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铜川市一中南校区 2016-2017 学年第一学期
高二语文月考
命题人:陈红涛 审题人: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从历史上说,中国就存在南北文化差别与南北文化对立融合的问题。从周朝
起,北方诸侯自称中国,而吴、越、楚等南方诸国则因为“断发文身”,地广人
稀,刀耕火种,被视为“蛮夷”,并受到北方的排斥轻蔑,直到晋代仍被视为“化
外之民”,南方文化被称为“蛮夷文化”。黄河与长江作为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从远古时期就哺育滋润出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两大文化体系。而“炎黄子孙”“华
夏民族”的称谓,正是远古南北文化对抗融合的遗迹。代表北方文化的黄帝部落,
与代表南方文化的炎帝部落曾在中原大地摆开了宏大的战场,一决雌雄。这场战
争打得异常激烈,天地都为之变色,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多次的反复,黄
帝终于打败了炎帝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并从那时起,奠定了北方文化的胜利
及其权威地位。南方部落虽然失败了,但南方文化并没有绝迹和湮灭,而是作为
一种与北方文化相对立的“异端”文化依然继续存在和发展,并不时燃放出一段
光彩。如果说《诗经》代表的是北方文学,灌注着现实主义精神,那么以屈原的
《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则是南方文化的化身,流淌着浪漫主义的神韵。正如
王逸《楚辞章句》中所说的“楚人信巫”,南方文化是一种巫术文化,这种激情
激发了屈原的灵感,刺激了他的无穷无尽的想象,丰富了他的多姿多彩的艺术世
界,确立了史官的权威和绵延不断的修史传统。
后来则有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对立和分庭抗礼。南朝文学具有柔靡香软的
特点,南朝民歌更是以情歌为主,不同于北朝文学和北朝民歌的刚健质朴。再后
来则是南北文学走上合流,这种合流促成和孕育了唐代文学的博大卓著。而元杂
剧作为北方文学的代表,其音律、曲调都不同于以南戏、明清传奇为代表的南方
文学。
从美学上说,北方文化代表壮美,充满着阳刚之气,刚烈豪放,慷慨激
昂,正所谓“铁马秋风塞北”;而南方文化则是优美的化身,弥漫着阴柔之气,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正所谓“杏花春雨江南”。从地
形地貌来说,南方多山多水,山川秀丽,北方则以平原、草原为主,一望无际,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从饮食结构来说,北方是麦黍文化,南
方是稻作文化。2
从思想形态上说,儒家思想更多地属于北方文化系统,充满着先秦理性
精神,道家思想更多地属于南方文化,充满着理想和浪漫气息。而儒道互补,构
成了中国文化思想的主导形态和文化发展趋势。儒家思想成了正统思想和官方意
识形态,标志着北方文化的主导地位和主流性。文化的中心在北方中原、华北地
区,这里的重要自然景观是黄土和黄河,它们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哺育中国
文化的乳汁,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在黄河,传统文化的根扎在黄土中。
正统文化的底色就是黄河文明,或称黄土文明。中国历代首都大都坐落在黄土地
上,分布在黄河主轴线周围,如西京长安、东京、汴梁、北京等,它们都是中国
传统华夏“黄土文明”或叫“黄河文化”的凝聚点和扩散中心。
20 世纪,北方文化有了“五四”运动的辉煌后,政治和文化的领导权就转
移到了南方,南方因居于西方现代文明登陆中国的前沿地带,获得了中国文化发
展潮流的领导权。
20 世纪前半期进行的北伐战争,意味着南方文化在拉动着中国战车;而长
征更是从南向北一路播撒革命的种子,是南方文化向北方播撒现代福音;20 世
纪后半叶则有文化界劲吹东南风,港台商业文化从南方一路厮杀过来,演化成大
众文化对北方精英文化的挑战。
(节选自徐衍主编《全球文化风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有删改)
1.关于中国南北文化,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断发文身”,地广人稀,刀耕火种,从周朝起,吴、越、楚等南方诸国被视为“蛮
夷”,直到晋代南方文化仍被称为“蛮夷文化”。
B.中国北方文化代表壮美,充满着阳刚之气,刚烈豪放,慷慨激昂;而南方文化则是优美
的化身,弥漫着阴柔之气。
C.早期代表中国南方文学的《诗经》灌注着现实主义精神,而北方文化以屈原《离骚》为
代表的“楚辞”则流淌着浪漫主义神韵。
D.儒家思想更多地属于北方文化系统,北方文化的主导地位和主流性是以儒家思想成为正
统思想和官方意识形态为标志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从历史上说,中国就存在南北文化的差别与对立融合。经过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对立和分
庭抗礼,南北文学走向合流,促成这种合流的是博大卓著的唐代文学。
B.黄河与长江从远古时期就滋润出黄河、长江文明两大文化体系,“炎黄子孙”“华夏民族”
的称谓是远古南北文化对抗融合的遗迹。
C.南方文化是一种巫术文化,正是这种激情激发了屈原的灵感,刺激了他无穷无尽的想象,
丰富了他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
D.20 世纪后半叶港台商业文化从南方一路向北方传播,演化成大众文化对北方精英文化的
挑战。3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黄帝打败了炎帝,奠定了北方文化的胜利及其权威地位,但南方文化依然继续存在和发
展,还不时的燃放出一段光彩。
B.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在黄河,传统文化的根扎在黄土中,根本原因是中国历代首都大
都坐落在黄土地上,分布在黄河主轴线周围。
C.南北朝时期,南朝文学具有柔靡香软的特点,民歌以情歌为主,不同于北朝文学和北朝
民歌的刚健质朴,这属于南北对立和分庭抗礼。
D.20 世纪,南方因居于西方现代文明登陆中国的前沿地带,曾领导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潮流,
