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历史1月月考试卷(有解析山东济南一中)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届高三历史1月月考试卷(有解析山东济南一中)》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1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 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在《法学阶梯》中说:“通过合意缔结契约之债是因为,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语言或文字,只需要实施交易行为的人们相互同意。这种交易也可在未出席者之间缔结”。这反映了当时罗马法 A. 重视保护居民的意愿 B. 突破了形式主义的束缚 C. 注重对法律追本求源 D. 二元法律体系最终消亡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通过合意缔结契约之债”“只需要实施交易行为的人们相互同意”可知是尊重居民意愿,而不是保护,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语言或文字,只需要实施交易行为的人们相互同意”信息可知罗马法认同居民意愿在法律中的作用,说明了罗马法突破了形式主义的束缚,故B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居民意愿,不是追求法律本源,故C项排除;“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语言或文字”说明了不成文法依然存在,因此二元法律体系没有消亡,故D项排除。‎ ‎2. 隋朝在推行均田制的同时,制定“输籍定样”(划分户等标准),发到各州县,每年正月五日,县令派人到农村,依定样划分户等,作为征调赋役的依据,并且国家规定的赋税、力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上述做法的作用主要在于 A. 强化中央政府对州县的管理 B. 扩大国家编户增加政府收入 C. 严厉控制人口防止地方叛乱 D. 维护了佃农的经济政治权利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赋税制度变革。材料显示隋朝制定“输籍”之法的用意在于确定纳税户数,并以较低负担吸引豪强地主的依附农回归政府户籍,增加纳税人口,进而扩大财政收入。A、C强调的是行政管理;D项不符合材料。‎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赋税制度变革·均田制 ‎【名师点睛】输籍定样,又称“输籍法”,‎ 是中国隋朝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政府利用这一手段搜括隐藏户口,以防止人民逃税和抑制士族、豪强占有劳动人口,从而确保政府收入,加强中央集权。‎ ‎3. 1962年的《关于几年来宣传口号的初步检查报告》重点检查了1958、1959两年中的错误口号,包括“违犯客观规律,助长了主观主义发展的错误口号”“高指标、高任务,助长了‘浮夸风’的错误口号”等。这反映出国家 A. 认识到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 B. 彻底否定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C.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失误 D. 开始纠正农村中的冒进倾向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62年国家主动纠正经济建设中的错误口号,表明国家意识到经济建设中存在“左”的错误,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1962年仍存在人民公社,排除B。材料强调国家认识到经济建设中存在“左”的错误,而不是具体指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失误,排除C。开始纠正农村中的冒进倾向是在1960年,排除D。‎ ‎4. 1901年,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指出:“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梁启超意在 A. 说明国际社会中没有道理可讲 B. 阐释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 C. 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 D. 激发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答案】D ‎【解析】注意材料信息“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大意是说在国际社会里弱国无外交,意在激发国人的民族救亡意识,故正确答案为D项。A项不是梁启超这番话的用意;材料体现不出BC项。‎ ‎5.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史称,“官中条令,为(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这反映了宋代 A. 税制发生重大调整 B. 土地私有不断深化 C. 自耕小农发展壮大 D. 经济结构面临转型 ‎【答案】B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官中条令,为(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的意思即可。‎ ‎6. 比利时外交部长斯帕克在1956年的一份报告中强调:“欧洲这一世界制造业的巨头,曾经从其海外市场获得大量重要资源,如今正面临着外在地位衰弱、影响力衰减的局面,它在分裂中失去了进步的能力。”斯帕克认为欧洲失去“进步的能力”的主要原因是 A. 欧洲国家间矛盾尖锐竞争激烈 B. 战后亚非国家纷纷独立,东西欧对峙 C. 战争沉重打击欧洲各国的经济 D. 战后美国独占世界市场,并控制欧洲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前,欧美国家利用落后地区的廉价资源获得了经济长期发展;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且东西欧形成对峙局面;故斯帕克主要强调了亚非拉国家纷纷独立导致西欧国家失去广阔的市场和资源,加之冷战的出现,自身发展从而受到限制,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欧洲国家间矛盾尖锐竞争激烈,而是强调欧洲衰落的原因,排除A。C项也是欧洲衰落的原因之一,但与斯帕克的观点不符,排除。D项中“独占”说法错误,且与斯帕克的观点不符,排除。‎ 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欧洲这一世界制造业的巨头,曾经从其海外市场获得大量重要资源,如今正面临着外在地位衰弱、影响力衰减的局面,它在分裂中失去了进步的能力”,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战后欧洲的相关史实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7. 