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大联考试题(有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山东省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大联考试题(有答案)》 共有 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大联考2017~2018学年度山东省高三第二次考试 历 史 ‎2017.12‎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先秦社会思潮的历史叙述。据此能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周礼文化与儒家思想决定社会习俗 B.先秦王权专制的倾向在不断加强 C.神权政治式微,世俗政治不断加强 D.先秦重礼轻法中央集权逐步形成 ‎2.董仲舒强调人君必须拥有“禁制”的权力,保持“能制”之势;并且君主要引导人们有所好恶,“然后可得而劝”,“然后可得而畏”,这样就“可得而制”。由此可知,董仲舒 A.汲取法家思想的精华 B.告诫统治者必须实施仁政 C.宣扬了“君权神授”观念 D.强调建立君主专制的必要性 ‎3.汉代桓宽在《盐铁论·水旱》中记载,手工商业者“各务为善器,器不善者不集。农事急,挽运衍之阡陌之间。民相与市买,得以财货五谷新弊易货。或时贳民,不弃作业”。材料反映出当时 A.经济结构单一 B.城乡一体以农村经济为主导 C.以家庭为单位的综合经营 D.未形成相对独立的手工业、商业体系 ‎4.公元317年,司马睿(晋元帝)在名门望族琅琊王氏兄弟辅助下,优待江南士族,平定叛乱,建立东晋政权。当时,政治由王导主持,军事由王敦控制,元帝对王敦甚至有“请避贤路”的表示。东晋政治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谓。该历史现象 A.说明晋元帝注重分权制衡以稳定政权 B.反映出门阀政治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 C.沿袭前代“君弱臣强”的畸形政治统治结构 D.是东晋君主专制统治强化的必然产物 ‎5.殿试在唐代已有先例,但没有成为定制。宋太祖开宝六年于讲武殿对新及第进士进行复试,“自兹殿试遂为常式”。宋初殿试成为定制 A.打击了士族门阀势力 B.实现了科举考试的公平竞争 C.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D.有效防止了科场的徇私舞弊 ‎6.元朝行省内部实行郡官圆署和种族交参制。行省官员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同赋也由朝廷制定的一二名官员掌管,其他官员一般不得干预。行省官员有较大但都不可能独立行使的权力。据此可知元朝行省制 A.开创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改变了绝对专制的政治大环境 C.完善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 D.强化了相权对中央集权的控制 ‎7.在论及儿童教育时,王阳明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在此,王阳明 A.肯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 B.突出了“致良知”的价值追求 C.摆脱了儒家伦理对教育的束缚 D.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8.明初推行里甲制,以“十户为甲,十甲为里”,并在乡里组织中设老人制度与里甲制并轨,以便强化对基层政权的管理。清代地丁制度推行后,雍正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十家牌法和保甲制,“十户为牌,十牌为甲,十甲为保”。上述现象表明 A.农村地区的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B.地方社会阶层变动引发社会变革 C.地方基层管理组织形式的变革与困局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日益固化 ‎9.据统计,在民国建立后的一年左右时间中,全国的报纸由清末的约100种,迅速增加500种,总销量达4200万份。有的政党还创办了自己的通讯社。许多报纸以议论时政得失、评说政府官员、监督政府工作为己任。这说明当时 A.社会舆论影响政府决策 B.民主共和渐成社会共识 C.民众政治参与意识增强 D.民权主义实现阻力重重 ‎10.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经济近代化的进程。仔细观察1872—1913年开办的企业数量统计图。据此可知 A.民族工业的发展抵制了外国经济的入侵B.政府政策的调整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C.民族工业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得到改善D.外国资本企业严重阻碍民族企业的发展 ‎11.陈独秀认为,孔子学说的特色主要是礼教和不言神怪,以现代民主和科学的尺度衡量,礼教是反民主的,而不言神怪是近于科学的。这反映出陈独秀 A.重视调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 B.反思中国以西方为师的近代化探索 C.批判传统儒学糟粕认同其思想精粹 D.主张必须彻底地更新中国传统文化 ‎12.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第一次鲜明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概念。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的革命因素进行了继承与吸收,对各种错误思潮进行了批判,阐发了反帝反封建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这 A.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正式确 B.