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单元测试(带解析鲁教版必修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单元测试(带解析鲁教版必修3)》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下表是四川省某山区县1961年和2005年有关情况的统计资料。据此完成第1~3题。‎ ‎  年份 项目  ‎ ‎1961‎ ‎2005‎ 耕地面积(km2)‎ ‎400‎ ‎521‎ 森林面积(%)‎ ‎36.79‎ ‎20.46‎ 气温年较差(℃)‎ ‎24.1‎ ‎27.6‎ 年降水量(mm)‎ ‎1 369‎ ‎1 087‎ 雨季地表径流(‎109m3‎)‎ ‎7.1‎ ‎8.2‎ 水土流失面积(km2)‎ ‎61‎ ‎108‎ 粮食总产量(万吨)‎ ‎9.6‎ ‎11.9‎ 人口(万人)‎ ‎41.5‎ ‎60.1‎ ‎1.下列数据中,呈上升趋势的是(  )。                ‎ A.人均耕地面积 B.人均森林面积 C.人均水土流失面积 D.人均粮食产量 ‎2.下列因果关系正确的是(  )。‎ A.人口增加——开垦耕地——森林面积减少 B.开垦耕地——粮食产量增加——人口增加 C.降水减少——森林减少——气温年较差增大 D.森林减少——气温年较差增大——水土流失面积加大 ‎3.与黄土高原相比,该县因水土流失在单位面积上的经济损失更大的原因是(  )。‎ ‎①降水变率大 ②土质疏松 ③土层较薄 ④人口密度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1题,由表中数据计算可知,1961~2005年人均水土流失面积呈上升趋势。第2题,由表中数据可知,森林面积减少,耕地面积增加,是毁林垦荒的结果,而根源是人口的增加。第3题,降水变率大、土质疏松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答案:1.C 2.A 3.B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可应用于鲁尔区煤矿的整治研究。结合下图,完成第4~6题。‎ ‎4.图示地区采矿业向西、向北迁移,主要是趋向(  )。‎ A.原料地 B.消费地 8‎ C.水资源 D.交通线 ‎5.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区衰落最为明显的工业部门是(  )。‎ A.纺织、钢铁 B.钢铁、煤炭 C.机械、煤炭 D.钢铁、电力 ‎6.20世纪中叶,一些新兴企业不愿到该区落户,其主要原因是(  )。‎ ‎①该区工业企业传统的生产和组织方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②该区公共设施不齐全,劳动力素质差 ③该区用地紧张 ④这里环境污染严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第4题,由图可知,向西、向北趋向煤田的规划区,故接近原料地。第5题,鲁尔区的传统主导工业是钢铁和煤炭工业。第6题,鲁尔区作为传统工业区,公共设施配套齐全,劳动力技能也较强。因此,这些不是导致新兴企业不愿落户的原因。‎ 答案:4.A 5.B 6.C 近年来,山东分别与山西、内蒙古开展能源战略合作,推进“晋电入鲁”和“蒙电入鲁”工程建设。据此完成第7~8题。‎ ‎7.有关外电入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有利于减轻铁路运输压力,保障电网的稳定性 B.推动西部地区能源开发,实现共同繁荣 C.主要目的是解决山东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D.促进山东省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 ‎8.山西在煤矿附近大力建设坑口电站,从过去的对外输煤为主转变为输电为主,这种做法可能对山西省产生的不利影响是(  )。‎ A.加剧水资源的紧张状况 B.不利于山西经济发展 C.输电的经济效益远低于输煤 D.不利于铁路运输的发展 解析:外电入鲁的主要原因是山东经济发展迅速,能源需求量大,而本省电力无法满足需求。火力发电需大量冷却水,故对于水资源紧张的山西省来说,可能会由于电力工业的发展加剧该问题。‎ 答案:7.C 8.A 为改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解决华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近年来,有专家提出大胆设想——西调渤海海水,利用沙漠中次一级断陷盆地储存数百亿立方米的海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良性循环,有效治理我国北方的七大沙漠。据此完成第9~10题。‎ ‎9.选择西调渤海之水的理由是(  )。‎ ‎①离沙漠地区近 ②渤海储水量在我国四个近海中最大 ③渤海污染程度最低 ④利用地势 ⑤渤海盐度较低 ⑥渤海是我国的内海 A.①⑤ B.②④‎ C.③⑥ D.①②③④‎ ‎10.通过海水西调改善西部沙漠环境,这主要是利用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 A.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B.水汽输送、降水 C.下渗、地下径流 D.蒸发、降水 解析:第9题,主要考查资源的跨区域调配问题。选择西调渤海之水的主要原因是渤海距离沙漠较近,渤海的盐度较低。第10题,主要考查水循环的有关知识。根据叙述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该题的答案是D项。‎ 8‎ 答案:9.A 10.D 中俄原油管道起自俄罗斯远东原油管道斯科沃罗季诺分输站,止于大庆末站,全长近1 ‎000千米,设计年输油量1 500万吨。之前,铁路运输是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主要形式。读图完成第11~12题。‎ ‎11.下面关于中俄原油管道建成和开通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 A.增加石油进口量,降低运输成本 B.改变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 C.提高我国能源的自给率 D.改善我国东北地区空气环境质量 ‎12.中俄原油管道末站选择大庆市,主要原因是(  )。‎ ‎①可利用东北地区的现有管网 ②石油工业基础较好 ③劳动力资源丰富 ④经济发达,能源供需矛盾突出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管道运输的成本比铁路低;进口的俄罗斯原油对于我国来说,所占比重较小,对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影响不大;能源的进口会降低自给率;石油并非清洁能源,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空气环境质量会产生负面影响。