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沙市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1月月考试题(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湖北沙市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1月月考试题(附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2018 届高三元月考 文综历史 ‎1. 公元前 634 年,齐国攻打魯国,魯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魯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 么对得住先祖?于是,齐君下令退兵。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 A. 盟约对各诸侯的政治约束 B. 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 C. 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制 D. 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 ‎【答案】D ‎...............‎ ‎2.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近代军阀的跋扈.看似扰乱了中国好几十年, 然这一班并无大略,至少是思想落伍,不失现代潮流的人,在今日的情势之下, 复何能为?而在今日,国内即无问题之后,对外的难关,仍成为我们生死存亡的 大问题。”吕思勉意在强调 A. 思想落后是军阀混战根源 B. 当时中国内部已实现合作 C. 中国自存之理在于打退侵略 D. 中国革命的前途在内不在外 ‎【答案】C ‎【解析】吕思勉认为,当时关乎中国生死存亡的不是中国内部的军阀混战,而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实,要想生存下去,必须首先打退外国侵略,C正确;近代中国军阀混战的根源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而不是思想落后,排除A;B选项表述是正确的,但不是吕思勉要强调的重点,排除B;材料反映出中国当前的重要问题在于对外,而不在于对内,排除C。‎ ‎3. 古罗马法关于所有权是所有人“对物的最完全的支配权”的定义以及关于占 有、使用、受益、处分各种权能的理论,直接被归纳到拿破仑法典的第 544 条中, 备受当代各国民法学界的 推崇,陆续被各国民法所采用。这表明 A. 罗马法具有适用性被合理继承 B. 近现代法律重视维护私有制度 C. 罗马法拥有普遍合理性的特质 D. 法律制定具有一定的发展性特征 ‎【答案】A ‎【解析】材料“古罗马法关于所有权……陆续被各国民法所采用”说明罗马法具有适用性,故A项正确,CD项错误;材料的是古罗马法的影响,故B项排除。‎ ‎4.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过去,我们常常强调西方侵略者对我们不平等,但同时又把中国封建主义以夏傲夷的不平等置于视野之外。……西方 资本主义的不平等与中国封建主义的不平等之间有着时代的差距,所以,带来了 不平等条约的西方人却又向中国要求平等。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一种历史的鞭 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两种不平等的实质上是相同的 B. 两种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经济形态 C. 二者都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 D. 要客观全面的看待西方的侵略 ‎【答案】D ‎【解析】西方侵略者对我们不平等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不平等,中国以夏傲夷的不平等是封建主义的不平等,两者实质上是不同的,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两种不平等的经济根源的问题,故B项排除;中国以夏傲夷的不平等不利于中国经济近代化,故C项错误;西方侵略者对我们不平等具有双重性作用,故应该客观全面的看待西方的侵略,故D项正确。故选D。‎ ‎5. 某学者在比较东西方古代专制制度过程中指出:“专制主义不是无限王权, 而是有限王权,它大致都受到法律、习俗、官僚机构和各种社会力量的限制。历 史上只有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统治者一人取得绝对的权力,不受约束, 不受限制,可以为所欲为的情况……君主制、共和制、城邦制,甚至民主制、民 主集中制下,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古代专制实际上是开明专制 B. 个人独裁和当时的政体没有太大关系 C. 有限王权是民主的源头之一 D. 专制主义统治在古代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只有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统治者一人取得绝对的权力,不受约束,不受限制,可以为所欲为的情况……君主制、共和制、城邦制,甚至民主制、民主集中制下,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可得出,个人独裁和当时的政体没有太大关系,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反映A项和C项;D项虽然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只有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统治者一人取得绝对的权力,不受约束,不受限制,可以为所欲为的情况……君主制、共和制、城邦制,甚至民主制、民主集中制下,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得出材料主旨,分析各选项即可。‎ ‎6. 宋太祖时编订的《宋刑统·户婚律》规定,祖父母、父母在世,子孙不许“别 籍异财”,否则徒三年,开宝二年,甚至对川峡地区的“别籍异财”诏以死罪的 重刑。