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文综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卷(沈阳市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7届高三文综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卷(沈阳市附答案)》 共有 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沈阳市2016 - 2017学年度下学期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 文综历史 第I卷(选择题,140分)‎ ‎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璜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汉儒称赞《诗经》能够“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而朱熹称《诗经》为“淫奔之诗”,认为《国风》“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互歌咏,各言其情者也”。由此可知,朱熹 ‎ A.把《诗经》的内容政教化 ‎ B.歪曲了《诗经》的原始意义 ‎ C.比汉儒的观点更接近事实 ‎ D.否定了《诗经》的经典地位 ‎ 25.隋炀帝命编著全国各地风俗,编写者“以吴人为东夷”。隋炀帝加以怒责,并称:“昔汉末三方鼎立,大吴之国,以称人物……自平陈之后,硕学通儒,文人才子,莫非彼至。”据此可知,魏晋以来 ‎ A.南方文化在全国的地位上升 ‎ B.南北方民族间的隔阂仍较严重 ‎ C.江南经济地位全面超越北方 ‎ D.隋朝统治者偏好南方文化风格 ‎ 26.在唐代,政务裁决机制出现了由以奏抄为主向以奏状为主的转变。政务多由宰相汇总以中书门下的名义直接向皇帝申赛,门下省属官给事中的职掌也随之从以审读奏抄为主转变为以封还制敕为主。这一转变 ‎ A.导致了三省合作体制名存实亡 ‎ B.强化了谏官纠正宰相过失能力 ‎ C.有利于避免政务决策严重失误 ‎ D.助长了权臣专权乱政贪腐风险 ‎ 27.清末历史教科书大多认为鸦片战争是清初以来中国诸多对外交涉事件中的一种。民国成立后,历史教科书开始关注它对中国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前后一批史学专著则认为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但与这些史著不同的是,历史教科书一面认为它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之始,一面仍然采用明清之际是中国近代史开端的说法。据此可知,民国时期 ‎ A.民族危机的加剧导致教科书编写激进 ‎ B.历史教科书侧重宣传五族共和理念 ‎ C.历史教科书重视近代国家观念的塑造 ‎ D.教科书编写与学术研究成果保持同步 ‎ 28.1887年,盛宣怀的电报总局与英国大东、丹麦大北公司签订“齐价合同”,“更得分收每年五、六十万,岁人二百数十万元”。这表明中国近代电报业 ‎ A.取得与外商的平等地位 B.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 ‎ C.在商战实践中取得成效 D.逐渐垄断中国电讯市场 ‎29.导致下图所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 A.城市工人暴动的惨败 B.工人阶级队伍的萎缩 ‎ C.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D.土地革命的广泛开展 ‎30.1947年秋,我国学者即注意到美国扶植日本侵略势力的问题,在上海发起对日问题座谈会。从1948年春起,“反美扶日”成为国统区人民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这表明 ‎ A.美国放弃了扶蒋反共政策 B.冷战从欧洲蔓延到亚洲 ‎ C.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消灭 D.日本的民主化改造失败 ‎ 31.公元前536年,郑国把刑书刻在青铜鼎上;公元前449年,古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法律条文刻写于12块铜牌之上。这表明 ‎ A.中国比西方更早进入法治社会 B.中西方开启了法治文明的交流 ‎ C.成文法体现了文明发展的诉求 D.法律文献保证了社会稳定发展 ‎ 32.在近代社会转型中,法国贵族恃强凌弱,蔑视工商业活动,耻于与商人为伍。在英国,贵族、绅士与商人杂处,贵族的子弟进入贸易圈。这一反差 ‎ A.反映出英法两国近代化转型起点不同 ‎ B..说明法国人文思想的底蕴比英国浅薄 ‎ C.体现出英国的社会结构更有利于创新 ‎ D.说明商人是左右社会转型的关键力量 ‎ 33.英国1679年通过《人身保护法》,该法案针对复辟王朝肆意抓人、侵害反对派议员人身自由的行径提出来的,规定在逮捕人之前应先公布他的罪状,被捕者有权要求立刻依法审讯。议会上院曾力图阻挠这项立法,但下院不屈不挠,终于三度通过。这说明当时英国 ‎ A.进一步扩大了议会权利 B.注重维护个人自由权利 ‎ C.上院权利已转移到下院 D.上下两院权利斗争激烈 ‎34.下表是美国联邦政府雇员人数统计表。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全面干预 B.解决失业问题的客观需要 ‎ C.现代文官管理制度的建立 D.美国经济形势的根本好转 ‎35.有作者评论说,不能以简单的“好”与“坏”、“优”与“劣”来界定这一艺术形式,因为除了表现人类“真善美”的一面外,还有的美术作品表现的是另一面(如战争、罪恶、恐怖、绝望等等),不论以何种方式、何种手段来表现塑造,它表现的是“美”还是“丑”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具有作者想要表现的直觉或理念。这一艺术形式是 ‎ ‎ A.理实主义 B.浪漫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 ‎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西方思想家关于法律与教化关系的思考 ‎ 材料二 ‎ 从《五月花公约》到《邦联条例》到1787阜《美利坚合众国宪法》,都可以寻觅到美国人对“好政府”的渴望与珍视,诞生了以华盛顿为代表的早期“绅士政府”,大部分官员都是根据对宪法的忠诚、道德高尚和能力超凡等奈件任命的。1829年杰克进出任总统被认为是美国政治和社会的转折点。美国政治规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政党在大选中发挥了巨大威力。“民众政府”模式,给更多的公民提供了参与政治的机会,但当“政党分赃制”发展成为政府选任官员的主要形式时,美国官场出现腐败乱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政治现实。