如 20 世纪前半期进行的北伐战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于上路,访
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
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舸 舰 弥 津 , 青 雀 黄 龙 之 舳 。 云 销 雨 霁 , 彩 彻 区
明。 , 。 ,响穷彭蠡之
滨; ,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
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
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
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
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
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
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4.对下面句中括号内的词的解说错误的是 (3 分) ( )
A. (睢园)绿竹 睢园:西汉梁孝王在睢水旁修建的竹园
B.气凌(彭泽)之樽 彭泽:指陶渊明,他做过彭泽县令
C.邺水(朱华) 朱华:曹丕诗中有“朱华昌绿池”的句子
D.光照(临川之笔) 临川之笔:指谢灵运,他曾任临川内史4
5.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
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B.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
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C.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
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D.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
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6.下列对有关语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本句在色彩上,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
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B.“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
C.“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的意思是驾着车在高高的道路上前行,站在高大的山陵上
秋天的美景。
D.“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三秋”,季秋,这里指秋天是一年的第三个季节。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滕王阁诗 唐-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8、诗歌第一句中的“临”字写出了滕王阁怎样的气势?下文的哪些景物是由“高阁临江渚”
引发出来的?(5 分)5
9、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慨?结合诗歌首联的下句和尾联对此做简要分析。(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响穷彭蠡之滨; ,声断衡阳之浦。
(2)《滕王阁序》中写晚霞自上而下,鸟儿自下而上,相映增辉;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
下浑然一色,写尽了秋晚暮色之美的名句是 , 。
(3)《归去来兮辞》中抒发诗人在山野游玩的闲适自由之情,描写草木茂盛,泉水缓慢流淌
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
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题号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
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
施耐庵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林
冲和差拨两个在路上又没买酒吃处。早来到草料场外,看时,一周遭有些黄土墙,
两扇大门。推开看里面时,七八间屋做着仓廒,四下里都是马草堆,中间两座草
厅。到那厅里,只见那老军在里面向火。差拨说道:“管营差这个林冲来,替你
回天王堂看守,你可即便交割。”老军拿了钥匙,引着林冲,吩咐道:“仓廒内
自有官司封记。这几堆草,一堆堆都有数目。”老军都点见了堆数,又引林冲到
草厅上。老军收拾行李,临了说道:“火盆、锅子、碗碟,都借与你。”林冲道:
“天王堂内,我也有在那里,你要便拿了去。”老军指壁上挂一个大葫芦,说道:
“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老军自和差拨回
营里来。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边有一堆柴炭,拿
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
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
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五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6
些酒来吃?”便去包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
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
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
得紧。
............
