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历史8月摸底试卷(有答案贵州省贵阳市)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届高三历史8月摸底试卷(有答案贵州省贵阳市)》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单项选择题(1~24小题,毎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符号填在答题卡相对应的题号内)‎ ‎1、孔子曾说:“为国以礼”。在古代社会,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不仅是对祖先的庙祭,还是对天地诸神的社祭。材料反映孔庙“祭祀之礼”的主要作用是 ‎ A.礼仪教化与政治分离 B.凸显宗族、亲族关系 C.以礼制巩固国家制度 D.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 ‎2、下表啊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单位:个)。对表格内容分析正确的是 长江以北 长江以南 中唐以前 中唐以后 中唐以前 中唐以后 ‎98‎ ‎29‎ ‎23‎ ‎938‎ A.中唐后北方政局混乱影响农业生产 B.江南农业已经超过北方 C.长江流域是唐代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D.唐代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3、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说明南宋 A.社会动荡人心败坏 B.书院教育非常发达 C.商业发达影响农业 D.儒家伦理的普及化 ‎4、淸顺治年间颁布“迁海令”,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而到了雍正时期“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以下关于这两种记载说法正确的是 A.淸政府允许民间对外贸易 B.淸政府一度开放海禁但控制严格 C.淸政府放弃了海禁政策 D.淸政府禁止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 ‎5、在—次签约仪式上,英方谈判代表认为:“条约所取得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北京驻使,没有这一项,这个条约是一文不值的。”而淸政府认为:“准夷酋之伪钦差驻京,动受挟制”, 此条“为患最剧,断难允行”。这表明 A.中英两国进行了平等协商 B.英国试图在外交上控制中国 C.中英分歧巨大,致签约流产 D.清政府竭力维护国家主权 ‎6、“辽宁”号航空母舰试航成功,被视为“中国现代海军走向世界”的新开端。回顾历史,甲午战争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笫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标志是 A.淸政府启用了湖北新军 B. 士子群体的关注与震撼 C.北洋海军的出场与角逐 D.清军接受维新思想启蒙 ‎7、辛亥革命前,“断发易服”的呼声日益高涨。有人将戊戌维新的失败归咎为“交法之初不先变发”,一些海归留学生认为“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这些观点 A.表明“断发易服”具有观念变革意义 B.说明维新运动没有涉及社会生活领域 C.揭示了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D.反映出维新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8、陈独秀在《敬告靑年》中宜称:“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材料主要表明新文化运动 A.认为传统文化需要改造 B.有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 C.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 D.对传统文化有科学认识 ‎9、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我们的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应战,是应付最后关头,必不得已的办法……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有利于动员全民抗日 B.全面抗战路线的确定 C.妥协退让的对日态度 D.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10、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重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 B.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 C.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D.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11、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文件改革农产品统购统派制度,粮食、棉花由统购改为合同定购,逐步取消生猪、水产品和蔬菜派购,允许自由上市交易,按质论价。这些政策措施 A.瓦解了人民公社体制 B.扩大了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 C.增强乡镇企业的活力 D.确立了农村的市场经济体制 ‎12、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停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在“必须走出去”方针的指导下,新中国相继提出解决与邻国边界问题的政策,不干预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事务的政策等。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这一转变 A.表明由华夾外交转变为近代外交 B.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C.反映了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 D.