曰:“有臣若此朕复何忧古人称一言之重侔于千金卿之此言深足贵矣今赐卿胡瓶一枚虽无千镒之重是朕自用之物。”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十七年,晋王为皇太子,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以大亮兼领太子右卫率,俄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宿卫两宫,甚为亲信。大亮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尝劳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其见任如此。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大亮言于太宗曰:“臣有今日之荣,张弼力也。”太宗遂迁弼为中郎将。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卒,时五十九。太宗为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废朝三日。谥曰懿,陪葬昭陵。 (删节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有臣若此/朕复何忧/古人称一言之重/侔于千金/卿之此言深/足贵矣/今赐卿胡瓶一枚/虽无千镒之重/是朕自用之物 B.有臣若此/朕复何忧/古人称一言之/重侔于千金/卿之此言/深足贵矣/今赐卿胡瓶一枚/虽无千镒之重/是朕自用之物 C.有臣若此/朕复何忧/古人称一言之重/侔于千金/卿之此言/深足贵矣/今赐卿胡瓶一枚/虽无千镒之重/是朕自用之物 D. 有臣若此/朕复何忧古人/称一言之重/侔于千金/卿之此言/深足贵矣/今赐卿胡瓶一枚/虽无千镒之重/是朕自用之物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藩,封建时代称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文中指太宗尚未登基,在藩镇为封王。‎ B.衣冠,“衣”指衣服,“冠”指帽子,“衣冠”借服饰指代士大夫、武将、缙绅。‎ C.宿直,官员夜间值守官舍,主要任务是防护守卫、应对变故等,相当于“值夜班”。‎ D. 驿,指专供传递公文中途休息、换马地方,亦指供官府或朝廷传递公文的车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李大亮为官一任,治理有方。担当土门县令一职时,面对饥荒、盗贼侵寇的局面,他卖马分钱,鼓励百姓垦荒种田,获得丰收;他抓捕寇盗,确保一方平安。‎ B. 李大亮面对险境,有勇有谋。面对胡人进犯、敌众我寡的局面,他独闯敌营,面见敌帅,晓谕祸福,说服群胡,使得前后有千余人归降,县境因此清静和平。‎ C. 李大亮身处要职,忠诚谨厚。他被皇太子选为重臣,同时担任剑南道巡省大使、太子右卫率、工部尚书。他身居三职,宿卫两宫,均获得太子和太宗的信任。‎ D. 李大亮知恩重义,一心图报。他感激因张弼的救命与赏识之恩,作高官后仍不忘报恩,寻找张弼而不得,后来两人偶遇,他要把家产赠给给弼,张弼拒绝接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5分)‎ ‎(2)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却赴南邑留别苏台知己① ‎ 刘长卿 又过梅岭②上,岁岁此枝寒。‎ 落日孤舟去,青山万里看。‎ 猿声湘水静,草色洞庭宽。‎ 已料生涯事,唯应把钓竿。‎ 注:①此诗是刘长卿将要赴任南巴时所写。公元760年他因刚直犯上被贬岭南潘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尉。却,再;苏台,指苏州。②梅岭,即大庾岭,位于江西省大庾县南,为往来岭南、岭北间的交通要道,岭上植梅。‎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首联“又”字暗示诗人命运坎坷,“寒”字既写梅花,也渲染悲凉的气氛。‎ B.第三句以“落日”渲染惜别的情意,以“孤舟”比喻诗人孤单飘泊的际遇。‎ C.第四句营造了雄浑辽阔的意境,壮丽的河山令诗人抑郁的情绪也为之一振。‎ D.第七句写诗人早已料想到人生的结局,表现出达观知命、超然物外的态度。‎ E.第八句表面写诗人要学垂钓者与世无争,“唯应”两字却含愤激不平之意。‎ ‎15.第三联诗人想象南下途中所见,请结合诗句分析“静”“宽”两字的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中的语句“ , , ”描写大鹏南徙时的壮观场面,认为大鹏虽能飞上万里高空,仍然有所依托。