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第三期(共19套带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第三期(共19套带解析)》 共有 19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专题 17 说明性阅读 一、【2018 年中考广西桂林卷】阅读《你了解太阳吗?》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体质量的 99.86%。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 慧星、外海王星天体以及星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公转,而太阳则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公转。 ②天文学家把太阳结构分为内部结构和大气结构两大部分。内部结构由内到外可分为太阳核心、辐射 区、对流层 3 个部分;大气结构由内到外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 ③太阳的核心区域很小,半径只占太阳半径的 1/4.但却是产生核聚变反应之处,是太阳的能源所在地。 ④太阳内部 0.25-0.86 个太阳半径区域称为太阳的辐射区。辐射区约占太阳体积的一半。太阳核心 产生的能量,通过这个区域以辐射的方式向外传输。 ⑤对流层处于辐射区的外面。由于巨大的温度差引起对流,内部的热量以对流的形式从对流层向太阳 表面传输。除了通过对流和辐射传输能量外,对流层的太阳大气湍流还会产生低频声波动,这种声波将机 械能传输到太阳外层大气,从而产生加热和其他作用。 ⑥对流层上面的太阳大气,称为太阳光球层。太阳光球层是一层不透明的气体薄层,厚度均 500 千米。 它确定了太阳非常清晰的边界,几乎所有的可见光都是从这一层发射出来的。 ⑦色球层位于光球层之上,厚度约 2000 千米。由于色球层发出的可见光总量不及光球层的 1%,因此人 们平常看不到它。只有在发生日全食时,即食既之前几秒钟或生光以后几秒钟,当光球所发射的明亮光线 被月影完全遮掩的短暂时间内,才能看见在日面边缘呈现出狭窄的玫瑰红色的发光圈层,这就是色球层。 ⑧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由高温、低密度的等离子体组成。亮度微弱,在白光中的总亮度比太阳 圆面亮度的 1%还低,相当于满月的亮度,因此只有在日全食时才能展现其光彩,平时观测则要使用日冕仪。 日冕的温度高达百万度,其大小和形状与太阳活动有关,在太阳活动极大年时,日冕接近圆形;而在太阳 活动宁静年则呈椭圆形。广义的日冕可包括地球轨道以内的范围。 ⑨从太阳的结构我们了解到,太阳虽然看似一个大火球,实际上它的能量是来源于太阳核心区域的核 聚变反应。随着核聚变反应的不断发生,大阳的燃料也在不断地消耗,太阳究竟会不会永久存在呢? ⑩其实,太阳只不过是宇宙中不计其数的恒星之一,它有自己的寿命,最终也会死亡。有数据显示,2 这个生命期开始于大约 46 亿年前,还将延续 45 至 55 年,之后,它将因耗尽氢燃料和氦燃料,坍缩成一颗 白矮星。 (来源:新华闻 2018-05-27.有改动) 9.对全文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10.对下面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体质量的 99.86%。(列数字) B.太阳的核心区域很小,半径只占太阳半径的 1/4。(作比较) C.对流层上面的太阳大气,称为太阳光球层。(下定义) D.在太阳活动极大年时,日冕接近圆形;而在太阳活动宁静年则呈椭圆形。(摹状貌) 1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太阳的巨大能量来源于太阳的核心区域。 B.太阳是宇宙中众多的恒星之一,也有寿命,现在的太阳正处在“中年”时期。 C.日冕的温度很高,但亮度微弱,因此,即使在日全食时也难展现其光彩。 D.“几乎所有的可见光都是从这一层发射出来的。”“几乎”从范围上进行限制说明。 【答案】 9.B10.C11.C 【解析】 9.本题考查说明文段落的划分。根据说明对象和说明的内容来具体划分。B 项正确,①总体介绍太阳 二、【2018 年中考广西梧州卷】现代文阅读(一) AI 是如何做决策的? 吕之品3 ①最近一段时间,AI(人工智能)被炒得神乎其神,似乎它无所不能。但事实上,据社交网站“脸谱” 披露,要想欺骗 AI 把某个不存在的东西当作真实存在,比你想象的要容易得多。 ②譬如,在一张高清晰度的图片中,随机地降低某些地方的像素。这么一点微不足道的变化,人眼根 本难以觉察,也不会影响我们的判断;但 AI 却能觉察出来其中的差异,并因此严重干扰了判断,比如说把 图中的猫误认作了狗。 ③这个低级错误揭示出当前 AI 的一个重大缺陷:太拘泥于细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让无谓的 细节影响了对整体的判断。如果这个弱点被黑客利用,后果将不堪设想。他们将能够操纵无人驾驶汽车狂 奔,无视红绿灯;或者让犯罪嫌疑人轻易躲过 AI 控制的监控摄像头。 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先去了解 AI 是如何自我学习,如何做决策的,但这一直是个难题。 因为 AI 在自我学习过程中,经过海量的数据训练之后,会自创一套决策规则,但它最后创立的规则到底是 什么,这对于 AI 的设计者有时候都是一个谜。这一点其实跟人也是相似的。譬如,老师在课堂上向你传授 知识,但你是如何把这些知识点组织起来的,他也不见得清楚。 ⑤最近,美国布朗大学的克里斯·格林和他的同事开发了一个系统,有望突破这个困难。这个系统能 够分析,当 AI 对一个图像做判断时,它是根据图像的哪一部分做出判断的。为开发这个工具,研究小组用 数码噪声依次替换图片的一部分,看看这样替换之后,是否会对 AI 的判断产生影响。如果 AI 改变判断, 那说明图片的这块区域可能正是影响 AI 判断的关键所在。 ⑥格林在给图片分类的一个 AI 上测试了他的系统。这个 AI 被训练把图片分成 10 个类,包括飞机、鸟、 鹿和马等。格林的系统能够暗中查看,当 AI 对图片进行分类时,什么是它所倚重的,什么是被它忽略不计 的。结果表明,AI 先是将图片上的物体分解成不同的元素,然后搜索图片中的每一个元素以确定把图片归 到哪一类。 ⑦举个例子。当 AI 观察马的图片时,它首先关注的是其腿部,然后,寻找它的头部。在观察鹿的图片 时,它也采用类似的办法,不过在关注了鹿的腿部之后,它接下去搜寻的不是头,而是鹿角,因为鹿角是 最能把鹿跟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的,所以鹿角被置于优先的地位。至于图片的其他地方,则被 AI 完全忽略了。 ⑧从这里我们看出,AI 做决策的过程迥异于我们人类。我们是不会如此拘泥于局部的。面对一张鹿的 图,即使把它的角打上马赛克,我们也还是可以根据分叉的蹄子认出鹿来的,但对于“死板”的 AI,它很 可能就把它认作驴了。 ⑨格林的软件可以帮助我们测试现有的 AI,以便确保它们下判断时,关注的是我们认为重要的东西, 这对于改进 AI 有重要的价值。 (选自《大科技·百科新说》2018.05B 有删改) 8.下列不属于本文说明内容的一项是( ) A.AI 的重大缺陷 B.AI 发展的前景 C.AI 决策的过程 D.AI 决策的特点4 9.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AI 太拘泥于细节,会一叶障目,影响对整体的判断。 B.除设计者外,AI 的决策规则不易被人所知。 C.格林软件的出现才让我们认识到 AI 有重大缺陷。 D.AI 在进行决策时,其决策过程是一成不变的。 1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介绍 AI 是如何做决策的。 B.文章是按照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C.第⑤段加点词“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第⑦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和分类别。 【答案】 8.B9.A10.D 【解析】 8.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取信息并概括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段落来分析。第 三、【2018 年中考贵州毕节卷】阅读《生命与气候》,完成后面小题。 生命与气候 林道之 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 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得 岀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 一次严寒期。 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被各种各样的生物占领着。