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21《幽径悲剧》练习及课堂实录(共5套苏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幽径悲剧》教学实践报告 ‎(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 ‎《幽径悲剧》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科书(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主题是人与环境,关注的是善待自然,优化生存环境。《幽径悲剧》集中体现了这一主题。‎ ‎ 课文讲述的是北京大学燕园幽径上仅剩的一株幸免于十年浩劫的古老而苍翠的藤萝被愚氓残忍毁灭的悲剧,作者悲痛、愤怒,从心灵深处发出了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急需提高国民精神文化素质,矢志维护真、善、美了强烈呐喊。作者把这株古藤萝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文章题裁虽小,但内涵风韵而深刻。‎ 课文语言精练而雅致。作者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和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反语等相结合的修辞方法增强了语言表现力,增强了课文强烈的悲剧效果。‎ 课文较长,内涵不浅,要让刚升入八年级的学生一节课内学完、学好此文,教学流程既不能繁冗复杂,教学内容又不能浮在表面。于是我追求简明流畅的流程设计,浅入深出的问题设计,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引导中提升。‎ ‎ 本课设计尝试让学生学会阅读课文的基本方法。“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和“怎样写的”问题是阅读的基本问题,确也是大多数学生搞不懂的问题。本课让学生在阅读基本要求下,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期学会阅读这类文章的方法。‎ 本课设计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根本理念,教学目标学生确定,课堂时间学生把控,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感悟品味各家畅谈,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做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评价者。‎ 一、实践过程 一、师生互动,导入新课。‎ ‎1.你们想了解老师什么?‎ ‎2.读文章,怎样才算基本读懂了?‎ ‎3.今天就按照读懂文章的基本要求学习《幽径悲剧》。‎ 二、初读课文,明“写了什么”。‎ ‎1.出示任务。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划出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2)用一句话概括作者写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师巡视课堂。‎ 3‎ ‎3.师生相互质疑解疑生字词。‎ ‎4.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整概括“写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悟“为什么写”。‎ ‎1.出示任务。再读课文,划出课文中蕴含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感悟作者为什么写这件事。‎ ‎2.教师巡视课堂。‎ ‎3.师生对话,感悟思想。‎ ‎4.引用弥尔顿的诗句,提升思想认识,感悟“为什么写”。‎ 四、三读课文,品“怎样写的”。‎ ‎1.出示任务。三读课文,划出你认为最能表达藤萝之美和作者之情的语句,诵读品味,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出表达效果的。‎ ‎2.教师巡视课堂。‎ ‎3.师生对话,在诵读品评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4.总结: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反语等相结合的修辞方法;烘托、对比等写作方法。‎ 五、写作实践。现场写一份校园倡议书。‎ 六、教师寄语,结束教学。‎ ‎1.讲述故事。‎ ‎2.教师寄语。‎ 二、收获与体会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学生始终在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活跃的思维状态下学习,学生的这种状态让我收获了更深的思考。‎ ‎1.引用夏丏尊先生的一句话:“平的才是大的”。对于《幽径悲剧》这样一篇富蕴哲理和作者独特心灵感悟的美文,很多老师会想到用多媒体画面、录像去感受幽径、藤萝之美,用现代社会生活画面去讨论现代人人文精神的缺失,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有其价值和意义。但我以为,语文教学最终还是要归于通过语言文字实现教师、学生与作者和文章内容的对话和共鸣。本文教学就是通过对“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和“怎么写的”三个环节的学习,掌握阅读文章的基本方法。教学方法上每个环节也是通过自读思考、同伴讨论、课堂交流、引导提升、方法小结的流程,感悟作者的思想,品味语言文字表达的魅力。‎ 课堂教学的平和、平淡,是教学的一种自觉选择,是教学归于本真的朴素 3‎ ‎,是源自内蕴的自信。这种内蕴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智慧的启迪,哲理的启示,是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有力引导;这种内蕴是是师生之间的智慧、思想的碰撞和对流,是课堂教学的高效益。‎ ‎2.语文姓“语”名“文”。对于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讨论至今仍有不同的认识和见解,最为大多数人接受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评价一位老师语文观,单从一节语文课不能妄下定论,一节课侧重于学习语言表达的方法技能是语文课,同样,一节课侧重于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也是语文课,否则就是盲人摸象了,关键要看这位老师长期语文教学的指向。本文是一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精练、雅致的语言需要学习,作者对诸如一棵草,一片叶子,一株藤萝,一直小鸟命运强烈关注的人文情怀也需要学习,本课重点就是通过学生对蕴含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反复诵读品味,交流研讨中,学习作者增强语言表现力的方法,感悟作者博大的人文情怀的。‎ 二、问题与建议 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有三层意思:一是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认知水平,因此设置教学的“高度”或“目标”;二是在备课时,要把自己当学生去研究思考课文,设想学生在阅读这篇课文时可能会有什么兴奋点或疑难点;三是课堂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第一印象”(他们对课文的感悟、评价或者疑难问题)开始。道理很简单——教师之所以要讲这篇课文,首先是因为学生要学。本课教学对学生已有生活体验和认知水平把握不足,在教学内容安排,难度定位上偏高,造成部分学生在教师引导提升后反应跟不上,影响了教学目标达成度。另外也因为这个原因,造成课堂教学实践偏紧,学生写作实践未能充分评阅。‎ 3‎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