‎ ‎(2)杜甫在《登高》一诗中的“ , ”两句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落笔抒发人生飘零孤寂之感。‎ ‎(3)《诗经·卫风·氓》中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一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余生也晚,遗憾于未能亲见先生早年法庭雄辩、执掌学院的风采;但我又是幸运的,承蒙先生不弃而成入门弟子,十二载耳提面命、言传身教,足以受用终生。‎ ‎ ②做公仆,当领导要认清自己的职能,不能述而不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要下真功、求实效,埋头苦干、真抓实干,这样才能获得群众的拥护与认可。‎ ‎ ③“一带一路”建设遵循以合作促发展,以发展促安全的思路,推动合作伙伴国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减少贫困,为全球治理、世界经济提供了标本兼治的药方。‎ ‎④宏村村口的南湖倒映着徽派建筑的白墙灰瓦,不远处的石桥,湖水清莲,拱桥如虹,就像一副水墨画……有人说,宏村代表着中国美丽乡村,的确是名正言顺。‎ ‎⑤泥河湾考古遗址公园将文化项目注入科学基因,使二者相映成趣,突出考古发掘、科普教育、文化旅游多元价值共赢的新模式,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 ⑥中国创新挑战赛极大地调动了创新团队以及个人的积极性,使得一些因信息不对称而被束之高阁、长期落不了地的科研成果有望迅速走入有需求企业的视野。‎ ‎ A.①③⑥ B.①②④ C.②⑤⑥ 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中国的贫困率自1981年以来从88%降至2%,几乎完全消灭了极度贫困,有专家评价说,中国经济的成功首先要归功于扶贫的成功。‎ B.电影《十八洞村》以其特有的电影语言和魅力,让观众理解并看懂了“精准扶贫”对于一个走向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民族意味着什么。‎ C.“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极大的程度上激发了整个社会的创造力,给普通大众实现自己的梦想与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提供了可能。‎ D.六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播出后反响巨大,中国外交的巨大成就和“命运共同体”理念引发了人们热烈的讨论和深刻的思考。‎ ‎19. 下列各句中全都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①“适听高论,使小者茅塞顿开,获益匪浅,不知先贤仙乡何处,尊姓大名?”(某书生听高人开导后感言)‎ ‎②……若有言语失当,务请先生随时指摘,吾亦当真心改过,以报君之厚爱。(某研究者与导师的书信片断) ‎ ‎③学校明日将邀请著名“红学”专家在学术报告厅作报告,希望同学们准时莅临。(学校教导处的通知)‎ ‎④“昨天我在教室丢失一本《论语》,如有拾获,请从速交还高三8班本人。”(某同学的“寻物启事”)‎ ‎⑤……有一次,古剑、陶然与孙绍振老师在油街的丽东酒店的红砖小屋雅聚,我也叨陪末座。(某学者博客)‎ ‎⑥您嘱咐我给您的大作写一篇书评,恨自己才疏学浅,恐怕难以胜任,敬请见谅。(某学生写给某作者的回信)‎ A. ‎①③⑥ B.①②④ C.②⑤⑥ D.③④⑥‎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设计文化遗产保护标志,人们首先想到的是 ① 。成都金沙村出土的古蜀上的太阳神鸟金箔图案,很自然地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的首选图案。这幅似现代剪纸的太阳神鸟图案中有4只神鸟环绕着太阳飞翔,太阳发出12道光芒。这都暗合中国文化中四季、四方、十二生肖、十二时辰等元素,表达了 ② ;而圆形围合设计又体现团结、和谐、包容、循环以至无穷的文化内涵,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借这太阳神鸟金箔图案正好表达出 ③ 。‎ ‎21.下面文段三处画线句子推断存在问题,第①处作了合理推断的修改。