据统计,1949~1952年,山西忻县有8253户农民出卖土地39912亩,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出卖土地的户数和亩数,1953年比1952年都增加5倍多。这一现象 A. 反映了土地改革过程的曲折性 B. 促使中国共产党加快农业合作化步伐 C. 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稳固性 D. 说明农村城镇化的效果显著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由材料“1953年比1952年都增加5倍多”可知,农村重新出现土地买卖,证明土地私有制不符合社会主义方向,故要加快农业合作化步伐,推行农业集体化方针,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土地改革的问题,而是强调农村重现土地买卖的情况促使中国共产党加快农业合作化步伐,排除A。农村重新出现土地买卖,反映了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排除C。材料强调农村重现土地买卖的情况促使中国共产党加快农业合作化步伐,而不是农村城镇化的效果显著,排除D。‎ ‎8. 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向苏联派遣留学生的情况表:该表反映了 ‎ ‎ A. 文化交流受国家关系影响 B. 教育受制于两极格局 C. 苏联支持新中国经济建设 D. 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 ‎【答案】A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到1958年,是中苏关系的“蜜月”期,因此中国向苏联派遣的留学生数量较多;1959年中苏关系开始破裂,并逐渐恶化,因此1959-1965年中国向苏联派遣的留学生数量很少;说明文化交流受国家关系影响,A项正确。材料强调文化交流受国家关系影响,而不是教育受制于两极格局,排除B。1950-1958年苏联支持新中国经济建设,但1959以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终止援助和支持中国,排除C。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一边倒政策,而是强调文化交流受国家关系影响,排除D。‎ 点睛:表格类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解答应该充分注意表格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 取有效信息。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各阶段中国向苏联派遣留学生的情况”,结合中苏关系的相关内容,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9. 1984年10月,国务院实行第二步利税改革,将国营企业应当上交国家财政的利润按11种税种向国家交税,税后利润归企业自己安排使用。此规定 A. 强化了国家对企业的管理 B. 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 C. 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D. 提高了企业工人的待遇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实行利税改革后,减少部门对企业过多的行政干预,国家也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利用税收杠杆,调节生产与分配,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故C正确。国家实行利税改革是有利于减少国家对企业的管理,排除A。材料强调国家实行利税改革是有利于减少国家对企业的管理,与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提高了企业工人的待遇,而是强调国家实行利税改革是有利于减少国家对企业的管理,排除D。‎ ‎10. 《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 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B. 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 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D. 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财富太多就会骄纵,财富太少就会忧虑;让富人可以显示他们的尊贵而不至于骄纵,让穷人得以生存又不至于担忧;拿这个标准来调配均衡,就可以使财货不匮乏,社会上下得以安宁;故董仲舒强调以一定的社会规范缩小贫富差距,从而实现“上下相安”,国家“易治”的局面,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竭力济贫以抚其忧,而是强调上下相安利国益民,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强制去富以抑其骄,而是强调上下相安利国益民,排除B。材料强调上下相安利国益民,与劫富济贫以均贫富无关,排除D。‎ ‎11. 卢梭提出:“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 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的这将是合法的破坏。”这主要反映的是 A. 社会契约论 B. 人民主权说 C. 自由平等 D. 三权分立学说 ‎【答案】C ‎【解析】卢梭强调的是人民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权威,在人民的意志下,什么都可以废除,这显然反映的是人民主权说,故B正确;社会契约的意思是人民在公共意志的基础上订立社会契约,大家都应遵守,故A错误;题干显然没有涉及到天赋人权学说和三权分立的相关内容,故CD错误.‎ ‎12. 晚清时期有思想家提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泯中西之界,化新旧之门户,庶体用并举,人多通才。”该主张 A. 本质上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思想 B. 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 C. 否定了传统文化,主张全面学习 D. 提倡维护传统文化,反对西方学说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思想家认为中学与西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主张中西学结合,人多通才。这种思想与洋务派的思想有本质区别,洋务派认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学之间是分离的,或者说学习西学是为了巩固中学,为中学服务。因此A项错误。可以说这种思想是对中体西用的发展,所以B项正确。提倡中西学并重,不能说是否定传统文化,因此C项错误。D项 与材料内容不符,错误。‎ ‎13.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重商主义是与工场手工业和资本原始积累相适应的经济学说和政策,这一政策限制了资本主义自由发展。