当时的士壤中到处都是把二氧 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 20 倍,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5 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 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壁 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看全球的植物空前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 作用使植物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 对此无能为力一地球进入了严寒期。动物次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当时的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 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 天的 3 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 65(沁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 住了这一机会,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护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 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碳比森林生态系 统还多。 过去约 4000 万年,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 温,终于在 200 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大约 1 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地球上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 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 气环境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而不 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 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参与其中了。 (选自《大科技》2018 年第 3 期,有改动) 19.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气候与生命的关系。 20.贯穿全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它与说明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21.本文最后一段中加点的词语“果真如此”能否删去,为什么? 22.联系本文内容,调动知识储备,请你谈谈若干年后,地球的气候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并简述理 由。 【答案】 19.生命与气候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20.时间顺序。说明内容(生命和气候)就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变化的。时间验证着生命和气候的关 系;生命和气候的斗争推动着时间向前。 21.不能删去。说明的准确要求我们表述的必须和事实是一致的。果真如此,是因为人类存在的时间 之前的历史,还没有得到完全的科学论证,还含有推断的成份。所以…… 22.示例:如果人类都能像中国一样承担责任,保护生态,若干年后,地球气候可能会比现在更好; 如果都像美国那样退出世界气候协定,不愿为保护世界生态出力献力,若干年后,地球气候可能会风暴肆 虐,海平面上升,很多低海拔国家消失…… 【解析】6 19.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细读文章,发现答案应该从第一段中找,由关键句子“地 球 21.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掌握。“果真如此”的意思是“如果的确这样”,也就是说前面的 观点如果成立,会产生后面的结果。如果删去,与原文意思不符,和事实情况也有明显不一致,因此不能 删去。 22.本题考查的是内容的延伸和应用,根据文章内容,对今后气温的变化进行预测,抓住关键点“气 候是由两大生命系统的斗争决定的”进行推断。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绝对不能脱离文章 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四、【2018 年中考贵州铜仁卷】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塑料袋真的应该抵制吗 ①2008 年的一纸“限塑令”施行至今已有十年,其间围绕塑科袋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歇。由于不可降解, 塑料袋早已成为多数环保主义者的眼中钉肉中刺,海龟和海鸟误食塑料袋后死亡的图片更激起人们对塑科 袋的痛恨。 ②但其实,人们对塑料袋的认识,大多是错误的。 ③伤害海洋动物的是所有垃圾,而不仅仅是塑料袋。事实上,塑料袋在垃圾整体当中所占比例很低。2008 年,北京每年产生废旧塑料包装垃圾 14 万吨,仅占整个生活垃圾的 3%,在上海,这个数字是 7%。 ④流行于环保主义者中间的一种说法是,塑料袋每年在全球范围内造成 10 万只海洋哺乳动物和 100 万 只海鸟的死亡。 ⑤不过这些健康风险并不会发生在所有的海鸟身上,它对于那些通过反刍喂养幼鸟的物种影响比较显 著。而且,目前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塑科袋与海洋哺乳动物和海鸟的死亡率有相关关系,来自美国海洋哺乳 动物委员会专家的研究表明,塑料袋对于海洋哺乳动物的伤害远没有被遗弃的渔网、渔具,缆绳等严重, ⑥海洋哺乳动物的生存环境的确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塑料袋定是杀死海洋动物的 凶手。一个名叫卡斯卡迪亚的专业动物尸检组织对 2010 年 4 月死于美国西稚图海滩的灰鲸进行解制之后发 现,在鲸鱼的胃中存在塑料袋、小毛巾、手套。鞋子和其他垃圾,同时这只灰鲸头部还有一个明显的由螺 旋浆造成的伤口。 ⑦海洋哺乳类动物误吞塑料袋的比例并不比误食其它垃圾高,靠限制塑料袋保护海洋动物并不比限制 鞋子、手套更有效, ⑧环保组织常用吞下了塑科袋的海龟照片来证明海龟是白色污染的受害者。不可否认,这种情况也许7 确实存在,但是图片的超强冲击力也不能直接证明塑料袋对海龟的影响。 ⑨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在 2008 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塑料袋极少是海龟死亡的主要原因。如果 要减少对海龟的伤害,禁止钓鱼比限制使用塑料袋更有用。根据美国海洋渔业局的统计,造成海龟非正常 死亡最多的人类活动是渔业而非塑料袋制品污染。 ⑩因此,对海洋动物而言,塑料袋并不是环保主义者口中的“冷血杀手”。 ⑾除了伤害海洋动物之外,塑料袋对大气、土壤、水的污染和对石油的消耗也一直为人诟病。然而真 相出乎人们意料。 ⑿2005 年,苏格兰政府发布了全面评估塑料袋和纸袋对环境影响的报告,结果认为属于环境友好型的 纸袋和布袋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环保,生产时,纸袋要比塑料袋多消耗 10%的能量,耗水量更是塑科袋的 四倍,生产纸袋所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塑科袋的 3.3 倍。结束使用周期后,纸袋还会造成 2.7 倍于塑 料袋的固体废弃物。 ⒀同时,塑料袋使用的便捷已经让许多家庭主动对塑料袋进行“绿色处理”。他们会把超市和菜市场的 塑料袋拿回家储存,在套垃圾桶和装东西时拿出来二次甚至多次使用。 ⒁不可降解性被认为是塑料袋的原罪,然而它的破坏力往往与低回收利用率绑定在一起,“不可降解” 四个字听起来十分骇人,但事实上,除了塑料制品外,金属制品和玻璃制品也不可降解,玻璃制品自然腐 烂需要 1000 年左右,是塑料制品的 5 倍。 ⒂人不可能把这些材料的使用都一并禁止,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不可降解的材料能否被妥善地处 理。塑料袋处理的尴尬在于焚烧会污染大气,填埋又污染土地,回收利用就成为它最好的去处。 ⒃国原本塑料可以通过回收再利用成为制塑的原料,发热发电的材料,从此变废为宝,改过自新,然 而低回收率却阻碍了这一切。欧洲国家塑料的回收率在 45%以上,德国和日本的回收率都在 60%以上,可中 国的回收率却仅有 25%, ⒄限制塑科袋对环保的作用远不如人们预期的那么大,只要回收利用得当,塑料袋也并非罪大恶极。 ——摘自《青年文摘》2018 年第 9 期(有删改) 20.为什么说“对海洋动物而言,塑料袋并不是环保主义者口中的‘冷血杀手’”?请结合选文说明理 由。 21.文段⑧中加点的“也许确实”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段作简要分析。 22.