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史学家钱穆曾说:“从前封建时代,政府和家庭,有分不开的关系,现在则不然了。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这一变化(   )
A.促进了“民本”思想的产生		B.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C.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2.“中国式建筑是凝固的思想意识形态,……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两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生起,犹如须弥座托着的太和殿的缩影。 ”这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
A.君权神授			B.天人合一			C.大一统		D.皇权至上
3.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在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以及有关封禅和“焚书”等重大问题上,秦始皇都交给群臣讨论,最后由皇帝裁决。这种议事制度被称为朝议制度。下列关于这种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朝议有助于提高决策水平 		B.朝议有助于减少君主决策的失误
C.朝议是一种民主决策形式 		D.朝议对君主专制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4.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   )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
5.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任嚣任南海郡郡尉统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根据秦朝制度的规定,与任嚣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他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C.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D. 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   
6.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7.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
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基于此种认识,秦朝采取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公九卿制  			D.皇帝制度
8.认真了解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后你发现,其基本特征是(   )
A.权力的高度集中				B.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C.以神权强化皇权				D.“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9.有学者把先秦到秦朝的历史总结为“方国一王国一帝国”(“方国”就是活动在一定区域内,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牢固的部落集团)。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出(   )
A.最高统治者开始建立皇帝制度			B.周边王朝完全臣服于秦王朝
C.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形成		D.中央政府统治范围极大扩张
10.秦朝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虽然仅仅有15个年头,但它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这是因为秦朝(   )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 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④彻底废除了依据血缘关系世袭国家权力的承继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1.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
A.维护了国家统一 	B.发展了社会经济	C.防止了外敌侵略 	D.加强了民族团结秦
12.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3.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栽决。这一做法使(   )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D.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
14.《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写道:“这个制度延续到了汉代……作了一定程度的妥协——因为有一批其权力严格受到限制的王国当时容许与数目远为众多的郡一起存在。此后,这个制度成了后世王朝的典范(但又稍有修改),最后演变成现在仍在实行的省县制。”据此
分析可知,“这个制度”及其在汉代的“妥协”分别是(   )
A.分封制、郡国并行制 	 B.郡县制、世官制		C.郡县制、郡国并行制  	D.郡县制、行省制
15.秦始皇“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在咸阳为他们建造了新的宫廷,把他们置于中央政府的监视之下。这样做从根本上是为了(   )
A.集中全国优秀人才资源					B.实现权力和社会财富均衡分配
C.促进咸阳的经济发展					D.全面推行郡县制,巩固秦朝统治
16.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上,有以小篆刻写的“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十二字。其中“海内皆臣”最能表明秦朝(   )
A.国家统一  			B.经济繁荣			C.文化统一  		D.百姓安居
17.据清人顾栋高考证:“鲁在春秋实兼有九国之地,齐在春秋兼并十国之地,晋所灭十八国……楚在春秋吞并诸国凡四十有二,宋在春秋兼并六国之地。”这种现象对中国发展进程的推动作用是(   )
A.使中国实际上处于分裂的状态				B.加速了中国的封建化进程
C.加速了国家向统一的方向发展				D.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18.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19.《汉书·百官公卿表》:“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皆秦制也。”材料中的“秦制”是指(   )
A.三公九卿制  		B.皇帝制度			C.郡县制      		D.分封制
20.早期国家出现的突出标志是(   )
①金属器具的使用②贫富分化的产生③文字的成熟④城的出现⑤礼制的初步形成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④⑤
21.走进孙中山故居,就会看到先生题写的“天下为公”四个 大字, 彰显了先生的伟大胸襟。在历史上,也曾存在“天下为公”的局 面,但后被“家天下”的局面所取代。改变这一局面的人物是(   )
A.禹 				B.启 				C.商 					D.汤 
22.在商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说明商朝时(   ) 
A.祭祀是唯一的政治活动 				B.对外战争是唯一的政治活动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负责祭祀占卜的官员政治地位最高
23.“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这说明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对象是(   )
A.先代贵族  		B.开国功臣			C.王室成员			D.少数民族首领 
24.历史学家张荫麟先生在《中国史纲(上古篇)》中写道:“武王所肇创、周公所奠定的‘封建帝国’,维持了约七百年”。与这里的“封建帝国”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父系家长制		B.禅让制			C.皇帝制度			D.分封制
25.“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
A.描述了西周分封制的情况				B.天子与诸侯都是宗族、姻亲关系
C.诸侯有保护天子的义务					D.当时有诸侯“不朝”的现象