石油化工并非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庆是我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不存在能源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 答案:11.A 12.A 我国干旱半干旱区中,黑河发源于祁连山,流经河西走廊,最终注入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的居延海,以下是“黑河流域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读图完成第13~14题。‎ ‎13.甲、乙、丙、丁分别代表(  )。‎ A.用水增加 耕地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 入境水流减少 B.耕地减少 用水增加 入境水流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 C.入境水流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 用水增加 耕地减少 D.地下水位下降 入境水流减少 耕地减少 用水增加 ‎14.关于山地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8‎ A.①过程说明森林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 B.生态系统恶化是由于人类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 C.山区径流量减少,径流速度降低 D.补给水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和地下水 解析:根据联系图中“出山口径流减少”可知丙为“入境水流减少”,丁为“地下水位下降”,综合分析甲为“耕地减少”,乙为“用水增加”。①过程说明了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植被破坏,山区径流量减少,但流速增大;该地区河流的补给水源主要是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由于人口增长,为满足新增人口的需求而对土地资源进行过度开发,破坏地表植被,从而导致环境恶化。‎ 答案:13.B 14.B 有关专家提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可以把“调水”变为“调电”,即把川、渝电网和西北电网相连,把川、渝电网丰富的电力引到西北,减少黄河上游水电站发电量,从而变“水从地上流”为“水从空中走”。据此完成第15~17题。‎ ‎15.川、渝有丰富电力的主要原因是(  )。‎ A.石油、天然气丰富 B.太阳能资源丰富 C.煤炭资源丰富 D.水能资源丰富 ‎16.若“调水”变为“调电”的方案实施,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调节黄河中下游的径流量,减少下游断流天数 B.大幅减少黄河的泥沙含量 C.增加黄河上游蒸发量,减少冬春季节径流量 D.大大增加黄河流域的总水量 ‎17.计划中的南水北调西线与东线、中线相比,其主要优势在于(  )。‎ A.工程量小,建设周期短 B.取水河段水量大,可自流输水到华北地区 C.工程路线短,并可利用黄河河道输水至西北和华北 D.工程地点经济基础好,沿线需水量大 解析:川、渝地区具有丰富的水电资源。西线工程把“调水”变为“调电”,黄河上游水电站发电量减少,水库的主要用途变为调节下游的径流量,故使下游断流天数减少,但不会使黄河流域的总水量增加太多。西线线路虽工程难度大,但线路短,并可利用黄河河道输水至西北和华北。‎ 答案:15.D 16.A 17.C ‎ 某钢铁厂于19世纪初建在M地,20世纪80年代将炼铁厂从M地迁至N地,炼钢厂仍留在M地,如下图所示。该钢铁厂所用的铁矿石一直依赖进口。图中河流可通航。结合下表,完成第18~20题。‎ 每冶炼1吨铁所消耗的煤、铁矿石 年份 ‎1800年 ‎1900年 ‎1985年 煤 ‎4‎ ‎2‎ ‎0.75‎ 铁矿石 ‎2‎ ‎1.8‎ ‎1.3‎ ‎18.该钢铁厂最初选择建在M地的有利条件有(  )。‎ ‎①接近燃料地 ②接近铁矿 ③接近消费市场 ④廉价劳动力充足 A.①③ B.③④‎ 8‎ C.②④ D.①④‎ ‎19.该钢铁厂将炼铁厂迁至N地,可以降低(  )。‎ A.燃料运输费用 B.铁矿石运输费用 C.产品运输费用 D.废弃物的排放量 ‎20.当地的钢铁企业准备整体搬迁至N地,对M地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A.经济衰退,人口外迁 B.工业用地趋于紧张 C.环境污染加剧 D.煤炭企业倒闭 解析:由图表可知,19世纪每冶炼1吨铁煤炭的消耗量大于铁矿石,最初选择在M地是为了接近燃料地和消费市场,降低运输费用。20世纪80年代将炼铁厂从M地迁至N地,是因为每冶炼1吨铁,铁矿石的消耗量大于煤炭,体现了钢铁工业冶炼技术的进步,布局形式从“就煤型”向“就铁型”的转变。占地广、污染严重的钢铁企业外迁,有利于老工业区的环境治理,外迁的钢铁企业仍将使用本地煤田的煤炭,所以不会对当地的煤炭企业产生很大影响。‎ 答案:18.A 19.B 20.A 二、综合题(共50分)‎ ‎21.(12分)下图是“山西、陕西农业产值结构调整示意图”,Ⅰ表示以粮食生产为主的阶段,Ⅱ表示以发展林果业为主的阶段。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区域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苹果生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2)为使当地的苹果产业具有竞争优势,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5分)‎ ‎(3)本区是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基地,煤炭开发带来的主要生态问题是什么?应采取什么措施解决?(3分)‎ 解析:本区位于暖温带,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是苹果生产的主要气候优势。政策、土地、劳动力廉价等社会经济条件在该地具有优势。水土流失和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本区发展苹果、核桃生产的不利自然条件。