请对另两处进行修改。(6分)‎ 共享单车作为一种新出现的事物,便利了不少骑车人,①彻底解决了久困不解的“一公里”难题。但共享单车的任性“泛滥”,也在挤占有限的城市公共空间,还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②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最严重问题。对于共享单车,我们乐见其创新带来的便捷,但也需彼此约束,共同维系城市之美,③只要完全解决了共享单车造成的问题,城市居民幸福感就会有显著提升。‎ ‎①有效缓解了久困不解的“一公里”难题。‎ ‎② 。‎ ‎③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是有关“乐”的三种表达。‎ 如果把“三乐”进行不同的排序,可能会获得不同的关系、意义和境界。比如,有人把三者排序为“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认为自得才能获得自由,自由才能知道知足的标准,知足后才有可能去助人。‎ 那么,你对“三乐”是怎样排序的?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和认识?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理由、观点和态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答案 ‎2018.01.04‎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D(D根据原文最后一段“中华文明,始终流淌着和平、包容、尊重、和谐的文化血液,是‘和’的哲学理念的深刻反映,充满了高度的哲学本体性”可知选项内容颠倒。)‎ ‎2.A(“哲学性格”是从“主体人格意识”、“主体价值追求”、“主客体和谐关系”三个层次来论证的,不能把三者统归于“主体人格意识”一个方面。)‎ ‎3.D(原文中三个方面对于中华哲学性格的修行来说同等重要、相辅相成,作者并没有表明三者有先后、递进的关系。不能将写作上的先后等同于逻辑上的先后。)‎ ‎4.D(D项“公而忘私”的表述明显有误。本文表现了主人公个人情感与报效祖国的社会责任感的融合,主人公在个人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有所冲突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对事业不懈追求,同时又心存个人情感,不忘家人。再者,本文目的也不在于宣扬“牺牲小我”,而是在珍惜“小我”情感、重视家庭幸福的前提下更好地服务于“大我”。)‎ ‎5. ①追求事业,不畏艰苦。他大学毕业后就奔赴大西北工作,而且一干就是二十年。②深爱家人,感情深厚。他在工作中无时无刻不牵挂着家人,精心照料着妻子捉来的黄蛉,寄托自己的相思之情。③外表粗糙却心细如发。虽然他不修边幅,但照料黄蛉却很用心,没有一丝闪失。(划线内容,答出1点得1分。相关意思即可,不必苛求语言相同。有分析1分,分析准确2分。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可通过分析具体情节透视人物的特点。如第二段写他外表的粗糙,与下文写他照料黄蛉的细心对比,由此可概括出他外粗内细的特点;再如,写他大学一毕业就到艰苦的大西北去,而且一干就是二十年,可见他对事业的执着追求;还有他用黄蛉来寄托对家人的思念。根据这些情节,不难归纳出答案。)‎ ‎6. (1)改为“黄蛉”更好。理由:①黄蛉是本文的线索,贯串了本文情节的始终;②黄蛉是引发主人公感情的媒介物,它身上寄托了主人公对家人的相思之情;③用“相思”做标题显得过于直白,而用“黄蛉”则显得比较含蓄,更富有美感。‎ ‎(2)保留原标题好。理由:①黄蛉只是本文的线索,它身上寄托了主人公对家人的相思之情,“相思”直接点出文章的主旨,富有概括力。②“相思”是本文集中表达的感情,这样更能突出主人公对家人的爱。③“相思”这一标题更直白,更便于读者理解。‎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将原文标题和“黄蛉”进行对比,然后结合情节分析。黄蛉在原文中起线索作用,也是主人公的精神寄托。而“相思”则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这样分析后,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两个不同的标题会给读者带来怎样不同的感觉,最后再确定它们的优劣。(4个点,答对1点给1分,答对2点给4分,答对3点给6分。)