1759年亚当·斯密首次提出“看不见的手”,主张经济自由主义。到19世纪末期,经济自由主义登上巅峰,也开始走向极限。20世纪前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西方经济大危机之后,英国经济政策“重返”国家干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使英国社会在20世纪前期剧烈动荡后达到新稳定,出现战后20年经济的“黄金时代”。但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面临的危机重重,1979年起,奉行新自由主义的保守党连续执政18年,重点是“重返”自由经济。即“解放市场和压缩大政府 ‎——摘编自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材料二中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实际上存在着两种经济发展模式,即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的“一五”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后的大跃进经济发展模式。“一五”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就是苏联模式。大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初衷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克服苏联模式的弊端,独立自主的探索一条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触动苏联模式的制度结构。‎ 在大跃进经济发展模式反复实践和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对其调整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也在慢慢地萌芽发展起来。这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且它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席卫南:《中苏两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回顾与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经济政策演变的历程,并分别指出每次演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与英国经济政策演变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答案】B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重商主义……经济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使英国社会在20世纪前期剧烈动荡后达到新稳定……1979年起,奉行新自由主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再到国家干预资本主义(凯恩斯主义),再到新自由主义等方面概括英国经济政策演变的历程。再从工业革命、殖民霸主、海外市场等方面指出从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的原因;从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美国等国家成功经验等方面指出自由主义到国家干预资本主义的原因;从经济 “滞胀”、企业失去活力、福利政策财政困难等方面指出国家干预资本主义到新自由主义的原因。‎ ‎(2)本题根据材料二“一五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就是苏联模式。大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初衷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克服苏联模式的弊端,独立自主的探索一条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对其调整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也在慢慢地萌芽发展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适应经济发展、不断调整与变革、政府干预和影响等方面概括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与英国经济政策演变的相同之处。再从英国本国经济发展、中国受苏联影响等方面说明不同之处。再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充分、调整能力较强、中国缺乏经验、实行改革开放等方面说明其产生的原因。‎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兹查有三品衔商部头等顾问官翰林院修撰张謇,创办江苏耀徐玻璃公司、上海轮步公司,集股一百万元以上。三品衔直隶候补道严义彬,创办浙江通久源轧花纺织厂,集股在八十万元以上。二品顶戴安徽候补道许鼎霖,创办江苏海丰面粉公司,集股在六十万元以上。四品衔候选州同楼景晖,创办浙江通惠公纺织公司。三品衔中书科中书顾钊,创办浙江和丰纺织公司。(编者注:绅商指既有功名职衔,同时又经营工商业的社会群体。材料中的张謇等人便是其杰出代表 ‎——《光绪政要•实业》‎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晚清绅商与近代经济发展”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1)历程:由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再到国家干预资本主义(凯恩斯主义),再到新自由主义。‎ 重商主义转向自由主义的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商品生产能力增强,产品具有竞争优势;英国成为殖民霸主,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自由主义转向国家干预的原因: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和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破坏;对美国等实施国家干预经济的成功经验的借鉴。‎ 国家干预转向新自由主义的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危机,经济发展出现“滞胀”;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导致企业失去活力;大规模福利政策导致财政困难。‎ ‎(2)相同: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模式不断调整与变革;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模式都受到政府干预和影响。‎ 不同:英国经济政策的调整是本国经济发展的结果;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受苏联和西方的影响。