选文第⑥段和第①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选择其中任意两种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 23.结合选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请你谈谈塑料袋是否可用,为什么? 【答案】 20.①塑料袋在垃圾整体当中所占比例很低,②被遗弃的渔网、渔具,缆绳等对海洋动物伤害更大,③ 海洋动物误食其他垃圾更多,④人类渔业活动是最大的杀手。 21.不矛盾。因为,“也许”是表推测,因为作者觉得没有确凿可信的证据证明这是事实,但也知道 海龟吞食的垃圾中确有塑料袋,海龟的死塑料袋脱不了干系。所以两词连用表示这样一种事实,就更准确。 22.第⑥段主要用了举例子,第①段主要用了打比方。 8 23.我认为可用。塑料袋方便、便宜,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多便利。但我认为的可用,也应该加以宣传 和引导,一是尽量少用,不用或重复利用;二是做好垃圾分类,让塑料能二次三次,甚至循环利用,三是 开发可快速降解的塑料袋。这样,就能化解矛盾,既保护环境,也有利人类生活。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说明文的整体阅读能力,涉及的考点有筛选概括文章内容、说明文语言 22.本题主要考查说明方法的辨析和理解。解答此题要掌握说明文所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并能准确 辨析每种说明方法的不同特点和它相应的作用。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 来表达其作用。本题第⑥段拿一个名叫卡斯卡迪亚的专业动物尸检组织 2010 年 4 月一次解剖的事实来说明 本段的中心——海洋生物的死塑料袋作用很小。第①段用“眼中钉肉中刺”来比喻环保人士对塑料的恨。 2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拓展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文章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结合 文章,结合实际,写出自己有建设性的看法。避免空话、熟话、套话。 五、【2018 年中考黑龙江绥化卷】阅读说明文《中国墨》,回答后面小题。 ①古代文人曰:“有佳墨者,犹如将之有良马也。”墨在“文房四宝”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好的墨锭 常被冠以“金不换”的美名。2007 年,乾隆的御墨在拍卖中拍出 448 万元的天价,“中国墨”引起了更多 的关注。 ②为什么墨的价值如此昂贵呢?这源于它制作工艺的复杂与考究。墨其实是一种“烟”,是一种以油烟、 松烟等为原料纯手工制成的黑色颜料。它的制作,首先要点燃桐油、猪油等各种油类或松木取烟;再在烟 中加入鸡蛋白、鱼皮胶、牛皮胶和各种香料、药材等,和成烟料团;然后将烟料团放入铁臼中捣练三万次 左右,或用铁锤锤击一万次左右,制成墨团;最后把墨团放入墨模中,合紧锤砸即可制成松烟墨或油烟墨 的成品——“烟墨”。 ③烟墨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到书画作品的神采,由于制作原料的差异,松烟墨色乌光泽度差,胶质 轻,只宜写字;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多用于绘画。中国画一般多用油烟墨,只有着色的画偶尔用松烟墨。 墨的浓淡更是影响作品艺术效果的直接要素。浓墨书写时行笔实而沉,墨不浮,具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耀9 的效果。淡墨介于黑白之间,呈灰色调,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涨墨是指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溢出笔画 之外的现象,这种墨法既保持了笔画的基本形态,又线面交融,富有朦胱的墨趣。 ④由于人们对墨的喜爱,“墨”已经超过了它作为一种书写工具的内涵,成为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元 素。从字形上看,“墨”字上“黑”下“土”,表明墨是用黑灰制成的;后来,“墨”因它的颜色而有了“黑 色”的意思;“墨”又因用它创作的艺术作品的形式,引申为“诗文或书画”。“墨客”指的就是善于书写 作画的文人,他们的作品被称为“墨迹”,珍贵的字画则被称为“墨宝”。 ⑤成语“胸无点墨”用来形容一个人没有学问。“惜墨如金”形容绘画写作诗文的态度极其严谨,从 不轻易落笔,“舞文弄墨“常指玩弄文字技巧,而“孟母三迁”更是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内涵演 化到极致了。 (原文有则改) 25.文章开头引用名句有什么作用? 26.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多用于绘画。 28.阅读全文,说说本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中国墨的? 【答案】 25.文中开头引用名句的作用是:①引出说明对象“墨”。②数发读者阅读兴趣。 26.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墨的浓淡更是影响作品艺术效果的直接要素。 27.不能删去。“多”表范围,说明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大多数用于绘画,不排除特殊情况。去掉 后就成了都用于绘画,太绝对了,与事实不符,“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28.文章是从墨的制作过程(或墨价值昂贵的原因或墨制作工艺的复杂与考究)墨的选择和应用、墨 的意义的演变(或墨的文化内涵)三个方面来介绍中国墨的。 【解析】 25.试题分析:考查文章开头引用名句的作用。要考虑到所引用的名句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名句正 点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 摹状貌、引用、做假设等。运用说明方法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能提 高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生动,让读者更明白,更清楚作者的意思,更能增 强说服力,有时也能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更突出主题。 27.试题分析: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的特点。“多”是个表范围的词语,说明油烟大多数10 用于绘画,不排除特殊情况。去掉后与事实不符。一定要注意说明文限制性词语的使用,这些限制性的词 语往往都能准确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2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说明文内容的概括。解答本题就是归纳说明文分说的主要内容。一般来讲, 说明文分说段落的首句都是主旨句,接下来是一些支撑句。主旨句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如第 2 段的首 句“这源于它制作工艺的复杂与考究”,第 3 段首句“烟墨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到书画作品的神采”第 4 段的首句“作为一种书写工具的内涵,成为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对这样的句子进行简单的概括,即 为本题答案。 六、【2018 年中考湖北宜昌卷】遍尝人间百滋味,最是无味胜有味 无味之味 李锐 (1)曾见过齐白石一幅斗方:一棵肥硕的白菜配两枚鲜红辣椒,题曰:““牡丹为花之王,荔枝为果 之先,独不识白菜为菜之王,何也?”白石大师勤奋一生,不失农家本色,深知白菜性格,才写得出这样深 切的颂辞。 ②对于这个称赞,天下白菜确也当之无愧。白菜即菘。《本草》曰:“菘性冬晚凋,四时常见,有松之 操,故曰菘。”除不择时地,易于生长之外,比一般蔬菜,白菜还易于高产,便于保存,“盖易具而可常 享也”(苏轼《菜羹赋》)。然而齐白石的称颂,当有另一层深意。 ③人们大体都有这样的经验,不论什么佳肴美味,不要说天天吃,就是连续多餐,也会腻的。如果吃 得过分,反是“腐肠之药”。白菜却百吃不厌,更不要说“腐肠”了。这是什么缘故呢? ④仔细一想,其故大概就在一个“淡”字。同水一样,白菜的性格是淡的,也即是“有自然之味” (《菜羹赋》)。清淡,自然之味,可说是蔬菜的通性。惟有白菜之淡,淡得更纯正,更接近水性之淡。提 到淡,总不免想起“淡而无味”的解释,至少是味道很薄。可是,这正是白菜最值得宝贵的性格。古人说, “大味必淡”。这是指“淡”本身没有什么至极或特殊之味,而是一切味的本原。“淡者水之本原也,故曰 天一生水,五味之始,以淡为本。”(《管子·水地》)这种本味,可以同一切味相谋、相济,而不相侵、 相扰;它平淡无奇,不自命不凡;它平易近人,不巧言令色;正像“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⑤至于五味,( )、( )、( )、( )、( ),究竟以何者为上?