‎ ‎7.A(本项错在范围扩大,原文只说了互相操作有一定冲突,没有说兼容方面有冲突,而本项则说两者都有冲突。)‎ ‎8.CE(选对一项给2分,两项给4分,选其他选项不给分。)(A项,“市场规模增长率稳步上升”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2012年增长率有下降趋势,2013年至2015年增长率基本持平。B项,“2016年才开始规模应用”错误,民用行业从2015年已开始规模应用,大众消费是2017年才开始规模应用的。D项,文中有“才可能走出一条特色道路”,“以服务为抓手,在服务上做到无缝泛在,做成精准和融合”只是有实现弯道超车的可能性,而选项表述为“就能实现弯道超车”,太绝对。)‎ ‎9.①在自主可控的基础上,探索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兼容性和互相操作。②努力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③主推服务,做到无缝泛在,做到精准融合。④充分发挥北斗卫星的技术优势,如短报通信功能和自主运行管理能力。⑤积极应对来自美国GPS和欧洲伽利略的竞争。(每点1分,共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C(原文为“有臣若此,朕复何忧!古人称一言之重,侔于千金。卿之此言,深足贵矣!今赐卿胡瓶一枚,虽无千镒之重,是朕自用之物。”)‎ ‎11.B(“武将”错)‎ ‎12.C(一错在“重臣”,其实是太子选朝廷重臣;二是剑南道为过去的官职;三是文中未言获得太子信任。)‎ ‎13.(1)如果这是陛下的想法,就很是违背您过去的旨意;如果是他自己擅自做主,这说明派遣的不该是这样的人。(“乖”,1分;“自擅”1分,“是使”1分“非其人”1分,语意1分。)‎ (2) 当时的人都赏识李大亮没有背弃张弼的恩德,称赞张弼不夸耀自己。‎ ‎(“贤”1分,“背恩”1分,“多”1分,“自伐”1分,语意1分)‎ ‎【参考译文】‎ 李大亮,是雍州泾阳人,年少时就有文武才干。隋朝末年,在东都洛阳与李密交战,战败,跟他一起的一百多人都被处死,敌人的统帅张弼见到他而认为他与众不同,就单独释放了他跟他谈话,于是两人在帐篷里结为朋友。正义之师入关后,李大亮从东都洛阳归附国朝,担任土门(河北井陉的古称)县令。属县百姓有饥荒,盗贼来侵犯,李大亮卖掉自己所骑的马把钱分给贫弱的人,用开垦土地劝勉人们,当年就获大丰收。他亲自搜捕盗贼,所攻打之处总能平定。当时太宗位居藩镇,巡视安抚北部地区,听说他的事迹而赞叹。那以后,胡人侵犯边境,李大亮部众少不能抵挡,就单人匹马到敌人军营,叫来敌人的主帅,把祸福向他讲明,胡人感动悔悟,互相带着前前后后投降的有一千多人,属县境内因此太平。高祖非常高兴,按照功劳赏赐他奴婢一百人。李大亮对这些人说:“你们这些人大多是士族人家的子女,因国家灭亡而到了这个地步,我又怎么忍心把你们当做低贱的奴隶呢!”全都放走了。贞观元年,他离开都城担任凉州都督,凭借仁爱宽厚的治理闻名。曾经有宫里来的使者到了凉州,见到凉州有著名的猎鹰,就暗示李大亮献上它。李大亮秘密呈上奏章说:“陛下很久就不再打猎了,但使者却索要猎鹰。如果这是陛下的想法,就很是违背您过去的旨意;如果是他自己擅自做主,这说明派遣的不该是这样的人。”太宗在奏章上批注道:“有像你这样的臣子,我还担心什么呢?古人说,一言之重,和千金相当。你的这番话,实在是非常值得珍贵的啦。我责令赏赐你一枚胡瓶,它虽没有千镒那么贵重,却是我的自用之物。”贞观八年,担任剑南道巡省大使。贞观十七年,晋王成为皇太子,东宫太子的属官,都大规模从重臣里选拔。让李大亮兼任太子右卫率,不久又兼任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值宿保卫两宫,特别被亲近和信任。李大亮每当夜里值班,一定整宿不脱衣服小睡。太宗曾经慰劳他说:“到了你夜里值班,我就整晚上都能安睡。”他就像这样被信任。李大亮虽地位名望显赫,但住处地势低洼狭小简陋,衣服俭朴随意。至于本性忠诚谨慎,即使是妻子儿女也没有见过他有懈怠的样子。他常常想起张弼的恩惠,却一直不能报答。张弼当时担任将作丞,自己隐藏不说。李大亮曾经在路上遇见而认出了他,(就)抱着张弼哭,多多推让家产来送给张弼,张弼拒绝不接受。李大亮对太宗说:“我有今天的荣耀,是张弼的帮助啊。”太宗于是就提拔张弼担任中郎将,不久担任代州都督。当时的人都赏识李大亮没有背弃张弼的恩德,称赞张弼不夸耀自己。不久李大亮得病,太宗亲自为他调药,用驿马快传赏赐给他。他去世时五十九岁。太宗为他在另外的临时住处表达哀思,为他哭得特别悲痛,停止处理朝政三天。谥号叫懿,陪葬在昭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14.CD(选对1项得分,两项4分。