强调了精神创新的必要性 C.说明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D.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13.“另起炉灶”要求外国政府与新中国建交务必遵循同台湾国民党残余政权断绝全部外交关系、承认新中国是全体中国人民唯一的合法政府、积极支持新中国恢复其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等条件。这表明“另起炉灶”‎ A.清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B.积极捍卫了一个中国的基本准则 C.积极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D.避免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 ‎14.1961年,国家规定“在农村集市上出售的农产品,可以由出售的人自己决定出售价格,可以买卖双方自由议价,国家收购这些产品,也应当按集市上自然形成的价格收购”。这可以佐证当时我国 A.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B.城乡经济政策宽松 C.农村经济结构改变 D.经济体制发生变化 ‎15.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决定:“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这一决定 A.加快了基础教育法制化进程 B.保障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反映了教育体制的转型和变革 D.推动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16.‎ 上表为我国基层直接选举制度的创新统计(单位:个)。这些创新 A.反映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B.表明直接选举成为我国选举制度的主流 C.诠释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观念 D.说明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在全国基本普及 ‎17.公元前445年,罗马保民官卡努优斯制定法案,允许平民与贵族通婚;公元前326年,彼提留法案废除罗马债务奴役制;公元前287‎ 年,霍腾西阿法案使平民会议成为具有立法权的人民会议。这表明古代罗马 A.平民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力量 B.城邦民主政治体制得以确立 C.法制建设的社会基础日益扩大 D.贵族与平民间矛盾不可调和 ‎18.意大利航海家卡伯特父子、法国的航海家博迪埃等人的航行“对于大革命以前法国一般的学术发展有很大贡献。有些对法国王朝统治下的社会感到不满而想加以批评的人,写了不少书籍,来歌颂远方荒岛上的乌托邦”。据此可知 A.乌托邦成为当时法国社会的理想 B.浪漫主义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C.新航路开辟是法国大革命的诱因 D.地理大发现拓展了启蒙学者的视野 ‎19.塞缪尔·亨廷顿在《美国政治》中写道:“美国政治体系的一个重要作用必须被看作它在具有潜在爆炸性的多种多样形态的社会里保证最低限度一致性的任务。”为此,1787年宪法 A.确立了共和体制 B.遵循了分权制衡原则 C.明确了两党政治 D.赋予了总统行政大权 ‎20.‎ 上表为英国女性劳动力在不同时期从事工作变化的统计表(单位:人)。该表表明英国 A.经济结构发生重大调整 B.开始步入工业文明时代 C.妇女社会经济地位提升 D.社会经济出现全面繁荣 ‎21.美国苏联史专家这样评价苏联现代化成就,“二战爆发前的十二年里,俄国经济发生了彻底变化,不仅产量大幅度增加,而且经济结构变化的速度也史无前例。”可以作为该评论依据的是 A.政府领导下苏联工业化的实现 B.西方国家广泛借鉴苏联经验 C.新经济政策取得重大实践成果 D.苏联经济实现综合平衡发展 ‎22.面对共产主义以朋友而不是以征服者的面孔在欠发达地区攫取权力的现状,杜鲁门在‎1949年1月20日的总统就职演说中提出了技术援助欠发达地区的“第四点计划”,1950年国会通过“对外援助法案”,将第四点计划列入其中。这反映出当时 A.第三世界国家迅速崛起 B.美国“冷战”重心发生转移 C.美苏对第三世界的争夺 D.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 ‎23.有美国学者指出:“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时,许多欧洲人感到美国——虽然友好——在某些方面变得专横。美国的经济体制、资本和文化在入侵欧洲,尽管欧洲已经从二战的破坏中恢复。”这折射出 A.欧共体推动了欧洲的迅速崛起 B.北约组织出现分裂倾向 C.美国主导欧洲体系遭受挑战 D.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出现 ‎24.下图为1819年德国画家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的《雪中的修道院墓地》。它虽然在 透视上很准确,但画面的场景仍然超越现实:光线太过完美,教堂过于雄伟,周围的森林过于对称,而且葬礼队伍也走的不是地方(葬礼不会发生在废墟中)。该作品 A.体现出画家对理性的崇尚 B.反映出科技进步的深刻影响 C.表达了画家对社会的赞美 D.表现了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52分。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28、29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除了英国以外,在16—18世纪的尼德兰地区(荷兰)、法国西北部、德国等地的乡村手工业都有发展。这种乡村工业的主要部门先是乡村纺织业,后来为冶铁业及造纸、制革、制皂等行业。在英国的维尔特郡,当本地羊毛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时,至少17世纪起,呢绒商就向北至林肯、东至肯特的那些郡收购原料,有时还到北爱尔兰收购,而产品都是运往本国乃至欧洲各地。