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13、据统计,从1992年到1997年台商在祖国大陆的投资项目合计约20000个,投资额约110亿美元,年平均项目约3000个,金额约18亿美元。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承诺 B.对“一国两制”构想达成共识 C.解除了台胞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D.对“坚持一个中国”达成共识 ‎14、‎2017年7月30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在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军队的常规重型武器装备是火炮,本次阅兵式上先后充相歼—20、歼—‎10C,红旗—22等六欤新型战略武器成为合成兵种的常规装备。这一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后 A.全面实施“科技强军”战略的成效 B.工业化为国防现代化提供保障 C.人民军队突破西方国家的军事封锁 D.教育与军事科技创新高度结合 ‎15、1999年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京东、苏宁易购等自营式电商企业随后相继诞生,2012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网购市场。2016年的“双11不仅是购物狂欢节,而且承软更多的是观念更新。这说明 A.中国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受益者 B.互联网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C电子商务成为笫三产业的支柱产业 D.网络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 ‎16、恩格斯评价:梭伦改革“在制度中加入一个全新的因素”,通过改革,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逐渐遭到排斥。这说明梭伦改革的财产等级制 ‎ A.剥夺了贵族的政治权力 B.实现全体公民之间的平等 C.便于工商业主参政议政 D.成为平民控制政府的工具 ‎17、1650年前后英国引进了茶叶,当时每磅茶叶的价值大约为10英镑,一个世纪后,茶叶成为英国人的普通消费品,进入寻常百姓家。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东印度公司等的殖民扩张 B.英国最早进行了工业革命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英国与荷兰争夺贸易霸权 ‎18、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写道:“文艺复兴不是民众性运动;是少数学者和艺术家的运动,受到一些慷概的文艺奖励,特别受到美第奇家族和崇尚人文主义的教皇们的赞助。假若当初没有这些奖励者,它取得的成功说不定会小得多。”该观点 A.全面分析了文艺复兴发生的原因 B.认为文艺复兴的成就具有偶然性 C.正确解读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 D.没有看到群众性文艺的真正力量 ‎19、“这既是第二帝国倾覆后各派政治势力博弈的结果,更是对大革命以来立宪经验教训系统总结的产物。在历学近一个世纪的多次立宪尝试的失败后,终于在理想与现实的纠结中找到一条走出悖论、达致目标的正确通道”。材料评价的法律文献是 A.英国《权利法案》 B.德意志帝国宪法 C.法国1875年宪法 D.美国1787年宪法 ‎20、苏俄国内战争胜利后,暴动频繁出现。有的暴动者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还有人认为,这些暴动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了任何希望的劳动居民的暴动,为此,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义务劳动制 B.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C.取消了自由贸易 D.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1、二十世纪30年代,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是经济指导的杰作,尤其是它在所有制形式上表现出来的那种“真正新颍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新型的国家所有制,使“国家具有经济基础属性和组织经济生活的职能”。此类措施的深远意义是 A.使国家具备了经济管理的职能 B.实现了就业与消费的增长 C.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D.促进了所有制结构的剧变 ‎22、它的签订,至少体现了三方面的意义:首先,制定了国际贸易活动的“行为准则”使国际贸易行为规范化、国际市场秩序化:其次,通过大幅度削减关税和减少贸易壁垒,奠定国际自由贸易的基础;最后,充当国际“商务法庭”,发挥贸易仲裁作用。“它”是指 A.雅尔塔协定 B.布雷顿森林协定 C.《罗马条约》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3、《全球通史》称:“当美国在撤离欧洲时,苏联却正在使自己在其东欧保护区处于稳固地位。由于苏联努力追求这些目标,便与西方列强发生了直接的愈来愈尖锐的冲突。”这种“冲突”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B.两极格同逐渐形成 C.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加强 D.世界多极化的形成 ‎24、毕加索的代表作《格尔尼卡》反映了二十世纪30年代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的罪行。这种艺术表达形式的特征是 A.反对传统束缚和理性的压制 B.强调对容观对象的准确描绘 C.重在表现色彩发生微妙变化 D.重视用鲜明色彩和奔放笔法 第II卷(综合题共52分)‎ 本卷包括必考題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5—27題为必考題,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8—30題为选考題,考生根据要求,任选一题作答。‎ 二、必考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12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共37分。) ‎ ‎2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皇帝下令废除中书省,不再设丞相,原来的皇帝—中书省—六部的政治体制发生变化,出现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的格局。