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衡水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附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年级历史试卷 ‎ ‎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7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1. 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这说明商代 A.宗法分封制形成中             B.贵族爵位等级萌芽 C.统治秩序尚未稳固             D.神权色彩比较浓厚 2. 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 A.有利于扩大西周的统治范围         B.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 C.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D.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 3. 古代某思想家认为:“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该思想家的流派是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4. 秦始皇横扫六合,开创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格局,这使得关于“分封”与“郡县”的这场争论无非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讨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这就是说 A.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B.秦朝的朝议制度徒有虚名 C.秦始皇早已决定要实行郡县制 D.秦朝集权统治开启了郡县制 5. 据《秦律·置吏率》记载,秦朝时国家任免官史虽有统一的固定时间,但也可随时调换或补缺。这反映了 A.官僚政治具有一定灵活性     B.当时政治体制还不够完善 C.皇权专制统治具有随意性     D.国家官史的腐败现象严重 6. 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据此可知 ‎ A.“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    B.西汉中期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C.儒家刑罚思想取得正统地位    D.春秋以来百家争鸣局面的终结 1. 有学者认为,后世的经学大师片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他所强调的“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这表明董仲舒的观点 A.重点维护君权的合法性       B.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C.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       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 2. ‎“近代以来,任何国家政治生活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政治和行政的分野。中国传统政治也强调分野,王权就是政治权力,相权就是行政权力。”中国传统政治最早分野是 A.三公九卿制   B.中外朝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3. 魏晋时期势力极盛的门阀士族在文化上崇尚玄学。他们有的主张自然是本,名教(儒学)是末;有的更是猛烈地批判名教礼法。这些都反映出当时 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已经丧失 B.已经涌现出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衰落 D.面临亟待重建封建信仰的任务 4. 魏晋之时,傅畅“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选入侍讲东宫”;谢琰“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拜著作郎”;王洽,“(王)导诸子中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弱冠,历散骑、中书郎”。这说明魏晋之时 A.社会重学人才辈出          B.世家大族垄断官位 C.选官方法公平科学          D.察举制度盛行不衰 5. 隋唐时期,造纸、冶铜、制棉等行业出现了行会,并有公推的长老,对内掌管行务,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这反映了隋唐时期手工业 A.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   B.突破了政府管理 C.注重加强与市场联系   D.部门间联系减弱 6. 唐朝中央机构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唐朝设立政事堂的主要功能是 ‎ A.防止三省专权,加强皇权 B.防止三省推诿,提高工作效率 ‎ C.政务公开,相互监督 D.发挥集体智慧,作出集体决策 7. 北宋范仲淹提出:“茶盐商税之入,但分减商人之利耳!行于商贾,未甚有害也。今国用未减,岁入不可阙,既不取之于山泽及商贾,须取之于农,与其害农,孰若取之于商贾?”上述言论不能反映 A.商业冲击农税主体地位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C.“三冗”局面加剧         D.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1. 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祭祀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宋代祭祀礼仪的上述变化主要归因于 A.