C项,此句暗写路途之遥远、孤寂,途中所见、所伴唯有青山而已。D项,诗人并没有“达观知命、超然物外”,而是对自己的遭遇忧郁难平,结合后一句,更可看出他是故作反语,实际上抒发的是忠而被谤、报国无门的怨愤。读诗要从整体上把握、理清脉络,不能割裂开来、断章取义。第三句对“落日”的理解可参照李白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5.“静”字表现湘水宁静的气氛,进一步突显猿声的凄切,令诗人倍感孤寂、凄凉。“宽”字表现洞庭湖的浩渺,进一步突显路途的邈远,前景的迷茫。(每字分析景物特征1分,指出深层的内涵2分,共6分。)‎ ‎16.(一句1分,错字、别字不得分)‎ ‎⑴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⑵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⑶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A(解析:①耳提面命:不仅当面告诉他,而且还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恳切地教导。使用正确。②述而不作,指将古人的智慧心得加以陈述并没有加入自己的思想;也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出自《论语·述而》。此处使用不正确。③标本兼治:从枝节和根本方面都得到治理。使用正确。④名正言顺:名义正当,道理也讲得通。此处不合语境,可改为“名不虚传”。⑤相映成趣:指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这里应用“相得益彰”。⑥束之高阁: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丢在一旁不管,也比喻把某事或某种主张、意见、建议等搁置起来,不予理睬和办理。)‎ ‎18.D(A“归功”,把功劳归于(某个人或集体),前面已有“功劳”,“归功”的“功”赘余。B“理解并看懂了”语序颠倒。C成分残缺,“而努力奋斗”少了一个“为”,应该在“实现”前加一“为”搭配不当。)‎ ‎19.C(①项“先贤”是指已故的有才德的人,与语境不合,可改为“大师”等;③“莅临”为敬词,使用不当;④“请从速交还”语气过于生硬。)‎ ‎20.答案示例:①由现成的文物图像上提取典型元素进行设计。②先民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③文化遗产保护光芒永存、永得庇佑的理念。(①1分,②③各2分,意思对即可)‎ ‎21.答案示例:②(共享单车的任性“泛滥”)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问题;‎ ‎③解决了共享单车造成的问题,城市居民幸福感提升就增加了一项可能。‎ 六、写作(60分)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一)题目简评 这道作文命制的独到之处在于以三个成语的“排序”来实现“有机关联”,它既有对2017高考全国卷作文题呈现出来的新特点“有机关联”的考查,又有原创题目的独特价值——不做选择而作排序,选择自由度很大,而排序自由度则小一些,而且不但要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之形成有机关联,而且需要区分其轻重缓急。‎ 从排序的三个词语的内容上看,“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均体现出以德树人的价值指向,“三乐”是从内、与外以及内外结合的角度实现“乐”,因而,排序不同,关系、意义与境界自然不同,也更能看出写作者的对“三乐”内涵的理解,引导学生外视现实生活,内视自我内心,形成自己对三者关系的理解与感悟。以“三乐”排序为形式,引导学生在内容主题上向“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思考,对于高三学生而言,还是比较适合的,人人皆有话说。‎ 从写作指令的角度看,排序这一方式,使得思维的考查具有相当的指令性。当然,排序的限制,增加了写作的难度,人人有话说却难以说深透。‎ ‎(二)审材料内容 ‎“助人为乐”,“助人”为行为,“乐”为内心感受或自我评价。“为”有“是”“成为”“以之为”的意思。“助人为乐”是联系外在行为与内在感受的一种主客观结合的表达——把帮助他人当成自己的乐趣,使整个助人的体验过程达到内心的平衡和满足,并从中获得道德教益和情感的升华,即便获得一时的不解和委屈,也能凭借一种内心的信仰获取乐观的力量。