正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林冲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
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烧着。当时林冲便拿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前面
有人说将话来。林冲就伏在庙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声,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
却被石头靠住了,推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1)道:“这
条计好么?”一个(2)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
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一个(3)道:“林冲今番
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一个(4)道:“张教头那厮,三
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殁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
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一个(5)道:
“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一个(6)
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一个(7)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
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8)道:“我们回城里去罢。”一个(9)道:“再
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1)下面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第一段突出了环境都是草的特点,其作用是为后文放火无法抢救埋下伏笔。
B.第二段中“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对情节有推动作用:草屋崩坏,才
使林冲离开草料场到山神妙避寒;否则,林冲将被烧死,高俅如愿以偿,也就没有逼上梁山
的情节了。
C.“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这句话,说明林冲并未识破这是一起阴谋,认为
看草料这差使不错,表现出勤快能吃苦的性格特点。
D.第二段描写林冲盖炭火、拽门、上锁、那钥匙等动作,表现林冲尽职尽忠,处处谨慎仔细,
对仇敌时时保持高度警惕。
E.第二段从草屋崩坏无法住人、身体向火也不能御寒的苦境、独自踏雪买酒的寂寞三个角度
烘托了林冲“风雪落难人”的形象。
(2)文中表现了林冲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在情节安排上处处有伏笔与照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6
分)
(4)第三段中描写人物有九个“一个”,有人认为这样描写体现了《水浒传》极高的艺术水7
平,你认为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吴有训: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
胡家尧
1897 年 4 月 26 日,吴有训出生在江西省高安市。在私塾求学期间,由于先
生是一位比较新派的人物,他受到了西学启蒙教育。1916 年 7 月,他进入南京
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学习。在这期间,他有幸在物理学家胡刚复的引导下接触到
与 X 射线有关的基础知识。1921 年,他赴美留学,进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学习。
芝加哥大学是美国历史悠久的著名学府之一。物理学家康普顿在这里任教,
吴有训来到芝加哥大学后拜康普顿为师,在他的指导下从事 X 射线问题的研究。
康普顿提出的 X 射线量子散射理论.由于实验证据还不充分,没有立即获得
物理学界的广泛承认。当时着手进行这一实验的科学家很多,吴有训此时恰好在
实验室跟随康普顿进行研究工作,他用非凡的实验才能,设计出最佳实验配置后,
陆续使用多达 l5 种不同的样品材料进行 X 射线的散射实验,结果无一不与康普
顿的理论相符合,从而形成了对此理论广泛适用性的强有力证明。他的工作得到
了康普顿本人的高度重视和评价,他把吴有训所获得的 15 种物质 X 射线散射光
谱与他自己的那张石墨散射谱,一并收入了他的专著《X 射线与电子》中,作为
其量子散射理论的主要实验证据。
吴有训对康普顿效应的另一项重要证明工作,就是用实验消除了来自美国哈
佛大学的著名 X 射线专家杜安尼及其助手克拉克对康普顿效应的两项 质疑。此
外,吴有训在发展康普顿散射理论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贡献——他用精确的实验
解决了康普顿散射光谱中变线与不变线之间的能量比率问题,第一个对这一比值
进行严密的定量测量。
1926 年,吴有训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谢绝康普顿教授的挽留回国。
1928 年 8 月,他受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叶企孙邀请到清华任教。当时,我国的
物理学科研究,还处于草创时期。1929 年,吴有训在清华大学建立我国第一个
近代物理学实验室,进行国内 X 射线问题的研究,开创了中国物理研究的先河。