何者能算“大味”呢?恐怕 访遍神州,也得不到一个完满的答案。江浙人做菜喜欢放糖;湖南、四川人要辣;城里人口轻,乡下人口 重;苦瓜则只有南方几省熟悉;看来只有酸,天南地北,男女老少,都爱吃一点,然而绝不能多吃,否则 就会倒牙。因此很显然,五味之病,就在厚重,即至极、过分;“五味令人口爽(伤)”(《老子》),它的 优点也就是它的缺点,反而不如淡薄无味而能持久不厌了。 11 ⑥这就是白菜的辩证法:淡薄才会 ,无味才会 ,清淡、自然、平常才会淡而不厌,久而不 倦。 ⑦古人很懂得“淡”的道理:“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惟其淡如水,故 无不相调。孔子这话的开首,还有这样三句话:“君子不以辞尽人。故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 辞有枝叶。”这就是说,要“听其言,观其行”,天下有道,行胜于言,德厚为先,自然百业兴旺,蒸蒸日 上;天下无道,言胜于行,虚辞绞绕,自然礼崩乐坏,江河日下。历史总是无情的:花言巧语,哗众取宠, 弄权玩术,文过饰非,虽能高论惑人,愚弄一时,但终究是不能长久的。 23.请问古人为什么又称白菜为“菘”? 24.请问“白菜之淡”有什么特点? 25.我们常说的“五味”是指哪五味?请将其填充到第⑤自然段的括号中。 26.白菜的辩证法是什么?请在第⑥自然段横线上各填—个合适的词语。 27.积累链接:请默写出苏轼《惠崇》中的后两句。 【答案】 23.性冬晚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曰菘。 24.白菜是淡的,淡得更纯正,更接近水性之淡。 25.酸甜苦辣咸 26.示例:浓厚 醇厚:甜美 有味 27.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解析】 2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通读文章后,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答案区域并提取是作答12 七、【2018 年中考湖南娄底卷】 神奇的瓦片 ①瓦,作为中国传统的建筑材料,最早使用于西周早期,迄今已有 3000 多年历史。随着朝代更迭,瓦 被广泛使用,时至今日,我们可以看到故宫奢华的琉璃瓦,也可以看到徽州质朴的粉墙黛瓦。千百年来, 瓦的功能除了透风、挡雨、装饰,没有过改变。 ②但,如今,瓦的功能性被扩大化了,这一改变源自薄膜太阳能企业汉能公司推出的新一代产品“汉 瓦”。 “汉瓦”的神奇之处在于,这种瓦片不仅具有屋顶建材的基本功能,还具有发电的功能,是更符合现 代建筑审美需求的新一代屋面瓦,也是现有市场里太阳能产品和传统屋面瓦的升级产品。 ③“汉瓦”之所以能发电,核心技术是,它将柔性薄膜太阳能芯片与屋面瓦融为一体,换言之,就是 将轻薄、高效、柔性的铜镓硒(CIGS)薄膜太阳能芯片通过内外双层的夹胶封装工艺,精密封装在透光度 超过 91.5%的玻璃内层中,这种太阳能芯片能让瓦片像绿色植物一样直接利用阳光,进行薄膜发电。 ④除了具有发电功能之外,相比传统屋面瓦,“汉瓦”还具有隔热、保温、防火、防渗水、抗冰雹等 特性。“汉瓦”具有玻璃材料、U 型挡水条、F 型卡槽三重防水保护。其中,玻璃材质永久不透水,U 型挡 水条保证瓦片安装后上下方向不渗水,F 型卡槽双扣结构保证瓦片安装后左右方向不渗水。 ⑤为了适应不同使用场景,目前上市销售的“汉瓦”包括三个系列,分别是曲面、平板、倒 C 型三款。 不过这款神奇的瓦片售价也不菲,每平方米售价在千元以上。 选自《东南快报》 17.选文中这种神奇的瓦片有哪些功能? 18.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1)选文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为了适应不同使用场景,目前上市销售的“汉瓦”包括三个系列,分别是曲面、平板、倒 C 型三款。 不过这款神奇的瓦片售价也不菲,每平方米售价在千元以上。 (2)选文第①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多”字能否删除?为什么? 瓦,作为中国传统的建筑材料,最早使用于西周早期,迄今已有 3000 多年历史。 【答案】 17.除了基本功能外,还具有发电的功能,还具有隔热、保温、防火、防渗水、抗冰雹等特性。 18.(1)分类别、列数字。非常清晰明白地说明了“汉瓦”和种类和价格,使读者一目了然,快速把 握了说明对象的特点。(2)不能删。“多”是概数,准确反应了瓦的历史悠久,但又没有确定、精准的年 代数字。这样更能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更符合事物的事实情况。 【解析】 17.试题分析: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了解文章说明的内容,特别是主要段落、13 点睛:筛选信息有三个原则:①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②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出 符合题意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③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 18.试题分析:(1)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 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各种说明方法的目的都是为更准确、更形象地说明事物 的特点。文章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把“汉瓦”进行分类介绍,采用的是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千元以上” 运用的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其作用结合语句分析作答即可。(2)试题分析: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答方法:①表态(一般不能删)。②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 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③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 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④xx 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本题中的“多”是概数,准确说明了 瓦的历史悠久,但又没有精准具体的年代数字,这样更符合事物的事实情况,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据此作答。 八、【2018 年中考江苏苏州卷】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如果冬天来了,那夏天还会远吗? 莫砺锋 中国地处温带,一年四季分明。我们的祖先发明的二十四节气,便将四季的时间平均分配。从立冬到 立春,再到立夏、立秋,都是间隔三个月。从历法的角度来看,春天的法定长度便是三个月,孟郊诗云“谁 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三春”就是指长达三个月的春季。杜荀鹤说得更加明确:“每岁春光九十 日。”可是不知从何时开始,春季变得越来越短了。据气象部门统计,2017 年南京的春季只有 54 天,还不 足两个月。今年的春姑娘也姗姗来迟,气象部门宣布,南京从 3 月 23 日才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春天,比历 法上的“立春”(2 月 4 日)晚了 47 天!但昨天(3 月 27 日)南京的气温迅速升至 27 度,夏季的脚步声已 清晰可闻。看来今年南京的春季会比去年更加短促!《红楼梦》里贾府的四位姑娘,分别取名为元春、迎 春、探春、惜春。即迎之,又探之,可见春尚未至,然而紧接着就来了惜之!难道在曹雪芹生活的年代, 南京的春季就是如此短促,所以“金陵十二钗”中的四位贾姓姑娘如此取名? 就自然景观而言,春、夏、秋、冬各有千秋。然而人间贫富不均,贵贱有别,人们对四季的感觉也就 千差万别。春秋时代的某个严冬,齐景公身穿狐白之裘,对大臣晏婴说:“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中唐的某个酷夏,唐文宗坐在凉爽的殿阁中与诸学士联句,文宗得句云:“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社会下层的普通劳动者对严寒、酷暑有切肤之痛,显然不会有这种闲情逸致。所以普通人更喜爱既不冷也 不热的春、秋两季,总是在盛夏酷暑时盼望着凉爽的秋天,在寒冬腊月时盼望着温暖的春天。可惜如今的 春季越来越短,自然界中的百草千卉当然也就“春江水暖鸭先知”。至少在南京,春天的花卉似乎不再像从 前那样先后有序,而变成扎堆开放。紫金山下的梅花刚谢,桃花、樱花、海棠、紫叶李便争先恐后地纷纷14 开花。这几天到城东来赏花的人熙熙攘攘,大家都明白“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我曾经十分 喜爱英国诗人雪莱的名句:“哦,风啊,如果冬天来了,那春天还会远吗?”