加大科技投入,开发新品种,进行无污染生产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答案:(1)当地处于暖温带,光照强、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劳动力廉价;土地价格低。有利于防治水土流失,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2)加大科技投入,进行新品种开发,提高苹果的品质;发展水果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倡导绿色农业、无污染生产等。‎ ‎(3)水土流失。开矿要有计划地存放表土,大力发展土地复垦工作。‎ ‎22.(8分)西南地区能源资源丰富,区域内的重庆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下图为“重庆市1999~2008年主要能源消费变化和单位GDP能耗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8‎ ‎(1)判断重庆市能源消费总量变化和单位GDP能耗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单位GDP能耗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2)指出重庆市能源消费结构特点;结合西南地区能源资源优势,说明该市今后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方向。(4分)‎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地理统计图的判读能力以及分析总结规律的能力。本题结合基础知识,利用地理统计图,把握图幅的坐标轴代表的项目和图例,即可找出重庆市能源消费结构特点和消费总量变化及GDP能耗变化的趋势。‎ 答案:(1)能源消费总量呈上升趋势;单位GDP能耗呈下降趋势。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 ‎(2)以煤为主,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的比重较低。增加水电、天然气的比重,降低煤的比重。‎ ‎23.(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晋陕内蒙古区面积15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8 310多万。本区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畜牧业基地,也是中国自然环境脆弱、农牧业交错和土地退化最为严重的地区。‎ 材料二:下图为“甲地区(西安及周边地区)地形图”。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10世纪,先后有多个朝代或政权在西安建都及建立政权。‎ 8‎ ‎(1)比较材料一图中Ⅰ类侵蚀区与Ⅱ类侵蚀区外力作用的主要差异及其原因。(4分)‎ ‎(2)简要分析材料一图示地区土地退化对周围地区产生的不利影响。(4分)‎ ‎(3)据材料二图说明历代政权在西安建都的有利自然条件。(3分)‎ ‎(4)根据晋陕内蒙古区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优势,简述你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设想。(3分)‎ 解析:第(1)题,根据北部与南部地区气候的差异比较外力作用的差异;第(2)题,根据上一题提供的线索分别分析说明;第(3)题,从地形、河流、防卫等方面说明,注意图示信息的提取与运用;第(4)题,要从资源优势、生态修复两方面来说明经济发展设想。‎ 答案:(1)Ⅰ类侵蚀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以风力侵蚀、沉积作用为主;Ⅱ类侵蚀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作用显著。‎ ‎(2)内蒙古地区土地荒漠化使华北地区沙尘天气发生频率增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在黄河下游沉积,形成“地上河”。‎ ‎(3)地处渭河平原,地形平坦;灌溉便利,农业发达;渭河流经,水源充足;绵延起伏的山脉构成天然屏障。‎ ‎(4)依靠煤、铁、有色金属和水能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冶金和重化工基地;内蒙古地区发展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基地,黄土高原发挥光照优势发展林果业;利用草原、荒漠风光和丰富的文化景观发展特色旅游。‎ ‎24.(16分)下图为“2000~2005年我国三大产业用电量柱状图”和“2003年我国东、中、西部发电量和用电量柱状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三大产业用电量增长最多的是第  产业,其原因主要是      。(3分) ‎ ‎(2)我国东、中、西部电力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是 ‎ ‎ ‎ ‎ 。(4分) ‎ ‎(3)填表简述缓解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对策及理由。(9分)‎ 对策 理由 开源方面 8‎ 节流方面 区际协调 解析:本题考查读图能力。用柱状图表示三大产业用电量的时间变化,以及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发电量和用电量的地区差异,这是一道常规题。第(1)题,要注意问的是三大产业用电量增长最多,而不是增长率最多;根据三大产业的特征、第二产业的生产特点很容易说出理由。第(2)题,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和因素分析,课本介绍得很清楚,这一题要从能源—电力这一方面来比较。第(3)题,表格中已列出从三个方面来提出对策,开源、节流、区际协调,答题关键是要看清是东部地区。东部地区自然资源的分布,经济发展的状况,如常规能源较短缺,经济发展水平快,能源需求量大,科技水平高等,根据这些特征,解决电力紧缺的理由就很充分了。‎ 答案:(1)二 工业快速发展(工业是用电大户)‎ ‎(2)东部地区发电量、用电量都大;东部地区用电量大于发电量;中、西部地区发电量大于用电量 ‎(3)‎ 对策 理由 开源方面 开发新能源 东部地区能源需求量大;中西部地区能源丰富;东部地区科技水平高 节流方面 降低能耗;调整 产业结构 区际协调 实施产业转移;‎ 能源跨区域调配 8‎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