在1640年,英格兰乡村劳动力参与工副业的平均比例大约60%。由于乡村人口广泛参与工业活动,致使农村单一的经济结构得以改观。西欧的由家庭从事的手工业生产逐渐被商人资本所支配,手工业者逐步变成工人,使传统的农民家庭转变为资本主义性质的“家内制工业”。西欧的传统乡村工业,为产业革命和经济起飞准备了重要条件,被称为“工业前的工业化”(原始工业化)。‎ 材料二 中国传统乡村工业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家庭手工业,特别是手工纺织业。但这种传统乡村工业发展的原因却是地主对佃农的残酷剥削和紧张的人地矛盾。作为副业的乡村手工业自始至终就是传统农业的天然和必要的补充,成为传统社会的乡村调节人地矛盾、维持生活的一条基本途径。中国的传统乡村工业的发展到明代中后期达到一个顶峰,但中国却并未因此而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叶春辉《中国农村工业化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传统乡村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传统乡村工业的发展对西欧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西欧传统工业发展相比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传统手工业没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经济因素。(13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摘编自叶小文《多少沧桑付流水,常念家国在心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需有史实依据。)‎ 请考生在第27、28、29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1906年,清廷颁布中央官制改革方案,规定“刑部改为法部,专任司法。大理寺改为大理院,专掌审判”,晚清司法改革由此开始。大理院效仿西方,是近代意义上的最高法院,时人称其为三权分立之肇端。“改寺为院”的理由十分牵强——出洋考察的大臣们认为大理院名称更接近西方和日本的“大审院”,操作更为简单易行,实际上是地位较低的大理寺改为最高法院,可减少对皇权的制约,实现清政府大权统于朝廷的改革目标。法部与大理院分权后,一切司法事权全归以往参与陪审、复核死刑的大理院掌握,昔日大权在握的刑部竞成“闲曹”,于是部院相争,改革遭遇重重阻力。正是由于清延“大权统于朝廷”的内在需求,导致其官制改革方案,对于司法机构的改革路径,设计并不合理——为了以行政掌控司法,将位高权重、实质具有最高法院功能的刑部改设为最高司法行政机构,而将位卑权轻、并无最高司法审判权力的大理寺改为最高司法审判机构,仍然压低其品秩,以便控制。这种角色错位,导致大理院与法部之间龃龉不断,据理力争的大理院与负隅顽抗的法部,陷入激烈冲突的漩涡,严重影响了司法改革的进程。同时,这种改革路径,致使最高司法审判机构出身卑微,一开始就低人一等,位居行政机构之下,为司法独立埋下了观念障碍。‎ ‎——摘编自韩涛《晚清官制改革中的“改寺为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司法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司法改革的影响。(6分)‎ ‎28.[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长期以来,美国推行的“门罗主义”以及强加于拉美人民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他们产生了反美情绪。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德、意法西斯在拉美大量投资严重损害了美国在拉美的经济利益,使美国在拉美的地位受到很大打击,引起美国的不安。因此,美国推行“睦邻政策”。1933年罗斯福在“论美日”演说中强调“睦邻政策”。就是在政治上任何美洲国家不应干涉另一个美洲国家的内政,在经济上奉行美洲国家之间的互惠贸易协定的政策。“睦邻政策”宣布后,罗斯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美国同拉美的关系。1934年,美国废除强加于古巴的“普拉特修正案”;同年,美国同海地签订了美军撤出海地的协定;1936年签订《美国——巴拿马协定》,取消了美国对巴拿马的干涉权等。“睦邻政策”的实施,受到了拉美各国的广泛欢迎……福斯特在《美洲政治史纲》一书中指出“睦邻政策只是把旧的帝国主义改头换面一下……但实质上,总的控制权还是控制在美国手里。”‎ ‎——摘编自郑长彬《美国外交战略及其效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拉丁美洲推行“睦邻政策”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美国在拉丁美洲推行的“睦邻政策”。(7分)‎ ‎29.[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萧何(前257年一前193年),汉族,沛丰人,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汉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刘邦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刘邦死后,他辅佐汉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七月辛未去世,谥号“文终侯”。‎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萧何世家》等 ‎(1)根据材料,概括萧何的历史活动。(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萧何的历史贡献。(7分)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