科举制度不断成熟         B.理学正统地位确立 C.小农经济相对发达         D.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2. 黄宗羲说:“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制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该先贤是 A.孔子  B.朱熹     C.王阳明     D.李贽 3. 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材料意在说明行省制下 A.中央政府权力遭到严重削弱      B.地方与中央的相互制衡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4. 苏州地区明清碑刻中常见“切铺均隶浙绍,在长元吴三邑各处,开张浇造烛铺,城乡共一百余家”,“职等原籍常郡……遵例领帖纳税,开设猪行”,“身等原籍溧水等邑,在苏开张水灶为业,缘异乡投苏,帮伙甚多”等文句。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同业又同乡现象常见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地域性商人群体普遍        D.城乡之间差距缩小 5. 嘉庆四年正月初八日谕:“各部院衙门文武大臣,各直省督抚藩臬,凡有奏事之责者,及军营带兵大臣等嗣后陈奏事件,俱应直达朕前,不许另有副封关会军机处。各部院文武大臣: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 由此,嘉庆帝发布上谕的主要目的是 A.剥夺军机处的军务处置权       B.“敲打”军机处以限制其权力 C.明确皇权地位的至高无上       D.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6. 明万历以后,江南工商业市镇之间的最大距离,一般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还有距离更近的,如苏州府吴江县,在明末平均约每乡3个市镇,彼此不过数里之遥。材料说明 A.苏州府成为江南经济中心        B.明朝工商业市镇开始兴起 C.农村商品化生产程度较高         D.江南水路舟行的交通发达 7. 宋代限制各国朝贡使团的规模,下令“擅载外国入贡者”,否则将处以“徒二年,财物没官”的惩罚;同时鼓励海商招徕蕃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 这说明宋代 A.逐步放弃朝贡贸易的体制          B.加强了海外贸易的管理和征税 C.调整重农抑商为官商分利          D.对海外贸易采取了务实的政策 ‎ 1. 明清时期,晋商既经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又经营金融业。二者的结合,出现了山西商人早期经营的金融资本形式──依靠自有资本放债的典当、印局和在经营存放款业务中起中介作用的钱庄。这反映了山西 A.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商业资本进入到生产领域 C.商品经济在全国领先            D.金融业从商业中逐步分离 2. 明朝初年,政府规定使用大明宝钞,“钞者制于官,帷上得而增损之”,同时禁止民间金银交易。明朝后期,白银普遍流通,“夫银产于地,人得而私之”。这一变化 A.阻碍新经济因素成长            B.导致银价大幅贬值 C.形成官民争利的局面            D.削弱了中央集权 3. 清代定制,官员任命由军机处等机构简选,最后由皇帝朱笔圈定简放。但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不仅司道以下官员的任命,皆由督抚奏定,而且邻省督抚的任命,有时也要征求有力督抚的意见。这表明 A.皇帝的权力受到了限制           B.统治危机冲击中央集权 C.清政府已无力控制地方           D.地方政府掌握了行政权 4. 以下是有人对清前期对外政策情况的统计,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时间 ‎ 概况 ‎ 康熙二十四年(1685) ‎ 设粵(广州)、闽(泉州)、浙(宁波)、江(上海)四海关; ‎ 康熙三十七年(1698) ‎ 舟山置浙海关征榷机构,并设商馆,当地称为“红毛馆”。 ‎ 乾隆朝 ‎ 为防止宁波沦为第二个澳门,加重浙海关的关税,但收效甚微。 ‎ 乾隆二十二年(1757) ‎ 规定西洋番商只能到广州通商,闽、浙、江三海关只对朝鲜、日本、琉球等国开放 ‎ ‎1793年、1816年 ‎ 英国马戛尔尼、阿美士德使团请求增开互市口岸,清廷拒绝。 ‎ A.康熙皇帝年间并未实行朝贡贸易体制 B.清前期对外开放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C.乾隆朝举措阻断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D.19世纪初清政府的行为引发了战争 5. 中英《南京条约》的第一条为“嗣后大清大皇帝与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对此条款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是国际条约文本格式的体现               B.表明英国想同中国保持长久和平关系 ‎ C.体现了英国对人身权和财产权的高度重视       D.为侵略中国所作的托词 1. 近代中国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各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都发生很大变化,我们乐于接受外来事物和新观念。可鸦片战争时期的国人对外并非如此,试从心理接受角度判断人们对中英《南京条约》的以下条款最痛心的是 A.开放五口通商  B.割香港岛给英国C.赔款2100万银元  D.中英协定关税 2. ‎ “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材料旨在说明甲午战争的失败 A.并未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      B.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 C.促使现代化进程首次转移      D.促进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 3. 据记载,在攻陷涿州前,义和团从没有对铁路、电线杆进行过专门破坏。