但是,它的核心应该主要是寻求内心的满足,而不是寻求外界的肯否。我们自身和身边的“助人为乐”更多是微型的,即别人一把,对自己来说没什么损失,甚至都没有浪费多少时间。这种“举手之劳”可能对被帮的人来说解决了燃眉之急,或许以小见大,会改变当事人的生活态度。在不帮的义务层面的“本分”上做到了人与人之间为仁行善的“情分”。有能力特别是有一定实力的“助人为乐”所散发的能量更大,它或许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轨迹。但无论是微型“助人为乐”还是有实力人做的匡扶之事,都不能改变“助人为乐”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如果旁观者(外人)看来所谓“助人为乐”没有什么利益,那么旁观者是无感的,因此“助人为乐”不太能从“旁观者清”的层面上去考量,这是当事人双方的一种对善的授受体验。‎ ‎“知足常乐”,“知足”是个人对自我所有物质、所处现状的一种自我满足层次的认知,“常”为一种状态,即“以此为常”,是一种恒定的心理状态,“乐”自然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满足。“知足常乐”是一种非常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心理。孔子和老子都对“知足常乐”有过论述。《老子•俭欲第四十六》有言:“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孔子也有言:“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知足”不是不勤奋的借口,和鲁迅“不满是向上的车轮”不矛盾,考生还是要扣准“乐”这个核心词,“知足常乐”可以折中解释为“能自宽者常乐。”(《列子•天瑞》:“孔子曰:‘善乎,能自宽者也。’”)“知足常乐”的反义词是“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和“斤斤计较”,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是一种过分追索或追求,它们都会让人心态失衡而“不乐”。“乐”而且“常乐”,可见“知足常乐”的恒定不变,其实质是一种人生态度,能得到的尽量争取,得不到的要学会释怀。学生可以理解成控制自己的欲望,尤其是不合理的欲望,这才是符合中学生价值观的“知足常乐”基本之道。‎ ‎“自得其乐”重点在“自得”,它屏蔽了他人的评价,从事物或事情中自己感到或获得其中独有之“乐”,即五柳先生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之状态。古人箪食瓢饮也好,钟鸣鼎食也罢,都能悠然体会其中的乐趣。自得其乐需要执守本心,这里的本心,可以指心中的某些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等。中学生可以将“自得其乐”诠释成处于自己理想的、平衡的、舒适的学习与生活状态。若理解成“早悉世情,置身道外”的话,就与中学生应有的主流价值观相悖。‎ 总之,对“三乐”各自内涵的理解是排序的前提和基础。‎ ‎“助人为乐”,即以帮助他人为快乐,愿众皆幸福,然后自己快乐。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体现的是付出和奉献的高尚情操和人生价值。“知足常乐”,即以珍惜拥有为前提,以拥有的为满足,从而获得快乐,是人生的平常心,是一种自在自由的快乐,体现的是一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不与人比,易满足。显真我风采。“自得之乐”,则是对自我的肯定和认可,体现的是一种自信的人生态度。对未来满怀憧憬,是奋斗者的得意。当然,这理解与解释,既要遵循本来的意思,也要有自己的个性化理解,以此为前提,可以深挖宽拓。‎ ‎(三)审题目要求 题目要求把“三乐”进行不同的排序,进而构成相应的关系、意义和境界。因此,逻辑是排序后“三乐”递进形成的意义。题目给了一个示例:“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其诠释为:自得才能获得自由,自由才能知道知足的标准,知足后才有可能去助人。三三排序有六种排法,可以看成是六种关系的理解、六种立意方向。当然如何排序,都要先弄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且紧密结合人生观。排序是任务指令,规定动作,必须完成。