经太宗、真宗、仁宗至光宗时期的修订,不仅量刑大为减轻,还逐渐确立 了子孙的财产权。对这一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A. 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B. 反映出理学统治地位的巩固 C. 反映出统治者法制意识的增强 D. 导致宋代地方秩序严重失衡 ‎【答案】A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别籍异财”的内涵,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别籍异财”变化的原因可知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7. 18 世纪的英国,经过国王和议会授予公司特许组建了垄断公司……19 世纪 中叶以后,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 关的审批或核准。19 世纪中期后,不仅英国,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如此。1904 年美国有托拉斯 318 个,它们存并了 5300 个工业企业,其中有 26 个托拉斯控制 本行业生产的 80%以上。这种变化反映了 A.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 B. 自由主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C. 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破坏 D. 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与经济管理演变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减小,生产组织形式上出现了垄断组织,说明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与经济管理演变,D正确;A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自由主义不再盛行,但“退出历史舞台”错误,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化,“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破坏”表述错误,排除C。‎ ‎8. 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 托洛茨基认为:“我们实行新经济政策,目的是在其基础上战胜它。”加米涅夫认 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的自发势力妥协,小资产阶级是大资产阶 级的萌芽。这些观点 A. 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 B. 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一致 C. 表明斯大林模式已经确立 D. 淡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从而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斯大林等人的观点没有认清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目的,认为引进外资就是承认资本主义的合理性,承认市场经济就是承认资本主义,其实质上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理解,故A项正确,D项错误;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故B项错误;废除新经济政策是斯大林体制确立的一步,故C项错误;‎ ‎9. 1935 年《妇女共鸣》中强调说:“本刊对于女性第三称的代名词,用‘伊’ 字,而拒绝用‘她’字……同年的《读书生活》则反驳说:“五四以后,‘他’‘她’ 和‘他’三字体现了中国文字在文法上进一步接近严密,而且人旁、女旁原没有 什么重男轻女的意思,‘她’字的造出,也谈不上有辱女性。”上述争辩集中表明 A. 近代中国妇女地位有所提高 B. 近代中国思想派系众多 C. 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复杂 D. 近代中国重男轻女严重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中“人旁、女旁原没有什么重男轻女的意思,‘她’字的造出,也谈不上有辱女性。”这说明传统的重男轻女的旧思想的改变,说明近代中国妇女地位的提高,故排除D,选A;材料中只有‘伊’和“她两种争论,谈不上”思想派系众多,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矛盾问题,排除C。‎ 考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迁﹒称谓 ‎10. “一五”计划期间,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央正式成立国家计划委 员会,各省、市人民政府的财经委担负计划任务,综合编制自身计划,受国家计 划委员会指导:而区、市财委的计划局受同级财委和上级计划机构的双重领导。 这一体系的形成 A. 使国民经济得以迅速恢复 B. 为工业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C. 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转变 D. 成为国家机构改革的开端 ‎【答案】B ‎【解析】根据“‘一五’计划期间,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结合所学,一五计划确立了优先发展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化战略方针,材料反映的计划体制为我国工业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故B正确;“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是国民经济的恢复,A错误;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转变,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1978年后,我国进行国家机构改革,排除D。