26.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   )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27.《春秋公羊传》中记载:“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这一说法(   )
A.遵循了周代宗法制度的精神实质 				B.严重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度
C.是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崩溃的表现 				D.表明太后左右了王位的继承
28.以家族为本位的传统文化习俗在中国源远流长,联宗、收族和撰写家谱、族谱之风盛行,并深入到一般平民家中。与这种习俗的产生有着决定性关系的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王位世袭制		D.分封制
29.嬴政登上王位时只有13岁,大权操纵在相国吕不韦手里,他在22岁那年除掉吕不韦后,才真正掌握了秦国的政权。这段痛苦的经历在他心中难以抹去,为此他设置了(   )
A.御史大夫  		B.太尉				C.尚书令    		D.参知政事
30
.周制同姓百世不通婚,这样,各国间同姓多是兄弟,异姓多是甥舅,彼此都有血缘关系,可以增加相互间的联系。如周天子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这说明西周实行同姓不婚的实质是(   )
A.加强周天子同诸侯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合作 				B.保持周王室血统的纯正性 
C.通过血缘宗法关系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 				D.确立长幼有序的宗法理念
31.《中国通史》中载: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侮慢王朝,等于不贡。诸侯不贡天子,庶民也不贡诸侯,政治就乱了。其根本目的在于(   )
A.维护周天子的独尊地位 							B.重视诸侯的态度 
C.要求诸侯定期朝觐述职 							D.加强对诸侯的礼仪教化
32.《国学》杂志评论我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我国上古社会是契约社会,其核心价值是严格的嫡庶权益分配,嫡统庶,以庶辅嫡。”与此评论无关的制度应是(   )
 A.分封制度			B.宗法制度			C.世官制度			D.丞相制度
33.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34.“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C.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35.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最主要原因是:(   )
A.交通的发展		B.疆域的拓展		C.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D.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6.下列有关秦朝官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中央设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B.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C.按官职大小排列应是三公、九卿、郡守			D.地方政权机构分为郡、府、县三级
37.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以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南海郡相当于他的封地
38.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分封制相比,主要特点是(   )
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 ②世卿世禄制 ③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均没有独立性 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均由皇帝任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9.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妻妾
一般称谓
妻(正室)
A、三哥(20岁) B、四哥(14岁)
妾一(侧室)
C、大哥(25岁)
妾二(侧室)
D、二哥(22岁)
40.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   				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C.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 				D.体现了官僚机构与人民的压迫关系
41.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够成为大宗的是(   )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42.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
 A.周王  			B.鲁国国君  			C.卿大夫  		D.士
43.《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反映了当时(   )
 A. 周室衰微,王命不行         						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C.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44.在分封制下,诸侯在其领地所具有的权利是(   )
①镇守疆土    ②设置官员    ③建立武装    ④征派赋役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5.人民网《秦统一2234年祭》一文提出:“秦始皇比较彻底地消除了旧宗制的羁绊,创建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国家制度。”下列不能说明此观点的是(   )
A.“坏先王之制,废‘王’号,称‘皇帝’”          B.废旧时世官世职制,任命三公九卿处理中央政务 
C.严格嫡庶权益分配,“封建亲戚,以为屏藩”   D.重视政治体制建设,推广郡县式管理模式
46.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论者认为(   )
A. 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B. 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C. 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							D. 郡县制能够消除内乱
47.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宋代
48.西周实行宗法制度。后来,血缘纽带逐渐松弛。由此产生的政治影响主要是(   ) 
A.世卿世禄的特权自行消亡 					B.土地国有制度逐渐被废止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弱 					D.贵族阶层逐渐转化为庶民
49.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
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50.据《史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周与鲁的关系是(   )
A.父子       			B.兄弟       			C.平等   		D.大宗与小宗
二、简答题
5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今海内赖陛下
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置诸侯不便。”
——《史记》
(1)材料一提出了什么观点?其论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主要主张什么?
1-5DDCDB      6-10BBACA     11-15AABAD    16-20ACDCC    21-25BCCDB   
26-30CAAAC    31-35ADCDD    36-40CDCAB    41-45CBCBC    46-50AACBD
51.(1)观点:实行分封制有利于统治的稳固。
论据:商周时期都因分封而统治长久;分封的诸侯王可以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反对分封制,提倡郡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