但如今的我更想把句中的“春 天”改成“夏天”,不知其他地方的读者朋友同意这样改吗? (选自 2018 年 4 月 4 日《中华读书报》)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是哪一项( ) A.历法上“立春”的日期一般是固定的,而从气象学意义看,春季开始的时间是变化的。 B.从气象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今后南京的春天一定会来得更晚,变得更短。 C.《红楼梦》里贾府四位姑娘的名字证实了在曹雪芹生活的年代南京的春季就很短促。 D.紫金山下的梅花、桃花、樱花、海棠、紫叶李等扎堆开放,是为了满足人们赏花的需求。 13.文中引用孟郊和杜荀鹤的诗句,又引述齐景公和唐文宗对季节的感受,分别有什么作用? 14.作者想把“如果冬天来了,那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话中的“春天”改成“夏天”,有怎样的用意? 【答案】 12.A13.引用孟郊和杜荀鹤的诗句表明在古代历法中,春天的法定长度是三个月。引述齐景公和唐文 宗对季节的感受,表明由千贫富不均,贵贱有别,人们对四季的感觉也就千差万别,突出了普通人对春、 秋两季的喜爱。 14.进一步强调如今的春季越来越短,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春天匆匆离去的惋惜之情。 【解析】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 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即可。A 项符合文意,其他各项的错误之处分别为:B:“一 定”过于绝对。C:这句话是作者的猜想,并没有确切依据。D:扎堆开放是因为春季越来越短。 14.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 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理解分析即可。作者把雪莱的名句“如果冬天来了,那春天还 会远吗”这句话中的“春天”改成“夏天”,其目的是为了说明如今的春季越来越短,既可以引起读者的兴 趣,又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九、【2018 年中考江苏泰州卷】阅读《泰州道情》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道情源于唐代的《九真》《承天》等道曲。南宋开始用渔鼓和简板作为伴奏乐器,所以也叫“渔鼓”。 至清代,道情同各地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曲艺形式。15 ②明代,道情开始在泰州地区流行。至清代,用当地方言说唱,并吸收了本地民歌的许多曲调,成为 泰州地方曲种之一,流传更为广泛。清道光时期,泰州一带有三位杨姓道情艺人,名噪一时,有“三阳(杨) 开泰”之誉。后来逐步以泰州为中心,在江淮地区和沿江农村传布,称为“泰州道情”。新中国成立后,泰 州成立了道情协会,有会员 300 余人。 ③泰州道情唱词雅俗共賞,文人唱此显示高雅,劳动者唱此消愁解闷。曲调易学易记,爱唱者甚多, 随着听众增多,出现了大批以此卖艺糊口的职业艺人。表演形式古老简朴,演唱时,渔鼓抓于左手弯内, 右手击打鼓面,左手击打简板,打击一阵后便开始演唱,有时夹有道白,有时全是唱歌,无论走街或登台, 马上便会引来男女老少驻足细听。 (节选自《泰州曲艺艺术),有删改) 14.结合选文内容完成填空。 “泰州道情”是泰州地方曲种之, 源于唐代的道曲,吸收了______________的许多曲调,用_________ 来说唱,以__________为伴奏乐器。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加点的“同源异流”,形象地说清了全国各地的道情之间的联系。 B.第②段中加点的“之一”和“余”,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第②段划线句,列举三位杨姓道情艺人名噪一时的例子,说明当时道情在泰州广泛流传。 D.第①段按时间顺序说明,第②段主要按空间顺序说明。 16.结合第③段内容,说说泰州道情广为流传的原因。 【答案】 14.(1)本地民歌 (2)当地方言 (3)渔鼓、简板 15.D 16.泰州道情唱词雅俗共賞、曲调易学易记、表演形式古老简朴。 【解析】 14.试题分析: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了解文章说明的内容,特别是主要段落、 十、【2018 年中考辽宁沈阳卷】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永恒之莲——长生草 ①长生草是多肉植物中的一种,在分类学上属于景天科,长生草属。它曾是被忽略的草根阶层,给人16 摆不上台面的印象。但是,现在它的魅力越来越大,形象越发高大上,已然成为美化环境的生力军。 ②长生草的形态特征与它的生存环境密不可分。长生草原本生活在欧洲中南部的高山上,那里到处都 是贫瘠的碎石,山高风大。在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它的叶片肥厚多汁,储存了宝贵的水和营养。叶片 轮生,每株 8 到___19___枚,排列紧密。整个花株的形态与盛开的莲花相似。它的花是是粉色系、呈星形。 它通常侧芽繁殖,有的也通过叶心分裂繁殖。欧洲人见到这种花朵一样的植物冬天也不凋落,而且而且繁 殖得越来越多,认为它可以永生。于是取名长生草。 ③长生草的进化历史要从一百多年前说起。那时欧洲百姓开始把长生草从野外带回家园,用它来美化 环境。他们将长生草从石缝中拔下来,粗暴地扔到屋顶上,顽强的长生草就把根扎在在瓦片间,长出一座 空中花园。后来园艺家们也关注到这种神奇植物,通过近百年的杂交培育,目前已有 400 多个园艺品种。 除蓝色之外,彩虹中的其他颜色都能在长生草中见到,长生草的家族可谓异彩纷呈!中国早就引进了长生 草,但仅限于极少的几个品种。近两年,更多的多肉玩家赴欧洲考察,拍回长生草的各种照片,于是长生 草圈粉无数,各种新鲜的园艺品种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走进寻常百姓家。 ④那么如何养好长生草? ⑤长生草在野外是生长在石缝中的,所以它的根喜欢透气。栽培时最好用泥炭、椰土、珍珠岩、剩的 蜂窝煤烧碎渣等充分混合的土,这样的土透气透水。南方潮湿,所以大颗粒的比例要多一点;北方干燥, 则小颗粒的比例要多一点。 ⑥长生草的家乡没有大树遮阳,它只能全天暴露在阳光下,又饱受寒风阵阵。家庭栽培时,春季秋冬 这三个季节最好把花盆放在有阳光的窗台上,保证长时间日照。在这样的环境中,长生草会呈现出最美的 颜色。夏季高温高湿,对长生草是个考验。这个季节要避免它晒到直射阳光,但又不能太暗,需要明亮的 散射光。还要少浇水,因为空气湿润,土壤很热,过多的水会把植物闷死。可在凉爽的夜间稍微浇点水。 如果长生草是超级大群生长的,就很难在特别潮湿的环境里生长,那么最好忍痛分株,否则容易腐烂。 ⑦长生草容易染上“根粉蚧”(一种吸食根部汁液的白色小虫),可以用蚧必治、速扑杀或呋喃丹等药 物灌根,但这几种药都属于高毒性农药,最好不要轻易使用。最安全的是整盆土倒掉,清洗根部后,将它 植入新土中。 ⑧造景时可以将长生草群植在一起,形成“百花齐放”的壮观美景;也可以利用长生草侧芽繁殖的特 点,打造长生草“瀑布”;还可以把它种在墙缝里、砖块间,欣赏它原生的味道。 ⑨长生草,是欧洲的老明星,中国的小新贵。永恒之莲,魅力无限。 (选自《博物》,有删改) 19.选文②~⑧段主要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长生草? 20.选文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1.分析选完第⑨段加点词语“小新贵”的妙处,并概括出选文的语言特点。 22.佳琪的妈妈麦拉了长生草,并细心培植。下列做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天,妈妈把它放在窗台上,让它享受充足阳光。 B.夏天,妈妈担心长生草缺水,每天早晨都给它浇水。17 C.发现长生草生出白色小虫,妈妈给它清洗根部,更换土壤。 D.为提升长生草的观赏性,妈妈买来大花盆,进行群植。 【答案】 19.形态特征,进化历史,培植方法,造景方法。 20.列数字、作比较,准确突出地说明了长生草叶片的数量和形态特点。 21.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长生草受到国人关注的时间短、喜爱程度深的特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生动性 的特点。22.B 【解析】 19.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并概括的能力。回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在审清题干的基础上找到答案范围, 然后精读该语段,根据理解得出切题的答案。分析这几段的内容可知,第二段介绍长生草形态特征,第三 段介绍长生草的进化历史,第五、六、七段介绍长生草的培植方法,第八段介绍长生草的造景方法。 20.此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析及作用。解答时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其次要知道其特征及作用。