‎ ‎11. 《春秋繁露》载:“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 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该材料 A. 体现了道家“无为”的治国理念 B. 体现了儒学的民本思想 C. 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伦观念 D. 强调了孔孟儒学的“仁爱”思想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反映出天地君臣之间,夫妇父子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伦观念,故C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而不是道家的无为思想,排除A;材料反映了君臣、父子、‎ 夫妇等关系,主要体现的是社会人伦观念,而不是民本思想,排除B;材料认为天地、夫妇、父子之间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不是强调儒学的仁爱思想,排除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儒家思想,根据“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 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结合汉朝董仲舒的思想内容和当时的政治现实来分析材料。‎ ‎12. 雅克·巴尔赞在《从黎明到衰落》中写道:“(在欧洲)16 世纪有关《圣经》理论的文章以及彼此攻讦的文章不再完全用拉丁文来写作,专供僧侣阅读了,而 是开始使用比较流行的方言,通过新生的大众传媒手段向民众宣传推广各种思 想。”这种行为 A. 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B. 奠定了文艺复兴的基础 C. 摧毁了教会思想专制 D. 有利于培育国家民族意识 ‎【答案】D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基督教会的影响程度,故A项排除;奠定文艺复兴基础的是资本主义萌芽和初步发展,故B项排除;摧毁了教会思想专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宗教改革期间,《圣经》语言开始使用本民族语言,不再使用拉丁文,这有利于培育民族和国家意识,故D项正确。‎ 第Ⅱ卷 非选择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绅士一般从贡生和举人及其以上功名、学品、学衔当中选拔, 但这些人也未必都能得到任命;还有通过捐纳获得了虚职而实际没有任用的;曾 经做过官,有的离休退职或罢官的等等。整个绅士阶层可分为上下层。上层绅士 由学衔或官衔较高的绅士组成,而下层绅士主要包括学衔较低或通过捐纳获得较 低功名的绅士。绅士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是居于领导地位的社会集团,绅士通常被 看做能与地方官员平起平坐。他们的特权主要体现在礼仪、法律、经济三个方面。‎ ‎——摘编自张仲礼《中国绅士研究》 ‎ 材料二 近代绅士集团的转型,最初表现为绅与商的交叉渗透。绅商的互渗现象 又经历了一个商对绅的渗透,绅向商的转化的变动过程。在这一变动过程中,社 ‎ 会价值定向由传统的绅士集团转向了近代的商人阶层。甲午战争以后,伴随着近 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逆向渗透”迅速地被“顺向渗透”所取代。绅士阶层 在“救亡图存”的民族精神感召下和“商战”思潮的导引下,相率“弃士经商”。 传统的“功名”身份已失去了原有的强大吸引力,绅士们热心于经营商务,寻找 新的出路。一时秀才工厂、生员公司林林而立。“绅士”以其特有的社会地位投 资于近代企业,借助于“通官商之邮”的特殊地位,很快成为“既贵且富”的重要社会势力。‎ ‎——摘编自王先明《近代中国绅士集团转型初探》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绅士阶层的构成并分析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绅士集团转型的表现及其影响。‎ ‎【答案】 (1)构成:取得功名、学品、学衔而未做官者;有官品无实职者;做过官员的人。特点:拥有功名或虚职;存在上下等级;居于社会领导地位;拥有礼仪、法律、经济特权等。‎ ‎(2) 表现:绅与商的交叉渗透;利己与救国角色的转变。影响:促进了近代中国的“社 会流动”;引起了等级身份体系的破裂;传统抑商观念发生改变,推动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的发展;促进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一般从贡生和举人及其以上功名、学品、学衔当中选拔,但这些人也未必都能得到任命;还有通过捐纳获得了虚职而实际没有任用的;曾经做过官,有的离休退职或罢官的等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取得功名、学品、学衔而未做官者、有官品无实职者、做过官员等方面概括中国古代绅士阶层的构成。再据材料一“绅士阶层可分为上下层。……居于领导地位的社会集团……特权主要体现在礼仪、法律、经济三个方面”即可从功名或虚职、上下等级、社会领导地位、礼仪、法律、经济特权等方面分析其特点。‎ ‎(2)本题根据材料二“最初表现为绅与商的交叉渗透。绅商的互渗现象又经历了一个商对绅的渗透,绅向商的转化的变动过程……绅士阶层在救亡图存的民族精神感召下和商战思潮的导引下,相率弃士经商”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绅与商的交叉、利己与救国角色等方面概述近代中国绅士集团转型的表现。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社会流动、等级身份体系、抑商观念改变、民族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等方面概括其影响。‎ ‎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娃。”