加菲尔德总统未给竞选立功者分配满意职位而遇害事件直接导致了1883年《彭德尔顿法》的颁布实施。该法案授权总统组成一个专门的道德委员会,负责制定委任联邦官员的程序规则,美国政府官员的从政道德从总体上步入正轨。此后随着《从政道德法》的颁布和联邦道德规范局的运行,从联邦政府到地方基层单位,从部门到专业学套以及企事业单位,道德法体系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起来。‎ ‎ ——据《美国联邦政府治理腐败研究:从1883年(彭德尔顿法)的视角观察》‎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中西方思想家关于法律的主张,并分析形成这些主张的时代背景。(15分)‎ ‎ (2)根据材料二,归纳美国政治生活中官员选任的阶段特点,简评美国的道德立法实践。(10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 在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中,不论是西学东渐还是中学西渐,都有一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跨文本的误读。无论是传教士或中国的儒者基督徒将天主教的天主理解为古儒家经典中的上帝,或是徐光启将欧洲描绘为理想的乐土,还是后来的启蒙思想家将中国文化理解为一种完全遵守自然法的思想体系,或认为中国人的行为充分体现了自然权力等等,都很难说是一种切近天主教或中国儒学本来面目的准确理解。‎ ‎ ——据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 结台所学知识,对这一时期中西文明交流中“跨文本的误读”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理由充分,逻辑清楚)‎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请考生在第44、45、46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4(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 材料 ‎ 约翰·威克里夫(1324-1384)是英榕兰的神学家和哲学家。他撰写了《神权论》和《论政权》两篇反教皇的檄文,提出教产世俗化,主张由国家,特别是由国王和贵族来执行教产世俗化的任务。他声明,人所行使的权力直接来自上帝,只有上帝是万众的主宰。人们可直接向上帝表示忠顺,恰如每个英国子民对国王效忠,而无须经过任何中舟。‎ ‎ 教皇连续发布5份通谕批评他带有明显政治目的的宗教观点,要求英国政府将他逮捕,官方不予理睬,但英国教会却禁止他教课讲道。威克里夫闭门著述,系统批判教会。他认为教皇和教廷的设置缺乏《圣经》上的依据,并从“得救预定论”出发,赞同由上帝的选民组成“无形”的教会反对有形的天主教会。他主张以《圣经》作为信仰的唯一源泉,不分责贱僧俗,人人可拥有一本《圣经》。在他的倡导下,两种英文《圣经》译本出现,其中一种文笔通俗流畅,便于下层人理解。‎ ‎ 威克里夫死后,被罗马教皇判为“异端”,他的著作被销毁。但是在此后的二百年内,威克里夫的“幽灵”一再出现。‎ ‎ ——据钱乘旦《英国通史》、闫照祥《英国史》等 ‎ (1)根据材料,概括威克里夫的宗教改革观点。(6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威克里夫宗教改革的影响。(9分)‎ ‎45.(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材料 ‎ 民国三十年(1941年)十二月下旬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一月中旬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盟军方面获得的第一个胜利。‎ ‎ 在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之后,中国第九战区召开了大规模的庆祝大会。另在此役结束后不久,美国即宣布将向中国贷款5亿美元,同盟国亦决定任命蒋中正为盟军“中印缅战区”最高统帅,次月,蒋中正访问印度,全力游说印度加入同盟军阵营,因印度各界受此战中国走胜的影响,最终印度同意加入同盟国。随后,美英两国宣布虚除对华不平等条约。在此之后的两年内,日军再没有向第九战区发动大规模进攻。然而,第九战区部队尤其是长沙一线守军由于长期相持亦放松了警惕,日军则在此战后总结了经验教训,于是在1944年的长衡会战中,日军经过充分准备,集中主力20余万人向第九战区发动攻势,井改变进军策略,改由湘江逆水而上先夺取岳麓山炮兵阵地,在1944年的第四班长沙会战中日军成功攻占长沙,并在整个长衡会战中将第九战区击溃而使其至战争结束都再无反击能力。唯在衡阳保卫战中,第十军孤军坚守衡阳长达47天并重创日军,大大延缓了日军打通其“陆上交通线”计划的进程,令日本国内生产原料匮乏,从而为中国军队套同盟军在滇西和缅北的反攻作战及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反攻作战创造了战略优势。‎ ‎ ——摘编自《第三次长沙会战》等 ‎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第三次长沙会战爆发的背景。(6分)‎ ‎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的意义。(9分)‎ ‎ 46(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材料 ‎ 1917年,王国维接连发表《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殷周制度论》三作,运用“二重证据法”,以新出土的甲骨卜辞与纸上的旧材料参照对证,不但证实了《史记》关于殷商世系的记载大致无误,而且发现《山海经》《莲辞·天问》等古籍中的神话传说,也非全属荒诞,而是有相当的史实为依据,由此开出一条“古史新证”的路子来。同一年,胡适由美国留学归采,初登北京大学讲坛,讲授“中国哲学史”。胡适在北大,“丢开唐虞夏商,径从周宣王以后讲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起”,认为“我们对于东周以前的中国古史,只可存一个怀疑的态度”,开出另一条疑古辨伪的道路。‎ ‎ ——据陈鸿祥《王国维传》‎ ‎ (1)根据材料,概括1917年王国维、胡适上古史研究思路的异同。(6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国维“古史新论”的研究方法及其创立的历史背景。(9分)‎ 历史答案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 ‎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推荐资源
天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