到涿州后,为防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材料表明义和团 A.对于外来文明没有排斥        B.对清廷未完全放松警惕 C.转移了斗争的主要矛头        D.放弃了“扶清灭洋”初衷 4. 关于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关系,毛泽东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以下说法最能够揭示两大历史事件关联的是 A.推翻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B.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C.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 ‎ 5. 美国企业家百森(1875—1967年)就中国近况谈到:“西方普遍认为这场起义取得的胜利是暂时的,我认为这不正确。革命从一开始便进展顺利,起义军展现出了良好的战略判断力。这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很好保护……事实上,各国一直在等待借口进行干涉,以此造成中国人最惧怕的事情,即瓜分中国。”文中的“起义”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6. 方汉奇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中指出,同盟会一国民党系统新创报纸《民生报》、《民立报》、《民强报》,共和党一进步党《民声日报》、《共和民报》,自由党《民权报》,国家学会《国权报》,国民联合会《中华日报》,中华民国工党《觉民报》。这些报纸的创办( ‎ A.表明中国民主政治步入正常发展轨道 B.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民主思想传播 C.反映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初步尝试 D.说明三民主义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1. ‎1906年,章炳麟说:“老子是胆怯的,主张自然进化,但社会必然是弱肉强食的。”1913年,他却说:“老子洞见专制之真相,使愚民之术不得施。” 章炳麟对老子的看法前后不同是由于 A.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剧      B.老子思想对近代中国影响的扩大 C.当时的统治者推行“尊孔复古”     D.他从主张革命到反对袁世凯独裁 2. 莫理循出任《泰晤士报》中国记者期间(1897~1912年)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迄今为止,所有迹象表明这纯粹是一场内部的、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他的观察 A.反映出“运动”对西方利益的维护    B.肯定了“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意义 C.没有准确认识当前“运动”的影响    D.体现出列强对“运动”的支持立场 3. ‎《郑超麟回忆录》中写到:“中华民国八年……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年觉醒的。”“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主要是指 A.实业救国愿望  B.民主科学思想  C.社会主义思想  D.爱国救亡精神 4. ‎“中国人民惟一的需要,在建设一人民的统一的政府。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这一宣言 A.成为国共首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B.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到来 C.表明中共吸取了大革命失败教训       D.激发了根据地民众投身土地革命 5. 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说:五四运动与国民党的号召,并无彼此参与的关系,却有互相呼应的效果,为北伐铺设了民意基础。作者认为二者互相呼应是基于共同的 A.指导思想   B.斗争策略     C.实践方式   D.革命任务 6. 有资料统计表明,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在前清光绪、宣统年间通常用五、六千人……这般工人的籍贯多半是广东、宁波、湖北、安徽、天津等处。”甲午战后的上海,“劳工的出身地极不统一”,来自全国各地,致使“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近代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        D.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 1. ‎1908年《天津商会开办大事记》曾列举天津商会开办以来“解商纷,苏商困,救商急,恤商难”,此外还办报纸、兴学堂、救灾、戒烟、劝工、参与地方治理等。材料反映出商会 A.主导了中国的近代化          B.解决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障碍 C.践行了“实业救国”          D.成为了基层的政经一体化组织 2. 曾国藩、李鸿章以及直接受太平军威胁的地方官吏何桂清、薛焕等人感知,在军事上,太平天国借用了西洋技法,因而需“借洋兵助剿”,在中央的奕、桂良等人也力主改变国策,向西方学习长技。材料主要说明 A.清政府已认识到“借师助剿”的重要性 B.洋务派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壮大了势力 C.太平天国间接地影响了洋务运动的发生 D.太平天国运动给予列强侵华以可乘之机 ‎ 3. ‎ 19世纪60年代,汉族地主官僚为核心的清朝统治集团发起了洋务运动,史称“同光中兴”; 1898年力主变法的光绪帝被囚,百日维新流产;1911年“皇族内阁”的诞生导致清廷汉官离心,空前孤立。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 A.地主阶级严重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    B.