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课后巩固练习(共12课有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课后巩固练习(共12课有答案)》 共有 1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二单元DIERDANYUAN ‎4 烛之武退秦师 课后篇巩固提升 随堂演练 一、课文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辞曰:“臣之壮也……”    辞:推辞。‎ B.又欲肆其西封 封:疆界。‎ C.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D.以乱易整,不武 武:威武。‎ 解析D项,“武”应为“使用武力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即“武德”。‎ 答案D ‎2.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侯”“秦伯”中的“侯”“伯”都是爵位名。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行李”,文中的意思是“出使的人”,今天通常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传”是文体标志,即传记,与“志”“记”意思相同。‎ 解析D项,《左传》中的“传”不同于“志”“记”,是解说经义的文字。‎ 答案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恩怨,“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 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解析C项,“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对,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 答案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解析这两句话的翻译重点是文言实词和句式。“是”,这;“过”,过错;“鄙”,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地;“陪”,增加。第一句是判断句,第二句是反问句。‎ 参考答案(1)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作边邑,您知道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二、语言运用 ‎5.宋代诗人陈造在《予七十赵监税见贺以诗次韵》中这样写道:“平生烛之武,况已雪髯翁。誉我犹时用,君言恐未公。”请结合课文故事,解说这首小诗的意思。‎ 解析结合烛之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等语句,可以看出这是诗人借烛之武的遭遇感慨自己的生平,并对赵监税的赞誉表达自己不赞同的观点。‎ 参考答案诗人陈造认为,自己一生就像烛之武一样,从没有被重用过,何况现在已经是头发雪白的七十岁老人。您赞誉我说还会被重用,我担心您说的不是公允话。‎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文化经典?①                      ,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自己民族的文化经典吧。不仅如此,就个人而言,阅读经典是接受文化濡染的过程,可以改变人的气质。②                      ,会表现出与一般人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③                      ,在个人,可以改变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变风气。 ‎ 解析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①处后面讲如果不想完全抛弃文化传统,所以可知①处应填“是传承文化的需要”之类的句子;②处结合“表现出与一般人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可填“受传统文化熏陶多的人”;③处后面讲的是文化经典的作用,即可知③处应填“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 参考答案①这主要是传承文化的需要 ②受传统文化熏陶较多的人 ③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 课时作业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驻扎。‎ B.敢以烦执事 烦:劳烦。‎ C.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D.又欲肆其西封 肆:肆意。‎ 解析D项,“肆”,延伸,扩大。‎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从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B.夜缒而出,见秦伯 C.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D.朝济而夕设版焉 解析C项,“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扎。A项,“东”,名词作状语,向东;B项,“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D项,“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答案C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 B.吾其还也 共其乏困 C.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D.秦伯说,与郑人盟 失其所与,不知 解析A项,“于”,都是介词,表对象。B项,“其”,前者是语气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后者是代词,代使者。C项,“为”,前者是动词,做;后者是动词,给予。D项,“与”,前者是介词,和;后者是动词,结交。‎ 答案A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⑤/②⑥/③④‎ 解析①③④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⑥结构助词,“的”;⑤代词,这件事。‎ 答案A 二、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腼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①、士季②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③,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君能补过,袞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钅且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杀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慼。’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乎,越竟乃免。”‎ ‎(节选自《左传·宣公》)‎ 注①赵盾:晋国正卿(首席大臣)。谥宣子。②士季:晋国大夫,即随会。③溜:房上流泻雨水的地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B.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C.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D.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解析根据文言虚词“之”“其”及对话标志“曰”,排除了B、C两项。