但即便是具备当时国内最好研究条件的清华大学物理系,仍然不能满足吴有训开
展实验的要求,他只好改变研究方向.以物理理论研究作为自己主要的研究方向。
1930 年 10 月,吴有训在美国著名的《自然》杂志发表了他回国后的第一篇理论
文章《论单原子气体全散射 X 射线的强度》,这是中国物理学家最早在国际权威8
科学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之一。以此为起点,吴有训对 X 射线经单原子气体、双原
子气体和晶体散射的强度、温度对散射的影响和散射系数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
理论探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吴有训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自 1926 年
起,吴有训辗转任教于上海大同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前后长达
20 余年,不但为中国培养了几代物理学家,而且他的教育实践也为后辈留下了
许多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吴有训虽然倡导学术独立,但他决不自我封闭,而是极力促进科学的交流。正是
由于吴有训等中国老一代科学家的高水准研究工作,引起国际科学界同行的注目,
促成了当时许多国际大师级物理学家来华访问讲学。1935 年 7 月,现代量子力
学的奠基人之一、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狄拉克应邀来华;1937 年初,国际物
理学界哥本哈根学派领袖、丹麦物理大师玻尔应邀赴清华作了有关原子结构方面
的报告。这些大师的演讲,使清华师生增长了科学最前沿的知识,开阔了眼界。
此外,吴有训亦重视国内校际及研究机构间的交流,他本人曾在北京大学、
燕京大学等外校兼课,也组织学生到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进行参观
学习。这些活动和措施,对清华物理系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产生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上世纪三十年代,他积极推动恢复研究院和留学考试,亲自参加研究院的教
学指导,并主持留美入学考试,大批优秀青年学子因此获得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其中汪德熙、胡宁、吴仲华、黄家驷、杨振宁、洪朝生、何炳棣、李政道等后来
成为著名科学家。
(摘编自龚明俊《感动中国的 100 位爱国科学家》)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吴有训既得益于良师,又超越了良师。私塾求学,受新派人物启蒙;进入高校,得物理
学家胡刚复引导:赴美留学,拜康普顿为师,并发展了其 X 射线量子散射理论。
B.康普顿高度重视和评价吴有训的工作,并将其所获得的 15 种物质 X 射线散射光谱收入
自己的专著《X 射线与电子),从而填补了 X 射线量子散射理论实验论据的空白。
C.吴有训赴美留学期间打下了扎实的物理实验研究功底,但他没有止步,回国后又向更高
层次迈进,将物理理论研究作为自己主要的研究方向,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D.吴有训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前后长达 20 余年的
执教生涯中,以渊博的学识、科学的方式和丰富的经验培养了中国几代物理学家。
E.国际大师级物理学家来华访问讲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老一代科学家的高水准研究工作
引起了国际科学界同行的注目,另一方面也是吴有训对科学交流的极力促成。
(2)吴有训对康普顿效应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
9
(3)为什么吴有训被称为“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请结合材料简述其原因。(6 分)
(4)作为一位取得了丰硕成果的老一代科学家,吴有训在培养后辈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结
合材料,加以概括说明。(8 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下列句中画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 分) ( )
A.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
B.他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降服
了我们,我们只好让步。
C.别里科夫心慌意乱,匆匆忙忙地穿上大衣,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
D.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小心翼翼,深怕
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
A.乔布斯将互联网装进了我们的口袋,不仅他让我们享受到信息革命的成果,
而且改变了我们了解世界的方式。
B.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过程中可能会有一段时期的混乱,但无论如何,
将选择权交到学生手中,是深化高考改革的必由之路。
C.从北京到石家庄,从郑州到贵阳,空气污染指数纷纷“爆表”,全国 70 多个
重点监测城市近半数左右严重污染。
D.在那个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的时代,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是