然后阐释清楚这样排序的原因以及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能结合人生的三层境界给人以人生的启发为最佳。‎ ‎(1)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题目已经给出“认为自得才能获得自由,自由才能知道知足的标准,知足后才有可能去助人。”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理解,合理严密即可,此处不赘述。‎ ‎(2)自得其乐、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认为自得能获得挥洒空间,取得成功或至少在自己的自得领域内小有经验或成就就可以有能力帮助别人,进而“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3)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认为知足可以琢磨心态,进而获得内心的愉悦和满足,脾气性格也愈发良好,内心健康和丰盈的人,会多与人为善,乐于奉献。‎ ‎(4)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认为知足者可以悠然自得,有情怀者自然比别人多了一份担当和责任的内驱力,则他们有动力去帮助别人来实现自己内心渴望实现自己“被需要”的愿望,看到他人被自己帮后“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5)助人为乐、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助人收获的是行善后成人之美的道德升华和心安理得,既然心安理得那么自然陶冶其中,自己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为人行得正走得直,自然会有心理的满足和愉悦,从而正能量不断递增。‎ ‎(6)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把助人视作知足的“足”,进而陶醉其中,选这个的,写起来有些难度。毕竟自得其乐是“一以贯之”后终极稳定心态,以助人为乐且自得其乐者,知足、常乐,必也圣乎?‎ 三、评分标准 ‎(一)作文大致层级:‎ ‎ ‎ 一等(20~17分)‎ 二等(16~13分)‎ 三等(12~9分)‎ 四等(8~5分)‎ 五等(4~0分)‎ ‎ ‎ ‎ ‎ 基 础 等 级 内容20分 理清排序 阐明关系 谈出人生境界 内容充实 感情真实 理清排序 阐明关系 谈出一定的人生价值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理清排序 阐明关系 内容不够充实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理清排序 能阐明理由 内容单薄 思想不够健康 感情不够真实 仅仅理清排序而不谈理由,或者谈三乐而不能理清排序甚至不排序;思想不健康,感情虚假 表达20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优美 字迹漂亮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清楚 不太符合文体要求;结构有点混乱;语言基本顺,偶有语病,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 展 等 级 特征20分 深刻,说理透彻 丰富,用例典型 有文采,恰当修辞,有闪亮语句 有创意 较深刻,说理较透彻 较丰富,用例准确 较有文采,修辞较好 较有创意 较深刻,说理不够透彻 较丰富,用例基本准确 有一定文采,偶用修辞 略有创意 不够深刻,个别语句有深意 略显丰富,一些例子较好 略显文采,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缺乏深刻度,说理不够清楚,‎ 有例子,个别较好,‎ 缺文采,口水话,偶有较精彩语句 偶有创新点 ‎(二)判分原则 ‎1.判分等级 判分原则要从考场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对每一位考生负责。议论文重在评判其理性思辨和分析说理能力,记叙文重在评价其构思、细节、文采、意蕴等写作技巧和写作智慧。判分等级如下:‎ 一类卷(55-60):文章对“三乐”有明确的排序,对排序后“三乐”的关系理解独到、深刻,建言献策切中肯綮,文章构思精巧严谨,遣词造句精辟、生动,特别是用语老辣。文章没有堆砌辞藻,拼凑语录,而是巧妙化用为文章增光添彩。在理解和认识方面,文章紧扣主要矛盾进行深入分析,对核心概念的界定准确,论证有合理的逻辑性;体现出相当的思想和写作的智慧。