权力结构的变动影响近代化进程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力量弱小    D.统治集团对西学的认识逐步加深 4. ‎1829年,道光帝谕军机大臣等:“朕闻外洋夷钱,有大髻、小髻、蓬头、蝙蝠、双柱、马剑诸名,在内地行使……自闽、广、江西、浙江、江苏渐至黄河以南各省,洋钱盛行,凡完纳钱粮及商贾交易,无一不用洋钱。”这表明当时 A.洋钱流入中国始于道光年间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C.鸦片走私导致大量白银外流      D.清政府缺乏主权货币观念 5. 读下面图表,从中得出的正确理解是 A.民族工业获得全面快速发展   B.轻重工业所占比例趋于合理 C.图示现象主要受国际原因影响    D.辛亥革命改变了民族工业处境 ‎ 6. 徐珂《清稗类钞》:“上海繁华甲于全国,一衣一服,莫不矜奇鬬(斗)巧,日出新裁。其间由朴素而趋于奢侈,固足证世风之日下,然亦有由繁琐而趋于简便者,亦足见文化之日进也。衣由宽腰博带,变而为轻裾短袖。”材料根本上反映了 A.上海是近代中国最繁华的城市       B.服饰西化现象逐渐风靡上海 C.攀比之风的盛行导致世风日下       D.近代服饰变革体现文明碰撞 1. 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A.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2. ‎1916年,北京中国银行最先聘用女子司账,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1918年4月,上海某理发店首次雇佣了二三十名女理发师。进入20世纪2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这主要表明 A.妇女较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       B.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D.男尊女卑观念不复存在 3. ‎19世纪60年代起,中国各地教案层出不穷。义和团运动之后,教案数量迅速呈递减趋势,到辛亥革命前后已渐趋于无。这一变化能够反映当时 A.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       B.中外民族矛盾日趋缓和 C.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       D.西方各国加强对华控制 4. 下图《谣言宜禁》刊登于19世纪末发行的《点石斋画报》,其上配有文字:“泰州为扬属一大邑,早经设立电报局,以便官商寄信之用。乃近有匪徒造谣言,谓电报局所用电气系以死者之魂炼成。故专收人家供奉之神主牌,每牌值价洋四五十元,须在三年以内者方为合用。”上述图文信息从侧面说明了 A.谣言散布阻碍了通讯工具应用 B.晚清时期社会生活实现近代化 ‎ C.大众传媒关注科技成果的传播 D.民众普遍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 ‎ 1. 顾颉刚在《悼蔡元培先生》一文中说,1920年有一天去取北大《日刊》,却早被学生抢光原来这天报上登着招录女同学的名字,大家要先睹为快呢!这种现象反映出北大 A.汇聚了众多的具有新思想的学者     B.开始以女子为主要招生对象 C.是具有民主、科学思想传统的学校    D.办学宗旨突破了封建旧道德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注意事项:1.答卷Ⅱ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在答卷纸试卷密封线内规定的地方。‎ ‎2.答卷Ⅱ时用兰黑色钢笔或圆珠笔写在答题纸上。‎ 二.本卷共3小题,其中第49题25分,第50题12分,第51题15分,共52分。‎ ‎49.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中国与西方的关系,直到欧洲继哥伦布和葡萄牙航海者远航探险之后、进行海外扩张时,才持续不断起来。中国和西方在文化上的相互影响,仅限于耶稣会会士努力传布天主教方面。耶稣会会士力图证明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学说是相容的。耶稣会对儒家学说的迁就,导致了它与天主教其他修会之间的争论及其最后的灾难。1745年,罗马教皇最后判耶稣会败诉。这时,中国皇帝早已因这种长期的争吵和偶尔来其朝廷的教皇使节的傲慢无礼而心怀敌意,所以,进行了报复,禁止基督教的一切传教活动。实际上,当时,中国的考试制度和儒家伦理观给欧洲留下的印象,较之欧洲的科学和数学给中国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罗马教皇作出裁决后的那个世纪里,中国和西方之间无任何思想交流。中国人在与欧洲发生第一次冲突之后,依然极度自信和独立。他们只是对耶稣会关于科学和神学的教导表示过一时的兴趣,但这些教导最终还是为他们所抛弃和遗忘。有史以来,从未有过一个民族面对未来竟如此自信,却又如此缺乏根据。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 ‎ 材料二 19 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掀起了一个翻译、引介、学习西方的“西学东渐”的热潮。这时的“西学”并非特指一科一门之学,而是囊括各种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总汇。其实,早在明末,徐光启在与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的接触中就已经意识到中国缺少西方人所具备的那种“实学”,于是倡导“实学救世”,提出“欲求超胜,必先会通”的主张。鸦片战争之后,魏源倡导“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与当年徐光启的主张一脉相承。清末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实质上旨在采纳西学为我所用。严复倡导“中西体用一致”,并大量翻译西方近代哲学、逻辑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各种社会科学学说,引入“天赋人权论”“进化论”等近代西方思潮,提出“统新故而观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其目的在于推行变法维新。 ——摘编自张允熠《东学西传、西学东渐和中西融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9世纪中后期西学东渐的变化及启示。