另外, 点睛: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多种,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下 定义、作引用、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在学习说明文的过程中要熟练掌握各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1.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取信息并概括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段落来分析。“小 新贵”中的“新”字写出了长生草受到国人关注的时间短,“贵”字写出了国人对长生草喜爱的程度深。 2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 握中心句。根据第六段“还要少浇水,因为空气湿润,土壤很热,过多的水会把植物闷死”可知 B 项说法 不正确。 十一、【2018 年中考内蒙古包头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工智能时代,天气如何预报 ①天气预报的发展,经历了从定性预报、描述性预报向数字化、网格化预报的过程。比如,我国气象 部门原来发布的城镇天气预报,内容只包括 2400 多个城镇的天气现象、高低温和风速风向预报,频次也只 是一天三次,预报的时间精度和空间精度不够高。 ②2012 年,国家气象中心推出了一个新的预报产品,即大城市精细化预报,该产品把全国省会城市、 计划单列市 24 小时内的天气预报进行细化,每 6 小时开展一次预报,降水量可以预报到毫米。但即便这样 也不够精细,不能满足各行业及公众的需求。 ③于是,“网格预报”这一概念被引进到我国的精细化预报业务中。如何理解它呢?可以这样比喻,就 像地球上的经纬网一样,我们可以把中国以及每个城市所在的区域分解成许多个 5 公里×5 公里甚至 1 公里 ×1 公里的网格,而公众就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个网格中,每个网格中的天气情况也会有所差异。与原来的18 定点预报相比,它在空间上更加精细,也更具针对性。拿北京的预报来说,原来的预报只是以南郊观象台 这一个点的气温、降水等来代表整个城市的天气情况,但通过开展网格化预报,北京的天气不再由一个定 点来反映,针对北京的气象服务和天气预报可以精细地反映在整座城市每个不同的网格之中。网格化预报 的精细程度不仅体现在空间上,还反映在可以每天以更高频次更新和发布上。原来一天的天气预报只会涉 及一种天气现象,现在网格化预报可以做到全国范围内逐 3 小时预报。随时随地,公众都能了解到自己当 前所处的网格未来是什么样的天气,能够清楚地了解气温、降水、风等多个基本气象要素。除了对陆地上 的网格进行预报外,气象部门还将我国的责任海区划分为多个 10 公里×10 公里的网格,并进行海上能见度、 海上大风等要素的精细化预报。 ④在原先的预报产品中,公众接触较多的就是气温、风和天气现象这三个要素,而当前的陆地和海洋 预报产品就已细化到四大类___16___个气象要素。第一类是基本要素,即气温、降水、降水相态、风、云 量、相对湿度等。以前,12 小时的预报中就只反映一个要素值,现在有了更精细的逐 3 小时预报,可以反 映不同时段的要素值。第二类是环境气象要素,包含雾、霾、沙尘暴、能见度等。第三类是灾害性天气要 素,包含短时强降水、雷暴、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预报。第四类是海上气象要素,在产品中具体 体现为海上大风、海上能见度、海上天气现象等预报。 ⑤与以前的天气预报相比,网格预报是精细定量的数字化预报。在方便公众获取更精准更精细的天气 预报之余,还将有助于预报员开展高影响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风险预报预警,同时基于精细的智能网格预 报开展的地质灾害、暴雨洪涝、高温干旱等影响预报准确率也会大大提高。 ⑥未来,气象部门还将发展结合物理机理与数值预报大数据挖掘应用的智能预报技术。一方面,基于 数值预报机理的数理统计形成复杂预报模型、预报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基于气象大数据的挖掘萃取、机 器学习等,人工智能将与天气预报更深入地结合。 ⑦人工智能对预报提出了挑战,但也给人类带来机遇。击败世界围棋排名第一人柯洁的“阿尔法狗” 发展到现在,已经脱离了靠大量棋谱来“喂养”的阶段,凭深度学习就能不断进步。气象与围棋都有所不 同,围棋虽然内部机理比较复杂但规则相对简单,而气象是个更为复杂的系统,受影响的因素太多。比如 降雨,即便水汽、湿度条件都满足了,但大气没有抬升水汽无法凝结,空气中没有“凝结核”,雨滴也不会 长大掉落地面。因此,“智能”并不意味着预报员在这一过程中毫无“用武之地”。预报员的优势在于丰富 的经验和对关键天气形势的把握,在智能预报发展过程中,预报员多年的预报经验可以用来“喂养”机器 和模型。在灾害天气过程的预报服务中,预报员仍将发挥关键作用。 (作者:宗志平 薛峰,有改动) 16.通读全文,概括“网格预报”的优越性。 17.第④段画线部分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8.第⑦段加点词“喂养”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19.简述本文的说明思路。 【答案】 16.“网格预报”的时间精度和空同精度高,可以提供更为细致和丰富的预报内容内;预报准确率大19 大提高。 17.列数字、作比较.将当前的预报产品和原先的预报产品的气象要素数目进行比较,突出当前预报 产品中气象要素的丰富多样。 18.预报员对智能工具无法做出准确判断的天气进行具体分析和把握,以此对智能预报的不足加以补 充和完善。 19.首先介绍天气预报的发展过程;然后重点说明网格预报的优越性;最后指出未来天气预报将机一 部完善智能预报技术。 【解析】 16.试题分析: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提取。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 答即可。可分析整理“与原来的定点预报相比,它在空间上更加精细,也更具针对性”,“网格化预报的精 细程度不仅体现在空间上,还反映在可以每天以更高频次更新和发布上”,“与以前的天气预报相比,网格 预报 十二、【2018 年中考山东青岛卷】现代文阅读 “悟空”探“妖” ①2015 年 12 月 17 日 8 时 12 分,“悟空”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它是一只非常勤奋的“猴子”, 每天要绕地球飞行 15 圈,从不偷懒。 ②“悟空”是我国第一颗主要用来探测暗物质的人造卫星。其实,它就是一台空间望远镜,担负着寻 找暗物质粒子、研究暗物质特性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等任务。 ③一般人听到“暗物质”会一脸茫然:这是什么“妖魔鬼怪”?为什么要寻找它?顾名思义,暗物质 就是通过人眼和其他设备看不到的物质。天文学家在长期的观测研究中发现:许多星系中存在额外的、看 不见的引力源,宇宙的总质量其实远远大于已知物质的总质量。他们据此推测,宇宙中应该还存在着一种“暗20 物质”。我们已知的各种物质基本上都要受电磁力的影响,要么吸收光,要么反射光,要么就自己发光;但 暗物质不与光波发生作用,它对电磁力无动于衷,所以我们无法看到它。 ④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对暗物质的研究依然不明朗。目前,能够确定的是,宇宙总能量的 26.8%由暗 物质贡献,普通物质只占 4.9%,暗物质的能量是普通物质的 5 倍以上。有这样隐形的庞然大物存在于宇宙 中,却又看不见摸不着,这的确让科学家心痒难耐。而且,暗物质与我们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科学家发 现,所有发光物质提供的引力无法抵消星系内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因此推测,是暗物质在提供额外引力, 以阻止星系解体。也就是说,没有暗物质就没有星系,也就没有人类。而且,作为一种全新的、未知的粒 子,暗物质很有可能开创前所未有的应用空间。 ⑤那么,怎样才能找到传说中的暗物质呢?“悟空”的任务,就是上天捕捉暗物质粒子碰撞湮灭时产 生的高能电子。简单地说,“悟空”在观测中如果突然发现某一速度的电子射线数量变多了,但这又无法 用现有理论来解释,那么这些电子射线很有可能是暗物质湮灭时产生的。 ⑥全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希望能够第一个观测到这部分电子射线,从而获取暗物质存在的证据。除“悟 空”外,目前世界上用以探测暗物质的设备,还有国际空间站的阿尔法磁谱仪和美国宇航局的费米空间望 远镜。而中国的“悟空”,是迄今为止观测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 ⑦2017 年末,“悟空”工程团队在世界权威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论文,宣布获得了世界上最精确 的高能电子宇宙射线能谱,该能谱将有助于发现暗物质存在的蛛丝马迹。接下来的 2018 年,我们希望“悟 空”不负众望,用火眼金睛找到更多线索,早日探到“妖”的真容。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悟空”主要用来寻找暗物质粒子、研究暗物质特性及其空间分布规律。 B.暗物质不受电磁力的影响,所以不能通过人眼和其他设备看到。 C.“悟空”可以通过捕捉到的宇宙中的高能电子来探寻暗物质的踪迹。 