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15.下列选项,填入画横线地方最恰当的一句是(3 分) ( )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作为使笔运墨的方法,笔墨有些像文言文。文言在秦代
以前就是一种书面语言,即便在当时,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使用“古白话”,
不 会 使 用 文 言 文 去 说 话 。 因 此 ,
。同样,笔墨也
成了文人画家隔离包括画工在内的广大民众的一道绘画语言的屏障。
A. 除了现实世界,文人们还拥有另一个更丰富的世界10
B. 文言文便有了一种特殊的韵味和魅力
C. 文言文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D. 文言文成了读书人在特定圈子特定时候的特权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5 分)
作为最早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在塑造英雄形象方面的成功经验非常值
得称道。小说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几百个,不少形象堪称性格鲜明的艺术典型。
其 中 最 为 突 出 的 是 毛 宗 岗 所 说 的 “ 三 绝 ” , ①
。罗贯中善于抓住人物基本的
性格特征,通过不断的渲染、夸张,并辅之以相互间的对比、衬托,②
。例如关羽重义尚勇的性格在作品
中 就 得 到 了 不 断 的 强 化 。 作 为 最 早 的 长 篇 章 回 体 小 说 , ③
。它采用浅近文言,简洁明快;结构则
在宏伟壮阔中,不失严密精巧;小说时间跨度之大、人物形象之多、事件头绪之
繁,在此之前,还从无先例。
17.劳务派遣是一种新型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下面的示意图反映了劳务派遣的基本流
程和当事三方的关系,请根据图中的信息,用文字描述劳务派遣的基本流程(环节)。(6 分)
六、写作(60 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60 分)
易中天教授在《闲话中国人》中说,人生有三“得”,即学习时沉得住气,
成功后弯得下腰,失败时抬得起头。这三“得”也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准则和必
备的素质。11
对上述“三得”,你有何体验或思考?请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铜川市一中南校区 2016-2017 学年第一学期
高二语文月考答题纸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1.
2.
3.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12
4. (3 分)
5. (3 分)
6. (3 分)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2)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8.(5 分)
9.(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 。
(2) , 。13
( 3 ) ,
。
乙 选考题
三
四
(1)(5 分)
(2)(6 分)
(3)(6 分)
(4)(8 分)14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3 分)
14.(3 分)
15.(3 分)
16.(5 分)
①
②
③
17.(6 分)1516
70017
800
铜川市一中南校区 2016-2017 学年第一学期
高二语文月考答案
1.C
(《诗经》代表的是北方文学;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则是南方文化的化身)
2.A
(原文是“南北文学走上合流,这种合流促成和孕育了唐代文学的博大卓著”)
3.B(“根本原因”分析不完全正确,根本原因应该是本段论述的重点内容“思想形态”,
而不完全是“首都的位置”)
4.答案:C C 项中“曹丕”应为“曹植”。
5.答案:A
6.答案: D(这里指秋天的第三个月,即九月。)
7、(1)益:更加。宁:难道。穷:困厄,处境艰难。句意 2 分。 18
(2)及:到。有事于西畴:倒装。或:有时。棹:用桨划。句意 2 分。
8、第一句中的“临”字点出了滕王阁的居高之形势,它下临大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
(2 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
渚” 引发出来的。(3 分)
9、首联的下句由今及古,遥想当年兴建此阁的滕王,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
阁上,举行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诗人不禁产生了
人生盛衰无常的怅惘。尾联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
东流无尽,更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分析 3 分,感慨 3 分)
赏析:
滕王阁,是唐高祖李渊的儿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修建的,旧址在今
江西南昌赣江之滨。高宗时,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此阁,并于重阳节,在滕王阁上
宴请群僚和贵宾。王勃南下探亲,路过这里,也参加盛会,即席作《滕王阁序》,
序末附这首诗。
律诗的基本章法是:四句为一层,前后共两层。
前四句描写滕王阁目前的形势,暗含着今昔的对比。
第一句写滕王阁的外形和地理位置。滕王阁高耸入云,面临着江水,所以阁
中的人可以据此眺望远山、欣赏秀水。滕王阁的形势是这样的好,可如今阁中有
谁来欣赏呢?