皇帝既是决策首脑,又是行政首脑,事无巨细须经皇帝批准,于是,皇帝设辅佐机构内阁,帮助处理奏章,但内阁票拟之后的“批红”权,一直掌扱在皇帝的手中。明朝省级行政实行三司分治制度,都直接向朝廷负责,以确保中央对地方权力的有效控制。这是明朝在行政制度改革方面的成功之处,也是明朝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的制度保障。‎ 材料二 明朝在立国之初,着手制定《大明律》,又颁布《大明令》,还不断颁行“榜文禁例”。作为法典的“律”与“例”,在司法屈面必须遵守“准情用法”的原則,行政官员在处理形形色色关于赋税、治安等方面的诉讼案件过程中,其“自由裁量权”受到严格限制,使“引经决狱”网开一面的司法善意受到制约,同时使凭着个人好恶情绪任意作出司法结论的行为受到一定的限制。然而,在司法过程中仍然出现官吏利用法律条款的复杂性、权柄倒持“玩法舞弊”的情况,但与过去“任人”执法、无视法律、任意裁决的情况开始有了区别。要求依法办事,而且不断提供日益严密的法典作为司法的依据是明朝法制文化的基本特征。‎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朝行政制度改革的措施和目的。(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强化法律制度的影响。(6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耍求。‎ 材料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的社会和政治结构、人民精神面貌以及价值标准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租度。《权利法案》中就有“国家賦税由议会决定”的内容,在政府保护“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前提下,许多发明家、企业家投身发明和创办企业的洪流中,追求财富和幸福。工业革命在漫不经心的观察者看来仅仅是经济和技术问題,实际上它是可怕的非常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大变动问題。‎ ‎——摘编自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 从19世纪初到50年代,英国大多数行业实行了工厂制,劳动分工和标准化生产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超过了50%,英国的生产组织方式领先了整个世界。生产的增长推动了铁路交通线的修建,1850年,英国的铁路已超过2.35万英里,在英国的带动下,世界许多国家相继进入“铁路时代”。‎ ‎19世纪中叶,英国大肆推行“自由贸易”政策,1860年英国占据欧洲贸易总量的30%,欧洲工业品出口的43%;1870年,英国的对外贸易量超过了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总和,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和工业品出口国;全球贸易中心在英国,当时,世界船舶吨位的近60%在英国登记;英镑是国际贸易过程中通用的货币,英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集当时世界的工业、贸易、金融中心为一体,工业革命使英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无可匹敌的竞争力。‎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西欧卷》 ‎ 围绕材料,并结合英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7、(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耍求。‎ 材料一 科学家和理性主义者曾在整个西方知识分子的心灵中建立两个相互补充的观念,这两个观念賦予了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一种应付社会变化的行为模式,而这种行为模式在今日世界仍具有前进的力量。这两个现念是:一、自然秩序的观念,在不规则与混乱的表象下,自然是有其一定秩序的;二、人类天賦的观念,这种天赋最好称为“理性”,恢复“天賦”之道,只要提倡健全的——即理性的教育就行了。‎ ‎—一摘编自《科学与理性的时代》‎ 材料二 1764‎ 年,伏尔泰认为:“法国人什么都要晚一步,但他们终于也赶到了。启蒙之光已普照大地,日益深入人心,以至于稍有动静人们就会奋起。我们所见到的一切都在为一场必将到来的革命播撒种子。”法国大贵族塞居尔说道:“伏尔泰吸引了我们的智力,卢梭触动了我们的心灵。我们看到他们攻击旧制度,暗中引以为乐。我们同时享受着贵族阶级的利益和平民哲学的愉快。”贵族出身的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揭示了国家的目的在于保护政治自由,而自由就是每个公民有权去做法律许可的事。‎ 材料三 启蒙运动主要不是一个政治运动,而是一个思想运动。它寻求的是改革,不是革命,它的对象是受过教育的阶级,不是群众。除了卢梭以外,它对群众是表现出一种既茂视又不信任的态度的。‎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西欧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十七世纪科学理论突破与启蒙运动的关系。(7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启蒙运动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6分〉‎ 三、选考题(第28、29、30题,每题15分。请考生在三道题目中任选—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该大题的第一小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28、(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科举考试原则上允许自由报考,“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呈文去留”;由于取士原則兼顾士子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考试之前,士子往往向达官显贵或闻士名流投呈作品,官员不避伟直接向选举机关推荐人才,仅就考试规则而言,则尚不周严。