D.与其他探测器相比,“悟空”性能更加杰出,已率先发现暗物质。 16.下列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按照时间顺序说明了“悟空”的任务、暗物质的特性、“悟空”探寻暗物质的方 式及成果。 B.“悟空”是一颗人造卫星,“妖”指暗物质,以“‘悟空’探‘妖’”为题,生动形象,吸引读者。 C.选文第③段连用两个设问句,加强语气,引出对“悟空”探“妖”方式的具体说明。 D.选文第⑤段中加点词语“很有可能”表明探寻暗物质前景不容乐观,语言表达既准确 又含蓄。 17.选文第④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目前,能够确定的是,宇宙总能量的 26.8%由暗物质贡献,普通物质只占 4.9%,暗物质的能量是普 通物质的 5 倍以上。 【答案】 15.D16.A 17.列数字、作比较。准确说明了暗物质在宇宙中的比重以及和普通物质在宇宙中的多少、能量上的 大小悬殊与差距,从而让读者对暗物质对有清楚的了解。 21 【解析】 15.本题主要考查对于原文内容的把握,认真阅读即可找到答案。在第六段中确实提到“悟空”的性 能更 十三、【2018 年中考山东烟台卷】现代文阅读 那些将小水珠玩弄于股掌之上的生物 ①说起莲,古今中外赞美之辞怕不止万千,但最负盛名的大概就数周敦颐的千古名句——“出淤泥而 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了。这句话不仅极具文学价值,同时,也还提及了一种科学现象,那就是荷叶所具 有的自清洁效应——由于这一效应最早正是发现于荷叶表面,因此也得名为“荷叶效应”。 ②荷叶表面对水非常憎恶,在物理化学中,这一特性被称为“超疏水性”。正由于此,雨打浮萍,水滴 会被弹开,散落四周,即使是极小的水珠,未被弹开的,也都是些圆滚滚的小球,不会趴下变扁,更不可 能铺展开来化为水膜;也正由于此,荷叶表面既不染淤泥,又不易沾惹灰尘——浮尘总被雨打风吹去。 ③这种神奇的性质,来源于荷叶表面的特殊结构——荷叶表面密密麻麻地分布着无数蜡质乳突。荷叶 表面每一个上皮细胞都会长出一个乳突,这些乳突仅有几个微米大,比我们的头发丝还细。不仅如此,再 放大看,每个乳突表面还都充满着纳米级的小纤毛,这些多级分形的微纳结构会吸附空气,当水珠滴在荷 叶上面的时候,由于强大的表面张力,水会被这层气膜托起来而无法接触其本身。同时,形成这些结构表 面还有一层蜡质,从我们生活中的经验来看,苹果、葡萄表面有层白蒙蒙的生物蜡,在清洗水果的时候常 会感觉到打滑,这便是蜡质的“功劳”。蜡质本身就是疏水的,源自于其本身的组成——非极性有机分子与 极性的水分子极性相异,故难以亲和。 ④荷塘里,就在莲的旁边,还生活着一群不怎么起眼的小虫子,它们叫水黾,也有人管它们叫水蚊子、 水蜘蛛等等。“黾”是象形文字,古人用来指代青蛙、蟾蜍等两栖类动物。水黾这种六条腿的小虫子虽长 得不像蛙类,但却也像蛙一样生活在水中,也像蛙一样一跳一跳的,甚至,比蛙更厉害。它们能漂浮在水 面,能在水面上跳跃,乃至生活,就算是狂风暴雨也难奈它何,比起“水上漂”的轻功,这简直高出天际 了。这么一种吃喝拉撒睡乃至繁殖都在水面进行的小虫子,也是玩超疏水的行家里手。它们腿上密集排列 着微米级刚毛,刚毛表面是一道道周期排列的纳米沟壑,由此,它们便具有强大的超疏水腿,便能轻易漂 浮于水面。 (5)玫瑰花瓣表面也表现出了超疏水的特性,尽管玫瑰花表面对水也很厌恶,却又能粘上水珠,有种 若即若离,有种藕断丝连。这不同于荷叶表面的低粘附——水滴极易滑落,而是另一种疏的状态,是一种22 高粘附的超疏水,也就像我们在情人节看到粘上露水的玫瑰花,无论是倒扣着,或是直立着,抑或是平躺 着,表面的水总会粘在上面。当然了,粘着的大都是一个个小水球,倘若是荷叶的话,这些小球早就东奔 西跑,不知所终了。这也和玫瑰花瓣表面的微纳结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的微米级小乳突,却不见 了四散枝叉的纳米级纤毛,而是一个个小褶皱,这些由表面圆滑的褶皱堆叠起来的小乳突似乎在向水珠轻 声诉说着自己的友善。 (6)有正便有负,有疏也就有亲。与疏水、超疏水对应的,便有亲水和超亲水。顾名思义,这两种能 力意味着材料表面对水是亲和的。紫花琉璃草、泥炭藓、天鹅绒竹芋和紫叶芦莉草这几种植物便具有超亲 水的叶片,水滴落在其表面,会迅速铺展成一层薄薄的平整的水膜,甚至被吸进叶片中,就像海绵汲取水 分一样。它们的叶片表面大多具有微米级的孔道或沟槽,海绵状的微纳结构造就了它们对水的强大亲和力, 恨不得将水一分一毫都搓碎揉进自己的骨髓里。 (7)类似这些将水玩弄于股掌之上的生物还有千千万万,历经漫漫岁月长河的洗礼,它们根据各自生 存的需求,在过去的几千万甚至上亿年间,进化出了这些有趣又神奇的本领,这些本领早已溶入它们血脉, 显得那么平凡,却又那么伟大。 14.通读全文,文章主要说明了某些生物具有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原理。 15.阅读第③段,概括荷叶具有“荷叶效应”的原因。 16.有人说,将④⑤两段顺序调换,按先植物后动物的顺序说明,更有条理性。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 由 【答案】 14.(1)超疏水性 (2)超亲水性 15.荷叶表面密密麻麻地分布着腊质乳突,每个乳突表面还充满着纳米级的小纤毛。 16.不能调换。 因为第④段水黾与前面的荷花都属于低粘附的超疏水性,而玫瑰与它们不同,属于高 粘附的超疏水性。调换后条理反而不清楚了,( 大意对即可) 【解析】 14.试题分析:考查说明的内容。通篇阅读,分出层次,梳理情节,全盘把握,根据题干要求找出说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 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 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 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16.试题分析:考查说明顺序。首先要读懂两段的说明的内容,然后再根据顺序的要求判断是否能够 调换。第④段水黾与前面的荷花都属于低粘附的超疏水性,而玫瑰与它们不同,属于高粘附的超疏水性。23 说明顺序是由低粘附的超疏水性到高粘附的超疏水性。这样既符合说明逻辑,又符合事理顺序。所以不能 调换。 十四、【2018 年中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不可或缺的城市风景——斑马线 ①说起斑马线,我们最熟悉的,由多条相互平行的白实线组成的人行横道线,因【kù sì】斑马身上的 条纹而被称为斑马线。 ②斑马线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跳石”(见右图)。当时四轮马车与行人混行引发了许多道 路堵塞和交通事故。于是,人们在马路上砌起凸出路面的“跳石”,行人可以踩着它们穿越马路。“跳石” 成为一种指示行人过街的标识,这就是斑马线的祖先。1951 年 10 月 31 日,世界上第一条斑马线在英国诞 生。 ③最有名的斑马线也在英国。1969 年,著名的披头士乐队发行了最后一张唱片——《艾比路》,该唱片 的封面为四位歌手走在伦敦艾比路的一条斑马线上。2012 年,艾比路斑马线被英国政府提升到文物地位, 成为伦敦的文化地标。 ④斑马线像是拦腰搭在道路上的白色飘带,看似简单朴素,却不是随意画出来的。按照设置规范,斑 马线最小宽度为 3 米,可以根据行人流量以 1 米为一级予以加宽,行人越多的地方斑马线越宽。构成斑马 线的白色平行粗实线的线宽为 40~45 厘米,两条平行粗实线之间的距离为 60~80 厘米。在什么情况下需 要设置斑马线呢?一是未设置人行过街设施的路口,二是行人横过道路较为集中的路段。 ⑤作为城市交通生态中的一个重要标识,斑马线在指引车辆和行人有序通行、保护行人安全方面具有 重要的作用。在漫漫车流中,法律赋予了斑马线上行人优先的路权,机动车临近时须减速避让,遇到行人 正在通过时还应停车让行。斑马线作用的发挥,需要机动车尊重行人的路权,也需要行人珍惜自己的权利, 两者缺一不可。 ⑥然而,现状并不令人乐观。由于机动车和行人互争斑马线,致使斑马线成为交通事故的多发地。据 统计,我国近三年发生在斑马线上的交通事故多达 1.4 万起,致死人数高达 3898 人。机动车未按规定让 行,行人在斑马线上“散步”等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 ⑦现在,为了提高斑马线的醒目程度,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有的城市在斑马线色彩搭配和视觉效果等 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如彩色斑马线、3D 立体斑马线等感谢关注“沈姐的语文课堂”微信公众号。随着手24 机的普及, “低头族”看手机过马路成为新的安全隐患,为此有的城市推出了闪灯斑马线——在斑马线上 安装多条醒目的灯带,斑马线在灯带的映照下与路口的信号灯同步变换颜色,为“低头族”过马路提供有 效的警示。 ⑧斑马线是城市中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唯有守法守序,才是对这道风景的最好守护——这,需要每 一个人的努力。 10.根据拼音写汉字。 kù sì______ 11.下列对第④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斑马线的宽度根据规范不应超过 4 米。 B.构成斑马线的白色粗实线须平行排列。 C.斑马线的宽度与人流量无关。 D.所有的路口都应设置斑马线。 12.依据文本内容,摘录相关信息并作概括,完成下表。 