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大一附中2015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华中师大一附中2015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含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华中师大一附中2015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含答案)‎ 限时: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在中国古代的信仰中,“社”是土神,“稷”是谷神,但“社稷”却被用作国家的代称。这主要是因为 ‎ A.非常重视祭祀活动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重要性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以“布衣”自称。在诸葛亮的时代里,“布”的主要材料是 A.丝 B.棉 C.毛 D.麻 ‎ ‎3.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A.灌溉 B.制瓷 C.耕种 D.冶铁 ‎4.“吸引我的是它的绚丽,它来自一个新的天地,从未见过如此优美的艺术。多么诱人,精致脱俗,来自中华,它的故土(景德镇)。”这是18世纪初期法国流传的一首诗歌,它盛赞的是中国的 ‎ A.瓷器 B.丝绸 C.铁器 D.青铜器 ‎5.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6.“它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造成这种重大影响的事件是 ‎ A.第二次工业革命 B.新航路的开辟 C.丝绸之路的开通 D.富尔顿发明汽船 ‎7.西方史学家指出“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对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完全入迷了。”然而到了“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引起此兴趣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A.中国资源的丰富 B.新航路的开辟 ‎ C.工业革命的需求 D.世界市场的形成 ‎8.我们习惯上把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之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机械特色不同 B.通讯工具不同 C.主要动力不同 D.交通工具不同 ‎9.18世纪中后期,一场对人类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这场革命虽没有刀光剑影,却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下面对这次革命的本质特点叙述最为准确的是 ‎ A.雇佣关系取代师徒关系 B.手工工场取代手工作坊 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D.巨大飞跃取代缓慢增长 ‎10.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看到一座城市中同时并存着洋务企 6‎ 业、外资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三类企业。这座城市应该是 ‎ A.苏州 B.重庆 C.上海 D.北京 ‎11.清代是中国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重要时期。这种“过渡”开始于 ‎ A.康乾盛世时期 B.鸦片战争之后 C.洋务运动时期 D.辛亥革命之后 ‎12.李鸿章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这表明洋务运动 A.没有实现富国强兵 B.局限于创办军事工业 C.深受顽固势力阻挠 D.向西方学习毫无价值 ‎13.“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实质是 ‎ A.传统丝织业的发展 B.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 ‎14.1912年,孙中山对袁世凯说:“十年之内,大总统非公莫属。”“希望您当十年总统,十年之内我筑成铁路二十五万里,您练精兵五百万。”这段话反映了孙中山的救国理念由革命救国转向 A.实业救国 B.教育救国 C.军事救国 D.法制救国 ‎15.宋教仁在《代草国民党大政见》中认为:“中国今日苟欲国强,必先致富。以国内贫乏之状况,则目前最丞之举”。宋教仁的主张是 A.鼓励发展工商业 B.引进外国资金技术 ‎ C.增强国家军事实力 D.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16.有报纸载文感叹:“我数千年历史之蚕桑事,不沦亡于敌伪铁蹄之下,而消灭于……官僚资本之压迫榨取也!”此种状况出现于 ‎ A.国民革命时期 B.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7.20世纪九十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弓”比喻为1984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弦”比喻为1996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人动脉京九铁路。那么,“箭头”在今天看来最为恰当比喻是 A.深圳 B.珠海 C.海南 D.浦东 ‎18.右图显示的是20世纪60年代青年人身着绿军装的形象。绿军装在当时得以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观念 B.审美情趣 ‎ C.生活水平 D.国际潮流 ‎19.历史变迁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社会生活细节来反映。下列选项中能反映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是 A.粮票―→股票 B.大人―→先生 ‎ C.法币―→人民币 D.臣民―→公民 ‎20.20世纪60年代末,灰、绿、蓝成了中国服装的主色调,肥、大、宽成了中国人服装的基本式样,军装和“干部服”盛行。材料反映了 A.国家的贫穷落后 B.舒适休闲的生活方式 ‎ C.“左”倾思想盛行 D.紧跟当时的世界时尚 6‎ ‎21.右图中引起文成公主“千年一叹”的现象是因为西藏地区 ‎ A.交通工具的进步 B.通讯工具的进步 C.大众传媒的发展 D.社会习俗的变革 ‎22.清朝黄遵宪曾作诗曰:“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这是在描写 A.电话 B.汽车 ‎ C.电报 D.火车 ‎23.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上述材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 B.戊戌变法产生的影响 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 D.辛亥革命时期的变化 ‎24.右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其中出现C到D点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国民经济的调整 ‎ 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25.下图是《广州日报》曾经刊登的反映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社会现象的讽刺画。下列最有可能与此有关的是 ‎ A.“人民公社化” B.“大跃进”‎ C.“一五”计划 D.“文化大革命”‎ ‎26.右图是上世纪80年代的漫画《来自家乡的喜讯》。该漫画讨论的主题主要得益于哪次会议的决策 A.中共八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27.