第二句一转,描写滕王阁的冷清萧落,“罢”即“停止、结束”,“玉鸾”
指舞女身上的饰物,欢歌艳舞、玉响鸾(銮)鸣的景象已不复存在,这一句暗含
着对比,诗句描写目前的情景,却让读者不禁联想到过去那歌起舞动、玉鸾和鸣
的热闹繁盛的情景。
第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进一步描写滕王阁的冷清寂寞。雕着精美图画的
梁木、用玉做成的门帘朝朝暮暮和南浦的云西山的雨为伴。这两句依然暗含着对
比,过去,雕梁画栋的楼阁有王子的居住更显其气势,珠帘有玉面相衬更显其温
婉高贵,可如今人去楼空,一派苍凉。
后四句抒发生命短暂、繁华易逝、人生无常的感叹。读过苏轼《赤壁赋》的
读者不禁会想起其中的句子“(曹操)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是诗人
消极心绪的流露。此处抒情手法极妙,不仅有前四句之景为情做铺垫,还有“闲
云潭影日悠悠”“槛外长江空自流”之景与情的完美融合。这样,情感就是饱满
的、浓厚的、真实可感的,让读者不得不沉浸于其中与诗人共伤悲。
第五六句,“闲云潭影”写出了滕王阁的落寞空寂,“日悠悠”“物换星移
几度秋”写岁月之久长与流逝之匆促,很自然地让人想到建阁的人。
最后两句抒发“阁中帝子今何在”的感慨,“槛外长江空自流”把人的目光
牵引到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把人的思绪带领到了更加纵深的历史。长江不停地无
情地流动,时间冷漠地永恒地流逝,历史上无论多么辉煌显赫的生命,都注定凄
惨地悄然地逝去。“空”把悲伤之情感抒发到了极致,把消沉之思绪凝结到了顶
点,荣华富贵为空,功名利禄为空,情爱道义亦为空。19
10.渔舟唱晚,雁阵惊寒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11、(1)CD(C 项“说明林冲并未识破这是一起阴谋,认为看草料这差使不错,想长住下
去”,勤快能吃苦,不当。应是“说明林冲并未识破这是一起阴谋,故而随遇而安,忍辱偷
生。” D 项“对仇敌时时保持高度警惕”错误,应该是“对仇敌丧失应有的警惕”。)
(2)(6 分)a 谨小慎微:仓廒内有“官司封记”,随便揭开罪加一等,所以他去半里外的
庙中睡,也不在仓廒中过夜。
B 豪爽大方:“你要便拿了去”。
C 委曲求全,随遇而安,“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d 豪爽英武的禁军教头身份,“便去包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
E 谨慎细心:“将火炭盖了”
(每点 2 分,符合文意即可)
(3)(6 分)a.老军拿了钥匙,引着林冲,吩咐道:“仓廒内自有官司封记。这几堆草,
一堆堆都有数目。”与后文林冲到半里外古庙住宿形成照应;
b.老军指壁上挂一个大葫芦,说道:“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
市井。”与后文“却才老军所说五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照应;
C.“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为后文草料场着火埋下伏笔,暗示不是林冲疏忽失
职造成的大火,而是有人故意点火陷害。
d.“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仰面看那草屋
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相照应,并为后文草厅倒塌埋下伏笔;
E.“旁边只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与“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前后照应,
并为后文门内偷听埋下伏笔。
f.作用: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情节发展合理。
(伏笔照应每点 2 分,作用 2 分,言之成理即可)
(4)(8 分)体现了《水浒传》在(艺术或语言或)人物描写上极高的水平。(2 分)
a.作者不直接写出人名字,因为林冲听到三人说话时,正在山神庙里,而“三人在庙檐下立
地看火”,中间隔着大门,只闻人声,不见人影,符合生活逻辑,情节真实可信;
b.三个人物分别是谁,留下悬念,使情节波澜横生,吸引读者;
C.人物语言描写生动,个性鲜明。不仅主要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就是那些着墨不多的次要
人物,其性格特点也是毫发毕现。三个人分别是第一、五、七个“一个”是差拨。他是为实
现陆谦杀害林冲的阴谋,直接献计与执行的人,几句话是为了向陆谦邀功,替自己摆功。第