‎ 原因: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充分,经济的自我调整能力较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学习苏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 ‎【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晚清绅商与近代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可以有三种答案进行选择,例如,可以认为晚清绅商推动近代经济发展,主要从绅商的“实业救国”的角度进行解释。‎ ‎15.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陇南位于西秦岭,西部向青藏高原过渡,也是我国三大自然地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因中药材种类多素有“天然药库”之称誉。陇南海拔2400~3500米的深山峡谷的茂密竹林是野生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大熊猫从不冬眠、体态肥硕、憨态可掬,有黑白相间的外表和发达有力的前后肢,视力较差,目光短浅,但是听觉极为灵敏。‎ 材料二陇南位置和范围示意图 ‎(1)说明大熊猫的体貌特征与其栖息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分析陇南地区素有“天然药库”之称誉的原因。‎ ‎【答案】示例一:晚清绅商推动了近代经济的发展。‎ 说明:绅商以“实业救国”为号召,抵制外资侵入,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绅商凭借政治背景寻求政府支持,拥有资金和廉价设备。投资主要以纺织、面粉等轻工业为主,有利于民生摆脱对外资的依赖。受外资、买办影响,所办企业多采取近代工厂制度及管理模式。‎ 绅商是早期工商资产阶级的原型,官商中介,从学优则仕到兴办实业,他们完成了近代救亡新儒商的角色转变。‎ 示例二:晚清绅商限制了近代经济的发展。‎ 说明:绅商经营模式保留农业宗法社会色彩,落后腐朽。延续明清士商传统,抽资置田,导致资本分散,工商业难发展。企业局限于轻工业和通商口岸等沿海地区。生产规模小,资金技术人才具有缺陷。不致力于科技、管理创新,缺少发展潜力。‎ 绅商经营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受宗法思想影响,延续士商传统,对工商业的近代化跨越产生了消极影响。‎ 示例三:晚清绅商既推动又限制了近代经济的发展。‎ 说明:绅商亦官亦商、亦绅亦商的特征反映近代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变迁。经营模式既保留传统又模仿西方。绅商既受西方思想熏陶,又恪守传统价值观念。绅商既与清政府保持联系,又与政府争利,影响近代工商业发展。‎ 绅商在近代与传统的平衡中,通过内部分化组合,孕育产生并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我们既肯定他们对近代化发展的尝试和勇气,又要批判他们的妥协与退守。‎ ‎【解析】本题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属于观点评析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一、要对材料 所表述的史实进行准确归纳、概括,二、对提炼出来的相关观点,要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论证说明要充分,要符合史实,言之有理,言之成文。根据材料“张謇创办江苏耀徐玻璃公司、上海轮步公司”“严义彬创办浙江通久源轧花纺织厂”“许鼎霖创办江苏海丰面粉公司”等信息和围绕主题“晚清绅商与近代经济发展”可概括主题为晚清绅商推动了近代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晚清绅商创办实业的背景、目的、内容、意义和局限等方面思考作答,史论正确,逻辑严密,言之有理即可。‎ ‎ 另外根据材料和围绕主题,还可从概括主题为“晚清绅商限制了近代经济的发展”“晚清绅商既推动又限制了近代经济的发展”,同样论证过程中,史论正确,逻辑严密,言之有理即可。‎ ‎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改土归流是中国明清两朝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实行流官制的政治改革。以下为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相关材料。‎ 材料一“土司虽依例输粮,其实占据私享者不止十数倍,而且毒派夷人,肆顽梗故。欲靖地方,须先安苗猓(对少数民族的泛称);欲安苗猓,须先制土司;欲制土司,须先令贫弱。臣方思设法鼓舞,济以威严,俾各土司自报田亩按则升增”。‎ 材料二“土司改土归流原属正务,但有应改者,有不应改者;有可改可不改者,有必不可改者;必不可不改者;有必应改者而不得不缓改者,有可不改而不得已竟改者。审时度势,顺情得理”。“改归之法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自投为上策,勒令投献为下策”。‎ ‎——以上两则材料来自(清)鄂尔泰《改土归流疏》‎ 材料三为更好地进行改土归流,清政府在西南区调整疆界,归并事权;清查土地,清理财粮;选拔官吏,推进改土归流;建城池,设学校;同时废除原来土司的赋役制度,与内地一样,按地亩征税,数额一般少于内地,土民所受的剥削稍有减轻。‎ ‎(1)根据材料,分析清代改土归流的特点。‎ ‎(2)根据材科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土归流的影响。‎ ‎【答案】(1)特点:起因是因为土司制度危害地方;原则上对不同地区区别对待;方法多样,分为计擒、勒令投献、兵剿三种模式;有完整的配套措施。(写出三点得9分)‎ ‎(2)影响:加强了政府对边疆的管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稳定当地秩序,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三,“调整疆界,归并事权”利于增强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管辖力度;“建城池,设学校”等措施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发展以及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清查土地,清理财粮……按地亩征税”有利于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结合所学知识,这些措施实施最后均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点睛:解决本题的几个关键:1.审设问,明确设问“特点”、“影响”;2.阅读材料和提出关键信息,如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其实占据私享者不止十数倍,而且毒派夷人,肆顽梗故” “调整疆界,归并事权” “建城池,设学校” “清查土地,清理财粮……按地亩征税”等;3.联系所学知识,准确运用材料和课本语言;4.组织答案,按设问要标明答题项“特点”“影响”等,做到分点作答,语言表述准确。‎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