倘若是记叙文,该文应该意蕴在材料的核心处,且写作有巧妙而机智的构思,有生动传神的细节,有浓郁而清新的文采,叙事有真实感和亲近感。‎ 二类卷(48-54):文章完整,对“三乐”有明确的排序,对排序的诠释准确、恰当,并有一定特点,能够就某一角度形成自己的正确观点,能对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和剖析,能在论证中进行比较,并能在此基础上得出有一定意义的结论。若是记叙文,则文章的主题在材料的核心处,且写作有构思,有细节,有文采,情感真实,富有生活气息。‎ 三类卷(43-47):基本完成排序,排序后的诠释基本切题,对“三乐”的解读,基本正确。全文基本完整,语句虽平实但大致通顺,偶有语病和令人费解的小段。全文思想性无大碍,能形成基本正确的观点,可以没有亮色;抑或在论证或在论据选择和分析上,或在逻辑联系上呈现某一方面的特色。‎ 四类卷(37-42):文章大致完整,语句基本通顺,句子口语化、思想低幼化偏激化、思维碎片化明显。能牵强地找出排序后“三乐”的关系,但无法严密地诠释。逻辑层次明显不清,或观点熟套,仅限于常识和公理缠绕,且说理止于浅表;或论证方法单调,缺少变化,只会一味“例证”“罗列”。若是记叙文的话,主题基本接近材料核心,有完整的故事演绎,但在行文中反复点题,显得多余。或者故事显简单或老套(自身学生时代的经历),技法上也缺少变化,全文和小学生叙事水平无二异。‎ 五类卷(31-36):不切题,牵强贴标签或无章无法,语句不通顺。所写主题与“三乐”排序后的本应有的中心关联甚远,驴唇不对马嘴。在剖析自己的排序时,基本没有论证,关键概念“乐”却整体打包;或者一味例证且止于一个层面,缺少逻辑性;或者片段分离,硬贴标签。若是记叙文,故事明显虚假编造,记叙描写能力较弱。文章的主题偏离材料的核心,且考生在故事处理、细节描摹方面欠佳。‎ 六类卷(含残卷,36分以下)完全不会写议论文,无阐说,无论证,没有条理和逻辑。若是记叙文的话,主题与材料不沾边,胡编乱造,故事低俗,表达能力很差。统而言之,对材料理解不正确,文章低幼、粗俗。‎ ‎2.精准立意阐释 判定文章是否切题,主要看文章是否在排序后诠释、界定“三乐”的核心意蕴,并抓住“三乐”构成的关系、意义和境界进行说理。如果全文只谈“三乐”不谈“关系、意义和境界”,则在三类卷以下赋分。立意的精准仰仗考生是否精准重点看“乐”字的表达,如果在排序的时候忽略表达的细微差异,导致“自己排的自己说不清”。只分别写“三乐”映射的关系、意义和境界,而没有进行排序形成逻辑链综述的,原则上不得进入二类卷及以上。‎ 议论文重点判断是否围绕材料命意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如果能紧扣概念内涵,围绕矛盾关系进行分析,观点及构思有独到处,判为一类卷。虽无深刻、独到之见解,但能就中心论点展开分解与剖析,并能在分析说理的基础上得出有一定意义的结论,判为二类卷。如果观点比较正确,论证分析比较简单,形式上中规中矩,判为三类卷。如果只是简单堆砌事例,基本不作分析,虽然切题,也只判为四类卷。明显硬贴标签,四类卷以下。记叙文重点判断所描写的人、事、物是否体现材料的内涵,是否体现了“种”的过程,对暗扣材料的作文更要谨慎赋分。个人意见,因文体的特殊性,记叙文要进入一类卷,立意的深刻、独到不是必备条件。要看考生驾驭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手段。‎ ‎3.个案处理 ‎①确认为抄袭,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篇幅与原卷相同,最高不超过2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10分。‎ ‎②议论文文体模糊不明,视为四类卷;文体不伦不类,且语文素养较差者,视为五类卷。‎ ‎③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50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 ‎④游戏考试、游戏人生、语言格调低下的“问题卷”,评分最高不得超过40分;凡思想感情庸俗低下,即使是切题完篇,评分最高不得超过20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评分最高不超过10分。‎ ‎⑤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一字扣1分,同字合并算,异字不封顶。‎ ‎⑥无标题扣2分。‎ ‎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