根据动词“饮”,其宾语为“酒”,而非“赵盾”,排除了A项。‎ 答案D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稽首,古代一种跪拜礼。行跪拜礼时,拱手胸前先拜,而后叩头至地,为古人最恭敬的礼节。‎ B.寝门,古礼天子五门,诸侯三门,大夫二门。最内之门曰寝门,即路门,后泛指内室之门。‎ C.弑,古代统治阶级称子杀父、臣杀君,该字在《左传·宣公十八年》和《周礼·大司马》等文献中均有记载。‎ D.诗,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被道家奉为经典,成为“五经”之一。‎ 解析D项,“被道家奉为经典”应为“被儒家奉为经典”。‎ 答案D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晋灵公奢侈暴虐,加重赋税来修饰宫室,因为熊掌没炖烂,竟然杀了厨师,把他的尸首装在畚箕里,让宫女们用头顶着从朝廷经过。‎ B.赵盾、士季向晋灵公进谏,晋灵公文过饰非,还想方设法要杀掉赵盾。他派遣的力士钅且麑不愿执行他的命令,于是头撞槐树自杀了。‎ C.晋灵公准备在宴会上杀害赵盾,他手下的武士灵辄却在关键时刻帮助赵盾幸免于难,以报答赵盾昔日的恩情,赵盾自己只得逃亡了。‎ D.晋大夫赵穿杀了晋灵公,晋国太史董狐写“赵盾弑其君”并在朝廷公布。赵盾难以辩白,大有感慨,孔子也为他蒙受杀君之名感到可惜。‎ 解析B项,晋灵公坦承自己的过错,但知过不改,并没有“文过饰非”。‎ 答案B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2)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乎,越竟乃免。‎ 解析(1)“不入”,不听;“莫”,没有人;“继”,接着。(2)“良”,好;“恶”,恶名;“乃”,就。‎ 参考答案(1)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国君不听,那么,您再接着去劝谏。‎ ‎(2)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可惜啊,如果他出了国境,就会免于承受弑君的恶名了。‎ 参考译文晋灵公的言行不符合做国君的规矩。大量征收赋税来装饰宫墙。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把厨师杀了,装在畚箕里,让宫女们用头顶着经过朝廷。大臣赵盾和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便询问其中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他们准备向晋灵公进谏,士季说:“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国君不听,那么,您再接着去劝谏。”士季去见晋灵公时往前走了三次,到了屋檐下滴水的地方,晋灵公才抬头看他,并说:“我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打算改正。”士季叩头回答说:“谁能没有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国君能够弥补过失,‎ 君位就不会失去了。”‎ 晋灵公还是没有改正。赵盾又多次劝谏。晋灵公厌恶他,就派钅且麑去刺杀赵盾。钅且麑一大早就去了赵盾的家,只见卧室的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他和衣坐着打盹儿。钅且麑退了出来,感叹地说:“时刻不忘记恭敬,真是老百姓的靠山啊。杀害老百姓的靠山,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失信。在这不忠不信中有一样,还不如去死!”于是,钅且麑一头撞在槐树上死了。‎ 秋天九月,晋灵公请赵盾喝酒,事先埋伏下武士,准备攻杀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这个阴谋,快步走上殿堂去,说:“臣子陪君王宴饮,酒过三巡还不告退,就不合礼仪了。”于是他扶起赵盾走下堂来。晋灵公唤出了猛犬来咬赵盾。提弥明上前搏斗,打死了猛犬。赵盾说:“不用人而用狗,虽然凶猛,又有什么用?”他们两人与埋伏的武士边打边往外走。结果,提弥明为赵盾战死了。‎ 当初,赵盾到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快饿死了,便去问他的病情。灵辄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他留下了一半。赵盾询问原因,灵辄说:“我给人当奴仆已经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她近了,请允许我把这一半留给她。”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给他准备了一篮子饭和肉,放在口袋里给他。后来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他在搏杀中把武器倒转过来抵挡晋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以脱险。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翳桑的那个快要饿死的人啊。”赵盾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没有回答就退走了。赵盾自己也逃亡了。‎ 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走出国境的山界,听到晋灵公被杀的消息便回来了。晋国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弑杀了他的国君。”他还把所记内容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样。”董狐说:“您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君又是谁呢?”赵盾说:“唉!《诗经》中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给自己带来了忧患。’大概说的是我吧。”‎ 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载史事直言不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可惜啊,如果他出了国境,就会免于承受弑君的恶名了。”‎ 三、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9~10题。‎ 述国亡诗 ‎ 花蕊夫人①‎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注①花蕊夫人:徐氏,青城(今四川灌县西)人,因才貌双全,得幸于后蜀主孟昶,拜贵妃,别号花蕊夫人。她曾仿王建作宫词百首,为时人称许。孟蜀亡国后,被掳入宋。宋太祖久闻其诗名,召她陈诗。徐氏就诵了这首“述亡国之由”的诗,当时就获得宋太祖的赞赏。‎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妾在深宫那得知”展示出了这位宫妃的内心活动和对蜀国灭亡的看法。‎ B.“十四万”是后蜀投降士兵的确切数字,这些蜀兵没有一个具有男儿气概。‎ C.“更无一个是男儿!”斥责了蜀主的无能,又嘲笑了文武群臣甘当俘虏的丑态。‎ D.“妾”和“男儿”形成对比,表现了“妾”在后宫享乐不问世事、“男儿”在前线奋勇杀敌的情形。‎ E.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亡国的沉痛心情和对误国者的痛恨之情,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 解析B项,“十四万”不是确数,和“一个”都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D项,两者是对比,但分析错误,表现了“妾”的无奈和“男儿”的懦弱无能。‎ 答案BD ‎10.历代追咎国亡的诗文多持“女祸亡国论”,即把国亡归咎于女子,如把商亡归咎于妲己,‎ 把吴亡归咎于西施等。“妾在深宫那得知?”是对“女祸亡国论”的有力反击,试对本句诗进行分析。‎ 解析结合题目和诗句内容,分析出对国家的关注和表达亡国的沉痛之心即可。‎ 参考答案①这句诗是对“女祸亡国”的自我申辩,“妾”本不知投降之事。②“妾”即便知道也于事无补,一个弱女子也无回天之力。③表现了“妾”的廉耻之心,与男儿的轻易投降做对比。‎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