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1.以下因素对北魏的长远发展最为有利的是( )
A.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B.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
C.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
D.439年,北魏统治区域的变化
解析:选D。解题关键是理解D项的含义,它实际是指北魏统一黄河流域,这自然最有利于北魏的长远发展。
2.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有( )
①规定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给官吏,严禁贪污
②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③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
④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B。可用排除法。从地理位置上看,北魏是北方政权,因此不可能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四分五裂的局面,为各民族间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条件。为巩固统治,北魏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实行按人口分配土地,推行鼓励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这样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重用崔浩等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还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但是由于各种制度的建设不够完善和欠缺,使得北魏政权面临许多突出的问题,如宗主督护制的存在加重了“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材料2: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对于其他被统治民族也是如此。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其战书写道:“吾今所遣士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对于拓跋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时人谢灵运曾这样介绍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拓跋贵族的残暴统治,激起各族人民不断爆发起义。
请回答:
(1)结合上述材料,北魏这次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2)不改革会造成什么后果?
(3)你若生活在那一时代,处在孝文帝的位置,怎样做才能保证改革的成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从北魏统治危机的出现入手,多方面分析,说明改革的必然性。第(2)问可联系当时社会矛盾的存在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分析。第(3)问要以“孝文帝”的身份,结合当时形势,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案。
答案:(1)①北魏崛起并统一了黄河流域,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得到发展。②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进程,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社会基础。③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由于各种制度的欠缺和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并使北魏出现严重的统治危机,改革迫在眉睫。④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这对孝文帝改革起直接的推动作用。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2)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社会愈加动荡,统治危机加剧。
(3)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和采用汉族先进的统治经验和政策,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485年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屋舍),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衅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地方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材料2:正光(520年)以前,时惟全盛,户口之数,比夫晋(西晋)之太康,倍而已矣。
材料3:(正光以后)四方多事,加以水旱,国用不足,预折(预先折算)天下六年租调而征之,百姓怨苦,民不堪命。(注:北魏分裂于534年。)
——以上材料均摘自《魏书》
(1)请根据材料1、2,概括北魏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原因、结果。
(2)有的史学家认为北魏的衰落根源于孝文帝“深慕华风,锐意模仿改革……崇尚文治之风,消灭雄武之风”。结合材料3及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观点是否正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中的原因应从材料1中分析,结果据材料2分析;第(2)问只要从材料3信息出发分析北魏后期的状况即可。
答案:(1)原因:为解决豪强兼并土地和百姓贫饥流亡问题,孝文帝下令推行均田制,以农为本。结果:农业发展,编户增加。
(2)观点:不正确。原因:北魏后期,政府预征六年租调,加重对农民的剥削,使阶级矛盾尖锐;北魏衰落是封建统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发展的结果。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