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时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目的是 ‎ A.借鉴资本主义经验 B.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C.宏观调控资源配置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8.自由放任主义认为,社会经济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看不见的手”指的是 ‎ A.市场调节 B.国家干预 C.刺激消费 D.政策导向 ‎29.罗斯福就职演说:“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可以部分地完成这一任务,政府对待这项任务就像对待战争的紧急状态一样。”‎ 6‎ 为解决这一问题,“新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实行社会救济 B.兴办公共工程 C.调整农业政策 D.完善社会保障 ‎30.1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整署,购买并屠宰了大量牲畜。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肉类储备应急救济 B.减少农业津贴开支 C.稳定农副产品价格 D.缓和农场主之间的竞争 ‎31.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指出,“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文中的“安全网”应理解为 ‎ A.社会保障政策 B.强大的国防体系 C.劳动安全保护法 D.发展农业生产 ‎32.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指的是 ‎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3.在苏俄(联)实施的农业政策或措施中,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最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是 ‎ A.余粮收集制 B.固定的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种植玉米运动 ‎34.“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俄)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这段文字评价的是 ‎ A.十月革命 B.余粮收集制 C.新经济政策 D.农业集体化运动 ‎35.“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是对前苏联一位政治家的评价,这位政治家的“蛮干”主要表现在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 C.实现农业集体化 D.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3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面对国际货币关系领域的自由放任与国际经济发展的要求,《经济学家》杂志指出“迫切需要货币方面的国际协议”。由此建立了 ‎ A.金本位制 B.布雷顿森林体系 C.欧洲统一货币 D.多种新货币体系 ‎37.面对世界金融危机,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称,全球可能需要回归至最初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需要“重返纪律”。对“重返纪律”的正确理解是 ‎ A.规范世界金融秩序 B.强化美元对世界的作用 C.提高欧元的影响力 D.重新建立世界货币体系[]‎ ‎38.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等国际政治、经济组织的先后成立,反映了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方向是 A.全球化 B.多极化 C.一体化 D.制度化 ‎39.历史探究小组在介绍某国际组织时说:“成员从南半球到北半球,从亚洲、大洋洲到南北美洲。其中,有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有现代崛起的工业国家;有主权国家,也有地区;有的领土横贯大陆,有的是浩瀚大洋中的岛屿”。这一国际组织是 A.北美自由贸易区 B.亚太经合组织 C.欧洲联盟 6‎ ‎ D.东南亚国家联盟 ‎40.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主权正在越来越多地向政府间国际组织转移。比如,向联合国、地区组织转移政治、外交和军事权利,向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全球公司转移经济权利。此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信息化趋势 B.全球化趋势 C.多极化趋势 D.城市化趋势[]‎ 二、非选择题:(共一个题,20分。要求:①观点明确,角度全面;②文字表述科学准确;③层次分明,逻辑严密;④字迹清晰,卷面整洁。)‎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在工业化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对外受到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通过内部的高积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很快实现了工业化。50年代初期的中国在对外方面因朝鲜战争而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威胁和封锁禁运,国内经济则因过去的半殖民地性质,重工业极为落后和布局非常不合理,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1953年经济建设实践和理论探索,党终于选择了苏联工业化模式。‎ ‎——武力《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终结的历史分析》‎ 材料二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 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选择苏联工业化模式的主要原因。材料中的“1953年经济建设实践”主要是指什么?(10分)‎ ‎(2)材料二中“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的含义是什么?此后中共八大对我国工业化建设明确了怎样的任务?(10分)‎ 6‎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D D A C B C C C C C A C A A D D A A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A D C C B B D A B C A D B C B B A D B B ‎41.‎ ‎(1)原因:苏联工业化模式的成功经验;我国国防安全的需要;建国初期我国重工业极为落后的现实;建国初期重工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6分)实践:实施“一五”计划。(或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等)(4分)‎ ‎(2)含义: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轻工业和农业。(5分)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5分)‎ 6‎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