(13分) ‎ ‎5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秦统一中国开始,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的建立与灭亡,即“初”与“末”。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去读历史,就会发现,在中国历史上有三个朝代,不仅有“末”,还有一个时段被定义为“晚”,这三个时段即晚唐、晚明和晚清,都尚有数十年时间的延续。 一般被称为“晚”的时代,虽然出现颓势,但是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却十分繁荣,一般都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 ‎ ——摘编自商传《晚明社会转型的历史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朝代晚期的观点。(说明:可对该学者观点表示赞同、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 ‎51.(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面对自上而下的维新变法的失败,张謇主张从底层做起搞地方自治,认为救国应以兴办实业和教育为基础,逐步达到地方自治,并在其家乡江苏南通付诸实践。自张謇于1895年创办大生纱厂开始,一个以机器纺织为龙头的南通近代工业体系逐步形成,不仅养活了数十万人,而且将南通带入近代工业先进的行列;为提高民众素养,他陆续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中国第一所设有本科的女子师范学校,此后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等共36所学校逐一创办;为缓和社会矛盾,他兴办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包括养老院、育婴堂、济良所、戒毒所、贫民工场、游民工厂、栖流所等无所不包;同时为了移风易俗,他还创办了图书馆、博物苑、气象台、阅报社、妇女宣讲会、通俗教育社、公园等社会文化实业。这一别具特色的社会改革方案被后人誉为“南通式自治模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当时的南通以“新”、“模范”、“现代”闻名于世、影响甚巨。 ——据王敦琴《传统与现代:张謇经济思想研究》等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謇所实践倡导的“南通式自治模式”的特征。(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謇的“南通式自治模式”。(7分) ‎ ‎2016~2017年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历史 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1-10 BABAA CCBCB 11-20 CBBAC CACCD 21-30 DDBBC ACBBC 31-40CDCDB DACCB 41-48 DCDCA CCD ‎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3小题,其中第49题25分,第50题12分,第51题15分,共52分。)‎ ‎49. (1)特点:受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交流具有双向性;传教士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少数中国人参与;教会试图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传播内容限于科学和神学;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导致西学在中国传播受阻。(12分) (2)变化:伴随列强侵略,西学东渐内容逐渐深入和广泛;先进知识分子学习西方,具有爱国救亡的时代特征;传播媒介更加多元,推动中国社会变革。(9分) 启示:吸纳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反对全盘西化或民族文化虚无主义。(4分)‎ ‎50.示例一:观点:一般被称为“晚”的朝代,都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2分) 表态:我赞成该观点。(1分) 论证:如清朝晚期,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并发展;清政府由重农抑商转而鼓励近代工商业发展。政治上,维新变法、民主革命运动冲击封建专制统治。思想上,西方自由、平等、法治、科学等思想传入,维新立宪、民主共和等思潮相继而起,封建伦理纲常遭受巨大冲击。社会生活上,衣食住行、社会习俗、大众传媒等领域开始呈现近代化特征。(8分) 因此,“晚”的时代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1分) ‎ 示例二: 观点:一般被称为“晚”的朝代,都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2分) 表态:我反对该观点。(1分) 论证:如晚明时期,政治上,科举制度日益僵化,君主专制强化并持续到清代。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发展缓慢,未能改变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思想上,李贽由于其“异端”思想,受到严重迫害,无法改变理学和伦理纲常的统治地位。(8分)‎ 因此,被称为“晚”的时代,未必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1分)‎ ‎51. (1)特征:以实业求经济富足;以教育提高民众素质;以慈善和公益事业缓解社会矛盾;以文化礼乐移风易俗的全方位社会建设。(8分) ‎ ‎(2)评价:推动近代工业和现代教育的发展;为后世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经验借鉴;为近代政治民主建设进行有益的尝试;无法根本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实业和教育救国的主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没有前途。(7分,答出三点即可)‎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