二、四、九个“一个”是陆谦,他是奉高太尉之命来杀害林冲的。第三、六、八个“一个”
是富安,他是陆谦的走卒,说话是随和逢迎的态度。20
D.九个“一个”的对话道出了陷害林冲的真相,推动情节发展,林冲被逼反抗的性格发展更
加合理。
(每点 2 分,言之成理即可)
12.(l)D、E(选 D 给 3 分,选 E 给 2 分,选 C 给 1 分,选 A、B 不给分。C 项不准确,主
要原因应是国内的研究条件不能满足吴有训开展实验的要求;A 项错误,“超越了良师”表
述不当;B 项太过绝对,康普顿有自己实验获得的石墨散射谱,只是实验证据还不充分。)
(2)①设计最佳实验配置,使用多种样品进行 X 射线的散射实验,证实了康普顿效应的普遍
适用性;②用实验消除了美国哈佛专家及其助手对康普顿效应的两项质疑;③用精确的实验
第一个对康普顿散射光谱中变线与不变线之间的能量比率进行了严密的定量测量,发展了康
普顿散射理论。(每点 2 分)
(3)①实验研究方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近代物理实验室,开创了中国物理研究的先河;②理
论研究方面:是中国最早在国际权威科学刊物上发表论文的物理学家之一,对诸多物理闯题
进行了一系列理论探索;③教育实践方面为中国培养了几代物理学家,并留下了许多可供借
鉴的宝贵教育经验。(每点 2 分)
(4)①投身教育实践,为后辈留下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②打开国际视野,推动国际
交流,使清华师生增长了科学最前沿的知识,开阔了眼界;③重视国内校际及研究机构间的交
流,推进了清华物理系的教学和研究工作;④具有长远眼光,推动恢复研究院和留学考试,
使优秀青年学子获得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每点 2 分)
1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 分)
D(小心翼翼,形容小心谨慎。应为战战兢兢,形容惊恐不安)
14.B(A 项语序不当,将“不仅”与“他”互换;C 项语意重复,可去掉“近”或“左右”;
D 项一面对两面,在“能”后面加“否” )
15.D(由“同样”可知,“笔墨也成了文人画家隔离包括画工在内的广大民众的一道绘画
语言的屏障”与前一句是类比,句式句意相近,只有 D 项与此相符)
16.即曹操的“奸绝”、关羽的“义绝”、孔明的“智绝”
使人物形象异常鲜明生动
《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创造性也值得称道
(写出一句,给 1 分;写出两句,给 3 分;写出三句,给 5 分。把握大致方向,放入上下文
中符合语境,语意连贯,言之成理即可。
17.根据图示,劳务派遣的流程(环节)依次为:
(1) 用人单位与劳务派遣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确立劳务关系;(2 分)
(2) 劳务派遣单位和被派遣的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2 分)
(3) 用人单位和被派遣的员工签订岗位协议,确立劳务使用关系。(2 分)
18.(60 分)21
【写作指导】
首先要注意“得”前面的限定语:“学习时”“成功后”“失败时”,这三个限定语既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让他们有话可说,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一些诸如成功与 失败的
人生态度方面的问题。可选其中“一得”行文,也可综合行文。
第一“得”是写学习时要沉得住气,如记叙学习时沉住气的表现或具体做法(如能拒绝
诱惑,能心无旁骛,能放下包袱,不自暴自弃,不怨天尤人等),或论述为什么在学习的过
程中要沉得住气的原因、意义等;人生在世,必须沉得住气。沉得住气,是事业的开始;沉
得住气,是成熟的标志。有时候,沉得住气,需要韬光养晦,需要高瞻远瞩,才能有所作为。
第二“得”实际是要求学生思考如何对待成功的问题,“成功后弯得下腰”可以理解为“不
过分沉醉于暂时的成功而 停止不前,仍需‘弯得下腰’继续前行”,或成功后不能自负、
自傲,甚至功劳独揽,否则成功也是失败之母。弯得下腰,告诉我们处世要低调,要学会忍
耐。弯腰是一种姿态,是为了更好地挺起自己的脊梁;弯腰是一种风范,是为了创造更大的
人生价值。
第三“得”是限定在“失败时”,论述为什么要“抬得起头”,或阐述如何“抬得起
头”,或记叙“抬得起头”的表现即可。抬得起头,是少年壮志不言愁的激烈情怀,也是君
子心底坦荡荡的优雅自信。人生天地间,当活得豪迈,活得潇洒,昂首挺胸,显出一股压不
倒摧不垮的正气,展示豁达宽广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