宋朝确立三级考试制度,有地方选拔的“乡试”,全国性选拔的“省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考试之前,被指定的考官全部进入贡院,考试期间不得私自外出或会见亲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糊名”、“誊录”,避免辨识字迹,防范录取中作弊。考试内容出现了章法、格式相对固定并适于考试的“时文”,它的作文体例为考生和考官提供了相对客观、标准的评价框架,但是忽略了思想见识,实际开了明清八股文之先河。‎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在科举取士过程中,由于东南之人长于文章,应进士举得心应手;西北之人质朴无华、长于经学。因此,对省试录取名额的分配,司马光主张照顾地区差异,按照一定份额“逐路取人”;欧阳修則认为应按乡试的绝对成绩“唯才是择”,以防“谬滥”。这一争论表面上落实于地区或落实于个人的差异,却反映了经济文化重心南移和科举对整个官僚制度的影响。‎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唐、宋科举制度的特点。(9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司马光与欧阳修争论的焦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争论的原因。(6分)‎ ‎29、(15分)【20世纪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生活在印度半岛的穆斯林招绝接受西方文化、采取全面不合作的态度,成为英殖民者重点打击的对象;“比较顺从”的印度教徒則成为英殖民者拉拢的对象。英殖民者利用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差异制造矛盾,1947年,英国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并通过了印巴分治方案,规定:在英王治下分别成立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自治领的立法机构均有充分权力为该自治领制定法律;当地居民根据宗教信仰自行选择加入自治领;克什米尔地区的居民可以自由选择归并印度或巴基斯坦。‎ 由于方案没有明确划分印、巴边界线,在克什米尔地区混居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因宗教信仰经常引发暴力冲突,加之克什米尔“亚洲心脏”的军事政治战略地位,又裹挟了美、苏势力的消长,这就使克什米尔归属既是印巴冲突的焦点之一、也成为大国战略对抗的主轴。‎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近代化历程•南亚卷》‎ 材料二 ‎ 克什米尔的归属成为引发印巴冲突的主要原因。印度总理尼赫鲁曾说:“没有克什米尔,印度就不会在中亚的政治舞台上占据一个重要位置。”克什米尔是“亚洲心脏”。‎ 巴基斯坦总督真纳认为:“克什米尔就像巴基斯坦头上的一顶帽子。如果我们允许印度取走我们头上的这頂帽子,那就会永远受印度的摆布。”‎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选修4》‎ ‎(1)根据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印巴分治方案”的目的并分析印巴冲突的原因。(9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印、巴两国政治家对克什米尔问题的不同认识。(6分)‎ ‎30、(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每一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市场是如此,精神的市场也是如此。”‎ ‎“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摘编自《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最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之一,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的论述,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社会主义经济学家研究和思考经济问题的主要理论依据。马克思的思想和方法,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越来越显示出经久的生命力、强大的解释力和重大的影响力。‎ ‎——摘编自《历史·选修4》‎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有关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形成的时代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马克思理论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影响。(6分)‎ ‎1-10:CADBB CACAD 11-20:BCDAB CABCD 21-24:CDBA 第II卷(综合题 共52分)‎ 二、必考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12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共37分。)‎ ‎25.(12分)‎ ‎(1)措施:废中书省,废丞相,设内阁;批红权掌握在皇帝手中;省级行政实行三司分治制度。(任答2点,4分)‎ 目的:加强皇权专制统治。(2分)‎ ‎(2)影响:明朝不断完备法律体系,巩固了以法律制度为依据的专制集权统治;法律体系化体现了以皇帝为核心的国家意志,又制约着专制权力;颁布律令,严厉司法惩处,本质上是要求民众守法,但政府依法行政,使行政法制化空前加强,是历史的进步。(任答2点,4分)‎ 官员利用法律条文繁复舞弊,缺乏公开、透明、全方位的司法监督机制,反映了专制政体下制约政治权力,是难以逾越的障碍。(2分)‎ ‎26.(12分)‎ 论题明确:(2分)‎ 阐述史论结合:写出两条论点(4分),两条论据(4分)。‎ 结论:(2分)‎ 示例1:论题——制度创新与工业革命 史论结合: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和平”与“渐进” 成为社会变革的主要手段;从政治上保护“人民权利”,特别是保护私有财产,为工业革命发生、实现经济腾飞,提供政治保障。‎ 英国生产组织方式领先世界,大多数行业实行了工厂制,劳动分工和标准化生产提髙劳动效率,推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英国实施《专利法》保护发明者的专利权益,为工业革命的一系列技术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技术创新与资本相结合,催生了巨大的生产力;英国率先进入工业社会,进行适应工业发展的制度全面变革,最终确立现代民主制度,为现代世界的价值观提供了示范。 (如:瓦特的专利发明保护期是50年,蒸汽机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动力,英国社会发生彻底变化,进人工业时代)‎ 结论:(略)‎ 示例2:论题——回归自由传统的价值观与工业革命 史论结合:私有产权的确认,形成鼓励人们追求财富和幸福、反对政府干预的社会价值观;生活水平提髙、需求日益多样化,刺激了技术创新,在新价值取向的引导下,追求利益最大化,导致英国率先爆发工业革命。(如博尔顿与瓦特的合作)‎ 英国政府实践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实现以金融为核心的市场制度创新;政府采取政治民主化改革,促进以法制建设为基础的竞争有序化;以保护现存制度来界定政府行为,使英国逐步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成为全球贸易中心。‎ 结论:(略)‎ 示例3:论题——从工业革命到世界市场 史论结合:工业革命大量的创造发明大大提升了国际产业分工水平,生产专门化程度加深,“比较优势”体现在不同地区、不同生产部门,有力地促进各区域之间的交易。‎ 工业革命使交通运输业发展,特别是远洋运输公司大量出现、世界铁路线长度急剧增加,使经济地理空间联系更为紧密。‎ 工业革命扩展之处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大为增强,为世界市场进行足够的“过剩产品输出”。‎ ‎19世纪20年代后,英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大量的移民,急剧流动的资本,机床的发明和标准化生产,使工业革命在更广的范围开展起来,将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纳入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中,促进了英国工业与世界市场的联系,促成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结论:(略)‎ ‎(注:亦可从工业革命与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法律等方面进行阐述)‎ ‎27.(13分)‎ ‎(1 )关系:自然科学与启蒙运动相互推进、互相影响。经典力学理论揭示了自然界运行的规律,是人类对自然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鼓舞启蒙思想家运用科学法则来探究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提出了“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三权分立等思想;这些理论和思想成为启蒙思想家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神学的有力武器。(任答3点,6分)‎ 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激发了人们探索自然科学的欲望,19世纪出现达尔文的进化论等自然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1分)‎ ‎(2)影响:启蒙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启蒙思想唤醒法国民众的自由、平等意识;以法律形式颁布的《人权宣言》肯定了“天赋人权”等理念,确立了法国大革命的主旋律;受启蒙思想影响的部分贵族,提出建立未来社会运行的法律规则。(任答2点,4分)‎ 有些贵族仍在保护既有的利益和地位;亳无政治经验的法国民众坚守自由、平等、“天賦人权”的信念,在实践中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启蒙思想的主旨。(任答1点,2分)‎ 三、选考题(第28、29、30题,每题15分。)‎ ‎28.(15分)‎ ‎(1)特点:唐朝体现了“开放”与“公平竞争”;取士标准单一;考试规则不严格。(任答2点,4分)‎ 宋朝:科举取士规范化、严密化;“时文”体的测试方式标准化、易操作;考试制度程式渐趋僵化。(答2点4分,3点5分)‎ ‎(2)焦点:围绕“公平”与“择优”展开争论。(2分)‎ 原因: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科举与选官相连,录取名额的分配事关不同地区享有政治资源的多寡。(4分)‎ ‎29.(15分)‎ ‎(1)目的:实行“以教定土”、允许土邦“自由选择”的殖民政策,以双重标准制造地区分裂,转移反抗殖民统治的矛盾视线,以维持英国在该地区的影响。(3分)‎ 原因:英国“分而治之”殖民政策的挑拨作用;教派矛盾与纷争难以调和;民族矛盾;边界领土归属的不确定性;大国介人与出售武器的推波助澜作用;美、苏战略在南亚次大陆的遏制与反遏制等。(6分)‎ ‎(2)认识:印度总理尼赫鲁从中亚、亚洲政治格局的角度,认为克什米尔是确立印度南亚大国地位并争取转向世界大国的战略通道。(3分)‎ 巴基斯坦总督真纳从民族荣誉、民族尊严的角度,认为克什米尔问题实质是国家的战略安全问题,涉及巴基斯坦的根本国家利益,在抗衡印度的安全战略中,克什米尔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战略价值。(3分)‎ ‎30.(15分)‎ ‎(1)观点:提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学说;揭示了世界市场和全球化的趋势;展望了共产主义蕴含的社会理想。(任答2点,4分)‎ 背景: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阶层分化,促使社会矛盾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日益暴露,爆发了经济危机、加剧了工人贫困和社会动荡;在议会改革和宪章运动中,英国工人争取政治权利的斗争失败,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答2点4分,3点5分)‎ ‎(2)影响: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学说提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要防止两极分化导致社会分裂和阶级对立;不搞阶级斗争,但不能忘记执政的阶级基础;在全球化进程中,注入中国的活力和影响力,融入中国元素;社会主义要发展生产力,增加物质生产;给个人以更多的发展空间,以开放心态面向未来,追求社会公平、公正和民主。(任答3点,6分)‎ 以上答案,仅供参考,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但得分不能超过该题总分。‎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