信息摘录 信息概括 (1) 斑马线的祖先 斑马线的起源 1951 年,世界上第一条斑马线在英国诞生 (2) 斑马线之“最” 指引车辆和行人有序通行 (3) (4) 13.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14.文中提到,有的城市对斑马线设置进行了大胆尝试,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述理由。 【答案】 10.酷似 11.B 12.(1)古罗马时期的“跳石” (2)最有名的斑马线是(英国伦敦)艾比路斑马线(3)保护行人 安全(4)斑马线的作用 13.具体说明近三年来,我国发生在斑马线上的交通事故之多,后果之严重,强调了重视斑马线作用 的重要性。 14.【答案示例 1】认同。这些大胆尝试增强了视觉效果,使斑马线更醒目,让行人和车辆能更清楚地 注意到斑马线,尤其是为“低头族”提供了有效的警示,能更好地发挥斑马线的作用。 【答案示例 2】不认同。斑马线有严格的设置规范,对其颜色、宽度、间距等都有明确的规定,随意改 变既不符合设置规范,也有可能对路人的视觉造成干扰,不利于发挥斑马线的作用。 【解析】 10.此类型的题目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考查等级为 A。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 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酷似 kù sì:极似,很像。 点睛:语音和汉字题主要着眼于常用汉字的正确认读和书写。其题型多为客观型选择题,要求选出读25 音或书写完全正确或有误的一项,其中语音题的出现形式大多为词语中“加点的字”,也有以句子形式出现 的。此外,还有要求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的题。汉字题还有改正词语或句子中写错的字。也 有少数将音、形、义综合在一起设题的。 1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说明文语言特点等知识,根据第④段“斑马线最小宽度为 3 米, 可以根据行人流量以 1 米为一级予以加宽,行人越多的地方斑马线越宽”,可知 A 选项所说的“不应超过 4 米”是错误的。C 项“斑马线的宽度与人流量无关”也是错误的。根据第④段“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设置斑马 线呢?一是未设置人行过街设施的路口,二是行人横过道路较为集中的路段”,可知 D 选项所说的“所有的 路口都应设置斑马线”是错误的。B 项正确。 13.分析列数字说明方法的作用,既要根据数字所在的句子,又要联系前后文,才能较全面地做答,“我 14.此题为开放性题目。首先阅读题目中“你是否认同?”,出题人间接告诉你可以选择认同或不认同 并说明理由,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表达清楚即可。认同的话,从原文中提取“提高斑马线的醒目程度, 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为“低头族”过马路提供有效的警示等有价值信息,加以简单概括组织答案;不认同 的话,要反向做答。类似题目,最好是选择赞同,因为答案就在文中。 十五、【2018 年中考四川达州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天宫一号:控制中的“坠毁” ①近日,部分外媒称天宫一号已经失控并将撞向地球,对地面环境及安全造成威胁。天宫一号是我国 2011 年 9 月 29 日发射升空的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实验性空间站),它在载人航天对接技术上的突破,打破 了苏美两国自上世纪 60 年代以来在全世界近 50 年的垄断。26 ②2013 年 6 月 13 日,天宫一号与载人飞船神舟十号成功自动对接。结束了神舟十号任务以后,天宫一 号的所有目标就已全部达成,没有进一步的安排,这也符合它预先设计的仅两年的寿命(2013 年底结束)。 但是天宫一号超期服役到了 2016 年 3 月才正式宣布中断数据连接。天宫一号将会逐渐坠回地球。 ③不可否认,目前的天宫一号的确是个被弃用的航天器残骸,虽然我们心里不愿意承认,但它现在的 状态更接近于一个名词:太空垃圾。 ④一般来说,绕地球飞行的无用人造物体都是太空垃圾,具体有很多种。一种是航天发射活动抛弃的 负重:比如多级火箭的第二级、第三级、上面级等,它们会环绕地球并在稀薄大气作用下返回地球。 ⑤另外一种太空垃级是寿终正寝的航天器。任何一个航天器都有自己的寿命,天宫一号就属于此类。 ⑥第三种太空垃圾是导弹反卫星试验和太空垃圾碰撞产生的新垃圾。目前估计,一共有 1.7 亿个直径 小于 1 厘来的太空垃圾,有 67 万个 1~10 厘米直径大小以及 2.9 万个尺寸更大的太空垃圾在绕地飞行。 ⑦对于飞在低到中高轨,比如 600~39600 千米高乃至各种大椭圆轨道上的太空垃圾,目前完全无法处 理。尤其是报废的导航卫星和通信卫星基本都处在 20000~39600 千米高的轨道,这些垃圾差不多将和地球 同时灭亡。而对包括天宫一号在内的位于 200~600 千米高度的航天器,都会受到地球稀薄大气的影响而缓 慢坠回地球。历史上,美国航天飞机可以主动移除太空垃圾,但也只在 1984 年回收两颗入轨失败的昂贵通 信卫星的任务中展示过,成本实在太高!所以,所有像天宫一号这类的人类载人航天器,最终都会缓慢回 到地球的怀抱。 ⑧从 1971 年到 1991 年,苏联 7 个重达 18.5~19.8 吨的礼炮系列空间站先后返回地球,都成功焚毁 在大气中。1979 年,美国重达 77.1 吨的天空实验室返回地球,在地表发现了几十个碎片。 ⑨除此之外,人类所有的载人航天任务,都伴随着飞船残骸的返回。比如中国神舟飞船和俄罗斯联盟 飞船均由推进舱、服务舱、返回舱等构成,但只有经过特殊保护的返回舱是能安全着陆的,其它部分都会 在空中焚毁。 ⑩俄罗斯进步号、中国天舟号货运飞船等,都会整体返回大气焚毁。例如每年国际空间站任务都会焚 毁大约 4 艘重达 7 吨的进步号。我国的天舟一号返回重量与天宫一号接近,已经在 2017 年 9 月 22 日返回 地球并完全焚毁。 ⑪在世界范围内,废弃航天器(不同于有巨大翼面的航天飞机或者受到保护且带有降落伞等装置的返 回舱)精确落点的预测都是个顶级难题。更何况天宫这种形状不规则且毫无防护的废弃航天器,只能大概 划分一个巨大的潜在残骸落区。目前人类最常用的落区是巨大的南太平洋,这里几乎没有人类生存。当然, 即便是划定残骸落区,也只能尽力提前控制(发动机剩余燃料最后工作)让航天器落到这里,甚至也不意 味着一定会有残骸会坠落下来。 ⑫由于天宫一号的返回过程受很多因素影响,几乎没有办法预测它解体后是否一定能烧完,以及万一 存在残骸的话到底会落在哪里,这换作是任何国家也都无法做到。人类航天已经开展了 60 年,还从未出现 过一例在轨航天器返回地球时造成人员伤亡的案例。天宫一号造成损失的概率应该远低于你连续随机买号 而连中彩票头奖的概率。 (《文摘报》2018 年 2 月 13 日)27 5.下列有关“太空垃圾”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太空垃圾主要有三种:航天发射活动抛弃的负重、寿终正寝的航天器、导弹反卫星试验和太空垃圾 碰撞产生的新垃圾。 B.太空垃圾大都处在 20000~39600 千米高的轨道上,它们差不多将和地球同时灭亡。 C.由于回收太空垃圾成本实在太高,包括美国在内的各航天大国都选择了让废弃的载人航天器缓慢回 到地球的怀抱。 D.对废弃航天器的精确落点的预测是顶级难题,目前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做到准确预测航天器残骸到 底会落在哪里,而只能大概划分一个巨大的潜在残骸落区。 6.下列有关“天宫一号”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天宫一号在载人航天对接技术上的突破,打破了苏美两国在全世界近 50 年的垄断,表明我国载人 航天工程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 B.世界上任何一个航天器都有自己的寿命,天宫一号超期服役两年多时间,2016 年 3 月开始将逐渐坠 回地球。 C.天宫一号这种形状不规则且毫无防护的废弃航天器,在返回地球过程中将会解体并烧完。 D.部分外媒称天宫一号已经失控并将撞向地球,对地面安全造成威胁。其实天宫一号是在控制中坠毁, 其造成损失的概率几乎为零。 7.根据原文,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第六自然段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意在说明太空垃圾是重大的安全隐患;第八自然段运用举例子 的说明方法,意在说明苏联和美国在航天领域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B.我国的天舟一号返回重量与天宫一号接近,已经在 2017 年 9 月 22 日返回地球,留下了少量残片。 C.人类所有的载人航天任务都伴随着飞船残骸的返回,不经过特殊保护的返回舱会在空中焚毁。 D.各航天大国的残骸落区都是在巨大的南太平洋,因为这里几乎没有人类生存。 【答案】 5.B6.C7.D 【解析】 5.试题分析:B 有关“太空垃圾”说法不符合文意。原文是“尤其是报废的导航卫星和通信卫星基本 都处在 20000~39600 千米高的轨道,这些垃圾差不多将和地球同时灭亡”。并不是说太空垃圾大都在这个 高度。 6.试题分析:C 有关“天宫一号”说法不符合文意。原文是“几乎没有办法预测它解体后是否一定能 烧完”。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