“法者,宪令著 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治民无常,唯以法 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夹;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到德?曰:杀戮 之谓形,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 事实上存在着‘种符合自然的,适用于一切人的、永恒不变的,‎ 真正的法二一一正确的理性。这个法通过百然的命令鼓励人们履行他们的责任,‎ 又通过自己的禁令制止人们为非作歹。……用人为法(人定法)来削弱它,在道 义上永远是不正当的:限制它发挥作用,也天不允许的;使它全部无效,更是完 全不可能的。元老也好,人民也好,都不能解除我们服从这一律法的责任。它不 会在罗马立下一条规矩,在雅典定下另一条。它更不会今天立下一条规矩,明天 另立一条。‎ ‎—西塞罗(古罗马法学家) ‎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出两条关于韩非子与西塞罗的法律思想不同的信息,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说明合理,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信息一:内容不同。韩非子: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实用性,主张严刑峻法,认为法律是统治 者强化统治的工具。西塞罗:强调自然法的理性、正义原则,认为自然法具有指导性、普遍 性和永恒性。 说明:韩非子时期,诸侯国变法图强,兼并战争;思想百家争鸣,文化繁荣;小农经济产生, 韩非子从维护专制统治的角度形成了严刑峻法的法律思想。西塞罗时期,罗马法成为调节社 会矛盾的重要工具;人文精神传播;奴隶制工商业经济繁荣,因此他的法律思想体现自然法 观念。‎ 信息二:效果不同。 说明: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强化了统治,完成了大一统,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奠定了基础。但因其严刑峻法,残暴统治,激化了阶级 矛盾,使其短暂而亡。西塞罗的法律思想指导了罗马法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罗马法的高度 成熟,维护了罗马的统治;成为近现代制定法律的基本原则。‎ ‎【解析】首先提取信息,根据材料可提炼出韩非子与西塞罗的法律思想,韩非子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实用性,主张严刑峻法,认为法律是统治者强化统治的工具,而西塞罗强调自然法的理性、正义原则,认为自然法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和永恒性,两者在内容上是不同的;结合所学可知两者法律思想产生的背景、性质、作用等均有不同,从中再选出一条不同即可。其次进行说明,结合所学,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对选取的两条不同进行说明,注意逻辑清晰,史论结合。最后简要总结,进行升华。‎ ‎15. 【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德国金融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的程度严重,同时容克责族势力过于强盛, 这些极具侵略扩张性的权势集团责助了纳粹分子,促成了希特勒上台执政并在战 争中给予纳粹政权不建余力的支持。西方盟国占领西部德国后,他们拆除德国具 有军事潜力的工业设施,这仍然是传统的消极的解决德国问题的方法;打破德国 纳粹时期自给自足的封闭的经济体系,使德国经济重新回到世界经济体系中来, 与前者相比,这显然是较为积极的建设性的手段;废除卡特尔、辛迪加、康采恩 和托拉斯等垄断组织,在这一方面,西方盟国甚至在重工业领域还进行了社会化 和职工参与共决的有益尝试;鼓励和帮助西占区建立独主工会,希望工会成为一 支促进经济民主和社会稳定的独立力量,抑制权势集团.‎ ‎——摘编自张沛《凤凰涅架——德国西占区民主化改造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西方盟国改革德国经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经济改革的积极影响。‎ ‎【答案】(1)特点:既注重传统手段的使用,又采用建设性手段;在某些领域中进行相关尝 试;注重对权势集团进行限制。‎ ‎(2)积极影响:有利于消除德国发动战争的物质基础,维护战后欧洲和平和世界和平;有 利于德国融入世界经济,推动战后欧洲经济的一体化;有利于德国经济的 恢复和社会稳定。‎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这仍然是传统的消极的解决德国问题的方法……这显然是较为积极的建设性的手段;废除卡特尔、辛迪加、康采恩和托拉斯等垄断组织……抑制权势集团”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既注重传统手段又采用建设性手段;在某些领域中进行相关尝试;注重对权势集团进行限制等方面指出西方盟国改革德国经济的特点。‎ ‎(2)本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消除德国发动战争的物质基础、维护战后欧洲和平和世界和平、德国融入世界经济、推动战后欧洲经济的一体化、德国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分析德国经济改革的积极影响。‎ ‎16.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投降后初期美国对日占领政策》第二部分“盟国的权力”中 关于“与日本政府的关系”规定,“最高统帅将通过包括天皇在内的日本政府机 构及其代理机构行使其权力,但以能圆满地推行美国的政策为度”。美军进占日 本之初,由于对日作战刚刚取得最后胜利,推行以非军事化和民主化两大原则为 指导思想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包括解散日本军队、逮捕战犯、整肃军国 主义分子、进行农地改革、解散财阀等。‎ 材料二 《波茨坦公告》第十一条对日本赔偿问题的原则是:“日本将被准 许维持其经济所必需及可以偿付实物赔偿之工业,但可以使其重新武装作战之工 ‎ 业不在其内。”美国占领日本初期,对处理日本赔偿问题持比较积极的态度。《日 本投降后初期美国对日占领政策》关于“经济上的非军国主义化”的规定严厉要 求:“日本军事力量的现有经济基础,必须加以摧毁,并且不容许其恢复。”