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 )
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B.民贵君轻
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解析:选D。A项为秦国保守派的观点;B项为儒家观点;C 项为用人方面的主张,属如何变法的范畴,不是要不要变法的问题。因此正确答案为D。
2.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历史人物曾指出: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 ( )
A.奴隶主贵族 B.商人
C.新兴地主 D.农民
解析:选A。读懂材料是关键,结合战国时代特征,本材料实质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要求,打击的对象当然是奴隶主贵族了。
3.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
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故秦的强盛是必然的
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解析:选C。此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由荀子的观点可知,“非幸也,数也”的意思为不是幸运的、偶然的,而是形势发展的必然。
4.商鞅携其家人仓皇出逃至秦国边境的关口,想找个旅店投宿,但因不敢亮明身份而遭到拒绝。商鞅怅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鞅变法中与之有关的是( )
A.行县制 B.法律严酷
C.奖励军功 D.“焚诗书”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为根据商鞅颁布的法令,店主必须验明住店人的身份,否则就要受罚。而商鞅是不敢暴露身份的。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文侯问李克(李悝)曰:“为国如何?”对曰:“臣闻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文侯曰:“吾赏罚皆当,而民不与,何也?”对曰:“国其有淫民乎?臣闻之曰: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西汉)刘向《说苑·政理》
材料2:是时,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充分利用土地的教令)。以为地方百里,提封(国内)九万顷,除山泽、邑居叁分(三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又曰:籴甚贵伤民(士、工、商),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是故善平籴者……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1中李悝提出的对策及该对策所针对的制度。并概括该对策产生的积极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悝的基本思想并指出李悝提出这一思想的主要目的。(8分)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第(1)问通过材料可以看到李悝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要赏罚分明,选贤任能,这样打破贵族特权,促进社会发展;第(2)问结合材料“尽地力”等关键词概括,结合诸侯争霸的历史背景,得出目的。
答案:(1)对策:赏罚分明,选贤任能。针对制度:世卿世禄制度。积极影响:打破旧贵族势力的特权,选贤任能,改善吏治,促进国力强盛、社会发展。
(2)基本思想:充分利用土地,增加粮食产量,维护社会各阶层利益,促进社会稳定。主要目的:使魏国富强,称霸诸侯。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一位历史学家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古代的改革,是人类智慧所做的最惊心动魄的魔术,它能使一个侏儒变成一个巨人,把一个没落的民族变成一个蓬勃奋发的民族,把一个弱小的国家变成一个强大的国家。
材料2: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请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简要分析商鞅变法是如何“把一个弱小的国家变成一个强大的国家”的?(15分)
(2)根据材料2回答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5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第(1)问联系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其作用回答。第(2)问注意从题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秦孝公卒”来概括回答。
答案:(1)政治上:通过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推行县制、制订秦律等措施,打击旧势力,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通过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措施,改变旧的生产关系,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军事上:通过奖励军功等措施,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2)旧贵族的强烈反对;秦孝公的去世使变法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持者。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商鞅)集小(郡)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2:(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3: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渭水尽赤。
——《资治通鉴》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材料4:董仲舒说上曰:“……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四,见税什伍。……”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简述材料1中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6分)
(2)根据材料3、4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弊端。(5分)
(3)虽然商鞅变法存在弊端,并且曾遭到强烈的反对,但还是成功了。试结合材料和有关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9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以史料为依托,考查商鞅变法的措施、弊端及对商鞅变法的评价。解题关键要从材料出发,从中获取解读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综合组织答案。
答案:(1)①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②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③统一度量衡。
(2)刑法严酷,赋税沉重。
(3)①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加强了中央集权,发展了封建经济;③富国强兵的措施符合当时争霸战争的需求,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学生若有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材料2: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他备受奴役,而如今已重获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
——梭伦
材料3:
请回答:
(1)材料1两幅图片中的人物最有影响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6分)
(2)材料2、3分别是两个人物的哪方面的成就?(6分)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位人物的主要历史功绩是什么?(8分)
解析:本题是对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考查。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措施及其各自的影响出发作答即可。
答案:(1)梭伦:在古代雅典进行改革。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商鞅:在古代时期的秦国变法。
(2)材料2:梭伦颁布《解负令》。材料3:商鞅废除井田制。
(3)梭伦改革使雅典走上民主化轨道。
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不仅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