美国 最初打算大量拆迁日本的工业设备作为赔偿,并在分配时向中国倾斜。1949 年 5 月 12 日,美国政府单方面宣布停止实施 1947 年 4 月开始的拆迁赔偿方案。两年 来实际拆迁的日本军工企业只有 17 家陆海军兵工厂,拆迁的机器设备 16 736 台 (件)。中国的对日索赔也半途而废。‎ ‎——摘编自徐康明《战后初期美国主导下的日本拆迁赔偿计划》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占领当局主导推行二战后日本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日本赔偿问题的重要性,分析美国停止日本拆迁赔偿计划的原因。‎ ‎【答案】(1)目的:打击日本的反美势力,迫使日本统治集团投靠和追随美国。意义:基本上符合《波茨坦公告》的精神,摧毁了战前日本军事封建性的政治、经济和 社会结构,从而为战后日本发展扫清了道路,同时也在客观上有利于日本民主力量的发展。‎ ‎(2) 重要性:惩罚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罪行;防止日本东山再起;恢复各国遭战争破坏 的经济的重要措施。‎ 原因:“冷战”开始,美苏对抗加剧,中国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国民政府的统治濒临 崩溃,美国调整其远东战略,把日本作为抗衡社会主义的主要基地。‎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首先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美国占领当局主导推行二战后日本改革的目的,然后从《波茨坦公告》、政治经济社会结构、资本主义发展、民主力量成长等角度分析其意义;‎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首先概括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二战后日本赔偿问题的重要性,然后从美苏对抗、美国调整远东战略等角度分析美国停止日本拆迁赔偿计划的原因。‎ 考点: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波茨坦公告》‎ ‎17. 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屈原(约公元前 340 或 339 年一公元前 278 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 治家。出身贵族,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 ‎ 信任,任左徒、三间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 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 的局面,后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沉湘流域。楚襄王当政后, 更为昏庸,朝政日益腐败,屈原虽遭谗被疏,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 苦为念,楚都郑(今湖北江陵)被秦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泪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 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将对理想的热烈追 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他将自己满腔愤激的情绪,发而为诗, 形成了激楚的情调。写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著名诗篇,被誉 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屈原生活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屈原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 诗人的原因。 ‎ ‎【答案】(1)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诸侯国纷纷进行富国强兵的变法;封建制经济进一步发 展,封建制度逐渐确立;文化发展,学术氛围较为宽松;守旧势力的力量仍然强大,成为阻碍 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 ‎ ‎(2)文学水平高,并自创楚辞体,其作品影响深远,成为一代文豪;其高尚的人格,爱国的行 动,不惜为国捐躯的爱国精神,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受到后人的同情和敬仰。‎ ‎【解析】(1)根据材料屈原所处的时代战国时期,联系战国时期的政治(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图强)、经济(封建经济发展)、思想文化(文化发展,学术氛围宽松)等方面思考其生活的时代背景;还可根据材料“后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沉湘流域。楚襄王当政后,更为昏庸,朝政日益腐败”可从守旧势力排挤毁谤方面思考。‎ ‎(2)关于屈原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的原因,根据材料“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著名诗篇,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可从文学创作、风格特点对后世影响方面思考作答;根据材料“楚襄王当政后,更为昏庸,朝政日益腐败,屈原虽遭谗被疏,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楚都郑(今湖北江陵)被秦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泪罗江,以身殉国”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其人格高尚、爱国精神等方面思考作答。‎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